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碳排放與碳減排(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碳排放與碳減排(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碳減排
(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2024·陜西延安期末)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  )
A.①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
B.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
C.③為海洋的碳排放
D.④為水圈與大氣圈的碳交換
2.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則可能導致(  )
A.珠穆朗瑪峰雪線下降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減弱
C.亞寒帶針葉林向低緯度地區擴展
D.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安全受到威脅
讀“碳循環示意圖”,完成3~4題。
3.圖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層分別是(  )
A.水圈 巖石圈 大氣圈 生物圈
B.水圈 大氣圈 巖石圈 生物圈
C.巖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氣圈
D.大氣圈 水圈 巖石圈 生物圈
4.①過程可能導致(  )
A.臭氧層破壞 B.生物種群增多
C.全球氣候變暖 D.海平面下降
(2024·云南麗江調研)下圖為“世界部分國家CO2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
5.下列有關CO2排放敘述正確的是(  )
A.人口大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大
B.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較大
C.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量呈正相關
D.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量呈負相關
6.當前可采取的CO2減排措施主要有(  )
①植樹造林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④加強國際合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一般指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示意圖”。完成7~8題。
7.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  )
A.鋼鐵企業 B.電子組裝廠
C.生物制藥企業 D.電子商務企業
8.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  )
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 ③增加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和工藝革新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9~10題。
9.與甲國相比,乙國制造業(  )
A.貿易順差 B.產品附加值高
C.研發投入少 D.環境成本高
10.根據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甲國應優先考慮(  )
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選擇題11~14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4·湖北武漢期末)下圖為“某區域平均每萬元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和該區域產業CO2減排效率示意圖”。據此完成11~12題。
11.圖示地區中節能減排壓力最大和壓力最小的地區分別是(  )
A.東北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
B.西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
C.中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
D.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CO2排放量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
②我國CO2減排效率西部高于東部,南部高于北部
③南部沿海地區因高耗能的重工業比例小,減排壓力較小 ④西北地區減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4·河南洛陽月考)活躍火(人為或自然火燒現象)是一種影響全球碳收支普遍而復雜的生物物理過程,對熱帶雨林、寒溫帶針葉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如生物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21世紀以來,全球活躍火日益頻發。據此完成13~14題。
13.活躍火對全球碳收支的直接影響體現在(  )
A.增加氣態碳比重 B.促進全球氣候變暖
C.增加全球碳總量 D.提高固碳效率
14.為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可以(  )
A.加強城市滅火演練 B.徹底清除林下植被
C.健全防火預警體系 D.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含預測)示意圖。
(1)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4分)
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在生產和消耗過程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
(2)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4分)
(3)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4分)
16.(2024·吉林白城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眾多城市。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結構、交通運輸、城鎮建設、生態環境和能源結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依舊存在一系列挑戰。下圖示意2008~2019年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例以及河北省碳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區的比例。
(1)指出京津冀地區控制碳排放量的核心區域并說明其原因。(6分)
(2)說出河北省為減少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6分)
(3)請為京津冀地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6分)
答案精析
1.B 2.D [第1題,①表示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增加溫室氣體濃度,A錯誤;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B正確;③由大氣指向海洋,指海洋固碳,為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C錯誤;④為火山活動排放二氧化碳,D錯誤。第2題,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珠穆朗瑪峰積雪融化增多,雪線上升,A錯誤;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B錯誤;全球氣溫升高,亞寒帶針葉林向高緯度擴展,C錯誤;二氧化碳增多會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受到威脅,D正確。]
3.B 4.C [第3題,讀圖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斷A圈為水圈;B圈含有CO2,且礦物燃料燃燒產生的CO2排放到B圈,故B圈為大氣圈;C圈產生火山噴發,可知C圈為巖石圈;D圈包含綠色植物和動物,可知D圈為生物圈。故選B。第4題,①過程是礦物燃料燃燒向大氣中排放CO2,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故選C。]
5.B 6.A [第5題,印度、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碳排放量較小,A錯;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經濟活動頻繁,人們消費水平高,人均碳排放量大,B正確;讀圖可知,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無明顯相關關系,C、D錯誤。第6題,植樹造林可以增加CO2吸收量,從而減小大氣中CO2濃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減少CO2的排放量;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實際;加強國際合作可以減少CO2排放。①②④正確,故選A。]
7.A 8.D [第7題,鋼鐵企業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為碳排放額度缺乏的企業,需購買一定的碳排放額度,企業生產成本會上升,因此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A正確。第8題,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①正確;會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②錯誤;會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錯誤;會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和工藝革新,從而實現節能減排,④正確。D正確。]
