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中圖版(2019)必修 第一冊 第一單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中圖版(2019)必修 第一冊 第一單元

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3分,共33分)
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fā)現(xiàn)了一座新油田。經(jīng)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chǎn)量為1萬桶。據(jù)此回答1~3題。
1.下列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橫波傳播速度快于縱波
B.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C.橫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
D.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zhì)不同而變化
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地底儲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為了探測莫霍面的情況,在下圖中的甲、乙、丙、丁四點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其中最遲得到從莫霍面?zhèn)鱽淼牡卣鸩ǖ牡攸c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河北保定期末)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結構。下圖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的傳播速度。讀圖回答4~5題。
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增加而加快
C.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上升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5.圖中的X處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巖石圈與軟流層的交界面
D.內(nèi)地核與外地核的交界面
(2023·北京大興期末)下圖為“地球圈層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7題。
6.下列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屬于地殼的一部分
B.屬于地幔的一部分
C.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
D.位于莫霍面以上
7.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大氣圈由潔凈氣體組成
B.水圈是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C.生物圈是各類生物的總稱
D.巖石圈薄厚比較均勻
(2024·青海西寧月考)2024年3月9日,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發(fā)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10 km。完成8~9題。
8.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9.下列有關圖中地球圈層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圈層的厚度均勻
B.②圈層中硅鋁層在大洋洋底較罕見
C.③圈層是地球最活躍的外部圈層
D.④圈層附近橫波消失
(2023·山東棗莊開學考試)楓樹灣距離丹東120多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7%,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獨特的楓葉景觀,燦爛似錦,形成亮麗的風景線。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  )
A.巖石圈 B.大氣圈
C.水圈 D.生物圈
11.該景觀說明(  )
A.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B.地球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滲透
C.地球各圈層獨立發(fā)展變化,不受人類活動影響
D.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選擇題12~15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4·新疆哈密期末)下圖為“西藏至準噶爾一線的地勢及莫霍面深度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13題。
12.下列關于圖中地殼厚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海拔越高的地區(qū),一般地殼厚度越大
B.海拔降低,地殼厚度肯定變小
C.喜馬拉雅山地殼厚度最大
D.塔里木盆地地殼厚度最小
13.下列有關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震波自上而下經(jīng)過莫霍面時橫波突然消失
B.地震波自上而下經(jīng)過莫霍面時縱波速度逐漸變慢
C.地震發(fā)生時,船上的人先感覺到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D.地震發(fā)生時,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2023·陜西榆林開學考試)讀“某同學手繪的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回答14~15題。
14.結合手繪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指出右圖所示的圈層①②③④分別是(  )
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B.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水圈
C.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D.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
15.關于手繪圖中各圈層特點的正確敘述是(  )
A.大氣圈主要由固體雜質(zhì)組成
B.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C.水圈是既不規(guī)則也不連續(xù)的圈層
D.地核可能是巖漿主要發(fā)源地
16.(2024·甘肅蘭州期中)讀“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速度圖及地球內(nèi)部圈層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為了解地殼厚度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其中地殼厚度最大的是(  )(2分)
A.拉薩 B.烏魯木齊
C.上海 D.北京
(2)要了解地球各圈層組成物質(zhì)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jù)是________,圖中A為________,B為________,并寫出其判斷依據(jù)。(5分)
(3)圖中E代表________,F(xiàn)代表________,推測G層的物質(zhì)狀態(tài)為________。(3分)
(4)一般認為巖漿的發(fā)源地是________,巖石圈是地球重要的圈層,其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精析
1.D 2.A 3.A [第1題,縱波與橫波相比較,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zhì)不同而變化。第2題,地震波中的橫波只能在固態(tài)物質(zhì)中傳播,遇到液態(tài)物質(zhì)會消失,石油是液態(tài)物質(zhì),利用這一特點判斷①圖符合題意。第3題,莫霍面以上是地殼,地殼厚薄不一,大陸地殼比海洋地殼厚,大陸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四地中喜馬拉雅山海拔最高,地殼最厚,地震波的傳播時間最長。]
4.B 5.B [第4題,根據(jù)深度和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地核,③為內(nèi)地核;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下降;乙波為橫波,可以通過地幔,無法通過外地核。第5題,X處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6.C 7.B [第6題,巖石圈是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組成的圈層。C項正確。第7題,水圈是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B正確。大氣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其中包含了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雜質(zhì)(塵埃)和水汽等,A錯誤。生物圈是由各種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所組成的環(huán)繞地球表面的圈層,C錯誤。巖石圈大陸部分厚度大,大洋部分厚度小,薄厚不均勻,D錯誤。]
8.B 9.B [第8題,由圖示可知,①為大氣圈,②為地殼,③為水圈,④為上地幔頂部。地殼的陸地部分平均厚度約39~41 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 km,故位于地殼,B對。第9題,①圈層底部起伏不平,厚度不均勻,A錯。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B對。地球最活躍的外部圈層為生物圈,C錯。橫波通過莫霍面速度加快,通過古登堡面消失,D錯。故選B。]
10.D 11.A [第10題,楓樹灣森林覆蓋率達97%,森林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故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蓋率高,森林屬于生物圈,故選D。第11題,該景觀的形成說明地理各環(huán)境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與能量轉(zhuǎn)化,A正確,C錯誤。地球上的圈層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等,水圈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圈層,其他圈層是有各自規(guī)則的,B錯誤。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分別是地球內(nèi)能、重力能、太陽輻射能,D錯誤。故選A。]
12.A 13.D [第12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海拔越高的地區(qū),一般地殼厚度越大,故選A。第13題,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先到達地表,所以地震發(fā)生時,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14.D 15.B [第14題,根據(jù)手繪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可知,右圖中①在最上層,為大氣圈;④在最底層,為巖石圈;③在巖石圈和大氣圈之間,為水圈;②滲透至①③④層,為生物圈,D正確。第15題,大氣圈主要由氣體和懸浮物質(zhì)組成,A錯;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B正確;水圈是不規(guī)則、連續(xù)的圈層,C錯;軟流層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D錯。]
16.(1)A
(2)地震波 橫波(S波) 縱波(P波) 縱波傳播速度較橫波快,且縱波能通過固、液、氣體傳播(或橫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3)地幔 古登堡面 熔融狀態(tài)
(4)軟流層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第二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
[學習目標] 1.結合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示意圖,了解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jù),說明各圈層的主要特征。(地理實踐力)2.結合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描述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及相互關系。(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1.地震波
(1)概念:地震發(fā)生時所產(chǎn)生的波動。
(2)分類
類型 傳播速度 能通過的介質(zhì) 共性 震中地物表現(xiàn)
波(P波) 較快 固體、液體和氣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zhì)的性質(zhì)而發(fā)生變化 上下顛簸
波(S波) 較 只能通過固體 左右搖晃
2.圈層劃分
(1)依據(j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________的變化。
(2)界面
代號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 意義
C 面 在大陸之下平均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為5~10千米 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突然加快 地殼與地幔的分界
D 面 在地下2 900千米處 縱波速度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地幔與地核的分界
