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地表環境的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8份)魯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地表環境的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8份)魯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分值:65分]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3分,共33分)
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島嶼兩側①②兩種自然帶的差異體現了(  )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2.下列地理現象的成因與①自然帶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帶
C.巴西高原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帶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2023·浙江舟山期末)下圖是“植被類型與熱量、水分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各代號中表示海南島典型植被類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己自然帶在北半球大陸呈連續分布,是因為(  )
A.熱量充足 B.降水豐富
C.濕度適中 D.光照強烈
(2024·湖北孝感模擬)下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5~7題。
5.從B地到A地的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  )
A.全球性的海陸分異
B.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C.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6.從C地到D地自然景觀變化的基礎是(  )
A.水分 B.熱量 C.土壤 D.地形
7.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023·云南麗江期末)下圖為“陸地植被類型與緯度、干燥度的關系示意圖”,干燥度是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圖中不同數碼表示不同的植被類型。讀圖完成8~9題。
8.圖中水循環最為活躍的植被類型是(  )
A.① B.④ C.⑥ D.⑩
9.圖中⑨代表的植被類型最有可能是(  )
A.溫帶草原 B.寒帶苔原
C.亞寒帶針葉林 D.常綠闊葉林
(2023·江西上饒期末)圖1為“某半球甲地示意圖”,圖2為“甲地降水月分配柱狀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通過圖文材料分析,判斷甲地自然帶類型是(  )
A.熱帶荒漠帶
B.熱帶草原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11.根據所學知識,推測甲地可能位于(  )
A.我國東南沿海 B.非洲好望角
C.撒哈拉沙漠 D.地中海沿岸
(選擇題12~16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2024·河南許昌月考)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地資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土壤沙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京津冀地區主要風沙源地之一。下圖示意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FVC均值(數值越大,植被覆蓋度越高)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2~14題。
12.錫林郭勒草原從東到西依次為(  )
A.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B.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
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
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
13.錫林郭勒草原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4.改善錫林郭勒草原的植被覆蓋度,需要(  )
A.大力植樹種草 B.擴大耕種面積
C.建設人工濕地 D.進行季節性輪牧
我國東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山塊之間常形成被陡崖圍合的溝谷。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生垂直分異的高差,卻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異現象。讀圖,回答15~16題。
15.該地植被分異有別于一般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原因主要是(  )
A.相對高度小,坡度陡
B.地形封閉,降水條件差
C.人類活動強度
D.緯度較高,熱量差異小
16.形成“溝谷季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年降水量豐富 B.土壤水分充足
C.太陽光照強烈 D.海拔低,氣溫高
17.(2023·山東濟南期末)讀“亞歐大陸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2分)
(1)說明A→B→G自然帶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形成基礎。(4分)
(2)從圖中可以看出,A、B自然帶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比大陸西岸低,分析原因。(4分)
(3)G、H兩自然帶緯度大致相同且都臨海,但其自然帶不同,簡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1.D 2.C [第1題,從圖中可知,該島為馬達加斯加島,①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加上沿岸有暖流流經,降水多,自然帶為熱帶雨林帶;②位于背風坡,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兩者的差異體現了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第2題,四個選項都屬于非地帶性現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響;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形成熱帶草原帶;南半球南緯50°~60°附近為海洋,不具備發育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的陸地環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及巴西高原東南部雖距赤道較遠,但都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沿岸都有暖流流經,都形成了熱帶雨林帶。]
3.D 4.C [第3題,結合所學可知,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應為熱帶季雨林帶,典型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結合圖示水分和熱量的變化,丙位于水分最少、熱量最低的環境,故判斷為苔原;甲位于水分最少、熱量最高的環境,故判斷為荒漠;己、戊、丁位于水分豐富地區,按熱量的差異,可判斷己為針葉林、戊為闊葉林、丁為熱帶雨林(季雨林),乙位于水分較少的環境,故判斷為草原。故選D。第4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己自然帶為針葉林帶。北半球大陸針葉林分布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濕度適中,C正確。]
5.C 6.A 7.D 8.A 9.C
10.D 11.B [第10題,由圖可知,甲地位于大陸西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0°緯線南北分別為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B、C錯誤。再結合圖2中甲地降水分配情況,可推斷甲地為地中海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A錯誤,D正確。第11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甲地為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結合圖2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30°~40°之間,為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B正確。]
12.A 13.C 14.D [第12題,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由東向西減少,說明降水量由東向西減少,因此植被類型由東向西依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A正確。第13題,受夏季風影響,錫林郭勒草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C正確。第14題,錫林郭勒草原區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放牧,退耕還草,進行季節性輪牧,D正確,B錯誤;半干旱草原地區降水少,大力植樹種草成活率低,A錯誤;建設人工濕地需要大量水源,C錯誤。]
15.A 16.B [第15題,由材料可知,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為300~4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生垂直分異的高差,但由于坡度陡,導致底部、懸崖、頂部植被有差異。所以該地植被分異有別于一般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原因主要是相對高度小,坡度陡,A正確;丹霞地貌分布區地形并不封閉,降水也較多,B錯誤;其與人類活動強度無關,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C錯誤;丹霞地貌大多分布在我國東南部,緯度較低,D錯誤。第16題,據圖可知,溝谷地勢低,地表徑流匯集;溝谷地形封閉,光照相對較弱,蒸發量較小,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發育喜濕的季雨林。故選B。]
17.(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基礎是熱量。
(2)大陸東岸受寒流影響,較同緯度地區氣溫低;大陸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同緯度地區氣溫高。
(3)氣候特征不同,G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H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目標 1.結合區域分布圖,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分布特點。(區域認知)2.結合圖表和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因素。(綜合思維)3.結合材料,分析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特點及原因。(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1)主要表現:自然環境____________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自然帶
①形成
②命名:以____________命名。
③自然帶分布與氣候類型的對應關系
氣候對自然帶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會形成不同的自然帶。自然帶的分布和氣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下圖所示(以北半球為例):
(3)規律(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包括______地域分異規律和________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帶成因記憶法
(1)一種氣候類型形成一種自然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寒帶冰原帶。
(2)兩種氣候形成一種自然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都形成了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3)一種氣候形成多個自然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了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4)氣候相同,但因地勢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帶不同:在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勢低、降水多的地區為熱帶季雨林帶,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島的西海岸;地勢高、降水少的地區為熱帶草原帶,如德干高原。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環境在地表____________上的地域分異規律叫作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具體內容如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獲得的____________隨緯度發生變化,導致熱量由赤道向兩極方向遞減 ________之間的水分交換從沿海向內陸逐漸________
分異基礎 ________條件 ________條件
分異規律 表現 大致與______平行,沿______方向延伸、________方向更替 平行于_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____方向更替
圖示
典型地區 低緯和高緯地區及中緯度一定范圍內 中緯度大陸地區
典型案例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陸地自然帶自南向北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國北緯40°附近,從沿海向內陸,依次分布著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等自然帶
思考 為什么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在北半球中緯度大陸地區表現較為明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分析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緯度位置的差異。
2.在分析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海陸位置的差異。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下圖為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1.[區域認知]從圖中看,由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帶是怎樣變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亞洲東部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區域認知]據圖分析,自日本本州島南部向亞歐大陸內部,自然帶是怎樣變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綜合思維]指出亞歐大陸東部向內陸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小于或等于22 ℃時的第一天。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1.我國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  )
A.從南向北演進
B.從北向南演進
C.從東南向西北演進
D.從東向西演進
2.該驢友沿著路線②“追尋金秋”,途中能看到最壯觀“金秋”的植被類型是(  )
A.甲地——亞寒帶針葉林
B.乙地——落葉闊葉林
C.丙地——常綠闊葉林
D.丁地——熱帶季雨林
知識點二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1.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________等因素。
2.舉例
(1)南美大陸太平洋沿岸南緯3°至南緯30°之間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狹長荒漠帶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寒流的影響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大西洋暖濕氣流的阻擋。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________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響,在西北干旱區形成了比較濕潤的綠洲環境。
核心歸納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
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寒帶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無陸地
北極地區 寒帶冰原帶 少 北極地區以北冰洋洋面為主
地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進入,處于背風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狹長帶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洋流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大陸西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
歐洲西岸 針闊葉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范圍特別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濕
水分 天山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
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下面兩幅圖中,甲圖為“雅加達到北京附近沿經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乙圖為“北京附近沿緯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在B處的大片森林中出現苔原植被可能是因為(  )
A.受緯度位置影響,屬于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B.受海陸位置影響,屬于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C.受地形影響,屬于垂直地域分異
D.受地形影響,屬于非地帶性分異
2.在乙圖中,D處能形成草原的原因可能是(  )
A.受到夏季風的影響,氣候較為濕潤
B.受到西風的影響,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
C.E處有高山冰雪融水,使這里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
D.受冬季風的影響,冬季風從北冰洋帶來豐富的水汽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知識點一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1.(1)各組成要素 (2)①緯度 海陸 水熱狀況 植被 土壤 帶狀 ②植被類型 (3)水平 垂直
2.水平方向 太陽輻射 海陸 減弱 熱量 水分 緯線 東西 南北 海岸 海岸 中緯度 亞寒帶針葉林帶 寒帶苔原帶 寒帶冰原帶
思考 主要是因為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大陸開闊,大陸西岸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大陸東岸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從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少,導致由沿海到內陸顯著的水分差異,從而形成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表現出由森林帶到草原帶再到荒漠帶的依次更替。
探究核心知識
1.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是以熱量條件為基礎的。
3.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4.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是以水分條件為基礎的。
落實思維方法
1.B 2.B [第1題,我國北方緯度較高,降溫較早,入秋時間較早,故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從北向南演進,我國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入秋較早,也會從西向東演進,B正確,A、C、D錯誤。第2題,乙地位于我國華北地區附近,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秋季葉子變黃的過程較明顯,最能體現“金秋”植被的特點,B正確;亞寒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都不能體現出“金秋”植被的特點,A、C、D錯誤。]
知識點二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1.洋流
2.(1)秘魯 安第斯山脈 (2)大西洋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第1題,甲圖反映從低緯到高緯自然帶的變化,據圖可知,A處植被為苔原,且處于亞寒帶針葉林的包圍之中。由雅加達和北京的相對位置可知,B處大致位于中西伯利亞高原,由于地形的影響,林間出現了苔原植被,屬于非地帶性分異。第2題,乙圖反映從沿海到內陸自然帶的變化。據圖可知,D處植被為溫帶森林草原、草原,兩側植被為溫帶荒漠、半荒漠和高山植被,說明D處水資源較為充足,可能是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響。](共62張PPT)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第一節
第五單元 自然環境的特征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1.結合區域分布圖,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及分布特點。(區域認知)
2.結合圖表和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及影響因素。(綜合思維)
3.結合材料,分析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特點及原因。(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知識點二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
<
知識點一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1)主要表現:自然環境 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自然帶
①形成
②命名:以 命名。
各組成要素
緯度
海陸
水熱狀



