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魯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課件 學案 練習,共5份)魯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分值:69分]
(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2023·山東濱州期末)某地理興趣小組進行了土壤質地觀測實驗。該小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準備了相同量的四種土壤標本,同時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滲后記錄了不同土壤標本的透水量差異(下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示四種土壤標本中,黏粒比例最高的是(  )
A.1號 B.2號 C.3號 D.4號
2.該小組成員繪制了以下四種不同的土壤剖面構造,其中最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是(  )
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下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原因有(  )
①成土母質 ②生物 ③氣候 ④時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氣透水
C.調節(jié)土溫 D.增加養(yǎng)分
(2024·山東德州期末)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5~6題。
5.下列不同方位的土壤與其形成環(huán)境和特點對應錯誤的是(  )
A.紅色—高溫多雨,氧化鐵含量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慢
C.白色—氣候干旱,鹽堿含量較高
D.青色—降水較少,水分含量較少
6.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熱量條件的變化 B.水分條件的變化
C.地勢高低的差異 D.農業(yè)類型的差異
(2023·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下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
7.不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土壤中鐵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礦物質 B.有機質
C.水分 D.空氣
8.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  )
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
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
D.成土母質礦物養(yǎng)分多
9.終年高溫地區(qū)和寒冷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其原因是(  )
A.高溫地區(qū)不利于植被生長
B.寒冷地區(qū)生物量較小
C.高溫地區(qū)巖石的風化速度快
D.寒冷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
(選擇題10~15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qū)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  )
A.水稻土、黑土、紅壤 B.紅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紅壤 D.紅壤、黑土、水稻土
11.關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較(  )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樣
(2024·河南開封期中)土壤有機碳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新疆某綠洲農場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下圖示意該農場農田土壤有機碳隨墾殖年限的變化。完成12~13題。
12.農田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是(  )
A.礦物質 B.生物體
C.土壤水 D.腐殖質
13.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開墾后(  )
①改變了土壤理化性狀 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
③實施了秸稈還田措施 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 cm深度不同季節(ji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4~15題。
14.圖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隨緯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15.影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有機質含量 B.土壤濕度和溫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16.(2024·江西南昌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qū)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huán)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shù)刈?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下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
(1)分析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描述云霧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3)恢復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測云霧山草原土壤干層厚度發(fā)生的變化,并簡述理由。(6分)
答案精析
1.A 2.B [第1題,由圖可知,1號土壤標本的下滲水量刻度只有0.5 cm,下滲水量最少,說明土壤的黏性大,透水性差,黏粒比例最高,故選A。第2題,黏土位于最上層,水分難以下滲,不利于土壤吸收水分,A錯誤;黏土層位于最下層,最上層是砂土層,中間層是腐殖質層,最上層有利于水分下滲,中間層可以保肥,最下層透水性差,故該土壤剖面構造保水保肥效果好,B正確;最上層為腐殖質層,容易造成養(yǎng)分流失,不利于保肥,C、D錯誤。]
3.B 4.A [第3題,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葉掉落以及動物遺體等覆蓋在地層表面,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冷濕環(huán)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發(fā)育,腐殖質層逐漸變厚,②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第4題,觀察圖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積累層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并能阻擋腐殖質積累層因水流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A正確。]
5.D 6.B [第5題,紅色土壤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淋溶作用強,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A正確。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qū),由于這些地區(qū)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質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B正確。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qū),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C正確。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地區(qū),位于東部季風區(qū),降水多,水分含量較多,D錯誤。第6題,讀圖可知,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到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故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圖中從青到黃再到白,地勢和熱量有所差異,但相比于水分而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農業(yè)類型的差異是氣候、土壤、水分等差異的綜合結果,不是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的原因,D錯。故選B。]
7.A 8.A 9.B [第7題,土壤中的鐵元素屬于礦物成分,所以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A正確。第8題,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A正確;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東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C錯誤;成土母質中的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第9題,高溫地區(qū)利于植被生長,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積累,A錯誤;高溫地區(qū)有機質分解快,寒冷地區(qū)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qū)和寒冷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B正確;巖石是土壤中的礦物質來源,不是有機質來源,C錯誤;寒冷地區(qū)與水土流失不產生直接關系,D錯誤。]
