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3章末檢測試卷三(課件 練習,共2份)(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圖版(2019)選擇性必修3章末檢測試卷三(課件 練習,共2份)(含解析)

資源簡介

章末檢測試卷三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2024·湖北荊州期末)下圖示意碳物質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循環過程。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循環的過程
B.控制④環節的人類活動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
C.⑤環節循環速度如果加快,可以減緩碳排放的速度
D.①~⑥環節揭示了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是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
2.據圖分析,我們應該把節能減排的重點放在(  )
A.農村更多使用沼氣獲得綠色能源
B.禁止發展第二產業
C.大力開發水能和核電
D.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被稱為“藍碳”,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下表為“藍碳”生態系統相關數據。讀表,完成3~4題。
占陸地植物生物量 碳沉積量 碳存儲時間
0.05% 5倍于熱帶雨林 數千上萬年
3.“藍碳”生態系統(  )
A.儲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間大
B.固碳儲存效率高
C.可借助GIS技術獲取分布數據
D.分布于熱帶海區
4.我國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可以(  )
①減緩全球氣候變暖?、诎l展海洋藍色經濟?、郾Wo生物多樣性?、芫徑馑嵊晡:?br/>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下圖為“全球升溫1.5 ℃和2.0 ℃我國各麥區增、減產面積與產量變化統計圖”。據此完成5~7題。
5.氣候變暖對我國不同區域小麥增、減產面積的影響表現為(  )
A.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大
B.青藏減產面積大于增產面積
C.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小
D.西北地區全境小麥均增產
6.與增溫1.5 ℃相比,增溫2.0 ℃小麥總產增產最顯著的是(  )
A.西北春麥區 B.西南冬麥區
C.北部春麥區 D.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7.氣候變暖影響小麥產量,主要是改變了小麥生產環境的(  )
A.晝夜溫差 B.生長周期
C.降水量 D.無霜期
(2024·廣東揭陽期末)兩名小學生針對大街小巷到處都分布有羊肉串燒烤攤點的現象,向社會公眾發出緊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綠蔭!”據此完成8~10題。
8.由材料可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  )
A.進行國際合作 B.實施清潔生產
C.選購綠色產品 D.公眾認識與參與
9.這一現象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是(  )
①污染空氣?、诜ツ緹?,破壞林木資源?、鬯嵊晡廴炯觿 、苁锅B類失去家園,破壞生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既保留這種被大眾接受和歡迎的燒烤飲食文化,又能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正確的方法是(  )
A.加強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設置攤點
B.選用無污染的熱源燒烤,如電烤
C.逐步淘汰或限制燒烤
D.堅決予以取締
發達國家每年會產生電腦、手機、家用電器等約5 000萬噸的電子垃圾,其中絕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加納首都阿克拉郊區阿格博格布洛西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末端處理地區之一。已通過層層回收的電子垃圾最后到達這里,當地居民再通過焚燒清除掉廢棄電器上的塑料,獲取少量的可以回收的金屬,無價值的部分直接填埋。據此完成11~12題。
11.阿格博格布洛西成為世界上受到電子垃圾嚴重影響的區域之一,其根本原因是(  )
A.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 B.處于國際分工的末端
C.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 D.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
12.下列關于跨境污染物轉移對阿格博格布洛西的影響,正確的是(  )
A.損壞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區域發展潛力下降
B.處理方式主要污染大氣,對水源的影響較小
C.有利于產品零部件重新利用,提高重復使用率
D.通過獲取高價值的回收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某月,一位地理愛好者前往西雙版納的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他在日志中寫道:“區域內山地河谷相間分布。連續幾天的雷雨后,天剛放晴,走在枝繁葉茂的森林中,倒伏的樹木上常可以發現各種大型真菌?!毕聢D為“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大型真菌王國”。下列關于其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有(  )
①當地良好的水熱條件?、谏降睾庸认嚅g分布,自然環境差異顯著 ③生物量大,枯枝落葉和倒伏的樹木多?、芡翆由詈?,土壤肥沃,適宜真菌生長繁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納板河流域是唯一沒有把當地居民搬遷出來,按“人與生物圈”理念設計的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設計理念的生態意義是(  )
①有利于保護雨林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②有利于人地和諧,保護居民生活環境?、塾欣诰用窬徒烧吧?,增加收入?、懿话徇w,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4·山東日照月考)大千世界生生不息,每個生命都充滿奇跡。2022年央視春晚音樂短劇《萬象回春》演繹了2020年3月一群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離家出走,一路“象”北到達昆明市,并于2021年9月返回適宜棲息地的故事。據此完成15~16題。
15.關于此次亞洲象“離家出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氣候變暖使亞洲象北遷
B.西雙版納植被破壞食物不足
C.保護區亞洲象繁殖速度較快
D.人類活動破壞了大象棲息地
16.象群返回最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全球氣候變暖 ②昆明氣溫較低?、劾ッ鹘涤贻^少 ④沿途人類驅趕?、蓦[蔽條件差?、奘澄锊蛔?br/>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2024·新疆哈密期中)瑪曲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黃河第一彎曲部。黃河進入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僅占黃河年總流量的20%,而黃河流出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已達黃河年總流量的65%?,斍鷿竦乇环Q為“黃河蓄水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瑪曲濕地大面積萎縮,沼澤面積減少近2/3。近年來,瑪曲縣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此完成17~18題。