9.B 10.B [第9題,讀圖可知,乙國出口甲國貿易額總數是56 718(6 292+16 605+25 001+8 820)百萬美元,從甲國進口的貿易額總數是321 195(23 545+29 066+256 626+11 958)百萬美元,可知乙國出口貿易額遠遠小于進口貿易額,貿易逆差大,A錯誤;由圖可知,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大,創造的GDP高,說明乙國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高,研發投入高,B正確,C錯誤;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高于甲國,即乙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于甲國,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因此與甲國相比,乙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環境成本低,D錯誤。第10題,讀圖可知,同類制造業產品,甲國出口乙國的貿易額較大,說明甲國制造業部門產品的國際市場較廣闊,擴大國際市場不是甲國應該優先考慮的,①錯誤;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和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較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甲國應優先考慮提高創新能力,強化產業升級,進而增加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提高投入產出效果,②③正確;通常產業轉出地轉出的是相對落后的產業部門和環節,單純承接此類產業,對提高甲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意義不大,不應優先考慮,④錯誤。故B正確。]
11.A  12.B [第11題,圖中顯示,東北地區CO2排放量較多,僅次于中部地區,CO2減排效率較低,低于中部地區,故圖示節能減排壓力最大的是東北地區;南部沿海地區CO2排放量僅多于京津地區,且CO2減排效率高于京津地區,故圖示節能減排壓力最小的是南部沿海地區。故選A。第12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讀圖可知,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的CO2排放量較少,而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CO2排放量較多,因此①錯;東部沿海地區CO2減排效率較高,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CO2減排效率較低,因此②錯;南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高耗能的重工業比例小,排放的CO2量相對較少,減排壓力較小,③正確;西北地區科技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導致減排效率最低,④正確。故選B。]
13.A 14.C [第13題,根據材料可知,活躍火燃燒會直接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重,選A。第14題,為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應該從發生的源頭出發。A選項主要針對火災發生后的挽救,故A錯誤;徹底清除林下的植被會破壞生態的平衡與穩定,B錯誤;健全防火預警體系從火災源頭出發,在火災發生前提前預警,可以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C正確;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不能降低活躍火災發生的頻率,D錯誤。]
15.(1)第一次:木柴為主轉向煤炭為主;第二次:煤炭為主轉向油氣為主;第三次:油氣為主轉向新能源為主。
(2)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力增強;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增高。
(3)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進一步電制氫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
16.(1)核心區域:河北省。原因:河北省以重化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碳排放量大;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鋼鐵、石化等污染較嚴重、碳排放較高的產業。
(2)優化產業結構,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強環保技術投入,減少碳排放;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發展低碳交通;修建綠色建筑。
(3)協同制定保護大氣環境戰略;協同建立組織和政策形成機制,強化協同保護;協同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協同立法,使京津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有法可依;協同管控“小散亂污”企業與農村燃煤。第一節 碳排放與碳減排
[學習目標] 1.運用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區域認知)2.通過相關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區域認知)3.結合碳減排的措施,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1.碳循環
(1)概念:全球碳循環是碳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以二氧化碳、碳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形式進行________和遷移的過程。
(2)碳庫
①含義: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中存儲碳的載體稱為碳庫。
②類型
類型 特點
巖石圈碳庫 巖石圈碳庫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庫次之,但碳在這兩個碳庫中的活動均較為______
海洋碳庫
陸地生態系統碳庫 主要由________和土壤兩個子碳庫組成,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碳庫
大氣碳庫 地球上最小的碳庫,是聯系海洋碳庫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庫的紐帶和橋梁,大氣含碳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整個地球系統的____________和能量流動
(3)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人和動物吸入空氣中的________,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____________,并將氧氣釋放回大氣中。當巖石、土壤、植物和動物殘體等物質分解時,碳就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氣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氣和海洋之間交換。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穩定。
2.溫室效應
(1)概念: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到達地面,地面升溫后釋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大氣變暖,通過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起到______________,這種作用類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2)溫室氣體概念: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除二氧化碳外,溫室氣體還包括________、水汽等。
判斷
1.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
2.不同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貢獻程度相同。(  )
3.陸地生態系統碳庫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大氣碳庫是地球上最小的碳庫。(  )
材料一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驅動,全球氣候在21世紀會繼續變暖。這一評估報告認為,21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升高1.1~6.4 ℃。
材料二 自然界碳元素循環示意圖。
1.[綜合思維]碳元素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物質,它不但參與地球上的物質循環,而且參與能量流動。圖中各序號所表示的作用或結果分別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據圖說出大氣中CO2增多的主要人為原因。
電商被認為是符合“低碳”理念的,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業務量激增,據測算,2020年我國快遞包裝碳排放總量需要種植約1.6萬km2 土地的樹木才能抵消。下圖為“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
1.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比例最大的階段是(  )
A.原料階段 B.生產階段 C.利用階段 D.運輸階段
2.下列四個省級行政區中在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的利用階段,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
A.黑 B.青 C.浙 D.桂
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由于高山冰川融化加劇,青藏高原大約70%的湖泊正在擴張,湖泊面積從2.5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3.23萬平方千米。據此完成3~4題。
3.引起青藏高原湖泊面積變化的原因是(  )
A.全球變暖 B.生物種類減少
C.酸雨范圍擴大 D.土地荒漠化
4.材料所述問題引起地理學家的緊張,主要是由于它可能會(  )
A.改變地球圈層結構 B.影響水循環,危及水資源安全
C.形成新的生態系統 D.導致全球的經濟出現衰退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1.概念:碳排放主要指__________的排放,有時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2.對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影響 原因(表現)
海平面上升 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引起全球__________,北極地區海冰范圍持續縮減;氣候變暖引起海水發生__________,海水體積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
氣候變化異常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以變________為主要特征
影響農業生產 氣候異常變化將進一步加劇______________的影響,病蟲害發生的范圍擴大,危害加重,還可能伴隨可種植作物多樣性的減少
影響人類健康 ____________增多容易導致人類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擴大可攜帶病菌生物的____________,從而使流行病傳播范圍擴大,增加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風險
思考 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會產生哪些危害?
                               