(3)圈層特點
名稱 特征
地殼 (H) 地球的堅硬外殼,由 組成
是一個連續(xù)圈層,平均厚度為 千米 大洋地殼較 ,平均厚度為5~10千米
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 千米,青藏高原超過65千米
地幔 (G) 地幔占地球總體積的80%
莫霍面至地下1 000千米是 ,1 000~2 900千米是_______
軟流層位于 ,物質(zhì)處于熔融狀態(tài),被認為是 的發(fā)源地
地核 (E+F) 主要由 和鎳組成,分為外地核和內(nèi)地核
外地核可能呈 狀態(tài);內(nèi)地核是密度極大的固態(tài)金屬球
3.巖石圈:________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合稱巖石圈。
拓展延伸 地殼的物質(zhì)組成和結構特征
根據(jù)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下圖),這兩層的物質(zhì)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下表)。
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xù)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xù)分布;在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
材料一 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正式測定,2022年3月14日2時28分在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海域發(fā)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25 km。
材料二 研究人員在地震發(fā)生后,根據(jù)橫波、縱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tǒng)”,讓人們贏得黃金逃生時間。
1.[區(qū)域認知]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哪一層?請說明判斷依據(j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實踐力]地震發(fā)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動是怎樣的?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遼寧大連月考)北京時間2020年5月24日,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發(fā)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圖為“震中所在區(qū)域圖”,為震中。讀下圖,完成1~2題。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軟流層
2.本次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經(jīng)過莫霍面時的波速變化是(  )
A.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小
B.縱波波速變大、橫波波速變小
C.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大
D.縱波波速變小、橫波波速變大
(2024·陜西漢中質(zhì)檢)下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
3.有關圖中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殼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
C.②層是軟流層
D.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大部分
4.在地球內(nèi)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內(nèi)、外地核之間
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
圈層 概念 特點 相互關系
A大氣圈 環(huán)繞地球的氣體層,其下部的邊界為地球 表面 大氣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 ;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氣的上界 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交換
B水圈 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 圈層 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 ,3%是淡水;約2/3的淡水儲存在南北極和高山地區(qū)的 中
C生物圈 廣義: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構成的圈層。 狹義:指生物本身 不單獨占有空間,而是存在于大氣圈下層、整個 和巖石圈上層;非常活躍
判斷
1.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躍的地理要素之一。(  )
2.生物圈是非常活躍、極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層,占地球外部圈層的質(zhì)量比例極高。(  )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外部圈層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zhì)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代表外部圈層。
1.[綜合思維]上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地球哪個外部圈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連接地球內(nèi)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的圈層是哪個圈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是哪兩個圈層之間的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在地球外部圈層中,最活躍的圈層是什么圈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海南三亞月考)下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代表水圈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氧氣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
C.水圈聯(lián)系了四大圈層
D.圖中地球圈層均為外部圈層
讀“黃果樹瀑布景觀圖”,回答3~5題。
3.構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屬于的圈層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巖石圈 D.地殼
4.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最活躍圈層的要素是(  )
A.瀑布 B.巖石
C.樹木花草 D.大氣
5.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  )
A.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聯(lián)系
B.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轉(zhuǎn)化
C.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fā)展變化的
D.圖中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梳理教材新知
1.(2)縱 橫 慢
2.(1)傳播速度 (2)莫霍 古登堡 (3)巖石 17 薄 39~41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 巖漿 鐵 熔融
3.地殼
探究核心知識
1.地幔。地殼平均厚度為17 km,而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約為5~10 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約25 km,且位于海洋,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
2.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故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縱波的影響,不能感受到橫波的影響。
3.預警主要是利用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在地震發(fā)生時縱波先傳到地面做出預警,在破壞力更大的橫波沒到前的數(shù)秒、甚至數(shù)十秒對較遠地區(qū)發(fā)出預警,為人們爭取應對時間。
落實思維方法
1.B 2.A [第1題,根據(jù)材料可知,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發(fā)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海洋的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為5~10千米,所以本次地震的震源不在地殼,而是在地殼以下。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至400千米,可見本次地震的震源在軟流層以上、地殼以下的上地幔,故選B。第2題,本次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自下而上傳播,所以在傳播過程中經(jīng)過莫霍面時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小,故選A。]
3.B 4.C [第3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大陸地殼較大洋地殼厚,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軟流層位于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層;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頂部,B正確。第4題,經(jīng)過莫霍面縱波和橫波的速度都明顯加快,直到古登堡面,橫波完全消失,縱波的速度也明顯下降,所以在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達到最快,C正確。]
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
梳理教材新知
海陸 減小 連續(xù)的不規(guī)則 海洋咸水 冰川 生存環(huán)境 水圈
判斷
1.× 2.×
探究核心知識
1.①為水圈,②為生物圈,③為大氣圈。
2.巖石圈。巖石圈和生物圈。
3.生物圈。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第1題,讀圖可知,植物蒸騰產(chǎn)生水汽到大氣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氣圈;水會下滲到地下,故丙是巖石圈,乙是水圈,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2題,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A錯誤;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B錯誤;自然界中的水通過蒸發(fā)、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huán)節(jié),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中進行連續(xù)運動的過程,形成水循環(huán),即水圈聯(lián)系了四大圈層,C正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屬于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D錯誤。故選C。]
3.B 4.C 5.B [第3題,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該景觀的主體要素是瀑布,應屬于水圈。第4題,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第5題,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地球圈層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各圈層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與能量轉(zhuǎn)化。](共64張PPT)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節(jié)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1.結合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的變化示意圖,了解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jù),說明各圈層的主要特征。(地理實踐力)
2.結合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描述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及相互關系。(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
內(nèi)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
>
<
知識點一
1.地震波
(1)概念:地震發(fā)生時所產(chǎn)生的波動。
(2)分類
類型 傳播速度 能通過的介質(zhì) 共性 震中地物表現(xiàn)
波(P波) 較快 固體、液體和氣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zhì)的性質(zhì)而發(fā)生變化 上下顛簸
波(S波) 較____ 只能通過固體 左右搖晃