17.瑪曲濕地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地處高緯度地區,蒸發量較小
B.年降水量較多
C.地下凍土層導致地表滯水
D.地勢低洼河道彎曲
18.生態修復后對瑪曲以下黃河水環境的影響有(  )
①水溫下降,結冰期延長?、趶搅髁考竟澴兓瘻p小
③蒸發量減少,河流徑流增加?、芎沉繙p少,水質改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呼倫湖是我國北方數千里之內唯一的大澤,水域寬廣,呼倫湖中魚的種類達到30多種,生長慢。呼倫湖冬捕現在已成為該區域重要的旅游項目。每年的冬捕時間是以冰塊厚度決定的,原則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通常在12月初就可以開始冬捕,近些年的冬捕日期已經推遲到了12月末。下圖為“呼倫湖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回答19~20題。
19.呼倫湖中魚類生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溫較低 B.水質較差
C.活動空間較小 D.光照不足
20.近些年呼倫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是因為(  )
A.人工成本上升
B.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
C.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D.保護漁業資源的需要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1.(2024·重慶永川區質檢)在過去35年里,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獲取相關數據,下表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表”。讀表,回答下列問題。(12分)
年份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面積(百萬km2) 2.11 2.25 1.90 2.10 1.35 0.65 0.45 0.08
(1)繪制折線圖,說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趨勢。(4分)
(2)簡述該變化對北極地區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4分)
(3)列舉減緩該現象應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
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材料二 下圖為污染物遷移模式圖。
(1)推測微塑料的來源。(4分)
(2)解釋微塑料出現在南極海域的原因。(4分)
(3)分析微塑料產生的危害。(4分)
(4)簡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4分)
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材料一 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達3 771.2 m,南北坡氣候迥然不同,氣溫差異大。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東部,海拔1 000~2 802 m,是漢江、渭河支流的發源地,被譽為“天然基因庫”“西安市后花園”。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各級干部要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
材料二 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布《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將對秦嶺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的目的。
(1)分析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天然基因庫”的原因。(4分)
(2)簡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周邊河流的生態作用。(4分)
(3)請為秦嶺生態環境修復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4分)
24.(2024·山西陽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
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多個國家后,注入北海,是一條國際性河流。1986年11月1日,瑞士某化學公司倉庫發生火災,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排入萊茵河,引發了一場跨國界的環境災難。為治理萊茵河水污染問題,沿岸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委員會,委員會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2000年,沿岸各國又實施了“Rhine 2020——萊茵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計劃”。經過共同的綜合治理,今天的萊茵河水體干凈清澈,兩岸景觀秀美迷人。
(1)結合材料說明萊茵河水污染治理難度較大的原因。(4分)
(2)為什么保護萊茵河委員會的秘書長固定為荷蘭人?(2分)
(3)針對瀾滄江—湄公河等國際性河流的治理,我國可以借鑒萊茵河治理的哪些經驗?(4分)
答案精析
1.B 2.D [第1題,圖中的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循環的過程,A錯。圖中的④環節表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因此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控制④環節,B對。圖中的⑤環節是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的碳循環,此環節的循環速度如果加快,碳排放的速度也會加快,C錯。①~⑥環節揭示了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D錯。第2題,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發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可降低碳排放,D對。農村更多使用沼氣獲得綠色能源,適用面有限,A錯;禁止發展第二產業不現實,B錯;核電發展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限制性,C錯。]
3.B 4.A [第3題,由表格數據中的“藍碳”生態系統占陸地植物生物量僅為0.05%可知,儲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間小,A錯誤;由“藍碳”生態系統碳沉積量5倍于熱帶雨林可知,“藍碳”生態系統固碳儲存效率高,B正確;由于“藍碳”生態系統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因此借助GIS技術難以獲取分布數據,C錯誤;“藍碳”生態系統主要的場所是海洋,并不局限于熱帶海區,D錯誤。第4題,我國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可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①正確;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利于發展海洋藍色經濟,②正確;“藍碳”生態系統包含了海洋活動和海洋生物,因此“藍碳”生態系統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③正確;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會直接緩解酸雨危害,④錯誤,故A正確。]
