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1 提高耕地質量的措施措施 作用改良土壤 通過深耕翻土、施肥、摻砂、摻石灰、合理灌溉、回填客土、井排井灌等措施,完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酸堿度,調節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減輕土壤鹽漬化、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問題噴灌、滴灌技術 ①節約有限的水資源和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調節農田小氣候,節水、節肥、省工,降低人工成本;②滴灌技術僅濕潤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區域土壤水分含量低,可防止田間雜草的生長覆蓋技術 ①地膜覆蓋技術:可以保濕、保溫、保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少土壤熱量損失,提高地溫,抑制雜草和減少病蟲害;在果樹下覆蓋特殊反光地膜,反射率高,改善果樹的光照條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果品著色均勻,提高產品質量。②壓砂技術:砂礫覆蓋能增大晝夜溫差,有利于農作物有機質的積累;砂礫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地表水下滲,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保護土壤,減少侵蝕;抑制雜草生長和減少病蟲害。③秸稈覆蓋:增加土壤有機質;就地取材,可減少投資成本,經濟效益較高溫室大棚 改善棚內作物生長條件,在不適宜作物生長的季節,提高其產量和質量耕作模式 ①間作套種:如采用玉米—大豆間作利于防止土壤養分的過度消耗,發揮大豆根部固氮作用,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可有效防止農作物的病蟲害,利于保持農作物的產量;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增加農作物種類,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②輪作:平衡土壤養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連作,防止雜草蔓延,減輕病蟲害;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發揮農田的生產潛力。③休耕:撂荒地種植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肥力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應用,按照田間每一塊操作單元上的具體條件,更好地利用耕地資源潛力、科學合理利用物資投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活動帶來的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 (2024·山東煙臺月考)長江中游平原區是我國小龍蝦的重要養殖區,隨著近年來小龍蝦備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當地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調查顯示,當前相當比例的養殖戶基本上放棄了越冬旱作種植,且普遍重蝦輕稻,甚至存在水稻種而不收,直接作為小龍蝦的飼料和庇護所的現象,而且大部分養殖戶餌料、肥料投入量較大。這些現象引起了一些農業專家的擔憂。據此完成1~2題。1.在長江中游平原區,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復種指數 B.減少農田需水量C.增加經濟收入 D.防治農田病蟲害2.據材料所述,農業專家擔憂的主要問題是( )①農業污染加劇 ②農民收入減少 ③國家糧食總產量得不到保障 ④耕地數量減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滴灌是現代農田灌溉及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目前,滴灌技術在我國推廣很難。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某地滴灌技術應用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3.該地區采用滴灌技術的主要目的是( )A.營造田園景觀 B.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C.降低輸水管道坡度 D.減輕病蟲害4.從經濟角度考慮滴灌技術最適用的農作物是( )A.葡萄 B.玉米 C.小麥 D.水稻5.目前,影響我國西北地區滴灌技術推廣的限制性社會經濟因素是( )A.水資源不足 B.農業科技落后 C.信息交流不便 D.經濟成本較高精準農業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根據地理環境和實際需求,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農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下圖為“信息技術支持精準農業的示意圖”。讀圖回答6~7題。6.下列關于地理信息技術在精準農業中應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可用于信息獲取和實時準確定位 ②地理信息系統不能準確地表達和處理田間信息 ③遙感技術為精準農業提供農田小區域內作物生長環境與狀況 ④數字地球在發展精準農業中沒有任何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7.精準農業的實施,可以( )①改良農產品品種 ②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 ③改變農業生產地域性的特點 ④充分挖掘農田最大的生產潛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024·湖南長沙階段考)2023年4月,寧波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野外拉練活動,學生發現山坡上的梯田里覆有地膜,當地農民采用了間作套種的種植方式,使該地出現了黑白地膜相間分布的景觀。結合圖文材料,完成8~9題。8.農民在梯田里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主要是為了(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減輕水土流失C.提高某一作物的數量 D.增加土壤肥力9.與白色透明地膜相比,采用黑色地膜覆蓋( )A.土壤升溫快 B.保溫效果好C.能抑制雜草生長 D.可減少“白色污染”(2024·河北保定質檢)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地區。據此完成10~12題。10.在東北黑土地實施“農作物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的季節一般在( )A.冬春季節 B.春夏季節C.夏秋季節 D.秋冬季節11.通過該現代耕作技術的連續實施,可以有效提高黑土地( )A.土壤的溫度 B.土壤的含水量C.土壤的礦物質含量 D.土壤的沙土含量12.相對于我國南方地區,該技術的實施與應用對提高東北地區土壤肥力效果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 )A.玉米種植面積大,田地秸稈堆積量大B.降水少,流水侵蝕作用小C.氣溫低,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速度慢D.揚塵少,風力侵蝕作用小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有固氮作用。2022年河南省發展了10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原本單獨種植玉米的田里,間作種植大豆)。這種種植模式實現了機械化播種和收獲,達到玉米產量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的效果。下面兩圖分別示意玉米種植模式的變化及我國大豆產量和進口量的變化。(1)簡述玉米—大豆間作對促進玉米生長所起的作用。(6分)(2)簡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8分)答案精析落實思維方法1.C 2.B [第1題,在長江中游平原區,隨著近年來小龍蝦備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當地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可以增加經濟收入,C正確。故選C。第2題,據材料所述,農業專家擔憂的主要問題包括養殖小龍蝦會導致農業污染加劇,大量農田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會降低糧食產量,國家糧食總產量得不到保障,①③對。養殖小龍蝦會增加農民收入、沒有減少耕地數量,②④錯。B正確,A、C、D錯誤,故選B。]3.B 4.A 5.D [第3題,由材料可知,該滴灌技術應用于我國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制約著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采用滴灌技術,有利于節約有限的水資源和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B正確。第4題,讀圖可知,滴灌設備需要鋪設塑性強、防漏性強的各類管道和防堵塞滴頭、流調器等造價較高的核心部件,農業投入成本明顯較高,故此技術最適用于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葡萄等,A正確。第5題,滴灌技術的經濟成本較高,故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地區很難推廣該技術,D正確。水資源不足是自然因素;滴灌技術難度并不大,但投入高;滴灌技術對信息交流要求并不高,且西北地區發展較快,信息交流也較為通暢。]6.B 7.D [第6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可以用于信息獲取和實時定位;遙感技術為精準農業提供農田小區域內作物生長環境與狀況;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準確地表達和處理田間信息;數字地球在發展精準農業中也有很大的作用。①③對,②④錯,故B正確。第7題,精準農業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挖掘農田最大的生產潛力,但不能改良農產品品種,也不能改變農業生產地域性的特點。②④對,①③錯,故D正確。]8.A 9.C [第8題,農民在梯田里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主要是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A對。間作套種模式對減輕水土流失作用不大,B錯誤。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不能提高某種作物產量,若要提高產量應該培育良種或擴大種植規模,C錯誤。采用間作套種模式會加劇土壤肥力消耗,D錯誤。故選A。第9題,與白色透明地膜相比,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可以減少陽光照射,抑制雜草生長,C正確。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可以減少陽光照射,土壤升溫慢,A錯誤。白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保溫效果相差不大,B錯誤。白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都是塑料膜,不能減少“白色污染”,D錯誤。故選C。]10.A 11.B 12.C [第10題,東北地區冬春季節風力大,對黑土的風蝕能力強,且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強,故選在該季節進行秸稈覆蓋能減輕土壤風蝕、保墑抗旱,A正確。第11題,由材料“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可知,該現代耕作技術的連續實施可以增加下滲,進而提高土壤含水量,B正確。第12題,該技術的實施與應用對提高東北地區土壤肥力效果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地區氣溫低,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速度慢,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南方地區氣溫高,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故選C。]13.(1)玉米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可以避免種植單一作物引發的病蟲害;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實現養分互補。(2)有效保護耕地質量,保障了糧食產量和品質;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了對耕地的污染,切實保障耕地安全;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減少了我國糧食的對外依賴程度,保障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基本需求。