拓展延伸 全球變暖的影響
(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
(2)對農業的主要影響
(3)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4)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5)對工業的影響
(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北極熊多以近海浮冰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多次發現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現象。據科學家研究,至2100年,預計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4~5.8 ℃,平均海平面將升高40~50 cm。
1.[綜合思維]圖中所示時間段,大氣中CO2含量變化趨勢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2.[綜合思維]描述圖示時間段全球氣溫變化的特點。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變化特點是什么?
3.[地理實踐力]為什么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旱澇災害增多?
(2024·黑龍江哈爾濱期末)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年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 讀圖完成1~2題。
1.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  )
A.自1961年起持續增大
B.變化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基本一致
C.1961~2017年總體呈正相關
D.隨太陽輻射強度年際變化而變化
2.2005~2017年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當地(  )
A.湖泊面積縮小 B.植被返青期滯后
C.林線位置下降 D.凍土區面積減小
下圖為“1993~2003年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3~4題。
3.“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主要原因是(  )
A.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強,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固定CO2多
D.夏季人類活動強度大,排放CO2多
4.分析“長期趨勢曲線”可知,氣候變化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有(  )
A.擴大熱帶作物的種植面積 B.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
C.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下移 D.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北退縮
知識點三 碳減排與國際合作
1.碳減排:主要是通過人類活動,防止大氣中的____________濃度持續上升。碳減排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________。
2.低碳發展特征:低碳發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低碳發展是在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益或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低排放和____________。
3.促進碳減排的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具體表述
理念更新、保護現有碳庫 增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盡快形成__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政策指引 我國陸續出臺了替代能源及____________相關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場
技術支持 采用____________的替代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
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事,必須采取____________行動
拓展延伸 應對全球變暖的對策
4.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著力點 具體措施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①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
優化產業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部門;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
5.碳減排國際合作
(1)聯合國于1992年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大會達成了《京都議定書》,這標志著國際社會進入了____________的階段。
(2)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關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協議——《巴黎協定》,確定了與工業化前的水平比較,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幅度應控制在2 ℃之內的目標,并提出要為把升溫控制在1.5 ℃之內的長遠目標而努力。這是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3)《巴黎協定》標志著碳減排國際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碳減排的基本格局。
第二,《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后以“____________”目標為主題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第三,《巴黎協定》標志著國際氣候談判將從宏觀的機制談判向具體的低碳行動和政策談判轉移。
第四,《巴黎協定》標志著__________治理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新亮點,城市和企業在低碳發展進程中的表現突出。
國際合作通過公約及____________約束合作國家積極兌現碳減排的承諾,是碳減排行動的必然途徑。
思考 自2011年起,我國先后在北京、上海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共納入企業2 000余家。2017年底,我國啟動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請你為碳排放較多的企業應對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提出合理化建議。
由于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島國圖瓦盧正在被日益升高的海水淹沒,圖瓦盧人因此淪為難民。目前,新西蘭政府已經同意,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圖瓦盧國移民。從2002年開始,圖瓦盧人分批向島外遷移,最終實現全民遷移新西蘭。這樣,圖瓦盧將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個因海水淹沒而消失的國家。圖瓦盧人認為,氣候變化給他們帶來的災難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區域認知]使圖瓦盧成為第一個“環境難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地理實踐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公眾積極參與。作為一名中學生,在這方面你能做些什么?
(2024·浙江寧波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單位:kg/t)。下圖為“2000~2019年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1.我國種植業區域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總體表現為(  )
A.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B.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C.西部: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 D.東部: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2.實現農業碳減排的關鍵在于(  )
A.提升農業機械化率 B.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
C.提升農業技術效率 D.嚴守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碳交易”即在政府對CO2排放進行總量限制的情況下,把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CO2排放權的交易。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世界浪潮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生物柴油,以減少CO2的排放。據此回答3~4題。
3.“碳交易”的出現能使(  )
①環境質量逐漸惡化 ②環境質量逐漸好轉 ③生產工藝環保的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生活方式不符合低碳生活標準的是(  )
A.家庭盡量使用太陽能熱水器 B.少用傳真、打印機,多用電子郵件
C.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睡眠模式 D.用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梳理教材新知
1.(1)轉換 (2)②緩慢 植被 物質循環 (3)氧氣 光合作用
2.(1)保溫作用 (2)甲烷
判斷
1.× 2.× 3.×
探究核心知識
1.光合作用 地質成礦作用 影響生態系統安全 極端天氣頻繁發生(③④內容可互換)
2.大量燃燒礦物燃料;人類對森林、草原等植被的大規模破壞。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第1題,從圖中看,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中,在生產階段經歷制漿、造紙、后序加工、包裝等環節,該階段碳排放量比例最大,B項正確。第2題,浙江省經濟發達、人口眾多,電商經濟發展迅猛,快遞收發量大,快遞收發會大量使用包裝紙箱并產生廢舊紙箱,在使用和回收過程中造成大量碳排放,C項正確。]
3.A 4.B [第3題,青藏高原屬于高寒氣候,降水較少,湖泊、河流的補給水源主要為冰川融水,隨著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增多,湖泊的補給增多,從而導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A正確。故選A。第4題,全球變暖會加劇冰川融化,從長遠來看,會導致淡水資源減少,進而會危及水資源安全,B正確;材料所述問題為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不會改變地球圈層結構;全球變暖會破壞生態系統,但不會形成新的生態系統;全球變暖與全球經濟衰退沒有必然的聯系,A、C、D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梳理教材新知
1.溫室氣體
2.冰川融化 熱膨脹 暖 農業氣象災害 極端天氣 生存范圍
思考
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沿海陸地面積縮小,威脅沿海人類生存空間;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淹沒低灘,加劇了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程度;在入海河流枯水期,異常高的海平面導致嚴重咸潮;海平面上升加劇風暴潮災害。
探究核心知識
1.大氣中CO2含量不斷上升且有加快趨勢,主要是由于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以及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造成的。
2.全球的氣溫呈波動變化,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且有加快趨勢。全球海平面也呈波動上升趨勢。
3.氣候變暖后,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升高,蒸發和蒸騰作用增強,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氣溫升高意味著要達到降水條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氣達不到飽和狀態,大氣就會不斷吸收水分,使得陸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氣達到飽和狀態,由于大氣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強降水,從而可能導致洪澇災害。
落實思維方法
1.C 2.D [第1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自1961年起波動上升,A錯誤;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的變化周期不是11年,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總體呈正相關,C正確;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較穩定,太陽輻射強度的年際變化不大,D錯誤。第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05~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和地表溫度距平都為正值,說明氣溫升高,會導致青藏高原地區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補給水源增多,湖泊面積增大,A錯誤;氣溫升高,會導致植被返青期提前,利于高海拔地區森林的生長,林線位置會上升,B、C錯誤;地表溫度升高,凍土融化,凍土區面積減小,D正確。]
3.A 4.B [第3題,由圖可知,“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亞地區亞寒帶針葉林廣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消耗CO2多;人類活動強度季節差異較小,A正確。第4題,據圖可知,“長期趨勢曲線”呈上升趨勢,表明CO2含量增加,導致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導致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南退縮,B正確,D錯誤;該地區溫度條件不能滿足熱帶作物的生長,A錯誤;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上移,C錯誤。]
知識點三 碳減排與國際合作
梳理教材新知
1.二氧化碳 碳匯
2.低能耗 低污染
3.綠色低碳 低碳經濟 化石能源 全球性
5.(1)實質性減排 (3)國家自主貢獻 多元 法律框架
思考
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減少碳排放,將節余的碳配額出售;為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必要時可適度購買一定數量的碳配額。
探究核心知識
1.全球變暖。
2.節約紙張;不用一次性筷子;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出行;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提高環保意識等。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讀圖可知,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的省份總體表現為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A正確;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區的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B錯誤;內蒙古、甘肅、西藏等西部省份總體表現為低排放強度、低排放量,C錯誤;上海、浙江等東部地區的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D錯誤。第2題,機械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燃料,提升農業機械化率會增加碳排放,A錯誤;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嚴守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耕地,與實現農業碳減排關系不大,B、D錯誤;提升農業技術效率,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利于實現農業碳減排,C正確。]
3.B 4.D [第3題,“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利于環境質量好轉,①錯、②對;生產工藝環保的企業通過“碳交易”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而排污量大的企業要購買碳排放指標,加大了投入,收益減少,③對、④錯。故選B。第4題,家庭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減少常規能源的使用量,符合低碳標準;多用電子郵件,少用傳真、打印機,減少了紙張的使用,保護了森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短時間不用電腦,啟用電腦睡眠模式,節省電能,符合低碳要求;用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增加了能源資源的消耗,不符合低碳標準。故選D。](共97張PPT)
碳排放與碳減排
第一節
第三章 環境與國家安全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運用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區域認知)
2.通過相關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區域認知)
3.結合碳減排的措施,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三 碳減排與國際合作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
<
知識點一
1.碳循環
(1)概念:全球碳循環是碳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以二氧化碳、碳酸鹽及有機化合物等形式進行 和遷移的過程。
(2)碳庫
①含義:碳循環過程中,地球系統中存儲碳的載體稱為碳庫。
轉換
②類型
類型 特點
巖石圈碳庫 巖石圈碳庫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庫次之,但碳在這兩個碳庫中的活動均較為______
海洋碳庫
陸地生態系統碳庫 主要由 和土壤兩個子碳庫組成,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碳庫
大氣碳庫 地球上最小的碳庫,是聯系海洋碳庫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庫的紐帶和橋梁,大氣含碳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整個地球系統的_______
和能量流動
緩慢
植被
物質循