5.B 6.A 7.D [第5題,從圖中可以得出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小,增產面積較大,A錯誤;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大,增產面積較小,C錯誤;從圖中只能看出西北春麥區總體增產,不能代表西北地區全境小麥均增產,D錯誤;青藏減產面積大于增產面積,B正確。第6題,讀圖并結合選項可知,與增溫1.5 ℃相比,增溫2.0 ℃西北春麥區小麥總產增產最明顯,其他三個地區均為減產。故選A。第7題,氣候變暖主要改變小麥生長環境的氣溫,氣溫升高,無霜期變長,D正確。]
8.D 9.C 10.B [第8題,公眾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因此,公眾是否認識、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9題,街頭燒烤需要消耗大量的木炭,木炭大量燃燒會污染空氣,還會導致大量林木遭到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進而使鳥類失去家園,破壞生態平衡。第10題,燒烤是一種已被大眾接受和歡迎的飲食文化,簡單地將其淘汰或取締是不可取的。加強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設立攤點能實現規范經營,但并不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選用無污染的熱源燒烤,如電烤,可以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11.D 12.A [第11題,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阿格博格布洛西經濟發展水平低,使其成為世界上受到電子垃圾嚴重影響的區域之一,故選D。第12題,該地處于世界電子垃圾處理末端,大部分無價值的垃圾直接填埋,損壞當地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導致區域發展潛力下降,A正確;垃圾填埋對水源的污染大,B錯誤;該地處于電子垃圾處理末端,只能獲取少量的可回收金屬,大部分為無價值垃圾,產品零部件重新利用率很低,回收品的價值很低,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作用較小,C、D錯誤。故選A。]
13.A 14.C [第13題,該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大型真菌王國”,原因是當地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良好的水熱條件,①符合;山地河谷相間分布,自然環境差異顯著,適合多種真菌生長,②符合;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葉和倒伏的樹木多,適合真菌生長的環境多樣,③符合;許多真菌長在樹干上或枯枝落葉層中,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與真菌生長繁殖關系不大,④不符合。故選A。第14題,該保護區按“人與生物圈”理念設計,不是單純生物圈保護,所以它既有利于保護雨林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也有利于利用人類活動的有利影響,促進人地和諧發展,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民生活環境,①②符合;居民就近采摘野生菌類,增加收入,不搬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是該保護區設計理念的生態意義,③④不符合。故選C。]
15.C 16.B [第15題,全球氣候變暖是長時間的過程,不是突然發生的,因此不是此次亞洲象“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A選項錯誤。自然保護區內受人類活動影響小,且植被破壞較少,B、D選項錯誤。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少,亞洲象生存環境優越,繁殖速度較快,亞洲象之間競爭變大,導致自然保護區的生存環境變差,亞洲象為尋求更適宜的生存環境而“離家出走”,C選項正確。第16題,全球氣候變暖是長時間的過程,①錯誤。昆明氣溫較低,不適宜亞洲象生存,②正確。昆明相較于西雙版納降水較少,③正確。亞洲象屬于保護動物,當地政府不允許沿途人類驅趕亞洲象,④錯誤。亞洲象遷徙過程中,經過大量村莊,隱蔽條件差,⑤正確。沿途食物不足,促使亞洲象返回,⑥正確。因此B選項正確。]
17.A 18.D [第17題,瑪曲濕地位于34°N,位于中緯度地區,A說法錯誤;年降水量較多,地表徑流量大,B說法正確;海拔高,氣溫低,凍土廣布,地下凍土層導致地表滯水,C說法正確;地勢低洼河道彎曲,排水不暢,D說法正確。第18題,生態修復后,濕地的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如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含沙量減少,水質改善等。②④正確。水溫下降和濕地恢復關系不大,蓄水量增加,水域面積擴大,蒸發量增加,①③錯誤,D正確。]
19.A 20.C [第19題,一般來說,魚類在其最適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食物來源增多,魚的攝食量也逐漸增大,生長加快,這個范圍的水溫維持時間越長,魚類的個體增長越快。而呼倫湖所處緯度較高,水溫低,導致呼倫湖中魚類攝食時間段及攝食量都相對較小,魚類生長相對緩慢;呼倫湖水質較好,水域寬廣,活動空間較大,光照條件較好,故A正確。第20題,近些年呼倫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是因為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水溫升高,封凍時間及冰層厚度都受到影響,C正確;冬捕日期的早晚是根據冰層厚度確定的,與人工成本及旅游市場需求無關,A、B錯誤;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對保護漁業資源影響較小,D錯誤。]
21.(1)作圖如下:
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波動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
(2)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流;加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變小。
(3)加強國際合作;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出行等。
解析 (1)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描點、連線,可知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波動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2)冰川面積減少,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臨被淹沒的危險;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地區生物多樣性會減少;隨海冰減少,北極通航條件改善,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流的溫度;北極冰川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等。(3)該現象是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故應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強國際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的比重;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個人層面,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減少浪費等。(從國際合作、政府、個人三個層面作答)
22.(1)工業生產產生;塑料制品經過風化后形成;清洗含有纖維的衣物時產生;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過洗滌過程融入水環境等。
