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分值:63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2023·青海西寧月考)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千米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下圖是“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1~3題。1.造成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眾多的原因是( )A.高寒缺氧 B.風力強勁C.地勢起伏大 D.地層不穩定2.圖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為了( )A.降低路面坡度 B.減輕洪水威脅C.避開斷裂帶 D.避開泥石流3.拉林鐵路開通后,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 )①遠程運量增多 ②遠程運量減少 ③短途運量增多 ④短途運量減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江交匯處,沘江繞了一個“S”形的大灣子。在這個大灣子中,北部有莊坪壩子,南部有連井坪壩子,兩個壩子組成了似道教太極中“陰陽兩儀”的兩個魚形圖案,形成了天然“太極圖”的奇妙景觀,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在這個天然“太極圖”中,“S”形河曲發育在東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下圖示意沘江大灣子“太極圖”的奇妙景觀。據此完成4~5題。4.圖中聚落分布于壩子地勢較高處,是為了( )A.地處陽坡,獲取光照B.位居高處,涼爽通風C.防御洪澇,少占耕地D.節省土地,就地取材5.圖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A.河流侵蝕岸 B.河流堆積岸C.河流的凹岸 D.地勢較高地帶魚鱗坑是為減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夠攔截地面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讀圖,完成6~7題。6.圖中適宜植樹的地點為( )A.① B.② C.③ D.④7.魚鱗坑有利于物質的( )A.風化 B.侵蝕 C.搬運 D.堆積下圖為“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造成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浪侵蝕 B.流水堆積C.地殼抬升 D.填海造陸9.近年來,該地海岸線變動的速度減慢,其主要原因是( )①長江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 ②三峽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④人類對灘涂大規模開發利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選擇題10~14題,每小題4分,共20分)掛壁公路(下圖)是在峭壁上開鑿而出的奇險公路,為了方便施工和開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窗。掛壁公路的建設不僅解決了山區交通難題,還產生了“特殊效應”,使掛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據此完成10~11題。10.掛壁公路旁開側窗,但在側窗之間保留側壁的主要原因是( )A.減少施工量 B.防止山體崩塌C.降低施工難度 D.保障出行安全11.掛壁公路產生的“特殊效應”最可能是指( )A.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B.加強與外界的聯系C.創造新的旅游景觀 D.促進當地資源開發(2024·浙江舟山開學考試)吐魯番市西南大約13千米有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漢代城市遺址,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河心洲上,該河心洲為一處黃土臺地,四周崖岸壁立,臺地上是一座沒有城墻、沒有樹木的廢棄城池,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下圖為“該城遺址所在區域景觀圖”。據此完成12~14題。12.該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 )A.地殼抬升 B.泥沙淤積C.風力侵蝕 D.洪水沖蝕13.古人把城址選擇在臺地上的主要目的是( )A.發展農耕 B.便于商貿C.軍事防御 D.取水方便14.該城不是用一磚一瓦壘起來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來的,是因為有良好的( )A.氣候條件 B.技術條件C.土質條件 D.地形條件15. (2023·江西宜春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 曲流景觀是大自然的杰作,曲流又稱河曲,是指河道彎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見于河流的中下游。圖1為某河流下游地區的曲流。在山地的深邃峽谷中也會形成宛轉的曲流,地質學家稱這種曲流峽谷為“曲峽”。太行山是我國曲峽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經考察發現,太行山區曾經是平原,分布著許多河流,后期形成高大山地。圖2為太行山區深邃峽谷中的曲峽。材料二 位于沁河第一灣曲峽附近的寨后村,建村歷史悠久,土質、水質條件好。圖3為沁河第一灣及寨后村分布圖。(1)推測河流中下游曲流分布較多的自然原因。(6分)(2)推測太行山區曲峽的形成過程。(4分)(3)分析寨后村選址曲峽凸岸的原因。(6分)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1.C 2.A 3.C [第1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鐵路線路應盡可能保持較平直,且起伏較小,因此,在修鐵路時遇山要開隧道,遇河流要架橋梁,拉薩至林芝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地勢起伏大,因此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眾多,C正確。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山區修公路時大致沿等高線修建,呈“S”形,以降低路面坡度,保證行車安全,A正確。