2.圈層劃分
(1)依據(j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
的變化。
(2)界面
傳播速度
代號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 意義
C 面 在大陸之下平均為30~40千米,在大洋之下平均為5~10千米 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突然加快 地殼與地幔的分界
D 面 在地下2 900千米處 縱波速度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地幔與地核的分界
莫霍
古登堡
(3)圈層特點
巖石

17
39~41
上地幔
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
巖漿

熔融
名稱 特征
地殼 (H) 地球的堅硬外殼,由 組成
是一個連續(xù)圈層,平均厚度為 千米 大洋地殼較 ,平均厚度為5~10千米
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 千米,青藏高原超過65千米
地幔 (G) 地幔占地球總體積的80%
莫霍面至地下1 000千米是 ,1 000~2 900千米是______
軟流層位于 ,物質(zhì)處于熔融狀態(tài),被認為是 的發(fā)源地
地核 (E+F) 主要由 和鎳組成,分為外地核和內(nèi)地核
外地核可能呈 狀態(tài);內(nèi)地核是密度極大的固態(tài)金屬球
3.巖石圈: 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合稱巖石圈。
地殼
拓展延伸
根據(jù)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下圖),這兩層的物質(zhì)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如下表)。
地殼的物質(zhì)組成和結構特征
拓展延伸
地殼的物質(zhì)組成和結構特征
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xù)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xù)分布;在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
材料一 據(jù)中國地震臺網(wǎng)正式測定,2022年3月14日2時28分在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海域發(fā)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25 km。
材料二 研究人員在地震發(fā)生后,根據(jù)橫波、縱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tǒng)”,讓人們贏得黃金逃生時間。
1.[區(qū)域認知]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哪一層?請說明判斷依據(jù)。
答案 地幔。地殼平均厚度為17 km,而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約為5~10 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約25 km,且位于海洋,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
2.[地理實踐力]地震發(fā)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動是怎樣的?為什么?
答案 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故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縱波的影響,不能感受到橫波的影響。
3.[綜合思維]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 預警主要是利用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在地震發(fā)生時縱波先傳到地面做出預警,在破壞力更大的橫波沒到前的數(shù)秒、甚至數(shù)十秒對較遠地區(qū)發(fā)出預警,為人們爭取應對時間。
(2023·遼寧大連月考)北京時間2020年5月24日,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發(fā)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圖為“震中所在區(qū)域圖”, 為震中。讀下圖,完成1~2題。
1.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軟流層