土壤


植被類型
③自然帶分布與氣候類型的對應關系
氣候對自然帶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會形成不同的自然帶。自然帶的分布和氣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右圖所示(以北半球為例):
(3)規律(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包括_____
地域分異規律和 地域分異規律。
水平
垂直
自然帶成因記憶法
(1)一種氣候類型形成一種自然帶: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寒帶冰原帶。
(2)兩種氣候形成一種自然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都形成了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3)一種氣候形成多個自然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了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4)氣候相同,但因地勢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帶不同:在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勢低、降水多的地區為熱帶季雨林帶,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島的西海岸;地勢高、降水少的地區為熱帶草原帶,如德干高原。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環境在地表 上的地域分異規律叫作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具體內容如下: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獲得的 隨緯度發生變化,導致熱量由赤道向兩極方向遞減 之間的水分交換從沿海向內陸逐漸_____
分異基礎 條件 條件
水平方向
太陽輻射
海陸
減弱
熱量
水分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分異規律 表現 大致與 平行,沿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 平行于 方向延伸、垂直于
方向更替
圖示
典型地區 低緯和高緯地區及中緯度一定范圍內 中緯度大陸地區
緯線
東西
南北
海岸
海岸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典型案例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陸地自然帶自南向北依次為 、 、___________ 在我國北緯40°附近,從沿海向內陸,依次分布著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等自然帶
亞寒帶針葉林帶
寒帶苔原帶
寒帶冰原帶
思考 為什么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在北半球中緯度大陸地區表現較為明顯?
答案 主要是因為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大陸開闊,大陸西岸受來自海洋的西風影響,大陸東岸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降水從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少,導致由沿海到內陸顯著的水分差異,從而形成自然帶從沿海到內陸表現出由森林帶到草原帶再到荒漠帶的依次更替。
1.在分析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緯度位置的差異。
2.在分析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海陸位置的差異。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右圖為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1.[區域認知]從圖中看,由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帶是怎樣變化的?
答案 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綜合思維]亞洲東部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答案 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是以熱量條件為基礎的。
3.[區域認知]據圖分析,自日本本州島南部向亞歐大陸內部,自然帶是怎樣變化的?
答案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4.[綜合思維]指出亞歐大陸東部向內陸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地域分異規律?這種規律的形成基礎是什么?
答案 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是以水分條件為基礎的。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小于或等于22 ℃時的第一天。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1.我國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
A.從南向北演進
B.從北向南演進
C.從東南向西北演進
D.從東向西演進

我國北方緯度較高,降溫較早,入秋時間較早,故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從北向南演進,我國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入秋較早,也會從西向東演進,B正確,A、C、D錯誤。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的“入秋日”是指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小于或等于22 ℃時的第一天。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2.該驢友沿著路線②“追尋金秋”,途中能看到最壯觀“金秋”的植被類型是
A.甲地——亞寒帶針葉林 B.乙地——落葉闊葉林
C.丙地——常綠闊葉林 D.丁地——熱帶季雨林

乙地位于我國華北地區附近,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秋季葉子變黃的過程較明顯,最能體現“金秋”植被的特點,B正確;
亞寒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都不能體現出“金秋”植被的特點,A、C、D錯誤。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
<
知識點二
1.形成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等因素。
2.舉例
(1)南美大陸太平洋沿岸南緯3°至南緯30°之間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狹長荒漠帶的形成原因: 寒流的影響及 對大西洋暖濕氣流的阻擋。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 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響,在西北干旱區形成了比較濕潤的綠洲環境。
洋流
秘魯
安第斯山脈
大西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核心歸納
影響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
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寒帶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無陸地
北極地區 寒帶冰原帶 少 北極地區以北冰洋洋面為主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核心歸納
影響 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
地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進入,處于背風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狹長帶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核心歸納
影響 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 狀況)
地勢 起伏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核心歸納
影響 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
洋流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大陸西岸有寒流流經,降溫減濕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
核心歸納
影響 因素 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
地帶性分布 (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
洋流 歐洲西岸 針闊葉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范圍特別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濕
水分 天山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
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下面兩幅圖中,甲圖為“雅加達到北京附近沿經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乙圖為“北京附近沿緯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在B處的大片森林中出現苔原植被可能
是因為
A.受緯度位置影響,屬于從赤道到兩極
的地域分異
B.受海陸位置影響,屬于從沿海到內陸
的地域分異
C.受地形影響,屬于垂直地域分異
D.受地形影響,屬于非地帶性分異