第3題,拉林鐵路開通后,鐵路相較于公路,長途運輸運量大,運費低,短途運輸運費要高;同時公路短途運輸靈活性更強,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因此遠程運輸多選擇鐵路,短途運輸多選擇公路,所以,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遠程運量減少。鐵路開通會帶動該區域發展,對短途交通需求增大,帶動公路短途運量增多,②③正確。故選C。]4.C 5.B [第4題,圖中聚落分布于壩子地勢較高處,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可防御洪澇。同時,可以少占耕地,節約耕地資源,C正確。第5題,讀圖可知,圖中大片耕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積明顯,為河流的堆積岸,B正確,A、C錯。耕地分布區緊靠河流,地勢較低,D錯。]6.C 7.D [第6題,由圖可知,③處為山坡魚鱗坑的上部,在此處植樹與魚鱗坑相配合,有利于水分和土壤的保持。第7題,魚鱗坑減緩了水速,有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質的堆積。]8.B 9.A [第8題,由圖可知,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推進,主要是由于流水挾帶的泥沙增多,泥沙堆積速率大于海浪侵蝕速率。第9題,近年來,該地海岸線變動的速度減慢,說明泥沙來源減少,長江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減輕。植樹造林有利于水土保持,①正確;水利工程建設會攔截泥沙,②正確;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海岸線后退,與實際不符;人類開發利用灘涂與海岸線變動速度減慢無關,③④錯誤。故選A。]10.B 11.C [第10題,沒有打穿所有側壁是為了減輕工程建設對山體的破壞,保證山體的穩定性,防止山體崩塌,B正確;在側窗之間保留側壁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施工量,但不是保留側壁的主要原因,A錯;保留側壁對施工難度并沒有起到有效的降低作用,C錯;側窗之間保留側壁對保障出行安全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考慮出行安全,應在掛壁公路外側建設護欄等,D錯。第11題,掛壁公路選址獨特,建設后形成驚險、刺激、獨特的旅游資源,創造了新的旅游景觀,C正確。]12.D 13.C 14.C15.(1)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河流的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道擺動;河道彎曲,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有利于曲流發育。(2)第一階段,地質時期太行山地區地勢平緩,河流側蝕作用明顯,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曲流發育;第二階段,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強,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態,逐漸演變成“曲峽”。(3)凸岸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肥沃),適宜耕作(農業生產);沉積形成的土壤,過濾和透水性好,富含礦物質,為居民提供了天然優質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蝕),居住環境安全,適合村落的形成和發展。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學習目標 1.結合區域圖、景觀圖,分析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綜合思維)2.通過對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地形 表現 原因 典例平原 人類理想的居住地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______與交通聯系 世界人口密集區多分布于________的沿海平原高山、高原地區 人煙稀少 山地地表崎嶇;高原________;高原和山地地區大都土壤貧瘠、交通不便 青藏高原地區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如湟水谷地一般將居住地選擇在河谷或_______ 地勢相對較低,氣溫條件相對優越;地形、水源等條件好2.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地形 對農業生產的限制較小山地 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適合大面積耕作,其中海拔低、水熱條件好的地方適合發展________高原 海拔高、水熱條件不足的地區,發展____________業坡度 坡度超過7°,要修筑________才能耕作坡度超過25°,不適宜發展_________,應發展________或進行自然保護坡向 ________和________條件的差異影響植物生長3.對運輸方式的影響地形 運輸方式 線路布局 原因平原 一望無際的平原 古代的馬路;現代的公路、______ 線路______較大 地形平坦有利于陸路交通線的建設,且______都比較低河網密布的平原 現代的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線密度較小 修筑公路、鐵路需要架設________,避開沼澤地,難度較大,成本較高_______較發達 水運網密集 河網密布,水運條件好山地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交通線往往___,線路較少 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鐵路的成本及技術難度大,鐵路建設對地形______以及彎度的要求更高核心歸納 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影響 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方式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地修建鐵路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線路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且最大可能經過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走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 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成昆鐵路沿地形走勢曲折伸展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2023·山東濟寧月考)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聚落空間是人們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及發展需求適應的結果。