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2024)一年級下冊美術教案(18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2024)一年級下冊美術教案(18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1課 春天在哪里 課時 2
教材分析 《春天在哪里》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極具活力與趣味的一課,它以春天為主題,將自然現象與藝術創作緊密相連。教材內容豐富多樣,從經典詩詞引入,激發學生對春天的情感共鳴;通過展示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點、線、面和色彩在表現春天時的變化,培養審美感知;設置多個實踐活動,如用中國畫工具創作、用濕紙巾蘸顏料表現春天景象等,鍛煉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還引導學生思考春天的節日習俗以及食物與春天的關系,拓寬文化視野。這一系列內容緊密結合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旺盛的特點,在 “造型 表現”“欣賞 評述” 藝術實踐活動中為學生打開探索春天與藝術之門,助力學生美術素養的啟蒙與發展。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敏銳感知春天的自然之美,精準捕捉春天動植物、天氣、景物的色彩和形態變化,如花朵綻放時的絢麗色彩、樹木抽芽的鮮嫩姿態。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能夠發現并描述其中點、線、面和色彩的運用,感受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春天意境,提升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熟練掌握用點、線、面和豐富色彩進行組合,描繪出富有春天特色的景色,如用波浪線表現河流、用圓形表現花朵。嘗試運用中國畫工具和材料,如毛筆、宣紙、墨汁等,大膽表達對春天的獨特感受;學會用濕紙巾蘸取顏料,以抹、點、涂等方式創作春天景象,提高藝術表現技巧和動手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中大膽想象,突破常規,將春天的元素進行創新組合,如設計會說話的花朵、能飛翔的小草等場景。積極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在實踐中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春天相關的節日和習俗,如植樹節、清明節等,知道本頁中香椿、青團、春餅等食物與春天的聯系,感受春天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通過欣賞不同地域、風格的美術作品,體會春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樣表達,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重點 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春天的自然景象,深入感受春天的色彩、形態和氛圍,為藝術創作積累豐富素材。 指導學生掌握用點、線、面和色彩描繪春天景色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中國畫工具、濕紙巾蘸顏料等方式進行創作,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創作中充分發揮想象力,以獨特新穎的視角表現春天,展現個性化的創意。 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美術作品中表現春天的藝術手法,尤其是中國畫中暈開的墨色所傳達的意境,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邀請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一唱、跳一跳。播放結束后,展示吳冠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提問:“小朋友們,在歌曲和畫里,你們找到春天了嗎?春天藏在哪里呢?” 學生跟著音樂歡快地唱跳,積極觀察畫作,踴躍舉手回答,如 “畫里的樹變綠了,春天在綠色的樹上”“歌曲里唱到了紅花、綠草,春天在那里” 等。 通過歡快的音樂和生動的畫作,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地引出課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春天的景象。
講授新課 展示陳樹人的《淡黃楊柳舞春風》和張新矛、朱琴葆的《綠遍江南》,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的點、線、面和色彩。提問:“畫家們用了哪些不同的點、線、面來表現春天?這些點、線、面讓你們想到了什么?”
詳細講解中國畫工具和材料的特點,如毛筆的柔軟可塑造性、宣紙的吸水性、墨汁的濃淡變化等。示范用毛筆蘸墨在宣紙上畫出不同形態的點、線,展示墨色暈開的效果,提問:“暈開的墨色像春天里的什么呢?”
開展 “春天色彩大發現” 游戲,教師展示不同顏色的卡片,讓學生快速說出與之相關的春天事物,如綠色 —— 草地、柳樹;粉色 —— 桃花等,對反應快的學生給予小貼紙獎勵。
組織 “春天點線面接力” 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一張大白紙。第一個學生在紙上用點表現春天的一個元素,第二個學生接著用線連接或補充,第三個學生用面完善畫面,依次輪流,看哪個小組能在規定時間內創作出最有創意的春天場景。活動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介紹作品。 學生專注欣賞畫作,認真思考后回答,如 “畫里有細細的線像柳枝,大大小小的點像花朵”“墨色暈開像春天的云霧” 等。
仔細觀察教師示范,好奇地觸摸中國畫工具,嘗試用毛筆在紙上點、線,感受墨色變化。
積極參與游戲,眼睛緊緊盯著卡片,快速說出答案,在游戲中加深對春天色彩的記憶。
小組內成員積極協作,發揮想象創作春天場景。代表們自信地介紹作品,如 “我們畫里的點是花朵,線是小溪,面是草地,春天小動物們在草地上玩耍”。 通過欣賞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畫家表現春天的藝術手法。 介紹中國畫工具,為學生后續實踐創作奠定基礎。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春天色彩的認知。 接力活動鍛煉學生團隊協作和創意實踐能力,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對春天元素的理解。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用點、線、面和色彩描繪春天景色。可以用中國畫工具,也可以用濕紙巾蘸取顏料創作。提醒學生在創作前先構思畫面內容,大膽運用色彩和線條。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指導握筆姿勢、顏料蘸取方法等;對有創意的學生及時表揚,鼓勵其他學生學習。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創作工具,開始動手創作。有的學生用中國畫工具描繪春天的山水,有的用濕紙巾蘸顏料表現春天的花園,創作過程中相互交流、分享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向大家介紹創作思路和運用的點、線、面、色彩技巧。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畫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展示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畫里用彎彎的線表示小溪,用紅色的點畫花朵,因為春天小溪在流淌,花朵都開了”。 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畫里大大的綠色面,像一大片草地,看起來很舒服”。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春天的自然景象、美術作品中表現春天的點、線、面和色彩技巧,以及學生們的優秀創意。表揚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和精彩作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繼續觀察春天,發現更多春天的美。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下節課探索春天的期待。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的習慣。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廢舊物品制作的春天主題手工藝品,如用飲料瓶制作的花朵、用舊報紙折的蝴蝶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表現春天呢?” 布置課后作業:為自己設計一個春季活動計劃表,并用繪畫裝飾。 學生認真觀察手工藝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樹葉做春天的畫”“用舊紙盒做小房子,裝飾成春天的樣子” 等。課后認真完成春季活動計劃表的設計與繪畫裝飾。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能力。課后作業讓學生將美術學習與生活相結合,進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春天在哪里
- 自然之春:色彩(綠、粉、黃等)、形態(花朵綻放、樹木抽芽等)
- 藝術之春:點、線、面(線條的曲直、點的大小、面的形狀)、色彩運用
- 創作方法:中國畫工具使用、濕紙巾蘸顏料技巧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春天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春天的特征,并嘗試用點、線、面和色彩進行表現。然而,部分學生在運用中國畫工具時不夠熟練,對墨色的掌控能力較弱;在創意方面,部分學生的作品較為常規,缺乏獨特的想象力。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中國畫工具使用的專項指導,增加創意啟發活動,如開展創意故事分享、創意繪畫欣賞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教學效果。第2課 春天的使者 課時 2
教材分析 《春天的使者》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與季節主題緊密相連的一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創作,深入感受春天的氣息,認識春天的代表性動物 —— 燕子,提升美術素養。教材通過展示以燕子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涵蓋中國畫、剪紙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燕子在藝術創作中的多樣表現,培養審美感知能力。制作小燕子的活動,教授對折剪紙方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作業拓展要求學生用對稱剪紙創作不同小動物并裝飾環境,激發創意實踐,增強學生對生活與藝術關系的理解,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體會春天的美好與生機。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以燕子為題材的各類藝術作品,從線條、色彩、造型等方面感受作品的美感,體會不同藝術形式表現燕子的獨特魅力,提升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觀察燕子的形態、動作,感受春天里動物的生機與活力,提高對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對折剪紙的方法制作小燕子,掌握對稱剪紙的基本技巧,包括對折、畫圖、剪裁和展開等步驟,能夠剪出形態各異的小燕子。運用所學剪紙技巧,創作其他小動物形象,用剪紙作品裝飾環境,提升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剪紙創作中大膽發揮想象,對小燕子及其他小動物的形象進行創新設計,如改變顏色、添加裝飾等,培養創新思維。在裝飾環境的過程中,思考作品與環境的搭配,嘗試不同的布置方式,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燕子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如春天、吉祥等,感受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的緊密聯系,增強文化認同感。通過欣賞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體會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變化,拓寬文化視野。
重點 引導學生學會對折剪紙的方法,制作出形態生動的小燕子剪紙作品。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燕子的形態特征,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剪紙創作中發揮創意,剪出具有個性的小燕子及其他小動物形象。 幫助學生理解對稱剪紙的原理,并在創作中靈活運用,確保作品的對稱性和完整性。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兒歌《小燕子》,同時展示多幅春天的風景圖片,圖片中融入飛舞的燕子。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歌曲和圖片里都看到了誰呀?小燕子在春天里都做些什么呢?” 引導學生回憶并分享對燕子和春天的印象,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跟著音樂哼唱歌曲,認真觀察圖片,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描述自己看到的燕子和春天的景象,如 “看到了小燕子在天上飛”“小燕子在銜泥筑巢”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歡快的兒歌和生動的圖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杏花鴛鴦雙盉圖(中國畫,局部)、荷花燕子(中國畫,局部)、桃花雙燕(中國畫,局部)以及剪紙燕子等作品,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燕子的形態、色彩和姿態,提問:“這些燕子看起來有什么不一樣?畫家們是用什么方法表現燕子的呢?” 引導學生從繪畫和剪紙的不同表現手法進行思考。
講解對稱剪紙的步驟,邊示范邊詳細說明:將紙張對折,確保對齊;在對折后的紙上畫出燕子圖形的一半,提醒學生注意圖形的連貫性和線條的流暢性;用剪刀沿線條剪開,強調使用剪刀的安全事項;展開紙張,展示完整的燕子剪紙。示范過程中,邀請學生上臺一起參與簡單操作,如幫忙對折紙張等。
開展 “燕子形態大比拼”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不同姿態燕子的圖片,小組搶答說出燕子的動態特征,如 “這只燕子在展翅高飛”“這只燕子在停歇” 等,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欣賞作品,仔細觀察燕子的特點,積極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中國畫里的燕子顏色很漂亮,剪紙的燕子很立體”“有的燕子翅膀是展開的,有的是收起來的” 等。
認真觀看教師示范,部分學生上臺參與操作,在座位上跟著教師的步驟進行簡單練習,感受對稱剪紙的過程。
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觀察圖片,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燕子形態的認知。 通過欣賞不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了解不同藝術形式表現燕子的特點。教師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對稱剪紙的方法和技巧。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燕子形態的記憶。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用對折剪紙的方法制作小燕子。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對燕子的外形進行裝飾,如添加花紋、改變顏色等。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先在紙上輕輕畫出圖形再剪。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對折不整齊、畫圖困難、剪裁失誤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紙張顏色,動手創作。有的學生在燕子身上剪出小愛心作為裝飾,有的改變燕子翅膀的形狀,讓它看起來更獨特。創作過程中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燕子剪紙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和裝飾方法。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剪的燕子……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在燕子的翅膀上剪了很多小花紋,讓它看起來更漂亮”。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剪的燕子顏色,很鮮艷,感覺它很活潑”。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燕子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對稱剪紙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激發學生對下節課的期待。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對生活的觀察力。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對稱剪紙創作的其他小動物作品,如蝴蝶、蜻蜓、小兔子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對稱剪紙的方法剪出哪些小動物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用對稱剪紙的方法創作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用來裝飾自己的房間。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剪小猴子”“剪一只小貓咪”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選擇材料創作小動物剪紙并裝飾房間。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春天的使者
- 燕子藝術作品:中國畫(線條、色彩、姿態)、剪紙(造型特點)
- 對稱剪紙方法:對折、畫圖、剪裁、展開(步驟示范)
- 創意啟發:燕子裝飾、其他小動物創作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制作小燕子剪紙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對稱剪紙的方法,制作出具有一定形態的小燕子剪紙作品。然而,部分學生在創意方面存在不足,作品形式較為常規,缺乏獨特的想象力;在剪紙技巧上,部分學生使用剪刀不夠熟練,導致作品邊緣不整齊。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意啟發的力度,通過展示更多創意作品、開展創意討論等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增加剪紙技巧的專項指導,如正確使用剪刀、處理細節的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動物的形態特征,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3課 大地的肌理 課時 2
教材分析 《大地的肌理》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充滿探索性與創意的一課。教材圍繞 “大地的肌理” 展開,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景物中的各種肌理,如蜿蜒的河流、多彩的農田等,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與美麗,培養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的觀察力。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自制彩色肌理紙,掌握制作肌理的技巧,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教材還鼓勵學生用自制的肌理紙拼貼自然景觀,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對美的組合運用能力,使學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深化對自然的理解與熱愛。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并發現自然景物中的各種肌理,如樹葉的脈絡、石頭的紋理等,感受不同肌理帶來的獨特美感,提高對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如張桂林的《角色 No.2》,體會藝術家對肌理效果的運用和表現,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涂抹、壓印、滴灑、擦刮等方法制作彩色肌理紙,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在制作肌理時產生的效果,能夠熟練地運用自制的肌理紙進行自然景觀的拼貼創作,提升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制作肌理紙和拼貼作品過程中,大膽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的組合,發揮想象力,創造出獨特的肌理效果和新穎的拼貼畫面,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自然肌理在藝術創作中的運用,體會藝術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增強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景物中的肌理,感受不同肌理的美感。 指導學生掌握制作彩色肌理紙的方法,并能用其拼貼出自然景觀。
難點 啟發學生在制作肌理紙和拼貼作品時,發揮獨特創意,展現個性化的作品。 幫助學生理解不同肌理效果在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氛圍,使作品更具表現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現大自然壯麗景色的視頻,視頻中突出各種自然景物的肌理,如森林中樹木的紋理、海邊沙灘的顆粒感、巖石表面的褶皺等,同時播放舒緩的自然音效。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什么?有沒有發現大自然里有些地方看起來不一樣呢?比如石頭、樹葉上面好像有一些特別的東西。” 引導學生觀察并分享自己的發現,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被大自然的美景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描述自己看到的特別之處,如 “看到了大樹,大樹的樹皮有紋路”“沙灘上的沙子一粒一粒的” 等,對大地的肌理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生動的視頻和自然音效,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不同自然景物的高清圖片,如樹葉、樹皮、巖石、土壤等,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物體的表面特征,提問:“這些圖片里的東西表面看起來像什么?它們的紋理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用手觸摸紙張、桌面等身邊的物品,感受不同的質地,提問:“摸摸這些東西,感覺一樣嗎?哪里不一樣呢?”
