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第二單元 華夏之聲·文化根脈第三課時(湘教版)七年級下01本課目標02新課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拓展05課堂評價06課堂總結本課目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欣賞樂曲《漁舟唱晚》,了解古箏的音色、演奏技法及表現力,能體會樂曲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提高學生的欣賞與審美能力。通過聆聽、聯想、創編、繪畫、綜合感受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 創新思維,并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熟悉《漁舟唱晚》音樂主題,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民族 樂器以及民族器樂作品的興趣。背景介紹欣賞古箏演奏版《高山流水》律動。思考: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2. 師生互動交流并導入教學。樂曲賞析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樂曲認識古箏古箏屬于彈撥弦鳴樂器,又名漢箏、秦箏,是漢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流行于中國各地。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箏、潮州箏、山東箏、 河南箏四大流派。常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的伴奏。 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強,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對比聆聽比聆聽兩個音樂主題,感知樂曲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及其速度與力度的變化營造出的不同意境。(師生互動交流并小結)對比聆聽音樂主題Ⅰ與音樂主題Ⅱ樂曲對比聆聽對比聆聽音樂主題Ⅰ與音樂主題Ⅱ音樂主題Ⅰ:演奏速度為慢板,旋律舒緩流暢,搭配左手按弦、顫弦等 演奏技法,整體旋律觸弦力度比較輕柔,但在中低音區緩慢發力,使音色飽 滿,營造出一幅夕陽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畫面,給人一種寧靜安逸之感。對比聆聽對比聆聽音樂主題Ⅰ與音樂主題Ⅱ音樂主題Ⅱ:為樂曲的高潮部分,速度為快板,情緒熱烈,大量地運用 了“花指”,形象地刻畫了浪花的飛濺聲、搖櫓吱吱聲、漁民的歌聲和收獲的 歡笑聲,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情景。分段賞析聽賞與哼唱音樂主題Ⅰ:夕陽西下,漁船緩行隨樂朗誦《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br/>樂曲分段賞析聽賞與哼唱音樂主題Ⅱ漁民歡唱,滿載而歸樂曲樂曲作品完整賞析音樂主題Ⅰ: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弦、滑音、顫音等 演奏技巧,將右手彈奏的余音延伸出去,這樣能使音樂聽起來更有韻味,展現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美。完整聆聽欣賞樂曲,了解揉弦、上下滑音、花指等古箏演奏技法。思考:不同的古箏演奏技法分別對應了哪種音樂形象的變化?音樂主題Ⅱ: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花指,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 聲等。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漸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展現出漁歌飛揚, 乘風而歸的歡悅情景。作品完整賞析體驗勾托抹托與“花指”,嘗試古箏的演奏技法體驗方式(教師提前錄制“小古箏”的微課視頻):自制“小古箏”,用 5—7 根皮筋綁在 A6 大小的本子或紙盒子上,再用一支筆或者吸管 45 度角斜著放進皮筋內,調整音高,模擬古箏的演奏技法,切身感受不同的音樂形象。 邀請個別學生上講臺用古箏來感受上滑音中左手按弦所得出的音響效果,與學生合奏音樂主題Ⅰ。復聽全曲,參與表現實踐探究活動方式:學生在完整聆聽的同時,以前半節課對樂曲意境的掌握為基礎,聯系生活中平時所見的景象展開想象,用彩筆在紙上根據自己聯想出的 “漁舟唱晚”,與組員分工合作,完成《漁舟唱晚》幾個場景的畫作。老師邀請一至兩個組,將該組畫作投上屏幕,組員上講臺向全班同學展示并隨樂講解本組的繪畫作品。拓展與提升欣賞小提琴與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小提琴、古箏這兩種樂器雖都由琴弦振動發聲,但小提琴為拉弦類樂器, 來自西方,古箏為彈撥類樂器,來自東方,所以二者的融洽配合也需要一定 的技巧性。由于樂器演奏技法、音色表現上的差異,對演奏者的舞臺藝術實 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扎實的演奏技巧與默契的配合,才能表現出音樂作品聲部的多樣化以及層次性。從演奏力度、速度、氣息、觸弦、音色以及 肢體動作配合等方面,對這首音樂作品進行全新的二度藝術創作實踐。拓展與提升以“三月的田野”為題,用聲音造型嘗試表現朦朧薄霧中布谷鳥、牛羊和機耕聲拓展與提升以“三月的田野”為題,用聲音造型嘗試表現朦朧薄霧中布谷鳥、牛羊和機耕聲課堂評價分組排練并展示師生互動點評課堂總結《漁舟唱晚》是一首流傳極廣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箏曲。本節課重點對作品 的音樂主題、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演唱、旋律律動、朗誦、創編、 繪畫等多種途徑,幫助學生感受《漁舟唱晚》的意境,培養學生的音樂聯想力,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八囆g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折射 出人們的生活本真,展現出具有民族共性和地域個性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獨特的音樂欣賞氛圍中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熱愛。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音樂學科第二單元第三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古箏獨奏《漁舟唱晚》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單元“華夏之聲·文化根脈”是為了弘揚我國民族民 間音樂而設立的單元,意在讓學生感知和體驗我國豐富的民間傳統音樂,了解民間音樂形成的根源和特點,思考并探討優秀中國民間音樂作品的傳承與發展。 本單元與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一脈相承,在七上短小的民歌、古曲的 基礎上擴展到敘事性民歌、同一題材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民歌以及不同類型 的民間器樂曲。