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分值:62分)(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下圖為“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的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①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賴 C.征服 D.友好2.下列圖序中,符合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①③② D.②③①按常理,鴨子長得越快,鴨農的收益越多。但在湖北云夢、京山等地,一些鴨農卻養起了“慢生鴨”。在自然環境捕食,輔之以麥麩、玉米、谷糠和青飼料,這樣養的鴨比用有添加劑的濃縮飼料喂養的鴨晚2個多月才能出欄,但肉質好,價格高,成為更有賺頭的綠色食品。據此完成3~4題。3.“慢生鴨”飼養者在保障消費者健康前提下獲取高利潤的做法體現的人地觀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人地協調4.為了生產綠色食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使用劇毒農藥防治病蟲害?、谝M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劑、防腐劑?、芾米魑锖οx的天敵防治蟲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024·青海西寧期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據此完成5~6題。5.“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 )A.生態持續發展 B.文化持續發展C.經濟持續發展 D.社會持續發展6.作為現代公民,應提倡( )①少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快餐盒?、趦炏冗x用私家車出行?、蹆炏冗x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苁褂霉澞軣?br/>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人們把循環經濟形象地稱為“靜脈產業”,這些企業將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讀“循環經濟模式圖”,回答7~8題。7.下列行為能較好體現循環經濟的是( )①消費者選用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诔鞘欣贌l電、集中填埋?、凵a企業減少商品的過度包裝 ④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監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8.有關a過程的結果,說法正確的是( )A.提供再生資源 B.產生新的廢棄物C.減少污染 D.節約自然資源(2024·山西陽泉期中)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是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大鎮。該鎮通過資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發展之路(下圖)。據此完成9~10題。9.該鎮農業發展模式的特點是( )A.物質循環利用,降低環境污染B.科技水平高,需投入大量資金C.產業綜合發展,受市場影響小D.土地輪作,蔬菜和糧食作物交替種植10.立足當地基礎,該鎮最可行的招商項目是( )A.高技術工業 B.化肥工業C.飼料加工業 D.能源工業(選擇題11~14題,每小題4分,共16分)長期以來,國家電網和通信線路是兩套分離的系統。通信公司的每座鐵塔都有電路相連,這種重復建設浪費了財力、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2018年4月,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推行“共享鐵塔”模式,將光纜、通信基站、移動天線等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據此回答11~12題。11.“共享鐵塔”模式合作的基礎是( )A.生態和經濟效益高 B.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推廣C.服務空間部分重疊 D.材料消耗具有相同性12.“共享鐵塔”模式有利于( )A.減少能源消耗 B.優化通信公司經營模式C.提高資源利用率 D.降低電力公司前期投資(2024·河北保定聯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據此完成13~14題。13.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 )A.生態持續發展B.經濟持續發展C.社會持續發展D.文化持續發展14.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行為是( )A.選購精致包裝產品B.大量食用反季食品C.加快煤電建設步伐D.開展閑置物品交換15.(2024·河北唐山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宜昌市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百里荒曾是礦區和水庫移民安置區,古時曾用“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深刻描繪“百里荒”的貧瘠程度,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此建立“北羊南養”試驗基地,建起萬畝草場。2020年4月,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開始建設,大力挖掘鄉村“寶藏”資源,形成“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使曾經的“百里荒”正加速實現“百里旺”。材料二 下圖為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略圖。(1)簡述百里荒土壤貧瘠的主要原因。(6分)(2)解讀“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8分)(3)說明宜昌市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所踐行的可持續發展內涵。(2分)答案精析1.C 2.B [第1題,據圖①分析可知,人類社會任意開發環境,人類盲目征服自然。第2題,據圖②分析可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是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據圖③分析可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進行開發,是人地和諧論思想。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符合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的順序是②①③。]3.D 4.B [第3題,人地協調是指人類應主動謀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使人地之間得到協調發展?!奥啞痹谧匀画h境捕食,輔之以麥麩、玉米、谷糠和青飼料,體現了人地協調觀,D正確。故選D。第4題,綠色食品指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并經國家有關專業機構認定,獲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和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使用劇毒農藥防治病蟲害,農藥殘留物質會危害人體健康,①錯誤;引進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可以實現無污染、無公害生產,②正確;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劑、防腐劑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③錯誤;利用作物害蟲的天敵防治蟲害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④正確。