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節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節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2

資源簡介

第二節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
[分值:65分]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3分,共33分)
(2024·陜西漢中期中)從小漁村變身大都市,深圳一直被稱為是“打工者建立的候鳥城市”。深圳誕生了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同時也云集了眾多產值過億的玩具、電子、鞋業等制造企業。但近幾年來,深圳部分制造業工廠出現倒閉和撤離,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2009年,深圳總人口大約為900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只有250萬人,伴隨著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變化及新的人口政策的推出,2015年深圳本地戶籍人口已經接近400萬人,許多“候鳥”開始變為“家燕”。據此完成1~2題。
1.深圳加速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政策調整 B.市場需求變化
C.生產成本上升 D.技術創新所需
2.深圳使許多“候鳥”變為“家燕”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城鎮化水平 B.加快產業升級
C.緩解人口老齡化 D.降低生產成本
讀“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與自然資源支撐模式圖”,完成3~5題。
3.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從石油農業到生態農業再到高科技集約農業轉變的主導因素分別是(  )
A.環境、科技 B.科技、市場
C.市場、環境 D.成本、人才
4.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  )
A.農業產值在減少,工業產值在增加
B.農業部門在減少,工業部門在增加
C.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D.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
5.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未來最可能(  )
A.農業經濟消失
B.整個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越來越多
C.對產業轉移影響變小
D.影響演進的因素趨于簡單
(2024·江蘇南通統考)下表為“某四個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三大產業結構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完成6~7題。
區域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三大產業產值比重/%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甲 30 633 0.4 30.5 69.1 126 634
乙 13 541 15.0 40.1 44.9 37 956
丙 89 705 4.0 42.4 53.6 80 932
丁 3 444 7.3 45.9 46.8 50 765
6.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四個區域中(  )
A.甲區域處于工業化階段
B.乙區域處于工業化階段
C.丙區域對外開放程度低
D.丁區域產業結構最合理
(2024·遼寧沈陽調研)20世紀60~80年代,德國魯爾區進行了大規模經濟結構調整。下圖為“魯爾區產業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讀圖,回答8~9題。
8.魯爾區產業結構的顯著變化是(  )
A.重工業比重降低
B.鋼鐵工業比重升高
C.第三產業比重降低
D.化學工業比重降低
9.下列有關魯爾區實施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遷入和新建企業以技術精良的中小型企業為主
B.煤、鐵企業規模普遍縮小
C.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國內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續凈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認為是收縮型城市。東北地區由于經濟增長“失速”、投資下滑等原因,人口不斷流失,成為我國城市收縮問題最為嚴重的區域。據此完成10~11題。
10.東北地區收縮型城市多為(  )
A.資源枯竭型城市 B.地理偏遠型城市
C.被動虹吸型城市 D.產業變遷型城市
11.收縮型城市今后發展的關鍵是(  )
A.加大資源開發,推動工業發展
B.改善交通,構建立體交通運輸網
C.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D.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業結構
(選擇題12~16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羅茲市位于波蘭中部,1798年建市,19世紀20年代起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經濟發展,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紡織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波蘭紡織業受到沖擊,紡織業甚至成為羅茲市的負擔。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據此完成12~14題。
12.19世紀20年代羅茲市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  )
A.工業制造技術先進 B.波蘭紡織市場廣闊
C.市政基礎設施完善 D.廉價勞動力較豐富
13.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羅茲市紡織業出現的變化有(  )
A.鞏固了紡織業的特色產業地位
B.就業人數增長
C.成為西歐國家紡織服裝代工廠
D.生產成本降低
14.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主要體現在(  )
A.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B.國際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
C.淘汰紡織業基礎產業部門
D.專注紡織產業鏈高端環節
(2024·西藏拉薩月考)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同時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下圖為“我國某區域‘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方向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
15.該區域降低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環境污染嚴重 ②勞動力短缺 ③礦產資源枯竭 ④經濟效益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6.該區域按照“十四五”規劃內容發展,可以(  )
①緩解就業壓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發展 ③優化產業結構 ④加快高耗能產業轉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城市產業用地是指城鎮范圍內的第二、第三產業用地,依用地來源是否已被建設占用可將其分為存量用地和新增用地。廣州市城鎮化和經濟的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其城市土地供應與產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性。下圖為2008~2019年廣州市第二、第三產業供地比重及中心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產業用地中存量用地占比變化。雖然廣州市第二產業供地比重總體降低,但其內部的電、熱、燃氣、水生產供應和建筑業的供地比重卻略有增加。
(1)分析2008~2019年廣州中心城區產業用地中存量用地占比遠高于郊區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據廣州市第二和第三產業供地比重變化趨勢推測廣州市經濟結構的轉型方向。(4分)
(3)從城鎮化角度,說明建筑業供地比重略有增加的原因。(4分)
答案精析
1.C 2.B [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深圳發展初期的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部分制造業工廠出現倒閉和撤離,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故選C。第2題,隨著深圳加速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步伐,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比例提高,需要大量技術人才。新的人口政策的推出,使許多“候鳥”變為“家燕”,可以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故主要目的是加快深圳市產業升級,B正確。提高城鎮化水平不是主要目的,A錯;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吸引的技術人才以中青年為主,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但不是主要目的,C錯;技術人才工資高,基本福利投入多,不會降低生產成本,D錯。]
3.A 4.D 5.B [第3題,石油農業對環境不利影響大,為了減輕石油農業帶來的環境問題,開始發展資源消耗少、廢棄物排放少的生態農業。而由生態農業到高科技集約農業,必然要以科技為先導。綜上所述,A正確。第4題,圖示產業結構的演進以科技提升為前提和基礎,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工農業產值和部門都在增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經濟發展速度波動增長。故選D。第5題,圖示農業經濟時代,影響演進的因素主要是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業經濟時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種科技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可看出,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經濟部門越來越多,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影響演進的因素趨于復雜,產業結構對產業轉移影響變大,農業經濟仍然會繼續存在,整個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越來越多,A、C、D錯誤,B正確。]
6.A 7.B [第6題,讀取表中數據分析,從產業結構看,四個區域中甲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第三產業比重最高,可知甲產業結構層次最高;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四個區域中也是甲最高。綜合判斷,可知四個區域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是甲。故選A。第7題,讀取表中數據分析,四個區域中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產業結構合理,目前處于后工業化階段,A錯誤;乙區域產業結構層次最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目前處于工業化階段,B正確;丙區域產業結構層次較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高,可知丙區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C錯誤;丁區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低,說明丁區域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升級,以促進區域的進一步發展,D錯誤。故選B。]
8.A 9.B [第8題,從三角坐標圖來看,鋼鐵工業比重下降,化學工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重工業比重降低。據此選A。第9題,遷入和新建企業以技術精良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可以減輕污染,使產業結構逐漸優化;治理污染,美化環境及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都可以為區域向良性發展提供優越條件;煤、鐵企業規模普遍縮小并不能根除污染,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可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關停并轉”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據此選B。]
10.A 11.D [第10題,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工業基地,主要是在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枯竭,城市衰落,人口不斷遷出,出現收縮,故A正確。第11題,收縮型城市存在不同類型,但都面臨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導致經濟收縮的困境,因此其今后的發展關鍵是加大科技投入,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因地制宜,尋找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吸引人口留在本地,故D正確。]