(3)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人和動物吸入空氣中的 ,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 ,并將氧氣釋放回大氣中。當巖石、土壤、植物和動物殘體等物質分解時,碳就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氣中,二氧化碳也在大氣和海洋之間交換。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穩定。
氧氣
光合作用
2.溫室效應
(1)概念: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到達地面,地面升溫后釋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大氣變暖,通過大氣逆輻射,大氣對地面起到 ,這種作用類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2)溫室氣體概念: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除二氧化碳外,溫室氣體還包括 、水汽等。
保溫作用
甲烷
判斷
1.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溫室效應不斷增強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
2.不同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貢獻程度相同。( )
3.陸地生態系統碳庫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大氣碳庫是地球上最小的碳庫。
( )
×
×
×
材料一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指出: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驅動,全球氣候在21世紀會繼續變暖。這一評估報告認為,21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升高1.1~6.4 ℃。
材料二 自然界碳元素循環示意圖。
1.[綜合思維]碳元素是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物質,它不但參與地球上的物質循環,而且參與能量流動。圖中各序號所表示的作用或結果分別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
地質成礦作用
影響生態系統安全
極端天氣頻繁發生
2.[綜合思維]據圖說出大氣中CO2增多的主要人為原因。
答案 大量燃燒礦物燃料;人類對森林、草原等植被的大規模破壞。
電商被認為是符合“低碳”理念的,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業務量激增,據測算,2020年我國快遞包裝碳排放總量需要種植約1.6萬km2 土地的樹木才能抵消。下圖為“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
1.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比
例最大的階段是
A.原料階段 B.生產階段
C.利用階段 D.運輸階段