故選B。]5.A 6.D [第5題,據材料“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可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持續發展,A正確。第6題,少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快餐盒,可以減少固體廢棄物,①正確;應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減少碳排放,②錯誤,③正確;使用節能燈可以減少能源消耗,④正確。故選D。]7.C 8.C [第7題,對城市垃圾應分類處理,回收利用,焚燒或填埋都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②錯誤;消費者選用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生產企業減少商品的過度包裝和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監管有利于環境保護,能較好體現循環經濟,①③④正確。故選C。第8題,圖中顯示a過程是廢棄物經過處理后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去,根據循環經濟模式的要求,可知a過程是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能夠減少污染。故選C。]9.A 10.C [第9題,由圖可知,該鎮農業發展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A正確。該鎮農業發展所需的科技水平并不高,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B錯誤。該鎮主要發展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均屬于第一產業,沒有實現產業的綜合發展,C錯誤。該鎮農業發展模式沒有實現土地的輪作,D錯誤。故選A。第10題,該鎮科技水平不高,不適合發展高技術工業,A錯誤。該鎮的肥料主要是沼渣,不是化肥,不利于化肥工業的發展,B錯誤。該鎮的畜禽養殖業為飼料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C正確。該地沒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不具備發展能源工業的條件,D錯誤。故選C。]11.C 12.C [第11題,根據材料可知,“共享鐵塔”模式合作的基礎是服務空間具有一定的重疊性,選C。第12題,將光纜、通信基站、移動天線等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避免了人力、財力、物力和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選C。與能源消耗、經營模式無關。將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降低了通信公司的前期投資,并沒有降低電力公司前期投資。]13.C 14.D [第13題,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持續發展,是以改善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故選C。第14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應選購簡易包裝產品,A錯誤;應食用本地應季食品,B錯誤;應加快清潔能源建設步伐,C錯誤;可開展閑置物品的交換,D正確。故選D。]15.(1)地形崎嶇,降水多且集中,淋溶作用強,水土流失嚴重;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濕熱,生物循環旺盛,土壤養分不易積累;植被稀疏,枯枝落葉少,有機質補給少。(2)山地上草場適宜發展畜牧業;在半山腰處種植果樹,發展經濟作物;山腳下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充分利用山體的垂直優勢,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的農作物。(3)“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學習目標] 1.結合資料,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人地協調觀)2.運用資料,說出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1.原始文明——人類適應自然(1)時間:____________開始以前的遠古時期。(2)人地關系:環境對人類的____________很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人類只是________適應自然環境。2.農業文明——人類利用、改造自然(1)時間:農業文明時期。(2)人地關系:人類開始________自己周圍的環境,人類對自然環境的________仍然很強,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有了科學的萌芽。3.工業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銳(1)時間:工業文明以來。(2)人地關系:人類對自然資源前所未有的________開發與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________已經上升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拓展延伸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不同的人地關系及環境問題,其差異具體如下表所示。時期 原始文明—人類適應自然時期 農業文明—人類利用、改造自然時期 工業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時期生產力水平 低下且發展緩慢 較大發展 極大提高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被動適應自然環境,認識還很膚淺 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但有了科學的萌芽 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人類活動 采集和漁獵,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 對資源和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與廣度增大 工業化使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和高度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不明顯,人地關系處于一種原始平衡狀態 環境遭到破壞,局部地區出現了生態破壞問題 環境問題日趨尖銳,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步從局部擴展到全球范圍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下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1.[綜合思維]圖中A表示____________,它是決定______________時代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2.[綜合思維]分析影響工業文明時代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變化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理實踐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階段是哪個時代?試分析該階段環境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地協調觀]說明環境文明時代人地關系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內蒙古通遼期中)下圖為“東漢時期的狩獵生產圖”,圖中上半部是弋射圖,兩個獵手正在向疾飛的群鳥彎弓瞄射。下半部是收獲圖,描寫農夫們收割、采實、挑運的勞動場面。讀圖,完成1~2題。1.狩獵生產圖反映出的人類對自然環境施加的技術手段是( )A.采集與漁獵 B.耕作與灌溉C.采礦與冶煉 D.建壩與筑路2.關于這一時期人地關系的正確敘述是( )A.征服自然,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對自然既恐懼又依賴C.