12.D 13.C 14.A [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20年代起羅茲市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發展迅速。紡織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可以推測19世紀20年代羅茲市紡織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廉價勞動力較豐富,D正確。第13題,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勞動力工資上漲,生產成本提高,波蘭紡織工業受到沖擊,說明羅茲市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D錯誤。而西歐品牌服裝企業工資水平高,會吸引大量的原來紡織工業的職工到品牌服裝企業就業,因此導致羅茲市紡織業逐漸成為西歐國家紡織服裝的代工廠,C正確。西歐服裝企業的遷入,本地紡織業受到嚴重沖擊,不會使羅茲市紡織業的特色產業地位得到鞏固,也不會使就業人數增長,A、B錯誤。第14題,根據材料可知,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因此21世紀初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A正確。]
15.D 16.B [第15題,該區域降低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主要原因是這些行業環境污染嚴重,①對;目前我國勞動力充足,②錯;目前這些行業所需礦產資源沒有枯竭,③錯;這些行業屬于傳統工業,經濟效益低,④對。D對。第16題,該區域按照“十四五”規劃內容發展,重點發展電子、裝備、文化產業,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增加,對普通勞動力需求減少,可能增加就業壓力,①錯;重點發展電子、裝備、文化產業,有利于科技文化發展,②對;減少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的工業比重,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③對;降低高耗能產業產能,不是將其轉出,④錯。B對。]
17.(1)中心城區土地面積有限,且已被建設占用的區域面積占比高,對原有低效建設用地的更新、改造和挖掘,是供應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土地來源,故產業用地中存量用地占比高;而(近、遠)郊區的土地面積大,已被建設占用的區域面積占比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可征用的未建設土地多,(產業用地中)以新增土地為主,故存量用地占比低。
(2)第三產業供地比重一直遠高于第二產業,且與第二產業供地比重的差距整體拉大;說明廣州市經濟結構逐漸向第三產業轉型。
(3)隨著廣州市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人口規模增加、用地規模擴大,對商業樓宇、住房、配套市政等各類基礎設施需求增加,所需用地多,故建筑業供地比重略有增加。第二節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
課程標準 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
學習目標 1.理解區域產業結構的含義并分析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綜合思維)2.結合典例,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綜合思維)3.通過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理解傳統工業區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策略。(區域認知)
知識點一 區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1.概念:指區域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構成及三個產業之間的________關系。
2.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區域的產業結構重心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轉移。
3.影響因素:區域的資源狀況、________、原有產業基礎與生產傳統、區域間的聯系與分工等。
4.變化的原因: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________的進步、區域資源供應狀況、區域主導產業的________狀況等。
5.產業結構的調整
(1)原則: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區域________相適應,統籌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2)結果:實現產業結構________。
拓展延伸 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影響因素 舉例
地理區位 休斯敦地處沿海、緯度較低,適宜發展航天工業,使其發展成為航天中心
自然資源 資源枯竭地區的產業轉型,如德國魯爾區
勞動力 日本的“高齡少子化”特征,帶動服務業比例的提高
科學技術 科技進步促使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形成,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業部門的涌現
區域協同與競爭 伴隨著上海汽車裝配產業的增長,上海周邊城市的制造業轉為以汽車配件生產為主
產業基礎 某些地區在鋼鐵工業的基礎上,發展鋼鐵物流產業
政府政策 政府采取專門措施對各種經濟資源進行再分配,鼓勵或限制某一產業的發展,如我國目前的芯片制造業
生態環境 為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北京三環以內地區的產業結構轉變為第三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
發展階段 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
思考 結合傳統產業的優勢、劣勢,說明其優勢、劣勢有什么變化?
(2024·山西大同期中)下圖示意湖南省產業比重變化,自內向外環形分別代表1980年、2000年和2021年湖南省產業比重。讀圖,完成1~2題。
1.有關圖中數據的分析,正確的是(  )
A.1980年第一產業比重最小
B.2021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
C.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
D.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
2.從湖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可推知(  )
A.工業化停滯不前
B.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
C.第二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
D.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
(2024·河南南陽聯考)下圖為“某城市近30年來產業結構變化示意圖”(單位:%)。完成3~4題。
3.關于各階段區域發展的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
A.a時期城鎮化水平最高
B.b時期環境質量最佳
C.c時期城市的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
D.b~c時期可能出現企業外遷現象
4.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圖中a、b、c三點所代表的時間,由早到晚的排序正確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知識點二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1.魯爾區的興起與衰退
(1)興起:19世紀中葉,大規模的________和鋼鐵生產,使魯爾區的________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建立了以________為主體的重工業生產結構體系。魯爾區成為德國的________基地、鋼鐵基地和________制造基地。
(2)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①礦產資源:煤炭資源豐富,離________東北部的鐵礦較近。
②交通:位于________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③水資源:魯爾區河網密布,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④市場:德國以及________發達的經濟,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衰退:20世紀50年代后期,遇到“________”和“________”,主導產業開始________,經濟增長放緩,________高漲,污染嚴重。
2.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
(1)20世紀50至60年代,________產業結構調整
對煤鋼傳統產業內部進行技術改造和“關停并轉”,依托煤鋼資源優勢,延長拉伸產業鏈條。
(2)20世紀70年代,大力發展________產業
引進了一批電子信息、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企業。
(3)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整體規劃下重點發展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________
充分發揮魯爾區的區域優勢,在不同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
拓展延伸 魯爾區衰退的原因、結果
原因 內容 結果
傳統產業衰落 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導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構成中比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煉鋼的耗煤量減少
煤炭開采深度加大,導致開采成本不斷增加
世界鋼鐵市場的激烈競爭,鋼材替代品的出現 煤炭、鋼鐵工業走向衰落,城市發展受阻,魯爾區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
魯爾區單一的工業結構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到新興產業的發展,替代產業難以形成
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 傳統產業的衰落,加上缺少替代產業的支撐,影響了魯爾區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
判斷
1.魯爾區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之上。(   )
2.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是魯爾區傳統工業衰落的內部條件。(   )
3.關停傳統產業是治理魯爾區環境問題的關鍵。(   )
材料一 德國魯爾區是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鋼鐵產量占到全國70%左右,煤炭產量高達80%以上,在本國乃至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德國魯爾區煤炭、鋼鐵工業的變化。
1957年 2005年
煤礦(座) 140 7
鋼鐵廠(個) 26 4
煤礦工人(萬人) 47 4
鋼鐵工人(萬人) 30 約5
材料三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地理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核電的廣泛使用,對煤炭的需求不斷減少;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出現,對鋼鐵需求量減少。魯爾工業區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主導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環境優美的新型經濟區。
1.[區域認知]分析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發展煤炭和鋼鐵工業有利的地理環境。(試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分析)
2.[綜合思維]簡述圖中表現出的20世紀70年代后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2024·湖北黃石月考)下圖表示工業區位選擇四種模式,圖中圓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程度的強弱。讀圖,完成1~2題。
1.德國魯爾工業區形成初期的區位選擇符合(  )
A.① B.② C.③ D.④
2.關于魯爾區工業發展區位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位于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運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豐富的鐵礦資源
D.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下圖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新疆產業發展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B.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C.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下降
D.第二產業比重先降后升
4.影響新疆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導向 B.科技進步
C.氣候變化 D.資源稟賦
知識點三 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建立完善的立體交通體系。
(2)不斷更新能源________。
(3)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運行的現代通信和________設施。
2.重視教育文化發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推進產業轉型
(1)重視教育。
(2)積極搭建________合作平臺。
(3)尊重歷史,注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3.治理污染,營造綠色空間
(1)治理污染。