專家在陜北某地調研時,將研究區內的聚落空間結構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地聚落類型中的最為平坦的可能為( )A.臺地行列式 B.自由行列式C.密集斑塊式 D.線形展開式2.與密集斑塊式相比,聚落采取臺地行列式的主要原因是( )①順應自然地勢 ②降低人口密度 ③增加公共空間 ④提高采光性能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京張鐵路時遇到了很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修筑從南口到八達嶺一帶的鐵路。讀圖回答3~4題。3.京張鐵路八達嶺段采用“人”字形鐵路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較多,河谷深邃B.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C.沿線地勢陡,坡度大D.發展沿線旅游業4.下列有關“人”字形鐵路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是( )A.增加了施工的強度和難度B.降低了工程建設費用C.增加了工程建設費用D.增加了工程量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1.直接塑造地表形態人類活動 直接影響 具體案例在丘陵地區修建梯田 可減緩流水的 作用 元陽梯田的修建,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保土保肥修筑堤壩 會改變下游河道的水沙條件,從而改變下游河道的侵蝕、堆積過程及其形態,并改變和影響 的發展方向 阿斯旺大壩建成后,使下游的輸沙量減少,進而使尼羅河下游河床遭到侵蝕,入海口海岸線不斷后退填海造陸、建設人工島、修筑海堤 不僅改變了 的形態,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迪拜棕櫚島就是人工島工程建設中挖方或填方 會人為造成陡坡或_______ 南水北調工程很多地方挖方修渠采石、采礦 會改變地表形態,而堆放矸石、廢礦石等會形成______ 德國薩爾州的弗爾克林根煉鐵廠特色景觀—煤矸石山2.間接影響地表形態人類活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破壞植被 會 地表侵蝕植樹種草 能 地表侵蝕的速度大量引用河水 會導致河流水量減少,使河流侵蝕、沉積狀況發生改變營造防護林 會抑制風沙的侵蝕與 ,減緩甚至終止風沙地貌的形成與發展下面左圖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下圖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區域認知]說明明清時期人類活動對柴河三角洲面積擴大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地協調觀]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在流動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狀的“擋風墻”,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圖為“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 ③增加草地面積,提高旅游價值 ④增強蒸騰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圖示地區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B.減輕沙坡頭荒漠化程度C.降低水土流失的發生概率D.提高秸稈利用效率(2024·山東臨沂模擬)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該地保存著太行山上獨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頭壘起的梯田田埂,在它們的拱衛下,梯田對山坡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據此完成3~4題。3.石堰梯田反映出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是(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4.石堰梯田的有利影響是( )A.增強山谷風的強度B.減少水土流失C.便于建造水窖儲存雨水D.降低冬季冷空氣的影響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知識點一 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梳理教材新知1.農耕 中低緯度 寒冷干燥 山間盆地2.平原 林業 高寒農牧 梯田 種植業 林業 太陽輻射水分3.鐵路 密度 建筑成本 橋梁 內河航運 迂回前行 坡度落實思維方法1.C 2.D [第1題,臺地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建筑群沿等高線在坡地上緊密、平行排列,隨著地勢升高而逐級抬升,A錯誤;自由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適合丘陵不同坡向的組合,因地制宜,可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布局聚落,B錯誤;密集斑塊式聚落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房屋密集,多分布于地勢平坦的地帶,C正確;線形展開式聚落一般布局在依靠河流而建的陡坡,沿著河流形成一排聚落,由于坡度大,難以發展成行列式空間結構,D錯誤。故選C。第2題,臺地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建筑群沿等高線在坡地上緊密、平行排列,隨著地勢升高而逐級抬升,順應自然地勢排列分布,①正確;聚落為人口聚集地,降低人口密度不合常理,②錯誤;受地形限制,臺地行列式分布地區公共空間較小,③錯誤;臺地行列式聚落依坡而上,能保證前排建筑不會遮擋后排的光照,采光效果好,④正確。