從圖中看,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中,在生產階段經歷制漿、造紙、后序加工、包裝等環節,該階段碳排放量比例最大,B項正確。
電商被認為是符合“低碳”理念的,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業務量激增,據測算,2020年我國快遞包裝碳排放總量需要種植約1.6萬km2 土地的樹木才能抵消。下圖為“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示意圖”。據此回答1~2題。
2.下列四個省級行政區中在電商包裝紙箱全生命周期的利用階段,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黑 B.青 C.浙 D.桂

浙江省經濟發達、人口眾多,電商經濟發展迅猛,快遞收發量大,快遞收發會大量使用包裝紙箱并產生廢舊紙箱,在使用和回收過程中造成大量碳排放,C項正確。
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由于高山冰川融化加劇,青藏高原大約70%的湖泊正在擴張,湖泊面積從2.5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3.23萬平方千米。據此完成3~4題。
3.引起青藏高原湖泊面積變化的原因是
A.全球變暖 B.生物種類減少
C.酸雨范圍擴大 D.土地荒漠化

青藏高原屬于高寒氣候,降水較少,湖泊、河流的補給水源主要為冰川融水,隨著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冰川融化增多,湖泊的補給增多,從而導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A正確。故選A。
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由于高山冰川融化加劇,青藏高原大約70%的湖泊正在擴張,湖泊面積從2.56萬平方千米增加到3.23萬平方千米。據此完成3~4題。
4.材料所述問題引起地理學家的緊張,主要是由于它可能會
A.改變地球圈層結構
B.影響水循環,危及水資源安全
C.形成新的生態系統
D.導致全球的經濟出現衰退

全球變暖會加劇冰川融化,從長遠來看,會導致淡水資源減少,進而會危及水資源安全,B正確;
材料所述問題為全球變暖,全球變暖不會改變地球圈層結構;全球變暖會破壞生態系統,但不會形成新的生態系統;全球變暖與全球經濟衰退沒有必然的聯系,A、C、D錯誤。故選B。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
<
知識點二
1.概念:碳排放主要指 的排放,有時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2.對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溫室氣體
影響 原因(表現)
海平面上升 地球表面溫度升高引起全球 ,北極地區海冰范圍持續縮減;氣候變暖引起海水發生 ,海水體積增加,導致海平面上升
氣候變化異常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以變 為主要特征
影響農業生產 氣候異常變化將進一步加劇 的影響,病蟲害發生的范圍擴大,危害加重,還可能伴隨可種植作物多樣性的減少
冰川融化
熱膨脹

農業氣象災害
影響 原因(表現)
影響人類健康 增多容易導致人類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上升;擴大可攜帶病菌生物的 ,從而使流行病傳播范圍擴大,增加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風險
極端天氣
生存范圍
思考
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會產生哪些危害?
答案 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沿海陸地面積縮小,威脅沿海人類生存空間;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淹沒低灘,加劇了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程度;在入海河流枯水期,異常高的海平面導致嚴重咸潮;海平面上升加劇風暴潮災害。
全球變暖的影響
拓展延伸
(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
拓展延伸
(2)對農業的主要影響
拓展延伸
(3)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拓展延伸
(4)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拓展延伸
(5)對工業的影響
拓展延伸
(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思考
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會產生哪些危害?
答案 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沿海陸地面積縮小,威脅沿海人類生存空間;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洋動力作用增強、淹沒低灘,加劇了海岸侵蝕;海平面上升加劇了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程度;在入海河流枯水期,異常高的海平面導致嚴重咸潮;海平面上升加劇風暴潮災害。
北極熊多以近海浮冰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多次發現這些“浮冰行者”溺亡的現象。據科學家研究,至2100年,預計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4~5.8 ℃,平均海平面將升高40~50 cm。
1.[綜合思維]圖中所示時間段,大氣中CO2含量變化趨勢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大氣中CO2含量不斷上升且有加快趨勢,主要是由于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以及大量砍伐森林(破壞植被)造成的。
2.[綜合思維]描述圖示時間段全球氣溫變化的特點。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變化特點是什么?
答案 全球的氣溫呈波動變化,但總體呈上升趨勢,且有加快趨勢。全球海平面也呈波動上升趨勢。
3.[地理實踐力]為什么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旱澇災害增多?
答案 氣候變暖后,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氣溫升高,蒸發和蒸騰作用增強,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氣溫升高意味著要達到降水條件,就需要更多的水汽。如果大氣達不到飽和狀態,大氣
就會不斷吸收水分,使得陸地更加干燥,形成干旱。而一旦大氣達到飽和狀態,由于大氣含水量的增加,容易形成強降水,從而可能導致洪澇災害。
(2024·黑龍江哈爾濱期末)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年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 讀圖完成1~2題。
1.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
A.自1961年起持續增大
B.變化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基本一致
C.1961~2017年總體呈正相關
D.隨太陽輻射強度年際變化而變化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自1961年起波動上升,A錯誤;
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的變化周期不是11年,B錯誤;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總體呈正相關,C正確;
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較穩定,太陽輻射強度的年際變化不大,D錯誤。
(2024·黑龍江哈爾濱期末)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年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 讀圖完成1~2題。
2.2005~2017年的溫度變化可能導致當地
A.湖泊面積縮小 B.植被返青期滯后
C.林線位置下降 D.凍土區面積減小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05~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和地表溫度距平都為正值,說明氣溫升高,會導致青藏高原地區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補給水源增多,湖泊面積增大,A錯誤;
氣溫升高,會導致植被返青期提前,利于高海拔地區森林的生長,林線位置會上升,B、C錯誤;
地表溫度升高,凍土融化,凍土區面積減小,D正確。
下圖為“1993~2003年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3~4題。
3.“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主要原因是
A.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
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強,呼出CO2多
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固定CO2多
D.夏季人類活動強度大,排放CO2多