根據(jù)材料可知,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發(fā)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海洋的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為5~10千米,所以本次地震的震源不在地殼,而是在地殼以下。軟流
層位于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至400千米,可見本次地震的震源在軟流層以上、地殼以下的上地幔,故選B。
(2023·遼寧大連月考)北京時間2020年5月24日,希臘克里特島附近海域發(fā)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下圖為“震中所在區(qū)域圖”, 為震中。讀下圖,完成1~2題。
2.本次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
經(jīng)過莫霍面時的波速變化是
A.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小
B.縱波波速變大、橫波波速變小
C.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大
D.縱波波速變小、橫波波速變大

本次地震發(fā)生時,地震波自下而上傳播,所以在傳播過程中經(jīng)過莫霍面時縱波、橫波波速均變小,故選A。
(2024·陜西漢中質(zhì)檢)下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
3.有關圖中說法正確的是
A.地殼在海洋中缺失
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
C.②層是軟流層
D.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大部分

由所學知識可知,大陸地殼較大洋地殼厚,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軟流層位于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層;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頂部,B正確。
(2024·陜西漢中質(zhì)檢)下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
4.在地球內(nèi)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內(nèi)、外地核之間

經(jīng)過莫霍面縱波和橫波的速度都明顯加快,直到古登堡面,橫波完全消失,縱波的速度也明顯下降,所以在古登堡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達到最快,C正確。
地球的外部圈層
>
<
知識點二
圈層 概念 特點 相互關系
A大氣圈 環(huán)繞地球的氣體層,其下部的邊界為地球 表面 大氣的密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 ;2 000~3 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氣的上界 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交換
海陸
減小
圈層 概念 特點 相互關系
B水圈 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_____________圈層 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 ,3%是淡水;約2/3的淡水儲存在南北極和高山地區(qū)的 中 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交換
連續(xù)的不規(guī)則
海洋咸水
冰川
圈層 概念 特點 相互關系
C生物圈 廣義: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構成的圈層。 狹義:指生物本身 不單獨占有空間,而是存在于大氣圈下層、整個 和巖石圈上層;非常活躍 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交換
生存環(huán)境
水圈
判斷
1.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躍的地理要素之一。( )
2.生物圈是非常活躍、極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層,占地球外部圈層的質(zhì)量比例極高。
( )
×
×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外部圈層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zhì)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代表外部圈層。
1.[綜合思維]上圖中①②③分別代表地球哪個外部圈層?
答案 ①為水圈,②為生物圈,③為大氣圈。
2.[綜合思維]連接地球內(nèi)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結構的圈層是哪個圈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是哪兩個圈層之間的關系?
答案 巖石圈。巖石圈和生物圈。
3.[綜合思維]在地球外部圈層中,最活躍的圈層是什么圈層?
答案 生物圈。
(2024·海南三亞月考)下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讀圖可知,植物蒸騰產(chǎn)生水汽到大氣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氣圈;水會下滲到地下,故丙是巖石圈,乙是水圈,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024·海南三亞月考)下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2題。
2.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氧氣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
C.水圈聯(lián)系了四大圈層
D.圖中地球圈層均為外部圈層

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A錯誤;
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
上部,B錯誤;
自然界中的水通過蒸發(fā)、植物蒸騰、水汽輸送、
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huán)節(jié),在大
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中進行連續(xù)運動的過程,形成水循環(huán),即水圈聯(lián)系了四大圈層,C正確;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屬于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D錯誤。故選C。
讀“黃果樹瀑布景觀圖”,回答3~5題。
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該景觀的主體要素是瀑布,應屬于水圈。
3.構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屬于的圈層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巖石圈 D.地殼

讀“黃果樹瀑布景觀圖”,回答3~5題。
4.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最活躍圈
層的要素是
A.瀑布 B.巖石
C.樹木花草 D.大氣

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
讀“黃果樹瀑布景觀圖”,回答3~5題。
5.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
A.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聯(lián)系
B.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zhì)遷移和能量轉(zhuǎn)化
C.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fā)展變化的
D.圖中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地球圈層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各圈層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與能量轉(zhuǎn)化。
課時對點練
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fā)現(xiàn)了一座新油田。經(jīng)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chǎn)量為1萬桶。據(jù)此回答1~3題。
1.下列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A.橫波傳播速度快于縱波
B.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C.橫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
D.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zhì)不同而變化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縱波與橫波相比較,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zhì)不同而變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fā)現(xiàn)了一座新油田。經(jīng)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chǎn)量為1萬桶。據(jù)此回答1~3題。
2.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地底儲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地震波中的橫波只能在固態(tài)物質(zhì)中傳播,遇到液態(tài)物質(zhì)會消失,石油是液態(tài)物質(zhì),利用這一特點判斷①圖符合題意。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fā)現(xiàn)了一座新油田。經(jīng)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chǎn)量為1萬桶。據(jù)此回答1~3題。
3.為了探測莫霍面的情況,在下圖中的甲、乙、丙、丁四點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其中最遲得到從莫霍面?zhèn)鱽淼牡卣鸩ǖ牡攸c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基礎過關
莫霍面以上是地殼,地殼厚薄不一,大陸地殼比海洋地殼厚,大陸上海拔越高地殼
越厚,四地中喜馬拉雅山海拔最高,地殼最厚,地震波的傳播時間最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河北保定期末)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結構。下圖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的傳播速度。讀圖回答4~5題。
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增加而加快
C.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上升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15
16

