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分值:58分)(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認為:從土地資源來看,我國人口應該控制在16億左右。據統計,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費水平最適宜供養的人口數量是1 200萬左右。據此完成1~2題。1.材料中的“16億”和“1 200萬”分別代表( )A.資源環境承載力、戶籍人口數量B.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外來人口數量D.人口合理容量、資源環境承載力2.影響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資源狀況 ②對外開放程度 ③民族文化觀念 ④居民消費水平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024·江蘇南京期中)讀“影響某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因素的權重示意圖”,完成3~4題。3.下列國家中當前與圖示影響因素權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A.日本 B.南非C.丹麥 D.新加坡4.若圖示內容表示我國的情況,則其對應的時期可能是( )A.遠古時期B.唐宋時期C.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D.2020年以后每一個承載系統對任何的外來干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損害、破壞乃至瓦解。無論是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還是城市區域、流域等都存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問題。據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5~6題。5.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漸趨極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經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①土地資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資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日本地狹人稠,下列條件有利于提高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是( )①自然資源貧乏 ②科技發展水平高 ③對外開放程度高 ④人均消費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024·海南海口聯考)讀“反映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完成7~8題。7.下列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解,錯誤的是( )A.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B.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C.消費水平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有較大的影響D.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8.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為( )A.Ⅰ、Ⅲ、Ⅱ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Ⅱ、Ⅲ(選擇題9~14題,每小題4分,共24分)水資源承載力是指水資源在特定的經濟條件下可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水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一定水質的條件下,水環境容量所能支撐的最大人口數量。下表為假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變,西藏三種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情景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狀況。據此完成9~10題。項目 保持現有模式 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 著力發展旅游業人口 (億人) 經濟 (萬億元) 人口 (億人) 經濟 (萬億元) 人口 (億人) 經濟 (萬億元)水資源 承載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環境 承載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資源 承載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9.依據上表所示,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制約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資源B.大力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提升水環境承載力C.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對于土地承載力提升明顯D.從總量上講,西藏的水資源可以支撐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10.下列舉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資源承載力的是( )A.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B.鼓勵生育C.積極推進生態旅游 D.大力提高居民消費水平(2024·廣東佛山期末)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條件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應能力。生態足跡是指某區域滿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之間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態環境壓力。下圖為“不同地區的人均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統計圖”。據此完成11~12題。11.圖中生態環境壓力最大的區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12.下列措施有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的是( )A.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B.增大工業密度C.限制公共交通發展 D.增大建筑密度在測算人口合理容量時,可能-滿意度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可能-滿意度0.9為最滿意臨界點,0.6為可接受臨界點。下圖為“2024年基于可能-滿意度法繪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圖”。完成13~14題。13.可能-滿意度為0.9時,制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為( )A.能源供給 B.人居環境C.糧食供給 D.土地資源14.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限制人口增長 B.山區全面開墾C.擴大對外開放 D.降低消費水平15.(2024·湖南長沙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9.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 639萬(2023年7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國家。(1)分析澳大利亞中部內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小的原因。(4分)(2)有人認為澳大利亞人口數量遠小于該國人口合理容量,試說明理由。(6分)答案精析1.B 2.A [第1題,“16億”是根據我國的土地資源,在保證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也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1 200萬”是依小康消費水平北京市最適宜供養的人口數量,即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選B。第2題,影響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外開放程度、科技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等,①②④正確;民族文化觀念不是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錯誤。所以選A。]3.B 4.C [第3題,讀圖可知,影響該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包括土地、礦產、對外開放程度、科學技術、消費水平等。其中主導因素是土地、礦產等資源,選項四個國家中只有南非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大,B正確;日本、丹麥、新加坡的土地和礦產資源都比較貧乏,在資源環境承載力權重中所占比重較小,與題意不符,A、C、D錯誤。第4題,對于我國來說,在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上,礦產主要反映在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上。圖示對外開放程度、科技影響力均較小,土地、礦產影響力較大,因而可能對應的時期為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該時期是我國工農業大力發展的時期,土地和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大,C正確;遠古和唐宋時期主要是農業社會,土地對其影響較大,但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小,A、B錯誤;2020年以后為科技時代,科學技術影響較大,D錯誤。]5.C 6.D [第5題,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較為發達,但隨著人口的劇增,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甚至已經透支。①④符合題意,故選C。第6題,科技發展水平高和對外開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日本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資源貧乏、人均消費水平高會降低日本的資源環境承載力。]7.B 8.D [第7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環境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消費水平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有較大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A、C、D不符合題意。