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山西民歌《繡荷包》云南民歌《繡荷包》第二單元 華夏之聲·文化根脈第二課時(湘教版)七年級下01本課目標02新課導入03新知講解04課堂拓展05課堂評價06課堂總結本課目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能夠運用民歌的演唱技巧,有感情地演唱云南民歌《繡荷包》和山西 民歌《繡荷包》兩首小調,感受小調流暢、婉柔、細膩的音樂特點。對比兩首民歌作品,通過旋律、節奏、調式等音樂要素來感受同一 主題內容在不同地域的不同音樂風格,了解不同地域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體驗民歌演唱及與他人合作表演的樂趣,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歌的 興趣及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范唱背景介紹聆聽云南民歌《繡荷包》。設問:歌曲描述了什么內容?(輕快活潑)了解“繡荷包”的文化淵源(小調)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它屬于哪種音樂體裁?背景介紹“荷包”這個稱謂出現在宋代以后,明清時也叫“茄袋”“順袋”,是中國 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戴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漢代之前就已盛 行,亦可當作裝飾品。過去的女孩子們用手中的五彩絲線編織成色彩斑斕的 荷包,上面再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送給自己的心上人,用來表達真摯的愛 情和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繡荷包”便成了中國各地民歌中常見的題材。簡介“繡荷包”的歷史背景。學唱歌曲由于民歌傳唱是口口相傳的方式,我們會聽到不同版本大同小異的同一首歌曲(求同存異),今天我們先學習演唱教材上記譜的版本,課后同學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去進行聆聽、學習。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視唱歌譜,邊劃拍邊唱譜學唱歌曲解決民歌演唱難點:裝飾音“雙倚音”“單倚音”——潤腔;“一字多 音”——拖腔。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學唱歌曲教師用方言演唱歌曲,找一找歌曲里用方言發音的字并學習演唱。 (“荷”“哥”“個”)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伴奏學唱歌曲演唱歌曲,聲音需要控制力度和保持彈性,感受襯詞“嘛”帶來的嬌俏感,注意演唱情緒和演唱風格的表現。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學唱山西民歌《繡荷包》學唱歌曲2我國各個省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繡荷包》,其中尤以四川、山西和云南的《繡荷包》流傳最廣。早在清代中葉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 便記錄了“湖廣調”,曲調風格雍容華貴,典雅脫俗,具有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氣息,也就是《繡荷包》的前身。下面我們就來學唱一下山西的《繡荷包》,一邊對照音樂元素表格,了解不同地域的《繡荷包》有何不同。學唱山西民歌《繡荷包》學唱歌曲2初聽歌曲,感受音樂情緒,了解音樂故事。音樂主題:少女對在外謀求生活“走西口”的情郎日夜思念,期盼早日 歸鄉,以所繡荷包寄情思。歌曲以“荷包”為媒介,借景抒情,表達了少女 深切真摯的思念、期盼之情。介紹作品背景學唱歌曲2現已收集到的《繡荷包》詞曲多有不同,如山西河曲的一首,共 34 段, 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繡”的緣起:“情人捎信要一個荷包袋”;第二部分唱“繡”的準備:到大街上向貨郎買布料(一買至八買);第三部分唱“繡” 的過程:繡各種圖案(從一繡到十繡)。常見的譜本一般刪去了第二部分(“八買”),僅保留第一、第三部分,后又加強了思、盼的一面。介紹作品背景學唱歌曲2從《繡荷包》的種種變異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經年累月的傳唱中,民歌手總是按照本地區的傳統或他們自己的感情需要,對民歌進行著這樣或那樣的改動,使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聆聽思考學唱歌曲范唱山西民族《繡荷包》在旋律節奏上與云南民歌《繡荷包》 相比,有何不同的特點?與云南民歌《繡荷包》相比,山西民歌《繡荷包》“一字多音”相對較少,演唱節奏較為疏松,速度較慢。劃拍視唱歌譜學唱歌曲帶入歌詞演唱學唱歌曲伴奏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特點。(高亢柔美,采用山西民歌特有的“疊詞”藝術手法表現)對比兩首作品的音樂元素,完成表格填寫。對比思考云南民歌《繡荷包》加入云南彌渡的花燈舞蹈動作;山西民歌《繡荷包》加入聲音造型“三月的田野”。活動要求:將學生分為云南民歌《繡荷包》組和山西民歌《繡荷包》 組,每組安排 2 名排練“導演”綜合表現課堂評價分組排練并展示師生互動點評課堂總結“繡荷包”是我國民歌中的傳統題材,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經過漫長的 演變、升華,日臻完美,形成不同地區的不同藝術風格。它以其獨特的旋律 和深情的歌詞,展現了人們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與追求。民間音樂以質樸的 語言、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生活情感、勞動場景和歷史傳說,承載著人 們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追求,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 | 音樂學科第二單元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山西民歌《繡荷包》、云南民歌《繡荷包》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單元“華夏之聲·文化根脈”是為了弘揚我國民族民 間音樂而設立的單元,意在讓學生感知和體驗我國豐富的民間傳統音樂,了解民間音樂形成的根源和特點,思考并探討優秀中國民間音樂作品的傳承與發展。 本單元與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一脈相承,在七上短小的民歌、古曲的 基礎上擴展到敘事性民歌、同一題材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民歌以及不同類型 的民間器樂曲。