(2)隨大洋環流擴散;隨大氣環流漂流、沉降;南極科考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等。
(3)微塑料污染海洋水體,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微塑料難降解,擴散快,污染范圍大;微塑料黏附有毒有害物質,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生物死亡,影響生物多樣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傳遞到人體內,危害人體健康。
(4)加強監測調查;塑料制品回收處置,提升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加強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對微塑料污染的認識;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聯手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強國際間合作等。
23.(1)牛背梁水熱條件較好,物種較豐富;南北坡水熱差異大,物種差異大;相對高度大,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為自然保護區,受人類干擾較小,物種得以保存。
(2)該保護區處于河流發源地,利于提供優質水源;保持水土,減輕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減輕旱澇災害。
(3)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坡面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環境)污染,提高水質;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濕地等。
24.(1)沿線地區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污染物排放多;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河流自凈能力差;流經國家多,相互協調難度大。
(2)荷蘭地處萊茵河入海口,受水污染威脅最大,參與治理的意愿最強。
(3)加強全流域各國的合作,制定長期計劃,共同治理;控制河流污染源,控制沿岸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設污水處理廠,研發減排和污水處理技術;加強綜合治理,疏通河道,加強綠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解析 (1)萊茵河流經國家多,治理時協調難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污染物排放多;中下游地區水流平緩,河水自凈能力差。(2)荷蘭地處河流入海口,受水污染威脅最大,所以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3)針對國際性河流,治理污染首先要加強國際合作,還要控制河流污染源,加強河岸的綠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共60張PPT)
章末檢測試卷三
(2024·湖北荊州期末)下圖示意碳物質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循環過程。讀圖完成1~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擇題
1.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
循環的過程
B.控制④環節的人類活動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
要途徑之一
C.⑤環節循環速度如果加快,可以減緩碳排放的速度
D.①~⑥環節揭示了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是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表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擇題
圖中的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循環的過程,A錯圖中的④環節表示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因此要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控制④環節,B對圖中的⑤環節是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的碳循環,此環節的循環速度如果加快,碳排放的速
度也會加快,C錯。
①~⑥環節揭示了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是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湖北荊州期末)下圖示意碳物質在地球各圈層中的循環過程。讀圖完成1~2題。
2.據圖分析,我們應該把節能減排的重點放在
A.農村更多使用沼氣獲得綠色能源
B.禁止發展第二產業
C.大力開發水能和核電
D.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或發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可降低碳排放,D對。
農村更多使用沼氣獲得綠色能源,適用面有限,A錯;
禁止發展第二產業不現實,B錯;
核電發展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限制性,C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被稱為“藍碳”,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并稱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下表為“藍碳”生態系統相關數據。讀表,完成3~4題。
占陸地植物生物量 碳沉積量 碳存儲時間
0.05% 5倍于熱帶雨林 數千上萬年
3.“藍碳”生態系統
A.儲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間大 B.固碳儲存效率高
C.可借助GIS技術獲取分布數據 D.分布于熱帶海區

由表格數據中的“藍碳”生態系統占陸地植物生物量僅為0.05%可知,儲存碳所占的海洋空間小,A錯誤;
由“藍碳”生態系統碳沉積量5倍于熱帶雨林可知,“藍碳”生態系統固碳儲存效率高,B正確;
由于“藍碳”生態系統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因此借助GIS技術難以獲取分布數據,C錯誤;
“藍碳”生態系統主要的場所是海洋,并不局限于熱帶海區,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占陸地植物生物量 碳沉積量 碳存儲時間
0.05% 5倍于熱帶雨林 數千上萬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被稱為“藍碳”,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并稱三大濱?!八{碳”生態系統。下表為“藍碳”生態系統相關數據。讀表,完成3~4題。
占陸地植物生物量 碳沉積量 碳存儲時間
0.05% 5倍于熱帶雨林 數千上萬年
4.我國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可以
①減緩全球氣候變暖 ②發展海洋藍色經濟?、郾Wo生物多樣性 ④緩解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我國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可以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暖,①正確;
重視“藍碳”生態系統的保護,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利于發展海洋藍色經濟,②正確;
“藍碳”生態系統包含了海洋活動和海洋生物,因此“藍碳”生態系統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③正確;
