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六單元信息窗1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六單元信息窗1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青島版五四制一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厘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科書82-83頁信息窗1紅點1、紅點2
[教材分析]
“厘米的認識”是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有關測量的知識,“厘米”則是學生認識的第一個長度單位,為以后學習分米、米等長度單位做準備。由于課桌本身就是學生身邊最常見的物體,會使他們產生親切感。而課題的設疑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探究熱情。教材創設了富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用“拃”測量課桌的長度,引導學生通過對測量結果的比較,體會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此外,教材還安排了豐富的實際測量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初步掌握測量方法,積累測量經驗,能估測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為繼續學習長度單位的有關知識打下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在自主觀察中認識新知,在動手實踐中建構新知,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和估測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認識長度,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長度單位——厘米,能估測較短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2.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發展量感和空間觀念;在測量活動中,感受測量長度的本質就是長度單位個數的累加,能對較短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發展量感、空間觀念和應用意識。
3.在經歷長度單位統一、產生和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善于思考的理性精神,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理解測量長度的本質。
[教 具] 多媒體課件、1厘米的長度條、1分米的長度條、1米的長度條、連接好的小棒條、卷尺。
[學 具] 1厘米小棒若干、8厘米的小棒若干、橡皮、鉛筆、尺子、訂書針、扣子、田字格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聚焦長度
師:今年我們搬入新校,老師想給每位同學的課桌做一個桌布,保護桌面的同時,也讓你們的小胳膊不著涼,所以準備讓工廠幫忙定制一批桌布。可是要定做桌布,得跟廠長說,桌布的長度是多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關于長度的問題。(聚焦長度,板書:長度)
師:我們先來解決課桌長度的問題,誰能來比一比這張課桌的長度指的是什么?(聚焦課桌的長度)
生:比劃出課桌的長度。
師:比得很準確,從課桌這一端到另一端的距離就是課桌的長度。
學生思考:我們如何測量這張課桌的長度呢?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實際情境出發,將探究重點聚焦到物體的長度上,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合作測量,感受統一
(一)選用“拃”來測量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課件出示)這是古人常用的測量方式——拃,張開手指,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就是一拃,我們可以一拃一拃地量。
師:老師的面前有一張課桌,老師一拃一拃地量,課桌的長度是3拃多一點。
師:你們每個人的面前也都有一張課桌,現在就用你們的拃也去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吧。
學生動手操作。
預設1:我量得是4拃多一點。
預設2:我量得是5拃。……
師:我們的課桌都是一樣長,用的都是拃,為什么量出來的結果還不一樣呢?
(學生討論,老師找兩位不同結果的同學比一比一拃的長短,使學生明白即使都用拃來量,量出的結果還是不一樣。)
師: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那又該怎么辦呢?
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要用同樣長的標準來量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
(二)統一固定長度作標準測量
生:選擇一位同學的拃長測量。
師生選擇一位同學的拃長作為標準,到講臺展示給大家看測量過程。
師:謝謝你幫我們解決了問題,我們以XX同學的拃長為標準,測量出課桌的長度,看來我們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需要一個長度標準,是嗎?
師:為方便測量,國際上統一了幾個固定的長度作為長度單位(板書: 統一標準。)
(展示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貼到黑板上)從最短的標準開始研究,也就是厘米。( 板書:厘米 板書課題:厘米的認識 )
【設計意圖】學生發現使用“拃”長作為標準測量時,因為每個人手的大小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測量結果,統一一個固定的長度作為標準的必要性愈加強烈。學生感受到統一固定長度作為標準測量的方便,認識國際上統一的厘米、分米、米三個長度單位,建立長度表象,從最短的長度單位——厘米學起,尊重學生認知規律。
三、多種方式建立1厘米的表象
(一)觀看1厘米
教師引導學生拿出黃色小棒,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黃色小棒看一看1厘米有多長。
然后兩指保持不動,用左手輕輕地把小棒拿出來。這樣,兩指之間的這段距離就是1厘米。
(二)想象1厘米
學生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三)驗證1厘米
學生快速用手比劃出1厘米,再用1厘米的小棒驗證。
(四)感受1厘米
師:看著1厘米,你有什么感覺?(又短又小)
(五)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
想一想:在你的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食指的寬度、曲別針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等)
小結:原來1厘米就在我們的身上,在我們的身邊。1厘米很短,所以一般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板書:測量較短的物體時用厘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本環節依據1厘米的黃色小棒,通過觀看1厘米、想象1厘米、比劃1厘米、驗證1厘米、感受1厘米、在身邊尋找1厘米等一系列的操作和體驗活動,促進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正確而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數學活動的有效性,又顯現了知識的本質,體現了數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四、厘米測量,感悟本質
(一)標準長度單位1厘米測量橡皮長度
同桌合作:用1厘米測量出橡皮的長度。
(教師對學生的測量進行拍照,屏幕展示測量結果)
預設: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橡皮長4厘米。
學生思考:為什么橡皮長4厘米?
