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4《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 學生版+ 教師版)-2024--2025學年 統編版 語文九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4《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 學生版+ 教師版)-2024--2025學年 統編版 語文九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24《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學生版)
學習目標
文化自信:激發情感,發揮想象,學習不同作者面對不同事以詩詞曲抒發的情感。
語言運用: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理解詩句含義,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思維能力: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大意,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審美創造: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教學過程
十五從軍征
一、相關介紹
樂府: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多收錄在宋人郭茂倩匯編的《樂府詩集》中。
最大的特點是:敘事性強,語言樸素自然。《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南北雙璧”。后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中國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戰國時期,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秦統一后,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征兵制。漢承秦制,適齡男子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父子世代為兵。北朝出現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明朝實行“衛所制”。清朝實行“旗兵制”,類似部落制。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注意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的內容。
三、細讀感悟
1.詩中哪一句極言從軍之久?為什么?
2.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么樣子?
3.那到底是怎樣的凄涼景象呢?請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
4.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5.面對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6.他為什么而泣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提筆寫下來,一段話即可。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相關介紹
【岑參】(約715-770),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邊塞詩: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邊塞詩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
二、寫作背景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疏通大義。
3.朗讀詩歌,找出線索,分析詩題的含義。
4.再讀詩歌,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四、細讀感悟
1.朗讀詠雪部分,說說詩人寫雪景的順序。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邊塞雪景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朗讀送別部分,說說詩人是怎樣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的?
4.詩人在句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惜別之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5.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五、日積月累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別董大》高適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一、相關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雖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寄寓于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禎年間,又稱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國演義》中孫尚香驚聞夫君劉備病歿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設奠遙祭,旋即投江自盡,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二、寫作背景
本詞作于宋開禧元年(1205),當時作者在鎮江知府任上。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北固亭時,總是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賞析文本。
(1)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3)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4)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過零丁洋
一、相關介紹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賞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相關介紹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二、寫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邁,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這首曲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賞析文本。
(1)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2)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24《詩詞曲五首》導學案
(教師版)
學習目標
文化自信:激發情感,發揮想象,學習不同作者面對不同事以詩詞曲抒發的情感。
語言運用: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理解詩句含義,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思維能力: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大意,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品析詩歌的語言,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審美創造: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教學過程
十五從軍征
一、相關介紹
樂府: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多收錄在宋人郭茂倩匯編的《樂府詩集》中。
最大的特點是:敘事性強,語言樸素自然。《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南北雙璧”。后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中國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戰國時期,已經建立常備兵制度。秦統一后,出現了全國規模的征兵制。漢承秦制,適齡男子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三國時期出現了“世兵制”,父子世代為兵。北朝出現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國政權前,實行部落兵制。明朝實行“衛所制”。清朝實行“旗兵制”,類似部落制。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注意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的內容。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半路上碰到一個故鄉的村民,問:“我家里面還有什么人?”“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菜環繞著井臺。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應該送給誰一起分享。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衣服上。
三、細讀感悟
1.詩中哪一句極言從軍之久?為什么?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殘酷的兵役制度。在漢朝,男子23歲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歲。如遇戰爭,還要做好隨時從軍的準備,兵役時間可能會更長。
2.主人公年邁力衰歸來,看到的家鄉是什么樣子?
景象:“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兵風塵仆仆,千里迢迢回到家里,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曾經煙火氣十足的灶臺,如今已經是毫無人氣;曾經干凈整潔的庭院,如今已是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此時此刻,老兵流下痛苦凄涼的眼淚。
3.那到底是怎樣的凄涼景象呢?請發揮你的想象說一說。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這樣化作了滿目蒼涼。
(言之成理即可)
4.在這樣的一個家中,80歲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老兵將院子里野生的谷子搗掉殼來做飯,摘下井臺周邊野生的葵菜煮湯做成菜,他煮好飯做完羹,卻不知與誰共享,頓時倍覺凄清。他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對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動作描寫:從采摘野菜準備做飯,到出門淚濕衣衫,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刻畫了主人公內心對家人團聚的期盼與最終失望哀傷的心情。
6.他為什么而泣呢?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提筆寫下來,一段話即可。
當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親人時,他只能……
當老兵思念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友時,他還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相關介紹
【岑參】(約715-770),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