展示張桂林的《角色 No.2》,講解作品中運用的肌理效果,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不同區域的肌理是如何表現的,提問:“畫家是怎么做出這些特別的效果的呢?看起來像什么?”
講解制作彩色肌理紙的方法,邊示范邊詳細說明:選擇一種光滑的材料,如塑料板,將顏料均勻地涂抹在上面,然后把紙張覆蓋在涂有顏料的材料上,輕輕按壓,拿起紙張,展示壓印出的肌理效果;示范將顏料涂抹在手掌上,再壓印到紙上,形成獨特的紋理;還可以選擇不同物體,如鋼絲球、落葉、瓦楞紙等,將顏料涂在其表面后壓印在紙上。強調使用顏料時的安全事項,如避免入眼、誤食。
開展 “肌理大發現”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給每組發放一些不同的材料,如砂紙、毛巾、海綿等,讓學生用手觸摸并感受,然后小組討論并分享自己摸到的材料的肌理特點,每組派代表回答,回答正確的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仔細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如 “樹葉的紋理像一條條小路”“樹皮的紋理很粗糙” 等。
用手觸摸物品,感受質地差異,積極分享觸摸感受,如 “桌面很光滑,紙張有點澀”。
認真欣賞藝術作品,仔細觀察畫面,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如 “有的地方看起來像云朵,可能是用很軟的東西印出來的”。
認真觀看教師示范,仔細觀察操作步驟和技巧,在座位上跟著教師的講解進行簡單練習,感受不同材料制作肌理的過程。
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觸摸材料,熱烈討論并快速回答問題,在游戲中加深對不同肌理的認知。 通過展示自然圖片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了解自然肌理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教師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制作彩色肌理紙的方法和技巧。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不同肌理的感受和理解。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制的彩色肌理紙拼貼一幅自然景觀。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制作多種肌理紙,然后進行拼貼。提醒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畫面的構圖。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材料選擇困難、拼貼技巧不熟練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動手制作彩色肌理紙。有的學生用鋼絲球制作出粗糙的肌理,有的用落葉制作出有形狀的紋理。制作完成后,開始拼貼自然景觀,有的拼貼出森林場景,有的拼貼出海邊景色。創作過程中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拼貼的自然景觀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作品中運用的肌理制作方法、創作思路以及想要表達的內容。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用落葉做的肌理紙拼了大樹,用海綿做的肌理紙拼了云朵,因為我喜歡在森林里看云朵”。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大樹,那個肌理看起來很真實,感覺大樹很有生命力”。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自然景物中的肌理特點、制作彩色肌理紙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激發學生對下節課的期待。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對生活的觀察力。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肌理效果創作的其他類型作品,如肌理繪畫、肌理雕塑等,啟發學生思考:“除了拼貼,我們還可以用肌理做些什么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用所學的肌理制作方法,裝飾自己的小本子或者制作一張賀卡送給家人。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做一個有肌理的小擺件”“用肌理畫裝飾房間”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選擇材料創作裝飾作品。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大地的肌理
- 自然肌理:樹葉、巖石、土壤等(紋理特點)
- 制作方法:涂抹、壓印、滴灑、擦刮(材料選擇)、安全事項
- 藝術作品欣賞:《角色 No.2》(肌理效果分析)
- 創意啟發:自然景觀拼貼、其他創作形式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制作彩色肌理紙和拼貼自然景觀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自然景物中的肌理,并嘗試用所學方法制作肌理紙和拼貼作品。然而,部分學生在創意方面存在不足,作品形式較為常規,缺乏獨特的想象力;在制作肌理紙時,部分學生對材料的運用不夠熟練,導致肌理效果不夠理想。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意啟發的力度,通過展示更多創意作品、開展創意討論等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增加對材料運用技巧的專項指導,如不同材料的特性、如何更好地控制顏料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自然和藝術,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4課 自然的饋贈 課時 2
教材分析 《自然的饋贈》這一課聚焦于自然中的蔬果,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創作,深入了解植物的結構與特點,感受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教材以齊白石的《枇杷蜻蜓》等作品引入,激發學生對蔬果主題的興趣,同時展示蔬果剖面制作肌理示意圖、蔬果大豐收制作與展示示意圖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思路和方法指導。通過讓學生觀察馬鈴薯、了解植物組成部分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對自然科學知識的認知。創作 “蔬果大豐收” 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鼓勵學生發揮創意,運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展現蔬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并欣賞自然中蔬果的形態美、色彩美,如馬鈴薯的獨特形狀、水果剖面的豐富色彩。通過欣賞齊白石的《枇杷蜻蜓》等藝術作品,感受畫家對蔬果的表現手法和作品傳達的意境,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繪畫、剪貼、滴灑、壓印等方法表現不同蔬果的特點,掌握簡單的蔬果造型技巧。能夠合理選擇材料,如彩紙、顏料、黏土等,制作出 “蔬果大豐收” 的作品,提升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對蔬果的形象進行創新表現,如將蔬果與動物、人物等元素結合,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的組合,探索獨特的表現效果,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蔬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體會自然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感受藝術作品中蔬果所蘊含的文化寓意,如豐收、富足等,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蔬果的結構特點,掌握用多種方法表現蔬果的技巧。 指導學生完成 “蔬果大豐收” 的作品創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難點 啟發學生在作品中展現獨特的創意,使作品具有個性和趣味性。 幫助學生理解并在作品中體現蔬果所蘊含的文化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示大自然中各類蔬果生長景象的視頻,視頻中呈現色彩鮮艷、形態各異的蔬果,如掛滿枝頭的蘋果、田間飽滿的麥穗等,同時播放輕快的田園音樂。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好多好吃的東西呀,它們都是什么呢?你們最喜歡哪種蔬果?為什么喜歡它呢?”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蔬果的認識和喜愛,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被豐富的蔬果畫面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喜歡的蔬果及原因,如 “我喜歡蘋果,因為它紅紅的,甜甜的”“我喜歡香蕉,它彎彎的像月亮”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生動的視頻和歡快的音樂,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齊白石的《枇杷蜻蜓》,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枇杷的形狀、顏色以及蜻蜓的姿態,提問:“畫家畫的枇杷看起來怎么樣?你們從畫里感受到了什么?” 展示馬鈴薯、胡蘿卜等蔬果的圖片及實物,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結構特點,如馬鈴薯的塊莖形狀、表面紋理,胡蘿卜的細長形狀、頂部的葉子等。講解不同表現方法的特點和操作要點,如繪畫時如何用線條表現蔬果的輪廓和細節,剪貼時怎樣選擇合適的彩紙形狀進行組合,滴灑顏料可以表現蔬果的什么效果等。
開展 “蔬果特點猜猜猜”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描述一種蔬果的特點,小組搶答猜出是哪種蔬果,如 “它是圓圓的,紅紅的,吃起來酸酸甜甜的”,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欣賞畫作,仔細觀察畫面,積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如 “枇杷看起來金黃金黃的,很飽滿”“感覺畫里很有生機” 等。認真觀察蔬果實物和圖片,仔細研究它們的結構特點,積極參與討論和分享。認真傾聽教師講解,觀察教師示范不同表現方法的操作過程,在座位上進行簡單的嘗試練習。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傾聽教師描述,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蔬果特點的認知。 通過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畫家對蔬果的藝術表現。觀察實物和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蔬果結構特點。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蔬果特點的記憶。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制作 “蔬果大豐收” 的作品。可以選擇繪畫、剪貼、滴灑、壓印等方法,也可以多種方法結合。提醒學生注意分工合作,如有的學生負責繪制,有的學生負責剪裁,有的學生負責拼擺。
巡視指導,觀察各小組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如材料選擇不合適、表現方法運用不熟練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各小組成員積極討論,確定創作主題和分工。有的小組選擇用繪畫的方式描繪蔬果豐收的場景,有的小組用彩紙剪貼出各種蔬果,還有的小組嘗試用滴灑顏料的方法表現蔬果的色彩。創作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作品,如一個學生繪制蔬果輪廓,另一個學生負責上色。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各小組展示自己制作的 “蔬果大豐收” 作品,鼓勵小組代表自信地向大家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運用的表現方法以及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小組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小組代表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小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思路和分工,如 “我們小組用了剪貼和繪畫的方法,我負責剪蔬果的形狀,他負責給蔬果畫上表情,我們一起拼擺成了這個豐收的果園場景”。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小組作品里的蘋果,顏色涂得很均勻,看起來很誘人”。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蔬果的結構特點、表現方法以及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的精彩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小組和個人,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同時強調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讓學生懂得珍惜食物。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同時對大自然的饋贈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珍惜食物、感恩自然的意識。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蔬果制作的創意手工藝品,如用胡蘿卜制作的小房子、用橘子皮制作的小桔燈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蔬果做哪些有趣的東西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蔬果制作一個創意作品,可以是裝飾品、小擺件等,下節課帶來分享。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香蕉做小船”“用土豆做小怪獸”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與家長一起選擇蔬果創作創意作品。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親子合作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家庭,增進親子關系,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自然的饋贈
- 藝術作品欣賞:《枇杷蜻蜓》(色彩、構圖、意境)
- 蔬果結構:馬鈴薯、胡蘿卜等(形狀、紋理)
- 表現方法:繪畫、剪貼、滴灑、壓印(操作要點)
- 創意啟發:蔬果與其他元素結合、蔬果手工藝品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 “蔬果大豐收” 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小組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蔬果的結構特點,并嘗試用所學方法進行表現。然而,部分學生在創意方面存在不足,作品形式較為常規,缺乏獨特的想象力;在小組合作中,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團隊協作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意啟發的力度,通過展示更多創意作品、開展創意討論等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優化小組合作的組織與引導,明確小組分工,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團隊協作效率。同時,增加對表現方法技巧的專項指導,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備 課 教 師
單元主題 大地母親
單元 分析 單元背景:春天是大自然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季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本單元以 “大地母親” 為主題,圍繞春天展開一系列美術活動,引導一年級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單元情境:春天是萬物復蘇、充滿希望的季節。在這樣的季節里,人們怎樣用辛勤汗水譜寫幸福生活的樂章 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色彩和形狀有濃厚興趣,好奇心強且想象力豐富。他們在幼兒園已有簡單美術活動經驗,但在觀察的細致性、藝術表現的技巧性以及對主題的深度理解上還需要引導和培養。結合學生手部精細動作發展尚不完善的特點,教學活動應注重趣味性、直觀性和操作性。
大觀念 春天是大地母親孕育生命、展現生機的重要時期,它不僅帶來自然景象的變化,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文化,通過美術創作可以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基本 問題 為什么說 “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們在春天如何用辛勤汗水譜寫幸福生活的樂章?