師總結:4個1厘米就是4厘米,測量橡皮長度就是數一數有幾個1厘米的長度。(板書:4個1厘米就是4厘米)
利用國際統一標準1厘米測量時,不會出現多種結果,準確又方便交流。
(二)標準長度單位1厘米測量小棒長度
同桌合作:用1厘米測量出小棒的長度。
(教師對學生的測量進行拍照,屏幕展示測量結果)
生:1厘米、2厘米······8厘米,小棒長8厘米。
學生思考:為什么小棒長8厘米?
師總結:8個1厘米就是8厘米,測量小棒長度就是數一數有幾個1厘米的長度。(板書:8個1厘米就是8厘米)
4個1厘米就是4厘米,8個1厘米就是8厘米,10個1厘米就是10厘米,20個1厘米就是20厘米,所以長度測量就是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板書: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1厘米雖然短,但可以幫助我們測量橡皮的長度,也可以幫助我們測量小棒的長度,它的作用卻很大。
(三)估測鉛筆長度
1厘米可以測量橡皮的長度,也可以測量小棒的長度,嘗試測量鉛筆的長度,測量前估測鉛筆的長度。
學生思考交流:估一估,這支鉛筆有多少厘米?為什么不估鉛筆長8厘米呢?
剛才測量得知小棒的長度是8厘米,鉛筆比小棒長得多,所以鉛筆的長度不可能是8厘米。
【設計意圖】感受到使用標準長度1厘米測量的準確和方便,積累測量活動經驗。在測量橡皮和小棒的過程中,感悟測量的本質: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培養學生估測能力,在鉛筆和小棒的長度比較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五、連接標號,尺子雛形
(一)產生連接1厘米測量的需求
學生思考交流:根據測量橡皮和小棒的活動經驗,想象用1厘米測量鉛筆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
測量鉛筆可能會出現1厘米小棒亂動、無法對齊等問題,導致測量時間慢又不準確。
學生思考交流:如何解決1厘米小棒亂動、無法對齊等問題?
小棒的長度可以作為標準測量鉛筆的長度,小棒的長度就是8個1厘米連接起來的新標準,小棒長度不夠的話,可以將更多的1厘米連接起來。
連接起來的小棒條測量鉛筆長度可以直接數出鉛筆的長度是17厘米,省去一個一個1厘米擺放的麻煩。
師小結:用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1厘米幫助我們測量出橡皮、小棒和鉛筆的長度,真是太方便了。
(二)標上序號,經歷尺子的生成過程
回到連接好的小棒條
學生思考交流:如何不用數,一下子看出鉛筆的長度?
連接起來的小棒,標上序號,省去每次都要數的麻煩,連接、標號的小棒條讓測量更加方便。
師:標上序號的小棒可真好用啊,那看到這些,你們有什么熟悉的感覺?
生:像一把尺子。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古人用一千多年才發明了尺子,你們用這么短的時間就創造出來了。老師給每個人都帶來了一把尺子,請在信封里拿出來。
在找不同和找相同中,認識完整的尺子
①找不同,認識完整的尺子:
師:請你仔細觀察,老師帶來的尺子和你們創造出來的尺子有什么不一樣?
(1)尺子上的短線和小格
小結:這些短線和長一點的線都叫刻度線。
(2)刻度0的含義
師:為什么要在尺子的這里標上0呢?