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會直接緩解酸雨危害,④錯誤,故A正確。
占陸地植物生物量 碳沉積量 碳存儲時間
0.05% 5倍于熱帶雨林 數千上萬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下圖為“全球升溫1.5 ℃和2.0 ℃我國各麥區增、減產面積與產量變化統計圖”。據此完成5~7題。
5.氣候變暖對我國不同區域小麥增、減產面
積的影響表現為
A.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大
B.青藏減產面積大于增產面積
C.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小
D.西北地區全境小麥均增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從圖中可以得出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小,增產面積較大,A錯誤;
南方地區總體減產面積較大,增產面積較小,C錯誤;
從圖中只能看出西北春麥區總體增產,不能代表西北地區全境小麥均增產,D錯誤;
青藏減產面積大于增產面積,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下圖為“全球升溫1.5 ℃和2.0 ℃我國各麥區增、減產面積與產量變化統計圖”。據此完成5~7題。
6.與增溫1.5 ℃相比,增溫2.0 ℃小麥總產增
產最顯著的是
A.西北春麥區 B.西南冬麥區
C.北部春麥區 D.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讀圖并結合選項可知,與增溫1.5 ℃相比,增溫2.0 ℃西北春麥區小麥總產增產最明顯,其他三個地區均為減產。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球氣候變化會對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下圖為“全球升溫1.5 ℃和2.0 ℃我國各麥區增、減產面積與產量變化統計圖”。據此完成5~7題。
7.氣候變暖影響小麥產量,主要是改變了
小麥生產環境的
A.晝夜溫差 B.生長周期
C.降水量 D.無霜期

氣候變暖主要改變小麥生長環境的氣溫,氣溫升高,無霜期變長,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廣東揭陽期末)兩名小學生針對大街小巷到處都分布有羊肉串燒烤攤點的現象,向社會公眾發出緊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綠蔭!”據此完成8~10題。
8.由材料可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
A.進行國際合作 B.實施清潔生產
C.選購綠色產品 D.公眾認識與參與

公眾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因此,公眾是否認識、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廣東揭陽期末)兩名小學生針對大街小巷到處都分布有羊肉串燒烤攤點的現象,向社會公眾發出緊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綠蔭!”據此完成8~10題。
9.這一現象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是
①污染空氣?、诜ツ緹浚茐牧帜举Y源?、鬯嵊晡廴炯觿 、苁锅B類失去家園,破壞生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街頭燒烤需要消耗大量的木炭,木炭大量燃燒會污染空氣,還會導致大量林木遭到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進而使鳥類失去家園,破壞生態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廣東揭陽期末)兩名小學生針對大街小巷到處都分布有羊肉串燒烤攤點的現象,向社會公眾發出緊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綠蔭!”據此完成8~10題。
10.既保留這種被大眾接受和歡迎的燒烤飲食文化,又能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正確的方法是
A.加強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設置攤點
B.選用無污染的熱源燒烤,如電烤
C.逐步淘汰或限制燒烤
D.堅決予以取締

燒烤是一種已被大眾接受和歡迎的飲食文化,簡單地將其淘汰或取締是不可取的。加強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設立攤點能實現規范經營,但并不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選用無污染的熱源燒烤,如電烤,可以減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發達國家每年會產生電腦、手機、家用電器等約5 000萬噸的電子垃圾,其中絕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加納首都阿克拉郊區阿格博格布洛西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末端處理地區之一。已通過層層回收的電子垃圾最后到達這里,當地居民再通過焚燒清除掉廢棄電器上的塑料,獲取少量的可以回收的金屬,無價值的部分直接填埋。據此完成11~12題。
11.阿格博格布洛西成為世界上受到電子垃圾嚴重影響的區域之一,其根本原因是
A.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 B.處于國際分工的末端
C.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 D.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阿格博格布洛西經濟發展水平低,使其成為世界上受到電子垃圾嚴重影響的區域之一,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發達國家每年會產生電腦、手機、家用電器等約5 000萬噸的電子垃圾,其中絕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亞洲。加納首都阿克拉郊區阿格博格布洛西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末端處理地區之一。已通過層層回收的電子垃圾最后到達這里,當地居民再通過焚燒清除掉廢棄電器上的塑料,獲取少量的可以回收的金屬,無價值的部分直接填埋。據此完成11~12題。
12.下列關于跨境污染物轉移對阿格博格布洛西的影響,正確的是
A.損壞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區域發展潛力下降
B.處理方式主要污染大氣,對水源的影響較小
C.有利于產品零部件重新利用,提高重復使用率
D.通過獲取高價值的回收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該地處于世界電子垃圾處理末端,大部分無價值的垃圾直接填埋,損壞當地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導致區域發展潛力下降,A正確;
垃圾填埋對水源的污染大,B錯誤;
該地處于電子垃圾處理末端,只能獲取少量的可回收金屬,大部分為無價值垃圾,產品零部件重新利用率很低,回收品的價值很低,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作用較小,C、D錯誤。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某月,一位地理愛好者前往西雙版納的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他在日志中寫道:“區域內山地河谷相間分布。連續幾天的雷雨后,天剛放晴,走在枝繁葉茂的森林中,倒伏的樹木上常可以發現各種大型真菌?!比鐖D為“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3.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大型真菌王國”。下列關于其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當地良好的水熱條件?、谏降睾庸认嚅g分布,自然環境差異顯著 ③生物量大,枯枝落葉和倒伏的樹木多?、芡翆由詈?,土壤肥沃,適宜真菌生長繁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該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大型真菌王國”,原因是當地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良好的水熱條件,①符合;