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D.尋求人地協調下圖是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甲、乙分別表示人類社會和環境,箭頭表示兩者之間的影響力。據此完成3~4題。3.下列各選項中,對圖中含義解讀正確的是( )A.甲表示環境,乙表示人類社會B.在階段①,人類與環境沒有關系C.在階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銳D.箭頭b表示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4.下列認識或行為與圖中所示的思想演變過程對應組合正確的是( )A.①—斬伐養長,不失其時B.①—涸澤而漁,焚林而獵C.②—伐木為薪,圍湖造田D.③—科技發達,人地矛盾達到頂峰知識點二 可持續發展的途徑1.可持續發展(1)概念:指既能滿足________的需要,又不對________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________原則、共同性原則。2.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1)現代化必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基本前提,發展必須是綠色的,只有高樓大廈,沒有綠水青山的現代化不是真正的現代化。(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不發展、不作為,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________,實現現代化。3.可持續發展的途徑(1)轉變觀念需要轉變的觀念:________、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倫理道德觀。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__________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和整體觀。(2)調整行為①政府行為:國家的________行為,應調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規和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②市場行為:各種市場主體,包括________和個人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行為,應調整傳統的商品模式,盡可能地滿足綠色發展需要。③公眾行為:消費、____________和旅游等方面的行為,應注重綠色消費,保護環境。(3)發展綠色科技:強調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和保值增值,強調發展______________和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提倡文明的、適度的消費方式。(4)加強國際合作:《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于保護地球_________________責任原則。4.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圖所示:5.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途徑 具體措施鼓勵經 濟增長 教育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轉移就業、異地搬遷發展綠 色經濟 循環經濟 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低碳經濟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提倡可持續消費 衣 盡量避免干洗,減少洗滌頻次食 盡量選擇本地的應季食物住 關注房屋耗能,使用節能燈行 日常出行選擇騎車、步行、公共交通,盡可能拼車或合乘拓展延伸 循環經濟(1)循環經濟的內涵(2)實施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①生態農業含義 用生態系統的觀念,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效益以促進持續增產的農業經營方式發展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 變單一農業為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開發新能源 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綜合利用 實行綜合循環利用效益 生態方面 大大減少了傳統農業生產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破壞問題經濟方面 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換,各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共生、相養規律,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②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從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如下。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下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1.[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生產方式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的理念,說明其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可能對當地產生哪些積極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云南麗江月考)2021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如圖)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據此完成1~2題。1.碳達峰、碳中和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南極臭氧層空洞 B.全球變暖C.酸雨 D.霧霾2.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主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持續性原則 B.發展性原則C.公平性原則 D.共同性原則(2024·河北石家莊月考)傳統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采用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2020年廣東清遠華清循環經濟園入選第一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逐漸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產業鏈。下圖示意“城市礦產”循環利用過程。據此完成3~4題。3.“城市礦產”循環利用產生的積極作用是( )①利于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 ②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勰7伦匀簧鷳B系統,促進資源充分利用 ④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是( )A.各地建立多個園區B.工業零廢棄物排放C.提高大眾節約意識D.建立完善回收渠道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梳理教材新知1.(1)農業文明 (2)制約作用 被動地2.(2)改造 依賴性3.(2)大規模 環境問題探究核心知識1.土地 農業文明2.資本是工業文明時代早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隨著時代發展,其影響力不斷下降;土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下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后期成為關鍵要素;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3.