學習 活動 第1課 春天在哪里 通過觀察、欣賞與繪畫,引導學生尋找并描繪春天的色彩和形態。
第2課 春天的使者 借助材料創作與故事創編,啟發學生展現心中春天的獨特想象。
第3課 大地的肌理 以道具制作和表演展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演繹春天故事及創意實踐能力。
第4課 自然的饋贈 利用春天自然材料進行創作,理解春天 “自然的饋贈” 及相關文化內涵。
單元 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細致觀察春天的自然景象,如花草樹木的生長、天氣的變化等,感受春天豐富的色彩和多樣的形態,提升對自然美的敏感度。欣賞以春天為主題的藝術作品,體會不同藝術形式表現春天的獨特魅力,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簡單的繪畫工具和手工材料,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現春天的元素和場景,如用圓形和線條組合畫花朵、用彩紙折出春天的小動物等,提高藝術表現能力。掌握基本的美術技巧,如色彩的搭配、圖形的組合、簡單的手工技法,并能在作品中運用,增強作品的表現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對春天的元素進行創新組合和創作,如想象春天里動物們的奇妙聚會、設計會魔法的花朵等,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創作過程中,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探索多種表現形式,體驗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文化理解:理解 “一年之計在于春” 的含義,知道春天在人們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如春天與農業生產、傳統節日的關系,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不同文化中春天的象征意義和慶祝方式,體會自然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拓寬文化視野,培養文化包容意識。
單元 評價 評價維度 評價指標 評價方式
審美感知 能準確且詳細描述春天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態特點;對藝術作品中春天的表現形式感受深刻,能從色彩、構圖、表現手法等多方面清晰表達見解 課堂提問、學生作品分析、觀察記錄
藝術表現 熟練運用多種簡單圖形、線條和色彩,生動描繪春天元素;熟練掌握 3 種以上手工制作技巧,創作出主題明確、細節豐富的春天作品 學生作品評價、課堂創作過程觀察
創意實踐 作品中春天元素組合極具創意,如將春天的花朵與宇宙元素結合;創作時主動嘗試多種新方法、新材料或新形式 學生作品分析、小組互評、學生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記錄與評價
文化理解 作品中春天元素組合極具創意,如將春天的花朵與宇宙元素結合;創作時主動嘗試多種新方法、新材料或新形式 課堂問答、學生作品文化元素分析、文化小報告評價
合作交流 在小組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討論,主動且清晰表達想法;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與小組成員配合默契,有效協作完成任務 小組活動觀察記錄、小組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
學習態度 課堂上始終積極主動參與各項活動,主動且細致觀察春天;按時高質量完成作業,認真準備材料,創作過程中熱情高、專注度好 課堂表現觀察、作業完成情況統計、學生自評與互評第1課 遠古的信息 課時 2
教材分析 《遠古的信息》作為一年級美術課程的重要內容,以遠古巖畫為切入點,引領學生穿越時空,探索遠古人類的生活與藝術。教材通過展示豐富多樣的巖畫作品,如內蒙古巴彥淖爾的《群虎》巖畫、青海三江源的鹿角鋤巖畫等,引導學生觀察巖畫中的形象、線條和色彩,感受遠古藝術的獨特魅力。設置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用刮畫的方式仿制巖畫,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遠古人類記錄信息和表達情感的方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遠古巖畫作品,觀察巖畫中簡潔的線條、質樸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感受遠古藝術的原始美感,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巖畫,體會其風格差異,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使用刮畫工具和材料,掌握刮畫的基本技巧,如用小木棍刮出形象、控制線條的粗細和疏密等。能夠運用刮畫的方法,以質樸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創作表現自己生活的作品,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刮畫創作中發揮想象,將現代生活元素與遠古藝術風格相結合,如創作遠古人類乘坐高鐵的場景,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嘗試不同的刮畫工具和材料,探索獨特的表現效果。 文化理解:了解遠古巖畫是遠古人類記錄生活、表達愿望的方式,理解巖畫在遠古文化中的重要意義,感受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學習巖畫,增強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遠古巖畫作品,感受其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 指導學生掌握刮畫的制作方法,用刮畫表現自己的生活。
難點 啟發學生理解遠古巖畫所傳達的信息,體會遠古人類的生活和情感。 鼓勵學生在刮畫創作中融入自己的創意,展現獨特的視角和想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充滿神秘氛圍的音樂,同時展示幾幅遠古巖畫的圖片,圖片中突出巖畫的神秘色彩和獨特造型。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看了這些畫,你們覺得它們和我們平時畫的畫一樣嗎?這些畫看起來像來自什么時候呢?” 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認真觀看圖片,仔細聆聽音樂,被巖畫的神秘氛圍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分享自己對巖畫的初步印象,如 “這些畫看起來很奇怪,不像我畫的”“感覺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畫”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神秘的音樂和獨特的巖畫圖片,營造神秘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多幅遠古巖畫作品,如《群虎》《鹿角鋤》等,引導學生觀察巖畫中的形象,提問:“巖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呀?它們看起來在做什么呢?” 引導學生從動物、人物的形態動作等方面進行觀察。講解遠古巖畫的創作背景和用途,如遠古人類用巖畫記錄狩獵、祭祀等生活場景,讓學生了解巖畫是遠古人類傳達信息的重要方式。
展示刮畫制作步驟的圖片,詳細講解刮畫的工具和材料,如油畫棒、小木棍等,邊示范邊說明刮畫的方法:先用油畫棒多層涂色,盡量選擇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的顏色;然后用小木棍在涂好色的紙上刮出想要的形象,注意線條的流暢性和疏密變化。
開展 “巖畫猜猜猜”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描述巖畫中某個形象的特點,小組搶答猜出是什么形象,如 “它有四條腿,跑得很快,身上有條紋”,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欣賞巖畫作品,仔細觀察畫面,積極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巖畫里有老虎,它們好像在追小動物”“還有人拿著工具”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巖畫的創作背景和用途,對遠古人類的生活有更深入的認識。仔細觀看教師示范刮畫過程,在座位上跟著教師的講解進行簡單練習,感受刮畫的技巧。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傾聽教師描述,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巖畫形象的認知。 通過展示巖畫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引導學生感受遠古藝術的魅力。講解創作背景和用途,讓學生理解巖畫的文化意義。教師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刮畫的方法和技巧。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巖畫形象的記憶。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使用刮畫工具和材料,以質樸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向遠古部落介紹自己的生活。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畫自己喜歡的玩具、家人、學校等場景。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構圖,合理安排元素的位置。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刮畫線條不流暢、色彩搭配不協調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自己想要表現的生活場景,動手創作。有的學生畫了自己和家人在公園里玩耍的場景,有的畫了學校里的操場和教學樓。創作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嘗試不同的色彩搭配和線條表現,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刮畫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畫中的內容,以及運用的刮畫技巧和創作思路。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畫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畫了我在坐高鐵,用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油畫棒,刮出了高鐵的形狀,因為我覺得高鐵很快很方便”。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畫里的高鐵,線條很流暢,感覺它真的在跑”。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遠古巖畫的特點、刮畫的制作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激發學生對下節課的期待。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探索欲望。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不同材料和方法仿制巖畫的作品,如用顏料在石頭上繪制的仿巖畫、用黏土制作的立體巖畫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材料和方法來表現遠古巖畫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嘗試用其他材料制作一幅與遠古文化相關的作品,可以是一幅畫、一個小手工等,下節課帶來分享。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彩泥捏巖畫里的動物”“用石頭和顏料畫一幅更大的巖畫”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選擇材料創作與遠古文化相關的作品。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遠古的信息
- 巖畫欣賞:《群虎》《鹿角鋤》(形象、線條、色彩)
- 刮畫方法:工具(油畫棒、小木棍)、步驟(涂色、刮畫)
- 創意啟發:現代生活與遠古風格結合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遠古巖畫和刮畫創作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巖畫的特點,并嘗試用刮畫表現自己的生活。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巖畫所傳達的信息方面存在困難,對遠古人類的生活和情感體會不夠深入;在創意方面,部分學生的作品缺乏獨特性,受范例影響較大。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巖畫文化內涵的講解,通過更多故事、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增加創意啟發活動,如分享創意巖畫故事、展示更多創意作品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2課 前人的巧思 課時 2
教材分析 《前人的巧思》這一課引導學生探尋古代工匠的藝術智慧,感受傳統藝術魅力。教材通過展示留園、伏虎石刻、翡翠白菜玉雕等古代藝術作品,讓學生觀察作品利用自然材質進行創作的巧妙之處,理解 “因材施藝” 的創作理念。“模仿自然形態和肌理,用漏印方法創作” 的活動,鍛煉學生動手能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對藝術創作的興趣,提升審美和文化素養。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留園、伏虎石刻、翡翠白菜玉雕等古代藝術作品,從形態、色彩、材質等方面感受作品的美感,體會 “因材施藝” 的獨特魅力,提升審美鑒賞能力。觀察自然物的形態和肌理,感受自然之美對藝術創作的啟發,提高對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漏印的創作方法,掌握漏印的基本技巧,如制作漏印模板、涂抹顏料等。能夠運用漏印方法,模仿自然形態和肌理進行創作,提升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漏印創作中大膽發揮想象,對自然形態進行創新聯想,如從圓形漏印形狀聯想到太陽、氣球等,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制作漏印模板,探索獨特的表現效果,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 “因材施藝” 這一傳統藝術創作方法在古代藝術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體會自然與藝術的緊密聯系,明白自然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培養熱愛自然、尊重傳統文化的情感。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代藝術作品,理解 “因材施藝” 的創作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漏印技巧,用漏印方法模仿自然形態和肌理進行創作。
難點 啟發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深入理解古代工匠的創作巧思,并在自己的創作中靈活運用 “因材施藝” 的理念。 幫助學生在漏印創作過程中,突破常規思維,發揮獨特創意,展現個性化的作品。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示各種自然景觀和古代藝術作品的視頻,視頻中展現山川河流的自然形態、樹木花草的紋理色彩,以及留園、伏虎石刻、翡翠白菜玉雕等藝術作品,同時播放輕柔的古典音樂。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好多有趣的藝術品,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些藝術品和大自然的東西很像呢?它們哪里像呢?” 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分享自己的發現,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被自然美景和藝術作品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如 “翡翠白菜看起來就像真的白菜”“那個石頭老虎好像是從石頭里長出來的”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視頻和音樂營造藝術氛圍,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留園、伏虎石刻、翡翠白菜玉雕等藝術作品的高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形態、色彩和材質,提問:“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呀?它們和材料原來的樣子有什么聯系呢?” 引導學生發現作品巧妙利用自然材質的特點進行創作。講解 “因材施藝” 的概念,結合作品詳細說明古代工匠如何根據自然材質的形態和色彩進行構思和創作,讓學生理解這一創作方法的內涵。
展示漏印作品和漏印創作過程的圖片,詳細講解漏印的方法和步驟:先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漏印模板,可以是硬紙板、塑料片等,用剪刀剪出想要的形狀;然后將模板放在紙上,用顏料均勻涂抹在模板上;最后小心揭開模板,展示漏印出的圖案。強調使用顏料時的安全事項。
開展 “自然聯想大比拼”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一些自然物的圖片,如樹葉、貝殼、石頭等,小組搶答說出從這些自然物的形態能聯想到什么,如看到樹葉想到蝴蝶,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欣賞圖片,仔細觀察作品,積極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翡翠白菜用的玉顏色和真白菜很像”“那個石頭老虎的形狀和石頭原來的樣子差不多”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理解 “因材施藝” 的概念和漏印的方法步驟。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觀察圖片,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自然形態聯想的理解。 通過展示作品和講解,培養學生觀察力和對藝術創作方法的理解能力。教師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漏印技巧。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自然形態的感知和聯想能力。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模仿自然形態和肌理,用漏印的方法進行創作。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物進行創作,也可以對同一個漏印形狀進行不同角度的聯想。提醒學生注意色彩搭配和畫面整潔。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模板制作困難、顏料涂抹不均勻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自然形態,動手制作漏印模板。有的學生以樹葉為靈感制作模板,有的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形狀。制作完成后,開始漏印創作,在創作過程中積極嘗試不同顏色搭配,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漏印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靈感、運用的漏印技巧以及從作品中聯想到的內容。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這個漏印的形狀像一只小兔子,我用了粉色和白色的顏料,因為我覺得小兔子很可愛”。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顏色搭配,看起來很舒服”。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古代藝術作品 “因材施藝” 的巧妙之處、漏印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激發學生對下節課的期待。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對生活的觀察力。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漏印方法創作的更具創意的作品,如將漏印與繪畫結合、用漏印制作立體作品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怎樣讓漏印作品更有趣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尋找生活中的藝術品,和家人一起說一說其中的巧思,下節課分享。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在漏印的圖案上再畫一些東西”“用漏印做一個小盒子”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觀察生活中的藝術品并與家人交流。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生活中藝術的觀察能力。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前人的巧思
- 古代藝術作品:留園、伏虎石刻、翡翠白菜(因材施藝分析)
- 漏印方法:模板制作、顏料涂抹(步驟示范)、安全事項
- 創意啟發:自然形態聯想、漏印創新形式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古代藝術作品和漏印創作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 “因材施藝” 的概念,并嘗試用漏印方法進行創作。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古代工匠創作巧思方面存在困難,對自然形態的聯想不夠豐富;在漏印技巧上,部分學生制作模板不夠精細,顏料涂抹不夠均勻,影響作品效果。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古代藝術作品的深入講解,通過更多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創作巧思。增加漏印技巧的專項指導,如模板制作的技巧、顏料控制的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自然和藝術,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3課 文物修復師 課時 2
