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魯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魯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3分,共33分)
(2024·廣西百色期中)海洋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岸帶藍碳涵蓋鹽沼濕地、紅樹林、海草床、漁業碳匯和微生物碳匯等5類海岸帶碳匯。下圖示意某年我國沿海各省(市)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重要因素有(  )
①土地利用方式 ②海洋經濟發展 ③全球氣候變化 ④人類碳排放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地理信息技術在研究藍碳過程中作用顯著,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①利用GNSS定位并測算沿海鹽沼濕地面積變化速度 ②利用RS搜集我國沿海各省(市)鹽沼濕地面積變化的數據 ③利用GIS進行濱海濕地藍碳制圖及總量核算 ④利用GIS搜集海草床的分布及面積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海南地理)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他們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據此完成3~4題。
3.以下區域中,此類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  )
A.歐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亞地區
4.為減緩上述不利影響,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禁止發達國家碳交易
B.加大區域間產業轉移力度
C.加強碳減排國際合作
D.鼓勵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
2023年6月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壓縮,并通過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層,實現穩定封存,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據此完成5~7題。
5.發展海上碳封存首先應(  )
A.勘探海底地質 B.測量海底深度
C.統計碳捕集量 D.預測海面風浪
6.與陸上相比,海上碳封存具有的特點有(  )
①建設成本低 ②安全性更高 ③選址難度大 ④封存規模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其意義在于(  )
A.減少二氧化碳總量
B.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C.降低酸雨危害程度
D.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2024·甘肅蘭州期末)碳排放權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視為商品,企業間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排放交換,從而達到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實施。下圖是“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
8.下列哪些企業更關注碳排放交易市場(  )
A.服裝廠 B.核電廠 C.冶金廠 D.食品廠
9.為了減少購買配額,企業乙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 ②加強管理,提高節能意識 ③減少生產時間,停工停產 ④提高新能源使用的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是指通過一定手段,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下圖為“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表(含預計)”。據此完成10~11題。
10.我國“碳達峰”時間明顯滯后,且碳排放峰值遠高于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公眾、企業的積極性不高
B.固碳技術水平較落后
C.能源消費量大且結構不合理
D.工業生產方式落后
11.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
①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 ②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
③積極推廣生物固碳技術 ④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選擇題12~15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3·6月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措。下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完成12~13題。
12.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響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減少
C.碳凈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減弱
13.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
(2024·浙江溫州期末)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下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14~15題。
14.與甲國相比,乙國制造業(  )
A.貿易順差 B.產品附加值高
C.研發投入少 D.環境成本高
15.根據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比,甲國應優先考慮(  )
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更囊括了河北省的眾多城市。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結構、交通運輸、城鎮建設、生態環境和能源結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依舊存在一系列挑戰。下圖示意2008~2019年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例以及河北省碳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區的比例。
(1)指出京津冀地區控制碳排放量的核心區域并說明其原因。(5分)
(2)說出河北省為減少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6分)
(3)請為京津冀地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提出合理建議。(6分)
17.(2024·廣東佛山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南極磷蝦是南極海域浮游動物的典型代表,在維持整個南極海洋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南極磷蝦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定在海底的有機碳。磷蝦具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層,夜里會上浮進食,吃飽后潛入深層海水,每天夜里反復數次。所以,磷蝦糞便和殘體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極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類是磷蝦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又是南極鯨類、海豹、企鵝、海鳥等的食物。南極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為南極磷蝦提供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變化,導致南極磷蝦數量減少。下圖為南極磷蝦密集區分布圖。
(1)說出南極磷蝦的密集分布區并分析近些年磷蝦減少的自然原因。(5分)
(2)簡述南極磷蝦的“固碳”作用過程。(6分)
(3)說明南極磷蝦的減少給當地和全球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4分)
答案精析
1.A 2.B [第1題,由材料可知,海洋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所以全球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方式、海洋經濟發展都會造成海岸帶植被的變化,從而影響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①②③正確;人類碳排放量會影響大氣中CO2的含量,但是不會影響海洋的固碳能力,④錯誤。故選A。第2題,GNSS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不能對沿海鹽沼濕地面積變化速度進行測算,①錯誤;RS是遙感技術,可以搜集我國沿海各省(市)鹽沼濕地面積變化的數據,②正確;GIS是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通過技術分析進行濱海濕地藍碳制圖及總量核算,而不能有效搜集海草床的分布及面積信息,③正確,④錯誤。故選B。]