(共34張PPT)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第一節第二章 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國家安全提高耕地質量的措施微專題1措施 作用改良土壤 通過深耕翻土、施肥、摻砂、摻石灰、合理灌溉、回填客土、井排井灌等措施,完善土壤結構,調節土壤酸堿度,調節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減輕土壤鹽漬化、水土流失等土地退化問題噴灌、滴灌技術 ①節約有限的水資源和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調節農田小氣候,節水、節肥、省工,降低人工成本;②滴灌技術僅濕潤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區域土壤水分含量低,可防止田間雜草的生長措施 作用覆蓋技術 ①地膜覆蓋技術:可以保濕、保溫、保土,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少土壤熱量損失,提高地溫,抑制雜草和減少病蟲害;在果樹下覆蓋特殊反光地膜,反射率高,改善果樹的光照條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使果品著色均勻,提高產品質量。②壓砂技術:砂礫覆蓋能增大晝夜溫差,有利于農作物有機質的積累;砂礫可以減少水分蒸發,增加地表水下滲,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保護土壤,減少侵蝕;抑制雜草生長和減少病蟲害。③秸稈覆蓋:增加土壤有機質;就地取材,可減少投資成本,經濟效益較高措施 作用溫室大棚 改善棚內作物生長條件,在不適宜作物生長的季節,提高其產量和質量耕作模式 ①間作套種:如采用玉米—大豆間作利于防止土壤養分的過度消耗,發揮大豆根部固氮作用,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可有效防止農作物的病蟲害,利于保持農作物的產量;利于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增加農作物種類,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②輪作:平衡土壤養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連作,防止雜草蔓延,減輕病蟲害;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發揮農田的生產潛力。③休耕:撂荒地種植綠肥作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措施 作用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通過地理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應用,按照田間每一塊操作單元上的具體條件,更好地利用耕地資源潛力、科學合理利用物資投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業活動帶來的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2024·山東煙臺月考)長江中游平原區是我國小龍蝦的重要養殖區,隨著近年來小龍蝦備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當地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調查顯示,當前相當比例的養殖戶基本上放棄了越冬旱作種植,且普遍重蝦輕稻,甚至存在水稻種而不收,直接作為小龍蝦的飼料和庇護所的現象,而且大部分養殖戶餌料、肥料投入量較大。這些現象引起了一些農業專家的擔憂。據此完成1~2題。1.在長江中游平原區,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復種指數 B.減少農田需水量 C.增加經濟收入 D.防治農田病蟲害√在長江中游平原區,隨著近年來小龍蝦備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當地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可以增加經濟收入,C正確。故選C。(2024·山東煙臺月考)長江中游平原區是我國小龍蝦的重要養殖區,隨著近年來小龍蝦備受國內消費者的青睞,當地大量農田的水旱輪作模式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調查顯示,當前相當比例的養殖戶基本上放棄了越冬旱作種植,且普遍重蝦輕稻,甚至存在水稻種而不收,直接作為小龍蝦的飼料和庇護所的現象,而且大部分養殖戶餌料、肥料投入量較大。這些現象引起了一些農業專家的擔憂。據此完成1~2題。2.據材料所述,農業專家擔憂的主要問題是①農業污染加劇 ②農民收入減少 ③國家糧食總產量得不到保障 ④耕地數量減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據材料所述,農業專家擔憂的主要問題包括養殖小龍蝦會導致農業污染加劇,大量農田被改造為“稻田養蝦”種養模式,會降低糧食產量,國家糧食總產量得不到保障,①③對。養殖小龍蝦會增加農民收入、沒有減少耕地數量,②④錯。B正確,A、C、D錯誤,故選B。滴灌是現代農田灌溉及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目前,滴灌技術在我國推廣很難。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某地滴灌技術應用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3.該地區采用滴灌技術的主要目的是A.營造田園景觀 B.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C.降低輸水管道坡度 D.減輕病蟲害√由材料可知,該滴灌技術應用于我國西北地區,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制約著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采用滴灌技術,有利于節約有限的水資源和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B正確。滴灌是現代農田灌溉及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目前,滴灌技術在我國推廣很難。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某地滴灌技術應用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4.從經濟角度考慮滴灌技術最適用的農作物是A.葡萄 B.玉米 C.小麥 D.水稻√讀圖可知,滴灌設備需要鋪設塑性強、防漏性強的各類管道和防堵塞滴頭、流調器等造價較高的核心部件,農業投入成本明顯較高,故此技術最適用于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葡萄等,A正確。滴灌是現代農田灌溉及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目前,滴灌技術在我國推廣很難。下圖為“我國西北地區某地滴灌技術應用示意圖”。據此回答3~5題。5.目前,影響我國西北地區滴灌技術推廣的限制性社會經濟因素是A.水資源不足 B.農業科技落后C.信息交流不便 D.經濟成本較高√滴灌技術的經濟成本較高,故經濟欠發達的西北地區很難推廣該技術,D正確。水資源不足是自然因素;滴灌技術難度并不大,但投入高;滴灌技術對信息交流要求并不高,且西北地區發展較快,信息交流也較為通暢。精準農業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根據地理環境和實際需求,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農業操作技術與管理系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下圖為“信息技術支持精準農業的示意圖”。讀圖回答6~7題。6.下列關于地理信息技術在精準農業中應用的說法,正確的是①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可用于信息獲取和實時準確定位 ②地理信息系統不能準確地表達和處理田間信息 ③遙感技術為精準農業提供農田小區域內作物生長環境與狀況 ④數字地球在發展精準農業中沒有任何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可以用于信息獲取和實時定位;遙感技術為精準農業提供農田小區域內作物生長環境與狀況;地理信息系統可以準確地表達和處理田間信息;數字地球在發展精準農業中也有很大的作用。①③對,②④錯,故B正確。7.精準農業的實施,可以①改良農產品品種 ②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 ③改變農業生產地域性的特點 ④充分挖掘農田最大的生產潛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精準農業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充分挖掘農田最大的生產潛力,但不能改良農產品品種,也不能改變農業生產地域性的特點。②④對,①③錯,故D正確。(2024·湖南長沙階段考)2023年4月,寧波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野外拉練活動,學生發現山坡上的梯田里覆有地膜,當地農民采用了間作套種的種植方式,使該地出現了黑白地膜相間分布的景觀。結合圖文材料,完成8~9題。8.農民在梯田里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主要是為了A.提高土地利用率B.減輕水土流失C.提高某一作物的數量D.增加土壤肥力√農民在梯田里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主要是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A對。間作套種模式對減輕水土流失作用不大,B錯誤。采用間作套種模式不能提高某種作物產量,若要提高產量應該培育良種或擴大種植規模,C錯誤。采用間作套種模式會加劇土壤肥力消耗,D錯誤。故選A。(2024·湖南長沙階段考)2023年4月,寧波某中學組織學生進行野外拉練活動,學生發現山坡上的梯田里覆有地膜,當地農民采用了間作套種的種植方式,使該地出現了黑白地膜相間分布的景觀。結合圖文材料,完成8~9題。9.與白色透明地膜相比,采用黑色地膜覆蓋A.土壤升溫快 B.保溫效果好C.能抑制雜草生長 D.可減少“白色污染”√與白色透明地膜相比,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可以減少陽光照射,抑制雜草生長,C正確。采用黑色地膜覆蓋,可以減少陽光照射,土壤升溫慢,A錯誤。白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保溫效果相差不大,B錯誤。白色透明地膜、黑色地膜都是塑料膜,不能減少“白色污染”,D錯誤。故選C。(2024·河北保定質檢)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地區。據此完成10~12題。10.在東北黑土地實施“農作物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的季節一般在A.冬春季節 B.春夏季節C.夏秋季節 D.秋冬季節√東北地區冬春季節風力大,對黑土的風蝕能力強,且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強,故選在該季節進行秸稈覆蓋能減輕土壤風蝕、保墑抗旱,A正確。(2024·河北保定質檢)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地區。據此完成10~12題。11.通過該現代耕作技術的連續實施,可以有效提高黑土地A.土壤的溫度 B.土壤的含水量C.土壤的礦物質含量 D.土壤的沙土含量√由材料“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可知,該現代耕作技術的連續實施可以增加下滲,進而提高土壤含水量,B正確。(2024·河北保定質檢)保護性耕作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15年后,表層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52%,農田揚塵減少35%以上,地表徑流減少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2020年3月國務院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地區。據此完成10~12題。12.相對于我國南方地區,該技術的實施與應用對提高東北地區土壤肥力效果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A.玉米種植面積大,田地秸稈堆積量大B.降水少,流水侵蝕作用小C.氣溫低,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速度慢D.揚塵少,風力侵蝕作用小√該技術的實施與應用對提高東北地區土壤肥力效果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地區氣溫低,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的速度慢,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南方地區氣溫高,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故選C。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有固氮作用。2022年河南省發展了10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原本單獨種植玉米的田里,間作種植大豆)。這種種植模式實現了機械化播種和收獲,達到玉米產量基本不減、增收一季大豆的效果。右面兩圖分別示意玉米種植模式的變化及我國大豆產量和進口量的變化。(1)簡述玉米—大豆間作對促進玉米生長所起的作用。