由圖可知,“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西伯利亞地區
亞寒帶針葉林廣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消耗CO2多;人類活動強度季節差異較小,A正確。
下圖為“1993~2003年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3~4題。
4.分析“長期趨勢曲線”可知,氣候變化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有
A.擴大熱帶作物的種植面積
B.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
C.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下移
D.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北退縮

據圖可知,“長期趨勢曲線”呈上升趨勢,表明CO2含量增加,導致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導致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南退縮,B正確,D錯誤;
該地區溫度條件不能滿足熱帶作物的生長,A錯誤;
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上移,C錯誤。
碳減排與國際合作
>
<
知識點三
1.碳減排:主要是通過人類活動,防止大氣中的 濃度持續上升。碳減排的核心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
2.低碳發展特征:低碳發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低碳發展是在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益或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低排放和 。
二氧化碳
碳匯
低能耗
低污染
3.促進碳減排的主要手段
主要手段 具體表述
理念更新、保護現有碳庫 增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盡快形成 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政策指引 我國陸續出臺了替代能源及 相關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場
技術支持 采用 的替代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取固碳措施
國際合作 碳減排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事,必須采取 行動
綠色低碳
低碳經濟
化石能源
全球性
拓展延伸
應對全球變暖的對策
4.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產業體系、低碳人居環境體系、低碳消費體系、低碳管理體系四大體系組成,四者相互聯系,彼此制約。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梳理
教材新知
著力點 具體措施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①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過快增長,推進節能降耗;②大力開發新能源,促進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
優化產業結構 ①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化轉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陽產業部門;②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梳理
教材新知
著力點 具體措施
著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 ①大力推動低碳技術創新,構建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
②提高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優化低碳經濟建設機制 ①構建地區碳交易機制;②優化低碳技術創新機制;③建立產業政策導向機制;④建立低碳環境監管機制;⑤完善財政稅收調控機制等
5.碳減排國際合作
(1)聯合國于1992年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并于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大會達成了《京都議定書》,這標志著國際社會進入了 排的階段。
(2)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關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協議——《巴黎協定》,確定了與工業化前的水平比較,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幅度應控制在
2 ℃之內的目標,并提出要為把升溫控制在1.5 ℃之內的長遠目標而努力。這是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實質性減
(3)《巴黎協定》標志著碳減排國際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碳減排的基本格局。
第二,《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后以“ ”目標為主題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第三,《巴黎協定》標志著國際氣候談判將從宏觀的機制談判向具體的低碳行動和政策談判轉移。
國家自主貢獻
第四,《巴黎協定》標志著 治理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新亮點,城市和企業在低碳發展進程中的表現突出。
國際合作通過公約及 約束合作國家積極兌現碳減排的承諾,是碳減排行動的必然途徑。
多元
法律框架
思考
自2011年起,我國先后在北京、上海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共納入企業2 000余家。2017年底,我國啟動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請你為碳排放較多的企業應對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 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減少碳排放,將節余的碳配額出售;為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必要時可適度購買一定數量的碳配額。
1.[區域認知]使圖瓦盧成為第一個“環境難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由于全球變暖,海平面升高,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島國圖瓦盧正在被日益升高的海水淹沒,圖瓦盧人因此淪為難民。目前,新西蘭政府已經同意,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圖瓦盧國移民。從2002年開始,圖瓦盧人分批向島外遷移,最終實現全民遷移新西蘭。這樣,圖瓦盧將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個因海水淹沒而消失的國家。圖瓦盧人認為,氣候變化給他們帶來的災難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答案 全球變暖。
2.[地理實踐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公眾積極參與。作為一名中學生,在這方面你能做些什么?
答案 節約紙張;不用一次性筷子;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出行;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提高環保意識等。
(2024·浙江寧波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單位:kg/t)。下圖為“2000~2019年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1.我國種植業區域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總體
表現為
A.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B.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C.西部: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
D.東部: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讀圖可知,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的省
份總體表現為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A正確;
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區的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
放強度、高排放量,B錯誤;
內蒙古、甘肅、西藏等西部省份總體表現為低
排放強度、低排放量,C錯誤;
上海、浙江等東部地區的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D錯誤。
(2024·浙江寧波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單位:kg/t)。下圖為“2000~2019年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2.實現農業碳減排的關鍵在于
A.提升農業機械化率
B.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
C.提升農業技術效率
D.嚴守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