甲圖反映從低緯到高緯自然帶的變化,據圖可知,A處植被為苔原,且處于亞寒帶針葉林的包圍之中。
由雅加達和北京的相對位置可知,B處大致位于中西伯利亞高原,由于地形的影響,林間出現了苔原植被,屬于非地帶性分異。
下面兩幅圖中,甲圖為“雅加達到北京附近沿經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乙圖為“北京附近沿緯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2.在乙圖中,D處能形成草原的原因可能是
A.受到夏季風的影響,氣候較為濕潤
B.受到西風的影響,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
C.E處有高山冰雪融水,使這里有較為豐富
的水資源
D.受冬季風的影響,冬季風從北冰洋帶來
豐富的水汽

乙圖反映從沿海到內陸自然帶的變化。據圖可知,D處植被為溫帶森林草原、草原,兩側植被為溫帶荒漠、半荒漠和高山植被,說明D處水資源較為充足,可能是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響。
課時對點練
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島嶼兩側①②兩種自然帶的差異體現了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從圖中可知,該島為馬達加斯加島,①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加上沿岸有暖流流經,降水多,自然帶為熱帶雨林帶;
②位于背風坡,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兩者的差異體現了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圖,完成1~2題。
2.下列地理現象的成因與①自然帶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帶
C.巴西高原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帶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四個選項都屬于非地帶性現象,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響;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氣溫低、降水少形成熱帶草原帶;南半球南緯50°~60°附近為海洋,不具備發育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的陸地環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及巴西高原東南部雖距赤道較遠,但都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沿岸都有暖流流經,都形成了熱帶雨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浙江舟山期末)右圖是“植被類型與熱量、水分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各代號中表示海南島典型植被類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結合所學可知,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應為熱帶季雨林帶,典型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結合圖示水分和熱量的變化,丙位于水分最少、熱量最低的環境,故判斷為苔原;甲位于水分最少、熱量最高的環境,故判斷為荒漠;
己、戊、丁位于水分豐富地區,按熱量的差異,可判斷己為針葉林、戊為闊葉林、丁為熱帶雨林(季雨林),乙位于水分較少的環境,故判斷為草原。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浙江舟山期末)右圖是“植被類型與熱量、水分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3~4題。
4.己自然帶在北半球大陸呈連續分布,是因為
A.熱量充足 B.降水豐富
C.濕度適中 D.光照強烈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己自然帶為針葉林帶。北半球大陸針葉林分布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濕度適中,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湖北孝感模擬)右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5~7題。
5.從B地到A地的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
A.全球性的海陸分異
B.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C.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圖中從A地到B地的自然景觀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導因素是熱量,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湖北孝感模擬)右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5~7題。
6.從C地到D地自然景觀變化的基礎是
A.水分   B.熱量
C.土壤   D.地形

圖中從C地到D地的自然景觀呈現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的變化規律,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主導因素是水分,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湖北孝感模擬)右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5~7題。
7.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圖中從C地到D地自然景觀的變化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D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降水少,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D地,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云南麗江期末)右圖為“陸地植被類型與緯度、干燥度的關系示意圖”,干燥度是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圖中不同數碼表示不同的植被類型。讀圖完成8~9題。
8.圖中水循環最為活躍的植被類型是
A.①   B.④   C.⑥   D.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圖可知,①植被類型位于熱帶,干燥度較低,為熱帶雨林;
④植被類型位于熱帶,干燥度高,為熱帶荒漠;
⑥植被類型位于溫帶,干燥度較高,為溫帶草原;
⑩植被類型位于寒帶,水循環不活躍;
故圖中水循環最為活躍的植被類型是①熱帶雨林,氣溫高,蒸發量大,降水多,生物量大,蒸騰量大,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云南麗江期末)右圖為“陸地植被類型與緯度、干燥度的關系示意圖”,干燥度是可能蒸發量與降水量的比值。圖中不同數碼表示不同的植被類型。讀圖完成8~9題。
9.圖中⑨代表的植被類型最有可能是
A.溫帶草原  B.寒帶苔原
C.亞寒帶針葉林  D.常綠闊葉林