10.C 11.A [第10題,依據圖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礦物質比重高,有機質很少,土壤貧瘠,應是紅壤;甲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介于甲、丙之間,且水分含量較高,是水稻土。C正確。第11題,由上題可知,丙為紅壤,紅壤的特征是酸、黏、貧,透水性較差。乙為水稻土,是在人類長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最差。甲為黑土,土壤中空氣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確。]
12.B 13.A [第12題,根據材料可知,土壤有機碳來源于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體,B正確;有機碳與礦物質、土壤水無關,A、C錯誤;腐殖質是有機碳的一部分,不能說是有機碳的來源,D錯誤。第13題,新疆綠洲處于干旱荒漠區(qū),未開墾地受水資源等條件限制,生物積累少,有機碳初始值低;開墾后土壤水分等條件得到改善,進而改變土壤理化性狀,隨著墾殖年限的延長,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機碳含量,①②正確;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機肥投入,且實施秸稈還田措施,使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③正確;二氧化碳是無機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與有機碳無關,④錯誤,A正確。]
14.C 15.B [第14題,讀圖可知,圖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隨季節(jié)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出海拔和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確。第15題,由上題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主要隨季節(jié)變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該地位于岷江上游,屬于季風氣候,夏秋季氣溫高,降水多,土壤的濕度和溫度條件適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冬春季氣溫低,降水少,土壤濕度和溫度較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B正確,A、C、D錯誤。]
16.(1)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fā)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流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
(2)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深度左右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
(3)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yǎng)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學習目標] 1.通過野外觀察,分析土壤剖面,理解土壤的結構。(地理實踐力)2.結合土壤標本或土壤剖面圖,說明各類型土壤的區(qū)別及主要形成因素。(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認識土壤
1.土壤的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夠生長植物的______表層。
2.分層結構
(1)土壤剖面:發(fā)育成熟的土壤,從地面向下有明顯的______差異。如下圖所示。
土壤層 特點
腐殖質層 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層 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層遷移;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
淀積層 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
成土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
基巖(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
(2)意義
①土壤剖面反映了土壤的發(fā)育程度。
發(fā)育程度 土層厚薄 分層情況
高 土層____ 層次多或分層______
低 土層____ 層次____或分層______
②土壤的顏色、有機質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______因素對土壤形成過程的影響。
3.土壤的組成:由礦物質、________、水分和空氣等物質組成。
物質組成 特點
礦物質 礦物質是成土母質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組成土體的“骨架”;是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
有機質 集中在土壤表層;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水分 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含量此消彼長;性狀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溫
空氣
拓展延伸
1.耕作土壤剖面
土壤層 特點
耕作層 原土壤表層經長期耕作形成,根系密,顏色暗,富含有機質
犁底層 耕作中受到農機具的壓實而成,土層緊實,顏色淺,可阻滯水分下滲,具有保水保肥的作用
自然土層 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
2.土壤的分類及特點
(1)按質地分
類型 粒徑比例 通氣、透水性能 保水性能 有機質 保肥性能 耕作難度
砂土 砂粒占優(yōu)勢 強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適中 良好 強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優(yōu)勢 差 強 分解緩慢、易積累 好 不易耕作
(2)按顏色分
類型 形成過程 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
黑土 夏季溫暖濕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腐殖質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富含腐殖質,土壤肥沃。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北部地區(qū)
紅壤 在高溫多雨環(huán)境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等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 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土壤貧瘠。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區(qū)
紫色土 由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經過風化而成 含有豐富的磷、鉀成分,比較肥沃。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青色土壤 在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環(huán)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鐵以氧化亞鐵形式存在 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分布在東部地區(qū)
白色土壤 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比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較少,所以常呈白色 土壤呈白色。分布在西部地區(qū)
黃色土壤 在黃土基礎上發(fā)育的土壤 多呈黃色。分布在中部黃土高原地區(qū)
(2023·河北唐山期中)我國一些地區(qū)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形成了一層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它是在犁的長期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壞犁底層結構。據此完成1~3題。
1.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是(  )
①農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層變薄 ③土壤透氣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華南水稻耕作區(qū)較少采取深耕破壞犁底層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層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發(fā)育
B.耕作層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養(yǎng)分
C.犁底層結構緊實,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fā)
D.犁底層結構緊實,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滲
3.西北綠洲灌溉農業(yè)耕作區(qū)不進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風力強勁,風沙易侵蝕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產生犁底層
C.勞動力短缺,深耕成本過高 D.降水較少,難以形成犁底層
茶樹是喜酸富錳植物,飲茶是人體攝取錳的重要來源。下圖示意理想土壤成分體積比例。據此完成4~5題。
4.茶葉中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是(  )
A.黃壤 B.褐土 C.棕壤 D.紅壤
知識點二 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質
來源 堅硬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質
影響 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礦物質和________,造成土壤性狀的差異
案例 基于花崗巖風化物發(fā)育的土壤含砂較多,基于石灰?guī)r風化物發(fā)育的土壤______較多
(2)氣候
影響 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熱量,是土壤形成的______因素