3.B 4.C [第3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太平洋島國眾多,大多國土面積狹小,地勢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對其構成巨大的威脅。選B。第4題,世界范圍內碳交易可以讓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購買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指標實現公平性目標,不應該禁止,A錯;產業轉移、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對碳排放總量影響不大,B、D錯;加強碳排放的國際合作可以通過碳交易限制碳排放,也可以通過資金、技術轉讓,減少碳排放,進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選C。]
5.A 6.D 7.D [第5題,海上碳封存是指將海底捕集的二氧化碳送至海底深處,并封存在海底地層中。封存二氧化碳的海底地層應具備的條件有:該地層的巖石應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厚度,該地層的底部應具備一定的壓力,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溫度,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儲存空間。因此,發展海上碳封存首先應勘探海底的地質條件,A正確,B錯誤;統計碳捕集量應在封存之后,C錯誤;海面風浪與海底關系不大,D錯誤。第6題,海上碳封存技術較為先進,需要的設備造價較高,因此建設成本相對較高,①錯誤;與陸上相比,將碳封存到海洋,更不容易被釋放出來,所以海上碳封存的封存環境更穩定,安全性更高,②正確;海上碳封存不占用陸地空間,選址難度較小,封存規模大,③錯誤,④正確。故選D。第7題,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并不能減少二氧化碳總量,A錯誤;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可以緩解但不能解決全球變暖問題,B錯誤;酸雨與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有關,碳封存技術并不能降低酸雨危害程度,C錯誤;碳封存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封存起來,從而減緩溫室效應,助力實現雙碳目標,D正確。]
8.C 9.D [第8題,冶金廠屬于動力導向型企業,對能源的需求量大,更關注碳排放交易市場,C正確。第9題,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和加強管理,提高節能意識以及提高新能源使用的比重均能降低碳排放,減少購買配額;但減少生產時間,停工停產不利于企業發展。①②④正確,即D正確。]
10.C 11.B [第10題,我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能源資源消耗量增大,且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新能源占比較小,使得我國“碳達峰”時間相對滯后,碳排放峰值也較高,C正確。第11題,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應該從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兩個方面努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部分高耗能產業,完全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不現實,①錯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與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關系不大,⑤錯誤;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推廣生物固碳技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均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②③④正確。故選B。]
12.C 13.D [第12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碳存儲于植物體內,湖泊濕地植物多樣性增加,固碳作用增強,圖中水體碳庫、植物碳庫和土壤碳庫的儲碳量增加,碳凈排放量減少,A錯、C對;土壤中植物殘體增加,植物根系吸碳量增加,植物殘體分解,微生物活性增強,B、D錯。第13題,濕地與陸地之間建設生態緩沖島,可以增強植被帶攔截污染物、抵御風浪的作用,從而保護和恢復濕地功能,D正確;減少湖濱植物,會破壞生物多樣性,使濕地生態變脆弱,A錯;放生外來物種,會造成生物入侵,威脅生物多樣性,B錯;降低湖面水位,濕地服務功能減弱,造成生態破壞,C錯。]
14.B 15.B [第14題,讀圖可知,乙國出口甲國的貿易總額是56 718(6 292+16 605+25 001+8 820)百萬美元,從甲國進口的貿易總額是321 195(23 545+29 066+256 626+11 958)百萬美元,可知乙國出口貿易額遠小于進口貿易額,貿易逆差大,A錯誤;由圖可知,與甲國相比,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大,創造的GDP高,說明乙國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高,研發投入高,B正確,C錯誤;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高于甲國,即乙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于甲國,說明乙國生產同類產品的環境成本低,D錯誤。第15題,擴大國際市場,承接產業轉移(特別是承接低端產業轉移)均不能提高投入-產出比,①④不符合題意;讀圖可知,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低于乙國,技術投入不足,因此為提高投入-產出比,應優先提高創新能力,②符合題意;由上題可知,甲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環境成本高,為提高投入-產出比,應優先強化產業升級,降低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題意。故選B。]
16.(1)核心區域:河北省。原因:河北省以重化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碳排放量大;北京疏解非首都職能,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鋼鐵、石化等污染較嚴重的產業。
(2)優化產業結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強環保技術投入,減輕環境污染;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發展低碳交通;修建綠色建筑。
(3)協同制定保護大氣環境戰略;協同建立組織和政策形成機制,強化協同保護;協同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協同立法,使京津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有法可依;協同管控“小散亂污”企業與農村燃煤。
17.(1)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磷蝦減少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使得適合南極磷蝦攝食的藻類大量減少;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海冰冰期及厚度明顯縮減,不利于磷蝦的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
(2)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有機碳;南極磷蝦攝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類,將碳固定在體內;同時向深層海水遷移,排放在深海中的糞便、磷蝦殘體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積物,它們所攜帶的碳會長期或永久性固存在這里。
(3)磷蝦的減少會使以磷蝦為食的動物瀕危,使當地生態系統紊亂,生物多樣性減少;使“固碳”作用減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第一節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
[學習目標] 1.結合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綜合思維)2.結合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分析碳減排的措施和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
知識點一 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1.碳循環
(1)概念:碳元素不斷地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間進行轉移和________,構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環。
(2)過程
(3)特點:相對穩定,并維持著________平衡。
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項目 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
