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能正確地讀出和寫出小數。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使學生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是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規則,能熟練、準確地讀出和寫出各種小數;難點是理解小數部分 “依次讀出每個數字” 以及 “整數部分是 0 的寫作‘0’” 等規則的實際應用,在復雜情況下正確讀寫小數。三、教學方法采用講授法向學生講解小數讀法和寫法的規則,結合直觀演示法,通過具體數字實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小數的構成及讀寫方法,運用練習法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練習中加深理解,提升讀寫技能。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引興趣呈現信息:請同學們讀一讀以下信息:媽媽的體重是 51 5kg;爸爸的身高是 1 75m;小明的數學測驗成績是 99 5 分。引導學生發現這些數據的不合理之處,引出小數的概念。揭示課題:像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到小數,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小數的讀法和寫法”。設計意圖:通過呈現生活中常見但數據錯誤的信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后續學習小數的讀法和寫法做好鋪墊。(二)探索讀法知規則初步感知讀法:給出一些小數,如 0.58m(高)、3.5cm(厚)、41.47kg(重),讓學生嘗試讀一讀。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小數的組成部分,以及如何將其讀出來。總結讀法規則:先讀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再讀小數點,讀作 “點”;最后讀小數部分,依次讀出每個數字。通過更多例子,如 2.3、10.56 等,鞏固讀法規則。特殊情況探究:提出 0.00290 怎么讀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總結的規則進行嘗試。明確讀小數時,小數部分要依次讀出每個數字,而且有幾個 0 就要讀出幾個 0。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嘗試和探索中,逐步總結出小數的讀法規則,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對小數讀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三)自主學習探寫法嘗試寫小數:讓學生嘗試將它們寫出來。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書寫情況。總結寫法規則:寫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整數的寫法來寫(整數部分是 0 的寫作 “0”);小數點寫在個位的右下角;小數部分順次寫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通過舉例,如五點零八、零點三零五等,進一步鞏固寫法規則。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寫小數,發現問題并總結寫法規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加深對小數寫法的理解和掌握。(四)鞏固練習提能力基礎練習:出示教材 P35 “做一做” 中的題目,讀出下面各數:6.5、0.04、6.72、0.058、340.09;寫出下面各數:三百點七一、五點零六、零點零八九。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活應用練習:結合教材 P36 練習九第 5 題,讀出下面各數:以及教材 P37 練習九第 6 題,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2021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三百六十七點七萬輛;一只蜂鳥的蛋只有綠豆那么大,僅重零點五五七克;地球赤道的周長大約是四萬零七十五點七千米。引導學生將小數的讀寫應用到實際生活情境中。拓展練習:用 3、0、8、5 這幾個數字和小數點 “.” 寫出下面各數,每個數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小于 1 且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大于 8 且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0 不讀出來且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讓學生在思考和創作中,靈活運用小數的讀法和寫法規則。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小數讀法和寫法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五)課堂總結促反思回顧知識: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小數的讀法規則、寫法規則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提出疑惑:鼓勵學生提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一起討論解決。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強化記憶,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讓學生在總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六)課后作業固知識布置作業:完成教材相關練習題;尋找生活中的小數,并記錄下來,試著讀和寫出來。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將數學學習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觀察生活的能力。五、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導入,學生對小數的學習表現出較高的興趣。在探索小數讀法和寫法規則時,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鍛煉,但部分學生在處理小數部分 0 較多的情況時,仍容易出錯,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強這方面的針對性練習。同時,在拓展練習環節,部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