案例 ①高寒環(huán)境: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層薄,土壤貧瘠,凍土廣布。②濕熱環(huán)境:有機質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強,土壤貧瘠,偏酸性。③干旱環(huán)境:土壤水分少,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壤貧瘠,偏堿性。④冷濕環(huán)境:有機質分解慢,大量累積,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3)生物
影響 是土壤形成的______因素,為土壤提供______,從而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案例 ①綠色植物:以________和殘體的形式將有機養(yǎng)分歸還給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動物:動物遺體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動物攪動、搬運土壤等,可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透氣性。③微生物:分解動植物有機殘體,促進腐殖質形成,提高土壤肥力
(4)地形
影響 高度、坡度、______等地形因素影響著______、熱量和水分等條件,同時還影響著物質的轉換,進而影響土壤的發(fā)育
案例 陡峭的山坡土層較薄;地勢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______土層較厚;陽坡土壤較陰坡干燥;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質顆粒由粗到細,依次分布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時間:決定土壤的________。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
(6)人類活動
舉例 影響
有利影響 人類的耕作活動,將自然土壤改造成為各種耕作土壤如______土等 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與______,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
不利影響 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地________,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 違反自然成土過程的人類活動,則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2.土壤的形成過程
東北地區(qū)的土壤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fā)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
1.[區(qū)域認知]分析黑土發(fā)育形成的氣候環(huán)境。
2.[綜合思維]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
3.[地理實踐力]我國南方的濕熱地區(qū)植被茂密,但發(fā)育的土壤反而有機質含量較低,比較貧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4·江蘇南京月考)一般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tài)下,形成20厘米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
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
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發(fā)育的決定性因素
D.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
2.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的氣候條件是(  )
A.常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冬季溫和
C.常年低溫少雨 D.夏季涼爽,冬季寒冷
答案精析
知識點一 認識土壤
梳理教材新知
1.肥力 疏松
2.(1)垂直 淀積 (2)①厚 明顯 薄 少 不明顯
②環(huán)境
3.有機質
落實思維方法
1.B 2.D 3.A [第1題,根據材料,淺翻作業(yè)利于形成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作物根系不易穿過犁底層,導致農作物根系較淺,抗倒伏能力較差,所以農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題意;淺翻作業(yè)利于形成犁底層,常年淺翻作業(yè)會加厚犁底層,②錯誤;由材料可知犁底層十分緊實,所以土壤透氣性弱,對農業(yè)生產不利,③符合題意;犁底層十分緊實,土壤水分不易下滲,表土水分會增加,④說法錯誤,選B。第2題,題干中指出華南水稻耕作區(qū)較少采取深耕破壞犁底層,所以耕作層不會加厚,A、B錯誤;犁底層結構緊實,可減少水分下滲,并不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C錯誤,D正確。第3題,西北綠洲灌溉農業(yè)耕作區(qū)氣候干旱,風力大,不進行深耕,可減少風沙對表土的侵蝕,A正確。]
4.A 5.D [第4題,讀圖可知,①占40%,是礦物質;②占10%,是有機質;③④各占20%~30%,是水分和空氣。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茶葉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①礦物質,A項正確。第5題,茶樹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最適合茶樹栽種的土壤是紅壤,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環(huán)境下發(fā)育成的土壤,D項正確。]
知識點二 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梳理教材新知
1.(1)物質基礎 無機養(yǎng)分 黏土 (2)動力 (3)決定性 有機物 枯枝落葉 (4)坡向 光照 谷地 (5)發(fā)育進程 (6)水稻 性狀 鹽堿化
探究核心知識
1.黑土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地區(qū),說明是在冷濕的環(huán)境中發(fā)育形成的。
2.黑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肥力高。
3.我國南方地區(qū)氣候濕熱,降水較多,淋溶作用強烈,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
落實思維方法
1.D 2.A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A錯誤;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錯誤;生物是土壤形成和發(fā)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C錯誤;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D正確。第2題,據所學知識可知,氣溫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躍,對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在常年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中,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A正確。](共69張PPT)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四節(jié)
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過野外觀察,分析土壤剖面,理解土壤的結構。(地理實踐力)
2.結合土壤標本或土壤剖面圖,說明各類型土壤的區(qū)別及主要形成因素。(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認識土壤
知識點二 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認識土壤
>
<
知識點一
1.土壤的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夠生長植物的 表層。
2.分層結構
(1)土壤剖面:發(fā)育成熟的土壤,從地面向下有明顯的 差異。如右圖所示。
肥力
疏松
垂直
(3)風蝕地貌的類型
土壤層 特點
腐殖質層 腐殖質積累,顏色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層 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層遷移;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
淀積層 淋溶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
成土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
基巖(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
(2)意義
①土壤剖面反映了土壤的發(fā)育程度。
②土壤的顏色、有機質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因素對土壤形成過程的影響。
發(fā)育程度 土層厚薄 分層情況
高 土層____ 層次多或分層_______
低 土層____ 層次____或分層_________

明顯


不明顯
環(huán)境
3.土壤的組成:由礦物質、 、水分和空氣等物質組成。
物質組成 特點
礦物質 礦物質是成土母質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組成土體的“骨架”;是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
有機質 集中在土壤表層;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水分 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含量此消彼長;性狀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溫
空氣
有機質
拓展延伸
1.耕作土壤剖面
土壤層 特點
耕作層 原土壤表層經長期耕作形成,根系密,顏色暗,富含有機質
犁底層 耕作中受到農機具的壓實而成,土層緊實,顏色淺,可阻滯水分下滲,具有保水保肥的作用
自然土層 未經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長
拓展延伸
2.土壤的分類及特點
(1)按質地分
類型 粒徑比例 通氣、透 水性能 保水 性能 有機質 保肥 性能 耕作
難度
砂土 砂粒占優(yōu)勢 強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適中 良好 強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優(yōu)勢 差 強 分解緩慢、易積累 好 不易耕作
拓展延伸
(2)按顏色分