概念 指大氣中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的氣體,主要包含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30多種氣體 近地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______________將熱量返還給地面。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稱為溫室效應
相互 關系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維持著地球表面的____________,人類活動引起的____________含量的變化會影響地球的溫室效應
思考 如果化石燃料被人類大量開采利用,對碳循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地球表面溫度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  )
A.①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
B.②為植被的固碳作用
C.③為海洋的碳排放
D.④為水圈與大氣圈的碳交換
2.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則可能導致(  )
A.珠穆朗瑪峰雪線下降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減弱
C.亞寒帶針葉林向低緯度地區擴展
D.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出現安全問題
(浙江選考)氧化亞氮(N2O)在百年尺度內的增溫效應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農田是氧化亞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3~4題。
3.氧化亞氮具有增溫效應,主要是因為(  )
A.大氣輻射總量增加 B.大氣吸收作用增強
C.地面輻射總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強
4.農田排放的氧化亞氮,主要來源于(  )
A.作物生長時的排放 B.大氣中氮氣的轉化
C.秸稈燃燒時的產生 D.生產中氮肥的施用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1.碳排放的原因
原因 表現
大量燃燒 化石燃料 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____、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它們通過燃燒釋放熱能,并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植被破壞 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對______、草原等的大規模破壞,導致植物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______減少
地表水 域減少 二氧化碳的______、溶解條件受到干擾
2.碳排放的影響:破壞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環和碳平衡,增強了大氣的____________,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環境安全。
核心歸納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
(2)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3)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4)對農業的影響
(5)對工業的影響
(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思考 近年來有些地方出現了冷冬天氣,有人認為“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是不對的。你認可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2024·遼寧大連質檢)根據某項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大堡礁在海洋熱浪的作用下發生了兩次珊瑚白化災害(即和珊瑚共生的藻類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已造成了1 500 km2的珊瑚大面積死亡。下圖為“白化珊瑚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 B.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
C.太陽活動的能量釋放 D.太陽輻射的區域差異
2.推測大規模海洋熱浪將帶來的影響是(  )
①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我國海岸線不變 ③兩極冰川分布緯度升高 ④海洋的面積縮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北極地區的增溫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北極放大效應主要發生在海冰的非融化季。有科學家認為云和水汽的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科學家不認同此觀點。據此完成3~4題。
3.科學家們對云和水汽在北極增溫中的作用存在爭議,他們各自的依據是(  )
①云和水汽可以阻擋太陽短波輻射,使到達地表的短波輻射減少 ②云和水汽增加,導致大氣向下的長波輻射增強,大氣的保溫效應增強 ③云和水汽增加,海冰融化吸收的熱量增加 ④云和水汽增加會增強地面長波輻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若云和水汽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則云和水汽對北極地表溫度的影響最弱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知識點三 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
1.原因:碳排放導致的環境問題往往具有________性。
2.原則:遵循“共同但有________的責任”原則。
國家類型 碳減排中的責任 原因
發達 國家 有義務在碳減排國際合作中承擔________的責任 大氣中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______國家的工業化產生的。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此外,發達國家還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________
發展 中國家 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 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發展中國家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都將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期,碳排放總量________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3.國際合作中的碳交易
(1)概念:《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________確定為一種商品,并在國家或地區間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簡稱碳交易。
(2)規則:為體現________原則,《京都議定書》對已經簽署協議的發達國家的碳減排額有定量的________要求,對發展中國家則沒有。發達國家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碳減排指標,可以通過__________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碳減排,也可通過購買發展中國家的____________抵消自身的碳減排指標。
4.碳減排中的中國擔當
貢獻 內容
中國的______ 2015年6月,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 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國的 合作 我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推進________、________、生態保護、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的 行動 為實現碳減排承諾,我國積極推進________,構建低碳經濟體系
中國的 成就 我國碳排放強度呈現逐年______的趨勢。據《低碳經濟指數》年度報告顯示,中國2015年碳排放強度下降率為6.8%,位居榜首;2016年碳排放強度下降率為6.6%,位居第二;2017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
核心歸納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與工業革命示意(含預測)圖。
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了在生產和消耗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
1.[綜合思維]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
2.[綜合思維]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