答案 玉米可以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提高產量;可以避免種植單一作物引發的病蟲害;可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實現養分互補。(2)簡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意義。答案 有效保護耕地質量,保障了糧食產量和品質;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減少了對耕地的污染,切實保障耕地安全;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減少了我國糧食的對外依賴程度,保障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基本需求。第二章 第一節 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讀“我國省級行政區人均耕地面積示意圖”,完成1~2題。1.下列選項中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線的省級行政區是( )A.滬、蘇 B.浙、閩C.京、冀 D.黑、內蒙古2.目前導致我國沿海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毀耕B.海平面上升淹耕C.城市建設占耕D.發展乳畜業侵耕我國糧食生產格局從宋朝的“江浙熟,天下足”,到明朝中后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以及此前的“中原熟, 天下足”,到如今已經演變成“東北熟,天下足”。北方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南糧北調”成為歷史,轉變為“北糧南運”。但2023年5月,連續的陰雨天氣使河南等地即將收獲的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等現象,氣候異常導致的惡劣天氣依然威脅著糧食安全。據此完成3~4題。3.引起“南糧北調”向“北糧南運”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產供給變化 ②市場需求差異 ③人口分布變化 ④運輸方式差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3年河南等地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現象可能會造成( )A.麥芽糖的價格下降 B.優質面粉價格上漲C.農業結構大幅調整 D.農業科技水平提高2022年5月,一些地方出現了極個別農民將未成熟的小麥賣給養殖戶作飼料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要求各地進一步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對“賣青苗”行為必須及時制止。據此完成5~6題。5.出現“賣青苗”現象的原因是( )A.減少生產程序,節省勞動時間B.農民存糧充足,可以改作飼料C.實現耕地休耕,保護耕地資源D.后期投入多,直接售賣收益高6.要避免“賣青苗”現象再次發生,關鍵要處理好( )A.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協作問題B.政府監管和農民自種的關系C.農民糧食安全教育問題D.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關系(2024·江蘇泰州月考)近年來,我國某些區域的建設用地指標不能滿足當地發展需要,需從其他區域購買建設用地指標(主要來自農村居民點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這樣可實現建設用地跨區域占補平衡。完成7~8題。7.設定區域建設用地指標的根本目的是( )A.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 B.控制城鎮化增長速度C.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D.提高建設用地的成本8.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可以( )①改善城市的空間結構 ②優化土地資源空間配置 ③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進土地資源區際流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4·貴州貴陽調研)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非常嚴重。政府出臺相應的處罰政策,明令凡耕地無故拋荒兩年以上者,政府可對該土地享有承包權利的農戶予以罰款或者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罰。于是,多地出現“土地白送,倒貼工錢”雇傭勞動力種田的奇怪現象。據此完成9~10題。9.偏遠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是( )A.農村勞動力不足 B.農業產量不穩定C.城鄉經濟差距大 D.土地退化嚴重10.能有效解決山區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措施有( )①實行土地分散承包 ②推廣精耕細作 ③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 ④流轉土地承包使用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選擇題11~15題,每小題4分,共20分)(2024·河南鄭州期末)“田保姆”是一種新型的農事托管模式,農戶將農業生產的個別環節或全過程委托給專業機構,專業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涵蓋旋耕機耕地、機器播種、無人機植保(如圖)等方面,“田保姆”是未來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據此完成11~12題。11.全過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適用于( )A.跨村種田大戶農民 B.務農務工兼業農民C.經營自家耕地農民 D.常年外出務工農民12.“田保姆”模式對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影響有( )①加快科技推廣,藏糧于技 ②確保耕地紅線,藏糧于地 ③增加農民數量,藏糧于民 ④增強糧食流通,藏糧于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輪作是指在同一地塊上有序地輪換或者組合種植不同作物,休耕是指在一段時期內不耕種,但仍進行耕地管理和保護。我國重點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業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下圖示意某年我國輪作和休耕試點省區及其面積。據此完成13~15題。13.我國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的前提是( )A.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B.農業生產技術提高C.農業生態環境良好 D.三農問題根本解決14.河北省休耕試點面積大于輪作試點面積的原因是( )A.重金屬污染 B.土地退化C.水資源緊缺 D.氣候冷涼15.與黑龍江省相比,河南省輪作面積較小且無休耕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積小 B.耕地質量高C.人口壓力大 D.復種指數高16.(2024·廣東深圳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馬鈴薯被譽為全營養食物,除了淀粉,蛋白質、維生素、鉀和鈣等含量也很豐富,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之外),還可做蔬菜及高附加值食品、工業和醫藥制品的原料。馬鈴薯耐寒、耐旱、耐貧瘠,環境適應性強,最適宜生長在孔隙度大的土壤中,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產量雖連續多年增長,未來20年內仍需增產1億噸糧食,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目前我國馬鈴薯作為主糧的存在感低,馬鈴薯“主糧化”勢在必行。下圖示意我國馬鈴薯消費構成。(1)簡析馬鈴薯作為主糧存在感低的主要原因。(4分)(2)與傳統主糧作物相比,分析我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的優勢。(6分)(3)簡述馬鈴薯“主糧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6分)答案精析1.B 2.C [第1題,讀圖可以看出,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線的省級行政區有滬、浙、閩、京、粵、津,B正確。第2題,我國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占用大量耕地,故目前導致我國沿海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設占用耕地,C正確。]3.A 4.B [第3題,過去,我國南方由于熱量條件較好,復種指數高,糧食產量高,而北方熱量條件較差,糧食產量低,故形成“南糧北調”格局。如今,北方的糧食主產區,如東北地區,由于地廣人稀、耕作技術進步以及機械化水平提高等,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為“北糧南運”提供了物質基礎,①正確。南方畜牧業、飼料工業發展,推動了“北糧南運”;南方經濟增長拉動消費水平提高,對東北優質大米需求增加;東南沿海一帶外來人口增多,其糧食消費也增加了“北糧南運”的數量,②③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南糧北調”向“北糧南運”轉變與運輸方式關系不大,④錯誤。故選A。第4題,麥芽糖的原料以小麥為主,河南等地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原料供應可能不足,麥芽糖的價格可能上漲,同理,優質面粉價格可能上漲,B正確,A錯誤。氣象災害導致該年的小麥產量降低,但不會導致農業結構大幅調整,短時間內也不會導致農業科技水平提高,C、D錯誤。]5.D 6.D [第5題,從麥苗到收獲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和人力,直接以較高價格售賣青苗可以快速回籠資金,土地和人力可以投入到其他生產活動,D對。第6題,青苗并不是養殖業常規的飼料,青苗被出售屬于特殊情況,與行業協作關系不大,A錯;農民種植作物不需要政府的監管,但可以通過政策規范種植行為,B錯;出售青苗是一種經濟行為,單純通過教育作用較小,C錯;要通過經濟、政策等手段增加農民種糧收入,提高種糧積極性,同時可以保障糧食安全,即處理好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關系,D對。]7.A 8.B [第7題,設定區域建設用地指標的根本目的是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防止隨意占用耕地,故A正確。第8題,根據材料“需從其他區域購買建設用地指標(主要來自農村居民點整理后新增的耕地)”可知,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可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優化土地資源空間配置,②③對。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不能改善城市的空間結構,①錯。土地資源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進行區際流動,④錯。故B正確。]9.C 10.D [第9題,我國偏遠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是城鄉經濟差距大,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土地無人耕種,C正確。第10題,能有效解決山區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措施包括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承包使用權,使土地集中,擴大生產規模,推進農業機械化,解決土地拋荒問題,③④正確;土地分散承包不利于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種植,可能會加劇土地拋荒問題;推廣精耕細作,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不利于解決農村土地拋荒問題,①②錯誤。故選D。]11.D 12.A [第11題,根據材料可知,“田保姆”是一種因為缺少時間而委托專業機構去管理的農事托管模式,全過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適用于常年外出務工農民。第12題,根據材料,專業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涵蓋旋耕機耕地、機器播種、無人機植保等方面,借助于現代科技,藏糧于技,因此①正確;農民進城務工導致部分土地出現撂荒現象,而“田保姆”模式解決了這一難題,可以確保耕地紅線,藏糧于地,②正確,故選A。]13.A 14.C 15.C [第13題,根據材料可知,輪作和休耕都是為了使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同時也可能會導致當年的糧食產量減少,所以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的前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A正確;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與農業生產技術提高關系不大,B錯誤;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是輪作和休耕的目的,不是前提,C錯誤;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長遠目標,不是前提,D錯誤。