類型 形成過程 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
黑土 夏季溫暖濕潤,草類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腐殖質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富含腐殖質,土壤肥沃。主要分布在東北平原北部地區(qū)
紅壤 在高溫多雨環(huán)境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等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 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土壤貧瘠。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區(qū)
拓展延伸
類型 形成過程 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
紫色土 由紫紅色的砂巖和頁巖經過風化而成 含有豐富的磷、鉀成分,比較肥沃。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青色土壤 在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環(huán)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鐵以氧化亞鐵形式存在 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分布在東部地區(qū)
白色土壤 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比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較少,所以常呈白色 土壤呈白色。分布在西部地區(qū)
黃色土壤 在黃土基礎上發(fā)育的土壤 多呈黃色。分布在中部黃土高原地區(qū)
(2023·河北唐山期中)我國一些地區(qū)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形成了一層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它是在犁的長期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壞犁底層結構。據此完成1~3題。
1.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對農業(yè)生產的不利影響是
①農作物易倒伏 ②犁底層變薄 ③土壤透氣性弱 ④表土水分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根據材料,淺翻作業(yè)利于形成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作物根系不易穿過犁底層,導致農作物根系較淺,抗倒伏能力較差,所以農作物易倒伏,①符合題意;
淺翻作業(yè)利于形成犁底層,常年淺翻作業(yè)會加厚犁底層,②錯誤;
由材料可知犁底層十分緊實,所以土壤透氣性弱,對農業(yè)生產不利,③符合題意;犁底層十分緊實,土壤水分不易下滲,表土水分會增加,④說法錯誤,選B。
(2023·河北唐山期中)我國一些地區(qū)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形成了一層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它是在犁的長期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壞犁底層結構。據此完成1~3題。
2.華南水稻耕作區(qū)較少采取深耕破壞犁底層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層加厚,有利于水稻根系發(fā)育
B.耕作層加厚,有利于水稻吸收養(yǎng)分
C.犁底層結構緊實,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fā)
D.犁底層結構緊實,降低土壤的水分下滲

題干中指出華南水稻耕作區(qū)較少采取深耕破壞犁底層,所以耕作層不會加厚,A、B錯誤;
犁底層結構緊實,可減少水分下滲,并不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C錯誤,D正確。
(2023·河北唐山期中)我國一些地區(qū)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機進行淺翻作業(yè),形成了一層犁底層。犁底層是位于耕作層以下十分緊實的土層,它是在犁的長期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壞犁底層結構。據此完成1~3題。
3.西北綠洲灌溉農業(yè)耕作區(qū)不進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A.風力強勁,風沙易侵蝕表土
B.人力耕作,不易產生犁底層
C.勞動力短缺,深耕成本過高
D.降水較少,難以形成犁底層

西北綠洲灌溉農業(yè)耕作區(qū)氣候干旱,風力大,不進行深耕,可減少風沙對表土的侵蝕,A正確。
茶樹是喜酸富錳植物,飲茶是人體攝取錳的重要來源。右圖示意理想土壤成分體積比例。據此完成4~5題。
4.茶葉中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讀圖可知,①占40%,是礦物質;②占10%,是有機質;③④各占20%~30%,是水分和空氣。不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茶葉的錳元素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①礦物質,A項正確。
茶樹是喜酸富錳植物,飲茶是人體攝取錳的重要來源。右圖示意理想土壤成分體積比例。據此完成4~5題。
5.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壤是
A.黃壤 B.褐土 C.棕壤 D.紅壤

茶樹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最適合茶樹栽種的土壤是紅壤,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環(huán)境下發(fā)育成的土壤,D項正確。
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
<
知識點二
1.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質
來源 堅硬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質
影響 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礦物質和_________,造成土壤性狀的差異
案例 基于花崗巖風化物發(fā)育的土壤含砂較多,基于石灰?guī)r風化物發(fā)育的土壤_____較多
物質基礎
無機養(yǎng)分
黏土
(2)氣候
影響 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熱量,是土壤形成的動力因素
案例 ①高寒環(huán)境: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層薄,土壤貧瘠,凍土廣布。②濕熱環(huán)境:有機質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強,土壤貧瘠,偏酸性。③干旱環(huán)境:土壤水分少,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壤貧瘠,偏堿性。④冷濕環(huán)境:有機質分解慢,大量累積,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3)生物
影響 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因素,為土壤提供_________,從而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案例 ①綠色植物:以__________和殘體的形式將有機養(yǎng)分歸還給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動物:動物遺體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來源,提高土壤肥力;動物攪動、搬運土壤等,可加速有機質分解,提高土壤透氣性。③微生物:分解動植物有機殘體,促進腐殖質形成,提高土壤肥力
決定性
有機物
枯枝落葉
(4)地形
影響 高度、坡度、_______等地形因素影響著_______、熱量和水分等條件,同時還影響著物質的轉換,進而影響土壤的發(fā)育
案例 陡峭的山坡土層較薄;地勢低洼的山麓低地或者______土層較厚;陽坡土壤較陰坡干燥;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質顆粒由粗到細,依次分布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坡向
光照
谷地
(5)時間:決定土壤的 。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
(6)人類活動
舉例 影響
有利 影響 人類的耕作活動,將自然土壤改造成為各種耕作土壤如______土等 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與______,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
不利 影響 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地________,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 違反自然成土過程的人類活動,則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發(fā)育進程
水稻
性狀
鹽堿化
2.土壤的形成過程
東北地區(qū)的土壤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fā)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
1.[區(qū)域認知]分析黑土發(fā)育形成的氣候環(huán)境。
答案 黑土分布在緯度較高的地區(qū),說明是在冷濕的環(huán)境中發(fā)育形成的。
2.[綜合思維]分析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黑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肥力高。
東北地區(qū)的土壤俗稱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著典型的黑土,人們常說黑土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fā)芽”。黑土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得天獨厚的寶藏,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世界上僅有三塊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歐洲的烏克蘭平原、亞洲的東北平原。
3.[地理實踐力]我國南方的濕熱地區(qū)植被茂密,但發(fā)育
的土壤反而有機質含量較低,比較貧瘠,其主要原因
是什么?
