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求一個數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7-40頁信息窗4[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理解減法的意義上設計的,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量的多少的基礎上編排的。本節課讓學生學習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方法,從“已知整體與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計算”到“比較兩個量相差多少用減法計算”是學生認識減法意義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要關注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從直觀的圖中感悟減法的模型,教材提供了操作的策略,借此幫助學生理解要解決的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溝通“比多少”問題與原來所認識的減法模型之間聯系,從而獲得比多(比少)的數學問題的思維方式,理解用減法計算的道理,在學生掌握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幾”用減法計算的基礎上,教材編排了“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少幾”的問題,并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將新問題轉化成舊問題加以解決,減輕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并體現轉化思想的價值。[教學目標]1. 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含義,通過用學具操作,把文字信息轉換為圖表信息來解決問題,知道“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就是在求兩個數量相差多少,理解用減法計算的道理。2.豐富學生對減法現實意義的認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和知識的遷移能力。3.結合護綠行動,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環保意識。[教學重點]在操作中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數量關系。[教學難點] 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計算方法,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算理。[教具] 多媒體課件、小方塊。[學具] 小方塊、練習單[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師:為了提高大家的愛綠、護綠意識,前期我們學校開展了護綠活動,很多同學獲得了優秀“小林長”,優秀“護林員”的稱號,老師把數據記錄在統計表中,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統計表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預設1:一年級獲得優秀“小林長”的有6人,獲得優秀“護林員”的有8人。預設2:二年級獲得優秀“小林長”的有10人,獲得優秀“護林員”的有20人。預設3:三年級獲得優秀“小林長”的有15人,獲得優秀“護林員”的有33人。師:根據我們剛剛發現的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預設1:一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優秀“護林員“少多少人?預設2:一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少多少人?預設3:三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多多少人?預設4:……同學們可真厲害,提出這么多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護綠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滲透環保教育。以情境窗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直接提出比多少的問題,不但會使學生很快進入“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思考階段,還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現實性和多樣性,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產生“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欲望。二、教學新課,展開探究。(一)操作,建立解決“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問題的直觀模型1.理一理明確信息和問題師: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三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多多少人?先來理一理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哪兩條數學信息?預設:三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有15人,二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有10人。教師提升:經過我們剛才理一理這樣數學信息和問題是不是更清晰了。2.擺一擺、想一想分析數量關系師:下面我們借助學具擺一擺的方法一起來想一想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有想法后和小組合作交流一下。在合作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小組合作的要求。小組合作要求:1.擺一擺:用1個小方塊代表1個人,表示出題目中的信息和問題,分別擺出二年級和三年級的人數。2.想一想:怎么擺能清楚的看出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3.說一說:指著方塊圖說一說怎樣求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學生操作,小組內交流。師:哪位同學上臺來分享一下你的想法?三年級:二年級:教師引導:你認為這種擺法怎么樣?學生回答。教師提升:這是我們之前學過的一一對應的方法,他能很好的幫助我們看出誰多,誰少。師:通過擺一擺,我們可以發現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師:多出的5人在哪里?誰上來圈一圈?(標出比二年級多的)師:老師用虛線給他們隔開。那這一部分和二年級相比怎么樣呢?預設:一樣多。師: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部分三年級和二年級同樣多,是10人。師:現在你知不知道怎樣求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了?預設:三年級減去與二年級同樣多的就是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人數。教師提升:剛剛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想出了用擺小方塊的方法來分析這道題的數量關系,知道了用三年級人數減去與二年級同樣多的人數就是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人數。3.算一算求出答案師:下面我們來“算一算”,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三年級比二年級多多少人嗎?預設:15-10=5思考:為什么用減法計算?預設: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來計算。教師提升:要求三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多多少人?實際上就是誰比誰多多少?也就是15比10多多少,就是要從15里面去掉同樣多的10個,所以用減法計算。教師提升:剛剛我們通過算一算,列出算式,算出三年級表彰的優秀“小林長”比二年級多5人。4.議一議檢驗答案、回顧總結師:我們解答的對嗎?下面我們來“議一議”,你有什么好方法檢驗一下嗎?預設:二年級有10人,加上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5人,正好等于三年級的15人。師:這個方法很不錯,可以利用加減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用二年級的人數加上三年級比二年級多的人數,看是否與三年級的人數相等就可以了。通過驗證,三年級確實比二年級多5人,所以平時我們要養成檢驗的好習慣。師:請同學們繼續思考,今天學的減法問題和以前學的減法問題的道理一樣嗎?預設:一樣的。師:今天學的和之前學的“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用減法計算。想一想剛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幫我們想問題的?預設:擺學具師:用擺一擺的方法幫我們解決了問題,擺一擺有什么好處啊?預設:更清楚。師:我們借助學具擺一擺,更直觀的明白了數量之間的關系,以后我們要和它交上好朋友。師總結:剛剛我們一起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議一議成功的解決了問題,老師希望你帶著剛才解決這個問題的經驗繼續來解決下面的問題。【設計意圖】在圖示表征過程中,建立比較對象的一一對應關系,讓學生在操作時感悟、理解比較的過程,同時規范實物表征:一一對應、完整表達數學信息及問題,明確實物表征的一般方法。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檢驗和反思的習慣,培養主動將已學知識和新學知識進行建構。(二)求同,建構解決“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問題的整體模型5.自主遷移,獨立計算師:我們繼續來解決這個問題。一年級表彰的優秀“護林員”比三年級少多少人?師:請同學們先理一理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哪兩條數學信息,把它記錄在探究單上,再動腦筋想一想,用擺一擺的方式在圖上標出信息和問題,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列出正確的算式,最后議一議,邊指圖邊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驗證交流一下,現在請同學們安靜的從桌洞里拿出探究單,按照我們的過程性自我評價表嘗試在探究單上解決這個問題吧!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上臺交流。師:剛剛我們解決了一年級表彰的優秀“護林員”比三年級少多少人?還可以怎樣問?預設:三年級表彰的優秀“護林員”比一年級多多少人?【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小方塊,通過“理一理、想一想、算一算、議一議”等活動自主探究“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解決方法和算理,再遷移方法,水到渠成地解決“怎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問題,讓他們親歷“操作——思考——交流——概括”的全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遷移推理能力。6.反思、建模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剛才我們解決的這幾個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預設:學生回答。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求一個數比另師一個數多幾或者少幾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首先“理一理”信息和問題,“想一想”用學具擺一擺知道誰比誰多幾個,然后通過“算一算”知道為什么用減法計算,最后“議一議”知道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或少幾也就是求兩數之差。【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發現,勇于表達,從問題到圖,再到算式,三者構建起統一聯系,將加減法的知識體系建立完善并內化吸收,逆向打通學具、問題、算式三者之間的關聯,形成循環體系,使學生對加減法本質意義的理解更加透徹。三、自主練習學生完成練習單,小老師上臺講解。師總結:求第二行比第一行多幾個?就是求10比8多多少?要用減法計算。2.列式解答3.講數學故事先找出數學信息,把第一個數學故事補充完整,然后仿照第一個故事根據數學信息再講數學故事,最后講一個生活中的故事。【設計意圖】因為本節課是對減法的進一步學習,所以要與前面學習的減法的意義加強鏈接。第1題這兩個小題都是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第2題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四、回顧整理,提升認識師:同學們,這節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師:看來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發現同學們能做到積極思考,認真表達,課后請大家繼續帶著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