機械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燃料,提升農業機械化率會增加碳排放,A錯誤;
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嚴守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耕地,與實現農業碳減排關系不大,B、D錯誤;
提升農業技術效率,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利于實現農業碳減排,C正確。
“碳交易”即在政府對CO2排放進行總量限制的情況下,把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CO2排放權的交易。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世界浪潮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生物柴油,以減少CO2的排放。據此回答3~4題。
3.“碳交易”的出現能使
①環境質量逐漸惡化
②環境質量逐漸好轉
③生產工藝環保的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
④排污量大的企業獲得更大的收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利于環境質量好轉,①錯、②對;
生產工藝環保的企業通過“碳交易”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而排污量大的企業要購買碳排放指標,加大了投入,收益減少,③對、④錯。故選B。
“碳交易”即在政府對CO2排放進行總量限制的情況下,把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CO2排放權的交易。在遏制全球變暖的世界浪潮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生物柴油,以減少CO2的排放。據此回答3~4題。
4.下列生活方式不符合低碳生活標準的是
A.家庭盡量使用太陽能熱水器
B.少用傳真、打印機,多用電子郵件
C.短時間不用電腦時,啟用電腦睡眠模式
D.用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

家庭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減少常規能源的使用量,符合低碳標準;多用電子郵件,少用傳真、打印機,減少了紙張的使用,保護了森林,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短時間不用電腦,啟用電腦睡眠模式,節省電能,符合低碳要求;用小汽車作為代步工具,增加了能源資源的消耗,不符合低碳標準。故選D。
課時對點練
(2024·陜西延安期末)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圖中
A.①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
B.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
C.③為海洋的碳排放
D.④為水圈與大氣圈的碳交換

基礎過關
①表示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增加溫室
氣體濃度,A錯誤;
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
二氧化碳,B正確;
③由大氣指向海洋,指海洋固碳,為海洋對二氧化
碳的吸收,C錯誤;
④為火山活動排放二氧化碳,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陜西延安期末)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2.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則可能導致
A.珠穆朗瑪峰雪線下降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減弱
C.亞寒帶針葉林向低緯度地區擴展
D.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安全受到威脅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珠穆朗瑪峰積雪融化增多,雪線上升,A錯誤;
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B錯誤;
全球氣溫升高,亞寒帶針葉林向高緯度擴展,C錯誤;
二氧化碳增多會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受到威脅,D正確。
基礎過關
讀“碳循環示意圖”,完成3~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圖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層分別是
A.水圈 巖石圈 大氣圈 生物圈
B.水圈 大氣圈 巖石圈 生物圈
C.巖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氣圈
D.大氣圈 水圈 巖石圈 生物圈

基礎過關
讀圖可知,A圈溶解CO2,可判斷A圈為水圈;B圈含有CO2,且礦物燃料燃燒產生的CO2排放到B圈,故B圈為大氣圈;C圈產生火山噴發,可知C圈為巖石圈;D圈包含綠色植物和動物,可知D圈為生物圈。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①過程是礦物燃料燃燒向大氣中排放CO2,使大氣中CO2的含量增加,會使全球氣候變暖,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碳循環示意圖”,完成3~4題。
4.①過程可能導致
A.臭氧層破壞 B.生物種群增多
C.全球氣候變暖 D.海平面下降

基礎過關
(2024·云南麗江調研)下圖為“世界部分國家CO2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下列有關CO2排放敘述正確的是
A.人口大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大
B.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較大
C.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量呈正相關
D.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量呈負相關

基礎過關
印度、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碳排放量較小,A錯;
發達國家經濟發達,經濟活動頻繁,人們消費水平高,人均碳排放量大,B正確;
讀圖可知,城鎮化水平與碳排放無明顯相關關系,C、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云南麗江調研)下圖為“世界部分國家CO2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
6.當前可采取的CO2減排措施主要有
①植樹造林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禁止使
用化石燃料 ④加強國際合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植樹造林可以增加CO2吸收量,從而減小大氣中CO2濃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減少CO2的排放量;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符合實際;加強國際合作可以減少CO2排放。①②④正確,故選A。
基礎過關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一般指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示意圖”。完成7~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的企業是
A.鋼鐵企業 B.電子組裝廠
C.生物制藥企業 D.電子商務企業