人類可局部地改造環境,但人口數量不能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否則會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B符合題意,故選B。第8題,人口數量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且保持穩定,人與環境關系最理想,Ⅰ階段最好;Ⅱ階段,人口數量有一段時間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但后來一直穩定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人與環境的關系較好;Ⅲ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數量超過了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導致生態失調、環境惡化,進而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降低,人與環境的關系最差,所以人與環境的關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順序依次為Ⅰ、Ⅱ、Ⅲ,D正確。]9.D 10.C [第9題,西藏地區土地資源承載力最弱,制約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資源,A錯誤。保持現有模式下的水環境承載力為2.25億人,著力發展旅游業,水環境承載力為2.08億人,B錯誤。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土地資源承載力從0.04億人提升到0.05億人,提升不明顯,C錯誤。西藏水資源相對充足,可以支撐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D正確。第10題,擴大糧食種植面積、鼓勵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費水平都會給土地帶來很大壓力,不利于提高土地資源承載力,A、B、D錯誤。保持現有模式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為0.04億人,著力發展旅游業模式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為0.25億人,故積極推進生態旅游有利于提升土地資源承載力,C正確。]11.C 12.A [第1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之間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態環境壓力,乙區域人均生態承載力大于人均生態足跡,生態環境壓力小,B錯誤。甲、丙、丁三個區域人均生態足跡大于人均生態承載力,生態環境壓力都比較大,其中丙區域人均生態足跡與人均生態承載力差距最大,故丙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最大,C正確,A、D錯誤。第12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會節約水資源,提高區域水資源的供應能力,有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A正確。增大工業密度,會加劇環境污染,B錯誤。限制公共交通發展,私家車數量增多,會加劇大氣污染與能源緊張,C錯誤。增大建筑密度,區域內人口數量增加,對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增大,不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D錯誤。故選A。]13.A 14.C [第13題,當可能-滿意度為0.9時,能源供給所能承載的人口規模最小,為制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故A正確。第14題,限制人口增長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錯誤;山區全面開墾,會破壞生態環境,最終會造成土地資源減少,導致該省人口合理容量降低,B錯誤;擴大對外開放,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充分利用,能夠提高該省人口合理容量,C正確;降低消費水平不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目標,D錯誤。]15.(1)中部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2)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廣闊;礦產、草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對外開放水平高。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區別,分析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綜合思維)2.結合區域案例,理解人口、資源、環境的聯系,探討追求區域最佳人口規模、謀求人地協調發展應采取的措施。(人地協調觀)1.資源環境承載力(1)概念: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在______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某一________下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2)影響因素(3)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措施①發展生產力和______________,提高資源______,開發________,改善環境使其更加適合人類生存。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會帶來更多的外界資源,也在客觀上提高了資源環境承載力。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________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______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________的人口數量。(2)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狀況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環境的________和自然資源的________與________對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響。②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________。③科學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水平提高,會擴大資源的開發________,不斷發現______的資源,并提高資源利用的________,從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④地域的開放程度在一個開放地域中,資源的________可以大大提高一個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由此可見,人口合理容量具有________。(3)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拓展延伸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實質 強調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數)——是一個警戒值 強調的是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適度人口(最佳人口數)——是一個合理值區別 角度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義 生存 發展數量 大 小聯系聯系 歷史時期不同,影響因素會發生變化,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但在一定歷史時期,影響因素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進行相對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對確定性材料一 在我國南水北調工程中,西線調水能緩解西北地區缺水問題,預計調水成功后,西北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可明顯提高。材料二 我國西北地區通過滴灌、噴灌等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糧食產量顯著增加,使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材料三 溫哥華大學某教授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國人和德國人那樣生活和生產,那么我們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質還需要20個地球。”1.[綜合思維]分析三則材料分別說明了哪些因素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并分析其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綜合思維]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可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4·吉林長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我國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相鄰,但人口密度差別很大。下圖示意該區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據此完成1~2題。1.導致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兩地合理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消費水平C.水資源 D.對外開放程度2.據材料推測鄂爾多斯高原( )A.自然條件優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大B.人口密度較大,環境問題突出C.通過增加耕地,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D.應大規模開礦,吸引人口遷入(2024·山東濟南月考)香港特別行政區陸地面積約為1 113.8 km2,人口約747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市區平均人口密度為2.1萬人/km2。下圖示意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合理容量發展趨勢。據此完成3~4題。3.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合理容量大主要得益于( )①生活消費水平低 ②氣候條件優越 ③科技水平高 ④礦產資源豐富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④4.制約香港特別行政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資源狀況C.