故選D。]3.C 4.B [第3題,京張鐵路八達嶺段地勢陡,坡度大,為了減小坡度,詹天佑設計出用“長度”換“高度”的方法采用“人”字形鐵路。第4題,“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可以將線路的坡度降低,縮短隧道開挖長度,降低工程費用,降低施工的強度和難度。]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梳理教材新知1.侵蝕 沖積平原 海岸線 洼地 人造丘岡2.加速 降低 沉積探究核心知識1.開墾耕地,破壞了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積的泥沙量增多;開挖溝渠,利于地表水流動,帶入三角洲沉積的泥沙量增多。2.A區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勢更為低平,水流不暢,多洪澇災害;河汊較多,耕地更為破碎;而B地地勢更高,洪澇災害的隱患更小,同時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落實思維方法1.A 2.A [第1題,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可削減風力和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成活,①②正確;草方格沙障對提高旅游價值、提高降水量影響不大,③④錯誤。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及上圖可知,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A正確。]3.C 4.B [第3題,由材料可知,石堰梯田地處太行山東麓,石質山體土層薄,且該地距海較遠,氣候的大陸性較強,降水較少且變率大,再加上山區存水困難,水資源少,C正確。第4題,梯田改變了地表坡度,降低了水流速度,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B正確;梯田對山谷風、冷空氣基本沒有影響,A、D錯誤;梯田與建水窖儲存雨水關系不大,C錯誤。](共62張PPT)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第三節第二單元 地形變化的原因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1.結合區域圖、景觀圖,分析地形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綜合思維)2.通過對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關系的認識,進一步樹立人地和諧發展的思想。(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知識點二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知識點一1.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地形 表現 原因 典例平原 人類理想的居住地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 與交通聯系 世界人口密集區多分布于______的沿海平原高山、高原 地區 人煙稀少 山地地表崎嶇;高原 ;高原和山地地區大都土壤貧瘠、交通不便 青藏高原地區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如湟水谷地一般將居住地選擇在河谷或_________ 地勢相對較低,氣溫條件相對優越;地形、水源等條件好農耕寒冷干燥中低緯度山間盆地2.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地形 _____ 對農業生產的限制較小山地 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適合大面積耕作,其中海拔低、水熱條件好的地方適合發展_____高原 海拔高、水熱條件不足的地區,發展 業坡度 坡度超過7°,要修筑 才能耕作坡度超過25°,不適宜發展 ,應發展 或進行自然保護坡向 和 條件的差異影響植物生長平原林業高寒農牧梯田種植業林業太陽輻射水分3.對運輸方式的影響地形 運輸方式 線路布局 原因平原 一望無際的平原 古代的馬路;現代的公路、_____ 線路 較大 地形平坦有利于陸路交通線的建設,且 都比較低河網密布的平原 現代的公路、鐵路 公路、鐵路線密度較小 修筑公路、鐵路需要架設,避開沼澤地,難度較大,成本較高較發達 水運網密集 河網密布,水運條件好鐵路密度建筑成本橋梁內河航運地形 運輸方式 線路布局 原因山地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交通線往往 ,線路較少 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鐵路的成本及技術難度大,鐵路建設對地形 以及彎度的要求更高迂回前行坡度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核心歸納影響 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方式 首選公路運輸,其次是鐵路運輸 ①山地修建鐵路運輸干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鐵路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核心歸納影響 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線路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且最大可能經過各級居民點;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走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 同蒲鐵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隴海鐵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鐵路沿漢水谷地伸展;成昆鐵路沿地形走勢曲折伸展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核心歸納影響 一般原則 原因 實例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聯系較多的居民點,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南疆鐵路和蘭新鐵路(新疆段)均沿山麓分布,連接綠洲(2023·山東濟寧月考)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聚落空間是人們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及發展需求適應的結果。