3.[地理實踐力]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2024·內蒙古包頭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kg/t)。下圖為“2000~2019年間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1.我國種植業區域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總體表現為(  )
A.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B.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C.西部: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 D.東部: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2.實現農業碳減排的關鍵在于(  )
A.提升農業機械化率 B.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
C.提升農業技術效率 D.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梳理教材新知
1.(1)交換 (2)化石燃料 (3)動態
2.大氣逆輻射 溫度 溫室氣體
思考 化石燃料被人類大量開采利用,會改變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破壞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破壞碳平衡。由于二氧化碳對近地面長波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增強,大氣溫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氣溫升高。
落實思維方法
1.B 2.D [第1題,①表示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會提高溫室氣體濃度,A錯誤;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B正確;③為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C錯誤;④為火山活動排放二氧化碳,D錯誤。第2題,二氧化碳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使珠穆朗瑪峰積雪融化加快,雪線上升,A錯誤;二氧化碳增加,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全球氣溫升高,亞寒帶針葉林向高緯度地區擴展,B、C錯誤;二氧化碳增加會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出現安全問題,D正確。]
3.B 4.D [第3題,據材料可知,與二氧化碳相比,氧化亞氮具有更強的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從而使大氣增溫,實現增溫效應,B正確。第4題,農業生產中氮肥的施用,是農田排放的氧化亞氮的主要來源,選D。]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梳理教材新知
1.煤 森林 貯存 吸收
2.溫室效應
思考 不認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整體趨勢,并不是說地球上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溫度都在上升。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異常事件多發,某些地方甚至出現冷冬天氣,這其實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表現。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第1題,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大堡礁在海洋熱浪的作用下,和珊瑚共生的藻類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的現象。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故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第2題,大規模海洋熱浪改變了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平面上升,我國海岸線后退;兩極冰川融化,兩極冰川分布緯度升高;海洋的面積擴大。]
3.A 4.C [第3題,云和水汽增加,會導致大氣削弱作用增強,可以阻擋太陽短波輻射,使到達地表的短波輻射減少,①正確。云和水汽增加,會增強大氣逆輻射作用,導致大氣向下的長波輻射增強,大氣的保溫效應增強,②正確。因此科學家們對云和水汽在北極增溫中的作用存在爭議。根據①②可知,云和水汽增加,海冰融化吸收的熱量不一定增加,也可能減少,③錯誤。地面長波輻射的影響因素是地面溫度,云和水汽的增加不一定會導致地面溫度升高,增強地面長波輻射,④錯誤。A正確。故選A。第4題,由材料可知,北極放大效應主要發生在海冰的非融化季,1月、4月、10月北極接受的太陽輻射量小,海冰處于非融化時期,7月北極溫度高,海冰處于融化時期,若云和水汽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則云和水汽對北極地表溫度的影響最弱的月份是7月,故選C。]
知識點三 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
梳理教材新知
1.全球
2.區別 更多 發達 碳轉移 增長
3.(1)排放權 (2)公平性 強制 技術援助 碳減排額
4.承諾 氣候變化 清潔能源 綠色發展 下降
探究核心知識
1.第一次:以木柴為主轉向以煤炭為主;第二次:以煤炭為主轉向以油氣為主;第三次:以油氣為主轉向以新能源為主。
2.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量增加;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增高。
3.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用電解水制取氫;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空氣中的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讀圖可知,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地區省份總體為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A正確;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區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B錯誤;內蒙古、甘肅、新疆等西部省份表現為低排放強度、低排放量,C錯誤;上海、浙江等東部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D錯誤。第2題,機械使用過程中要消耗燃料,提升農業機械化率會增加碳排放,A錯誤;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耕地,與實現農業碳減排關系不大,B、D錯誤;提升農業技術效率,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可以利于實現農業碳減排,C正確。](共89張PPT)
碳排放與環境安全
第一節
第二單元 生態環境與國家安全
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1.結合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綜合思維)
2.結合資料,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綜合思維)
3.結合實例,分析碳減排的措施和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知識點三 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自然界的碳循環與溫室效應
>
<
知識點一
1.碳循環
(1)概念:碳元素不斷地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間進行轉移和   ,構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環。
(2)過程
(3)特點:相對穩定,并維持著   平衡。
交換
化石燃料
動態
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項目 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
概念 指大氣中能讓太陽短波輻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的氣體,主要包含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30多種氣體 近地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______
   將熱量返還給地面。大氣的這種保溫作用稱為溫室效應
相互 關系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維持著地球表面的   ,人類活動引起的     含量的變化會影響地球的溫室效應
大氣逆
輻射
溫度
溫室氣體
思考 如果化石燃料被人類大量開采利用,對碳循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地球表面溫度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答案 化石燃料被人類大量開采利用,會改變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破壞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破壞碳平衡。由于二氧化碳對近地面長波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增強,大氣溫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氣溫升高。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