經濟水平 D.地區開放程度答案精析梳理教材新知1.(1)資源環境 人口規模 (3)①科學技術 利用率 新資源 ②區域開放程度2.(1)合理 生活質量 適宜 (2)①優劣 數量 質量②提高 ③領域 新 效率 ④互補 相對性探究核心知識1.自然資源狀況、科技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自然資源狀況、科技水平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呈正相關;人均消費水平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呈負相關。2.合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落實思維方法1.C 2.B [第1題,據圖可知,黃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較大,鄂爾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較小。兩地的科技水平、消費水平、對外開放程度相差不大;圖中顯示,鄂爾多斯高原沙漠廣布,水資源貧乏,而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水資源相對較多,且黃土高原受夏季風影響較大,降水較多,使黃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爾多斯高原,故C正確。第2題,據圖可知,鄂爾多斯高原沙漠廣布,水資源缺乏,自然條件較差,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小,故A錯誤;據圖可知,鄂爾多斯高原實際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較大,環境問題突出,故B正確;鄂爾多斯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制約因素是水資源,增加耕地會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會降低資源環境承載力,故C錯誤;鄂爾多斯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小,若大規模開礦,吸引人口遷入,會加劇當地水資源的緊張狀況,故D錯誤。]3.A 4.B [第3題,香港經濟發達,生活消費水平較高,①錯誤。香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氣候條件優越,②正確。香港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人口合理容量大,③正確。香港礦產資源匱乏,④錯誤。故A正確。第4題,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香港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所以制約香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資源狀況,B正確。](共50張PPT)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第三節第一章 人口分布、遷移與合理容量運用資料,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1.結合實例,解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區別,分析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綜合思維)2.結合區域案例,理解人口、資源、環境的聯系,探討追求區域最佳人口規模、謀求人地協調發展應采取的措施。(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1.資源環境承載力(1)概念: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區域在功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某一 下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2)影響因素資源環境人口規模(3)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措施①發展生產力和 ,提高資源 ,開發 ,改善環境使其更加適合人類生存。② 的提高會帶來更多的外界資源,也在客觀上提高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技術利用率新資源區域開放程度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 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 的人口數量。(2)影響因素①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狀況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環境的 和自然資源的 與 對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響。合理生活質量適宜優劣數量質量②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 。③科學技術水平科學技術水平提高,會擴大資源的開發 ,不斷發現 的資源,并提高資源利用的 ,從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④地域的開放程度在一個開放地域中,資源的 可以大大提高一個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由此可見,人口合理容量具有 。提高領域新效率互補相對性(3)謀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拓展延伸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實質 強調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環境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極限人口數)——是一個警戒值 強調的是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適度人口(最佳人口數)——是一個合理值區別 角度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義 生存 發展數量 大 小拓展延伸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與聯系項目 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 人口合理容量聯系 聯系 歷史時期不同,影響因素會發生變化,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確定性;但在一定歷史時期,影響因素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人口合理容量進行相對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對確定性材料一 在我國南水北調工程中,西線調水能緩解西北地區缺水問題,預計調水成功后,西北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可明顯提高。材料二 我國西北地區通過滴灌、噴灌等技術,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糧食產量顯著增加,使西北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提高。材料三 溫哥華大學某教授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國人和德國人那樣生活和生產,那么我們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質還需要20個地球。”1.[綜合思維]分析三則材料分別說明了哪些因素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并分析其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2.[綜合思維]結合我國國情,分析我國可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答案 自然資源狀況、科技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自然資源狀況、科技水平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呈正相關;人均消費水平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呈負相關。答案 合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等。(2024·吉林長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我國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相鄰,但人口密度差別很大。右圖示意該區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據此完成1~2題。1.導致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兩地合理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消費水平C.水資源 D.對外開放程度√據圖可知,黃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較大,鄂爾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較小。兩地的科技水平、消費水平、對外開放程度相差不大;圖中顯示,鄂爾多斯高原沙漠廣布,水資源貧乏,而黃土高原位于黃河中游,水資源相對較多,且黃土高原受夏季風影響較大,降水較多,使黃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爾多斯高原,故C正確。(2024·吉林長春期末)人口密度是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量。我國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相鄰,但人口密度差別很大。右圖示意該區域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據此完成1~2題。2.據材料推測鄂爾多斯高原A.自然條件優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大B.人口密度較大,環境問題突出C.通過增加耕地,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D.應大規模開礦,吸引人口遷入√據圖可知,鄂爾多斯高原沙漠廣布,水資源缺乏,自然條件較差,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小,故A錯誤;據圖可知,鄂爾多斯高原實際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較大,環境問題突出,故B正確;鄂爾多斯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制約因素是水資源,增加耕地會加劇水資源緊張狀況,會降低資源環境承載力,故C錯誤;鄂爾多斯高原資源環境承載力小,若大規模開礦,吸引人口遷入,會加劇當地水資源的緊張狀況,故D錯誤。(2024·山東濟南月考)香港特別行政區陸地面積約為1 113.8 km2,人口約747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市區平均人口密度為2.1萬人/km2。