(2)實施營造________計劃。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從經濟上盡可能把失業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進再就業。
(2024·海南海口聯考)德國魯爾區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據此完成1~2題。
1.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魯爾區的煤炭工業趨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
A.世界煤炭市場競爭激烈,原煤價格大幅下降
B.世界運輸方式迅速改變,海運代替鐵路運輸
C.石油逐漸代替煤炭,成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新興能源產業迅速崛起
2.針對區域突出的環境問題,該區域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B.植樹造林
C.合理利用水資源
D.關閉所有煤炭和鋼鐵企業
魯爾區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人地關系從相對協調走向日趨緊張,使區域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為此,需要通過轉型、調整,以尋求新的發展。據此完成3~4題。
3.為治理魯爾區的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空間,下列行為不正確的是(  )
A.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統和污水凈化系統
B.建立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回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變廢為寶
C.植樹造林,擴大人均綠地面積
D.禁止鋼鐵、煤炭工業在該地存在
4.德國魯爾區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的措施有(  )
①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遷入 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③遷出鋼鐵工業 ④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區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梳理教材新知
1.比例
3.科技水平
4.技術 市場
5.(1)優勢 (2)升級
思考
傳統產業的優勢有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進城鎮化等,但優勢逐漸減弱;傳統產業的劣勢有技術層級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劣勢日益顯著,且具有不可持續性。
落實思維方法
1.B 2.D [第1題,由圖可知,198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小,A錯誤;2021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B正確;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C錯誤;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D錯誤。故選B。第2題,湖南省產業結構表現為1980年以第一產業為主;2000年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提高,且以第二產業為主;2021年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很小。說明湖南省工業化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A、B、C錯誤,D正確。故選D。]
3.D 4.A [第3題,讀圖可知,a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大,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此時城鎮化水平最低,A錯誤;b時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大,是區域工業化階段,環境質量最差,B錯誤;c階段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綜合發展階段,其產業結構不一定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C錯誤;b~c時期因工業區位條件的變化及環境保護的需要,會出現企業外遷的現象,D正確。第4題,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圖中a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約為5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2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約為25%,以第一產業為主,判斷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早期;b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20%,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約為55%,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約為2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c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約為1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3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約為55%,以第三產業為主。故a、b、c三點所代表的時間,由早到晚的排序是a—b—c,故選A。]
知識點二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梳理教材新知
1.(1)煤礦開采 煤炭資源 煤炭、鋼鐵、重型機械、基礎化工 能源 重型機械 (2)①法國 ②歐洲中部 ④西歐 (3)煤炭危機 鋼鐵危機 衰落 失業率
2.(1)傳統 (2)新興 (3)多樣化
判斷
1.× 2.× 3.×
探究核心知識
1.自然環境:魯爾區煤炭資源豐富,離鐵礦近,水源充足;社會環境:世界對鋼鐵需求量大。
2.趨勢:第二產業比重逐漸降低,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原因: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煤炭開采成本的升高,世界對煤炭和鋼鐵的需求量減少,環境污染嚴重,政策的支持等。
落實思維方法
1.B 2.A [第1題,德國魯爾工業區是在魯爾煤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魯爾區鐵礦貧乏,但離法國鐵礦較近,便于進口。第2題,魯爾區地處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
3.D 4.C [第3題,由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第一產業比重先上升,到1984年達到最高,然后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下降,到1990年達到最低,然后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先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然后再下降;本圖是產業結構變化圖,無法直接判斷從業人員比例的變化。故選D。第4題,新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與資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關,一個區域在短期內氣候變化不明顯,故選C。]
知識點三 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
梳理教材新知
1.(2)設施 (3)物流
2.(2)產學研
3.(2)綠色空間
落實思維方法
1.C 2.B [第1題,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石油逐漸替代煤炭成為世界主要能源,導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最終導致魯爾區的煤炭工業趨于衰落,C正確。第2題,魯爾區的環境污染嚴重,如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主要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主要目的不是治理環境,A錯誤;植樹造林能凈化空氣,吸煙除塵,對治理環境作用明顯,B正確;合理利用水資源不能解決該區域環境問題,C錯誤;關閉所有煤炭和鋼鐵企業不現實,D錯誤。故選B。]
3.D 4.A [第3題,魯爾區為治理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空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統和污水凈化系統;建立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回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變廢為寶;植樹造林,擴大人均綠地面積,A、B、C正確;魯爾區對鋼鐵和煤炭工業進行改造,減少了此類企業的數量,調整了工業布局,沒有禁止企業在該地存在,D錯誤。故選D。第4題,魯爾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遷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遷出鋼鐵工業;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①②③④均正確,故選A。](共83張PPT)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
第二節
第二章 區域發展
以某地區為例,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及原因。
1.理解區域產業結構的含義并分析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綜合思維)
2.結合典例,分析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綜合思維)
3.通過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理解傳統工業區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策略。
(區域認知)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區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知識點二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知識點三 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
保障措施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區域產業結構及其變化
>
<
知識點一
1.概念:指區域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構成及三個產業之間的_____關系。
2.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區域的產業結構重心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轉移。
3.影響因素:區域的資源狀況、_________、原有產業基礎與生產傳統、區域間的聯系與分工等。
4.變化的原因:國家產業政策的影響、_____的進步、區域資源供應狀況、區域主導產業的_____狀況等。
比例
科技水平
市場
技術
5.產業結構的調整
(1)原則: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區域_____相適應,統籌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2)結果:實現產業結構_____。
優勢
升級
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拓展延伸
影響因素 舉例
地理區位 休斯敦地處沿海、緯度較低,適宜發展航天工業,使其發展成為航天中心
自然資源 資源枯竭地區的產業轉型,如德國魯爾區
勞動力 日本的“高齡少子化”特征,帶動服務業比例的提高
科學技術 科技進步促使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形成,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業部門的涌現
區域協同與競爭 伴隨著上海汽車裝配產業的增長,上海周邊城市的制造業轉為以汽車配件生產為主
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拓展延伸
影響因素 舉例
產業基礎 某些地區在鋼鐵工業的基礎上,發展鋼鐵物流產業
政府政策 政府采取專門措施對各種經濟資源進行再分配,鼓勵或限制某一產業的發展,如我國目前的芯片制造業
生態環境 為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北京三環以內地區的產業結構轉變為第三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
發展階段 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轉變
結合傳統產業的優勢、劣勢,說明其優勢、劣勢有什么變化?
思考
答案 傳統產業的優勢有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進城鎮化等,但優勢逐漸減弱;傳統產業的劣勢有技術層級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劣勢日益顯著,且具有不可持續性。
(2024·山西大同期中)下圖示意湖南省產業比重變化,自內向外環形分別代表1980年、2000年和2021年湖南省產業比重。讀圖,完成1~2題。
1.有關圖中數據的分析,正確的是
A.1980年第一產業比重最小
B.2021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
C.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
D.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