A.①可降低溫室氣體濃度
B.②為植被的固碳作用
C.③為海洋的碳排放
D.④為水圈與大氣圈的碳交換

①表示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會提高溫室氣
體濃度,A錯誤;
②為植物的固碳作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
二氧化碳,B正確;
③為海洋對二氧化碳的吸收,C錯誤;
④為火山活動排放二氧化碳,D錯誤。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中。下圖示意碳循環過程。據此完成1~2題。
2.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則可能導致
A.珠穆朗瑪峰雪線下降
B.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減弱
C.亞寒帶針葉林向低緯度地區擴展
D.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出現安全問題

二氧化碳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使珠穆朗瑪峰積雪
融化加快,雪線上升,A錯誤;
二氧化碳增加,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增強,全球
氣溫升高,亞寒帶針葉林向高緯度地區擴展,B、
C錯誤;
二氧化碳增加會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森林、草原等
生態系統出現安全問題,D正確。
(浙江選考)氧化亞氮(N2O)在百年尺度內的增溫效應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農田是氧化亞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3~4題。
3.氧化亞氮具有增溫效應,主要是因為
A.大氣輻射總量增加 B.大氣吸收作用增強
C.地面輻射總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強

據材料可知,與二氧化碳相比,氧化亞氮具有更強的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從而使大氣增溫,實現增溫效應,B正確。
(浙江選考)氧化亞氮(N2O)在百年尺度內的增溫效應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農田是氧化亞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3~4題。
4.農田排放的氧化亞氮,主要來源于
A.作物生長時的排放 B.大氣中氮氣的轉化
C.秸稈燃燒時的產生 D.生產中氮肥的施用

農業生產中氮肥的施用,是農田排放的氧化亞氮的主要來源,選D。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
<
知識點二
1.碳排放的原因
原因 表現
大量燃燒 化石燃料 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  、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它們通過燃燒釋放熱能,并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植被破壞 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對   、草原等的大規模破壞,導致植物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   減少
地表水 域減少 二氧化碳的   、溶解條件受到干擾

森林
貯存
吸收
2.碳排放的影響:破壞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環和碳平衡,增強了大氣的     ,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環境安全。
溫室效應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1)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2)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3)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4)對農業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5)對工業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核心歸納
(6)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思考 近年來有些地方出現了冷冬天氣,有人認為“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是不對的。你認可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答案 不認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整體趨勢,并不是說地球上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溫度都在上升。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異常事件多發,某些地方甚至出現冷冬天氣,這其實也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表現。
(2024·遼寧大連質檢)根據某項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大堡礁在海洋熱浪的作用下發生了兩次珊瑚白化災害(即和珊瑚共生的藻類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已造成了1 500 km2的珊瑚大面積死亡。下圖為“白化珊瑚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
B.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
C.太陽活動的能量釋放
D.太陽輻射的區域差異

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大堡礁在海洋熱浪的作用下,和珊瑚共生的藻類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的現象。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故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
(2024·遼寧大連質檢)根據某項研究結果表明,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大堡礁在海洋熱浪的作用下發生了兩次珊瑚白化災害(即和珊瑚共生的藻類離開或死亡,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失去營養供應而死),已造成了1 500 km2的珊瑚大面積死亡。下圖為“白化珊瑚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2.推測大規模海洋熱浪將帶來的影響是
①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我國海岸線不變 ③兩極冰川
分布緯度升高 ④海洋的面積縮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大規模海洋熱浪改變了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減少;海平面上升,我國海岸線后退;兩極冰川融化,兩極冰川分布緯度升高;海洋的面積擴大。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北極地區的增溫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北極放大效應主要發生在海冰的非融化季。有科學家認為云和水汽的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科學家不認同此觀點。據此完成3~4題。
3.科學家們對云和水汽在北極增溫中的作用存在爭議,他們各自的依據是
①云和水汽可以阻擋太陽短波輻射,使到達地表的短波輻射減少 ②云和水汽增加,導致大氣向下的長波輻射增強,大氣的保溫效應增強 ③云和水汽增加,海冰融化吸收的熱量增加 ④云和水汽增加會增強地面長波輻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云和水汽增加,會導致大氣削弱作用增強,可以阻擋太陽短波輻射,使到達地表的短波輻射減少,①正確。
云和水汽增加,會增強大氣逆輻射作用,導致大氣向下的長波輻射增強,大氣的保溫效應增強,②正確。
因此科學家們對云和水汽在北極增溫中的作用存在爭議。根據①②可知,云和水汽增加,海冰融化吸收的熱量不一定增加,也可能減少,③錯誤。
地面長波輻射的影響因素是地面溫度,云和水汽的增加不一定會導致地面溫度升高,增強地面長波輻射,④錯誤。A正確。故選A。
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北極地區的增溫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這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北極放大效應主要發生在海冰的非融化季。有科學家認為云和水汽的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科學家不認同此觀點。據此完成3~4題。
