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課前知識梳理知識點1 文明的搖籃1.位置:黃土高原東起[1]___________,西至[2]___________,北連[3]___________(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4]___________。 2.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5]___________一帶就已經出現了原始農耕文明;相傳在四五千年前,被尊為華夏始祖的炎黃二帝,在這一帶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存,如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6]___________。 3.“黃土風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1)[7]___________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黃土具有[8]___________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干燥,容易開挖,適宜開鑿窯洞,作為居所。 (2)[9]___________是一種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深受人們喜愛。知識點2 風吹來的黃土1.黃土的來源:廣受認同的“[10]___________”認為,黃土是由風從[11]___________、蒙古高原和我國西北部內陸地區吹到這里堆積而成的。 2.黃土地貌景觀:[12]___________使得黃土高原地表破碎,[13]___________,形成[14]___________(殘留的高原面)、[15]___________(長條狀的山梁)、[16]___________(孤立的饅頭狀山丘)、[17]___________(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等多種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 知識點3 嚴重的水土流失1.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地表特征: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18]___________。 (2)主要原因:長期的[19]___________。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松,多孔隙,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20]___________;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為原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21]___________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等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嚴重的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22]___________,破壞了農田和村莊,使得[23]___________加劇,生態環境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24]___________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25]___________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知識點4 水土保持1.水土保持的意義: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們已經認識到,要使[26]___________、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27]___________建設,改善環境,治理[28]___________。 2.水土保持的措施(1)采取[29]___________等生物措施與[30]___________、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31]___________,如陡坡地[32]___________、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二、課后鞏固練1.讀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性循環示意圖。圖中①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②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砍伐森林;③擴大荒地開墾面積;④農作物產量下降。據此完成下題。圖中反映出造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位置 B.生態系統比較穩定C.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 D.全球氣溫升高2.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 )A.黃土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貴高原3.下列治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做法,屬于生物措施的是( )A.修建水庫 B.修建梯田 C.植樹種草 D.打壩淤地4.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黃土土質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⑤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5.黃土高原地表溝壑縱橫的主要成因是( )A.冰川的侵蝕作用 B.風力的侵蝕作用C.流水的侵蝕作用 D.海浪的侵蝕作用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覆蓋區。讀黃土高原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6.關于黃土高原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夏季多暴雨,黃土質地疏松,水土流失嚴重B.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地表溝壑縱橫C.土壤肥沃,種植業發達,糧食產量高D.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資源尤為豐富7.下列屬于黃土高原富有特色“黃土風情”的是( )①窯洞②四合院③信天游④京劇⑤白羊肚頭巾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讀“黃土高原局部簡圖”,完成下面小題。8.黃土高原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 )A.荒漠化 B.鹽漬化 C.草場退化 D.水土流失9.如圖所示,水庫主要分布在坡度較大的河流源頭附近,推斷該地水庫的最突出作用是( )A.水產養殖 B.攔蓄泥沙 C.防洪減災 D.調節徑流魚鱗坑是指在坡面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挖的半月形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魚鱗。下圖為魚鱗坑的位置及景觀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0.圖示地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主要原因有( )①土質疏松②土壤黏重。③夏季多暴雨④植被稀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該地區建設魚鱗坑的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 )A.增大阻力,減弱風沙 B.加固坡面,防止滑坡C.擴大間隙,增加光照 D.收集雨水,保持水土高西溝曾經是“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流,籽苗連根丟。”經過幾十年的生態治理,已變成青山綠水。讀高西溝位置略圖,完成下面小題。12.“肥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 )①夏季降水集中②地震災害頻發③黃土土質疏松④采礦破壞地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3.當地人們治理“肥土順水流”的措施是( )A.陡坡種糧 B.修渠泄洪 C.發展牧業 D.植樹造林14.黃土高原——華夏文明的搖籃,歷經數千年滄桑歲月,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讀黃土高原位置范圍圖(A圖)、黃土高原景觀圖(B圖)和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圖(C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觀察A圖,黃土高原東起____(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____(高原),南抵秦嶺。(2)分析B圖歸納,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____,造成這種地表特征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____,依據C圖回答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____。(3)黃土高原位于我國第____級階梯上,____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4)中國諺語“跳進黃河洗不清”的原因是____。15.黃土高原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曾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現在,曾經的千溝萬壑,早已綠意盡染;曾經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機勃勃。黃土高原歷史性地實現了主色調由“黃”轉“綠”,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讀圖1、2、3并完成下列問題。(1)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關于成因的分析,“____”得到了廣泛的支持;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特色的民風民俗,請你列舉一例“黃土風情”:____。(2)由于長期的____,黃土高原形成了圖3所示四種地貌景觀,其中____是黃土高原農業較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3)讀圖2觀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可以看出,圖中A、B、C杯中沙土最多的是____,由此可以得出,在相同條件下,植被越____(稀疏/茂密),水土流失越嚴重。