山地河谷相間分布,自然環境差異顯著,適合多種真菌生長,②符合;
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葉和倒伏的樹木多,適合真菌生長的環境多樣,③符合;
許多真菌長在樹干上或枯枝落葉層中,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與真菌生長繁殖關系不大,④不符合。故選A。
14.納板河流域是唯一沒有把當地居民搬遷出來,按“人與生物圈”理念設計的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設計理念的生態意義是
①有利于保護雨林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②有利于人地和諧,保護居民生活環境?、塾欣诰用窬徒烧吧?,增加收入?、懿话徇w,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該保護區按“人與生物圈”理念設計,不是單純生物圈保護,所以它既有利于保護雨林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也有利于利用人類活動的有利影響,促進人地和諧發展,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民生活環境,①②符合;
居民就近采摘野生菌類,增加收入,不搬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是該保護區設計理念的生態意義,③④不符合。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山東日照月考)大千世界生生不息,每個生命都充滿奇跡。2022年央視春晚音樂短劇《萬象回春》演繹了2020年3月一群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離家出走,一路“象”北到達昆明市,并于2021年9月返回適宜棲息地的故事。據此完成15~16題。
15.關于此次亞洲象“離家出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
A.全球氣候變暖使亞洲象北遷
B.西雙版納植被破壞食物不足
C.保護區亞洲象繁殖速度較快
D.人類活動破壞了大象棲息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球氣候變暖是長時間的過程,不是突然發生的,因此不是此次亞洲象“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A選項錯誤。
自然保護區內受人類活動影響小,且植被破壞較少,B、D選項錯誤。
自然保護區人為干擾少,亞洲象生存環境優越,繁殖速度較快,亞洲象之間競爭變大,導致自然保護區的生存環境變差,亞洲象為尋求更適宜的生存環境而“離家出走”,C選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山東日照月考)大千世界生生不息,每個生命都充滿奇跡。2022年央視春晚音樂短劇《萬象回春》演繹了2020年3月一群亞洲象從云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離家出走,一路“象”北到達昆明市,并于2021年9月返回適宜棲息地的故事。據此完成15~16題。
16.象群返回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全球氣候變暖?、诶ッ鳉鉁剌^低 ③昆明降雨較少?、苎赝救祟愹屭s ⑤隱蔽條件差?、奘澄锊蛔?br/>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全球氣候變暖是長時間的過程,①錯誤。
昆明氣溫較低,不適宜亞洲象生存,②正確。
昆明相較于西雙版納降水較少,③正確。
亞洲象屬于保護動物,當地政府不允許沿途人類驅趕亞洲象,④錯誤。
亞洲象遷徙過程中,經過大量村莊,隱蔽條件差,⑤正確。
沿途食物不足,促使亞洲象返回,⑥正確。因此B選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新疆哈密期中)瑪曲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黃河第一彎曲部。黃河進入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僅占黃河年總流量的20%,而黃河流出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已達黃河年總流量的65%。瑪曲濕地被稱為“黃河蓄水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瑪曲濕地大面積萎縮,沼澤面積減少近2/3。近年來,瑪曲縣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此完成17~18題。
17.瑪曲濕地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地處高緯度地區,蒸發量較小
B.年降水量較多
C.地下凍土層導致地表滯水
D.地勢低洼河道彎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瑪曲濕地位于34°N,位于中緯度地區,A說法錯誤;
年降水量較多,地表徑流量大,B說法正確;
海拔高,氣溫低,凍土廣布,地下凍土層導致地表滯水,C說法正確;
地勢低洼河道彎曲,排水不暢,D說法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24·新疆哈密期中)瑪曲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端,黃河第一彎曲部。黃河進入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僅占黃河年總流量的20%,而黃河流出瑪曲時的年徑流量已達黃河年總流量的65%?,斍鷿竦乇环Q為“黃河蓄水池”。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瑪曲濕地大面積萎縮,沼澤面積減少近2/3。近年來,瑪曲縣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此完成17~18題。
18.生態修復后對瑪曲以下黃河水環境的影響有
①水溫下降,結冰期延長?、趶搅髁考竟澴兓瘻p小
③蒸發量減少,河流徑流增加 ④含沙量減少,水
質改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生態修復后,濕地的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如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徑流量季節變化減??;含沙量減少,水質改善等。②④正確。
水溫下降和濕地恢復關系不大,蓄水量增加,水域面積擴大,蒸發量增加,①③錯誤,D正確。
呼倫湖是我國北方數千里之內唯一的大澤,水域寬廣,呼倫湖中魚的種類達到30多種,生長慢。呼倫湖冬捕現在已成為該區域重要的旅游項目。每年的冬捕時間是以冰塊厚度決定的,原則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通常在12月初就可以開始冬捕,近些年的冬捕日期已經推遲到了12月末。下圖為“呼倫湖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回答19~2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9.呼倫湖中魚類生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溫較低 B.水質較差
C.活動空間較小 D.光照不足

一般來說,魚類在其最適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食物來源增多,魚的攝食量也逐漸增大,生長加快,這個范圍的水溫維持時間越長,魚類的個體增長越快。而呼倫湖所處緯度較高,水溫低,導致呼倫湖中魚類攝食時間段及攝食