4.若云和水汽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則云和水汽對北極地表溫度的影響最弱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由材料可知,北極放大效應主要發生在海冰的非融化季,1月、4月、10月北極接受的太陽輻射量小,海冰處于非融化時期,7月北極溫度高,海冰處于融化時期,若云和水汽增多是近年來北極增溫的主要原因,則云和水汽對北極地表溫度的影響最弱的月份是7月,故選C。
碳減排中的國際合作
>
<
知識點三
1.原因:碳排放導致的環境問題往往具有   性。
2.原則:遵循“共同但有   的責任”原則。
全球
區別
國家類型 碳減排中的責任 原因
發達 國家 有義務在碳減排國際合作中承擔   的責任 大氣中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   國家的工業化產生的。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世界上最多的。此外,發達國家還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進行_______
更多
發達
碳轉移
國家類型 碳減排中的責任 原因
發展 中國家 妥善處理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 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發展中國家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都將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期,碳排放總量   趨勢在短期內難以逆轉
增長
3.國際合作中的碳交易
(1)概念:《京都議定書》把二氧化碳    確定為一種商品,并在國家或地區間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機制”,簡稱碳交易。
(2)規則:為體現    原則,《京都議定書》對已經簽署協議的發達國家的碳減排額有定量的   要求,對發展中國家則沒有。發達國家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碳減排指標,可以通過     等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碳減排,也可通過購買發展中國家的     抵消自身的碳減排指標。
排放權
公平性
強制
技術援助
碳減排額
4.碳減排中的中國擔當
貢獻 內容
中國的 _____ 2015年6月,我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
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承諾
貢獻 內容
中國的 合作 我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推進     、     、生態保護、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中國的 行動 為實現碳減排承諾,我國積極推進     ,構建低碳經濟體系
氣候變化
清潔能源
綠色發展
貢獻 內容
中國的 成就 我國碳排放強度呈現逐年   的趨勢。據《低碳經濟指數》年度報告顯示,中國2015年碳排放強度下降率為6.8%,位居榜首;2016年碳排放強度下降率為6.6%,位居第二;2017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6%
下降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核心歸納
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與工業革命示意(含預測)圖。
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了在生產和消耗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右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
1.[綜合思維]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
答案 第一次:以木柴為主轉向以煤炭為主;第二次:以煤炭為主轉向以油氣為主;第三次:以油氣為主轉向以新能源為主。
2.[綜合思維]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
答案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量增加;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增高。
3.[地理實踐力]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答案 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發電;用電解水制取氫;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空氣中的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
(2024·內蒙古包頭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kg/t)。下圖為“2000~2019年間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1.我國種植業區域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
總體表現為
A.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B.南方:低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C.西部: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
D.東部:高排放強度、高排放量

讀圖可知,河南、山東、河北等北方
地區省份總體為低排放強度、高排放
量,A正確;
湖南、湖北等南方地區總體表現為高
排放強度、高排放量,B錯誤;
內蒙古、甘肅、新疆等西部省份表現
為低排放強度、低排放量,C錯誤;
上海、浙江等東部省份總體表現為高排放強度、低排放量,D錯誤。
(2024·內蒙古包頭期中)“種植業碳排放量”指種植業生產中投入的生產資料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量。“種植業碳排放強度”=碳排放量/糧食產量(kg/t)。下圖為“2000~2019年間我國種植業平均碳排放量與強度圖”。據此回答1~2題。
2.實現農業碳減排的關鍵在于
A.提升農業機械化率
B.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
C.提升農業技術效率
D.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機械使用過程中要消耗燃料,提升農
業機械化率會增加碳排放,A錯誤;
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實施耕地占
補平衡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耕地,
與實現農業碳減排關系不大,B、D
錯誤;
提升農業技術效率,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可以利于實現農業碳減排,C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4·廣西百色期中)海洋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岸帶藍碳涵蓋鹽沼濕地、紅樹林、海草床、漁業碳匯和微生物碳匯等5類海岸帶碳匯。下圖示意某年我國沿海各省(市)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年固碳量。據此完成1~2題。
1.影響藍碳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重要因素有
①土地利用方式 ②海洋經濟發展 ③全球氣候變
化 ④人類碳排放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材料可知,海洋藍碳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
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CO2,并將其固定、儲存在
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所以全球氣候變
化、土地利用方式、海洋經濟發展都會造成海
岸帶植被的變化,從而影響藍碳生態系統固碳
能力,①②③正確;
人類碳排放量會影響大氣中CO2的含量,但是不
會影響海洋的固碳能力,④錯誤。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地理信息技術在研究藍碳過程中作用顯著,下列
表述正確的是
①利用GNSS定位并測算沿海鹽沼濕地面積變化速
度 ②利用RS搜集我國沿海各省(市)鹽沼濕地面積
變化的數據 ③利用GIS進行濱海濕地藍碳制圖及
總量核算 ④利用GIS搜集海草床的分布及面積信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GNSS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不能對沿海鹽沼濕地面積變化速度進行測算,①錯誤;
RS是遙感技術,可以搜集我國沿海各省(市)鹽沼濕地面積變化的數據,②正確;
GIS是地理信息系統,可以通過技術分析進行濱海濕地藍碳制圖及總量核算,而不能有效搜集海草床的分布及面積信息,③正確,④錯誤。故選B。
(2023·海南地理)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他們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據此完成3~4題。
3.以下區域中,此類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