圖中⑨植被類型位于溫帶較高緯度,氣溫較低,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代表的植被類型最有可能是亞寒帶針葉林,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江西上饒期末)圖1為“某半球甲地示意圖”,圖2為“甲地降水月分配柱狀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通過圖文材料分析,判斷甲地
自然帶類型是
A.熱帶荒漠帶
B.熱帶草原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圖可知,甲地位于大陸西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0°緯線南北分別為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B、C錯誤。
再結合圖2中甲地降水分配情況,可推斷甲地為地中海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A錯誤,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江西上饒期末)圖1為“某半球甲地示意圖”,圖2為“甲地降水月分配柱狀圖”。讀圖完成10~11題。
11.根據所學知識,推測甲地可能位于
A.我國東南沿海
B.非洲好望角
C.撒哈拉沙漠
D.地中海沿岸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甲地為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南北緯30°~40°之間,結合圖2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30°~40°之間,為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河南許昌月考)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地資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土壤沙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京津冀地區主要風沙源地之一。右圖示意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
FVC均值(數值越大,植被覆蓋度越高)空間分布。
據此完成12~14題。
12.錫林郭勒草原從東到西依次為
A.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B.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
C.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
D.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由東向西減少,說明降水量由東向西減少,因此植被類型由東向西依次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河南許昌月考)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地資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土壤沙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京津冀地區主要風沙源地之一。右圖示意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FVC均值(數值越大,植被覆蓋度越高)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2~14題。
13.錫林郭勒草原上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受夏季風影響,錫林郭勒草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C正確。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河南許昌月考)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地資源,是北方草原核心區,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土壤沙化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京津冀地區主要風沙源地之一。右圖示意錫林郭勒草原植被覆蓋度
FVC均值(數值越大,植被覆蓋度越高)空間分布。
據此完成12~14題。
14.改善錫林郭勒草原的植被覆蓋度,需要
A.大力植樹種草
B.擴大耕種面積
C.建設人工濕地
D.進行季節性輪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錫林郭勒草原區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放牧,退耕還草,進行季節性輪牧,D正確,B錯誤;
半干旱草原地區降水少,大力植樹種草成活率低,A錯誤;
建設人工濕地需要大量水源,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我國東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山塊之間常形成被陡崖圍合的溝谷。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生垂直分異的高差,卻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異現象。讀圖,回答15~16題。
15.該地植被分異有別于一般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的原因主要是
A.相對高度小,坡度陡
B.地形封閉,降水條件差
C.人類活動強度
D.緯度較高,熱量差異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材料可知,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為300~4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生垂直分異的高差,但由于坡度陡,導致底部、懸崖、頂部植被有差異。所以該地植被分異有別于一般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原因主要是相對高度小,坡度陡,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丹霞地貌分布區地形并不封閉,降水也較多,B錯誤;
其與人類活動強度無關,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C錯誤;
丹霞地貌大多分布在我國東南部,緯度較低,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我國東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山塊之間常形成被陡崖圍合的溝谷。典型丹霞地貌的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間,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難以達到通常意義上產生垂直分異的高差,卻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異現象。讀圖,回答15~16題。
16.形成“溝谷季雨林”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降水量豐富
B.土壤水分充足
C.太陽光照強烈
D.海拔低,氣溫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據圖可知,溝谷地勢低,地表徑流匯集;溝谷地形封閉,光照相對較弱,蒸發量較小,土壤水分充足,有利于發育喜濕的季雨林。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2023·山東濟南期末)讀“亞歐大陸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說明A→B→G自然帶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形成基礎。
答案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基礎是熱量。
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為寒帶苔原帶,B為亞寒帶針葉林帶,G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反映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形成基礎是熱量,熱量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從圖中可以看出,A、B自然帶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比大陸西岸低,分析原因。
答案 大陸東岸受寒流影響,較同緯度地區氣溫低;大陸西岸受暖流影響,較同緯度地區氣溫高。
亞歐大陸東岸中高緯度地區受千島寒流影響,降溫減濕,較同緯度地區氣溫偏低,A、B自然帶分布緯度較低;亞歐大陸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增溫增濕,較同緯度地區氣溫偏高,A、B自然帶分布緯度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G、H兩自然帶緯度大致相同且都臨海,但其自然帶不同,簡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氣候特征不同,G地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H地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H地區位于亞歐大陸西岸,受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多雨的地中海氣候,對應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G地區位于亞歐大陸東岸,受季風影響顯著,形成雨熱同期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課時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分值:69分]
(選擇題1~11題,每小題3分,共33分)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圖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緯度的山地為(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圖甲中①自然帶可能是(  )
A.熱帶雨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針葉林帶 D.苔原帶
3.四地中雪線海拔最低的山地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江西南昌開學考試)下圖為“我國P山垂直帶譜示意圖”,某地理科考小組在該山收集了不同自然帶的主要植被葉片。據此完成4~5題。
4.收集到的葉片①、②、③、④(如下圖所示),與P山自然帶甲、乙、丙、丁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④-甲,③-乙,②-丙,①-丁
B.①-甲,③-乙,④-丙,②-丁
C.③-甲,①-乙,②-丙,④-丁
D.④-丁,③-丙,②-乙,①-甲
5.P山可能位于(  )
A.新疆 B.山西 C.廣東 D.四川
(2023·江蘇南通階段練習)神農架山地地處鄂西,系大巴山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大致呈東西走向。神農架山地南北向分別是武陵山地和武當山地,三地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垂直自然帶結構變化顯著。讀“三座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6~7題。
6.①②③分別代表(  )
A.武當山、神農架、武陵山
B.神農架、武陵山、武當山
C.武陵山、神農架、武當山
D.武陵山、武當山、神農架
7.導致①③兩山地分別缺失S、M自然帶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熱量、水分 B.熱量、地形
C.水分、海拔 D.海拔、熱量
(2023·河北保定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下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8~9題。
8.神農架成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主導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地形起伏 D.人類活動
9.M自然帶是(  )
A.針闊葉混交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常綠硬葉林帶
D.針葉林帶
(2023·北京海淀區期末)林線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下圖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線海拔。據此完成10~11題
10.圖中(  )
A.北半球山地林線均低于同緯度南半球
B.南半球山地林線南坡高于北坡
C.低緯度地區山地林線高于高緯度地區
D.高緯度地區海拔1 000米以下沒有森林
11.據材料推測,影響全球山地林線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山地海拔 B.光照強度
C.最冷月均溫 D.生長期氣溫
(選擇題12~16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下圖為“中國某山脈(部分)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完成12~14題。
12.圖中山脈是(  )
A.天山 B.陰山
C.秦嶺 D.南嶺
13.圖中山脈垂直帶譜(  )
A.山地疏林、灌叢帶均分布于陽坡
B.向西數量漸少
C.東、中、西各段陽坡都比陰坡豐富
D.西段陰坡最少
14.圖中山脈東段陰坡和陽坡植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陽坡是夏季風迎風坡,降水多
B.陽坡氣溫高,水分多
C.陰坡是冬季風背風坡,降水少
D.陰坡氣溫低,蒸發少
(2024·浙江金華月考)垂直地帶性植被的常見更替順序是從山谷到山頂依次分布著喬木—灌木—草甸。地處橫斷山區金沙江畔的東西兩岸部分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況,即谷底生長低矮灌木,山坡生長高大喬木,有的地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倒置的垂直地帶性”,下圖示意金沙江(28°N)東西兩岸的植被垂直地帶分布。據此完成15~16題。
15.圖中“倒置的垂直地帶性”這一現象,出現最明顯的地區在(  )
A.3 100米以上的東、西坡
B.3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
C.4 100米以上的東、西坡
D.4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
16.該地金沙江畔河谷出現“倒置的垂直地帶性”的原因是(  )
A.山高谷深,河谷地區空氣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使河谷干旱
B.全年受干熱的東南風影響
C.谷底氣溫高,蒸發強,水汽充足,降水較多
D.海拔較高,熱量不足
17.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6分)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山和乙山垂直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座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8分)
(2)概述甲山各垂直自然帶在山地南、北坡出現高度的差異,并說明原因。(4分)
(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原因。(4分)
課時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1.A 2.B 3.C [第1題,南半球北坡為陽坡,自然帶譜相對較高,甲、丁符合題意;緯度高低主要看基帶,甲的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丁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故甲的緯度更低。故選A。第2題,①自然帶位于常綠闊葉林帶和針闊葉混交林帶之間,最有可能是落葉闊葉林帶,B正確。第3題,緯度越高,雪線海拔越低,丙的基帶為苔原帶,所處緯度最高,雪線海拔最低,C正確。]
