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第二節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課時2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選擇性必修2【課程標準】【學習目標】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1.結合資料,說明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綜合思維)3.學會歸納生態脆弱區自然環境特點、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綜合治理的方法。(地理實踐力)導入南小河溝位于董志塬腹地西邊緣,地處慶陽市西峰區境內,屬典型黃土高塬溝壑區,內有9條支毛溝,涉及12道梁咀。1952年黃委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開始了全面試驗布設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南小河溝成為集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技術示范、科普教育、生態觀光游覽為一體的綜合基地和對外學術交流窗口。南小河溝是如何成為聞名全國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樣板的?黃土高原概況范圍黃土高原南:秦嶺西:日月山東:太行山北:長城黃土高原概況地理位置的過渡性:黃土高原地處沿海向內陸、平原向高原、半濕潤地區向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黃土高原生態脆弱的原因環境破壞后難以恢復氣候較為干旱黃土土質疏松地表形態溝壑縱橫氣候較為干旱特性及表現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且多暴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雨季加劇了對地表的侵蝕,春季降水少不利于地表植被恢復黃土土質疏松特性及表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細粉沙為主,有較多的孔隙,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遇水易分散,抗沖、抗蝕性能弱,容易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形態溝壑縱橫特性及表現地形破碎,千溝萬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易受到強降水的侵蝕環境破壞后難以恢復特性及表現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大面積破壞植被,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地表支離破碎,嚴重降低土壤的肥力,植被難以恢復,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自然原因降水:變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2024年8月暴雨預報自然原因地形:從平原向山地、高原過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自然原因植被:從森林向草原過渡,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自然原因土壤:由粉砂質土狀沉積物組成,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人為原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礦、修路等)破壞植被(伐木燒薪、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歷史上營造宮殿)過度開墾,陡坡開荒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生態環境惡化,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黃河泥沙含量劇增土層變薄,養分流失,農作物單產降低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優化產業結構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溝:沿等高線修建的截流、蓄水溝槽,適用15°~25°的陡坡谷坊:在易受侵蝕的溝道中,修筑的土、石建筑物梯田:在緩坡上沿等高線修建的條狀、斷面呈現階梯狀的田塊魚鱗坑:在坡面上修筑呈“品”字形排列的、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坑穴,用于植樹造林淤地壩:在多泥沙溝道中修建的建筑物,可以攔泥淤地,減少洪水,控制侵蝕,增加農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①修筑梯田,用于糧食種植;②挖魚鱗坑儲水護坡,用于植樹造林;③挖引流渠和水平溝,截流蓄水①修建淤地壩以蓄洪、攔泥淤地;②修攔沙壩、谷坊壩抬高溝床、穩定溝坡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還草等提高表土的抗侵蝕能力喬灌草相結合,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塬面和較陡山坡發展林草業,山下緩坡和溝谷發展種植業實施沿等高線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耕種方式,采用地膜覆蓋及噴灌、滴灌等生產和灌溉技術,增強耕地抗侵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噴灌、滴灌壟作(地膜)優化產業結構以能源開發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蘭炭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產品商品率。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快速的人口增長使得脆弱的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支撐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快增長、調整人口布局是區域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思考題:修水平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試說明其原理。答案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資源,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線上,可減緩水的流速,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分析思路核心歸納分析某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著手,其中成因與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點。(1)生態環境問題的判斷常見的生態環境問題可根據生態脆弱區的特征總結如下:①濕潤的山地丘陵地區,植被破壞嚴重易引發水土流失;②蒸發旺盛的灌溉農業區,不合理灌溉易導致土地鹽堿化;③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過度墾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分析思路核心歸納分析某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著手,其中成因與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點。(2)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氣候、地形、植被類型及覆蓋率、地表沉積物等自然背景決定一個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②人為原因:當地農業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生產技術水平、政策導向等。