基礎過關
根據(jù)深度和地震波速度的變化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地核,③為內(nèi)地核;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下降;乙波為橫波,可以通過地幔,無法通過外地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河北保定期末)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結構。下圖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的傳播速度。讀圖回答4~5題。
5.圖中的X處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巖石圈與軟流層的交界面
D.內(nèi)地核與外地核的交界面

X處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北京大興期末)下圖為“地球圈層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7題。
6.下列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屬于地殼的一部分
B.屬于地幔的一部分
C.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
D.位于莫霍面以上
15
16

巖石圈是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組成的圈層。C項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北京大興期末)下圖為“地球圈層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7題。
7.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圈由潔凈氣體組成
B.水圈是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C.生物圈是各類生物的總稱
D.巖石圈薄厚比較均勻

基礎過關
水圈是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B正確。
大氣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其中包含了懸浮
在大氣中的固體雜質(zhì)(塵埃)和水汽等,A錯誤。
生物圈是由各種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所組成的環(huán)繞地
球表面的圈層,C錯誤。
巖石圈大陸部分厚度大,大洋部分厚度小,薄厚不均勻,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青海西寧月考)2024年3月9日,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發(fā)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10 km。完成8~9題。
8.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15
16

由圖示可知,①為大氣圈,②為地殼,③為水圈,④為上地幔頂部。地殼的陸地部分平均厚度約39~41 km,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 km,故位于地殼,B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15
16
(2024·青海西寧月考)2024年3月9日,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發(fā)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10 km。完成8~9題。
9.下列有關圖中地球圈層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圈層的厚度均勻
B.②圈層中硅鋁層在大洋洋底較罕見
C.③圈層是地球最活躍的外部圈層
D.④圈層附近橫波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圈層底部起伏不平,厚度不均勻,A錯。
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B對。
地球最活躍的外部圈層為生物圈,C錯。
橫波通過莫霍面速度加快,通過古登堡面消失,
D錯。故選B。
基礎過關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東棗莊開學考試)楓樹灣距離丹東120多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7%,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獨特的楓葉景觀,燦爛似錦,形成亮麗的風景線。據(jù)此完成10~11題。
10.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
A.巖石圈 B.大氣圈
C.水圈 D.生物圈
基礎過關
15
16

楓樹灣森林覆蓋率達97%,森林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故楓樹灣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蓋率高,森林屬于生物圈,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15
16
(2023·山東棗莊開學考試)楓樹灣距離丹東120多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7%,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獨特的楓葉景觀,燦爛似錦,形成亮麗的風景線。據(jù)此完成10~11題。
11.該景觀說明
A.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B.地球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滲透
C.地球各圈層獨立發(fā)展變化,不受人類活動影響
D.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15
16
該景觀的形成說明地理各環(huán)境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不斷進行著物質(zhì)遷移與能量轉(zhuǎn)化,A正確,C錯誤。
地球上的圈層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等,水圈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圈層,其他圈層是有各自規(guī)則的,B錯誤。
各圈層內(nèi)部物質(zhì)運動的能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分別是地球內(nèi)能、重力能、太陽輻射能,D錯誤。故選A。
能力提升
(2024·新疆哈密期末)下圖為“西藏至準噶爾一線的地勢及莫霍面深度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13題。
12.下列關于圖中地殼厚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海拔越高的地區(qū),一般地殼厚度越大
B.海拔降低,地殼厚度肯定變小
C.喜馬拉雅山地殼厚度最大
D.塔里木盆地地殼厚度最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從圖中可以看出,海拔越高的地區(qū),一般地殼厚度越大,故選A。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新疆哈密期末)下圖為“西藏至準噶爾一線的地勢及莫霍面深度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12~13題。
13.下列有關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震波自上而下經(jīng)過莫霍面時橫波
突然消失
B.地震波自上而下經(jīng)過莫霍面時縱波
速度逐漸變慢
C.地震發(fā)生時,船上的人先感覺到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D.地震發(fā)生時,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先到達地表,所以地震發(fā)生時,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15
16
能力提升
(2023·陜西榆林開學考試)讀“某同學手繪的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回答14~15題。
14.結合手繪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指
出右圖所示的圈層①②③④分別是
A.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B.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水圈
C.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
D.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jù)手繪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可知,右圖中①在最上層,為大氣圈;④在最底層,為巖石圈;③在巖石圈和大氣圈之間,為水圈;②滲透至①③④層,為生物圈,D正確。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陜西榆林開學考試)讀“某同學手繪的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回答14~15題。
15.關于手繪圖中各圈層特點的正確敘述是
A.大氣圈主要由固體雜質(zhì)組成
B.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C.水圈是既不規(guī)則也不連續(xù)的圈層
D.地核可能是巖漿主要發(fā)源地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大氣圈主要由氣體和懸浮物質(zhì)組成,A錯;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B正確;
水圈是不規(guī)則、連續(xù)的圈層,C錯;
軟流層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D錯。
能力提升
16.(2024·甘肅蘭州期中)讀“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速度圖及地球內(nèi)部圈層圖”,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解地殼厚度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
行了地震波的測定,其中地殼厚度最大的是
A.拉薩 B.烏魯木齊
C.上海 D.北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要了解地球各圈層組成物質(zhì)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jù)是________,圖中A為____________,B為____________,并寫出其判斷依據(jù)。