4.C 5.D [第4題,甲海拔最低,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對應葉片③;乙海拔高于甲,熱量條件變差,為落葉闊葉林帶,對應葉片①;丙位于落葉闊葉林上方,應為針葉林帶,對應葉片②;丁位于森林帶上方,應為草甸或草原帶,對應葉片④,C正確。第5題,由上題分析可知,P山海拔1 500~2 000米的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基帶的自然帶與該地水平自然帶基本一致,四川、廣東都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是廣東在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多丘陵地區,沒有7 500米的高山,C項錯誤,D項正確;新疆與山西屬于溫帶,A、B項錯誤。]
6.C 7.D [第6題,由三座山地的基帶分布規律可以推知,①山地M自然帶分布海拔最高,范圍最大,應為緯度最低的武陵山;③山地缺失M自然帶,應為緯度最高的武當山;②山地為神農架,所以選C。第7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S自然帶分布海拔較高,M自然帶分布海拔較低,①山地為緯度最低的武陵山地,由于海拔較低,因此缺失S自然帶;③山地為緯度最高的武當山地,由于水熱條件(特別是熱量條件)較差,因此缺失M自然帶。所以選D。]
8.B 9.A
10.C 11.D [第10題,結合圖示可以看出,北半球山地林線在北緯30°附近高于同緯度南半球,A錯誤;南半球山地林線南坡低于北坡,B錯誤;低緯度地區山地林線高于高緯度地區,C正確;高緯度地區海拔1 000米以下有森林,可以出現亞寒帶針葉林,D錯誤。第11題,圖中顯示,緯度越低,山地林線海拔越高,說明氣溫是影響山地林線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由材料可知,林線高度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表明林線高度與植物生長期的氣溫密切相關,生長期氣溫高,更有利于森林的生長,林線海拔更高,D正確。]
12.B 13.B 14.D [第12題,根據圖中經度可知,該山脈大致位于106°E~113°E,且山脈陽坡基帶自東段向西段依次為典型草原帶、荒漠草原帶、草原化荒漠帶,由此判定該山脈為陰山,故B正確。第13題,讀圖可知,西段的山地疏林、灌叢帶位于陰坡,A錯;山地垂直帶譜向西數量逐漸減少,B正確;圖中垂直帶譜陰坡都比陽坡豐富,C錯;垂直帶譜西段陽坡最少,D錯。第14題,讀圖可知,山脈東段陰坡出現了溫性針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寒溫性針葉林帶等森林植被,說明山脈東段陰坡的水分條件更好,A、B、C錯;該區域降水少,陰坡氣溫低,蒸發較少,土壤水分含量較多,可以滿足森林植被的生長需求,而陽坡蒸發旺盛,水分不足,不利于植被的生長,D正確。]
15.B 16.A [第15題,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谷底生長低矮灌木,山坡生長高大喬木的現象稱為“倒置的垂直地帶性”。該地區正常狀態的垂直自然帶是由山谷向上依次分布針葉林帶—灌叢、草甸帶—亞冰雪帶,而圖示海拔3 100米以下與此分布相反,在海拔2 700~3 100米之間的植被類型為半干旱灌叢及半濕潤針葉林,2 700米以下植被為小葉灌叢,因此“倒置的垂直地帶性”現象在3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最明顯,B正確。第16題,橫斷山區金沙江畔植被出現“倒置的垂直地帶性”,主要是因為該地區山高谷深,山地的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造成河谷地區降水較少,氣候干旱,A正確,C錯誤;該地區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冬季盛行東北季風,B錯誤;金沙江河谷地區海拔低,氣溫高,熱量充足,D錯誤。]
17.(1)差異:①乙山垂直帶譜更加豐富;②乙山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山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③相同類型的垂直自然帶,甲山出現的高度比乙山低。
乙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2)差異:同一垂直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條件較好,因此同一垂直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3)該山位于南半球,基帶為熱帶雨林帶,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判斷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課時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目標 1.結合圖表資料,掌握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綜合思維)2.通過不同具體區域的區域圖,解釋垂直地域分異現象。(區域認知)
知識點一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概念 在山區,______________隨著海拔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動物組合類型。地表景觀(如植被、土壤等)隨________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
成因 ________狀況、________條件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大致沿與等高線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
更替方向 沿與等高線垂直的方向更替
特點 垂直地域分異與從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響因素 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該山體所在________及其_______有關,通常是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顯著分布地區 高山地區,尤其是低緯度的高山地區
核心歸納 垂直自然帶分布的特點
(1)山麓的垂直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一致。
(2)影響山地垂直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緯度 相同高度的山體,緯度越低,垂直帶譜越復雜
海拔 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越高,垂直帶譜越復雜
相對高度 緯度相當的山體,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3)同一自然帶:陽坡分布海拔高于陰坡;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并開展各項測量工作。下圖為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
1.[區域認知]如何確定珠穆朗瑪峰南坡山麓地帶所處的熱量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珠峰北坡為何缺少森林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珠峰南北兩坡相比,自然帶較豐富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浙江麗水期末)下圖為“博格達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博格達峰(5 445米)位于東經88.3度,北緯43.8度,坐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境內,是天山山脈東段的著名高峰。完成1~2題。
1.甲自然帶為(  )
A.亞寒帶針葉林帶 B.山地針葉林帶
C.溫帶草原帶 D.山地落葉林帶
2.圖中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高,主要原因是南坡(  )
A.相對高度大 B.熱量條件好
C.水分較多 D.土壤肥沃
知識點二 雪線和林線
1.雪線
(1)含義:雪線是常年積雪的下界,是年降水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
(2)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圖示
2.林線
(1)含義: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較為吻合。
(2)影響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
(2023·山東德州月考)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1~2題。
1.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  )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厄爾布魯士山高山冰川帶的分布類似于下圖中的(  )
課時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知識點一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氣溫和降水 高度 熱量 水分 赤道 兩極 緯度 相對高度
探究核心知識
1.根據山地山麓自然帶與所在緯度水平自然帶一致的規律,山麓的自然帶(基帶)反映山地所處的熱量帶。珠峰南坡山麓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處于亞熱帶。
2.珠峰北坡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不具備森林生長所需的水熱條件。
3.南坡自然帶豐富。南坡比北坡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南坡為迎風坡,水分條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與山頂相對高度大,自山麓到山頂水熱條件差異大,自然帶較豐富。
落實思維方法
1.B 2.B [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該山為天山山脈的博格達峰,位于43°N左右,處于北溫帶。該山北坡雪線較低,說明北坡降水條件相對較好,且由于是陰坡,溫度相對較低。甲自然帶海拔約為2 500 m,甲自然帶下方為山地草原帶,而上方為亞高山草甸帶,綜上分析,最符合該地特征的自然帶應為山地針葉林帶,B正確;亞寒帶針葉林帶一般分布在緯度較高的丘陵或低山地帶,A錯誤;溫帶草原帶一般是溫帶大陸氣候區的基帶植被,不符合2 500 m海拔的自然特點,C錯誤;43°N處海拔2 500 m的山地氣溫較低,不適合山地落葉林的生長,D錯誤。故選B。第2題,在我國,山脈南坡為陽坡,熱量較北坡充足,所以南坡自然帶上限的分布高度更高,B正確;博格達峰北坡是陰坡,土壤水分蒸發少,也是西風迎風坡,北坡水分條件較好,C錯誤;相對高度、土壤對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差異影響不大,A、D錯誤。故選B。]
知識點二 雪線和林線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由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亞歐大陸內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則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溫帶草原帶,A正確。第2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厄爾布魯士山位于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盛行西南風,因而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受降水的影響,西側雪線比東側雪線要低,C正確。](共54張PPT)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第一節
第五單元 自然環境的特征
課時2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1.結合圖表資料,掌握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綜合思維)
2.通過不同具體區域的區域圖,解釋垂直地域分異現象。(區域認知)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知識點二 雪線和林線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
<
知識點一
概念 在山區, 隨著海拔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動物組合類型。地表景觀(如植被、土壤等)隨 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
成因 狀況、 條件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大致沿與等高線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
更替方向 沿與等高線垂直的方向更替
特點 垂直地域分異與從 到 的地域分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影響因素 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該山體所在 及其 有關,通常是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顯著分布地區 高山地區,尤其是低緯度的高山地區
氣溫和降水
高度
熱量
水分
赤道
兩極
緯度
相對高度
垂直自然帶分布的特點
核心歸納
(1)山麓的垂直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一致。
(2)影響山地垂直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
緯度 相同高度的山體,緯度越低,垂直帶譜越復雜
海拔 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越高,垂直帶譜越復雜
相對高度 緯度相當的山體,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3)同一自然帶:陽坡分布海拔高于陰坡;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并開展各項測量工作。右圖為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
1.[區域認知]如何確定珠穆朗瑪峰南坡山麓地帶所處的熱量帶?
答案 根據山地山麓自然帶與所在緯度水平自然帶一致的規律,山麓的自然帶(基帶)反映山地所處的熱量帶。珠峰南坡山麓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處于亞熱帶。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并開展各項測量工作。右圖為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
2.[綜合思維]珠峰北坡為何缺少森林帶?
答案 珠峰北坡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不具備森林生長所需的水熱條件。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2020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頂并開展各項測量工作。右圖為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
3.[綜合思維]珠峰南北兩坡相比,自然帶較豐富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答案 南坡自然帶豐富。南坡比北坡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南坡為迎風坡,水分條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與山頂相對高度大,自山麓到山頂水熱條件差異大,自然帶較豐富。
(2023·浙江麗水期末)右圖為“博格達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博格達峰(5 445米)位于東經88.3度,北緯43.8度,坐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境內,是天山山脈東段的著名高峰。完成1~2題。
1.甲自然帶為
A.亞寒帶針葉林帶 B.山地針葉林帶
C.溫帶草原帶 D.山地落葉林帶