專家在陜北某地調研時,將研究區內的聚落空間結構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據此完成1~2題。1.該地聚落類型中的最為平坦的可能為A.臺地行列式 B.自由行列式C.密集斑塊式 D.線形展開式√臺地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建筑群沿等高線在坡地上緊密、平行排列,隨著地勢升高而逐級抬升,A錯誤;自由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適合丘陵不同坡向的組合,因地制宜,可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布局聚落,B錯誤;密集斑塊式聚落規模較大,人口眾多,房屋密集,多分布于地勢平坦的地帶,C正確;線形展開式聚落一般布局在依靠河流而建的陡坡,沿著河流形成一排聚落,由于坡度大,難以發展成行列式空間結構,D錯誤。故選C。(2023·山東濟寧月考)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聚落空間是人們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及發展需求適應的結果。專家在陜北某地調研時,將研究區內的聚落空間結構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據此完成1~2題。2.與密集斑塊式相比,聚落采取臺地行列式的主要原因是①順應自然地勢 ②降低人口密度 ③增加公共空間 ④提高采光性能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臺地行列式聚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帶,建筑群沿等高線在坡地上緊密、平行排列,隨著地勢升高而逐級抬升,順應自然地勢排列分布,①正確;聚落為人口聚集地,降低人口密度不合常理,②錯誤;受地形限制,臺地行列式分布地區公共空間較小,③錯誤;臺地行列式聚落依坡而上,能保證前排建筑不會遮擋后排的光照,采光效果好,④正確。故選D。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京張鐵路時遇到了很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修筑從南口到八達嶺一帶的鐵路。讀圖回答3~4題。3.京張鐵路八達嶺段采用“人”字形鐵路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較多,河谷深邃B.地質條件復雜,多地震C.沿線地勢陡,坡度大D.發展沿線旅游業√京張鐵路八達嶺段地勢陡,坡度大,為了減小坡度,詹天佑設計出用“長度”換“高度”的方法采用“人”字形鐵路。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京張鐵路時遇到了很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修筑從南口到八達嶺一帶的鐵路。讀圖回答3~4題。4.下列有關“人”字形鐵路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是A.增加了施工的強度和難度B.降低了工程建設費用C.增加了工程建設費用D.增加了工程量√“人”字形鐵路的設計可以將線路的坡度降低,縮短隧道開挖長度,降低工程費用,降低施工的強度和難度。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造><知識點二1.直接塑造地表形態人類活動 直接影響 具體案例在丘陵地區修建梯田 可減緩流水的 作用 元陽梯田的修建,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保土保肥修筑堤壩 會改變下游河道的水沙條件,從而改變下游河道的侵蝕、堆積過程及其形態,并改變和影響 的發展方向 阿斯旺大壩建成后,使下游的輸沙量減少,進而使尼羅河下游河床遭到侵蝕,入海口海岸線不斷后退侵蝕沖積平原人類活動 直接影響 具體案例填海造陸、建設人工島、修筑海堤 不僅改變了 的形態,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迪拜棕櫚島就是人工島工程建設中挖方或填方 會人為造成陡坡或_____ 南水北調工程很多地方挖方修渠采石、采礦 會改變地表形態,而堆放矸石、廢礦石等會形成_________ 德國薩爾州的弗爾克林根煉鐵廠特色景觀—煤矸石山海岸線洼地人造丘岡2.間接影響地表形態人類活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破壞植被 會 地表侵蝕植樹種草 能 地表侵蝕的速度大量引用河水 會導致河流水量減少,使河流侵蝕、沉積狀況發生改變營造防護林 會抑制風沙的侵蝕與 ,減緩甚至終止風沙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加速降低沉積右面左圖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右圖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區域認知]說明明清時期人類活動對柴河三角洲面積擴大的影響。答案 開墾耕地,破壞了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積的泥沙量增多;開挖溝渠,利于地表水流動,帶入三角洲沉積的泥沙量增多。右面左圖為滇池流域示意圖。海口河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來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遷入,水稻種植面積逐漸增加。清代,人們在柴河下游相繼開挖了十余條溝渠。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面積顯著擴大。右圖示意明清時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2.