由圖可知,1980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小,A錯誤;
2021年第三產業比重最大,B正確;
第一產業比重一直在下降,C錯誤;
第三產業比重一直在上升,D錯誤。故選B。
(2024·山西大同期中)下圖示意湖南省產業比重變化,自內向外環形分別代表1980年、2000年和2021年湖南省產業比重。讀圖,完成1~2題。
2.從湖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可推知
A.工業化停滯不前
B.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
C.第二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
D.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

湖南省產業結構表現為1980年以第一產業為主;
2000年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第三產
業所占比重提高,且以第二產業為主;2021年
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很小。說
明湖南省工業化穩步提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三產業作用越來越突出;城鎮化水平明顯上升,A、B、C錯誤,D正確。故選D。
(2024·河南南陽聯考)下圖為“某城市近30年來產業結構變化示意圖”(單位:%)。完成3~4題。
3.關于各階段區域發展的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a時期城鎮化水平最高
B.b時期環境質量最佳
C.c時期城市的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
D.b~c時期可能出現企業外遷現象

讀圖可知,a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大,是以傳統農
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此時城鎮化水平最低,A錯誤;
b時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大,是區域工業化階段,環
境質量最差,B錯誤;
c階段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
綜合發展階段,其產業結構不一定以高新技術產業為
主體,C錯誤;
b~c時期因工業區位條件的變化及環境保護的需要,會出現企業外遷的現象,D正確。
(2024·河南南陽聯考)下圖為“某城市近30年來產業結構變化示意圖”(單位:%)。完成3~4題。
4.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圖中a、b、c三點
所代表的時間,由早到晚的排序正確的是
A.a-b-c B.c-a-b
C.c-b-a D.b-a-c

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為第一產業的比重不斷下降,
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圖中a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
重約為5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20%,第三產業所占
比重約為25%,以第一產業為主,判斷為區域經濟發展
的早期;b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為20%,第二產業所
占比重約為55%,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約為25%,第二產
業所占比重較大;c時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約為1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為3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約為55%,以第三產業為主。故a、b、c三點所代表的時間,由早到晚的排序是a—b—c,故選A。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
<
知識點二
1.魯爾區的興起與衰退
(1)興起:19世紀中葉,大規模的_________和鋼鐵生產,使魯爾區的_________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建立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主體的重工業生產結構體系。魯爾區成為德國的_____基地、鋼鐵基地和_________制造基地。
煤礦開采
煤炭資源
煤炭、鋼鐵、重型機械、基礎化工
能源
重型機械
(2)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①礦產資源:煤炭資源豐富,離_____東北部的鐵礦較近。
②交通:位于_________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③水資源:魯爾區河網密布,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④市場:德國以及_____發達的經濟,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3)衰退:20世紀50年代后期,遇到“_________”和“_________”,主導產業開始_____,經濟增長放緩,_______高漲,污染嚴重。
法國
歐洲中部
西歐
煤炭危機
鋼鐵危機
衰落
失業率
2.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過程
(1)20世紀50至60年代,_____產業結構調整
對煤鋼傳統產業內部進行技術改造和“關停并轉”,依托煤鋼資源優勢,延長拉伸產業鏈條。
(2)20世紀70年代,大力發展_____產業
引進了一批電子信息、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企業。
(3)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整體規劃下重點發展優勢產業,推進產業結構________
充分發揮魯爾區的區域優勢,在不同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
傳統
新興
多樣化
魯爾區衰退的原因、結果
拓展延伸
原因 內容 結果
傳統 產業 衰落 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導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構成中比重下降 煤炭地位下降
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煉鋼的耗煤量減少
煤炭開采深度加大,導致開采成本不斷增加
世界鋼鐵市場的激烈競爭,鋼材替代品的出現 煤炭、鋼鐵工業走向衰落,城市發展受阻,魯爾區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
魯爾區單一的工業結構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影響到新興產業的發展,替代產業難以形成
魯爾區衰退的原因、結果
拓展延伸
原因 內容 結果
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 傳統產業的衰落,加上缺少替代產業的支撐,影響了魯爾區的進一步發展
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惡化,區域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
1.魯爾區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之上。(  )
2.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是魯爾區傳統工業衰落的內部條件。(  )
3.關停傳統產業是治理魯爾區環境問題的關鍵。(  )
判斷
×
×
×
材料一 德國魯爾區是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鋼鐵產量占到全國70%左右,煤炭產量高達80%以上,在本國乃至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德國魯爾區煤炭、鋼鐵工業的變化。
1957年 2005年
煤礦(座) 140 7
鋼鐵廠(個) 26 4
煤礦工人(萬人) 47 4
鋼鐵工人(萬人) 30 約5
材料三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地理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核電的廣泛使用,對煤炭的需求不斷減少;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出現,對鋼鐵需求量減少。魯爾工業區從以煤炭和鋼鐵工業為主導的資源型生產基地,轉變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環境優美的新型經濟區。
1.[區域認知]分析20世紀50年代以前魯爾區發展煤炭和鋼鐵工業有利的地理環境。(試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分析)
答案 自然環境:魯爾區煤炭資源豐富,離鐵礦近,水源充足;社會環境:世界對鋼鐵需求量大。
2.[綜合思維]簡述圖中表現出的20世紀70年代后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并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答案 趨勢:第二產業比重逐漸降低,
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上升。原因:新能
源的開發和使用,煤炭開采成本的升高,
世界對煤炭和鋼鐵的需求量減少,環境污染嚴重,政策的支持等。
(2024·湖北黃石月考)如圖表示工業區位選擇四種模式,圖中圓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程度的強弱。讀圖,完成1~2題。
1.德國魯爾工業區形成初期的區位選擇符合
A.①   B.②   C.③   D.④

德國魯爾工業區是在魯爾煤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魯爾區鐵礦貧乏,但離法國鐵礦較近,便于進口。
(2024·湖北黃石月考)如圖表示工業區位選擇四種模式,圖中圓圈大小表示各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程度的強弱。讀圖,完成1~2題。
2.關于魯爾區工業發展區位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于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B.多瑙河航運便利,可直通海洋
C.有豐富的鐵礦資源
D.有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魯爾區地處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
下圖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關于新疆產業發展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A.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
B.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
C.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下降
D.第二產業比重先降后升

由圖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第一產業比重先上升,到1984年達到最高,然后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下降,到1990年達到最低,然后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先上升,到2000年達到最高,然后再下降;本圖是產業結構變化圖,無法直接判斷從業人員比例的變化。故選D。
下圖為“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產業結構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
4.影響新疆產業結構變化的因素不包括
A.政策導向
B.科技進步
C.氣候變化
D.資源稟賦

新疆產業結構變化主要與資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關,一個區域在短期內氣候變化不明顯,故選C。
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
>
<
知識點三
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建立完善的立體交通體系。
(2)不斷更新能源_____。
(3)建立起便利快捷、高效運行的現代通信和_____設施。
2.重視教育文化發展,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推進產業轉型
(1)重視教育。
(2)積極搭建_______合作平臺。
(3)尊重歷史,注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設施
物流
產學研
3.治理污染,營造綠色空間
(1)治理污染。
(2)實施營造_________計劃。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從經濟上盡可能把失業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最大限度地促進再就業。
綠色空間
(2024·海南海口聯考)德國魯爾區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據此完成1~2題。
1.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魯爾區的煤炭工業趨于衰落,原因之一是
A.世界煤炭市場競爭激烈,原煤價格大幅下降
B.世界運輸方式迅速改變,海運代替鐵路運輸
C.石油逐漸代替煤炭,成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D.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新興能源產業迅速崛起