根據材料可知,該山為天山山脈的博格達峰,位于43°N左右,處于北溫帶。該山北坡雪線較低,說明北坡降水條件相對較好,且由于是陰坡,溫度相對較低。甲自然帶海拔約為2 500 m,甲自然帶下方為山地草原帶,而上方為亞高山草甸帶,綜上分析,最符合該地特征的自然帶應為山地針葉林帶,B正確;
亞寒帶針葉林帶一般分布在緯度較高的丘陵或低山地帶,A錯誤;
溫帶草原帶一般是溫帶大陸氣候區的基帶植被,不符合2 500 m海拔的自然特點,C錯誤;
43°N處海拔2 500 m的山地氣溫較低,不適合山地落葉林的生長,D錯誤。故選B。
(2023·浙江麗水期末)右圖為“博格達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博格達峰(5 445米)位于東經88.3度,北緯43.8度,坐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境內,是天山山脈東段的著名高峰。完成1~2題。
2.圖中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南坡比北坡高,主要原因是南坡
A.相對高度大 B.熱量條件好
C.水分較多 D.土壤肥沃

在我國,山脈南坡為陽坡,熱量較北坡充足,所以南坡自然帶上限的分布高度更高,B正確;
博格達峰北坡是陰坡,土壤水分蒸發少,也是西風迎風坡,北坡水分條件較好,C錯誤;
相對高度、土壤對同一自然帶分布高度差異影響不大,A、D錯誤。故選B。
雪線和林線
>
<
知識點二
1.雪線
(1)含義:雪線是常年積雪的下界,是年降水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
(2)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因素 表現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圖示

2.林線
(1)含義: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較為吻合。
(2)影響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
(2023·山東德州月考)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1~2題。
1.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由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亞歐大陸內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則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溫帶草原帶,A正確。
(2023·山東德州月考)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山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1~2題。
2.厄爾布魯士山高山冰川帶的分布類似于下圖中的

由所學知識可知,厄爾布魯士山位于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盛行西南風,因而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受降水的影響,西側雪線比東側雪線要低,C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圖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緯度的山地為
A.甲 B.乙
C.丙 D.丁

南半球北坡為陽坡,自然帶譜相對較高,甲、丁符合題意;緯度高低主要看基帶,甲的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丁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故甲的緯度更低。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2.圖甲中①自然帶可能是
A.熱帶雨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針葉林帶 D.苔原帶

①自然帶位于常綠闊葉林帶和針闊葉混交林帶之間,最有可能是落葉闊葉林帶,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3.四地中雪線海拔最低的山地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緯度越高,雪線海拔越低,丙的基帶為苔原帶,所處緯度最高,雪線海拔最低,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江西南昌開學考試)右圖為“我國P山垂直帶譜示意圖”,某地理科考小組在該山收集了不同自然帶的主要植被葉片。據此完成4~5題。
4.收集到的葉片①、②、③、④(如下圖所示),與P山自然帶甲、乙、丙、丁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④-甲,③-乙,②-丙,①-丁 B.①-甲,③-乙,④-丙,②-丁
C.③-甲,①-乙,②-丙,④-丁 D.④-丁,③-丙,②-乙,①-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甲海拔最低,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對應葉片③;
乙海拔高于甲,熱量條件變差,為落葉闊葉林帶,對應葉片①;
丙位于落葉闊葉林上方,應為針葉林帶,對應葉片②;
丁位于森林帶上方,應為草甸或草原帶,對應葉片④,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江西南昌開學考試)右圖為“我國P山垂直帶譜示意圖”,某地理科考小組在該山收集了不同自然帶的主要植被葉片。據此完成4~5題。
5.P山可能位于
A.新疆 B.山西
C.廣東 D.四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上題分析可知,P山海拔1 500~2 000米的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基帶的自然帶與該地水平自然帶基本一致,四川、廣東都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是廣東在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多丘陵地區,沒有7 500米的高山,C項錯誤,D項正確;
新疆與山西屬于溫帶,A、B項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江蘇南通階段練習)神農架山地地處鄂西,系大巴山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大致呈東西走向。神農架山地南北向分別是武陵山地和武當山地,三地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垂直自然帶結構變化顯著。讀“三座
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6~7題。
6.①②③分別代表
A.武當山、神農架、武陵山
B.神農架、武陵山、武當山
C.武陵山、神農架、武當山
D.武陵山、武當山、神農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由三座山地的基帶分布規律可以推知,①山地M自然帶分布海拔最高,范圍最大,應為緯度最低的武陵山;
③山地缺失M自然帶,應為緯度最高的武當山;
②山地為神農架,所以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江蘇南通階段練習)神農架山地地處鄂西,系大巴山山脈向東南延伸的余脈,大致呈東西走向。神農架山地南北向分別是武陵山地和武當山地,三地水熱條件差異明顯,垂直自然帶結構變化顯著。讀“三座
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6~7題。
7.導致①③兩山地分別缺失S、M自然帶的
主要因素分別是
A.熱量、水分 B.熱量、地形
C.水分、海拔 D.海拔、熱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S自然帶分布海拔較高,M自然帶分布海拔較低,①山地為緯度最低的武陵山地,由于海拔較低,因此缺失S自然帶;③山地為緯度最高的武當山地,由于水熱條件(特別是熱量條件)較差,因此缺失M自然帶。所以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河北保定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右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8~9題。
8.神農架成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主導
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地形起伏 D.人類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神農架位于亞歐大陸東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偏南風,降水豐富,因此,垂直自然帶譜比較完整。故其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河北保定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右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8~9題。
9.M自然帶是
A.針闊葉混交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常綠硬葉林帶
D.針葉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山麓到山頂的分異規律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相似,因此,由常綠落葉混交林帶向上,應依次為落葉闊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帶,故M自然帶為針闊葉混交林帶,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北京海淀區期末)林線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下圖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線海拔。據此完成10~11題
10.圖中
A.北半球山地林線均低于同緯度南半球
B.南半球山地林線南坡高于北坡
C.低緯度地區山地林線高于高緯度地區
D.高緯度地區海拔1 000米以下沒有森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結合圖示可以看出,北半球山地林線在北緯30°附近高于同緯度南半球,A錯誤;
南半球山地林線南坡低于北坡,B錯誤;
低緯度地區山地林線高于高緯度地區,C正確;
高緯度地區海拔1 000米以下有森林,可以出現亞寒帶針葉林,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北京海淀區期末)林線是指高海拔山地森林分布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下圖示意全球部分山地高山林線海拔。據此完成10~11題
11.據材料推測,影響全球山地林線高度
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A.山地海拔
B.光照強度
C.最冷月均溫
D.生長期氣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圖中顯示,緯度越低,山地林線海拔越高,說明氣溫是影響山地林線高度分布的首要因素。由材料可知,林線高度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表明林線高度與植物生長期的氣溫密切相關,生長期氣溫高,更有利于森林的生長,林線海拔更高,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右圖為“中國某山脈(部分)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完成12~14題。
12.圖中山脈是
A.天山 B.陰山
C.秦嶺 D.南嶺