地震波
橫波(S波)
縱波(P波)
答案 縱波傳播速度較橫波快,且縱波能通過固、液、氣體傳播(或橫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能力提升
(2024·甘肅蘭州期中)讀“地震波在地球內(nèi)部傳播速度圖及地球內(nèi)部圈層圖”,回答下列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圖中E代表______,F(xiàn)代表___________,推測G層的物質(zhì)狀態(tài)為__________。
(4)一般認為巖漿的發(fā)源地是________,巖石圈是地球重要的圈層,其范圍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地幔
古登堡面
熔融狀態(tài)
軟流層
地殼和上
地幔頂部微專題3 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的判讀
1.了解地球內(nèi)部結構的主要依據(jù)是研究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
2.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遇到液體和氣體會消失,速度為0。
3.地震波速度發(fā)生變化,意味著該地物質(zhì)的組成或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據(jù)此推知地下有兩個明顯的不連續(xù)面:大陸之下平均30~40千米處的莫霍面和地下2 900千米處的古登堡面。
4.根據(jù)兩個不連續(xù)面可以把地球內(nèi)部分成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為外地核與內(nèi)地核。
5.巖石圈范圍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
6.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板塊的運動與軟流層有關。
(2024·天津北辰區(qū)期末)下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上圖中(  )
A.①為巖石圈
B.③由巖石組成
C.③為地殼
D.古登堡面以下為地幔
2.上圖中①②③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下面四幅圖中的(  )
(2023·青海西寧調(diào)研)讀“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3~5題。
3.該地震波應是(  )
A.無法判斷 B.縱波、橫波
C.縱波 D.橫波
4.該地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  )
A.17 km處 B.5 km處
C.2 900 km處 D.33 km處
5.該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海岸山脈 B.內(nèi)陸高原
C.海洋 D.平原
超深孔地質(zhì)鉆探是指為研究地殼深處和上地幔地質(zhì)、礦藏等情況而進行的鉆探工程,目前人類最深的鉆孔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上,深度達12 262米。超深鉆孔對于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zhì)組成、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等有重要意義,但對各類孔底動力機、鉆頭、測井儀器、電纜等鉆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6~8題。
6.俄羅斯科拉半島上的鉆孔最深處到達了上圖中的(  )
A.甲層底部 B.乙層底部
C.甲層上部 D.乙層上部
7.科拉半島上超深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zhì)可信的是(  )
A.高溫的巖漿
B.大量的硅鋁物質(zhì)
C.大量的鐵和鎳物質(zhì)
D.大量鐵、鎂含量很高的硅酸鹽礦物
8.超深鉆井的鉆探工具相比較常規(guī)的鉆探工具應具有的特點是(  )
A.耐低溫 B.耐腐蝕
C.耐高溫 D.能適應黑暗環(huán)境
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9~10題。
9.古登堡面位于(  )
A.①的下方 B.②的下方
C.③的下方 D.④的上方
10.下列有關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圈層中的大氣密度最大
B.②圈層的厚度陸地比海洋小
C.③圈層屬于巖石圈的一部分
D.④圈層物質(zhì)狀態(tài)可能為液態(tài)
(2024·遼寧大連月考)圖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與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劃分,圖2示意月殼與月幔地震波速度變化。讀圖完成11~12題。
11.月球地震波與地球地震波相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
B.都有突然加速的過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殼厚度較地殼厚
12.根據(jù)圖中所示內(nèi)容,可以判斷出(  )
A.月球發(fā)生地震時,月球表面只能探測到P波,而沒有S波
B.月球內(nèi)部結構中沒有“軟流層”
C.月球內(nèi)部只能分為兩層
D.通過圖2地震波的變化,我們只能看出一個不連續(xù)界面
13.讀“地球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
(1)圖中甲、乙是地球內(nèi)部的兩個不連續(xù)面,其名稱分別是: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當A地發(fā)生地震時,B、C、D、E、F五個觀測點都測到了A地發(fā)出的地震波,對B、E兩點所測到的縱波波速進行比較,波速較快的是________觀測點,造成兩地波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在圖中用陰影畫出不能直接接收到橫波的區(qū)域。(3分)
答案精析
落實思維方法
1.B 2.D [第1題,讀圖可知,①位于莫霍面以上,為地殼,A錯誤;③位于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為巖石圈,B正確,C錯誤;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D錯誤。第2題,讀圖可知,①②之間不存在包含關系,A、B錯誤;③包含①的全部和②的部分,即巖石圈包括地殼全部和上地幔頂部,C錯誤,D正確。]
3.D 4.B 5.C [第3題,從圖中可知,該地震波傳播速度在3~6 km/s之間,速度較慢,為橫波。第4題,該地震波速度在5 km深處突然變大,說明該地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5 km處。第5題,由上題可知,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5 km深處,說明地殼很薄,該地地形最有可能是海洋。]
6.C 7.B 8.C [第6題,根據(jù)材料,該探頭的鉆孔最深處深度達12 262米,應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殼上部,據(jù)此結合圖示,C正確。第7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科拉半島上超深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zhì)位于地殼硅鋁層中,未達到硅鎂層,B正確,D錯誤。高溫的巖漿位于地幔中,A錯誤。鐵和鎳物質(zhì)存在于地核中,C錯誤。第8題,由于越往地下深處,越靠近軟流層,地溫越高,故超深鉆井的鉆探工具相比較常規(guī)的鉆探工具應具有的特點是耐高溫,C正確。]
9.D 10.D [第9題,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 900 km處,即④的上方。第10題,④為外地核,因橫波不能通過,物質(zhì)可能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
11.C 12.D [第11題,讀圖可知,月球地震波與地球地震波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都有突然加速的過程,A、B說法正確;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C說法錯誤;月殼厚度即月球地震波波速突然加速的位置,由圖可知,月殼厚度較地殼厚,D說法正確。故選C。第12題,由圖可知,地震波在月殼中傳播過程中,波速首先不斷增大,在深度50~100千米處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說明此處存在一個不連續(xù)界面,D正確;月球表面為巖石,發(fā)生地震時可探測到P波和S波,A錯誤;由圖示信息無法確定月球內(nèi)部結構中是否存在“軟流層”,B錯誤;由所學知識可知,月球的半徑約為1 738千米,圖2僅示意1 000千米厚度月殼與月幔部分,因此不能由此判斷月球內(nèi)部只能分為兩層,C錯誤。故選D。]
13.(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縱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要快于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AE之間經(jīng)過了地幔,AB之間沒有經(jīng)過地幔。
(3)過A點作地核的切線,兩線之間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為接收不到橫波的區(qū)域。如下圖:(共25張PPT)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二節(jié)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內(nèi)部圈層結構示意圖的判讀
微專題3
1.了解地球內(nèi)部結構的主要依據(jù)是研究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
2.縱波傳播速度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遇到液體和氣體會消失,速度為0。
3.地震波速度發(fā)生變化,意味著該地物質(zhì)的組成或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據(jù)此推知地下有兩個明顯的不連續(xù)面:大陸之下平均30~40千米處的莫霍面和地下2 900千米處的古登堡面。
4.根據(jù)兩個不連續(xù)面可以把地球內(nèi)部分成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為外地核與內(nèi)地核。
5.巖石圈范圍包括整個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
6.上地幔上部有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板塊的運動與軟流層有關。
(2024·天津北辰區(qū)期末)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如圖中
A.①為巖石圈 B.③由巖石組成
C.③為地殼 D.古登堡面以下為地幔