[人地協調觀]分析與A區域相比,B區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答案 A區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勢更為低平,水流不暢,多洪澇災害;河汊較多,耕地更為破碎;而B地地勢更高,洪澇災害的隱患更小,同時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在流動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狀的“擋風墻”,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圖為“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有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③增加草地面積,提高旅游價值④增強蒸騰作用,提高降水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草方格沙障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可削減風力和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成活,①②正確;草方格沙障對提高旅游價值、提高降水量影響不大,③④錯誤。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在流動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狀的“擋風墻”,是一種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圖為“寧夏沙坡頭草方格沙障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2.圖示地區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A.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B.減輕沙坡頭荒漠化程度C.降低水土流失的發生概率D.提高秸稈利用效率√結合所學知識及右圖可知,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護鐵路免受風沙掩埋,A正確。(2024·山東臨沂模擬)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該地保存著太行山上獨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頭壘起的梯田田埂,在它們的拱衛下,梯田對山坡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據此完成3~4題。3.石堰梯田反映出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是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由材料可知,石堰梯田地處太行山東麓,石質山體土層薄,且該地距海較遠,氣候的大陸性較強,降水較少且變率大,再加上山區存水困難,水資源少,C正確。(2024·山東臨沂模擬)河北省邯鄲市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該地保存著太行山上獨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頭壘起的梯田田埂,在它們的拱衛下,梯田對山坡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據此完成3~4題。4.石堰梯田的有利影響是A.增強山谷風的強度 B.減少水土流失C.便于建造水窖儲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氣的影響√梯田改變了地表坡度,降低了水流速度,有利于減少水土流失,B正確;梯田對山谷風、冷空氣基本沒有影響,A、D錯誤;梯田與建水窖儲存雨水關系不大,C錯誤。課時對點練(2023·青海西寧月考)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千米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下圖是“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1~3題。1.造成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眾多的原因是A.高寒缺氧 B.風力強勁C.地勢起伏大 D.地層不穩定基礎過關√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鐵路線路應盡可能保持較平直,且起伏較小,因此,在修鐵路時遇山要開隧道,遇河流要架橋梁,拉薩至林芝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地勢起伏大,因此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眾多,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2023·青海西寧月考)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千米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下圖是“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1~3題。2.圖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為了A.降低路面坡度 B.減輕洪水威脅C.避開斷裂帶 D.避開泥石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山區修公路時大致沿等高線修建,呈“S”形,以降低路面坡度,保證行車安全,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2023·青海西寧月考)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千米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下圖是“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1~3題。3.拉林鐵路開通后,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①遠程運量增多 ②遠程運量減少 ③短途運量增多④短途運量減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拉林鐵路開通后,鐵路相較于公路,長途運輸運量大,運費低,短途運輸運費要高;同時公路短途運輸靈活性更強,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因此遠程運輸多選擇鐵路,短途運輸多選擇公路,所以,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遠程運量減少。鐵路開通會帶動該區域發展,對短途交通需求增大,帶動公路短途運量增多,②③正確。