下圖示意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合理容量發展趨勢。據此完成3~4題。3.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合理容量大主要得益于①生活消費水平低 ②氣候條件優越 ③科技水平高 ④礦產資源豐富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香港經濟發達,生活消費水平較高,①錯誤。香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氣候條件優越,②正確。香港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人口合理容量大,③正確。香港礦產資源匱乏,④錯誤。故A正確。(2024·山東濟南月考)香港特別行政區陸地面積約為1 113.8 km2,人口約747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市區平均人口密度為2.1萬人/km2。下圖示意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合理容量發展趨勢。據此完成3~4題。4.制約香港特別行政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水平 B.自然資源狀況C.經濟水平 D.地區開放程度√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制約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香港自然資源相對匱乏,所以制約香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資源狀況,B正確。課時對點練123456789101112131415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B C C D B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答案 D C C A A C對一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5.(1)中部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2)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廣闊;礦產、草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對外開放水平高。(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認為:從土地資源來看,我國人口應該控制在16億左右。據統計,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費水平最適宜供養的人口數量是1 200萬左右。據此完成1~2題。1.材料中的“16億”和“1 200萬”分別代表A.資源環境承載力、戶籍人口數量B.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合理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外來人口數量D.人口合理容量、資源環境承載力√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6億”是根據我國的土地資源,在保證基本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也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1 200萬”是依小康消費水平北京市最適宜供養的人口數量,即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選B。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影響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外開放程度、科技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等,①②④正確;民族文化觀念不是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錯誤。所以選A。(2024·福建福州期末)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研究認為:從土地資源來看,我國人口應該控制在16億左右。據統計,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費水平最適宜供養的人口數量是1 200萬左右。據此完成1~2題。2.影響我國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①自然資源狀況 ②對外開放程度 ③民族文化觀念 ④居民消費水平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江蘇南京期中)讀“影響某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因素的權重示意圖”,完成3~4題。3.下列國家中當前與圖示影響因素權重基本相符合的是A.日本B.南非C.丹麥D.新加坡√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讀圖可知,影響該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包括土地、礦產、對外開放程度、科學技術、消費水平等。其中主導因素是土地、礦產等資源,選項四個國家中只有南非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大,B正確;日本、丹麥、新加坡的土地和礦產資源都比較貧乏,在資源環境承載力權重中所占比重較小,與題意不符,A、C、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江蘇南京期中)讀“影響某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因素的權重示意圖”,完成3~4題。4.若圖示內容表示我國的情況,則其對應的時期可能是A.遠古時期B.唐宋時期C.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D.2020年以后√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對于我國來說,在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上,礦產主要反映在對工業生產的影響上。圖示對外開放程度、科技影響力均較小,土地、礦產影響力較大,因而可能對應的時期為1949年至20世紀80年代,該時期是我國工農業大力發展的時期,土地和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大,C正確;遠古和唐宋時期主要是農業社會,土地對其影響較大,但礦產資源對其影響較小,A、B錯誤;2020年以后為科技時代,科學技術影響較大,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深圳的交通和科技較為發達,但隨著人口的劇增,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甚至已經透支。①④符合題意,故選C。每一個承載系統對任何的外來干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損害、破壞乃至瓦解。無論是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還是城市區域、流域等都存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問題。據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5~6題。5.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漸趨極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經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①土地資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資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每一個承載系統對任何的外來干擾都有一定的忍耐極限,當外來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損害、破壞乃至瓦解。無論是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還是城市區域、流域等都存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問題。據此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5~6題。6.日本地狹人稠,下列條件有利于提高其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是①自然資源貧乏 ②科技發展水平高 ③對外開放程度高 ④人均消費水平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科技發展水平高和對外開放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日本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資源貧乏、人均消費水平高會降低日本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答案(2024·海南海口聯考)讀“反映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完成7~8題。7.下列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解,錯誤的是A.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B.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C.消費水平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有較大的影響D.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環境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消費水平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有較大的影響,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A、C、D不符合題意。人類可局部地改造環境,但人口數量不能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否則會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B符合題意,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海南海口聯考)讀“反映人與環境關系的三種模式圖”,完成7~8題。7.下列對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解,錯誤的是8.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為A.Ⅰ、Ⅲ、Ⅱ B.Ⅱ、Ⅰ、ⅢC.Ⅲ、Ⅱ、Ⅰ D.