本單元主體教學內容由七首作品組成,其中民間歌曲三首, 引用民歌為主題元素創作的管弦樂一首,民間器樂曲三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巨大的傳承價值和創新潛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包容心,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 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對傳統文化根脈的認知。學習 目標 1. 欣賞樂曲《漁舟唱晚》,了解古箏的音色、演奏技法及表現力,能體會 樂曲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提高學生的欣賞與審美能力。 2. 通過聆聽、聯想、創編、繪畫、綜合感受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 創新思維,并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3. 熟悉《漁舟唱晚》音樂主題,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民族 樂器以及民族器樂作品的興趣。重點 通過感知古箏的音色、演奏技法及表現力,體會樂曲表現的情緒和意境。難點 通過音樂實踐活動,能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教學過程導入教學 1. 隨古箏演奏版《高山流水》律動。思考: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2. 師生互動交流并導入教學。 二、樂曲賞析 1. 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思考:樂曲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 2. 認識古箏。 古箏屬于彈撥弦鳴樂器,又名漢箏、秦箏,是漢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流行于中國各地。經過千百年的發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箏、潮州箏、山東箏、 河南箏四大流派。常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的伴奏。 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強,是中國獨特的、重要 的民族樂器之一。 3. 對比聆聽音樂主題Ⅰ與音樂主題Ⅱ。 設問:對比聆聽兩個音樂主題,感知樂曲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及其速 度與力度的變化營造出的不同意境。(師生互動交流并小結) 音樂主題Ⅰ:演奏速度為慢板,旋律舒緩流暢,搭配左手按弦、顫弦等 演奏技法,整體旋律觸弦力度比較輕柔,但在中低音區緩慢發力,使音色飽滿,營造出一幅夕陽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畫面,給人一種寧靜安逸之感。 音樂主題Ⅱ:為樂曲的高潮部分,速度為快板,情緒熱烈,大量地運用 了“花指”,形象地刻畫了浪花的飛濺聲、搖櫓吱吱聲、漁民的歌聲和收獲的 歡笑聲,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情景。 4. 分段賞析: 聽賞與哼唱音樂主題Ⅰ:夕陽西下,漁船緩行。 5.隨樂朗誦《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6. 聽賞與哼唱音樂主題Ⅱ:漁民歡唱,滿載而歸。 7.以小組為單位,每組為這段旋律設計一個動作并隨樂表演。 三、作品完整賞析 1. 完整聆聽欣賞樂曲。 2. 了解揉弦、上下滑音、花指等古箏演奏技法。思考:不同的古箏演奏技法分別對應了哪種音樂形象的變化? 音樂主題Ⅰ: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弦、滑音、顫音等 演奏技巧,將右手彈奏的余音延伸出去,這樣能使音樂聽起來更有韻味,展現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 對景色的贊美。 音樂主題Ⅱ: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花指,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 聲等。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漸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展現出漁歌飛揚, 乘風而歸的歡悅情景。 3. 體驗勾托抹托與“花指”,嘗試古箏的演奏技法。 體驗方式(教師提前錄制“小古箏”的微課視頻):自制“小古箏”,用 5—7 根皮筋綁在 A6 大小的本子或紙盒子上,再用一支筆或者吸管 45 度角斜 著放進皮筋內,調整音高,模擬古箏的演奏技法,切身感受不同的音樂形象。 邀請個別學生上講臺用古箏來感受上滑音中左手按弦所得出的音響效果,與 學生合奏音樂主題Ⅰ。 4. 隨教師的演奏再次演唱音樂主題Ⅰ。 5. 復聽全曲,參與表現。 活動方式:學生在完整聆聽的同時,以前半節課對樂曲意境的掌握為基 礎,聯系生活中平時所見的景象展開想象,用彩筆在紙上根據自己聯想出的 “漁舟唱晚”,與組員分工合作,完成《漁舟唱晚》幾個場景的畫作。老師邀 請一至兩個組,將該組畫作投上屏幕,組員上講臺向全班同學展示并隨樂講 解本組的繪畫作品。 四、拓展與總結 1. 欣賞小提琴與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 小提琴、古箏這兩種樂器雖都由琴弦振動發聲,但小提琴為拉弦類樂器, 來自西方,古箏為彈撥類樂器,來自東方,所以二者的融洽配合也需要一定 的技巧性。由于樂器演奏技法、音色表現上的差異,對演奏者的舞臺藝術實 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扎實的演奏技巧與默契的配合,才能表現出音樂 作品聲部的多樣化以及層次性。從演奏力度、速度、氣息、觸弦、音色以及 肢體動作配合等方面,對這首音樂作品進行全新的二度藝術創作實踐。 2. 小結全課。 《漁舟唱晚》是一首流傳極廣的具有代表性的古箏曲。本節課重點對作品 的音樂主題、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演唱、旋律律動、朗誦、創編、 繪畫等多種途徑,幫助學生感受《漁舟唱晚》的意境,培養學生的音樂聯想 力,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折射 出人們的生活本真,展現出具有民族共性和地域個性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在 獨特的音樂欣賞氛圍中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熱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漁舟唱晚(古箏獨奏)(欣賞).mp3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 課件.pptx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漁舟唱晚》 教案.docx 古箏、小提琴版《漁舟唱晚》.mp4 古箏版《高山流水》.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