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石油逐漸替代煤炭成為世界主要能源,導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新技術革命的沖擊,最終導致魯爾區的煤炭工業趨于衰落,C正確。
(2024·海南海口聯考)德國魯爾區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據此完成1~2題。
2.針對區域突出的環境問題,該區域所采取的措施是
A.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B.植樹造林
C.合理利用水資源
D.關閉所有煤炭和鋼鐵企業

魯爾區的環境污染嚴重,如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主要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主要目的不是治理環境,A錯誤;
植樹造林能凈化空氣,吸煙除塵,對治理環境作用明顯,B正確;
合理利用水資源不能解決該區域環境問題,C錯誤;
關閉所有煤炭和鋼鐵企業不現實,D錯誤。故選B。
魯爾區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人地關系從相對協調走向日趨緊張,使區域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為此,需要通過轉型、調整,以尋求新的發展。據此完成3~4題。
3.為治理魯爾區的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空間,下列行為不正確的是
A.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統和污水凈化系統
B.建立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回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變廢為寶
C.植樹造林,擴大人均綠地面積
D.禁止鋼鐵、煤炭工業在該地存在

魯爾區為治理環境污染,營造綠色空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統和污水凈化系統;建立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回收有害氣體和煙塵,變廢為寶;植樹造林,擴大人均綠地面積,A、B、C正確;
魯爾區對鋼鐵和煤炭工業進行改造,減少了此類企業的數量,調整了工業布局,沒有禁止企業在該地存在,D錯誤。故選D。
魯爾區隨著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人地關系從相對協調走向日趨緊張,使區域發展面臨極大的挑戰。為此,需要通過轉型、調整,以尋求新的發展。據此完成3~4題。
4.德國魯爾區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的措施有
①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遷入 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③遷出鋼鐵工業 
④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魯爾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區域可持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遷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遷出鋼鐵工業;調整企業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①②③④均正確,故選A。
課時對點練
(2024·陜西漢中期中)從小漁村變身大都市,深圳一直被稱為是“打工者建立的候鳥城市”。深圳誕生了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同時也云集了眾多產值過億的玩具、電子、鞋業等制造企業。但近幾年來,深圳部分制造業工廠出現倒閉和撤離,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2009年,深圳總人口大約為900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只有250萬人,伴隨著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變化及新的人口政策的推出,2015年深圳本地戶籍人口已經接近400萬人,許多“候鳥”開始變為“家燕”。據此完成1~2題。
1.深圳加速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政策調整 B.市場需求變化
C.生產成本上升 D.技術創新所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據材料可知,深圳發展初期的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土地等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部分制造業工廠出現倒閉和撤離,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陜西漢中期中)從小漁村變身大都市,深圳一直被稱為是“打工者建立的候鳥城市”。深圳誕生了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同時也云集了眾多產值過億的玩具、電子、鞋業等制造企業。但近幾年來,深圳部分制造業工廠出現倒閉和撤離,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2009年,深圳總人口大約為900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只有250萬人,伴隨著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變化及新的人口政策的推出,2015年深圳本地戶籍人口已經接近400萬人,許多“候鳥”開始變為“家燕”。據此完成1~2題。
2.深圳使許多“候鳥”變為“家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城鎮化水平 B.加快產業升級
C.緩解人口老齡化 D.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深圳加速區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步伐,資金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比例提高,需要大量技術人才。新的人口政策的推出,使許多“候鳥”變為“家燕”,可以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故主要目的是加快深圳市產業升級,B正確。
提高城鎮化水平不是主要目的,A錯;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吸引的技術人才以中青年為主,有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但不是主要目的,C錯;
技術人才工資高,基本福利投入多,不會降低生產成本,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與自然資源支撐模式圖”,完成3~5題。
3.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從石油農業到生態農業再到高科技集約農業轉變的主導因素分別是
A.環境、科技 B.科技、市場
C.市場、環境 D.成本、人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石油農業對環境不利影響大,為了減輕石油農業帶來的環境問題,開始發展資源消耗少、廢棄物排放少的生態農業。而由生態農業到高科技集約農業,必然要以科技為先導。綜上所述,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與自然資源支撐模式圖”,完成3~5題。
4.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
A.農業產值在減少,工業產值在增加
B.農業部門在減少,工業部門在增加
C.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D.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圖示產業結構的演進以科技提升為前提和基礎,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工農業產值和部門都在增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經濟發展速度波動增長。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區域產業結構演進與自然資源支撐模式圖”,完成3~5題。
5.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未來最可能
A.農業經濟消失
B.整個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越來越多
C.對產業轉移影響變小
D.影響演進的因素趨于簡單

圖示農業經濟時代,影響演進的因素主要是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業經濟時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種科技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大。由此可看出,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經濟部門越來越多,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影響演進的因素趨于復雜,產業結構對產業轉移影響變大,農業經濟仍然會繼續存在,整個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力越來越多,A、C、D錯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江蘇南通統考)下表為“某四個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三大產業結構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完成6~7題。
6.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區域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三大產業產值比重/%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甲 30 633 0.4 30.5 69.1 126 634
乙 13 541 15.0 40.1 44.9 37 956
丙 89 705 4.0 42.4 53.6 80 932
丁 3 444 7.3 45.9 46.8 50 765
讀取表中數據分析,從產業結構看,四個區域中甲第一產業比重最低,第三產業比重最高,可知甲產業結構層次最高;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四個區域中也是甲最高。綜合判斷,可知四個區域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是甲。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江蘇南通統考)下表為“某四個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三大產業結構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完成6~7題。
7.四個區域中
A.甲區域處于工業化階段
B.乙區域處于工業化階段
C.丙區域對外開放程度低
D.丁區域產業結構最合理

區域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三大產業產值比重/%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甲 30 633 0.4 30.5 69.1 126 634
乙 13 541 15.0 40.1 44.9 37 956
丙 89 705 4.0 42.4 53.6 80 932
丁 3 444 7.3 45.9 46.8 50 765
讀取表中數據分析,四個區域中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第三產業比重最大,產業結構合理,目前處于后工業化階段,A錯誤;
乙區域產業結構層次最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目前處于工業化階段,B正確;
丙區域產業結構層次較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高,可知丙區域對外開放程度較高,C錯誤;
丁區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較低,說明丁區域產業結構需要優化升級,以促進區域的進一步發展,D錯誤。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遼寧沈陽調研)20世紀60~80年代,德國魯爾區進行了大規模經濟結構調整。下圖為“魯爾區產業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讀圖,回答8~9題。
8.魯爾區產業結構的顯著變化是
A.重工業比重降低
B.鋼鐵工業比重升高
C.第三產業比重降低
D.化學工業比重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從三角坐標圖來看,鋼鐵工業比重下降,化學工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重工業比重降低。據此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遼寧沈陽調研)20世紀60~80年代,德國魯爾區進行了大規模經濟結構調整。下圖為“魯爾區產業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讀圖,回答8~9題。
9.下列有關魯爾區實施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敘述,錯誤的是
A.遷入和新建企業以技術精良的中小型企業為主
B.煤、鐵企業規模普遍縮小
C.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遷入和新建企業以技術精良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可以減輕污染,使產業結構逐漸優化;治理污染,美化環境及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都可以為區域向良性發展提供優越條件;煤、鐵企業規模普遍縮小并不能根除污染,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可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關停并轉”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據此選B。
國內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續凈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認為是收縮型城市。東北地區由于經濟增長“失速”、投資下滑等原因,人口不斷流失,成為我國城市收縮問題最為嚴重的區域。據此完成10~11題。
10.東北地區收縮型城市多為
A.資源枯竭型城市 B.地理偏遠型城市
C.被動虹吸型城市 D.產業變遷型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東北地區是我國傳統工業基地,主要是在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枯竭,城市衰落,人口不斷遷出,出現收縮,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國內研究一般把人口持續凈流出3年及3年以上的城市認為是收縮型城市。東北地區由于經濟增長“失速”、投資下滑等原因,人口不斷流失,成為我國城市收縮問題最為嚴重的區域。據此完成10~11題。
11.收縮型城市今后發展的關鍵是
A.加大資源開發,推動工業發展
B.改善交通,構建立體交通運輸網
C.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D.加大科技投入,優化產業結構

