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班級: 姓名:語文學科“教學測練評”一體化案課前閱讀 (限時5分鐘)請同學們速讀下面的文字,了解課文相關(guān)知識,圈畫重點。1.作者知識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shù)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莊子》,道家尊稱為《南華經(jīng)》,并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2.《莊子》核心思想哲學上,提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即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zhì)。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璞歸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zhì)享受與虛偽的名譽。3.背景知識莊子生活在社會大動蕩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客觀事物的復(fù)雜性,也體會到了社會潮流的不可逆轉(zhuǎn)。他主張無所作為,頤養(yǎng)天年,并對生死、壽夭進行了相對的解釋。其代表作《莊子》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體現(xiàn)了莊子主張養(yǎng)生之道的思想。4.文體知識——寓言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以散文或韻文的形式,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的文學作品,帶有諷刺或勸諭的性質(zhì)。寓言的類型大約有兩種:一種是用夸張的手法,勾畫出某類人的特點或思想;另一種是用擬人的手法,把人類以外的動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人的某種特點。5.讀準字音(1)庖丁( ) (2)膝之所踦( ) (3)砉然( ) (4)然( )(5)大郤( ) (6)大窾( ) (7)肯綮( ) (8)大( )(9)硎( ) (10)怵然( ) (11)謋然( ) (12)躊躇滿志( )( )課 堂 教 學 (35分鐘)活動一 理解文意,梳理層次1.疏通文意,解釋重點字詞。庖丁為①文惠君解②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向⑤然,奏刀然,莫不中音⑥。合于《桑林》之舞,乃⑦中《經(jīng)首》之會⑧。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⑨至此乎?”①為:______________ ②解:_________________③履:______________ ④踦:__________________⑤向:____________ ⑥中音:______________⑦乃:_____________⑧會:__________⑨蓋:___________庖丁釋①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②也,進③乎技④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⑤而不以目視,官知⑥止而神欲⑦行。依乎天理⑧,批大郤⑨,導(dǎo)⑩大窾 ,因 其固然,技 經(jīng) 肯 綮 之未嘗,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彼節(jié)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①釋:____________ ②道:____________③進:____________ ④技:___________⑤遇:___________ ⑥官知:____________⑦神欲:______________ ⑧天理:______________⑨郤:_______________⑩導(dǎo):____________ 窾: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 技:____________ 經(jīng):___________ 肯:____________ 綮:_____________ 族庖:____________ 硎:___________ 間:___________ 無厚:_________________恢恢乎:__________ 族:_______________怵然:____________ 視:____________委:____________ 躊躇滿志:_____________________善:_______________2.依據(jù)課文,填寫下面的表格,梳理文本內(nèi)容層次。解牛場面(技術(shù)高超) 動作(舞蹈化) ①響聲(音樂化) 砉然、然、合于《桑林》《經(jīng)首》之音律解牛之道(養(yǎng)生之道) 秘訣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三個階段 所見無非牛→未嘗見全牛→②________________游刃的原因與結(jié)果 原因: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以無厚入有間,游刃必有余 結(jié)果:③__________________緊要處的處理方法 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成功后的動作神態(tài) ④活動二 解讀庖丁的“最佳工匠”精神庖丁是通過三個階段達到最高境界的,每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活動三 由“庖丁解牛”探究“道”意5.聽完庖丁的介紹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庖丁對解牛故事的介紹蘊含多種“道”,試加以探究。 (1)[解牛之“道”]請從文中找出能體現(xiàn)“道”的詞語,并解釋其意。遷移應(yīng)用:1.先秦諸子的思想至今還受到廣泛重視,有些甚至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思想的底色,成為中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獨特印記。學習了這三篇課文,你認為儒、道兩家的思想在處世態(tài)度、治國理念、社會理想上有何不同?請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相關(guān)知識作答。儒家 道家處世態(tài)度 ① 道家強調(diào)“無為”,隱逸出世,專注修養(yǎng)自己內(nèi)在的性情,是自然法則的順從者。治國理念 儒家主張施行“仁政”,在“富民”的基礎(chǔ)上重視“禮樂”“教化”的作用。 ②社會理想 追求的是建立一個以君主為核心、用道德和禮樂來治理的大同社會。 ③2.三篇諸子散文都長于說理,但說理方式、方法、思路、語言各不相同。請圍繞這個論題深入思考、比較,完成下表。篇名 論述思路 語言特點 說理方法異 同《侍坐》 ① 言簡意賅,語言平實簡約而思想深邃。 