本單元主體教學內容由七首作品組成,其中民間歌曲三首, 引用民歌為主題元素創作的管弦樂一首,民間器樂曲三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巨大的傳承價值和創新潛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包容心,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 更好地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對傳統文化根脈的認知。學習 目標 1. 能夠運用民歌的演唱技巧,有感情地演唱云南民歌《繡荷包》和山西 民歌《繡荷包》兩首小調,感受小調流暢、婉柔、細膩的音樂特點。 2. 對比兩首民歌作品,通過旋律、節奏、調式等音樂要素來感受同一 主題內容在不同地域的不同音樂風格,了解不同地域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 3. 體驗民歌演唱及與他人合作表演的樂趣,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歌的 興趣及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重點 把握民歌小調的演唱風格,小組演唱山西、云南的兩首不同情緒的民歌 《繡荷包》。難點 通過音樂要素感受、了解不同地域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學過程一、了解“繡荷包”的文化淵源 1. 播放云南民歌《繡荷包》。設問:歌曲描述了什么內容?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輕快活潑)?它屬于哪種音樂體裁?(小調) 2. 師生互動交流。 3. 簡介“繡荷包”的歷史背景。 “荷包”這個稱謂出現在宋代以后,明清時也叫“茄袋”“順袋”,是中國 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戴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漢代之前就已盛 行,亦可當作裝飾品。過去的女孩子們用手中的五彩絲線編織成色彩斑斕的 荷包,上面再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送給自己的心上人,用來表達真摯的愛 情和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繡荷包”便成了中國各地民歌中常見的 題材。 二、學唱云南民歌《繡荷包》 師導言:由于民歌傳唱是口口相傳的方式,我們會聽到不同版本大同小異的同一首歌曲(求同存異),今天我們先學習演唱教材上記譜的版本,課后同學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去進行聆聽、學習。 1. 視唱歌譜,邊劃拍邊唱譜。 2. 解決民歌演唱難點:裝飾音“雙倚音”“單倚音”——潤腔;“一字多音”——拖腔。 3. 教師用方言演唱歌曲,找一找歌曲里用方言發音的字并學習演唱。 (“荷”“哥”“個”) 4. 演唱歌曲,聲音需要控制力度和保持彈性,感受襯詞“嘛”帶來的嬌 俏感,注意演唱情緒和演唱風格的表現。 三、學唱山西民歌《繡荷包》 師導言:我國各個省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繡荷包》,其中尤以四川、山西 和云南的《繡荷包》流傳最廣。早在清代中葉貯香主人編輯的《小慧集》中 便記錄了“湖廣調”,曲調風格雍容華貴,典雅脫俗,具有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氣息,也就是《繡荷包》的前身。下面我們就來學唱一下山西的《繡荷包》,一邊對照音樂元素表格,了解不同地域的《繡荷包》有何不同。 1. 初聽歌曲,感受音樂情緒,了解音樂故事。 完整歌詞: 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兒高,那春風擺動楊呀楊柳梢。 三月桃花開,情人捎書來,捎書書帶信信要一個荷包袋。 一繡一只船,船上張著帆,里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繡鴛鴦鳥,棲息在河邊,你依依我靠靠永遠不分開。郎是年輕漢,妹如花初開,收到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來。 音樂主題:少女對在外謀求生活“走西口”的情郎日夜思念,期盼早日歸鄉,以所繡荷包寄情思。歌曲以“荷包”為媒介,借景抒情,表達了少女 深切真摯的思念、期盼之情。 2. 介紹作品背景。 現已收集到的《繡荷包》詞曲多有不同,如山西河曲的一首,共 34 段, 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繡”的緣起:“情人捎信要一個荷包袋”;第二部分唱“繡”的準備:到大街上向貨郎買布料(一買至八買);第三部分唱“繡” 的過程:繡各種圖案(從一繡到十繡)。常見的譜本一般刪去了第二部分(“八 買”),僅保留第一、第三部分,后又加強了思、盼的一面。 從《繡荷包》的種種變異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經年累月的傳唱中,民歌 手總是按照本地區的傳統或他們自己的感情需要,對民歌進行著這樣或那樣 的改動,使它因時、因地、因人而異,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4. 劃拍視唱歌譜。 5. 思考與交流:山西民族《繡荷包》在旋律節奏上與云南民歌《繡荷包》 相比,有何不同的特點? (與云南民歌《繡荷包》相比,山西民歌《繡荷包》“一字多音”相對較 少,演唱節奏較為疏松,速度較慢。) 6. 帶入歌詞演唱。思考:歌曲的旋律和歌詞特點。(高亢柔美,采用山西 民歌特有的“疊詞”藝術手法表現) 五、綜合表現 1. 活動要求:將學生分為云南民歌《繡荷包》組和山西民歌《繡荷包》 組,每組安排 2 名排練“導演”。 2. 排練建議:云南民歌《繡荷包》加入云南彌渡的花燈舞蹈動作;山西 民歌《繡荷包》加入聲音造型“三月的田野”。 3. 分組排練并展示,師生互動點評。 六、課堂小結 “繡荷包”是我國民歌中的傳統題材,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經過漫長的 演變、升華,日臻完美,形成不同地區的不同藝術風格。它以其獨特的旋律 和深情的歌詞,展現了人們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與追求。民間音樂以質樸的 語言、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人們的生活情感、勞動場景和歷史傳說,承載著人 們的文化記憶和精神追求,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7.繡荷包(山西民歌)(范唱).mp3 18.繡荷包(山西民歌)(伴奏).mp3 19.繡荷包(云南民歌)(范唱).mp3 20.繡荷包(云南民歌)(伴奏).mp3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 課件.pptx 【新教材】湘藝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時《繡荷包》.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