收縮型城市存在不同類型,但都面臨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導致經濟收縮的困境,因此其今后的發展關鍵是加大科技投入,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因地制宜,尋找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就業,吸引人口留在本地,故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羅茲市位于波蘭中部,1798年建市,19世紀20年代起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經濟發展,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紡織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波蘭紡織業受到沖擊,紡織業甚至成為羅茲市的負擔。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據此完成12~14題。
12.19世紀20年代羅茲市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
A.工業制造技術先進 B.波蘭紡織市場廣闊
C.市政基礎設施完善 D.廉價勞動力較豐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20年代起羅茲市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發展迅速。紡織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可以推測19世紀20年代羅茲市紡織工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廉價勞動力較豐富,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羅茲市位于波蘭中部,1798年建市,19世紀20年代起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經濟發展,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紡織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波蘭紡織業受到沖擊,紡織業甚至成為羅茲市的負擔。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據此完成12~14題。
13.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羅茲市紡織業出現的變化有
A.鞏固了紡織業的特色產業地位 B.就業人數增長
C.成為西歐國家紡織服裝代工廠 D.生產成本降低

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勞動力工資上漲,生產成本提高,波蘭紡織工業受到沖擊,說明羅茲市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D錯誤。
而西歐品牌服裝企業工資水平高,會吸引大量的原來紡織工業的職工到品牌服裝企業就業,因此導致羅茲市紡織業逐漸成為西歐國家紡織服裝的代工廠,C正確。
西歐服裝企業的遷入,本地紡織業受到嚴重沖擊,不會使羅茲市紡織業的特色產業地位得到鞏固,也不會使就業人數增長,A、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羅茲市位于波蘭中部,1798年建市,19世紀20年代起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經濟發展,吸引了歐洲各地人口遷入,紡織工業迅速發展,成為歐洲紡織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西歐服裝品牌涌入后,波蘭紡織業受到沖擊,紡織業甚至成為羅茲市的負擔。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據此完成12~14題。
14.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主要體現在
A.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B.國際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
C.淘汰紡織業基礎產業部門 D.專注紡織產業鏈高端環節