第14題,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大量開采地下水,在很多地區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導致河北省休耕試點面積大于輪作試點面積,C正確。第15題,河南省平原廣布,耕地面積大,A錯誤;黑龍江省耕地質量高,B錯誤;河南省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比黑龍江省少,人口壓力大,輪作面積較小,無休耕,C正確;復種指數的高低與休耕、輪作面積大小關系不大,D錯誤。]16.(1)我國的傳統飲食結構中馬鈴薯是蔬菜,把馬鈴薯作為主糧,人們接受意愿低;馬鈴薯易發芽,儲存困難;馬鈴薯價格低,大面積種植收益低;馬鈴薯加工率低等。(2)相對于其他主糧作物,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溫度更低,對不利環境的適應性更強;馬鈴薯抗旱性強,對水分利用率比其他糧食作物高;馬鈴薯產業鏈長,產品加工附加值高;適宜種植馬鈴薯的范圍廣,遍及全國;馬鈴薯產量增加潛力大,我國未來糧食缺口較大,開發前景廣闊等。(3)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的壓力和減少坡地水土流失;有助于推動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助于拓寬“糧食安全”和“膳食營養”的內涵;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利于提升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等。第一節 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說明中國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區域認知)2.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耕地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實例,說明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的關系,樹立糧食安全意識。(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保護耕地資源的政策措施及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合理性。(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中國耕地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一、中國耕地資源1.耕地的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發育形成的、能夠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并具備可供農作物生長、發育、成熟的自然環境。2.耕地數量與空間分布(1)耕地數量:截至2019年末,我國耕地面積約________公頃(19.18億畝)。(2)空間分布:我國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半濕潤的____________,覆蓋了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3)地形坡度與耕地分布:坡度小的耕地有利于耕種,坡度__________的土地一般不宜發展為耕地。我國耕地資源95.9%的坡度小于25°;坡度大于等于25°的耕地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3.耕地質量(1)耕地質量等級:我國耕地質量主要依據地貌、土壤、水文、氣候、農田基本建設、作物產量等因素劃分為______________四個等級。(2)我國耕地質量:我國耕地總體質量穩定,從全國分布來看,__________、中部地區耕地質量總體較高,西部地區耕地質量總體較低。受水分、熱量、地形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耕地質量總體________。思考 復種指數是指一定耕地上,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復種指數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標,用百分數表示。墾殖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已經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復種指數、墾殖指數是否越高越好?為什么?二、中國耕地的開發利用現狀1.人均耕地少:我國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國耕地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5%。2.分布不均衡:我國________地區耕地資源相對匱乏,質量也較低;中、東部和東北地區則相反。水土資源配置欠佳,南方水資源豐富,耕地資源較少、以水田為主;北方水資源欠缺、耕地資源較多,以旱田為主。3.耕地后備資源有限:我國耕地后備資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可開墾鹽堿地、可開墾內陸灘涂和可開墾裸地。耕地后備資源數量少、質量差,開發利用難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黑龍江省。4.耕地質量下降(1)耕地的__________不當,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利用,導致耕地有機質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積退化。(2)部分地區由于種糧收入少、耕作條件差等原因造成________。(3)生態環境惡劣地區對耕地的破壞,導致__________、土壤鹽漬化等問題。連線 把以下地區與其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進行連線。拓展延伸 我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原因原因 表現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積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4%耕地空間分布不均 東南部占88.4%,西北部占11.6%中、低產田比重大 高、中、低產田各占1/3左右自然災害造成耕地減少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等造成耕地損毀人為原因 人口數量增多 人均耕地減少土壤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工業“三廢”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國耕地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堿化等造成土地退化非農業建設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礦建設用地均不斷增加生態退耕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措施的實施浪費現象嚴重 閑置拋荒、占而不用農業結構調整 生產條件較差的耕地改變為草場,發展畜牧業;山地丘陵區耕地轉變為果林用地;地勢低洼區耕地轉變為魚塘材料一 重慶市北碚區東升村平均海拔1 316米,年均降水量840毫米,是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東升村按照北碚區統一部署逐步將中低產田坡耕地建設為石坎梯田高標準農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頭砌田埂進行農田改造)。材料二 《北碚區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求,北碚區在2020年要完成100萬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即農田達到“相對集中連片,田塊平整,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與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耕地質量利用等級提高,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的標準。材料三 北碚區政府提出要“盯牢守住各類型的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優質壩區耕地,并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建成高標準農田”。1.[綜合思維]簡述北碚區東升村多中低產田的主要自然原因。2.[綜合思維]從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角度,分析東升村建設石坎梯田的主要作用。3.[區域認知]說出重慶市北碚區牢牢守住優質壩區耕地的重要意義。讀“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圖”,完成1~2題。1.圖示主要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 )A.人均耕地少 B.空間分布不均C.質量總體欠佳 D.水土資源配置不佳2.影響我國耕地資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氣候、地質 B.氣候、河流 C.地形、河流 D.地形、氣候(2024·遼寧沈陽月考)在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的時期,為實現“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分地制度應運而生,農戶擁有多塊,大小不均且空間不相鄰的地塊。我國華北平原某地耕地零碎、分散,歸屬同一農戶的多塊耕地間隔較遠,耕地細碎化嚴重,逐漸成為抑制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右圖為“該地耕地細碎化整治模式圖”。據此完成3~4題。3.耕地細碎化曾經對農業生產起到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利于生產的( )A.規模化 B.專業化 C.多元化 D.商品化4.耕地細碎化整治后,當地( )A.城鎮化進程加快 B.土地面積減少 C.勞動力投入增加 D.農民收入降低知識點二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1.糧食安全(1)概念:保證人們隨時能____________________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2)內涵:糧食安全包括____________,空間結構平衡、____________以及數量和質量的統一。(3)耕地、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的關系①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自然基礎,是糧食生產的______________要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__________。②耕地質量的提高、________________等會促進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保護作用。③我國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主要靠__________來保障。耕地保護是糧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糧食安全是耕地保護的內在動力。(4)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二十字基本方針。2.總體目標(1)嚴守__________紅線,全面落實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2)完成__________________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__________農田。(3)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4)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新格局。3.措施(1)堅守__________①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③促進城鎮利用率較低的建設用地再開發。④拓展補充耕地途徑。(2)提升____________①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②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③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智慧農業發展。(3)完善________________政策①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②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③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④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方面的穩產增產潛力。