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筆算乘法(不進位)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掌握其豎式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實際問題。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計算方法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歸納總結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掌握其豎式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難點: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豎式計算中每一步的算理,尤其是第二個乘數的十位與第一個乘數相乘時積的定位問題。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棒、點子圖卡片、練習本、教學道具(模擬文具店彩筆等)。學生準備:練習本、鉛筆、橡皮。四、教學方式講授法:講解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豎式計算方法,讓學生獲得系統的數學知識。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嘗試計算,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練習法: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五、教學過程(一)復習引入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幾道口算乘法題目:21×3、12×4、23×3、34×2、16×50、13×30、41×20、22×40。讓學生快速在練習本上完成,然后請幾位同學站起來說出答案。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口算乘法的方法:先把 0 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末尾一共有幾個 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 0。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兩道筆算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題目:14×2、231×3。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進行筆算,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學生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要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多位數每一位上的數,乘到哪一位,積的末位就要與那一位對齊。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計算過程和結果進行點評,強調計算的準確性和規范性。(二)探究新知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引出問題:“同學們,老師知道咱們學校旁邊的書店新到了一批書,一套書有 14 冊,王老師買了 12 套。大家幫老師算一算,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冊書呢?”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4×12。借助點子圖,理解算理教師給每個小組發放點子圖卡片,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借助點子圖來計算 14×1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在點子圖上圈一圈、分一分,嘗試找出計算方法。小組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的想法??赡軙霈F以下兩種方法:方法一:把 12 套書分成 10 套和 2 套。先算 10 套書的冊數,即 14×10 = 140;再算 2 套書的冊數,即 14×2 = 28;最后把兩部分的冊數相加,140 + 28 = 168 冊。方法二:把 12 套書平均分成 3 個 4 套。先算 4 套書的冊數,即 14×4 = 56;再算 3 個 56 是多少,即 56×3 = 168 冊 。教師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在黑板上用算式表示出這兩種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豎式計算教師引導學生:“我們通過點子圖找到了計算 14×12 的方法,那怎樣用豎式來計算呢?”教師在黑板上示范 14×12 的豎式計算過程:先寫好 14 和 12,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乘數 12 的個位 2 去乘第一個乘數 14 的每一位:2×4 = 8,在個位上寫 8;2×10 = 20,在十位上寫 2。這里的 2 表示 2 個十,所以要和十位對齊。再用第二個乘數 12 的十位 1 去乘第一個乘數 14 的每一位:1×4 = 4,因為這里的 1 表示 1 個十,所以 4 要寫在十位上;1×10 = 10,在百位上寫 1,這里的 1 表示 1 個百。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 + 140 = 168。在示范過程中,教師要強調每一步的算理和書寫規范,比如:用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乘數時,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乘數時,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同時,解釋為什么個位的 0 省略不寫,是為了書寫簡便,但在計算時要記住它代表的是幾個十。示范完成后,讓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仿照豎式計算過程再寫一遍,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三)鞏固練習教師在黑板上出示幾道練習題:23×33、31×43、12×11、21×69,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進行豎式計算。請幾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針對黑板上的板演進行點評,重點檢查計算過程是否正確、數位是否對齊、積的相加是否準確等問題。對于出現錯誤的同學,引導他們分析錯誤原因并及時改正。同時,讓其他同學互相檢查練習本上的計算過程,發現錯誤及時指出并幫助改正。教師出示問題:“下圖中一共有多少個圓點?(可以用點子圖示意,每行 22 個圓點,共 13 行)”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22×13。學生計算完成后,教師請一位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同時在黑板上展示豎式計算過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算式,填寫表格(表格內容:20×10 = 200,20×3 = 60,2×10 = 20,2×3 = 6 ),并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發現兩位數乘兩位數可以轉化為幾個簡單的乘法和加法運算,進一步理解算理。教師再出示幾道列豎式計算的題目:12×44、32×13、42×11、21×23,讓學生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四)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誰能說一說,在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我們是怎么做的呢?” 請幾位同學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時,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乘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乘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要和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同時,強調計算時要認真仔細,注意數位對齊和計算的準確性。教師提問:“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大家還有哪些疑問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嗎?”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及時給予解答。(五)備選練習教師出示題目:“文具店購進了 13 盒彩筆,每盒 12 支,一共買了多少支彩筆?” 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列出算式 13×12。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思路(把 13 拆分成 10 和 3,把 12 拆分成 10 和 2,分別計算 10×10、10×3、10×2、2×3,再把結果相加)在練習本上寫出計算過程。然后讓學生用豎式計算 13×12,教師巡視指導,確保學生掌握豎式計算方法。教師出示題目:“黃老師家住坤泰小區 8 棟 13 樓,這棟樓房每層有 22 階樓梯,今天下班發現停電了,只好從樓梯走回家,他從一樓到家一共要走多少階樓梯?” 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先算出從一樓到 13 樓需要走的樓梯層數 13 - 1 = 12 層,再列出算式 12×22 進行計算。學生完成計算后,請一位同學說一說解題思路和計算過程。教師出示題目:“小強在做一道乘法計算題時,把其中一個乘數 53 看成了 55,算出的結果比正確結果大了 22,正確結果是多少?” 引導學生思考:先算出看錯的乘數比正確的乘數多了多少 55 - 53 = 2,再根據結果大了 22,算出另一個乘數 22÷2 = 11,最后計算正確結果 53×11 = 583。學生完成計算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解題思路,強調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找出乘數的變化與結果變化之間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