根據圖中經度可知,該山脈大致位于106°E~113°E,且山脈陽坡基帶自東段向西段依次為典型草原帶、荒漠草原帶、草原化荒漠帶,由此判定該山脈為陰山,故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右圖為“中國某山脈(部分)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完成12~14題。
13.圖中山脈垂直帶譜
A.山地疏林、灌叢帶均分布于陽坡
B.向西數量漸少
C.東、中、西各段陽坡都比陰坡豐富
D.西段陰坡最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圖可知,西段的山地疏林、灌叢帶位于陰坡,A錯;
山地垂直帶譜向西數量逐漸減少,B正確;
圖中垂直帶譜陰坡都比陽坡豐富,C錯;
垂直帶譜西段陽坡最少,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右圖為“中國某山脈(部分)垂直帶譜示意圖”。讀圖,完成12~14題。
14.圖中山脈東段陰坡和陽坡植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陽坡是夏季風迎風坡,降水多
B.陽坡氣溫高,水分多
C.陰坡是冬季風背風坡,降水少
D.陰坡氣溫低,蒸發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讀圖可知,山脈東段陰坡出現了溫性針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寒溫性針葉林帶等森林植被,說明山脈東段陰坡的水分條件更好,A、B、C錯;
該區域降水少,陰坡氣溫低,蒸發較少,土壤水分含量較多,可以滿足森林植被的生長需求,而陽坡蒸發旺盛,水分不足,不利于植被的生長,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浙江金華月考)垂直地帶性植被的常見更替順序是從山谷到山頂依次分布著喬木—灌木—草甸。地處橫斷山區金沙江畔的東西兩岸部分植被呈逆向更替分布的情況,即谷底生長低矮灌木,山坡生長高大喬木,有的地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倒置的垂直地帶性”,右圖示意金沙江(28°N)東西兩岸的植被垂直地帶分布。據此完成15~1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圖中“倒置的垂直地帶性”這一現象,出現最明顯的地區在
A.3 100米以上的東、西坡
B.3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
C.4 100米以上的東、西坡
D.4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谷底生長低矮灌木,山坡生長高大喬木的現象稱為“倒置的垂直地帶性”。該地區正常狀態的垂直自然帶是由山谷向上依次分布針葉林帶—灌叢、草甸帶—亞冰雪帶,而圖示海拔3 100米以下與此分布相反,在海拔2 700~3 100米之間的植被類型為半干旱灌叢及半濕潤針葉林,2 700米以下植被為小葉
灌叢,因此“倒置的垂直地帶性”現象在3 100米以下的東、西坡最明顯,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該地金沙江畔河谷出現“倒置的垂直地帶性”的原因是
A.山高谷深,河谷地區空氣下沉增溫,形成焚風
效應,使河谷干旱
B.全年受干熱的東南風影響
C.谷底氣溫高,蒸發強,水汽充足,降水較多
D.海拔較高,熱量不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橫斷山區金沙江畔植被出現“倒置的垂直地帶性”,主要是因為該地區山高谷深,山地的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造成河谷地區降水較少,氣候干旱,A正確,C錯誤;
該地區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冬季盛行東北季風,B錯誤;
金沙江河谷地區海拔低,氣溫高,熱量充足,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山和乙山垂直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座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答案 差異:①乙山垂直帶譜更加豐富;
②乙山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山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
③相同類型的垂直自然帶,甲山出現的高度比乙山低。
乙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概述甲山各垂直自然帶在山地南、北坡出現高度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答案 差異:同一垂直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條件較好,因此同一垂直自然帶出現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原因。
答案 該山位于南半球,基帶為熱帶雨林帶,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判斷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微專題7 山地垂直帶譜圖的判讀
1.常見垂直帶譜
2.通過垂直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在的溫度帶
基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而得名,如果某山地基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地區。
3.通過垂直帶譜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
通常情況下,垂直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帶譜的復雜程度受山體所在緯度、山體海拔和相對高度影響,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4.通過同類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判斷緯度高低
同類垂直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
5.利用垂直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
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南坡獲得的光熱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于北坡(不考慮水分條件),或基帶自然帶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則反之。如下圖所示:
6.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則反之。)
7.根據不同山坡垂直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
(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陽坡,自然帶分布海拔低的為陰坡。(如喜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垂直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背風坡,海拔低的為迎風坡(如太行山:迎風坡降水多,但氣溫稍低,在背風坡相同的海拔處,其降水量比迎風坡少,但氣溫偏高。故背風坡的自然帶分布海拔要比迎風坡的高)。如下圖所示:
(2023·安徽宣城期末)下圖為“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 895米)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山地垂直帶譜比較完整,主要原因是(  )
A.緯度低,相對高度大
B.地形地勢起伏大
C.水熱組合狀況好
D.人類活動干擾小
2.該山地積雪冰川帶海拔南坡較低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熱量
3.推斷②自然帶為(  )
A.草原帶 B.灌叢帶
C.雨林帶 D.荒漠帶
(2023·安徽滁州期末)下圖為“不同緯度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4.圖中丙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低緯度 B.北半球中緯度
C.南半球低緯度 D.南半球中緯度
5.甲、乙、丙三地由北到南的位置排列正確的是(  )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6.三地針葉林帶分布高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  )
A.緯度位置 B.海陸分布
C.降水差異 D.海拔高度
(2024·江蘇無錫期中)天山和陰山緯度相當,是我國兩條重要的東西向山脈。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陰山山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據此完成7~8題。
7.天山和陰山基帶不同,其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C.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8.陰山北坡“溫性針葉林帶”以上形成“落葉闊葉林帶”,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熱量 B.坡向 C.地形 D.水分
(2023·河南洛陽月考)下圖為“我國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圖中山地是(  )
A.賀蘭山 B.天山
C.祁連山 D.太行山
10.該山地西坡沒有出現③植被的原因是(  )
A.氣溫年較差大 B.光照充足
C.降水較少 D.氣溫較高
微專題7 山地垂直帶譜圖的判讀
落實思維方法
1.A 2.B 3.C [第1題,該山地垂直帶譜比較完整,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緯度低,基帶的水熱條件好,另一方面是相對高度大,水熱條件差異大,組合多,A正確,B、C錯誤;人類活動對自然帶的垂直分布影響有限,D錯誤。故選A。第2題,結合該山地自然帶分布高度總體南坡高于北坡可知,大部分時間,南坡是陽坡,氣溫較高,光照較多,雪線應該更高,與事實相反,C、D錯誤;該山地南北坡地形差異不大,A錯誤;降水越多,雪線越低,該山地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東南信風帶來印度洋豐富的水汽,降水豐富,促使雪線下移,B正確。第3題,②自然帶的水熱條件優于常綠闊葉林帶,且水熱條件是該垂直自然帶中最好的,故最可能是水熱組合最佳的熱帶雨林帶,C正確。]
4.B 5.D 6.A [第4題,同一自然帶陽坡的海拔高于陰坡,丙地同一自然帶海拔南坡高于北坡,所以南坡為陽坡,位于北半球。丙地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所以地處溫帶,故選B。第5題,根據上題可知,丙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同理可知甲位于南半球低緯度,乙位于北半球高緯度,所以由北到南依次是乙—丙—甲,故選D。第6題,針葉林一般分布在氣溫較低的地區,氣溫對其分布影響較大,三地分布的緯度不同,氣溫不同,針葉林分布的高度不同,A正確;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水分對不同緯度針葉林分布的高度影響較小,干旱地區針葉林分布的高度受水分影響,B、C錯誤;根據圖示信息無法計算海拔高度,D錯誤。]
7.D 8.D [第7題,山麓基帶一般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天山基帶為荒漠帶,陰山基帶為草原帶,主要是由于距海遠近不同產生了水分差異。陰山離海洋較近,獲得水分較多,形成草原;天山離海洋較遠,獲得水分較少,形成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D正確。第8題,陰山北坡“溫性針葉林帶”以上熱量條件較差,出現了“落葉闊葉林帶”,說明山脈北坡的水分條件更好,主要原因是該區域海拔較高,氣溫低,蒸發較弱,土壤水分含量較多,可以滿足森林植被的生長,D正確。]
9.A 10.C [第9題,據圖可知,該山地海拔略超過3 500米,其西坡基帶植被為荒漠,東坡基帶植被為荒漠草原,最符合該特征的應為接近南北走向的賀蘭山,A正確;天山為東西走向,祁連山為西北—東南走向,這兩座山地基帶應在南北坡差異大,且兩座山地海拔都高于圖中山地,B、C錯誤;太行山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基帶不會出現荒漠,D錯誤。第10題,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形成該植被需要具備溫帶的氣溫特點和年降水量400 mm以上,由于該山地東坡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能夠在③處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可滿足落葉闊葉林的生長;而西坡為背風坡,降水較少,不能滿足該植被生長所需的水分條件,故C正確。](共27張PPT)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第一節
第五單元 自然環境的特征
山地垂直帶譜圖的判讀
微專題7
1.常見垂直帶譜
2.通過垂直帶譜的基帶名稱確定所在的溫度帶
基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的最底層而得名,如果某山地基帶是常綠闊葉林帶,說明該山地位于亞熱帶地區。
3.通過垂直帶譜的數量判斷緯度的高低
通常情況下,垂直帶譜數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緯度位置越低,反之則越高。帶譜的復雜程度受山體所在緯度、山體海拔和相對高度影響,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4.通過同類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判斷緯度高低
同類垂直自然帶在低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高,在高緯的山地分布海拔較低。
5.利用垂直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
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南坡獲得的光熱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于北坡(不考慮水分條件),或基帶自然帶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則反之。如右圖所示:
6.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線低;背風坡則反之。)
7.根據不同山坡垂直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
(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陽坡,自然帶分布海拔低的為陰坡。(如喜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垂直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背風坡,海拔低的為迎風坡(如太行山:迎風坡降水多,但氣溫稍低,在背風坡相同的海拔處,其降水量比迎風坡少,但氣溫偏高。故背風坡的自然帶分布海拔要比迎風坡的高)。如下圖所示:
(2023·安徽宣城期末)右圖為“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 895米)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山地垂直帶譜比較完整,主要原因是
A.緯度低,相對高度大
B.地形地勢起伏大
C.水熱組合狀況好
D.人類活動干擾小