(4)推進____________保障①大力發展種業科技,實現種源自主可控。②推進并支持農業的國際合作,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③加強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保障糧食流通安全。核心歸納 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措施(1)確保耕地數量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2)提高耕地質量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等項目實施范圍;②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減少農業耕作對土壤層的破壞。(3)提高土地利用率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4)提高糧食產量①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②加強農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③重點推廣地理信息技術。(5)其他:①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②合理控制人口數量,倡導適度消費;③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④適度進口,保障糧食安全。2020年2月14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019年耕地保護督察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耕地保護依然面臨多方面壓力,一些地方沒有處理好保耕地、保發展、保生態的關系,耕地保護責任未有效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執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審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耕地保護形勢嚴峻。據介紹,2019年自然資源部對省級政府開展了耕地保護督察。本次督察實現省份全覆蓋,并根據工作需要,下沉到240個設區市、843個縣(市、區)實地核查。本次督查發現補充耕地數量不實、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圈占及閑置浪費耕地、違法違規審批建設占用耕地等情況比較普遍。相關人士表示,國家將嚴肅追責。1.[綜合思維]我國為什么要劃定18億畝的耕地紅線?2.[綜合思維]我國在城市周邊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對城市建設的影響是什么?3.[地理實踐力]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做?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大局,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圖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成規模(單位:千萬畝)統計圖”。讀圖,完成1~3題。1.高標準農田規模大于五千萬畝的省級行政區主要集中于( )A.青藏地區 B.西北地區 C.北方地區 D.南方地區2.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質量,下列各省級行政區做法合理的是( )A.河北—大水漫灌,防止水土流失 B.江蘇—退耕還林,修建水平梯田C.四川—治理鹽堿,提高復種指數 D.云南—科學培肥,提高土壤肥力3.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措施有( )①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②提高糧食進口比重 ③激勵農業科技創新 ④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⑤積極增加勞動力投入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2024·寧夏銀川期末)下表為“某年黑龍江、河南、浙江、甘肅、安徽五省的人口、耕地面積和糧食自給率(糧食生產量占糧食消費量的比率)統計表”。完成4~5題。省級行政區 人口(萬人) 耕地面積(千公頃) 糧食自給率(%)甲 9 640 8 112.3 151.08乙 5 850 1 977 36.19丙 2 647 5 377 39.12丁 3 751 15 845.7 195.61安徽省 6 254 5 885.9 159.414.甲省是( )A.甘肅省 B.浙江省 C.黑龍江省 D.河南省5.與安徽省相比,丙省糧食自給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人均耕地較少 B.土地生產力低 C.機械化水平低 D.市場需求量大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中國耕地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梳理教材新知一、1.種植農作物2.(1)1.28億 (2)東部季風區 (3)超過25°3.(1)優、高、中、低 (2)東部 偏低思考不是。復種指數的高低受區域熱量、土壤、水分、肥料、勞動力和科技水平等條件的制約,應當因地制宜地提高復種指數,挖掘耕地利用潛力。墾殖指數受一個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只能保持在某一限度內,若超過該限度就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復種指數、墾殖指數不是越高越好。二、1.總量多,人均少2.西部3.可開墾荒草地4.(1)利用方式 (2)棄耕 (3)水土流失連線探究核心知識1.地勢起伏大、降水多,易發山洪;位于山區,土層薄、土壤貧瘠。2.減小耕地坡度,實現田塊平整;有效攔截雨水、緩解旱情;減弱流水侵蝕(減輕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3.堅守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落實思維方法1.B 2.D [第1題,讀圖可知,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空間分布不均。第2題,讀圖可知,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在氣候相對濕潤、地形平坦的地區,因此影響我國耕地資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和地形。]3.C 4.A [第3題,耕地細碎化有利于農戶在不同的地塊上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在自給自足時期對提高家庭農業生產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C正確;耕地細碎化使得田塊分散而且面積狹小,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發展,A、B、D錯誤,故選C。第4題,耕地細碎化整治后,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A正確。實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轉等整治措施后,農民收入不會降低,土地面積不會減少,由于規模擴大,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力投入會減少,B、C、D錯誤,故選A。]知識點二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梳理教材新知1.(1)買得到又能買得起 (2)數量供求平衡 品種結構平衡(3)①決定性 保護耕地 ②農業科技進步 ③耕地數量2.(1)18億畝耕地 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 (2)高標準農田高標準 (5)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3.(1)耕地數量 (2)耕地質量 (3)扶持糧食生產 (4)糧食安全探究核心知識1.我國人多地少,可以耕種的土地更少,所以國家明確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奉行,為保證十幾億人能有飯吃,更是劃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以最嚴格的方式加以保護。2.城市周邊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是絕對不能占用的。這樣就限制了城市建設中無限擴大城市面積的行為,可以促進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率的提高。3.加強農業污染治理;大力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落實思維方法1.C 2.D 3.B [第1題,讀圖可知,高標準農田規模大于五千萬畝的省級行政區有黑龍江、河南、山東,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區,C選項正確。第2題,河北省蒸發旺盛,大水漫灌易產生次生鹽堿化,A選項錯誤;江蘇省地形以平原為主,不適宜修建水平梯田,B選項錯誤;四川省農田建設主要的問題是土壤退化、土壤侵蝕,鹽堿化較輕,C選項錯誤;科學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各省級行政區均可采取的合理做法,D選項正確。第3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能夠保障農田用水,預防旱澇災害,①正確;提高糧食進口比重,會威脅國家糧食安全,②錯誤;激勵農業科技創新,藏糧于技,利于保障糧食安全,③正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產量,④正確;積極增加勞動力投入,提高了勞動力成本,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⑤錯誤。故選B。]4.D 5.B [第4題,河南省在五個省區中人口數量最多且耕地面積較大,也是我國糧食輸出大省,所以甲是河南省,D正確。黑龍江省在五個省區中耕地面積最大,且糧食自給率最高,所以丁是黑龍江省;浙江省位于我東部沿海地區,人口數量較多,且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小,可知乙是浙江省;甘肅省在五個省區中人口最少,可知丙為甘肅省。第5題,丙省是甘肅省,甘肅省耕地面積大,人口較少,但糧食自給率較低,說明甘肅省土地生產力低,B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甘肅省人均耕地較多,A錯誤;甘肅省糧食自給率低與機械化水平低關系不大,C錯誤;甘肅省人口較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糧食的市場需求較小,D錯誤。](共79張PPT)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第一節第二章 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國家安全運用圖表,解釋中國耕地資源的分布,說明其開發利用現狀,以及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的關系。1.運用圖表,說明中國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區域認知)2.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耕地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實例,說明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的關系,樹立糧食安全意識。(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保護耕地資源的政策措施及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合理性。(綜合思維)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中國耕地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知識點二 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中國耕地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知識點一一、中國耕地資源1.耕地的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發育形成的、能夠 的土地,并具備可供農作物生長、發育、成熟的自然環境。種植農作物2.耕地數量與空間分布(1)耕地數量:截至2019年末,我國耕地面積約 公頃(19.18億畝)。(2)空間分布:我國耕地資源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半濕潤的 ,覆蓋了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3)地形坡度與耕地分布:坡度小的耕地有利于耕種,坡度 的土地一般不宜發展為耕地。我國耕地資源95.9%的坡度小于25°;坡度大于等于25°的耕地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1.28億東部季風區超過25°3.