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基本分析思路核心歸納分析某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著手,其中成因與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點。(3)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措施分析①退: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②建: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園、淤地壩工程等。③改:改善經濟結構;改坡耕地為梯田。④法:健全環保法律和法規;加強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土壤鹽堿化的成因土壤鹽堿化:又稱土壤鹽漬化,指土壤中可溶性鹽隨水向表層移動并積累下來,從而使地表可溶性鹽含量超過0.3%的過程 ,其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土壤鹽堿化的成因自然原因①氣候: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②地形: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過高。③土壤:土壤板結,礦化嚴重,鹽分高。人為原因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③過度施用化肥。④沿海地區過度開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20探究核心知識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的海雀村地處烏蒙山深處,30多年前,該地森林覆蓋率只有5%,800余村民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環境里,艱難地求生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3元。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幫助下,優秀共產黨員帶領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使海雀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今該村森林覆蓋率達7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8 633元,徹底改變了貧窮的歷史。20探究核心知識下面圖1為海雀村等高線地形圖,圖2為黃土高原魚鱗坑景觀圖。20探究核心知識答案 植被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地處山區,地表崎嶇,降水集中,土壤易被侵蝕;經濟落后,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差。1.[區域認知]分析早期海雀村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答案 方案一:植樹造林使地表徑流流速減慢,減弱土壤侵蝕;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下滲,補充地下水,增加植被存活率。方案二:修筑梯田能夠使地表坡度減小,降低地表徑流流速,使水土流失減弱;梯田邊緣有田埂,使地表徑流被梯田層層攔截,能減少地表徑流,增加下滲。2.[綜合思維]全村百姓通過合理制定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發家致富。請從下列兩個方案中選擇其一,運用水循環原理闡釋該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方案一:植樹造林 方案二:修筑梯田20探究核心知識答案 可以。喀斯特山區地勢起伏大,水土流失嚴重,地表水缺乏,魚鱗坑可減輕水土流失,蓄水保土。或不可以。魚鱗坑生態整治方式應因地制宜,貴州多為石質地表,開挖困難,且開挖成本高;石灰巖透水性強,不易蓄水。3.[地理實踐力]魚鱗坑是黃土高原常用的生態整治方式,可保土、保水、保肥。魚鱗坑可否用于貴州省水土流失的治理?請闡明你的觀點。落實思維方法1.以下四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導致水土流失發生由重到輕的順序可能是( )①順坡胡柚地 ②梯田胡柚地 ③草灌地 ④裸露土壤A.④③①② B.③②①④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2024·陜西西安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該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河谷兩側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間,海拔為50~280 m。據此完成1~2題。落實思維方法√(2024·陜西西安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狀況。該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河谷兩側坡地的坡度多在15°~20°之間,海拔為50~280 m。據此完成1~2題。2.水土流失除了導致土壤養分流失、農作物減產,還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有( )①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 ②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影響生產生活 ③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縮短 ④河流下游水位上升,航運條件改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落實思維方法√(2024·安徽合肥期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面整治經歷了三個階段(下圖):第一階段為緩坡開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少土壤侵蝕,但是水土流失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階段以生態治理為核心,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但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效果并不顯著。第三階段,十九大報告和中央1號文件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據此完成3~4題。落實思維方法3.治溝造地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下水位 B.改造水熱條件C.減少土壤侵蝕 D.增加耕地面積√(2024·安徽合肥期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坡面整治經歷了三個階段(下圖):第一階段為緩坡開挖梯田,旨在增加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減少土壤侵蝕,但是水土流失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二階段以生態治理為核心,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但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效果并不顯著。第三階段,十九大報告和中央1號文件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可持續發展模式。據此完成3~4題。落實思維方法4.下列不屬于該地種植草本灌木的原因是( )A.草本灌木需水量較少,存活率較高B.當地畜牧業發達,需要大量飼料C.灌木根系少,但扎根較深,有利于穩固表土D.草本植物主要為須根系,根系數量多,更有利于保持水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