教材分析 《文物修復師》這一課將美術學習與文物保護知識相結合,為一年級學生打開了解歷史文化的新窗口。教材以文物修復為主題,通過展示考古發掘現場、陶器殘片及修復示意圖等內容,引發學生對文物修復工作的好奇與思考。活動一引導學生認識陶器修復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對傳統技藝的初步認知;活動二則讓學生依據器型和紋樣補畫缺失部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圖案的感知能力。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還能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文物的造型、色彩和紋樣,感受文物獨特的藝術美感,提高對歷史文物藝術價值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欣賞修復前后的文物對比,體會文物修復對傳承文化藝術的重要意義,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觀察文物的器型和紋樣特點,嘗試運用簡單的繪畫工具,模仿文物的紋樣風格,補畫文物缺失部分,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在補畫過程中,學會運用色彩和線條,展現文物的古樸韻味,增強對色彩和線條的運用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補畫文物缺失部分時,發揮想象力,對傳統紋樣進行創新表現,如改變顏色搭配、添加細節等,培養創新思維。在模擬文物修復實踐中,積極嘗試不同的繪畫材料和方法,探索如何更好地還原文物的藝術效果,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文物修復的重要性,明白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修復文物是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增強文化保護意識。感受文物修復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熱愛之情。
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文物修復的基本步驟和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文物的器型和紋樣,掌握補畫文物缺失部分的繪畫技巧。
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文物修復工作背后的文化意義,培養文化保護意識。 啟發學生在補畫過程中,既保持文物原有風格,又能發揮創意進行個性化表現。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精彩的考古紀錄片片段,內容包含考古發掘現場、珍貴文物出土等場景,同時播放神秘的考古音效。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什么?這些從地下挖出來的東西看起來有的破破爛爛的,你們知道為什么還要把它們挖出來嗎?” 引導學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被考古現場的神秘氛圍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想法,如 “看到了很多人在挖東西”“那些東西可能很珍貴”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播放視頻和音效,營造神秘有趣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多幅不同類型的文物圖片,包括陶器、青銅器、書畫等,引導學生觀察文物的造型、色彩和紋樣,提問:“這些文物看起來怎么樣?它們的形狀、顏色和上面的圖案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講解文物修復的概念和重要性,結合圖片說明文物修復是讓破損的文物恢復原本的面貌,因為文物承載著歷史和文化,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展示陶器修復示意圖,詳細講解陶器修復的主要步驟,如清潔、拼對、配補等,邊講解邊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每個步驟的作用,如 “清潔就像是給文物洗澡,讓它變得干凈;拼對就是把破碎的部分像拼圖一樣拼起來;配補就是把缺少的部分補上”。
開展 “文物拼圖大挑戰”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給每組發放一套簡單的文物拼圖卡片(卡片上是文物的不同碎片),讓小組合作完成拼圖,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準,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觀察文物圖片,仔細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這個陶器的顏色很漂亮”“青銅器上的圖案很復雜”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文物修復的概念和重要性,對文物修復工作有初步認識。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合作完成拼圖,在游戲中加深對文物造型的理解。 通過展示文物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對文物藝術美的感知能力。講解修復概念和步驟,讓學生系統了解文物修復工作。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文物造型的認知。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依據教材中提供的文物圖片,選擇一件文物,觀察其器型和紋樣特點,補畫缺失的部分。提醒學生在補畫前先仔細觀察文物的整體風格,注意色彩和線條的運用。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不知道如何模仿紋樣、色彩搭配不協調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選擇文物圖片,仔細觀察其器型和紋樣,動手補畫缺失部分。有的學生選擇補畫彩陶豆的紋樣,用彩筆認真描繪;有的學生為青銅器補畫圖案,嘗試搭配色彩。創作過程中,學生們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繪畫技巧。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補畫的文物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補畫的部分以及對文物風格的理解。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補畫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思路,如 “我補畫了這個彩陶豆上的花紋,我覺得這些花紋很漂亮,我按照旁邊完整的部分畫的”。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補畫的顏色,和原來的很搭配,看起來這個彩陶豆更完整了”。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文物修復的步驟、文物的藝術特點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文化保護意識。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同時對文物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現代高科技文物修復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了解文物修復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啟發學生思考:“未來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更有趣的方法修復文物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尋找一件家中有破損的小物件(如小擺件、舊玩具等),嘗試進行 “修復”,并記錄下修復過程,下節課分享。 學生認真觀看圖片或視頻,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 3D 打印來修復”“發明一種神奇的膠水”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和家長一起修復小物件并記錄過程。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未來科技的探索精神。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強實踐能力和親子合作能力。
板書設計 文物修復師
- 文物欣賞:陶器、青銅器等(造型、色彩、紋樣)
- 修復步驟:清潔、拼對、配補(作用講解)
- 創意啟發:補畫技巧、未來修復方法設想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文物修復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文物的特點,并嘗試補畫缺失部分。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文物修復的文化意義方面存在困難,對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體會不夠深刻;在補畫技巧上,部分學生對文物紋樣的模仿不夠準確,色彩搭配不夠協調。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文物文化內涵的講解,通過更多故事、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增加繪畫技巧的專項指導,如紋樣臨摹練習、色彩搭配方法等,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文物和傳統文化,積累文化知識,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文化意識的全面發展。第4課 絲路的故事 課時 2
教材分析 《絲路的故事》是一年級美術下冊的一課,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美術作品,感受不同文明的交匯與融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教材以絲綢之路為背景,展示了豐富的藝術作品,如青銅器、中國畫、雕塑等,讓學生從中了解古代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通過讓學生創作體現古代藝術痕跡的想象畫,鍛煉學生的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能力。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通過欣賞絲綢之路相關美術作品,能從色彩、造型等方面感受作品呈現的不同文明特色,體會不同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產生的獨特美感,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學會初步分析作品的藝術特點。 藝術表現:熟練掌握刮畫、漏印、補畫等創作方法,能夠運用這些技巧,結合線條、形狀、色彩等美術元素,描繪出帶有古代藝術風格的場景或物品,提升藝術表現能力,準確展現自己對古代藝術的理解與想象。 創意實踐: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將現代元素與古代絲綢之路藝術元素進行創新組合,例如創作出古代絲綢之路商隊使用現代交通工具運輸貨物的畫面,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工具進行創作實踐,探索獨特的表現效果,增強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知曉它在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明白古代藝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培養文化保護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和理解絲綢之路相關美術作品的藝術特色。 指導學生掌握刮畫、漏印、補畫等創作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表現古代藝術的痕跡。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創作中發揮創意,將古代藝術元素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體現作品的時代感和個性。 幫助學生理解絲綢之路文化的內涵,以及古代藝術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包含絲綢之路自然風光、貿易場景以及特色藝術表演的視頻,視頻中穿插悠揚的駝鈴聲和異域音樂。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你們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東西?有沒有聽到特別的聲音?”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引出本節課主題 “絲路的故事”。 認真觀看視頻,被豐富的畫面和音樂吸引,積極舉手分享自己看到的如沙漠、駱駝、漂亮的服飾等,聽到的駝鈴聲等,對課程充滿期待。 通過生動的視聽體驗,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自然地引出教學內容。
講授新課 展示青銅神鳥、三兔飛天藻井、騎駝樂舞三彩俑等美術作品的高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的色彩和造型,提問:“這些作品的顏色都有哪些?看起來像什么?它們的形狀奇特嗎?” 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
結合圖片,簡單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講述它連接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促進了文化交流,這些作品就是文化交流的見證。
詳細講解刮畫、漏印、補畫的方法和技巧,邊示范邊操作。如刮畫時,展示如何用竹簽等工具刮出不同粗細、疏密的線條;漏印時,示范制作簡單的漏印模板及涂抹顏料的方法;補畫時,強調觀察原有畫面風格,注意色彩搭配和線條銜接。
開展 “絲路元素大發現”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一些包含絲綢之路元素的復雜圖片,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找出其中的絲路元素,如駱駝、絲綢、胡服等,找出最多且正確的小組獲勝,給予小貼紙獎勵。 仔細觀察作品,在小組內熱烈討論,積極分享自己對色彩和造型的發現,如 “青銅神鳥的顏色暗暗的,造型很像要飛起來”“三兔飛天藻井的顏色好鮮艷,兔子的造型好特別”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認真觀看教師示范,在座位上跟著進行簡單的模仿練習。積極參與游戲,全神貫注地觀察圖片,小組內分工合作尋找絲路元素。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感受不同文明藝術的魅力。幫助學生建立歷史文化與藝術作品的聯系。讓學生直觀學習創作技巧,為實踐創作奠定基礎。游戲環節增加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絲路元素的認知。
課堂練習 布置作業:讓學生選擇刮畫、漏印、補畫等方法,創作一幅體現古代藝術痕跡的想象畫,可以是絲綢之路的某個場景、人物或物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加入自己的創意,如想象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人們使用現代科技。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構圖和色彩搭配。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刮畫時線條斷裂、漏印圖案不清晰、補畫顏色不協調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認真思考,選擇創作方法,構思畫面內容,如繪制沙漠中駝隊帶著現代玩具的場景。動手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嘗試運用所學技巧,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請教,與同學交流創作思路,互相學習。 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鍛煉藝術表現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思路、運用的技巧以及作品中體現的古代藝術元素和創意之處。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畫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用刮畫表現了絲綢之路的沙漠,還用漏印畫了穿著古代衣服但拿著手機的商人,因為我想讓古代和現代結合起來”。認真傾聽他人評價,學習他人優點,對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絲綢之路相關的美術作品、創作技巧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意義。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激發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增強對文化保護的意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現代生活中運用絲綢之路元素的設計作品,如帶有絲路圖案的服飾、家居用品等,啟發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怎樣運用絲綢之路元素讓生活變得更美?”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尋找生活中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元素,用照片或文字記錄下來,下節課分享。 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絲路圖案裝飾自己的房間”“把絲路元素畫在杯子上” 等。課后與家長一起尋找生活中的絲路元素,完成記錄任務。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生活中藝術的觀察力。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進親子合作,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絲路的故事
- 美術作品:青銅神鳥、三兔飛天藻井、騎駝樂舞三彩俑(色彩、造型特點)
- 創作技巧:刮畫、漏印、補畫(操作方法)
- 文化知識: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交流意義
- 創意啟發:古代與現代元素結合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絲綢之路的主題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美術作品的特點,并嘗試運用所學技巧進行創作。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絲綢之路文化內涵方面存在困難,對古代藝術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創意不足。在創作技巧上,部分學生對漏印和補畫的掌握不夠熟練,影響了作品效果。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絲綢之路文化的深入講解,通過更多故事、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增加創作技巧的專項練習,如漏印模板制作練習、色彩搭配訓練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細致地觀察,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 備 課 教 師
單元主題 時空印跡
單元 分析 單元背景:本單元以 “時空印跡” 為主題,聚焦于遠古時代的藝術與文明,帶領一年級學生穿越時空,探索遠古先民的生活與創造力。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在文字尚未出現的遠古時期,人們如何利用各種材料記錄生產生活、表達愿望,感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培養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對藝術的感知。 單元情境:設定遠古時代人類尚未創造文字,只能用石塊、顏料等在巖壁上記錄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讀這些遠古信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以 “小考古學家” 的身份去發現和解讀遠古藝術作品。 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主導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對遠古時代的認知有限,缺乏系統的歷史知識。在美術學習方面,已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簡單的繪畫能力,但對刮畫、漏印等特殊美術技法較為陌生。教學中需采用生動直觀、趣味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遠古文化,引導學生掌握新的美術技能。
大觀念 遠古藝術作品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它們記錄了遠古先民的生活、思想與情感,通過學習和創作,我們能夠跨越時空,感受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理解文明在民族生存中的根基作用。
基本 問題 我們能從遠古先民的呼喚中發現什么? 遠古先民是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記錄生活和表達愿望的?