耕地質量(1)耕地質量等級:我國耕地質量主要依據地貌、土壤、水文、氣候、農田基本建設、作物產量等因素劃分為 四個等級。(2)我國耕地質量:我國耕地總體質量穩定,從全國分布來看, 、中部地區耕地質量總體較高,西部地區耕地質量總體較低。受水分、熱量、地形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耕地質量總體 。優、高、中、低東部偏低思考復種指數是指一定耕地上,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復種指數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標,用百分數表示。墾殖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已經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復種指數、墾殖指數是否越高越好?為什么?答案 不是。復種指數的高低受區域熱量、土壤、水分、肥料、勞動力和科技水平等條件的制約,應當因地制宜地提高復種指數,挖掘耕地利用潛力。墾殖指數受一個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只能保持在某一限度內,若超過該限度就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復種指數、墾殖指數不是越高越好。二、中國耕地的開發利用現狀1.人均耕地少:我國耕地 。我國耕地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5%。2.分布不均衡:我國 地區耕地資源相對匱乏,質量也較低;中、東部和東北地區則相反。水土資源配置欠佳,南方水資源豐富,耕地資源較少、以水田為主;北方水資源欠缺、耕地資源較多,以旱田為主。總量多,人均少西部3.耕地后備資源有限:我國耕地后備資源主要是 、可開墾鹽堿地、可開墾內陸灘涂和可開墾裸地。耕地后備資源數量少、質量差,開發利用難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黑龍江省。4.耕地質量下降(1)耕地的 不當,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利用,導致耕地有機質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積退化。(2)部分地區由于種糧收入少、耕作條件差等原因造成 。(3)生態環境惡劣地區對耕地的破壞,導致 、土壤鹽漬化等問題。可開墾荒草地利用方式棄耕水土流失連線把以下地區與其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進行連線。答案 我國耕地資源相對短缺的原因拓展延伸原因 表現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積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14%耕地空間分布不均 東南部占88.4%,西北部占11.6%中、低產田比重大 高、中、低產田各占1/3左右自然災害造成耕地減少 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等造成耕地損毀拓展延伸原因 表現人為原因 人口數量增多 人均耕地減少土壤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工業“三廢”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國耕地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鹽堿化等造成土地退化非農業建設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礦建設用地均不斷增加生態退耕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等措施的實施浪費現象嚴重 閑置拋荒、占而不用農業結構調整 生產條件較差的耕地改變為草場,發展畜牧業;山地丘陵區耕地轉變為果林用地;地勢低洼區耕地轉變為魚塘材料一 重慶市北碚區東升村平均海拔1 316米,年均降水量840毫米,是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森林鄉村、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東升村按照北碚區統一部署逐步將中低產田坡耕地建設為石坎梯田高標準農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頭砌田埂進行農田改造)。材料二 《北碚區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求,北碚區在2020年要完成100萬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即農田達到“相對集中連片,田塊平整,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與現代化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耕地質量利用等級提高,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千克以上”的標準。材料三 北碚區政府提出要“盯牢守住各類型的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優質壩區耕地,并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建成高標準農田”。1.[綜合思維]簡述北碚區東升村多中低產田的主要自然原因。答案 地勢起伏大、降水多,易發山洪;位于山區,土層薄、土壤貧瘠。2.[綜合思維]從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角度,分析東升村建設石坎梯田的主要作用。答案 減小耕地坡度,實現田塊平整;有效攔截雨水、緩解旱情;減弱流水侵蝕(減輕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3.[區域認知]說出重慶市北碚區牢牢守住優質壩區耕地的重要意義。答案 堅守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讀“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圖”,完成1~2題。1.圖示主要反映了我國耕地資源A.人均耕地少 B.空間分布不均C.質量總體欠佳 D.水土資源配置不佳讀圖可知,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空間分布不均。√讀“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圖”,完成1~2題。2.影響我國耕地資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氣候、地質 B.氣候、河流C.地形、河流 D.地形、氣候讀圖可知,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在氣候相對濕潤、地形平坦的地區,因此影響我國耕地資源集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氣候和地形。√(2024·遼寧沈陽月考)在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的時期,為實現“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分地制度應運而生,農戶擁有多塊,大小不均且空間不相鄰的地塊。我國華北平原某地耕地零碎、分散,歸屬同一農戶的多塊耕地間隔較遠,耕地細碎化嚴重,逐漸成為抑制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下圖為“該地耕地細碎化整治模式圖”。據此完成3~4題。3.耕地細碎化曾經對農業生產起到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利于生產的A.規模化 B.專業化C.多元化 D.商品化√耕地細碎化有利于農戶在不同的地塊上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在自給自足時期對提高家庭農業生產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C正確;耕地細碎化使得田塊分散而且面積狹小,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和商品化發展,A、B、D錯誤,故選C。(2024·遼寧沈陽月考)在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的時期,為實現“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分地制度應運而生,農戶擁有多塊,大小不均且空間不相鄰的地塊。我國華北平原某地耕地零碎、分散,歸屬同一農戶的多塊耕地間隔較遠,耕地細碎化嚴重,逐漸成為抑制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下圖為“該地耕地細碎化整治模式圖”。據此完成3~4題。4.耕地細碎化整治后,當地A.城鎮化進程加快 B.土地面積減少C.勞動力投入增加 D.農民收入降低√耕地細碎化整治后,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A正確。實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轉等整治措施后,農民收入不會降低,土地面積不會減少,由于規模擴大,機械化程度提高,勞動力投入會減少,B、C、D錯誤,故選A。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知識點二1.糧食安全(1)概念:保證人們隨時能 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2)內涵:糧食安全包括 ,空間結構平衡、 以及數量和質量的統一。(3)耕地、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的關系①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自然基礎,是糧食生產的 要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 。②耕地質量的提高、 等會促進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保護作用。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數量供求平衡品種結構平衡決定性保護耕地農業科技進步③我國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主要靠 來保障。耕地保護是糧食安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礎,糧食安全是耕地保護的內在動力。(4)我國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二十字基本方針。耕地數量2.總體目標(1)嚴守 紅線,全面落實 制度。(2)完成 建設任務,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農田。(3)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4)立足國內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18億畝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高標準農田高標準(5) ,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新格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3.措施(1)堅守_________①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③促進城鎮利用率較低的建設用地再開發。④拓展補充耕地途徑。(2)提升_________①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②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③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耕地數量耕地質量(3)完善 政策①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發揮糧食主產區優勢。②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③建設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④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方面的穩產增產潛力。(4)推進 保障①大力發展種業科技,實現種源自主可控。②推進并支持農業的國際合作,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③加強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保障糧食流通安全。扶持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措施核心歸納(1)確保耕地數量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進一步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下降。(2)提高耕地質量①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等項目實施范圍;②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合理輪作和間作套種,減少農業耕作對土壤層的破壞。