答案 我國南方地區(qū)氣候濕熱,降水較多,淋溶作用強烈,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低,比較貧瘠。
(2024·江蘇南京月考)一般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tài)下,形成20厘米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
B.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
C.地形是土壤形成和發(fā)育的決定性因素
D.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巖石主要影響土壤的礦物養(yǎng)分,A錯誤;
氣候主要影響土壤的水熱條件,B錯誤;
生物是土壤形成和發(fā)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C錯誤;
各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增長而加強,D正確。
(2024·江蘇南京月考)一般土壤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tài)下,形成20厘米厚的可耕作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下圖示意土壤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題。
2.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的氣候條件是
A.常年高溫多雨
B.夏季高溫,冬季溫和
C.常年低溫少雨
D.夏季涼爽,冬季寒冷

據所學知識可知,氣溫越高,水分越充足,微生物越活躍,對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速度越快,因此在常年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中,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最快,A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3·山東濱州期末)某地理興趣小組進行了土壤質地觀測實驗。該小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準備了相同量的四種土壤標本,同時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滲后記錄了不同土壤標本的透水量差異(右圖)。
據此完成1~2題。
1.圖示四種土壤標本中,黏粒比例最高
的是
A.1號 B.2號 C.3號 D.4號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由圖可知,1號土壤標本的下滲水量刻度只有0.5 cm,下滲水量最少,說明土壤的黏性大,透水性差,黏粒比例最高,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山東濱州期末)某地理興趣小組進行了土壤質地觀測實驗。該小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準備了相同量的四種土壤標本,同時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滲后記錄了不同土壤標本的透水量差異(右圖)。
據此完成1~2題。
2.該小組成員繪制了以下四種不同的土壤
剖面構造,其中最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是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黏土位于最上層,水分難以下滲,不利于土壤吸收水分,A錯誤;
黏土層位于最下層,最上層是砂土層,中間層是腐殖質層,最上層有利于水分下滲,中間層可以保肥,最下層透水性差,故該土壤剖面構造保水保肥效果好,B正確;
最上層為腐殖質層,容易造成養(yǎng)分流失,不利于保肥,C、D錯誤。
15
16
基礎過關
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右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原因有
①成土母質 ②生物 ③氣候 ④時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閱讀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黑土腐殖質層逐漸變厚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更新、枯枝落葉掉落以及動物遺體等覆蓋在地層表面,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冷濕環(huán)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經過長時間的發(fā)育,腐殖質層逐漸變厚,②③④符合題意,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我國東北地區(qū)黑土廣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有著“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右圖為“黑土形成過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4.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
A.保水保肥 B.通氣透水
C.調節(jié)土溫 D.增加養(yǎng)分

基礎過關
觀察圖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黏粒淀積層土質細膩,黏性較強,密度較大,位于腐殖質積累層下部,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并能阻擋腐殖質積累層因水流下滲導致的肥力流失,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山東德州期末)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5~6題。
5.下列不同方位的土壤與其形成環(huán)境和特點對應
錯誤的是
A.紅色—高溫多雨,氧化鐵含量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機質分解慢
C.白色—氣候干旱,鹽堿含量較高
D.青色—降水較少,水分含量較少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白色土壤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qū),由于降水少,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較高,C正確。
紅色土壤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淋溶作用強,氧化鐵含量較高,所以土壤呈紅色,A正確。
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qū),由于這些地區(qū)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有機質分解慢,有利于腐殖質的積累,B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青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東部沿海地區(qū),位于東部季風區(qū),降水多,水分含量較多,D錯誤。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山東德州期末)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5~6題。
6.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
其主要原因是
A.熱量條件的變化 B.水分條件的變化
C.地勢高低的差異 D.農業(yè)類型的差異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讀圖可知,從青到黃再到白,逐漸從沿海到內陸,距海越來越遠,水分越來越少,植被逐漸稀疏,枯枝落葉等減少,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故主要原因是水分條件的變化,B正確。
圖中從青到黃再到白,地勢和熱量有所差異,但相比于水分而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
農業(yè)類型的差異是氣候、土壤、水分等差異的綜合結果,不是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的原因,D錯。故選B。
15
16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下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
7.不考慮人類活動影響,土壤中鐵元素主要來自
土壤成分中的
A.礦物質 B.有機質
C.水分 D.空氣

土壤中的鐵元素屬于礦物成分,所以主要來自土壤成分中的礦物質,A正確。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下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
8.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