工業文明時代。人口壓力巨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度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與破壞嚴重。4.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落實思維方法1.B 2.C [第1題,我國東漢時期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因此主要是通過耕作、灌溉等農業技術手段改造自然。故選B。第2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生態環境趨于惡化,C正確;該時期還沒有達到征服自然,試圖成為自然主宰的程度,A錯誤;原始文明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有限,人地關系屬于崇拜自然和依賴自然的階段,B錯誤;尋求人地協調主要在后工業化階段,D錯誤。故選C。]3.A 4.C [第3題,階段①,由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有限,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此時人類受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支配,只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的作用;階段②,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人類開始認為自然是人類可任意開發和利用的對象,一味夸大人類社會的作用,這是人類中心論思想;階段③,人類體會了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帶來的惡果,認識到人類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但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因為自然對人類也有制約作用,這是人地和諧論思想。綜上分析,甲表示環境,乙表示人類社會,箭頭b表示人類對環境的作用。故選A。第4題,“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是可持續發展思想,階段①顯然是不具備的;“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伐木為薪,圍湖造田”都是人類中心論思想,且此時人地矛盾達到頂峰,為階段②;階段③的人地關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諧論,人地矛盾緩和,環境得到改善。故選C。]知識點二 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梳理教材新知1.(1)當代人 后代人 (2)持續性2.(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綠色發展3.(1)消費觀 綠色發展 (2)①管理?、谄髽I ③居家休閑(3)清潔生產方式 (4)“共同的但有區別的”探究核心知識1.水稻田為田魚提供生存環境、食物;田魚為水稻除草、吞食害蟲、耘田松土;稻魚共生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投入等。2.提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業;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落實思維方法1.B 2.D [第1題,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和吸收,所以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為全球變暖。B正確。第2題,共同性原則強調“義務”,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成全球性問題,這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提出的,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D正確。]3.C 4.D [第3題,“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據此可知,“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可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③④正確;“城市礦產”循環利用不能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且對產業結構影響不大,①②錯誤;綜上可知,C正確。第4題,提高全社會對“城市礦產”的認知度,使廢棄物生產企業和居民參與到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處理中來,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D正確;建立多個園區是“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具體措施,不是前提,A錯誤;工業零廢棄物排放,提高大眾節約意識有助于減少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產生,但不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B、C錯誤。](共70張PPT)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第二節第五章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運用資料,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1.結合資料,了解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人地協調觀)2.運用資料,說出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綜合思維)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知識點二 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知識點一1.原始文明——人類適應自然(1)時間: 開始以前的遠古時期。(2)人地關系:環境對人類的 很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人類只是適應自然環境。2.農業文明——人類利用、改造自然(1)時間:農業文明時期。(2)人地關系:人類開始 自己周圍的環境,人類對自然環境的 仍然很強,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有了科學的萌芽。農業文明制約作用被動地改造依賴性3.工業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銳(1)時間:工業文明以來。(2)人地關系:人類對自然資源前所未有的 開發與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 已經上升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大規模環境問題拓展延伸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不同的人地關系及環境問題,其差異具體如下表所示。