生:測量的起點。
(3)揭示尺子兩端有空白的原因
為什么0的前面還有一段空白距離呢?
師:人們在使用尺子的時候發現,尺子兩端的刻度線很容易磨損,影響測量,于是人們在生產尺子的時候就在兩端加了段空白距離。
②找相同,揭示1厘米:
師:你們找到了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一個大格的長度相等。
師:那你們知道這一格的長度是多少嗎?
生:1厘米
師小結:是的,就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測量較短物體的統一長度單位,還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貼:cm)。
【設計意圖】學生在用1厘米為單位測量稍長物體時遇到困難,想出嘗試連接每個1厘米的方法,并且標上序號,可以方便、快速測量,為學生“創造”直尺提供了機會。學生經歷厘米尺的發明過程,使他們親歷“重蹈人類思維發展中的那些關鍵性步子”的過程,體會測量工具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更體驗到數學的神奇和意趣。
認識生活中的尺子,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在找“老師帶來的尺子“和“學生創造出來的尺子”的不同和相同中,初步認識直尺的構造,揭示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為下面尺子量線段的長度做好鋪墊。
六、動手操作,掌握用尺子測量的方法
(一)測量線段的長度,理解測量的本質
師:老師這里有一條線段,這條線段到底是幾厘米呢?我們需要量。這次你打算用什么量?
生:尺子。
師:好的,現在你們用尺子量一下吧,量好了,別動,老師拍下來你的量法。
(1)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拍照收集不同的量法。
(2)展示交流
展示不同的量法和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交流,在交流中使學生明確: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時,一般從0開始量,因為從0到幾就是幾厘米,這樣更容易讀出測量結果。但是也可以從其他的數字開始量,從哪個地方開始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里面有幾個1厘米。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板貼: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二)揭示課桌的長度
現在我們知道了線段的長是3厘米,那課桌的長是幾厘米呢?你們的尺子太短,老師找了一個卷尺來量。我從0刻度開始量,到刻度65結束,你們說:課桌長幾厘米?
生:65厘米
師:為什么是65厘米?
生:從0到65,有65個1厘米,就是65厘米。
師小結:同學們,除了平時用的厘米尺,生活中還有皮尺、卡尺等樣式不同的尺子,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測量需求發明而來的,本質都是測量時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測量不僅僅是拿刻度尺去量物體的長短,測量長度的本質是給物體的長度一個合適的數,即被測量的對象里包含多少個長度單位。為了促成學生的深度理解,本環節有序安排兩個層次的活動:第一層次,遷移經驗,聚焦測量本質。圍繞“刻度0到3怎么就是3厘米?”開展數一數活動,凸顯測量的本質;第二層次,不同測量,促成深度理解。圍繞“刻度3到6怎么就是3厘米?”,從哪里開始測量有了變化,但都需要看里面包含了幾個1厘米。有幾個1里面就是幾厘米。通過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進一步突出測量的本質,促進學生形成深度理解。
七、回顧知識,提升思考,系統梳理
師:回顧這節課測量長度的過程,這節課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有哪些收獲?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這節課一開始遇到如何測量課桌長的問題,我們選擇身體部位——拃作為標準,測量課桌長的長度。因為每個人手的大小不同,所以測量結果不同,不能準確表達,我們迫切需要統一一個固定的長度作為標準進行測量,于是就認識了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使用厘米做長度單位測量出橡皮、小棒等文具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基于便捷的需要不斷優化我們的測量工具,連接、標號,于是就有了現在使用的厘米尺,用厘米尺測量身邊物體長度。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認識了不同樣式的尺子,但測量本質都是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回顧梳理整節課知識,使得學生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坻区| 武威市| 海原县| 新营市| 辽宁省| 当涂县| 安阳县| 上饶市| 泸定县| 沂南县| 融水| 锦州市| 青岛市| 象州县| 榕江县| 丽江市| 双城市| 大洼县| 香格里拉县| 宁河县| 盐池县| 阳东县| 图们市| 墨江| 武汉市| 台南市| 松溪县| 镇雄县| 余姚市| 巴东县| 玛曲县| 历史| 葫芦岛市| 简阳市| 桑日县| 阳西县| 平潭县| 宜兰县| 孝昌县| 肥西县|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