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
D.成土母質礦物養(yǎng)分多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A正確;
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
東北平原植被量低于南方低山丘陵區(qū),C錯誤;
成土母質中的礦物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15
16
(2023·黑龍江雙鴨山開學考試)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四部分組成,其中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下圖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7~9題。
9.終年高溫地區(qū)和寒冷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
較低,其原因是
A.高溫地區(qū)不利于植被生長
B.寒冷地區(qū)生物量較小
C.高溫地區(qū)巖石的風化速度快
D.寒冷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高溫地區(qū)利于植被生長,但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不利于有機質積累,A錯誤;
高溫地區(qū)有機質分解快,寒冷地區(qū)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qū)和寒冷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B正確;
巖石是土壤中的礦物質來源,不是有機質來源,C錯誤;
寒冷地區(qū)與水土流失不產生直接關系,D錯誤。
基礎過關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qū)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圖中甲、乙、丙分別對應
A.水稻土、黑土、紅壤
B.紅壤、水稻土、黑土
C.黑土、水稻土、紅壤
D.紅壤、黑土、水稻土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依據圖例可以看出,丙土壤礦物質比重高,有機質很少,土壤貧瘠,應是紅壤;甲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是黑土;乙土壤介于甲、丙之間,且水分含量較高,是水稻土。C正確。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qū)紅壤、黑土、水稻土的土壤成分構成示意圖”。讀圖,完成10~11題。
11.關于土壤透水性的比較
A.甲最好
B.乙最好
C.丙最好
D.三者一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上題可知,丙為紅壤,紅壤的特征是酸、黏、貧,透水性較差。乙為水稻土,是在人類長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中空氣含量最少,水稻土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最差。甲為黑土,土壤中空氣含量最高,因此土壤透水性最好。A正確。
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河南開封期中)土壤有機碳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新疆某綠洲農場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下圖示意該農場農田土壤有機碳隨墾殖年限的變化。完成12~13題。
12.農田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是
A.礦物質
B.生物體
C.土壤水
D.腐殖質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材料可知,土壤有機碳來源于動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體,B正確;
有機碳與礦物質、土壤水無關,A、C錯誤;
腐殖質是有機碳的一部分,不能說是有機碳的來源,D錯誤。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河南開封期中)土壤有機碳是通過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動植物殘體和微生物體的合稱。新疆某綠洲農場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下圖示意該農場農田土壤有機碳隨墾殖年限的變化。完成12~13題。
13.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開墾后
①改變了土壤理化性狀 
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
③實施了秸稈還田措施 
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新疆綠洲處于干旱荒漠區(qū),未開墾地受水資源等條件限制,生物積累少,有機碳初始值低;開墾后土壤水分等條件得到改善,進而改變土壤理化性狀,隨著墾殖年限的延長,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機碳含量,①②正確;
未開墾地開墾為農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機肥投入,且實施秸稈還田措施,使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③正確;
二氧化碳是無機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與有機碳無關,④錯誤,A正確。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 cm深度不同季節(ji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4~15題。
14.圖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點是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隨緯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隨海拔升高而降低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讀圖可知,圖中信息反映的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隨季節(jié)的變化,沒有體現(xiàn)出海拔和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故C正確。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和土壤微動物體內所含的生物總量。它是土壤有機質轉化的主導因子,對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類植物土層在1~10 cm深度不同季節(ji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讀圖,完成14~15題。
15.影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有機質含量
B.土壤濕度和溫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上題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主要隨季節(jié)變化,夏秋季多,冬春季少。該地位于岷江上游,屬于季風氣候,夏秋季氣溫高,降水多,土壤的濕度和溫度條件適
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冬春季氣溫低,降水少,
土壤濕度和溫度較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小,而土壤有機質含量、海拔高低和降水、植被的疏密程度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其主要影響因素。B正確,A、C、D錯誤。
15
16
能力提升
16.(2024·江西南昌階段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干層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滲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層。黃土高原的土壤干層分布范圍廣、厚度大,是區(qū)域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條件下土壤水分循環(huán)的綜合結果。寧夏云霧山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當?shù)刈?0世紀80年代開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復,對土壤干層產生了一定影響。右圖示意云霧山放牧草地的土壤干層分布特征。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分析黃土高原土壤干層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 黃土高原氣候較干旱,降水較少,蒸發(fā)旺盛;地形破碎,地表水易流失;土質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滲至深層土壤。