學習 活動 第1課 遠古的信息 通過展示遠古巖畫、陶器等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猜測畫面內容,了解遠古先民的生活場景。學習用刮畫的方法,模擬遠古巖畫創作,感受遠古藝術的魅力。
第2課 前人的巧思 欣賞古代手工藝品,分析其制作工藝和設計巧思。開展漏印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古代印刷技術,嘗試制作簡單的漏印圖案,體會前人的智慧。
第3課 文物修復師 介紹文物修復師的工作,引導學生了解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組織學生分組模擬文物修復過程,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責任感。
第4課 絲路的故事 講述絲綢之路的故事,展示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創作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美術作品,如繪畫、手工等,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單元 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并欣賞遠古巖畫、陶器、古代手工藝品等藝術作品,感受其獨特的造型、色彩和線條,提高對遠古藝術美的感知能力。從藝術作品中體會遠古先民的審美觀念和情感表達,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刮畫、漏印等方法制作美術作品,掌握這些特殊技法的操作技巧,提高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能夠運用所學技法,結合自己的想象,創作與遠古文化或絲綢之路相關的作品,展現對主題的理解。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對遠古文化元素進行創新組合,如想象遠古動物與現代元素結合的場景,培養創新思維。在模擬文物修復和創作絲綢之路作品時,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理解 “文明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的含義,認識到遠古藝術作品對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了解絲綢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拓寬文化視野,培養文化包容意識。
單元 評價 評價維度 評價指標 評價方式
審美感知 能準確描述遠古藝術作品的造型、色彩、線條特點;對藝術作品中傳達的情感和信息有自己的理解,能從審美角度進行簡單評價 課堂提問、學生作品分析、觀察記錄
藝術表現 熟練掌握刮畫、漏印等技法,制作出主題明確、效果良好的作品;作品中能體現對遠古文化或絲綢之路元素的運用,畫面構圖合理、色彩協調 學生作品評價、課堂創作過程觀察
創意實踐 作品中對遠古文化元素的運用富有創意,如獨特的故事設定、新穎的元素組合;創作過程中積極嘗試新的材料和方法,展現出探索精神 學生作品分析、小組互評、學生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記錄與評價
文化理解 能闡述 “文明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 的含義,舉例說明遠古藝術作品與民族文化傳承的關系;了解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意義,能在作品中體現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課堂問答、學生作品文化元素分析、文化小報告評價
合作交流 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討論,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與小組成員配合默契,共同完成小組任務,在模擬文物修復和創作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小組活動觀察記錄、小組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
學習態度 課堂上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主動觀察、思考遠古藝術作品;按時完成作業,認真準備學習材料,創作過程中專注、投入 課堂表現觀察、作業完成情況統計、學生自評與互評第1課 致敬平凡 課時 2
教材分析 《致敬平凡》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極具人文關懷和教育意義的一課。教材通過展示多幅描繪不同勞動者的藝術作品,如徐匡和阿鴿的《主人》、王巍的《時代節奏》等,引導學生關注身邊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感受他們的辛勤付出和偉大精神。教材中的活動設置豐富多樣,從藝術作品評述、用剪貼畫記錄勞動者,到制作立體紙片人展現工作中的人們,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和對勞動價值的理解,讓學生在美術創作過程中學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不同藝術家描繪勞動者的作品,從畫面內容、色彩、構圖等方面感受作品的美感,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通過觀察作品,體會藝術家如何表現勞動者的形象和精神,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剪貼畫和立體紙片制作的方法,記錄勞動者的形象和工作場景。掌握簡單的裁剪、折疊、拼貼技巧,提高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能夠運用色彩和形狀,生動地展現勞動者的特點,增強對美術元素的運用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揮想象,對勞動者的形象和工作場景進行創新表現,如為勞動者添加獨特的工具或場景細節,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的紙張折疊和拼貼方式,探索如何更好地表現作品的立體感和動態感,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理解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道理,認識到每一位勞動者都在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培養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意識。感受藝術作品中所傳達的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體會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對社會文化的認知。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理解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和精神內涵。 指導學生掌握剪貼畫和立體紙片制作的基本方法,用其表現勞動者的工作場景。
難點 啟發學生在欣賞作品時,深入理解藝術家如何通過畫面元素表達對勞動者的贊美,提升審美理解能力。 幫助學生在創作中,突破常規思維,用獨特的方式展現勞動者的特點和工作狀態,培養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同時展示一系列勞動者工作的圖片,圖片涵蓋不同職業,如教師授課、農民勞作、工人生產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歌曲里和圖片中都看到了誰呀?他們在做什么呢?” 引導學生回憶并分享對勞動者的印象,引出本節課主題。 學生跟著音樂哼唱,認真觀察圖片,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描述看到的勞動者和他們的工作,如 “看到了老師在上課”“農民伯伯在種地” 等,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 通過歡快的歌曲和直觀的圖片,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徐匡和阿鴿的《主人》、王巍的《時代節奏》等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動作、表情以及周圍環境,提問:“畫面里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你能看出什么?” 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分析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講解藝術家如何通過構圖、色彩等手法突出主要人物和形象,如畫面的中心位置、色彩的對比等。
展示剪貼畫卡片和立體紙片人的制作步驟圖片,詳細講解制作方法:在制作剪貼畫時,先在老師、家長的幫助下,拍攝、收集有關勞動者的圖像資料,然后選擇不同的紙張折疊方式,根據內容含義及紙張外形拼貼作品,裁剪時要注意保留圖片中的重要信息;制作立體紙片人時,先勾勒輪廓、剪實線,再畫制服、標虛線,按虛線折疊,通過改變肢體的方向和位置表現不同的動態,強調制作過程中的安全事項。
開展 “勞動者大發現”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一些局部的勞動者工作圖片,小組搶答猜出勞動者的職業,如看到拿著畫筆在畫布上涂抹的手,猜出是畫家,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學生認真欣賞作品,仔細觀察畫面,積極思考問題,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如 “《主人》里的人看起來很開心,在勞動”“《時代節奏》里很多人在忙碌,顏色很鮮艷”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制作方法。各小組學生積極參與游戲,認真觀察圖片,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不同職業勞動者的認知。 通過展示作品和引導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理解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和精神。教師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制作方法。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不同職業的認知。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用剪貼畫或立體紙片制作的方式,表現一位勞動者忙碌的場景。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勞動者,也可以嘗試表現一些不常見職業的勞動者。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布局和色彩搭配。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裁剪困難、折疊不熟練、構圖不合理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學生認真思考,選擇制作方式和想要表現的勞動者,動手創作。有的學生用剪貼畫表現快遞員送快遞的場景,有的學生制作立體紙片人展現消防員救火的動態。創作過程中,學生們相互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獨立創作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自己作品中勞動者的職業、工作場景以及運用的制作技巧。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學生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思路,如 “我做的是消防員,用立體紙片人表現他拿著滅火器滅火,我還用了紅色和黃色表現火焰”。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評價,如 “我喜歡你作品里消防員的動作,感覺很生動,好像真的在滅火”。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藝術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制作剪貼畫和立體紙片人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尊重勞動和勞動者的意識。 學生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對勞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的價值觀。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不同材料和形式表現勞動者的創意作品,如用廢舊物品制作的勞動者雕塑、用數字繪畫表現的勞動者故事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材料和方法來表現勞動者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繪畫、手工等),為家里的一位勞動者創作一幅作品,并送給對方,下節課分享創作感受。 學生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彩泥捏勞動者”“用樹葉拼貼勞動者” 等。課后認真完成作業,選擇材料創作作品并送給家人。 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進親子關系,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致敬平凡
- 藝術作品欣賞:《主人》《時代節奏》等(人物、情感、表現手法)
- 制作方法:剪貼畫(收集資料、折疊、拼貼)、立體紙片人(勾勒、裁剪、折疊)、安全事項
- 創意啟發:獨特的勞動者形象、創新的表現形式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表現勞動者的主題充滿熱情,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藝術作品中勞動者的特點,并嘗試用所學方法進行創作。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和藝術表現手法方面存在困難,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能力有待提高;在創作技巧上,部分學生對立體紙片人的折疊和裁剪不夠熟練,影響作品效果。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藝術作品的深入分析,通過更多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和表現手法。增加制作技巧的專項指導,如立體紙片人折疊技巧練習、色彩搭配方法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不同職業的勞動者,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第2課 守護生命 課時 2
教材分析 《守護生命》這一課將美術創作與生活安全教育緊密相連。教材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險情境為切入點,通過展示救援隊員的形象、各類安全標識以及搶險救災的場景,引導學生認識到守護生命的重要性。借助小組討論、想象繪畫、設計救援裝備等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如繪畫表現、設計思維,還提升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讓學生體會到身邊那些守護生命的人的偉大之處。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能觀察并識別生活中的安全標識,理解其色彩、圖形所傳達的信息,感受簡潔圖形的美感。通過欣賞搶險救災的藝術作品,從畫面元素中體會緊張與溫暖交織的氛圍,提升對美術作品的審美感知和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描繪出救援隊員的動作、表情以及危險場景,如熊熊燃燒的大火、肆虐的龍卷風等,展現出動態感和緊張感。能夠依據對救援裝備功能的理解,用圖形和色彩設計出有創意的救援裝備,并標注功能,鍛煉藝術表現和設計能力。 創意實踐:在創作想象畫時,鼓勵學生突破常規,創造出獨特的救援場景和工具,如會飛的救援車、能自動滅火的機器人等,培養創新思維。設計救援裝備時,嘗試不同材料和造型,探索如何讓裝備更實用、更美觀,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險以及救援隊員守護生命的意義,明白他們是社會安全的重要保障,培養對救援人員的尊重和感激之情。體會安全標識和救援裝備在保護生命中的文化價值,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重點 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安全標識,理解其作用。 指導學生用繪畫表現搶險救災場景,設計具有創意和實用功能的救援裝備。
難點 啟發學生在繪畫和設計中展現出獨特的創意,體現救援場景的緊張感和救援裝備的創新性。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守護生命的內涵,在作品中傳遞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救援人員的敬意。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示消防員、警察等救援人員在各種危險場景中救援的視頻,視頻中穿插緊張的音效。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誰?他們在做什么?”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引出本節課主題 “守護生命”。 認真觀看視頻,被救援場景吸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描述看到的救援人員和他們的行動,如 “看到消防員在救火”“警察在幫助大家” 等,對課程產生濃厚興趣。 通過直觀且富有沖擊力的視頻,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救援人員的好奇,自然引出課程主題。