讀圖可知,①位于莫霍面以上,為地殼,A錯誤;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為巖石圈,B正確,C錯誤;
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D錯誤。
(2024·天津北辰區(qū)期末)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2.如圖中①②③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下面四幅圖中的

讀圖可知,①②之間不存在包含關系,A、B錯誤;
③包含①的全部和②的部分,即巖石圈包括地殼全部和上地幔頂部,C錯誤,D正確。
(2023·青海西寧調(diào)研)讀“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3~5題。
3.該地震波應是
A.無法判斷 B.縱波、橫波
C.縱波 D.橫波

從圖中可知,該地震波傳播速度在3~6 km/s之間,速度較慢,為橫波。
(2023·青海西寧調(diào)研)讀“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3~5題。
4.該地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
A.17 km處 B.5 km處
C.2 900 km處 D.33 km處

該地震波速度在5 km深處突然變大,說明該地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5 km處。
(2023·青海西寧調(diào)研)讀“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的變化圖”,回答3~5題。
5.該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A.海岸山脈 B.內(nèi)陸高原
C.海洋 D.平原

由上題可知,莫霍面大約位于地下5 km深處,說明地殼很薄,該地地形最有可能是海洋。
超深孔地質(zhì)鉆探是指為研究地殼深處和上地幔地質(zhì)、礦藏等情況而進行的鉆探工程,目前人類最深的鉆孔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上,深度達12 262米。超深鉆孔對于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zhì)組成、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等有重要意義,但對各類孔底動力機、鉆頭、測井儀器、電纜等鉆探工具要求很高。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6~8題。
6.俄羅斯科拉半島上的鉆孔最深處到達了右圖中的
A.甲層底部 B.乙層底部
C.甲層上部 D.乙層上部