(3)提高土地利用率調動和保護好主產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政府抓糧積極性,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核心歸納(4)提高糧食產量①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②加強農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③重點推廣地理信息技術。(5)其他:①完善糧食儲備體制機制;②合理控制人口數量,倡導適度消費;③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力度;④適度進口,保障糧食安全。2020年2月14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019年耕地保護督察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耕地保護依然面臨多方面壓力,一些地方沒有處理好保耕地、保發展、保生態的關系,耕地保護責任未有效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執行不到位、突破用途管制審批和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粗放,耕地保護形勢嚴峻。據介紹,2019年自然資源部對省級政府開展了耕地保護督察。本次督察實現省份全覆蓋,并根據工作需要,下沉到240個設區市、843個縣(市、區)實地核查。本次督查發現補充耕地數量不實、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圈占及閑置浪費耕地、違法違規審批建設占用耕地等情況比較普遍。相關人士表示,國家將嚴肅追責。1.[綜合思維]我國為什么要劃定18億畝的耕地紅線?答案 我國人多地少,可以耕種的土地更少,所以國家明確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長期奉行,為保證十幾億人能有飯吃,更是劃定了18億畝耕地紅線,以最嚴格的方式加以保護。2.[綜合思維]我國在城市周邊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對城市建設的影響是什么?答案 城市周邊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耕地是絕對不能占用的。這樣就限制了城市建設中無限擴大城市面積的行為,可以促進城市建設中土地利用率的提高。3.[地理實踐力]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應該如何做?答案 加強農業污染治理;大力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大局,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圖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成規模(單位:千萬畝)統計圖”。讀圖,完成1~3題。1.高標準農田規模大于五千萬畝的省級行政區主要集中于A.青藏地區 B.西北地區C.北方地區 D.南方地區√讀圖可知,高標準農田規模大于五千萬畝的省級行政區有黑龍江、河南、山東,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區,C選項正確。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大局,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圖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成規模(單位:千萬畝)統計圖”。讀圖,完成1~3題。2.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質量,下列各省級行政區做法合理的是A.河北—大水漫灌,防止水土流失B.江蘇—退耕還林,修建水平梯田C.四川—治理鹽堿,提高復種指數D.云南—科學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河北省蒸發旺盛,大水漫灌易產生次生鹽堿化,A選項錯誤;江蘇省地形以平原為主,不適宜修建水平梯田,B選項錯誤;四川省農田建設主要的問題是土壤退化、土壤侵蝕,鹽堿化較輕,C選項錯誤;科學培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各省級行政區均可采取的合理做法,D選項正確。糧食安全關乎國家大局,建設國家高標準農田是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圖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成規模(單位:千萬畝)統計圖”。讀圖,完成1~3題。3.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措施有①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②提高糧食進口比重 ③激勵農業科技創新 ④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⑤積極增加勞動力投入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②③⑤√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能夠保障農田用水,預防旱澇災害,①正確;提高糧食進口比重,會威脅國家糧食安全,②錯誤;激勵農業科技創新,藏糧于技,利于保障糧食安全,③正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產量,④正確;積極增加勞動力投入,提高了勞動力成本,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⑤錯誤。故選B。(2024·寧夏銀川期末)下表為“某年黑龍江、河南、浙江、甘肅、安徽五省的人口、耕地面積和糧食自給率(糧食生產量占糧食消費量的比率)統計表”。完成4~5題。省級行政區 人口(萬人) 耕地面積(千公頃) 糧食自給率(%)甲 9 640 8 112.3 151.08乙 5 850 1 977 36.19丙 2 647 5 377 39.12丁 3 751 15 845.7 195.61安徽省 6 254 5 885.9 159.414.甲省是A.甘肅省 B.浙江省 C.黑龍江省 D.河南省省級行政區 人口(萬人) 耕地面積(千公頃) 糧食自給率(%)甲 9 640 8 112.3 151.08乙 5 850 1 977 36.19丙 2 647 5 377 39.12丁 3 751 15 845.7 195.61安徽省 6 254 5 885.9 159.41√河南省在五個省區中人口數量最多且耕地面積較大,也是我國糧食輸出大省,所以甲是河南省,D正確。黑龍江省在五個省區中耕地面積最大,且糧食自給率最高,所以丁是黑龍江省;浙江省位于我東部沿海地區,人口數量較多,且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耕地面積小,可知乙是浙江省;甘肅省在五個省區中人口最少,可知丙為甘肅省。5.與安徽省相比,丙省糧食自給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人均耕地較少 B.土地生產力低 C.機械化水平低 D.市場需求量大省級行政區 人口(萬人) 耕地面積(千公頃) 糧食自給率(%)甲 9 640 8 112.3 151.08乙 5 850 1 977 36.19丙 2 647 5 377 39.12丁 3 751 15 845.7 195.61安徽省 6 254 5 885.9 159.41√丙省是甘肅省,甘肅省耕地面積大,人口較少,但糧食自給率較低,說明甘肅省土地生產力低,B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甘肅省人均耕地較多,A錯誤;甘肅省糧食自給率低與機械化水平低關系不大,C錯誤;甘肅省人口較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對糧食的市場需求較小,D錯誤。課時對點練讀“我國省級行政區人均耕地面積示意圖”,完成1~2題。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下列選項中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線的省級行政區是A.滬、蘇 B.浙、閩C.京、冀 D.黑、內蒙古√讀圖可以看出,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線的省級行政區有滬、浙、閩、京、粵、津,B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讀“我國省級行政區人均耕地面積示意圖”,完成1~2題。2.目前導致我國沿海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災害毀耕B.海平面上升淹耕C.城市建設占耕D.發展乳畜業侵耕√基礎過關我國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迅速,占用大量耕地,故目前導致我國沿海地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設占用耕地,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基礎過關我國糧食生產格局從宋朝的“江浙熟,天下足”,到明朝中后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以及此前的“中原熟, 天下足”,到如今已經演變成“東北熟,天下足”。北方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南糧北調”成為歷史,轉變為“北糧南運”。但2023年5月,連續的陰雨天氣使河南等地即將收獲的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等現象,氣候異常導致的惡劣天氣依然威脅著糧食安全。據此完成3~4題。3.引起“南糧北調”向“北糧南運”轉變的主要原因是①生產供給變化 ②市場需求差異 ③人口分布變化 ④運輸方式差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基礎過關過去,我國南方由于熱量條件較好,復種指數高,糧食產量高,而北方熱量條件較差,糧食產量低,故形成“南糧北調”格局。如今,北方的糧食主產區,如東北地區,由于地廣人稀、耕作技術進步以及機械化水平提高等,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為“北糧南運”提供了物質基礎,①正確。南方畜牧業、飼料工業發展,推動了“北糧南運”;南方經濟增長拉動消費水平提高,對東北優質大米需求增加;東南沿海一帶外來人口增多,其糧食消費也增加了“北糧南運”的數量,②③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南糧北調”向“北糧南運”轉變與運輸方式關系不大,④錯誤。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16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我國糧食生產格局從宋朝的“江浙熟,天下足”,到明朝中后期的“湖廣熟,天下足”,以及此前的“中原熟, 天下足”,到如今已經演變成“東北熟,天下足”。北方糧食產量的提高,使“南糧北調”成為歷史,轉變為“北糧南運”。但2023年5月,連續的陰雨天氣使河南等地即將收獲的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等現象,氣候異常導致的惡劣天氣依然威脅著糧食安全。據此完成3~4題。4.2023年河南等地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現象可能會造成A.麥芽糖的價格下降 B.優質面粉價格上漲C.農業結構大幅調整 D.農業科技水平提高√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麥芽糖的原料以小麥為主,河南等地小麥出現發芽和霉爛,原料供應可能不足,麥芽糖的價格可能上漲,同理,優質面粉價格可能上漲,B正確,A錯誤。氣象災害導致該年的小麥產量降低,但不會導致農業結構大幅調整,短時間內也不會導致農業科技水平提高,C、D錯誤。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2年5月,一些地方出現了極個別農民將未成熟的小麥賣給養殖戶作飼料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要求各地進一步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對“賣青苗”行為必須及時制止。據此完成5~6題。5.出現“賣青苗”現象的原因是A.減少生產程序,節省勞動時間B.農民存糧充足,可以改作飼料C.實現耕地休耕,保護耕地資源D.后期投入多,直接售賣收益高√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從麥苗到收獲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和人力,直接以較高價格售賣青苗可以快速回籠資金,土地和人力可以投入到其他生產活動,D對。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2年5月,一些地方出現了極個別農民將未成熟的小麥賣給養殖戶作飼料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要求各地進一步排查毀麥開工、青貯小麥等情況,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處理一起,對“賣青苗”行為必須及時制止。據此完成5~6題。6.要避免“賣青苗”現象再次發生,關鍵要處理好A.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協作問題B.政府監管和農民自種的關系C.農民糧食安全教育問題D.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關系√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青苗并不是養殖業常規的飼料,青苗被出售屬于特殊情況,與行業協作關系不大,A錯;農民種植作物不需要政府的監管,但可以通過政策規范種植行為,B錯;出售青苗是一種經濟行為,單純通過教育作用較小,C錯;要通過經濟、政策等手段增加農民種糧收入,提高種糧積極性,同時可以保障糧食安全,即處理好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關系,D對。