據此,黃土高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采取的主要舉措是____。答案以及解析一、課前知識梳理[1]太行山脈;[2]烏鞘嶺;[3]內蒙古高原;[4]秦嶺;[5]渭河平原;[6]黃帝陵;[7]窯洞;[8]直立;[9]信天游;[10]風成說;[11]中亞;[12]流水侵蝕;[13]溝壑縱橫;[14]塬;[15]墚;[16]峁;[17]川;[18]支離破碎;[19]水土流失;[20]植被保護;[21]過墾過牧;[22]土壤;[23]自然災害;[24]含沙量;[25]防洪;[26]社會;[27]生態建設;[28]水土流失;[29]植樹種草;[30]建梯田;[31]生產活動;[32]退耕還林二、課后鞏固練1.答案:C解析:由圖可得: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均耕地少,燃料需求量增加,就出現了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砍伐森林等現象,這些現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致使農作物產量下降,為了保障糧食生產,人們就進一步擴大荒地的開墾面積,這樣就形成一個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由此反映出造成這個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是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所以C正確,ABD與題意無關。故選C。2.答案:A解析:黃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覆蓋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過200米,其他地區的黃土堆積厚度遠不如黃土高原,A正確,BCD錯誤。故選A。3.答案:C解析: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采用的生物措施是植樹造林,修建梯田,打壩淤地屬于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是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C正確,ABD錯誤,故選C。4.答案:A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黃土高原易發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處于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①③⑤正確,A正確。過墾過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修路、采礦等活動破壞地表,兩者屬于人為原因,②④錯誤,BCD錯誤。故選A。5.答案:C解析: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黃土結構疏松,裂隙較多,缺乏植被保護,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間,容易遭受侵蝕。由于長期的流水侵蝕和搬運,黃土高原呈現出如今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故C正確。故選:C。6.答案:A解析:黃土高原地表溝壑縱橫,土壤不肥沃,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地表溝壑縱橫;夏季多暴雨,黃土質地疏松,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資源尤為豐富。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7.答案:B解析:①黃土高原當地居民依據黃土的直立性質,挖掘了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的窯洞;②四合院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是當地的傳統民居;③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這是一部用老镢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④京劇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被譽為中國的“國粹”;⑤陜北和晉西北地區特殊的地形地貌,是白羊肚手巾產生發展的外部因素,由于風沙經常性的肆虐,外出勞作的人們便需要隨身攜帶一些物品來擦拭頭頂、臉上和脖頸灰塵和沙礫。故①③⑤正確,故選B。8.答案:D解析:黃土高原由于土質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破壞嚴重,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故選D。9.答案:B解析:由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區的水庫多分布在坡度較大的河流源頭附近,可以推斷該地水庫最突出的作用是攔蓄泥沙,水產養殖、防洪減災和調節徑流一般建在水量較大的河段,故選B。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圖示地區主要位于黃土高原,該地區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夏季多暴雨,且黃土土質疏松,易被流水侵蝕,再加上人類不合理利用土地,導致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①③④正確,②錯誤。故選C。1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黃土高原建設魚鱗坑的生態效益。在降雨時,魚鱗坑可以收集雨水,攔截坡面徑流;人們在魚鱗坑中也可以種植綠色植被,以此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選D。12.答案:C解析:“雨澇流泥漿,沖成萬條溝,肥土順水流,籽苗連根丟。”指的是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黃土土質疏松,而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較低,夏季多暴雨,在水的沖刷下,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大量肥沃土壤被沖走。其中①夏季降水集中,③黃土土質疏松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采礦修路破壞地表是人為原因,與地震無關,故C正確,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13.答案:D解析:從60年代起,人們在山頂植松樹,荒坡種檸條,溝谷栽果樹,采取生物措施(植樹造林)的辦法,提高了高西溝的植被覆蓋率,所以D說法正確,ABC三項說法錯誤,選D。14.答案:(1)太行山脈;內蒙古高原(2)千溝萬壑;水土流失;植樹種草,坡腳建擋土壩、護坡,陡坡退耕還林還草,緩坡修筑梯田(3)二;窯洞(4)黃河含沙量大解析:(1)讀圖可知,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烏鞘嶺,北連內蒙古高原(大致以長城為界),南抵秦嶺。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2)讀圖可知,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黃土結構疏松,裂隙較多,缺乏植被保護,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間,容易遭受侵蝕,水土流失嚴重,由于長期的流水侵蝕和搬運,黃土高原呈現出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地表形態;可在緩坡修建梯田,種植山杏和優質牧草;陡坡植樹造林、種草以保持水土等;山腳下修建土壩、護坡壩,阻擋泥沙下泄,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3)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階梯,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河中游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其含沙量大,因此有“跳進黃河洗不清”的說法。15.答案:(1)風成說;信天游、窯洞、剪紙、安塞腰鼓、白羊肚頭巾等(2)水土流失;黃土川(3)C;稀疏;植樹種草解析:(1)對于黃土高原的成因,得到廣泛認同的說法是“風成說”,“風成說”認為,黃土高原主要是盛行風從中亞、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運來的黃土堆積而成的,被稱為風神捏就的土地。例證有:受風力搬運影響,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黃土的顆粒越來越細;黃土的成分與黃土高原下面的基巖成分不一樣;黃土就像冬季地面積雪那樣,以差不多的厚度覆蓋在起伏不同的各種地形上,這些都是風力搬運過程中,隨著風力逐漸減弱,黃土逐漸沉積形成黃土高原的證明。黃土風情有信天游、窯洞、剪紙、安塞腰鼓、白羊肚頭巾等。(2)黃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地勢較高,起伏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覆蓋較差,黃土結構疏松,多裂隙;人為原因有:人類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導致植被破壞。如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不合理開礦等。由于長期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景觀有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黃土川等,黃土川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3)讀圖2觀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圖中A、B、C杯中沙土最多的是C,由此可以得出在相同條件下植被和水土流失之間的關系是植被越茂密,水土流失越少;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嚴重。因此黃土高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贏”采取的舉措是:一方面可以采取植樹造林、種草等生物措施,同時,可以采取在緩坡地修建梯田,減緩水流,種山杏和優質牧草;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種草、灌木和山杏,在溝谷中修筑攔土壩,攔截坡地流失的表土,打壩淤地等措施,發展林果業,如洛川蘋果等,起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減輕水土流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