量都相對較小,魚類生長相對緩慢;呼倫湖水質較好,水域寬廣,活動空間較大,光照條件較好,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呼倫湖是我國北方數千里之內唯一的大澤,水域寬廣,呼倫湖中魚的種類達到30多種,生長慢。呼倫湖冬捕現在已成為該區域重要的旅游項目。每年的冬捕時間是以冰塊厚度決定的,原則上45厘米以上就可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通常在12月初就可以開始冬捕,近些年的冬捕日期已經推遲到了12月末。下圖為“呼倫湖地理位置示意圖”。據此回答19~20題。
20.近些年呼倫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是因為
A.人工成本上升
B.旅游市場需求的變化
C.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D.保護漁業資源的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近些年呼倫湖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是因為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水溫升高,封凍時間及冰層厚度都受到影響,C正確;
冬捕日期的早晚是根據冰層厚度確定的,與人工成本及旅游市場需求無關,A、B錯誤;
冬捕日期由12月初推遲到12月末對保護漁業資源影響較小,D錯誤。
21.(2024·重慶永川區質檢)在過去35年里,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獲取相關數據,下表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表”。讀表,回答下列問題。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年份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面積(百萬km2) 2.11 2.25 1.90 2.10 1.35 0.65 0.45 0.08
(1)繪制折線圖,說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趨勢。
答案 作圖如下: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波動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描點、連線,可知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波動下降,1999年以后迅速下降。
在過去35年里,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獲取相關數據,下表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表”。讀表,回答下列問題。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年份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面積(百萬km2) 2.11 2.25 1.90 2.10 1.35 0.65 0.45 0.08
(2)簡述該變化對北極地區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
答案 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流;加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變小。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冰川面積減少,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臨被淹沒的危險;破壞北極熊等動物棲息地,北極地區生物多樣性會減少;隨海冰減少,北極通航條件改善,航道航運價值提升;影響洋流的溫度;北極冰川減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等。
在過去35年里,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某校地理研學小組查閱資料,獲取相關數據,下表為“北極(9月)存在時間超過四年的海冰面積變化表”。讀表,回答下列問題。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年份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面積(百萬km2) 2.11 2.25 1.90 2.10 1.35 0.65 0.45 0.08
(3)列舉減緩該現象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加強國際合作;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出行等。
非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該現象是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故應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加強國際合作,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用清潔能源,提高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的比重;調整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個人層面,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減少浪費等。(從國際合作、政府、個人三個層面作答)
22.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材料二 下圖為污染物遷移模式圖。
(1)推測微塑料的來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工業生產產生;塑料制品經過風化后形成;清洗含有纖維的衣物時產生;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過洗滌過程融入水環境等。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2)解釋微塑料出現在南極海域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隨大洋環流擴散;隨大氣環流漂流、沉降;南極科考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等。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3)分析微塑料產生的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微塑料污染海洋水體,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微塑料難降解,擴散快,污染范圍大;微塑料黏附有毒有害物質,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生物死亡,影響生物多樣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過食物鏈傳遞到人體內,危害人體健康。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4)簡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加強監測調查;塑料制品回收處置,提升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加強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對微塑料污染的認識;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聯手共治的綠色行動體系;加強國際間合作等。
材料一 2018年4月21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順利返抵上海。此次考察中,科考隊員在南極半島海域和戴維斯海首次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指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紡織纖維。微塑料體積小,比表面積大(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黏附污染物,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如今,微塑料已遍布全球各個海域,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帶,微塑料越多。