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時期 原始文明—人類適應自然時期 農業文明—人類利用、改造自然時期 工業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銳時期生產力水平 低下且發展緩慢 較大發展 極大提高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被動適應自然環境,認識還很膚淺 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的不協調,但有了科學的萌芽 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拓展延伸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人類活動 采集和漁獵,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微弱 對資源和環境開發利用的強度與廣度增大 工業化使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和高度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不明顯,人地關系處于一種原始平衡狀態 環境遭到破壞,局部地區出現了生態破壞問題 環境問題日趨尖銳,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步從局部擴展到全球范圍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右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1.[綜合思維]圖中A表示______,它是決定____________時代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土地文明農業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右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2.[綜合思維]分析影響工業文明時代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變化特征。答案 資本是工業文明時代早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隨著時代發展,其影響力不斷下降;土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下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后期成為關鍵要素;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右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3.[地理實踐力]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中,人地矛盾最為激化的階段是哪個時代?試分析該階段環境問題突出的主要原因。答案 工業文明時代。人口壓力巨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過度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與破壞嚴重。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右圖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導要素的構成示意圖。4.[人地協調觀]說明環境文明時代人地關系的基本特征。答案 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2024·內蒙古通遼期中)下圖為“東漢時期的狩獵生產圖”,圖中上半部是弋射圖,兩個獵手正在向疾飛的群鳥彎弓瞄射。下半部是收獲圖,描寫農夫們收割、采實、挑運的勞動場面。讀圖,完成1~2題。1.狩獵生產圖反映出的人類對自然環境施加的技術手段是A.采集與漁獵 B.耕作與灌溉C.采礦與冶煉 D.建壩與筑路√我國東漢時期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因此主要是通過耕作、灌溉等農業技術手段改造自然。故選B。(2024·內蒙古通遼期中)下圖為“東漢時期的狩獵生產圖”,圖中上半部是弋射圖,兩個獵手正在向疾飛的群鳥彎弓瞄射。下半部是收獲圖,描寫農夫們收割、采實、挑運的勞動場面。讀圖,完成1~2題。2.關于這一時期人地關系的正確敘述是A.征服自然,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對自然既恐懼又依賴C.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D.尋求人地協調√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人與自然的對抗性增強,生態環境趨于惡化,C正確;該時期還沒有達到征服自然,試圖成為自然主宰的程度,A錯誤;原始文明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有限,人地關系屬于崇拜自然和依賴自然的階段,B錯誤;尋求人地協調主要在后工業化階段,D錯誤。故選C。下圖是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甲、乙分別表示人類社會和環境,箭頭表示兩者之間的影響力。據此完成3~4題。3.下列各選項中,對圖中含義解讀正確的是A.甲表示環境,乙表示人類社會B.在階段①,人類與環境沒有關系C.在階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銳D.箭頭b表示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階段①,由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有限,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此時人類受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支配,只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的作用;階段②,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人類開始認為自然是人類可任意開發和利用的對象,一味夸大人類社會的作用,這是人類中心論思想;階段③,人類體會了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帶來的惡果,認識到人類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但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因為自然對人類也有制約作用,這是人地和諧論思想。綜上分析,甲表示環境,乙表示人類社會,箭頭b表示人類對環境的作用。故選A。下圖是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甲、乙分別表示人類社會和環境,箭頭表示兩者之間的影響力。據此完成3~4題。4.下列認識或行為與圖中所示的思想演變過程對應組合正確的是A.①—斬伐養長,不失其時B.①—涸澤而漁,焚林而獵C.②—伐木為薪,圍湖造田D.③—科技發達,人地矛盾達到頂峰√“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是可持續發展思想,階段①顯然是不具備的;“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伐木為薪,圍湖造田”都是人類中心論思想,且此時人地矛盾達到頂峰,為階段②;階段③的人地關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諧論,人地矛盾緩和,環境得到改善。故選C。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知識點二1.可持續發展(1)概念:指既能滿足 的需要,又不對 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 原則、共同性原則。2.人類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1)現代化必須以 為基本前提,發展必須是綠色的,只有高樓大廈,沒有綠水青山的現代化不是真正的現代化。(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不發展、不作為,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 ,實現現代化。當代人后代人持續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3.可持續發展的途徑(1)轉變觀念需要轉變的觀念: 、發展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倫理道德觀。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 理念,樹立大局觀、長遠觀和整體觀。消費觀綠色發展(2)調整行為①政府行為:國家的 行為,應調整制定政策、法律、法規和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②市場行為:各種市場主體,包括 和個人在市場規律的支配下,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行為,應調整傳統的商品模式,盡可能地滿足綠色發展需要。