以直接表述為主,輔以形象描述 以對話形式進行《齊桓晉文之事》 以“保民而王”為核心,逐層展開:先從正面入手,論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要“推恩”保民;接下來從反面辯“王”“霸”之別,指出“發(fā)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點明“發(fā)政施仁”的關(guān)鍵舉措是“制民之產(chǎn)”,又回到“保民”的主題。 ②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庖丁 解牛》 先寫解牛的場面,再寫得道的原因,層層推進。 ③ 寓言形式庖丁解牛文言基礎(chǔ)知識通假字①砉然向然 ②技蓋至此乎 ③批大郤古今異義詞①依乎天理 古義: ②因其固然 古義:③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 ④吾見其難為 古義:⑤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 ⑥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詞類活用①良庖歲更刀 ②族庖月更刀③足之所履 ④而刀刃者無厚 ⑤視為止一詞多義(1)解: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解衣欲睡,月色入戶(2)族:①族庖月更刀 ②每至于族 ③士大夫之族(3)視: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②視為止,行為遲(4)乃:①乃中《經(jīng)首》之會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⑥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5)乎:①技蓋至此乎 ②依乎天理③而況大乎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6)于: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⑤不拘于時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 (2)良庖歲更刀,割也 (3)如土委地 (4)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5)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6)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7)合于《桑林》之舞6.成語積累(背誦)(1)目無全牛:形容技藝已達到十分純熟的地步。(2)批郤導(dǎo)窾:從骨頭接合處劈開,無骨處則就勢分解。比喻善于從關(guān)鍵處入手,順利解決問題(3)新硎初試:像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干。(4)官止神行:不用眼睛看,只憑潛意識去做某種活動。指對某一事物有透徹的了解。(5)善刀而藏:將刀擦凈,收藏起來。比喻適可而止,自斂其才。.(1)①第一階段: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不懂規(guī)律)。庖丁解牛的前三年,心無旁騖,精力高度集中,達到對外物(除牛之外的事物)無所感知的境界。②第二階段: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guī)律)。庖丁對牛的全身結(jié)構(gòu)已十分了解,不再把一頭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東西,這表明他即將進入自由的境界。③第三階段: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運用規(guī)律)。十九年后,庖丁進入了一個新境界,此時的庖丁依照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下刀,完全靠精神活動擊入大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jié)之間的空處,避開脈絡(luò)和筋骨相連的地方從容運刀、游刃有余。(2)這種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生動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獲得解牛之“道”。規(guī)律的洞悉、掌握和嫻熟運用,全在于長期的專注與實踐。5.(1)“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解牛的關(guān)鍵。“天理”是庖丁解牛時依據(jù)的自然規(guī)律。他依據(jù)牛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解牛,避開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游刃于骨節(jié)間的空隙處;即使已經(jīng)得“道”,仍心存戒懼,謹慎從事。1.①儒家強調(diào)“人為”,積極入世,是努力進取、開拓新道路的征服者。②道家主張遵從自然和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統(tǒng)治者不應(yīng)過多干涉社會的自然發(fā)展,要順應(yīng)民情,“無為而治”。③信任天道法則,認為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中,統(tǒng)治者和百姓互不干涉,百姓之間也互不干涉,就會形成符合人類理想的和諧社會。2.①以“言志”為主線,按照“問志—言志—評志”的順序展開。②思辨性強,善于取譬設(shè)喻,因勢利導(dǎo);氣勢雄偉,感情激烈,論辯中善施機巧。③善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抽象的哲理;造語奇特,文辭富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附表:文言基礎(chǔ)知識1.①同“響” ②同“盍”,何、怎么 ③同“隙”,空隙2.①文中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②文中指牛體本來的結(jié)構(gòu)。③雖然這樣。④很難做。⑤動作因此。⑥沒有不是。3.①名詞作狀語,每年 ②名詞作狀語,每月 ③名詞作動詞,踩 ④形容詞作名詞,厚度 ⑤動詞作名詞,眼睛、目光4.(1)①動詞,剖開、分割 ②動詞,解釋、解答 ③動詞,脫掉(2)①形容詞,眾 ②名詞,(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③名詞,類(3)①動詞,看 ②名詞,眼睛、目光(4)①副詞,又 ②代詞,這樣 ③動詞,是 ④代詞,你的⑤副詞,竟然 ⑥副詞,才(5)①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疑問 ②介詞,相當于“于”③語氣詞,用在句末表感嘆 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6)①介詞,引出對象 ②介詞,從 ③介詞,對于 ④介詞,表比較 ⑤介詞,相當于“被”5.①“……也”表判斷 ②省略介詞“于”,委(于)地 ③省略賓語“之”,為(之)戒,為(之)止,為(之)遲 ④即“未嘗技經(jīng)肯綮” ⑤即“于硎新發(fā)” ⑥應(yīng)為“于《桑林》之舞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