講授新課 展示生活中的各類禁止標識和警示標識,如 “禁止煙火”“注意行人” 等,引導學生觀察標識的顏色、形狀和圖案,提問:“這些標識都代表什么意思?看到它們我們應該怎么做?” 講解安全標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它們是保障我們生命安全的無聲守護者。
展示李玉旺的《逆行 第一組(中國畫)(局部)》,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救援人員的表情、動作,提問:“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讓學生體會救援人員在危險面前勇敢無畏的精神。
講解繪畫技巧,如如何用線條表現火焰的飄動、龍卷風的旋轉,用色彩表現危險的氛圍(如紅色表示危險、橙色表示警示)。展示一些救援裝備的圖片,介紹其功能和特點,如救援擔架的便攜性、消防服的防火隔熱性等。
開展 “安全標識大比拼”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安全標識圖片,小組搶答說出標識的含義,答對得分,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仔細觀察安全標識,積極思考問題,在小組內討論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如 “紅色圓圈加斜杠就是不能做這個事”。認真欣賞畫作,仔細觀察畫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如 “消防員很勇敢,一點都不害怕”。認真傾聽教師講解繪畫技巧和救援裝備知識,在座位上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簡單的線條練習。積極參與游戲,小組內成員密切配合,快速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安全標識的記憶。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對安全標識的認知能力,讓學生理解其重要性。通過欣賞畫作,引導學生體會救援人員的精神。教師示范繪畫技巧,為學生創作做準備。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安全標識的記憶。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一:讓學生畫一幅搶險救災的想象畫,可以選擇火災、龍卷風等危險場景,重點描繪救援人員的表現。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添加獨特的元素。
布置任務二:設計一款救援裝備,要求先思考裝備的功能,再運用圖形和色彩進行設計,并標注功能。提醒學生注意畫面的布局和色彩搭配。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繪畫構圖不合理、設計思路不清晰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選擇任務,認真思考畫面內容或設計思路。繪畫時,用畫筆描繪出心中的搶險救災場景,有的學生畫消防員在大火中救人,有的畫警察在龍卷風后幫助居民;設計時,思考裝備功能,如設計能飛的救援背包,并用彩筆畫出設計圖,標注功能。創作過程中,積極與同學交流,分享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作品的內容、創意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思路,如 “我畫的消防員帶著會噴水的機器人去救火,因為這樣能更快滅火”“我設計的這個救援手環可以定位和發送求救信號”。認真傾聽他人評價,學習他人優點。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安全標識的知識、搶險救災繪畫和救援裝備設計的要點,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守護生命的重要性,讓學生珍惜生命、尊重救援人員。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對守護生命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救援人員的敬意。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現代高科技救援裝備的圖片或視頻,如無人機救援、智能救援機器人等,啟發學生思考:“未來的救援裝備還可以有哪些更神奇的功能?”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討論生活中的安全隱患,以及如何避免這些危險,下節課分享。 認真觀看圖片或視頻,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未來的救援裝備可以瞬間治療受傷的人”。課后與家長認真討論,記錄討論結果。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未來科技的探索精神。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強家庭安全意識,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守護生命
- 安全標識:禁止標識、警示標識(含義、作用)
- 繪畫技巧:線條表現(火焰、龍卷風)、色彩運用(危險、警示)
- 救援裝備:功能、設計要點(圖形、色彩)
- 創意啟發:獨特的救援場景、創新的救援裝備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守護生命的主題表現出濃厚興趣,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安全標識,并嘗試用繪畫和設計表達對搶險救災的理解。然而,部分學生在創意方面存在不足,作品的創新性不夠;在繪畫技巧上,部分學生對危險場景和救援人員動作的表現不夠生動。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意的啟發,通過展示更多創意作品、開展創意討論等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增加繪畫技巧的專項指導,如人物動態繪畫練習、場景構圖訓練等,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安全問題,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安全意識的全面發展。第3課 創造奇跡 課時 2
教材分析 《創造奇跡》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具有創新性和啟發性的一課。教材以 “創造奇跡” 為主題,通過展示自然界生物的獨特本領、大國重器以及仿生設計作品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材內容豐富多樣,涵蓋繪畫、手工制作等多種藝術形式,讓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與藝術創作緊密聯系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對勞動人民智慧的敬佩之情,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大國重器、仿生設計等相關美術作品,從造型、色彩、結構等方面感受作品的美感,體會不同藝術形式表現創造奇跡的獨特魅力,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觀察自然界生物的形態和特征,發現自然之美對藝術創作的啟發,培養對自然美的敏感度。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繪畫、折紙、剪紙等方法,表現心中的大國重器或仿生作品。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如線條的運用、形狀的組合,以及簡單的折紙和剪紙技法,提升藝術表現能力。能夠運用色彩和材質,展現作品的特點和氛圍,增強對美術元素的運用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將自然界生物的特點與科技元素相結合,設計出獨特的作品,如具有蝴蝶翅膀的飛行器,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進行創作實踐,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創意,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大國重器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仿生設計的原理和意義,感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增強民族自豪感。體會藝術與科學、生活的緊密聯系,明白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理解大國重器和仿生設計的創意來源。 指導學生運用繪畫、折紙、剪紙等方法,創作表現大國重器或仿生作品。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創作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自然元素與科技創意巧妙融合,展現獨特的創意和個性。 幫助學生理解 “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螺絲釘,但作用不小” 在創造奇跡中的含義,并在作品中有所體現。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展示各種大國重器(如航天火箭發射、高鐵飛馳、大型橋梁建設)和自然界奇妙生物(如飛鳥翱翔、魚兒游動)的視頻,視頻中穿插激動人心的音樂。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看到了什么?你們覺得這些大國重器和小動物厲害嗎?想不想知道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節課主題。 認真觀看視頻,被精彩的畫面吸引,積極舉手分享自己看到的內容,如 “看到了火箭飛上天”“小魚游得好快” 等,對課程充滿好奇。 通過富有沖擊力的視頻和有趣的提問,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自然引出教學內容。
講授新課 展示大型運輸機運 20、貴州天眼、海洋石油 981 等大國重器的圖片,以及仿生龍、仿生昆蟲、仿生魚等仿生設計作品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造型、色彩和結構,提問:“這些大國重器和仿生作品看起來像什么?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別之處?” 引導學生發現仿生設計與自然界生物的聯系。講解大國重器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仿生設計的原理,如模仿鳥兒的翅膀設計飛機機翼,讓學生了解人類是如何從自然界獲取靈感創造奇跡的。
展示繪畫、折紙、剪紙等創作方法的示范視頻,詳細講解每種方法的操作要點,如繪畫時線條的運用、色彩的搭配,折紙時的折疊順序和技巧,剪紙時的安全注意事項等。
開展 “創意連連看”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一些自然界生物的圖片和對應的大國重器或仿生設計作品局部圖片,讓小組合作完成連線,如將蝙蝠與雷達連線,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仔細觀察圖片,在小組內熱烈討論,積極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運 20 的翅膀和鳥兒的翅膀有點像”“仿生魚的形狀和真的魚很像”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大國重器和仿生設計的知識。認真觀看示范視頻,學習創作方法。積極參與游戲,小組內成員密切配合,認真觀察圖片,快速完成連線,在游戲中加深對仿生設計的理解。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感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幫助學生建立科學與藝術的聯系,理解創作原理。直觀的示范視頻讓學生清晰學習創作方法。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繪畫、折紙、剪紙等方法,創作一幅心中的大國重器或仿生作品。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對現有的設計進行創新,也可以完全自主設計。提醒學生注意作品的構圖和色彩搭配。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畫不好形狀、折疊不熟練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認真思考,選擇創作方法和想要表現的內容,如繪制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機器人、折一個像火箭的折紙作品等。動手創作,在創作過程中運用所學技巧,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積極與他人交流創作思路。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運用的技巧以及作品所表達的含義。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創作想法,如 “我畫的是會飛的仿生房子,它的靈感來自于鳥兒的家,用了很多鮮艷的顏色”。認真傾聽他人評價,學習他人優點,對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大國重器、仿生設計的知識,創作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每個人在創造奇跡中的重要性,讓學生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螺絲釘,但作用不小” 的含義。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對創造奇跡和個人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感。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更具創意的仿生設計作品或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作品,如用 3D 打印技術制作的仿生雕塑、具有互動功能的科技藝術裝置等,啟發學生思考:“未來我們還能創造出哪些更神奇的東西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一個簡單的仿生小手工,下節課分享。 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以后可以發明會變色的仿生衣服”“用廢舊瓶子做一個仿生小船” 等。課后與家長一起完成手工制作,享受親子創作時光。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未來科技的探索精神。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進親子合作,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創造奇跡
- 大國重器與仿生設計:運 20、貴州天眼、仿生魚等(造型、靈感來源)
- 創作方法:繪畫(線條、色彩)、折紙(折疊技巧)、剪紙(安全事項)
- 創意啟發:自然與科技結合、獨特的設計想法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創造奇跡的主題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理解大國重器和仿生設計的概念,并嘗試用所學方法進行創作。然而,部分學生在將自然元素與科技創意融合方面存在困難,創意不夠新穎獨特;在創作技巧上,部分學生對復雜的折紙和剪紙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作品效果。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創意啟發的引導,通過更多案例和討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加創作技巧的專項練習,如折紙技巧訓練、剪紙圖案設計練習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自然和科技,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年級下冊 第三單元 備 課 教 師
單元主題 身邊的人
單元 分析 單元背景:本單元圍繞 “身邊的人” 展開,聚焦于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勞動者。通過美術學習,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不同職業的人,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價值,培養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尊重與感激之情。同時,讓學生掌握用剪、貼、折等美術方法表現人物,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和綜合素養。 單元情境:設定生活中平凡崗位勞動者為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美術形式表達對他們的敬意,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入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對身邊的人和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對不同職業的認知有限,且美術表現能力尚在發展階段。在教學中,需采用生動形象、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認識不同職業,掌握基本美術技巧,鼓勵學生大膽創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大觀念 平凡崗位上的勞動者通過默默奉獻,為社會的運轉和發展貢獻力量,他們雖看似普通卻無比偉大,美術創作能展現他們的風采,傳遞對他們的敬意,讓我們更加珍視勞動和勞動者。
基本 問題 我們如何表現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 怎樣用美術形式表達對這些人的敬意?