根據材料可知,21世紀初期,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羅茲市不僅是紡織工廠的集中地,還是一個集服裝設計、會展與物流于一體的集群式服裝基地,成為中東歐地區的時尚中心。因此21世紀初波蘭紡織業向現代化轉型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西藏拉薩月考)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同時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如圖為“我國某區域‘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方向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該區域降低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的主要原因是
①環境污染嚴重 ②勞動力短缺 ③礦產資源枯竭 ④經濟效益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該區域降低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主要原因是這些行業環境污染嚴重,①對;
目前我國勞動力充足,②錯;
目前這些行業所需礦產資源沒有枯竭,③錯;
這些行業屬于傳統工業,經濟效益低,④對。D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西藏拉薩月考)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同時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如圖為“我國某區域‘十四五’規劃中產業發展方向示意圖”。讀圖,完成15~16題。
16.該區域按照“十四五”規劃內容發展,可以
①緩解就業壓力 ②有利于科技文化發展 ③優化產業結構 ④加快高耗能產業轉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該區域按照“十四五”規劃內容發展,重點發展電子、裝備、文化產業,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增加,對普通勞動力需求減少,可能增加就業壓力,①錯;
重點發展電子、裝備、文化產業,有利于科技文化發展,②對;
減少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的工業比重,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③對;
降低高耗能產業產能,不是將其轉出,④錯。B對。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產業用地是指城鎮范圍內的第二、第三產業用地,依用地來源是否已被建設占用可將其分為存量用地和新增用地。廣州市城鎮化和經濟的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其城市土地供應與產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性。下圖為2008~2019年廣州市第二、第三產業供地比重及中
心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產業用地中存量用
地占比變化。雖然廣州市第二產業供地比重
總體降低,但其內部的電、熱、燃氣、水生
產供應和建筑業的供地比重卻略有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分析2008~2019年廣州中心城區產業用地中存量用地占比遠高于郊區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中心城區土地面積有限,且已被建設占用的區域面積占比高,對原有低效建設用地的更新、改造和挖掘,是供應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土地來源,故產業用
地中存量用地占比高;而(近、遠)郊區的土地面積大,已被建設占用的區域面積占比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可征用的未建設土地多,(產業用地中)以新增土地為主,故存量用地占比低。
(2)依據廣州市第二和第三產業供地比重變化趨勢推測廣州市經濟結構的轉型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第三產業供地比重一直遠高于第二產業,且與第二產業供地比重的差距整體拉大;說明廣州市經濟結構逐漸向第三產業轉型。
(3)從城鎮化角度,說明建筑業供地比重略有增加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隨著廣州市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人口規模增加、用地規模擴大,對商業樓宇、住房、配套市政等各類基礎設施需求增加,所需用地多,故建筑業供地比重略有增加。微專題2 產業結構優化
1.產業結構合理化
(1)概念:各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保證各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使各產業之間協調發展。
(2)產業間的比例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核心。下圖示意珠三角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的過程。
2.產業結構高級化
(1)概念: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
(2)從產業結構的比例看,高級化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①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②產業結構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③產業結構中由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制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3)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微笑曲線中游環節是工農業生產,附加值低;上游環節是研發,下游環節是營銷,附加值高。產業結構高級化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
3.兩者的關系: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如果產業結構長期處于失衡狀態,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然結果。
(2024·天津津南區期末)企業升級有四種方式:工藝升級——引入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促進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升級——改進老產品,推出新產品,使產品復雜化、單位價值提高;功能升級——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如從加工環節向設計、營銷、品牌等環節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跨行業升級——利用在原行業的某種優勢進入新行業。讀“兩種不同產業價值鏈示意圖”,回答1~2題。
1.關于產業A與產業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產業A出現時間一般較早,在相同環節下附加值較低
B.產業B先出現產業轉移現象
C.發達國家只轉出產業A
D.發展中國家都處在兩類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
2.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升級最適合的路徑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進入21世紀以來,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地位明顯提升,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下表為“四川省2000年、2018年三次產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相關指標統計表”。據此完成3~5題。
年份 GDP(億元) 第一產業比重(%) 第二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比重(%) 城鎮化率(%)
2000 3 928.2 25.4 37 37.6 18.6
2018 40 678 10.9 37.7 51.4 52.3
3.依據材料,四川省(  )
A.第一產業產值呈下降趨勢
B.第二產業產值基本不變
C.第三產業產值呈上升趨勢
D.產業結構變化不大
4.2000~2018年,四川省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是(  )
A.第一產業效率下降,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
B.第二產業產值穩定,城市人口不斷增加
C.產業結構基本穩定,就業人口基本不變
D.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5.治蜀興川需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鞏固成都平原商品糧基地地位
B.承接東部各類產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
C.推動實施“蓉漂計劃”,吸納優秀人才落戶成都
D.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調研)產業結構超前系數(E)是指某一產業增長相對于整個產業經濟系統增長趨勢的超前程度,可用來測定某產業結構的變動方向。當E>1時,表示產業超前發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當E<1時,則表示產業相對滯后發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粵東、粵西地區和粵北山區是廣東省除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習慣上被合稱為“粵東西北”,屬于廣東省內經濟欠發達地區。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粵東西北”產業結構和制造業行業結構超前系數。據此完成6~8題。
時間(年) 產業結構超前系數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時間(年) 制造業行業結構超前系數
勞動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 資本、技術密集型
2001~2013 1.51 0.66 -0.08
6.2001~2013年,“粵東西北”(  )
A.第一產業滯后發展趨勢減緩
B.第二產業超前發展趨勢穩定
C.第三產業超前發展趨勢波動
D.地區三次產業發展趨勢相同
7.2001~2013年,“粵東西北”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  )
A.技術密集型行業
B.資源密集型行業
C.資本密集型行業
D.勞動密集型行業
8.2001~2013年,“粵東西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  )
A.第二產業生產力水平下降
B.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C.產業經濟效益在持續降低
D.三次產業結構趨于不合理
鄂爾多斯市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規模開采與輸出,鄂爾多斯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大做文章,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據此完成9~11題。
9.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鄂爾多斯重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是(  )
A.控制企業規模,調整產業布局
B.淘汰落后產能,關閉小型煤礦
C.實施“走出去”宏觀布局戰略
D.提高加工層次,延長產業鏈條
10.伴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當前適宜鄂爾多斯發展的第三產業是(  )
①物流業 ②房地產業 ③高鐵運輸業 ④家政服務業 ⑤旅游業 ⑥金融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
11.鄂爾多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主要制約因素是(  )
A.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B.污染嚴重,環境惡化
C.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D.交通擁堵,通達度低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創意、文化以及知識的復合體,已成為“后工業化”時代的新型產業,它可以衍生出相關產業鏈,為其他行業提供創意服務,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發源地和集聚地之一,在北京市朝陽區的廢棄老倉庫、老廠房形成了以文化藝術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下圖)。
(1)分析北京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區位優勢。(6分)
(2)指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優化北京市產業結構的積極作用。(6分)
(3)說明廢棄老倉庫、老廠房成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的原因。(6分)
答案精析
落實思維方法
1.A 2.A [第1題,根據圖示可知,產業A附加值低,說明產業A未經歷產業升級,出現時間早,附加值較低的產業A應先出現產業轉移現象,A對、B錯。產業B中附加值低的生產環節也會出現產業轉移,C錯。發展中國家一般處在兩類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但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后期會向上、下游產業延伸,D錯。故選A。第2題,根據材料可知,①表示加工制造環節的升級,即促進生產效率提高,所以代表工藝升級;②是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推出新產品,代表功能和產品升級;③是利用產業A的優勢進入產業B,代表跨行業升級。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缺少資金、技術,很難進行產品升級、功能升級(②)或跨行業升級(③),最適合集中資源進行工藝升級(①)。故選A。]
3.C 4.D 5.B [第3題,由表可知,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但產值增加,A錯誤;該省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呈上升趨勢,相應的產值也呈上升趨勢,B錯誤,C正確;由表可知,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呈上升趨勢,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D錯誤。第4題,根據表中信息可知,四川省在2000~2018年,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但第一產業產值增加,說明第一產業生產效率上升;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增加,說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快,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故選D。第5題,四川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引進、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但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污染大、排放不達標、資源損耗大的產業堅決禁止遷入。故選B。]
6.A 7.D 8.B [第6題,從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粵東西北”第一產業結構超前系數小于1且不斷增大,說明第一產業滯后發展趨勢減緩;第二產業結構超前系數先增大后減小,說明第二產業超前發展趨勢波動;第三產業結構超前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第三產業超前發展趨勢穩定;地區三次產業發展趨勢不同。故選A。第7題,從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粵東西北”勞動密集型行業結構超前系數最大,因此其制造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為勞動密集型行業。第8題,從表中可以看出,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E<1,說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故選B。]
9.D 10.A 11.C [第9題,煤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鄂爾多斯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故鄂爾多斯應著眼于本區域的產業升級,依靠科技提高工業加工層次,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故選D。第10題,鄂爾多斯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運輸需求和金融服務需求大,宜發展物流業和金融業;發展旅游業可以推動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房地產業、家政服務業主要面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高鐵運輸業主要對象是客流,并非物流,①⑤⑥符合題意。故選A。第11題,鄂爾多斯高校、科研院所較少,科技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故選C。]
12.(1)經濟發達,資金充足;全國文化中心,市場廣闊;科研、文化機構眾多,人才優勢明顯;中國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2)延長相關產業鏈,將逐漸發展成北京市未來新的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為其他產業提供創意,提高附加值。
(3)隨著產業轉移,北京市老城區廢棄的老倉庫、老廠房數量多,分布集中;內部空間可塑性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容易誕生創意;租金相對較低;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信息通達度高。(共30張PPT)
第二節
第二章 區域發展
德國魯爾區的產業結構變化
產業結構優化
微專題2
1.產業結構合理化
(1)概念:各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保證各產業持續、協調發展,同時使各產業之間協調發展。
(2)產業間的比例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核心。下圖示意珠三角產業結構趨于合理化的過程。
2.產業結構高級化
(1)概念:指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或趨勢。
(2)從產業結構的比例看,高級化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①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②產業結構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③產業結構中由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制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
(3)以微笑曲線尋求產業的升級路徑:微笑曲線中游環節是工農業生產,附加值低;上游環節是研發,下游環節是營銷,附加值高。產業結構高級化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
3.兩者的關系: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如果產業結構長期處于失衡狀態,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然結果。
(2024·天津津南區期末)企業升級有四種方式:工藝升級——引入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促進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升級——改進老產品,推出新產品,使產品復雜化、單位價值提高;功能升級——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如從加工環節向設計、營銷、品牌等環節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跨行業升級——利用在原行業的某種優勢進入新行業。讀“兩種不同產業價值鏈示意圖”,回答1~2題。
1.關于產業A與產業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產業A出現時間一般較早,在相同環節下附加值較低
B.產業B先出現產業轉移現象
C.發達國家只轉出產業A
D.發展中國家都處在兩類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