③公眾行為:消費、 和旅游等方面的行為,應注重綠色消費,保護環境。管理企業居家休閑(3)發展綠色科技:強調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綜合利用和保值增值,強調發展_____和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提倡文明的、適度的消費方式。(4)加強國際合作:《21世紀議程》明確了世界各國對于保護地球_________________責任原則。清潔生產方式“共同的但有區別的”4.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如圖所示:5.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途徑 具體措施鼓勵經濟增長 教育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轉移就業、異地搬遷發展綠色經濟 循環經濟 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低碳經濟 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提倡 可持 續消費 衣 盡量避免干洗,減少洗滌頻次食 盡量選擇本地的應季食物住 關注房屋耗能,使用節能燈行 日常出行選擇騎車、步行、公共交通,盡可能拼車或合乘拓展延伸(1)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拓展延伸(2)實施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①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含義 用生態系統的觀念,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效益以促進持續增產的農業經營方式發展 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 變單一農業為農、林、牧、副、漁五業并舉開發新能源 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綜合利用 實行綜合循環利用效益 生態方面 大大減少了傳統農業生產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破壞問題經濟方面 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換,各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共生、相養規律,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拓展延伸②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從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如下。循環經濟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右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1.[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生產方式體現了生態持續發展的理念,說明其具體表現。答案 水稻田為田魚提供生存環境、食物;田魚為水稻除草、吞食害蟲、耘田松土;稻魚共生減少化肥、農藥和飼料的投入等。青田縣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縣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農民在山腳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田魚啄食雜草與小蟲,在稻田里自然生長。右圖為青田縣稻田養魚示意圖。2.[綜合思維]“稻魚共生”系統作為一種環境友好的農業技術,可能對當地產生哪些積極影響?答案 提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提高收入,增加就業;利于文化傳承,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等。(2024·云南麗江月考)2021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如圖)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據此完成1~2題。1.碳達峰、碳中和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是A.南極臭氧層空洞 B.全球變暖C.酸雨 D.霧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標是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和吸收,所以應對的主要環境問題為全球變暖。B正確。2.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主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A.持續性原則 B.發展性原則C.公平性原則 D.共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強調“義務”,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成全球性問題,這要求地方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提出的,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原則,D正確。(2024·河北石家莊月考)傳統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采用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2020年廣東清遠華清循環經濟園入選第一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逐漸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產業鏈。下圖示意“城市礦產”循環利用過程。據此完成3~4題。3.“城市礦產”循環利用產生的積極作用是①利于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 ②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③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促進資源充分利用 ④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據此可知,“城市礦產”循環利用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可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生產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轉變,③④正確;“城市礦產”循環利用不能實現非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利用,且對產業結構影響不大,①②錯誤;綜上可知,C正確。(2024·河北石家莊月考)傳統廢棄物的處理一般采用焚燒和填埋兩種方式。2020年廣東清遠華清循環經濟園入選第一批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園區逐漸形成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產業鏈。下圖示意“城市礦產”循環利用過程。據此完成3~4題。4.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是A.各地建立多個園區B.工業零廢棄物排放C.提高大眾節約意識D.建立完善回收渠道√提高全社會對“城市礦產”的認知度,使廢棄物生產企業和居民參與到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和處理中來,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D正確;建立多個園區是“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具體措施,不是前提,A錯誤;工業零廢棄物排放,提高大眾節約意識有助于減少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產生,但不是實現“城市礦產”有效利用的前提,B、C錯誤。