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達3 771.2 m,南北坡氣候迥然不同,氣溫差異大。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東部,海拔1 000~2 802 m,是漢江、渭河支流的發源地,被譽為“天然基因庫”“西安市后花園”。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各級干部要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材料二 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布《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將對秦嶺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的目的。
材料一 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達3 771.2 m,南北坡氣候迥然不同,氣溫差異大。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秦嶺東部,海拔1 000~2 802 m,是漢江、渭河支流的發源地,被譽為“天然基因庫”“西安市后花園”。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生態保護情況時強調“各級干部要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分析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天然基因庫”的原因。
答案 牛背梁水熱條件較好,物種較豐富;南北坡水熱差異大,物種差異大;相對高度大,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為自然保護區,受人類干擾較小,物種得以保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材料二 2019年1月10日,西安市政府發布《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將對秦嶺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的目的。
(2)簡述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周邊河流的生態作用。
答案 該保護區處于河流發源地,利于提供優質水源;保持水土,減輕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減輕旱澇災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3)請為秦嶺生態環境修復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
答案 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蓋率;加強坡面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水(環境)污染,提高水質;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天然濕地等。
24.(2024·山西陽泉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多個國家后,注入北海,是一條國際性河流。1986年11月1日,瑞士某化學公司倉庫發生火災,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排入萊茵河,引發了一場跨國界的環境災難。為治理萊茵河水污染問題,沿岸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委員會,委員會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2000年,沿岸各國又實施了“Rhine 2020——萊茵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計劃”。經過共同的綜合治理,今天的萊茵河水體干凈清澈,兩岸景觀秀美迷人。
(1)結合材料說明萊茵河水污染治理難度較大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沿線地區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污染物排放多;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河流自凈能力差;流經國家多,相互協調難度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萊茵河流經國家多,治理時協調難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污染物排放多;中下游地區水流平緩,河水自凈能力差。
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多個國家后,注入北海,是一條國際性河流。1986年11月1日,瑞士某化學公司倉庫發生火災,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排入萊茵河,引發了一場跨國界的環境災難。為治理萊茵河水污染問題,沿岸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委員會,委員會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2000年,沿岸各國又實施了“Rhine 2020——萊茵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計劃”。經過共同的綜合治理,今天的萊茵河水體干凈清澈,兩岸景觀秀美迷人。
(2)為什么保護萊茵河委員會的秘書長固定為荷蘭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荷蘭地處萊茵河入??冢芩廴就{最大,參與治理的意愿最強。
荷蘭地處河流入??冢芩廴就{最大,所以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
萊茵河發源于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多個國家后,注入北海,是一條國際性河流。1986年11月1日,瑞士某化學公司倉庫發生火災,導致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排入萊茵河,引發了一場跨國界的環境災難。為治理萊茵河水污染問題,沿岸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委員會,委員會秘書長固定是荷蘭人。2000年,沿岸各國又實施了“Rhine 2020——萊茵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計劃”。經過共同的綜合治理,今天的萊茵河水體干凈清澈,兩岸景觀秀美迷人。
(3)針對瀾滄江—湄公河等國際性河流的治理,我國可以借鑒萊茵河治理的哪些經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加強全流域各國的合作,制定長期計劃,共同治理;控制河流污染源,控制沿岸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設污水處理廠,研發減排和污水處理技術;加強綜合治理,疏通河道,加強綠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針對國際性河流,治理污染首先要加強國際合作,還要控制河流污染源,加強河岸的綠化,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临漳县| 合作市| 黄骅市| 鄂尔多斯市| 荃湾区| 滨州市| 射阳县| 丰镇市| 固安县| 阳东县| 广汉市| 永和县| 鹿泉市| 安图县| 平陆县| 吕梁市| 蓬安县| 彭泽县| 香港 | 灌云县| 乌拉特后旗| 永清县| 高密市| 合阳县| 杭锦后旗| 呈贡县| 舟山市| 富平县| 临汾市| 阳信县| 南丹县| 岗巴县| 林口县| 西藏| 纳雍县| 于都县| 吉木乃县| 麻城市| 宣武区|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