根據圖示可知,產業A附加值低,說明產業A未經
歷產業升級,出現時間早,附加值較低的產業A應
先出現產業轉移現象,A對、B錯。
產業B中附加值低的生產環節也會出現產業轉移,
C錯。
發展中國家一般處在兩類產業的加工制造環節,但隨著產業轉移的深入,后期會向上、下游產業延伸,D錯。故選A。
(2024·天津津南區期末)企業升級有四種方式:工藝升級——引入新工藝、新技術、新流程,促進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升級——改進老產品,推出新產品,使產品復雜化、單位價值提高;功能升級——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如從加工環節向設計、營銷、品牌等環節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跨行業升級——利用在原行業的某種優勢進入新行業。讀“兩種不同產業價值鏈示意圖”,回答1~2題。
2.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升級最適合的路徑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根據材料可知,①表示加工制造環節的升級,
即促進生產效率提高,所以代表工藝升級;
②是向上、下游延伸價值鏈,推出新產品,
代表功能和產品升級;
③是利用產業A的優勢進入產業B,代表跨行
業升級。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缺少資金、技術,很難進行產品升級、功能升級(②)或跨行業升級(③),最適合集中資源進行工藝升級(①)。故選A。
進入21世紀以來,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地位明顯提升,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下表為“四川省2000年、2018年三次產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相關指標統計表”。據此完成3~5題。
年份 GDP(億元) 第一產業比重(%) 第二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比重(%) 城鎮化率(%)
2000 3 928.2 25.4 37 37.6 18.6
2018 40 678 10.9 37.7 51.4 52.3
3.依據材料,四川省
A.第一產業產值呈下降趨勢
B.第二產業產值基本不變
C.第三產業產值呈上升趨勢
D.產業結構變化不大

由表可知,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但產值增加,A錯誤;
該省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呈上升趨勢,相應的產值也呈上升趨勢,B錯誤,C正確;
由表可知,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呈上升趨勢,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D錯誤。
4.2000~2018年,四川省城鎮化的主要動力是
A.第一產業效率下降,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
B.第二產業產值穩定,城市人口不斷增加
C.產業結構基本穩定,就業人口基本不變
D.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根據表中信息可知,四川省在2000~2018年,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但第一產業產值增加,說明第一產業生產效率上升;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增加,說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快,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人口不斷增加。故選D。
5.治蜀興川需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鞏固成都平原商品糧基地地位
B.承接東部各類產業,大力發展第二產業
C.推動實施“蓉漂計劃”,吸納優秀人才落戶成都
D.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助力小微企業發展

四川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引進、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但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污染大、排放不達標、資源損耗大的產業堅決禁止遷入。故選B。
(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調研)產業結構超前系數(E)是指某一產業增長相對于整個產業經濟系統增長趨勢的超前程度,可用來測定某產業結構的變動方向。當E>1時,表示產業超前發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當E<1時,則表示產業相對滯后發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粵東、粵西地區和粵北山區是廣東省除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習慣上被合稱為“粵東西北”,屬于廣東省內經濟欠發達地區。
時間(年) 產業結構超前系數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01~2005 -2.35 0.87 0.52
2006~2010 -1.10 2.13 1.35
2011~2013 0.88 0.21 1.31
時間(年) 制造業行業結構超前系數
勞動密集型 資源密集型 資本、技術密集型
2001~2013 1.51 0.66 -0.08
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粵東西北”產業結構和制造業行業結構超前系數。據此完成6~8題。
6.2001~2013年,“粵東西北”
A.第一產業滯后發展趨勢減緩
B.第二產業超前發展趨勢穩定
C.第三產業超前發展趨勢波動
D.地區三次產業發展趨勢相同

從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粵東西北”第一產業結構超前系數小于1且不斷增大,說明第一產業滯后發展趨勢減緩;第二產業結構超前系數先增大后減小,說明第二產業超前發展趨勢波動;第三產業結構超前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第三產業超前發展趨勢穩定;地區三次產業發展趨勢不同。故選A。
7.2001~2013年,“粵東西北”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是
A.技術密集型行業
B.資源密集型行業
C.資本密集型行業
D.勞動密集型行業

從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粵東西北”勞動密集型行業結構超前系數最大,因此其制造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為勞動密集型行業。
8.2001~2013年,“粵東西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能是
A.第二產業生產力水平下降
B.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C.產業經濟效益在持續降低
D.三次產業結構趨于不合理

從表中可以看出,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E<1,說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故選B。
鄂爾多斯市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規模開采與輸出,鄂爾多斯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大做文章,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據此完成9~11題。
9.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鄂爾多斯重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是
A.控制企業規模,調整產業布局 B.淘汰落后產能,關閉小型煤礦
C.實施“走出去”宏觀布局戰略 D.提高加工層次,延長產業鏈條

煤炭屬于非可再生資源,鄂爾多斯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故鄂爾多斯應著眼于本區域的產業升級,依靠科技提高工業加工層次,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故選D。
鄂爾多斯市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規模開采與輸出,鄂爾多斯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大做文章,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據此完成9~11題。
10.伴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當前適宜鄂爾多斯發展的第三產業是
①物流業 ②房地產業 ③高鐵運輸業 ④家政服務業 ⑤旅游業 ⑥金融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

鄂爾多斯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運輸需求和金融服務需求大,宜發展物流業和金融業;發展旅游業可以推動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房地產業、家政服務業主要面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高鐵運輸業主要對象是客流,并非物流,①⑤⑥符合題意。故選A。
鄂爾多斯市位于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改革開放初期,煤炭得到大規模開采與輸出,鄂爾多斯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鄂爾多斯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大做文章,逐步從依靠能源、礦產資源向依靠先進科學技術轉變。據此完成9~11題。
11.鄂爾多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主要制約因素是
A.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B.污染嚴重,環境惡化
C.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D.交通擁堵,通達度低

鄂爾多斯高校、科研院所較少,科技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故選C。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創意、文化以及知識的復合體,已成為“后工業化”時代的新型產業,它可以衍生出相關產業鏈,為其他行業提供創意服務,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市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發源地和集聚地之一,在北京市朝陽區的廢棄老倉庫、老廠房形成了以文化藝術設計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右圖)。
(1)分析北京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區位優勢。
答案 經濟發達,資金充足;全國文化中心,市場廣闊;科研、文化機構眾多,人才優勢明顯;中國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2)指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優化北京市產業結構的積極作用。
答案 延長相關產業鏈,將逐漸發展成北京市未來新的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為其他產業提供創意,提高附加值。
(3)說明廢棄老倉庫、老廠房成為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的原因。
答案 隨著產業轉移,北京市老城區廢棄的老倉庫、老廠房數量多,分布集中;內部空間可塑性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容易誕生創意;租金相對較低;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信息通達度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门头沟区| 南投县| 娱乐| 深泽县| 齐河县| 若尔盖县| 延津县| 湛江市| 柞水县| 汪清县| 肃宁县| 临海市| 天水市| 神农架林区| 子长县| 蓬溪县| 锦屏县| 黑山县| 宜黄县| 恭城| 巴彦淖尔市| 麟游县| 景泰县| 陈巴尔虎旗| 广昌县| 阜宁县| 襄城县| 罗山县| 宁南县| 施甸县| 西平县| 苏尼特右旗| 文昌市| 朔州市| 新化县| 昌黎县| 肇州县| 仁寿县| 瓦房店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