A.歐洲西部 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 D.中亞地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太平洋島國眾多,大多國土面積狹小,地勢較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對其構成巨大的威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海南地理)氣候變化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勻的,一些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因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響,他們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受到的影響很大。據此完成3~4題。
4.為減緩上述不利影響,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禁止發達國家碳交易
B.加大區域間產業轉移力度
C.加強碳減排國際合作
D.鼓勵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世界范圍內碳交易可以讓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購買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指標實現公平性目標,不應該禁止,A錯;
產業轉移、發展中國家大量移民對碳排放總量影響不大,B、D錯;
加強碳排放的國際合作可以通過碳交易限制碳排放,也可以通過資金、技術轉讓,減少碳排放,進而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選C。
2023年6月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壓縮,并通過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層,實現穩定封存,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據此完成5~7題。
5.發展海上碳封存首先應
A.勘探海底地質 B.測量海底深度
C.統計碳捕集量 D.預測海面風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海上碳封存是指將海底捕集的二氧化碳送至海底深處,并封存在海底地層中。封存二氧化碳的海底地層應具備的條件有:該地層的巖石應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厚度,該地層的底部應具備一定的壓力,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溫度,該地層應具備一定的儲存空間。因此,發展海上碳封存首先應勘探海底的地質條件,A正確,B錯誤;
統計碳捕集量應在封存之后,C錯誤;
海面風浪與海底關系不大,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年6月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壓縮,并通過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層,實現穩定封存,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據此完成5~7題。
6.與陸上相比,海上碳封存具有的特點有
①建設成本低 ②安全性更高 ③選址難度大 ④封存規模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海上碳封存技術較為先進,需要的設備造價較高,因此建設成本相對較高,①錯誤;
與陸上相比,將碳封存到海洋,更不容易被釋放出來,所以海上碳封存的封存環境更穩定,安全性更高,②正確;
海上碳封存不占用陸地空間,選址難度較小,封存規模大,③錯誤,④正確。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年6月我國首個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壓縮,并通過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層,實現穩定封存,填補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據此完成5~7題。
7.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其意義在于
A.減少二氧化碳總量 B.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C.降低酸雨危害程度 D.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并不能減少二氧化碳總量,A錯誤;
我國大力發展應用碳封存技術,可以緩解但不能解決全球變暖問題,B錯誤;
酸雨與酸性氣體的大量排放有關,碳封存技術并不能降低酸雨危害程度,C錯誤;
碳封存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封存起來,從而減緩溫室效應,助力實現雙碳目標,D正確。
(2024·甘肅蘭州期末)碳排放權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視為商品,企業間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排放交換,從而達到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實施。右圖
是“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圖”。據此完成8
~9題。
8.下列哪些企業更關注碳排放交易市場
A.服裝廠 B.核電廠
C.冶金廠 D.食品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冶金廠屬于動力導向型企業,對能源的需求量大,更關注碳排放交易市場,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甘肅蘭州期末)碳排放權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視為商品,企業間通過市場手段進行排放交換,從而達到控制排放總量的目的。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于2021年2月1日起實施。右圖
是“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圖”。據此完成8
~9題。
9.為了減少購買配額,企業乙可采取的有效
措施有
①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 ②加強管
理,提高節能意識 ③減少生產時間,停工停產 ④提高新能源使用的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碳排放和加強管理,提高節能意識以及提高新能源使用的比重均能降低碳排放,減少購買配額;但減少生產時間,停工停產不利于企業發展。①②④正確,即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是指通過一定手段,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右圖為“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表(含預計)”。據此完成10~1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我國“碳達峰”時間明顯滯后,且碳排放峰值遠高于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公眾、企業的積極性不高
B.固碳技術水平較落后
C.能源消費量大且結構不合理
D.工業生產方式落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我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能源資源消耗量增大,且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新能源占比較小,使得我國“碳達峰”時間相對滯后,碳排放峰值也較高,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①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 ②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 ③積極推廣生物固碳技術 ④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應該從減少碳
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兩個方面努力。經濟社
會的發展離不開部分高耗能產業,完全禁
止發展高耗能產業不現實,①錯誤;
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與減少碳排放和增
加碳吸收關系不大,⑤錯誤;
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推廣生物固碳
技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均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②③④正確。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6月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
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
措。右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完
成12~13題。
12.植物多樣性增加對湖泊濕地固碳作用的影
響是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減少