邊塞詩: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以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內容,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以及表達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邊塞詩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將領或隨軍文官之手。通過對古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在唐代邊塞詩中,多以漢朝喻。
二、寫作背景
天寶十三載這次是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疏通大義。
北風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飄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樹上有如梨花競相開放。
雪花飄入簾籠沾濕帳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將軍獸角弓凍得拉不開,都護的鎧甲冷得難穿上。
無邊沙漠結成百丈堅冰,憂愁的陰云凝結在長空。
帳中擺酒為回京人送行,助興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黃昏時轅門外大雪紛飛,凍硬的紅旗風吹不飄動。
在輪臺東門外送你回京,臨行時茫茫白雪布滿山。
山路曲折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馬蹄的印跡。
3.朗讀詩歌,找出線索,分析詩題的含義。
線索: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
詩題的含義:從字面意思看,點出了送別的背景是下雪天,事件是送別武判官歸京,這是一首詠雪詩,也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友人歸京的場景。
4.再讀詩歌,劃分層次,概括大意。
全詩分為兩大部分。前十句為一部分對應白雪歌,從不同側面詠雪。
后八句為一部分,對應送武判官歸京,描繪餞別宴會的盛況和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表達依依不舍之情。
四、細讀感悟
1.朗讀詠雪部分,說說詩人寫雪景的順序。
開頭四句先寫室外之雪,主要寫景色的奇麗;接著四句寫室內之寒,突出雪后嚴寒,視線從帳外逐漸轉入帳內。“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兩句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反襯下文的歡樂場面,體現將士們歌舞的積極意義。
2.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邊塞雪景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卷”字和“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飛”字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八月”和“即”字說明了邊塞下雪的時間早,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千樹萬樹”用重疊的形式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突出景色的奇麗。這兩句運用新奇的比喻,寫出了雪的皎潔,富有動態感和立體感,同時也使人仿佛聞到陣陣花香。將肅殺寒冷的冬雪當作春光欣賞,想象奇特,給人一種欣喜和暖意。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錦衾”:本是高級御寒品,卻不暖、嫌薄,帳中尚且如此,帳外更不必說。 這兩句承上啟下,從帳外寫到帳內,著墨于感覺,寫出片片雪花輕輕飄落到珠簾帳幕上的景致。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采用互文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詩人通過人的感受、側面描寫奇寒,既表現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同時也從側面表現了他們的戰斗意志和豪邁氣概。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兩句采用夸張手法,前一句突出地上冰雪覆蓋的景象,極言奇寒;后一句描寫天上萬里愁云的景象。“愁”“慘”具有濃烈的感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總結概括胡天雪的特點和詩人的情感。
3.朗讀送別部分,說說詩人是怎樣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的。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兩句描繪了設宴餞別的場景。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伴奏,借助這些富有邊塞色彩的樂器,既寫出了場面的熱烈,表現了主客間的深厚友情,也極易觸動人的鄉愁鄉情,細細品味,送別人與被送人內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運用擬人、夸張手法,一個“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被凍住了,北風吹著不飄動的情景,富有色彩和動感。茫茫白雪之中,鮮艷奪目的紅旗顯得格外突出,并給冷色的基調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襯嚴寒。 狂風飛雪,紅旗在僵硬地低垂著不能飄動,給人一種沉重、肅穆的感覺,符合此時送別的氣氛。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詩人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和擔憂。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詩人無限惆悵的惜別思鄉之情。
4.詩人在句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惜別之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5.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和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五、日積月累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別董大》高適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一、相關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雖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寄寓于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禎年間,又稱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國演義》中孫尚香驚聞夫君劉備病歿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設奠遙祭,旋即投江自盡,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二、寫作背景
本詞作于宋開禧元年(1205),當時作者在鎮江知府任上。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北固亭時,總是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3.賞析文本。
(1)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真可驚天地,泣鬼神。
(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運用設問,自問自答。這句問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
(3)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戰未休”含義深刻,借孫權諷刺南宋王朝。孫權雄踞東南,征戰不休,從未向誰低頭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諷刺之意溢于言表,卻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異乎尋常的第三次發問,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對朝廷的不滿。
小結:上片寫景,以問起句,以答結句,使人觸景生情,不勝感慨;
下片懷古,借對孫權的贊美,暗含對當朝的憂慮和諷刺。
過零丁洋
一、相關介紹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3.賞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人回顧自己的仕途和征戰的經歷:因科舉而蒙朝廷重用,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中已經度過了四個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幾近滅亡。
(2)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國家的災難、個人的坎坷濃縮在這兩個比喻句中,意思是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3)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在曾經兵敗的惶恐灘頭,詩人也曾為自己的命運惶恐憂慮,而今途經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嘆自己的孤苦伶仃,無力挽救國家。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陳詞,直抒胸中正氣,表現出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和昂揚斗志,因此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相關介紹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又稱齊東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后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云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二、寫作背景
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邁,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這首曲便寫于應召往關中的途中。《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華山,內有黃河,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
從秦漢宮殿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3.賞析文本。
(1)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
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潼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之處,黃河奔流其間。“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2)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寫作者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詩人躊躇傷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
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們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一體。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炎陵县| 梧州市| 佛学| 九江县| 民乐县| 璧山县| 波密县| 古丈县| 自贡市| 南丹县| 渑池县| 新巴尔虎右旗| 杂多县| 沙坪坝区| 长治市| 三台县| 泰州市| 湘乡市| 罗甸县| 晋州市| 安溪县| 大足县| 平顺县| 青田县| 郴州市| 沙坪坝区| 洛浦县| 斗六市| 赫章县| 临泽县| 炎陵县| 枞阳县| 汽车| 巴中市| 灵丘县| 蒙山县| 喀喇沁旗| 香格里拉县| 平江县|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