該山地垂直帶譜比較完整,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緯度低,基帶的水熱條件好,另一方面是相對高度大,水熱條件差異大,組合多,A正確,B、C錯誤;
人類活動對自然帶的垂直分布影響有限,D錯誤。故選A。
(2023·安徽宣城期末)右圖為“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 895米)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
2.該山地積雪冰川帶海拔南坡較低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光照 D.熱量

結合該山地自然帶分布高度總體南坡高于北坡可知,大部分時間,南坡是陽坡,氣溫較高,光照較多,雪線應該更高,與事實相反,C、D錯誤;
該山地南北坡地形差異不大,A錯誤;
降水越多,雪線越低,該山地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東南信風帶來印度洋豐富的水汽,降水豐富,促使雪線下移,B正確。
(2023·安徽宣城期末)右圖為“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 895米)的垂直自然帶分布圖”。讀圖完成1~3題。
3.推斷②自然帶為
A.草原帶 B.灌叢帶
C.雨林帶 D.荒漠帶

②自然帶的水熱條件優于常綠闊葉林帶,且水熱條件是該垂直自然帶中最好的,故最可能是水熱組合最佳的熱帶雨林帶,C正確。
(2023·安徽滁州期末)右圖為“不同緯度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4.圖中丙地可能位于
A.北半球低緯度 B.北半球中緯度
C.南半球低緯度 D.南半球中緯度

同一自然帶陽坡的海拔高于陰坡,丙地同一自然帶海拔南坡高于北坡,所以南坡為陽坡,位于北半球。丙地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所以地處溫帶,故選B。
(2023·安徽滁州期末)右圖為“不同緯度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5.甲、乙、丙三地由北到南的位置排列正確的是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根據上題可知,丙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同理可知甲位于南半球低緯度,乙位于北半球高緯度,所以由北到南依次是乙—丙—甲,故選D。
(2023·安徽滁州期末)右圖為“不同緯度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4~6題。
6.三地針葉林帶分布高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
A.緯度位置 B.海陸分布
C.降水差異 D.海拔高度

針葉林一般分布在氣溫較低的地區,氣溫對其分布影響較大,三地分布的緯度不同,氣溫不同,針葉林分布的高度不同,A正確;
海陸位置主要影響降水,水分對不同緯度針葉林分布的高度影響較小,干旱地區針葉林分布的高度受水分影響,B、C錯誤;
根據圖示信息無法計算海拔高度,D錯誤。
(2024·江蘇無錫期中)天山和陰山緯度相當,是我國兩條重要的東西向山脈。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陰山山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據此完成7~8題。
7.天山和陰山基帶不同,其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C.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D.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山麓基帶一般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天山基帶為荒漠帶,陰山基帶為草原帶,主要是由于距海遠近不同產生了水分差異。陰山離海洋較近,獲得水分較多,形成草原;天山離海洋較遠,獲得水分較少,形成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D正確。
(2024·江蘇無錫期中)天山和陰山緯度相當,是我國兩條重要的東西向山脈。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區最大的山系。陰山山脈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地南北兩坡不對稱,北坡和緩傾向內蒙古高原,屬內陸水系。據此完成7~8題。
8.陰山北坡“溫性針葉林帶”以上形成“落葉
闊葉林帶”,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熱量 B.坡向
C.地形 D.水分

陰山北坡“溫性針葉林帶”以上熱量條件較差,出現了“落葉闊葉林帶”,說明山脈北坡的水分條件更好,主要原因是該區域海拔較高,氣溫低,蒸發較弱,土壤水分含量較多,可以滿足森林植被的生長,D正確。
(2023·河南洛陽月考)右圖為“我國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圖中山地是
A.賀蘭山 B.天山
C.祁連山 D.太行山

據圖可知,該山地海拔略超過3 500米,其西坡基帶植被為荒漠,東坡基帶植被為荒漠草原,最符合該特征的應為接近南北走向的賀蘭山,A正確;
天山為東西走向,祁連山為西北—東南走向,這兩座山地基帶應在南北坡差異大,且兩座山地海拔都高于圖中山地,B、C錯誤;
太行山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基帶不會出現荒漠,D錯誤。
(2023·河南洛陽月考)右圖為“我國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10.該山地西坡沒有出現③植被的原因是
A.氣溫年較差大 B.光照充足
C.降水較少 D.氣溫較高

③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形成該植被需要具備溫帶的氣溫特點和年降水量400 mm以上,由于該山地東坡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能夠在③處形成一定的地形雨,可滿足落葉闊葉林的生長;而西坡為背風坡,降水較少,不能滿足該植被生長所需的水分條件,故C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德镇市| 霞浦县| 房产| 张家港市| 鹤岗市| 额尔古纳市| 莲花县| 八宿县| 屯门区| 定襄县| 东乌珠穆沁旗| 忻州市| 永靖县| 昭觉县| 沧源| 黄冈市| 古田县| 临武县| 开平市| 酒泉市| 葫芦岛市| 遂川县| 西藏| 阿拉善盟| 鹤岗市| 贵定县| 广河县| 洱源县| 横峰县| 东平县| 米林县| 牟定县| 安龙县| 武功县| 昭苏县| 那曲县| 阳新县| 元朗区| 木兰县| 迭部县| 四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