根據(jù)材料,該探頭的鉆孔最深處深度達12 262米,應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殼上部,據(jù)此結合圖示,C正確。
超深孔地質(zhì)鉆探是指為研究地殼深處和上地幔地質(zhì)、礦藏等情況而進行的鉆探工程,目前人類最深的鉆孔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上,深度達12 262米。超深鉆孔對于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zhì)組成、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等有重要意義,但對各類孔底動力機、鉆頭、測井儀器、電纜等鉆探工具要求很高。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6~8題。
7.科拉半島上超深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zhì)可信的是
A.高溫的巖漿
B.大量的硅鋁物質(zhì)
C.大量的鐵和鎳物質(zhì)
D.大量鐵、鎂含量很高的硅酸鹽礦物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科拉半島上超深鉆井鉆探過程中探測到地層中的物質(zhì)位于地殼硅鋁層中,未達到硅鎂層,B正確,D錯誤。
高溫的巖漿位于地幔中,A錯誤。
鐵和鎳物質(zhì)存在于地核中,C錯誤。
超深孔地質(zhì)鉆探是指為研究地殼深處和上地幔地質(zhì)、礦藏等情況而進行的鉆探工程,目前人類最深的鉆孔位于俄羅斯的科拉半島上,深度達12 262米。超深鉆孔對于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質(zhì)組成、礦產(chǎn)分布規(guī)律等有重要意義,但對各類孔底動力機、鉆頭、測井儀器、電纜等鉆探工具要求很高。如圖為“地球內(nèi)部圈層局部示意圖”。讀圖回答6~8題。
8.超深鉆井的鉆探工具相比較常規(guī)的鉆探工具應具有的特點是
A.耐低溫 B.耐腐蝕
C.耐高溫 D.能適應黑暗環(huán)境

由于越往地下深處,越靠近軟流層,地溫越高,故超深鉆井的鉆探工具相比較常規(guī)的鉆探工具應具有的特點是耐高溫,C正確。
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9~10題。
9.古登堡面位于
A.①的下方 B.②的下方
C.③的下方 D.④的上方

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 900 km處,即④的上方。
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9~10題。
10.下列有關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圈層中的大氣密度最大
B.②圈層的厚度陸地比海洋小
C.③圈層屬于巖石圈的一部分
D.④圈層物質(zhì)狀態(tài)可能為液態(tài)

④為外地核,因橫波不能通過,物質(zhì)可能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
(2024·遼寧大連月考)圖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與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劃分,圖2示意月殼與月幔地震波速度變化。讀圖完成11~12題。
11.月球地震波與地球地震波相比,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
B.都有突然加速的過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殼厚度較地殼厚

讀圖可知,月球地震波與地球地震波都是P波速度大于S波,都有突然加速的過程,A、B說法正確;
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C說法錯誤;
月殼厚度即月球地震波波速突然加速的位置,由圖可知,月殼厚度較地殼厚,D說法正確。故選C。
(2024·遼寧大連月考)圖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與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劃分,圖2示意月殼與月幔地震波速度變化。讀圖完成11~12題。
12.根據(jù)圖中所示內(nèi)容,可以判斷出
A.月球發(fā)生地震時,月球表面只能
探測到P波,而沒有S波
B.月球內(nèi)部結構中沒有“軟流層”
C.月球內(nèi)部只能分為兩層
D.通過圖2地震波的變化,我們只能看出一個不連續(xù)界面

由圖可知,地震波在月殼中傳播過程中,波速首先不斷增大,在深度50~100千米處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說明此處存在一個不連續(xù)界面,D正確;
月球表面為巖石,發(fā)生地震時可探測到P波和S波,A錯誤;
由圖示信息無法確定月球內(nèi)部結構中是否存在“軟流層”,B錯誤;
由所學知識可知,月球的半徑約為1 738千米,圖2僅示意1 000千米厚度月殼與月幔部分,因此不能由此判斷月球內(nèi)部只能分為兩層,C錯誤。故選D。
13.讀“地球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甲、乙是地球內(nèi)部的兩個不連續(xù)面,其名稱分別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____。
(2)當A地發(fā)生地震時,B、C、D、E、F五個觀測點都測到了A地發(fā)出的地震波,對B、E兩點所測到的縱波波速進行比較,波速較快的是________觀測點,造成兩地波速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E
答案 縱波在地幔中的傳播速度要快于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AE之間經(jīng)過了地幔,AB之間沒有經(jīng)過地幔。
讀“地球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3)請在圖中用陰影畫出不能直接接收到橫波的區(qū)域。
答案 過A點作地核的切線,兩線之間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為接收不到橫波的區(qū)域。如下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大庆市| 平原县| 扶绥县| 新巴尔虎右旗| 柳州市| 隆尧县| 涪陵区| 汉川市| 达孜县| 赤峰市| 彭水| 普定县| 滨州市| 磐安县| 保康县| 高唐县| 英超| 昆明市| 磐石市| 八宿县| 上杭县| 美姑县| 灵寿县| 宣城市| 汝城县| 宕昌县| 墨脱县| 天镇县| 临猗县| 金溪县| 东明县| 平邑县| 上饶县| 芜湖县| 深泽县| 南漳县| 舟曲县| 余江县| 临高县|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