學習 活動 第1課 致敬平凡 欣賞表現平凡勞動者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勞動者的外貌、服飾和工作場景。組織學生討論不同職業的特點,用繪畫的方式描繪自己身邊平凡崗位上的人,展現他們的工作狀態。
第2課 守護生命 展示醫護人員、消防員等守護生命的職業形象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感受他們的奉獻精神。指導學生用剪、貼的方法制作立體賀卡,送給心中守護生命的英雄,表達敬意。
第3課 創造奇跡 講述一些平凡人創造奇跡的故事,如工匠通過精湛技藝創造出偉大作品。引導學生用折、捏等方法制作表現平凡人創造奇跡場景的手工作品,發揮想象力,展現創造的魅力。
單元 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欣賞表現平凡勞動者的藝術作品,從色彩、構圖、人物形象等方面感受作品的美感,提高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能力。觀察身邊不同職業的人,發現他們工作中的美,培養對生活中美的觀察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剪、貼、折、繪畫等方法表現平凡崗位上的人,掌握基本的人物造型和場景表現技巧。能夠運用色彩、線條等美術元素,生動地展現勞動者的形象和工作場景,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揮想象,對勞動者的形象和工作場景進行創新表現,如想象消防員使用未來科技裝備滅火,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的組合,探索獨特的表現形式,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螺絲釘,但作用不小” 的含義,明白平凡崗位勞動的重要性,增強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感受不同文化中對勞動者的贊美和表現方式,拓寬文化視野。
單元 評價 評價維度 評價指標 評價方式
審美感知 能準確描述藝術作品中勞動者的形象特點和畫面色彩運用;能發現身邊不同職業工作場景中的美,并簡單表達感受 課堂提問、學生作品分析、觀察記錄
藝術表現 熟練運用剪、貼、折、繪畫等方法創作表現勞動者的作品,人物造型生動、場景合理;作品色彩搭配協調,線條運用流暢 學生作品評價、課堂創作過程觀察
創意實踐 作品中對勞動者的表現有獨特創意,如獨特的職業場景設定、新穎的表現手法;創作過程中積極嘗試新材料、新方法 學生作品分析、小組互評、學生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記錄與評價
文化理解 能闡述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螺絲釘,但作用不小” 的含義,舉例說明平凡崗位的重要性;了解不同文化對勞動者的表現方式,能在作品中體現一定文化內涵 課堂問答、學生作品文化元素分析、文化小報告評價
合作交流 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討論,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與小組成員配合默契,共同完成小組任務
小組活動觀察記錄、小組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
學習態度 課堂上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主動觀察身邊的勞動者;按時完成作業,認真準備學習材料,創作過程中專注、投入 課堂表現觀察、作業完成情況統計、學生自評與互評第1課 走進舊時光 課時 2
教材分析 《走進舊時光》是一年級美術課程中充滿溫情與歷史韻味的一課。教材圍繞家中老物件展開,通過展示座鐘、玻璃花瓶、藍花底茶壺等老物件,引導學生探索它們背后的故事,感受時光的流轉和家庭情感的傳承。活動設置豐富多樣,從觀察老物件的布局形式、拍攝老物件或制作小標簽記錄時光,到用剪貼方式制作老物件相冊,讓學生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提升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對家庭文化的理解。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老物件的造型、色彩、材質等特點,感受其獨特的美感和歲月痕跡,提高對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欣賞不同布局形式的老物件作品,理解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均等分布等布局概念,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拍攝、制作小標簽和剪貼的方法,記錄老物件和與之相關的故事。掌握剪貼技巧,如剪裁形狀、粘貼位置的安排等,能夠合理運用色彩和紙張,制作出布局合理、富有創意的老物件相冊,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制作老物件相冊時,發揮想象,對老物件進行創新表現,如為老物件添加想象的背景、賦予其新的故事元素,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創作,如使用廢舊紙張、布料等材料裝飾相冊,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老物件在家中承載的情感和記憶,明白它們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感受家庭情感的傳承和延續,增強對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體會老物件在時代發展中的意義,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重點 引導學生觀察老物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感受家庭情感的傳承。 指導學生掌握剪貼技巧,制作出布局合理的老物件相冊。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創作中深入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將其通過美術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來。 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布局形式對作品表達的影響,并能根據老物件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布局進行創作。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溫馨的音樂,展示一些家庭老物件的圖片,如老式縫紉機、黑白照片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這些圖片里看到了什么?你們家里有沒有類似的東西呢?” 引導學生回憶并分享自己家中的老物件,引出本節課主題 “走進舊時光”。 認真觀看圖片,被老物件獨特的外觀吸引,積極舉手分享自己家中老物件,如 “我家有一個很舊的收音機”“我見過奶奶的老手鐲” 等,對課程充滿好奇。 通過溫馨的音樂和熟悉的老物件圖片,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家庭老物件的回憶,自然引出教學內容。
講授新課 展示座鐘、玻璃花瓶、藍花底茶壺等老物件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造型、色彩和材質,提問:“這些老物件看起來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它們和我們現在用的東西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學生從外觀、功能等方面進行比較。展示不同布局形式的老物件作品,講解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均等分布三種布局形式的特點,讓學生找一找圖文之間的關系,提問:“哪種布局形式讓你覺得最舒服,為什么?”
展示拍攝老物件和制作小標簽的方法,如如何選擇拍攝角度突出老物件特點、制作小標簽時如何設計文字和圖案。講解用剪貼方式制作相冊的步驟,如準備材料、剪裁圖片和紙張、粘貼布局等,強調安全使用剪刀的事項。
開展 “老物件猜猜猜”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描述一個老物件的特點,小組搶答猜出是什么老物件,如 “它是圓圓的,上面有指針,會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仔細觀察老物件圖片,在小組內熱烈討論,積極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座鐘的顏色暗暗的,樣子很復古”“玻璃花瓶透明的,很漂亮” 等。認真欣賞作品,思考布局形式的特點,分享自己的感受,如 “我喜歡中軸對稱的,看起來很整齊”。認真學習拍攝、制作小標簽和剪貼相冊的方法,在座位上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簡單的操作練習。積極參與游戲,認真傾聽描述,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老物件的認知。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讓學生感受老物件的獨特魅力和不同布局形式的美感。直觀的示范讓學生清晰學習創作方法和技巧。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老物件的認知。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拍攝老物件或制作小標簽記錄難忘時光,然后用剪貼的方式為老物件制作相冊。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為老物件添加一些裝飾元素,讓相冊更有特色。提醒學生注意作品布局和色彩搭配。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拍攝角度不好、剪裁困難、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認真思考,選擇創作方式,尋找家中的老物件,進行拍攝或制作小標簽。然后動手制作相冊,剪裁圖片和紙張,選擇合適的布局進行粘貼,積極嘗試添加裝飾元素,如用彩色筆畫花邊。創作過程中,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積極與他人交流創作思路。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老物件相冊,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老物件的故事、自己選擇的布局形式以及創作思路。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相冊,大方介紹老物件的故事和創作想法,如 “這是我奶奶的老花鏡,我用了主次分明的布局,突出了老花鏡,旁邊還貼了奶奶年輕時候的照片”。認真傾聽他人評價,學習他人優點,對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老物件的特點、布局形式的知識,創作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老物件在家庭中的重要意義,讓學生珍惜家庭回憶。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對老物件和家庭情感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家庭文化的珍視。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用特殊材料制作的老物件創意作品,如用廢舊零件拼貼的老物件造型、用陶土制作的老物件模型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材料來表現老物件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廢舊材料制作一個與老物件相關的小手工,可以是老物件的縮小版,也可以是根據老物件故事創作的場景,下節課分享。 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飲料瓶做花瓶”“用舊紙盒做座鐘” 等。課后與家長一起完成手工制作,享受親子創作時光。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意識。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家庭,增進親子關系,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走進舊時光
- 老物件:座鐘、花瓶、茶壺(造型、色彩、材質)
- 布局形式:中軸對稱、主次分明、均等分布(特點)
- 創作方法:拍攝、制作小標簽、剪貼(步驟、安全事項)
- 創意啟發:添加裝飾、特殊材料運用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老物件的主題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創作。大部分學生能夠觀察到老物件的特點,并嘗試用所學方法制作相冊。然而,部分學生在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情感故事方面存在困難,作品的情感表達不夠深刻;在創作技巧上,部分學生對剪貼的操作不夠熟練,布局不夠合理。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情感引導,通過分享更多老物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價值。增加創作技巧的專項練習,如剪裁技巧訓練、布局設計練習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家庭老物件,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家庭情感認知的全面發展。第2課 難忘的童年 課時 2
教材分析 《難忘的童年》這一課緊密聯系生活,以童年玩具為切入點,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年代的童年樂趣,感受歲月變遷中的文化傳承。教材通過展示鐵環、陀螺、翻花繩、跳房子等傳統童年游戲及相關玩具,讓學生直觀感受過去童年的歡樂場景。制作會轉動的多彩陀螺這一活動,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原理的好奇心。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轉動原理設計更多玩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并欣賞不同年代的童年玩具,感受其獨特的造型、色彩和設計特點,提高對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通過對比不同玩具,體會其在審美風格上的差異,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紙板剪貼法、紙條纏繞法、瓶蓋穿孔法等方法制作會轉動的多彩陀螺,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能夠運用色彩和圖案裝飾陀螺,展現自己的創意和審美,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制作陀螺和設計新玩具的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結合轉動原理,創造出獨特的玩具作品,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探索如何讓玩具更有趣、更具創意,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爸爸媽媽童年玩具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背景,體會不同時代童年生活的差異,感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增強對家庭和社會的認知。
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爸爸媽媽童年玩具的特點,感受不同年代童年的樂趣。 指導學生掌握制作會轉動的多彩陀螺的方法,并用色彩和圖案進行裝飾。
難點 啟發學生在設計新玩具時,充分發揮創意,將轉動原理與獨特的設計理念相結合。 幫助學生理解童年玩具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培養文化傳承意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歡快的兒童音樂,展示一系列現代兒童玩具的圖片,如電子玩具、毛絨玩具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這些都是我們現在玩的玩具,那你們知道爸爸媽媽小時候玩什么玩具嗎?” 引導學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出本節課主題 “難忘的童年”。 認真觀看圖片,傾聽音樂,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分享自己知道的爸爸媽媽小時候的玩具,如彈弓、沙包等,對課程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通過展示熟悉的現代玩具,引發學生對過去童年玩具的好奇,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自然導入課程。
講授新課 展示鐵環、陀螺、翻花繩、跳房子等傳統童年游戲及玩具的圖片和實物(如有),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材質和玩法,提問:“這些玩具和我們現在的玩具有什么不一樣?看起來好玩嗎?” 講解這些玩具在過去的流行程度和背后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不同年代童年的樂趣和文化背景。
展示制作會轉動的多彩陀螺的步驟圖,詳細講解紙板剪貼法、紙條纏繞法、瓶蓋穿孔法等制作方法,邊示范邊操作。強調制作過程中的安全事項,如使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
開展 “童年玩具大比拼” 游戲,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展示不同玩具的局部圖片,小組搶答猜出玩具名稱,獲勝小組給予小貼紙獎勵。 仔細觀察玩具,在小組內熱烈討論,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鐵環是用鐵做的,和我們現在的塑料玩具不一樣”“翻花繩能變出好多花樣” 等。認真傾聽教師講解,了解玩具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認真觀看教師示范,在座位上跟著老師的步驟進行簡單的模仿練習。積極參與游戲,認真觀察圖片,快速思考并搶答,在游戲中加深對童年玩具的認知。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感受不同年代童年玩具的魅力和文化內涵。通過示范讓學生直觀學習制作方法。游戲環節增添學習趣味性,強化學生對童年玩具的記憶。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選擇一種方法制作會轉動的多彩陀螺,并運用色彩和圖案進行裝飾。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可以設計獨特的圖案,如將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畫在陀螺上。提醒學生注意制作過程中的安全,以及色彩搭配和圖案布局。
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對遇到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如制作不順利、圖案設計不合理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對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指導。 認真思考,選擇制作方法,動手制作陀螺。在制作過程中,精心選擇色彩和設計圖案,如用彩色筆繪制花朵、星星等圖案。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積極與他人交流制作經驗和想法。 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創作中,鍛煉藝術表現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陀螺,鼓勵學生自信地向大家介紹制作方法、裝飾思路以及自己對童年玩具的感受。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制作的陀螺……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自信地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大方介紹制作過程和創意,如 “我用了紙條纏繞法,在陀螺上畫了我喜歡的超級英雄,轉動起來特別酷”。認真傾聽他人評價,學習他人優點,對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內容,回顧童年玩具的特點、制作陀螺的方法以及同學們的創意表現。表揚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強調童年玩具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讓學生珍惜童年時光。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對童年玩具有更深刻的認識。 梳理本節課重點知識,強化學生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童年文化的珍視。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利用轉動原理設計的現代創意玩具圖片,如旋轉音樂盒、動感摩天輪模型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利用轉動原理設計出哪些更有趣的玩具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利用轉動原理設計并制作一個新玩具,下節課帶來分享。 認真觀察圖片,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做一個會轉的太陽能小風扇玩具”“用塑料瓶做一個旋轉的水上游樂設施玩具” 等。課后與家長一起完成手工制作,享受親子創作時光。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未來科技的探索精神。課后作業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生活中,增進親子合作,提升綜合素養。