鋼鐵企業能耗大,碳排放量大,為碳排放額度缺乏的企業,需購買一定的碳排放額度,企業生產成本會上升,因此受碳排放權交易沖擊最大,A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碳排放一般指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示意圖”。完成7~8題。
8.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
①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②增加化石
燃料的消費比重 ③增加全球二氧化碳的
排放 ④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和工藝革新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碳排放權交易的實施,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①正確;
會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費比重,②錯誤;
會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③錯誤;
會推動生產技術進步和工藝革新,從而實現節能減排,④正確。D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9~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與甲國相比,乙國制造業
A.貿易順差 B.產品附加值高
C.研發投入少 D.環境成本高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圖可知,乙國出口甲國貿易額總數是56 718(6 292
+16 605+25 001+8 820)百萬美元,從甲國進口的貿易額總數是321 195(23 545+29 066+256 626+11 958)百萬美元,可知乙國出口貿易額遠遠小于進口貿易額,貿易逆差大,A錯誤;
由圖可知,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大,創造的GDP高,說明乙國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高,研發投入高,B正確,C錯誤;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高于甲國,即乙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于甲國,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因此與甲國相比,乙國生產同類制造業產品的環境成本低,D錯誤。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9~10題。
10.根據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甲國應優先考慮
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圖可知,同類制造業產品,甲國出口乙國的貿易額較大,說明甲國制造業部門產品的國際市場較廣闊,擴大國際市場不是甲國應該優先考慮的,①錯誤;
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和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較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甲國應優先考慮提高創新能力,強化產業升級,進而增加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提高投入產出效果,②③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通常產業轉出地轉出的是相對落后的產業部門和環節,單純承接此類產業,對提高甲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效果意義不大,不應優先考慮,④錯誤。故B正確。
能力提升
(2024·湖北武漢期末)下圖為“某區域平均每萬元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和該區域產業CO2減排效率示意圖”。據此完成11~1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圖示地區中節能減排壓力最大和壓力最小的
地區分別是
A.東北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
B.西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
C.中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
D.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中顯示,東北地區CO2排放量較多,僅次于中部地區,CO2減排效率較低,低于中部地區,故圖示節能減排壓力最大的是東北地區;南部沿海地區CO2排放量僅多于京津地區,且CO2減排效率高于京津地區,故圖示節能減排壓力最小的是南部沿海地區。故選A。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湖北武漢期末)下圖為“某區域平均每萬元生產總值的碳排放量和該區域產業CO2減排效率示意圖”。據此完成11~12題。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CO2排放量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
②我國CO2減排效率西部高于東部,南部高于北部
③南部沿海地區因高耗能的重工業比例小,減排壓力較小 ④西北地區減排效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讀圖可知,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的CO2排放量較少,而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CO2排放量較多,因此①錯;
東部沿海地區CO2減排效率較高,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CO2減排效率較低,因此②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南部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為主,高耗能的重工業比例小,排放的CO2量相對較少,減排壓力較小,③正確;
西北地區科技水平低,科技投入少,導致減排效率最低,④正確。故選B。
(2024·河南洛陽月考)活躍火(人為或自然火燒現象)是一種影響全球碳收支普遍而復雜的生物物理過程,對熱帶雨林、寒溫帶針葉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如生物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21世紀以來,全球活躍火日益頻發。據此完成13~14題。
13.活躍火對全球碳收支的直接影響體現在
A.增加氣態碳比重 B.促進全球氣候變暖
C.增加全球碳總量 D.提高固碳效率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據材料可知,活躍火燃燒會直接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重,選A。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河南洛陽月考)活躍火(人為或自然火燒現象)是一種影響全球碳收支普遍而復雜的生物物理過程,對熱帶雨林、寒溫帶針葉林等自然生態系統特性(如生物量)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21世紀以來,全球活躍火日益頻發。據此完成13~14題。
14.為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可以
A.加強城市滅火演練 B.徹底清除林下植被
C.健全防火預警體系 D.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能力提升
為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應該從發生的源頭出發。A選項主要針對火災發生后的挽救,故A錯誤;
徹底清除林下的植被會破壞生態的平衡與穩定,B錯誤;
健全防火預警體系從火災源頭出發,在火災發生前提前預警,可以降低活躍火災的發生頻率,C正確;
減少化肥、農藥使用不能降低活躍火災發生的頻率,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含預測)示意圖。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
答案 第一次:木柴為主轉向煤炭為主;第二次:煤炭為主轉向油氣為主;第三次:油氣為主轉向新能源為主。
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在生產和消耗過程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
答案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能力增強;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增高。
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在生產和消耗過程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答案 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進一步電制氫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
能力提升
16.(2024·吉林白城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眾多城市。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結構、交通運輸、城鎮建設、生態環境和能源結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依舊存在一系列挑戰。如圖示意
2008~2019年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
量的比例以及河北省碳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區的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1)指出京津冀地區控制碳排放量的核心區域并說明其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核心區域:河北省。原因:河北省以重化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碳排放量大;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鋼鐵、石化等污染較嚴重、碳排放較高的產業。
能力提升
(2)說出河北省為減少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優化產業結構,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強環保技術投入,減少碳排放;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發展低碳交通;修建綠色建筑。
能力提升
(3)請為京津冀地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協同制定保護大氣環境戰略;協同建立組織和政策形成機制,強化協同保護;協同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協同立法,使京津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有法可依;協同管控“小散亂污”企業與農村燃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内乡县| 息烽县| 普定县| 金乡县| 施甸县| 宁南县| 翁源县| 黔西县| 双城市| 汉阴县| 新绛县| 上蔡县| 普格县| 邯郸市| 宿松县| 湘潭县| 双桥区| 达日县| 鲁甸县| 晋城| 集安市| 扶余县| 西青区| 阿拉善右旗| 城固县| 肇庆市| 奉新县| 德惠市| 佛教| 隆安县| 甘南县| 南宁市| 景谷| 青州市| 宜章县| 宜都市| 云南省| 巴青县| 普安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