課時對點練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D B A D C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答案 A C C C C D對一對15.123456789101112131415(1)地形崎嶇,降水多且集中,淋溶作用強,水土流失嚴重;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濕熱,生物循環旺盛,土壤養分不易積累;植被稀疏,枯枝落葉少,有機質補給少。(2)山地上草場適宜發展畜牧業;在半山腰處種植果樹,發展經濟作物;山腳下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充分利用山體的垂直優勢,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的農作物。(3)“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答案下圖為“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的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①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態度主要是A.崇拜 B.依賴 C.征服 D.友好√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據圖①分析可知,人類社會任意開發環境,人類盲目征服自然。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下圖為“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的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2.下列圖序中,符合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的是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據圖②分析可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是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想;據圖③分析可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進行開發,是人地和諧論思想。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符合人地關系思想歷史演變的順序是②①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人地協調是指人類應主動謀求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使人地之間得到協調發展?!奥啞痹谧匀画h境捕食,輔之以麥麩、玉米、谷糠和青飼料,體現了人地協調觀,D正確。故選D。按常理,鴨子長得越快,鴨農的收益越多。但在湖北云夢、京山等地,一些鴨農卻養起了“慢生鴨”。在自然環境捕食,輔之以麥麩、玉米、谷糠和青飼料,這樣養的鴨比用有添加劑的濃縮飼料喂養的鴨晚2個多月才能出欄,但肉質好,價格高,成為更有賺頭的綠色食品。據此完成3~4題。3.“慢生鴨”飼養者在保障消費者健康前提下獲取高利潤的做法體現的人地觀是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協調√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按常理,鴨子長得越快,鴨農的收益越多。但在湖北云夢、京山等地,一些鴨農卻養起了“慢生鴨”。在自然環境捕食,輔之以麥麩、玉米、谷糠和青飼料,這樣養的鴨比用有添加劑的濃縮飼料喂養的鴨晚2個多月才能出欄,但肉質好,價格高,成為更有賺頭的綠色食品。據此完成3~4題。4.為了生產綠色食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①使用劇毒農藥防治病蟲害 ②引進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墼诿娣壑刑砑釉霭讋?、防腐劑?、芾米魑锖οx的天敵防治蟲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綠色食品指按特定生產方式生產,并經國家有關專業機構認定,獲許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和無污染、無公害、安全、優質、營養型的食品,使用劇毒農藥防治病蟲害,農藥殘留物質會危害人體健康,①錯誤;引進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可以實現無污染、無公害生產,②正確;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劑、防腐劑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③錯誤;利用作物害蟲的天敵防治蟲害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④正確。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青海西寧期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據此完成5~6題。5.“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A.生態持續發展 B.文化持續發展C.經濟持續發展 D.社會持續發展√據材料“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可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持續發展,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青海西寧期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據此完成5~6題。6.作為現代公民,應提倡①少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快餐盒 ②優先選用私家車出行 ③優先選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苁褂霉澞軣?br/>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少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快餐盒,可以減少固體廢棄物,①正確;應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減少碳排放,②錯誤,③正確;使用節能燈可以減少能源消耗,④正確。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人們把循環經濟形象地稱為“靜脈產業”,這些企業將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讀“循環經濟模式圖”,回答7~8題。7.下列行為能較好體現循環經濟的是①消費者選用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 ②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集中填埋 ③生產企業減少商品的過度包裝 ④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監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對城市垃圾應分類處理,回收利用,焚燒或填埋都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②錯誤;消費者選用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生產企業減少商品的過度包裝和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環境監管有利于環境保護,能較好體現循環經濟,①③④正確。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圖中顯示a過程是廢棄物經過處理后排放到自然環境中去,根據循環經濟模式的要求,可知a過程是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能夠減少污染。