板書設計 難忘的童年
- 童年玩具:鐵環、陀螺等(外形、玩法、文化背景)
- 制作方法:紙板剪貼法、紙條纏繞法、瓶蓋穿孔法(步驟示范)、安全事項
- 創意啟發:獨特的圖案設計、利用轉動原理設計新玩具
-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較高,對童年玩具的主題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制作。大部分學生能夠了解童年玩具的特點,并成功制作出多彩陀螺。然而,部分學生在理解玩具背后的文化意義方面存在困難,對文化傳承的感知不夠深刻;在創意設計上,部分學生的想法較為局限,受范例影響較大。后續教學中,需要加強對玩具文化內涵的講解,通過更多故事、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增加創意啟發活動,如創意玩具分享會、頭腦風暴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更加關注傳統玩具和文化,積累創作素材,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美術素養和文化意識的全面發展。第3課 家鄉變化大 課時 2
教材分析 《家鄉變化大》這一課以學生熟悉的家鄉為主題,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發展變遷,感受時代進步帶來的變化。教材通過展示現代化都市圖、人工智能農田分析圖以及鄉村振興新農村的圖片,呈現了家鄉在不同方面的變化,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小組合作創作等活動,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讓學生學會用美術形式表達對家鄉的認識和感受。
學習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家鄉的風景、建筑等,感受家鄉在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變化,提高對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欣賞不同表現形式的家鄉主題作品,理解圖形組合的要素,如疏密、近大遠小、前后遮擋,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熟練掌握剪、拼、貼、畫等創作方法,能夠運用這些技巧,結合基本形拼擺房屋并裝飾窗戶,綜合表現家鄉的美麗風貌,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學會運用圖形組合要素,合理構圖,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美感。 創意實踐:在創作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對家鄉的場景進行創新表現,如設計未來家鄉的建筑,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材料和方法進行創作實踐,探索獨特的表現效果,增強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家鄉變化背后的原因,體會家鄉發展與時代進步的關系,感受家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保護家鄉環境、傳承家鄉文化的意識。
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變化,感受家鄉的美。 指導學生運用剪、拼、貼、畫等方法,結合圖形組合要素,創作表現家鄉的作品。
難點 啟發學生在創作中體現家鄉的獨特之處,展現個性化的創意。 幫助學生理解家鄉變化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傳承意識。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播放關于家鄉過去和現在對比的視頻,視頻內容涵蓋家鄉的建筑、交通、生活場景等方面的變化,播放時搭配輕快的音樂。播放結束后,提問:“小朋友們,在視頻里你們看到了家鄉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呀?” 引導學生分享觀察和感受。 認真觀看視頻,被家鄉的變化吸引,積極思考問題,踴躍舉手分享自己的發現,如 “以前的路很窄,現在變寬了還有好多車”“以前房子小小的,現在有好多高樓大廈” 等。 通過直觀的視頻展示,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對家鄉變化的興趣,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探索欲望。
講授新課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分享自己通過調查了解到的家鄉變化,涵蓋風景、建筑、特產、人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向全班同學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適時展示相關圖片或資料輔助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家鄉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如科技發展、政策支持等,讓學生感受時代進步對家鄉的影響。
展示教材中的現代化都市圖、鄉村振興新農村等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圖形的組合方式,講解圖形組合的要素:有疏有密、近大遠小、前后遮擋。通過舉例,如在現代化都市圖中指出高樓大廈分布有疏有密,近處的建筑畫得大,遠處的建筑畫得小,體現近大遠小的原則;建筑之間有前后遮擋關系,讓畫面更有層次感。
示范剪、拼、貼、畫等創作方法。用彩色卡紙剪出房屋的形狀,通過拼貼組合成不同的建筑群體,用彩筆畫出窗戶、裝飾線條等。在示范過程中,強調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展示一些運用這些方法創作的優秀學生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小組內熱烈討論,積極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家鄉變化信息,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小組代表上臺分享,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補充自己的想法。思考家鄉變化的原因,感受時代發展的力量。
仔細觀察圖片,理解圖形組合要素的特點。認真觀看教師示范,學習創作方法,在座位上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簡單練習,如嘗試剪出簡單圖形。欣賞優秀作品,積極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受到啟發,激發創作欲望。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變化。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和示范,讓學生掌握圖形組合的要素和創作方法,為后續的實踐創作奠定基礎。優秀作品的展示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堂練習 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運用剪、拼、貼、畫等形式,綜合表現美麗富饒的家鄉。可以選擇表現家鄉的一處風景、一個建筑區域或者家鄉的特色場景等。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加入自己對家鄉未來的期待,如設計一些具有創意的建筑或設施。提醒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注意運用圖形組合的要素,使畫面更美觀。
巡視各小組,觀察學生的創作過程,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如不知道如何構圖、選擇材料等,給予啟發和建議;對于有創意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引導小組內成員合理分工,如有的學生負責剪圖形,有的學生負責拼貼,有的學生負責繪畫裝飾等。鼓勵學生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完成作品。 小組討論確定創作內容,如家鄉的公園、街道等。明確分工后,學生們各司其職,動手創作。在創作過程中,發揮想象,如設計會飛的汽車、智能農場等。遇到問題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積極與小組成員交流,分享創意和技巧,共同完善作品。 通過小組合作的實踐創作,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藝術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教師的巡視指導能夠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確保學生順利完成作品。
課堂展示 邀請各小組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臺上。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作品的創作思路、表現內容以及運用了哪些創作方法和圖形組合要素。例如,“我們小組畫的是家鄉的新公園,用了剪、拼、貼的方法,我們把大樹剪得大大的放在前面,體現近大遠小,小亭子貼在后面,有一些被大樹擋住了,這是前后遮擋。我們還畫了很多五顏六色的花朵,讓畫面更豐富。” 組織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用 “我喜歡你小組作品里的…… 因為……” 的句式進行評價。 小組代表自信地展示作品,詳細介紹創作思路和運用的方法。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仔細觀察作品,積極參與評價,如 “我喜歡你小組作品里的彩色房子,因為顏色很鮮艷,看起來很溫馨”“我喜歡你小組畫的河流,剪貼的方式讓它看起來很生動” 等。 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通過學生互評,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學習,讓學生從他人的作品和評價中獲得啟發。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回顧家鄉的變化、圖形組合的要素以及學生們的精彩創作。表揚各小組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和優秀作品,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關注家鄉的發展。強調家鄉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它的變化見證了時代的進步,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家鄉,努力學習,為家鄉的未來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認真傾聽,回顧所學知識,感受被表揚的喜悅,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為家鄉發展努力的決心。 梳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強化學生的記憶,激勵學生保持對家鄉的關注和熱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提高 展示一些運用不同材料和形式表現家鄉的藝術作品,如用廢舊物品制作的家鄉立體模型、用電腦軟件繪制的家鄉創意畫等,啟發學生思考:“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材料和方法來表現家鄉呢?”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廢舊物品制作一個關于家鄉的小手工,可以是家鄉的標志性建筑、特色風景等,下節課帶到學校進行展示和分享。 認真觀察作品,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可以用飲料瓶做家鄉的塔”“用舊紙盒做房子” 等。課后與家長合作完成手工制作,享受親子創作時光。 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不同材料的運用能力。課后作業增進親子合作,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加深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了解。
板書設計 家鄉變化大
1. 家鄉變化:風景、建筑、特產、生活方式
2. 圖形組合要素:有疏有密、近大遠小、前后遮擋
3. 創作方法:剪、拼、貼、畫
4. 學生作品展示區(預留)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對家鄉變化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創作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剪、拼、貼、畫等方法,結合圖形組合要素,創作出具有一定創意和美感的作品,在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方面得到了鍛煉。然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部分學生在理解家鄉變化的文化意義和體現家鄉獨特之處上仍存在困難,作品的個性化和深度不足。這可能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對家鄉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體驗。后續教學中,應增加更多關于家鄉文化內涵的講解和討論環節,如講述家鄉的歷史故事、傳統習俗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家鄉特色,將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創作中。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意啟發的指導,提供更多創意素材和思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家鄉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意識。此外,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個別小組存在分工不合理、協作不夠默契的情況,后續需要加強對小組合作的引導和訓練,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和質量。一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備 課 教 師
單元主題 家的故事
單元 分析 單元背景:本單元圍繞 “家的故事” 展開,旨在引導一年級學生通過了解家庭過去的故事,感受時光的流轉和家庭情感的傳承。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孩子們對過去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歷史認知較少,通過本單元學習,能讓他們建立起與過去的連接,增進對家庭的理解和珍惜。 單元情境:設定 “聽爸爸媽媽講過去的故事” 這一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在家庭故事的講述與傾聽中,挖掘其中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家庭和親情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他們對過去的概念較為模糊,對家庭歷史的認知有限。在美術學習方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但在通過美術作品表達情感和復雜主題上還需要引導。教學中應采用生動、直觀的方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理解單元內容,提升美術技能和情感認知。
大觀念 家庭故事承載著時光的記憶和真摯的情感,通過了解過去,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家庭的意義,珍惜當下生活,傳承家庭文化。美術創作是記錄和表達家庭故事的有力方式,能讓這些情感和記憶以直觀的形式展現,促進家庭情感的傳遞和文化的延續。
基本 問題 我們為什么要了解過去的事情? 如何用美術的方式記錄和表達家的故事?
學習 活動 第1課 走進舊時光 展示不同年代的家庭生活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感受過去生活的特點。學生用繪畫的方式描繪自己想象中的過去家庭場景。
第2課 難忘的童年 用剪貼的方法創作表現家長童年場景的作品,如跳皮筋、玩彈珠等場景。
第3課 家鄉變化大 展示家鄉過去和現在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家鄉在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變化。
單元 目標 審美感知:學生能夠觀察老物件、家庭生活圖片以及家鄉變化的影像資料,感受過去與現在生活在視覺上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的審美特點,提高對生活中美的感知能力。欣賞同學們創作的關于家的故事的美術作品,從畫面內容、色彩運用、構圖等方面進行評價,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藝術表現:學會運用剪、拼、貼、繪畫等方法創作表現家的故事的美術作品。掌握不同材料的使用技巧,如彩紙的剪裁、粘貼的平整度等,能夠根據創作主題合理選擇材料和表現手法,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創意實踐: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發揮想象,對家的故事進行獨特的藝術表達,如將老物件與現代元素結合創作奇幻場景,培養創新思維。積極嘗試不同的創作形式,如制作立體的家庭場景模型、創作故事繪本等,提高實踐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家里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理解家庭文化的傳承和變遷,感受親情的珍貴和家庭的重要性,增強對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明白聽過去的故事有助于珍惜現在的時光,體會家庭故事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單元 評價 評價維度 評價指標 評價方式
審美感知 能準確描述老物件、家庭生活圖片的外觀特點;能從色彩、構圖等方面評價同學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 課堂提問、學生作品分析、觀察記錄
藝術表現 熟練運用剪、拼、貼、繪畫等技巧創作作品,作品主題明確,畫面整潔、美觀;能合理運用材料,展現創作意圖 學生作品評價、課堂創作過程觀察
創意實踐 作品具有獨特的創意,如新穎的故事內容、獨特的表現形式;創作過程中積極嘗試新方法、新材料 學生作品分析、小組互評、學生創作過程中的創意記錄與評價
文化理解 能清晰講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理解家庭文化的傳承意義;能闡述珍惜現在時光的原因,在作品中體現對家庭的情感 課堂問答、學生作品文化元素分析、文化小報告評價
合作交流 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討論,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與小組成員配合默契,共同完成小組創作任務 小組活動觀察記錄、小組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
學習態度 課堂上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主動觀察、思考家的故事;按時完成作業,認真準備學習材料,創作過程中專注、投入
課堂表現觀察、作業完成情況統計、學生自評與互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辽阳县| 栾川县| 达拉特旗| 丽江市| 红原县| 舒城县| 通道| 南丹县| 图木舒克市| 白城市| 江口县| 永年县| 太谷县| 丹阳市| 莱芜市| 巫山县| 昂仁县| 乐东| 贞丰县| 犍为县| 雷州市| 孝昌县| 南部县| 英山县| 卓尼县| 天峨县| 手机| 东安县| 丰台区| 南溪县| 昌吉市| 芦溪县| 达孜县| 新沂市| 靖江市| 河曲县| 沈阳市| 迭部县| 耒阳市|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