Ⅰ、Ⅱ、Ⅲ√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人口數量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且保持穩定,人與環境關系最理想,Ⅰ階段最好;Ⅱ階段,人口數量有一段時間超越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但后來一直穩定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內,人與環境的關系較好;Ⅲ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數量超過了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導致生態失調、環境惡化,進而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降低,人與環境的關系最差,所以人與環境的關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順序依次為Ⅰ、Ⅱ、Ⅲ,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項目 保持現有模式 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 著力發展旅游業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水資源承載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環境承載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資源承載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水資源承載力是指水資源在特定的經濟條件下可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水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保證一定水質的條件下,水環境容量所能支撐的最大人口數量。下表為假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變,西藏三種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情景下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狀況。據此完成9~10題。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項目 保持現有模式 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 著力發展旅游業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水資源承載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環境承載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資源承載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9.依據上表所示,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制約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資源B.大力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提升水環境承載力C.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對于土地承載力提升明顯D.從總量上講,西藏的水資源可以支撐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西藏地區土地資源承載力最弱,制約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資源,A錯誤。保持現有模式下的水環境承載力為2.25億人,著力發展旅游業,水環境承載力為2.08億人,B錯誤。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土地資源承載力從0.04億人提升到0.05億人,提升不明顯,C錯誤。西藏水資源相對充足,可以支撐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答案項目 保持現有模式 著力發展支柱產業、淘汰輔助性產業 著力發展旅游業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 人口(億人) 經濟(萬億元)水資源承載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水環境承載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土地資源承載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10.下列舉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資源承載力的是A.擴大糧食種植面積 B.鼓勵生育C.積極推進生態旅游 D.大力提高居民消費水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鼓勵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費水平都會給土地帶來很大壓力,不利于提高土地資源承載力,A、B、D錯誤。保持現有模式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為0.04億人,著力發展旅游業模式下的土地資源承載力為0.25億人,故積極推進生態旅游有利于提升土地資源承載力,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廣東佛山期末)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條件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應能力。生態足跡是指某區域滿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之間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態環境壓力。下圖為“不同地區的人均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統計圖”。據此完成11~12題。11.圖中生態環境壓力最大的區域是A.甲 B.乙C.丙 D.丁√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之間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態環境壓力,乙區域人均生態承載力大于人均生態足跡,生態環境壓力小,B錯誤。甲、丙、丁三個區域人均生態足跡大于人均生態承載力,生態環境壓力都比較大,其中丙區域人均生態足跡與人均生態承載力差距最大,故丙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最大,C正確,A、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024·廣東佛山期末)生態承載力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條件下區域資源與環境的最大供應能力。生態足跡是指某區域滿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面積。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之間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態環境壓力。下圖為“不同地區的人均生態承載力與生態足跡統計圖”。據此完成11~12題。12.下列措施有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的是A.提高水資源利用率B.增大工業密度C.限制公共交通發展D.增大建筑密度√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會節約水資源,提高區域水資源的供應能力,有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A正確。增大工業密度,會加劇環境污染,B錯誤。限制公共交通發展,私家車數量增多,會加劇大氣污染與能源緊張,C錯誤。增大建筑密度,區域內人口數量增加,對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增大,不利于減輕生態環境壓力,D錯誤。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在測算人口合理容量時,可能-滿意度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可能-滿意度0.9為最滿意臨界點,0.6為可接受臨界點。右圖為“2024年基于可能-滿意度法繪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圖”。完成13~14題。13.可能-滿意度為0.9時,制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為A.能源供給B.人居環境C.糧食供給D.土地資源√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當可能-滿意度為0.9時,能源供給所能承載的人口規模最小,為制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故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在測算人口合理容量時,可能-滿意度法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可能-滿意度0.9為最滿意臨界點,0.6為可接受臨界點。右圖為“2024年基于可能-滿意度法繪制的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圖”。完成13~14題。14.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限制人口增長B.山區全面開墾C.擴大對外開放D.降低消費水平√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限制人口增長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錯誤;山區全面開墾,會破壞生態環境,最終會造成土地資源減少,導致該省人口合理容量降低,B錯誤;擴大對外開放,外部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得到充分利用,能夠提高該省人口合理容量,C正確;降低消費水平不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追求的目標,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5.(2024·湖南長沙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亞領土面積769.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2 639萬(2023年7月),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國家。(1)分析澳大利亞中部內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小的原因。(2)有人認為澳大利亞人口數量遠小于該國人口合理容量,試說明理由。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中部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答案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廣闊;礦產、草地等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對外開放水平高。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資源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