故選C。人們把循環經濟形象地稱為“靜脈產業”,這些企業將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讀“循環經濟模式圖”,回答7~8題。8.有關a過程的結果,說法正確的是A.提供再生資源B.產生新的廢棄物C.減少污染D.節約自然資源√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山西陽泉期中)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是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大鎮。該鎮通過資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發展之路(下圖)。據此完成9~10題。9.該鎮農業發展模式的特點是A.物質循環利用,降低環境污染B.科技水平高,需投入大量資金C.產業綜合發展,受市場影響小D.土地輪作,蔬菜和糧食作物交替種植√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由圖可知,該鎮農業發展實現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減少了環境污染,A正確。該鎮農業發展所需的科技水平并不高,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B錯誤。該鎮主要發展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均屬于第一產業,沒有實現產業的綜合發展,C錯誤。該鎮農業發展模式沒有實現土地的輪作,D錯誤。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山西陽泉期中)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是糧食、蔬菜種植和畜禽養殖大鎮。該鎮通過資源化利用,走出了一條“變廢為寶”的發展之路(下圖)。據此完成9~10題。10.立足當地基礎,該鎮最可行的招商項目是A.高技術工業B.化肥工業C.飼料加工業D.能源工業√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該鎮科技水平不高,不適合發展高技術工業,A錯誤。該鎮的肥料主要是沼渣,不是化肥,不利于化肥工業的發展,B錯誤。該鎮的畜禽養殖業為飼料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C正確。該地沒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不具備發展能源工業的條件,D錯誤。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根據材料可知,“共享鐵塔”模式合作的基礎是服務空間具有一定的重疊性,選C。長期以來,國家電網和通信線路是兩套分離的系統。通信公司的每座鐵塔都有電路相連,這種重復建設浪費了財力、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2018年4月,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推行“共享鐵塔”模式,將光纜、通信基站、移動天線等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據此回答11~12題。11.“共享鐵塔”模式合作的基礎是A.生態和經濟效益高 B.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推廣C.服務空間部分重疊 D.材料消耗具有相同性√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長期以來,國家電網和通信線路是兩套分離的系統。通信公司的每座鐵塔都有電路相連,這種重復建設浪費了財力、人力、物力和土地資源。2018年4月,我國部分地區開始推行“共享鐵塔”模式,將光纜、通信基站、移動天線等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據此回答11~12題。12.“共享鐵塔”模式有利于A.減少能源消耗 B.優化通信公司經營模式C.提高資源利用率 D.降低電力公司前期投資√將光纜、通信基站、移動天線等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避免了人力、財力、物力和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選C。與能源消耗、經營模式無關。將通信設施附加在輸電線路上,降低了通信公司的前期投資,并沒有降低電力公司前期投資。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河北保定聯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據此完成13~14題。13.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A.生態持續發展 B.經濟持續發展C.社會持續發展 D.文化持續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持續發展,是以改善和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河北保定聯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據此完成13~14題。14.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行為是A.選購精致包裝產品 B.大量食用反季食品C.加快煤電建設步伐 D.開展閑置物品交換√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應選購簡易包裝產品,A錯誤;應食用本地應季食品,B錯誤;應加快清潔能源建設步伐,C錯誤;可開展閑置物品的交換,D正確。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5.(2024·河北唐山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宜昌市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百里荒曾是礦區和水庫移民安置區,古時曾用“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深刻描繪“百里荒”的貧瘠程度,20世紀80年代國家在此建立“北羊南養”試驗基地,建起萬畝草場。2020年4月,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開始建設,大力挖掘鄉村“寶藏”資源,形成“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使曾經的“百里荒”正加速實現“百里旺”。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材料二 右圖為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略圖。(1)簡述百里荒土壤貧瘠的主要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答案 地形崎嶇,降水多且集中,淋溶作用強,水土流失嚴重;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濕熱,生物循環旺盛,土壤養分不易積累;植被稀疏,枯枝落葉少,有機質補給少。(2)解讀“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答案 山地上草場適宜發展畜牧業;在半山腰處種植果樹,發展經濟作物;山腳下適宜種植糧食、油料作物;充分利用山體的垂直優勢,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選擇適合的農作物。(3)說明宜昌市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所踐行的可持續發展內涵。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答案 “山上畜牧、山腰果蔬、山腳糧油”的綠色循環農業產業格局,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持續性、公平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章 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五章 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docx 第五章 第二節 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