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江交匯處,沘江繞了一個“S”形的大灣子。在這個大灣子中,北部有莊坪壩子,南部有連井坪壩子,兩個壩子組成了似道教太極中“陰陽兩儀”的兩個魚形圖案,形成了天然“太極圖”的奇妙景觀,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在這個天然“太極圖”中,“S”形河曲發育在東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下圖示意沘江大灣子“太極圖”的奇妙景觀。據此完成4~5題。4.圖中聚落分布于壩子地勢較高處,是為了A.地處陽坡,獲取光照B.位居高處,涼爽通風C.防御洪澇,少占耕地D.節省土地,就地取材√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圖中聚落分布于壩子地勢較高處,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可防御洪澇。同時,可以少占耕地,節約耕地資源,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諾鄧河和瀾滄江支流沘江交匯處,沘江繞了一個“S”形的大灣子。在這個大灣子中,北部有莊坪壩子,南部有連井坪壩子,兩個壩子組成了似道教太極中“陰陽兩儀”的兩個魚形圖案,形成了天然“太極圖”的奇妙景觀,古人稱之為“太極鎖水”。在這個天然“太極圖”中,“S”形河曲發育在東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下圖示意沘江大灣子“太極圖”的奇妙景觀。據此完成4~5題。5.圖中的大片耕地位于A.河流侵蝕岸B.河流堆積岸C.河流的凹岸D.地勢較高地帶√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讀圖可知,圖中大片耕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積明顯,為河流的堆積岸,B正確,A、C錯。耕地分布區緊靠河流,地勢較低,D錯。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魚鱗坑是為減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夠攔截地面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讀圖,完成6~7題。6.圖中適宜植樹的地點為A.① B.② C.③ D.④√由圖可知,③處為山坡魚鱗坑的上部,在此處植樹與魚鱗坑相配合,有利于水分和土壤的保持。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魚鱗坑是為減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夠攔截地面徑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讀圖,完成6~7題。7.魚鱗坑有利于物質的A.風化 B.侵蝕 C.搬運 D.堆積√魚鱗坑減緩了水速,有利于水中泥沙等物質的堆積。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右圖為“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8.造成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侵蝕 B.流水堆積C.地殼抬升 D.填海造陸√由圖可知,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推進,主要是由于流水挾帶的泥沙增多,泥沙堆積速率大于海浪侵蝕速率。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右圖為“四世紀以來上海海岸線變化示意圖”。據此完成8~9題。9.近年來,該地海岸線變動的速度減慢,其主要原因是①長江中上游地區植樹造林②三峽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④人類對灘涂大規模開發利用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近年來,該地海岸線變動的速度減慢,說明泥沙來源減少,長江中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減輕。植樹造林有利于水土保持,①正確;水利工程建設會攔截泥沙,②正確;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海岸線后退,與實際不符;人類開發利用灘涂與海岸線變動速度減慢無關,③④錯誤。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掛壁公路(下圖)是在峭壁上開鑿而出的奇險公路,為了方便施工和開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窗。掛壁公路的建設不僅解決了山區交通難題,還產生了“特殊效應”,使掛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據此完成10~11題。10.掛壁公路旁開側窗,但在側窗之間保留側壁的主要原因是A.減少施工量 B.防止山體崩塌C.降低施工難度 D.保障出行安全√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沒有打穿所有側壁是為了減輕工程建設對山體的破壞,保證山體的穩定性,防止山體崩塌,B正確;在側窗之間保留側壁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施工量,但不是保留側壁的主要原因,A錯;保留側壁對施工難度并沒有起到有效的降低作用,C錯;側窗之間保留側壁對保障出行安全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考慮出行安全,應在掛壁公路外側建設護欄等,D錯。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掛壁公路(下圖)是在峭壁上開鑿而出的奇險公路,為了方便施工和開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掛壁公路多貼壁而鑿,相隔十余米旁開一側窗。掛壁公路的建設不僅解決了山區交通難題,還產生了“特殊效應”,使掛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據此完成10~11題。11.掛壁公路產生的“特殊效應”最可能是指A.改變當地生態環境 B.加強與外界的聯系C.創造新的旅游景觀 D.