(2)描述云霧山放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答案 土壤含水量隨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深度左右達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恢復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測云霧山草原土壤干層厚度發(fā)生的變化,并簡述理由。
答案 變化: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干層厚度逐漸變薄。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復,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滲(涵養(yǎng)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強。微專題3 土壤的養(yǎng)護
1.土壤的功能
作用對象 土壤的功能
對各圈層 物質和能量交換,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
對生物圈 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為動物提供食物來源,是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場所和營養(yǎng)來源
對水圈 蓄水、保水、減少地表徑流量,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
對人類社會 人類發(fā)展農業(yè)(種植農作物、飼養(yǎng)動物)的物質基礎
2.土壤的養(yǎng)護措施
養(yǎng)護方式 養(yǎng)護措施
休耕 農作物收割之后停種一季或一兩年后再進行耕種
種植綠肥作物 種植綠肥作物并將營養(yǎng)豐富的作物翻入土壤以達到增肥的目的
作物輪作 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jié)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利用不同作物對地力消耗的差異達到恢復地力的目的
施用農家肥 農村中收集、積制和栽種的各種有機肥料,如人糞尿、堆肥、綠肥、泥肥、草木灰等,為土壤提供多種養(yǎng)分
3.紅壤的改良
紅壤有機質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質少,土質黏重,肥力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開展農業(yè)生產活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人們對紅壤進行改造,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4.黑土培肥(以我國黑龍江省為例)
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比較肥沃,適合農耕。但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會導致土壤肥力的耗竭,此外雨水沖刷也會使土壤肥力流失,為實現(xiàn)黑土的可持續(xù)利用,要注意培肥。
措施 說明
秸稈還田 把不宜直接作飼料的秸稈(小麥秸稈、玉米秸稈和水稻秸稈等)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入土壤,是目前大面積采用的有效措施
壓綠肥 把專門種植的綠肥作物翻壓至土中。我國常用的綠肥作物有紫云英、苜蓿和草木樨等
施用農家有機肥 所含營養(yǎng)物質比較全面,營養(yǎng)元素多呈有機物狀態(tài),難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經過土壤中的化學、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發(fā)酵、分解,使養(yǎng)分逐漸釋放,因而肥效長且穩(wěn)定
合理輪作 輪作是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yǎng)分和防治病蟲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jié)土壤肥力
(2024·福建寧德期中)我國不同區(qū)域土壤的類型多樣,東北平原有黑土,黃土高原有黃土,江南丘陵有紅壤,長江中下游平原則分布有水稻土。據此完成1~2題。
1.對材料中土壤的特征與成因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黑土肥沃——有機質大量積累 B.黃土肥沃——枯枝落葉沉積多
C.紅壤貧瘠——水稻的大量種植 D.水稻土貧瘠——流水沖刷嚴重
2.下列措施中,能較好地改良紅壤,提高紅壤有機質含量的是(  )
A.大量施用化肥 B.增施熟石灰
C.推廣秸稈還田 D.摻入沙子
(2024·河南駐馬店統(tǒng)考)福建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野外土壤觀測,在郊區(qū)新開步道沿線與農田分別采集了紅色與青灰色兩種土樣。該地理興趣小組發(fā)現(xiàn)農田上大量的紫云英被翻耕入土。據此完成3~4題。
3.實驗數(shù)據顯示,青灰色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于紅壤,造成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氣候 B.成土母質
C.生物 D.人類活動
4.推測當?shù)剞r田種植紫云英的主要目的是(  )
A.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 B.增加土壤肥力
C.解決飼料問題 D.防止水土流失
(2023·安徽馬鞍山期末)砂田種植是中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惡劣環(huán)境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偉大創(chuàng)舉。下圖示意砂田種植。據此完成5~7題。
5.我國砂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區(qū) B.南方地區(qū) C.西北地區(qū) D.青藏地區(qū)
6.礫石層的作用有很多,其中包括(  )
①減少雜草滋生 ②提高土壤濕度 ③增大晝夜溫差 ④增加土壤有機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關于土壤功能與養(yǎng)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優(yōu)良的土壤不需要養(yǎng)護
B.土壤具有蓄水、保水功能,故農作物可以適度抵御旱情
C.養(yǎng)護土壤的方法有休耕、作物輪作、增施化肥等
D.鹽堿地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增施有機肥
(2024·浙江開學考試)熟化是通過耕種、定向培育,將自然土壤轉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且肥沃的土壤的過程。我國東北的黑土、南方的紅壤經熟化都可成為水稻土。下圖1為“自然土壤與水稻土結構示意圖”,圖2為“黑土、紅壤和水稻土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8~10題。
 
8.與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
A.枯枝落葉層增厚 B.不含腐殖質
C.肥力水平上升 D.結構更簡單
9.經過熟化,水稻土的結構特點及功能發(fā)生的變化表現(xiàn)為(  )
A.表土層緊實,提供農作物扎根立足條件
B.母巖層變薄,阻斷有機界與無機界聯(lián)系
C.耕作層淺薄,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D.犁底層緊實,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
10.將黑土或紅壤熟化為水稻土并進行養(yǎng)護,其過程對應正確的是(  )
A.熟化黑土—沼澤化處理 B.黃泥田—種植水稻前先植綠肥
C.熟化紅壤—排水后晾曬 D.黑泥田—利用過程中無需施肥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黑土是溫帶濕潤氣候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肥沃土壤。多年來的高負荷耕作使得東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1.87萬平方千米,占黑土地總面積的20.11%。水土流失主要來自3°~15°坡耕地,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6.39%。近年來,一些地區(qū)推廣秸稈覆蓋還田模式來提高土壤肥力,就是在上一年收獲時,秸稈要高留茬,其余秸稈全部覆蓋農田,不耕地,不翻地,使土地盡量不裸露出來,春季播種時使用免耕技術播種施肥。但秸稈覆蓋還田模式能否提高黑土地單產還存在爭議。左圖示意黑土開墾后的土地,中圖示意黑土地秸稈高留茬地面,下圖示意黑土地秸稈根系。
(1)說出現(xiàn)階段黑土利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6分)
(2)說明秸稈根系能夠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4分)