C.碳凈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減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碳存儲于植物
體內,湖泊濕地植物多樣性增加,固碳
作用增強,圖中水體碳庫、植物碳庫和
土壤碳庫的儲碳量增加,碳凈排放量減
少,A錯、C對;
土壤中植物殘體增加,植物根系吸碳量
增加,植物殘體分解,微生物活性增強,B、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6月浙江選考)在“雙碳”目標背景
下,湖泊濕地的生態修復是個重要的固碳舉
措。右圖為“湖泊濕地碳循環示意圖”。完
成12~13題。
13.下列對湖泊濕地生態修復的措施,合理的是
A.減少湖濱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來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變濕地地形,建設生態緩沖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濕地與陸地之間建設生態緩沖島,可以增
強植被帶攔截污染物、抵御風浪的作用,
從而保護和恢復濕地功能,D正確;
減少湖濱植物,會破壞生物多樣性,使濕
地生態變脆弱,A錯;
放生外來物種,會造成生物入侵,威脅生
物多樣性,B錯;
降低湖面水位,濕地服務功能減弱,造成生態破壞,C錯。
(2024·浙江溫州期末)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右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14~15題。
14.與甲國相比,乙國制造業
A.貿易順差 B.產品附加值高
C.研發投入少 D.環境成本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圖可知,乙國出口甲國的貿易總額是56 718
(6 292+16 605+25 001+8 820)百萬美元,從甲國進口的貿易總額是321 195(23 545+29 066+256 626+11 958)百萬美元,可知乙國出口貿易額遠小于進口貿易額,貿易逆差大,A錯誤;
由圖可知,與甲國相比,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大,創造的GDP高,說明乙國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高,研發投入高,B正確,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生產同類產品,乙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創造的GDP均高于甲國,即乙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于甲國,說明乙國生產同類產品的環境成本低,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浙江溫州期末)碳排放強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創新投入密切相關,碳中和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右圖示意某年甲國和乙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貿易額、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與經濟產出情況。據此完成14~15題。
15.根據圖中兩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產品的投入—產出比,甲國應優先考慮
①擴大國際市場 ②提高創新能力 ③強化產業升級 ④承接產業轉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擴大國際市場,承接產業轉移(特別是承接低端產業轉移)均不能提高投入-產出比,①④不符合題意;
讀圖可知,甲國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發投入低于乙國,技術投入不足,因此為提高投入-產出比,應優先提高創新能力,②符合題意;
由上題可知,甲國重點制造業部門環境成本高,為提高投入-產出比,應優先強化產業升級,降低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③符合題意。故選B。
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的“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更囊括了河北省的眾多城市。京津冀地區在產業結構、交通運輸、城鎮建設、生態環境和能源結構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實現“雙碳”(“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依舊存在一系列挑戰。下圖示意2008~2019年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例以及河北省碳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區的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指出京津冀地區控制碳排放量的核心區域并說明其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核心區域:河北省。原因:河北省以重化工業為主,污染嚴重,碳排放量大;北京疏解非首都職能,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鋼鐵、石化等污染較嚴重的產業。
(2)說出河北省為減少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優化產業結構,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強環保技術投入,減輕環境污染;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發展低碳交通;修建綠色建筑。
(3)請為京津冀地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提出合理建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協同制定保護大氣環境戰略;協同建立組織和政策形成機制,強化協同保護;協同推進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協同立法,使京津冀協同保護大氣環境有法可依;協同管控“小散亂污”企業與農村燃煤。
17.(2024·廣東佛山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極磷蝦是南極海域浮游動物的典型代表,在維持整個南極海洋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南極磷蝦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定在海底的有機碳。磷蝦具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層,夜里會上浮進食,吃飽后潛入深層海水,每天夜里反復數次。所以,磷蝦糞便和殘體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極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類是磷蝦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又是南極鯨類、海豹、企鵝、海鳥等的食物。南極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為南極磷蝦提供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變化,導致南極磷蝦數量減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圖為南極磷蝦密集區分布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說出南極磷蝦的密集分布區并分析近些年磷蝦減少的自然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磷蝦減少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使得適合南極磷蝦攝食的藻類大量減少;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海冰冰期及厚度明顯縮減,不利于磷蝦的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
(2)簡述南極磷蝦的“固碳”作用過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有機碳;南極磷蝦攝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類,將碳固定在體內;同時向深層海水遷移,排放在深海中的糞便、磷蝦殘體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積物,它們所攜帶的碳會長期或永久性固存在這里。
(3)說明南極磷蝦的減少給當地和全球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磷蝦的減少會使以磷蝦為食的動物瀕危,使當地生態系統紊亂,生物多樣性減少;使“固碳”作用減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漾濞| 读书| 渝中区| 新宁县| 富顺县| 孝义市| 长垣县| 泰顺县| 城步| 元朗区| 榆中县| 五家渠市| 德格县| 疏附县| 宜丰县| 正安县| 阿克陶县| 洪泽县| 永平县| 南皮县| 康定县| 桂林市| 恩施市| 禹城市| 咸宁市| 西林县| 石狮市| 宿州市| 邢台市| 马公市| 阿坝县| 大宁县| 万山特区| 临夏县| 永嘉县| 天门市| 浦县| 永兴县| 林芝县|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