促進當地資源開發√掛壁公路選址獨特,建設后形成驚險、刺激、獨特的旅游資源,創造了新的旅游景觀,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2024·浙江舟山開學考試)吐魯番市西南大約13千米有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漢代城市遺址,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河心洲上,該河心洲為一處黃土臺地,四周崖岸壁立,臺地上是一座沒有城墻、沒有樹木的廢棄城池,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右圖為“該城遺址所在區域景觀圖”。據此完成12~14題。12.該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A.地殼抬升 B.泥沙淤積C.風力侵蝕 D.洪水沖蝕√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地殼抬升的尺度相對較大,一般不可能只抬升圖示河心洲大小的范圍,A錯;由材料可知,該河心洲四周崖岸壁立,說明其高出水面較多,河床變低,泥沙淤積難以形成這種形態,B錯;該河心洲被河流包圍,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風力侵蝕作用較小,C錯;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該河心洲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在初期,兩條河流中間的淺灘逐漸穩定,在枯水期不被淹沒,兩側河流呈環狀將其加大加高,經過幾次大洪水以后,兩側河道把周邊區域土層侵蝕變低,河床變低,中間的淺灘高到超出水位,生長植物,進一步穩定,就形成河心洲,D對。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2024·浙江舟山開學考試)吐魯番市西南大約13千米有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漢代城市遺址,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河心洲上,該河心洲為一處黃土臺地,四周崖岸壁立,臺地上是一座沒有城墻、沒有樹木的廢棄城池,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右圖為“該城遺址所在區域景觀圖”。據此完成12~14題。13.古人把城址選擇在臺地上的主要目的是A.發展農耕 B.便于商貿C.軍事防御 D.取水方便√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由材料可知,河心洲上是一座城池,結合圖片可知,河心洲面積相對較小,而農業需求面積較大,該河心洲建成城池后,剩余空間有限,發展農耕不是其重要目的,A錯;該區域位于我國吐魯番附近,屬于我國西北地區,古代以陸地交通為主。雖古城處有河流,但其航運價值低,選擇在河心洲臺地上建城,交通條件相對較差,不利于商貿,B錯;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由圖可知,該臺地三面環水,且四周崖岸壁立,利于軍事防御,C對;臺地四周崖岸壁立,距離水面高度較大,故其取水條件相對于河流兩岸其他區域并不占據優勢,D錯。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2024·浙江舟山開學考試)吐魯番市西南大約13千米有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漢代城市遺址,位于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河心洲上,該河心洲為一處黃土臺地,四周崖岸壁立,臺地上是一座沒有城墻、沒有樹木的廢棄城池,曾經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右圖為“該城遺址所在區域景觀圖”。據此完成12~14題。14.該城不是用一磚一瓦壘起來的,而是一寸一寸硬掏出來的,是因為有良好的A.氣候條件 B.技術條件C.土質條件 D.地形條件√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由材料可知,該臺地是黃土臺地,黃土具備較強的直立性,土質條件好,掏挖成建筑后不容易坍塌,可以減少建設難度,節省建設成本,C對。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15.(2023·江西宜春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曲流景觀是大自然的杰作,曲流又稱河曲,是指河道彎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見于河流的中下游。圖1為某河流下游地區的曲流。在山地的深邃峽谷中也會形成宛轉的曲流,地質學家稱這種曲流峽谷為“曲峽”。太行山是我國曲峽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經考察發現,太行山區曾經是平原,分布著許多河流,后期形成高大山地。圖2為太行山區深邃峽谷中的曲峽。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材料二 位于沁河第一灣曲峽附近的寨后村,建村歷史悠久,土質、水質條件好。圖3為沁河第一灣及寨后村分布圖。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1)推測河流中下游曲流分布較多的自然原因。答案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河流的下蝕減弱,側蝕增強,河道擺動;河道彎曲,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有利于曲流發育。(2)推測太行山區曲峽的形成過程。答案 第一階段,地質時期太行山地區地勢平緩,河流側蝕作用明顯,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曲流發育;第二階段,地殼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強,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態,逐漸演變成“曲峽”。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3)分析寨后村選址曲峽凸岸的原因。答案 凸岸土層深厚、土質優良(土壤肥沃),適宜耕作(農業生產);沉積形成的土壤,過濾和透水性好,富含礦物質,為居民提供了天然優質地下水;凸岸水流速度慢,河岸不容易崩塌(不易被侵蝕),居住環境安全,適合村落的形成和發展。1234567891011121314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二單元 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docx 第二單元 第三節 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