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江蘇泰州月考)近年來,我國某些區域的建設用地指標不能滿足當地發展需要,需從其他區域購買建設用地指標(主要來自農村居民點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這樣可實現建設用地跨區域占補平衡。完成7~8題。7.設定區域建設用地指標的根本目的是A.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 B.控制城鎮化增長速度C.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D.提高建設用地的成本√設定區域建設用地指標的根本目的是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防止隨意占用耕地,故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江蘇泰州月考)近年來,我國某些區域的建設用地指標不能滿足當地發展需要,需從其他區域購買建設用地指標(主要來自農村居民點整理后新增的耕地),這樣可實現建設用地跨區域占補平衡。完成7~8題。8.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可以①改善城市的空間結構 ②優化土地資源空間配置 ③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進土地資源區際流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材料“需從其他區域購買建設用地指標(主要來自農村居民點整理后新增的耕地)”可知,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可以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優化土地資源空間配置,②③對。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占補平衡不能改善城市的空間結構,①錯。土地資源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進行區際流動,④錯。故B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貴州貴陽調研)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非常嚴重。政府出臺相應的處罰政策,明令凡耕地無故拋荒兩年以上者,政府可對該土地享有承包權利的農戶予以罰款或者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罰。于是,多地出現“土地白送,倒貼工錢”雇傭勞動力種田的奇怪現象。據此完成9~10題。9.偏遠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是A.農村勞動力不足 B.農業產量不穩定C.城鄉經濟差距大 D.土地退化嚴重√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我國偏遠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是城鄉經濟差距大,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土地無人耕種,C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貴州貴陽調研)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農村,土地拋荒現象非常嚴重。政府出臺相應的處罰政策,明令凡耕地無故拋荒兩年以上者,政府可對該土地享有承包權利的農戶予以罰款或者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罰。于是,多地出現“土地白送,倒貼工錢”雇傭勞動力種田的奇怪現象。據此完成9~10題。10.能有效解決山區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措施有①實行土地分散承包 ②推廣精耕細作 ③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 ④流轉土地承包使用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有效解決山區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措施包括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承包使用權,使土地集中,擴大生產規模,推進農業機械化,解決土地拋荒問題,③④正確;土地分散承包不利于規模化種植和機械化種植,可能會加劇土地拋荒問題;推廣精耕細作,需要投入較多的勞動力,不利于解決農村土地拋荒問題,①②錯誤。故選D。基礎過關能力提升(2024·河南鄭州期末)“田保姆”是一種新型的農事托管模式,農戶將農業生產的個別環節或全過程委托給專業機構,專業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涵蓋旋耕機耕地、機器播種、無人機植保(如圖)等方面,“田保姆”是未來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據此完成11~12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全過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適用于A.跨村種田大戶農民 B.務農務工兼業農民C.經營自家耕地農民 D.常年外出務工農民√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材料可知,“田保姆”是一種因為缺少時間而委托專業機構去管理的農事托管模式,全過程委托的“田保姆”模式更適用于常年外出務工農民。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南鄭州期末)“田保姆”是一種新型的農事托管模式,農戶將農業生產的個別環節或全過程委托給專業機構,專業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涵蓋旋耕機耕地、機器播種、無人機植保(如圖)等方面,“田保姆”是未來實現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據此完成11~12題。12.“田保姆”模式對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影響有①加快科技推廣,藏糧于技 ②確保耕地紅線,藏糧于地 ③增加農民數量,藏糧于民 ④增強糧食流通,藏糧于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材料,專業機構提供的“保姆式”服務涵蓋旋耕機耕地、機器播種、無人機植保等方面,借助于現代科技,藏糧于技,因此①正確;農民進城務工導致部分土地出現撂荒現象,而“田保姆”模式解決了這一難題,可以確保耕地紅線,藏糧于地,②正確,故選A。輪作是指在同一地塊上有序地輪換或者組合種植不同作物,休耕是指在一段時期內不耕種,但仍進行耕地管理和保護。我國重點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業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下圖示意某年我國輪作和休耕試點省區及其面積。據此完成13~15題。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我國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的前提是A.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B.農業生產技術提高C.農業生態環境良好 D.三農問題根本解決√能力提升根據材料可知,輪作和休耕都是為了使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同時也可能會導致當年的糧食產量減少,所以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的前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A正確;推進耕地輪作和休耕試點與農業生產技術提高關系不大,B錯誤;保持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狀態,是輪作和休耕的目的,不是前提,C錯誤;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長遠目標,不是前提,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輪作是指在同一地塊上有序地輪換或者組合種植不同作物,休耕是指在一段時期內不耕種,但仍進行耕地管理和保護。我國重點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業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下圖示意某年我國輪作和休耕試點省區及其面積。據此完成13~15題。14.河北省休耕試點面積大于輪作試點面積的原因是A.重金屬污染 B.土地退化C.水資源緊缺 D.氣候冷涼√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水資源緊缺,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大量開采地下水,在很多地區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導致河北省休耕試點面積大于輪作試點面積,C正確。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輪作是指在同一地塊上有序地輪換或者組合種植不同作物,休耕是指在一段時期內不耕種,但仍進行耕地管理和保護。我國重點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業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區開展休耕試點。下圖示意某年我國輪作和休耕試點省區及其面積。據此完成13~15題。15.與黑龍江省相比,河南省輪作面積較小且無休耕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積小 B.耕地質量高C.人口壓力大 D.復種指數高√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河南省平原廣布,耕地面積大,A錯誤;黑龍江省耕地質量高,B錯誤;河南省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比黑龍江省少,人口壓力大,輪作面積較小,無休耕,C正確;復種指數的高低與休耕、輪作面積大小關系不大,D錯誤。能力提升16.(2024·廣東深圳開學考試)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鈴薯被譽為全營養食物,除了淀粉,蛋白質、維生素、鉀和鈣等含量也很豐富,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之外),還可做蔬菜及高附加值食品、工業和醫藥制品的原料。馬鈴薯耐寒、耐旱、耐貧瘠,環境適應性強,最適宜生長在孔隙度大的土壤中,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與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產量雖連續多年增長,未來20年內仍需增產1億噸糧食,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目前我國馬鈴薯作為主糧的存在感低,馬鈴薯“主糧化”勢在必行。如圖示意我國馬鈴薯消費構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力提升(1)簡析馬鈴薯作為主糧存在感低的主要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我國的傳統飲食結構中馬鈴薯是蔬菜,把馬鈴薯作為主糧,人們接受意愿低;馬鈴薯易發芽,儲存困難;馬鈴薯價格低,大面積種植收益低;馬鈴薯加工率低等。能力提升(2)與傳統主糧作物相比,分析我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的優勢。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相對于其他主糧作物,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溫度更低,對不利環境的適應性更強;馬鈴薯抗旱性強,對水分利用率比其他糧食作物高;馬鈴薯產業鏈長,產品加工附加值高;適宜種植馬鈴薯的范圍廣,遍及全國;馬鈴薯產量增加潛力大,我國未來糧食缺口較大,開發前景廣闊等。能力提升(3)簡述馬鈴薯“主糧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有利于緩解水資源的壓力和減少坡地水土流失;有助于推動我國居民膳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助于拓寬“糧食安全”和“膳食營養”的內涵;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利于提升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章 第一節 微專題1 提高耕地質量的措施.docx 第二章 第一節 微專題1 提高耕地質量的措施.pptx 第二章 第一節 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二章 第一節 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docx 第二章 第一節 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