(3)指出提高東北地區(qū)黑土地土壤肥力的措施。(6分)
答案精析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東北地區(qū)冬寒夏熱,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濕,有機質不易分解,積累量大;黃土為風成地貌,具有滲水性強和通氣性好的特點此外,黃土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yǎng)分,這些礦物質是土壤肥沃的關鍵因素;我國南方紅壤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并不是種植水稻形成的;水稻土為人工培育出的肥沃土壤。故選A。第2題,大量施用化肥能快速提高、改良紅壤的肥力,但不能提高紅壤的有機質含量;增施熟石灰和摻入沙子可以改良土壤,但不能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推廣秸稈還田能較好地改良紅壤,提高紅壤有機質含量。故選C。]
3.D 4.B [第3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土壤樣本的空間跨度不大,但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異。在有限的空間內,氣候、成土母質、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差異不大,A、B、C錯誤;人類活動是造成區(qū)域土壤差異的主導因素,D正確。第4題,當?shù)赝临|黏重,種植紫云英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質黏重的問題,B正確;種植紫云英可以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解決飼料問題、防止水土流失,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是附帶效益,A、C、D錯誤。故選B。]
5.C 6.A 7.B [第5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砂田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形成的一種世界獨有的保護性耕作方法,C正確。第6題,礫石層的設立可以減少雜草滋生,①正確;礫石層既有利于水分下滲,又能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土壤濕度,②正確;礫石的比熱容小,能增大晝夜溫差,③正確;礫石層不能增加土壤有機質,④錯誤。A正確。第7題,再優(yōu)良的土壤,若長期不養(yǎng)護,也會出現(xiàn)肥力下降的現(xiàn)象,A錯誤;養(yǎng)護土壤的方法有休耕、作物輪作、增施有機肥等,C錯誤;鹽堿地的治理要采用引淡淋鹽、井灌井排等方法,增施有機肥并不能治理鹽堿地,D錯誤;土壤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故在土壤中可保留一部分水分,使農作物可以適度抵御旱情,B項正確。]
8.C 9.D 10.B [第8題,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過耕種、定向培育,將自然土壤轉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且肥沃的土壤的過程,因此水稻土富含腐殖質,肥力水平較高,C正確。第9題,與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的表土層并不緊實,A錯誤;母巖層厚薄對有機界和無機界的聯(lián)系不產生影響,B錯誤;由圖1可知,水稻土耕作層較深厚,C錯誤;對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層,而多一個犁底層,推測可能是由于犁底層緊實,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D正確。第10題,讀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轉化為水稻土,需要經過先脫沼澤(土地排水后晾曬)、再種稻形成黑泥田型水稻土,A錯誤;熟化紅壤使之轉化為水稻土,需要經過先漬水、再種稻形成黃泥田型水稻土,C錯誤;黑土雖然自身肥力較高,但在利用過程中仍需施肥,以保持土壤的肥力,D錯誤;由于紅壤本身具有酸、瘠、黏等特點,有機質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種植水稻前必須先種植綠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B正確。]
11.(1)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變薄;肥力降低,黑土質量下降;不合理耕作、占用或盜挖等,造成黑土資源破壞嚴重;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土地撂荒。
(2)秸稈根系腐爛變成腐殖質,增加土壤有機質;根系腐爛后的孔隙,能夠通氣透水,保濕保墑;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減少對土壤的侵蝕,防止水土流失。
(3)因地制宜,調整農、林、牧業(yè)用地;合理輪作,科學用地養(yǎng)地;秸稈還田或制沼氣后沼渣還田;精準施肥,精耕細作;在坡度較大的黑土區(qū)退耕還林,保持水土。(共33張PPT)
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
土壤的養(yǎng)護
微專題3
1.土壤的功能
作用對象 土壤的功能
對各圈層 物質和能量交換,聯(lián)系有機界和無機界
對生物圈 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為動物提供食物來源,是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場所和營養(yǎng)來源
對水圈 蓄水、保水、減少地表徑流量,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
對人類社會 人類發(fā)展農業(yè)(種植農作物、飼養(yǎng)動物)的物質基礎
2.土壤的養(yǎng)護措施
養(yǎng)護方式 養(yǎng)護措施
休耕 農作物收割之后停種一季或一兩年后再進行耕種
種植綠 肥作物 種植綠肥作物并將營養(yǎng)豐富的作物翻入土壤以達到增肥的目的
作物輪作 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jié)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利用不同作物對地力消耗的差異達到恢復地力的目的
施用農家肥 農村中收集、積制和栽種的各種有機肥料,如人糞尿、堆肥、綠肥、泥肥、草木灰等,為土壤提供多種養(yǎng)分
3.紅壤的改良
紅壤有機質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質少,土質黏重,肥力較低且呈酸性,不利于開展農業(yè)生產活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人們對紅壤進行改造,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4.黑土培肥(以我國黑龍江省為例)
黑土有機質含量高、土質疏松、比較肥沃,適合農耕。但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會導致土壤肥力的耗竭,此外雨水沖刷也會使土壤肥力流失,為實現(xiàn)黑土的可持續(xù)利用,要注意培肥。
措施 說明
秸稈還田 把不宜直接作飼料的秸稈(小麥秸稈、玉米秸稈和水稻秸稈等)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入土壤,是目前大面積采用的有效措施
措施 說明
壓綠肥 把專門種植的綠肥作物翻壓至土中。我國常用的綠肥作物有紫云英、苜蓿和草木樨等
施用農家有機肥 所含營養(yǎng)物質比較全面,營養(yǎng)元素多呈有機物狀態(tài),難以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經過土壤中的化學、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發(fā)酵、分解,使養(yǎng)分逐漸釋放,因而肥效長且穩(wěn)定
合理輪作 輪作是用地、養(yǎng)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不僅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yǎng)分和防治病蟲害,還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jié)土壤肥力
(2024·福建寧德期中)我國不同區(qū)域土壤的類型多樣,東北平原有黑土,黃土高原有黃土,江南丘陵有紅壤,長江中下游平原則分布有水稻土。據此完成1~2題。
1.對材料中土壤的特征與成因的描述,正確的是
A.黑土肥沃——有機質大量積累
B.黃土肥沃——枯枝落葉沉積多
C.紅壤貧瘠——水稻的大量種植
D.水稻土貧瘠——流水沖刷嚴重

東北地區(qū)冬寒夏熱,夏季草木茂盛,冬季冷濕,有機質不易分解,積累量大;黃土為風成地貌,具有滲水性強和通氣性好的特點此外,黃土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yǎng)分,這些礦物質是土壤肥沃的關鍵因素;我國南方紅壤是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并不是種植水稻形成的;水稻土為人工培育出的肥沃土壤。故選A。
(2024·福建寧德期中)我國不同區(qū)域土壤的類型多樣,東北平原有黑土,黃土高原有黃土,江南丘陵有紅壤,長江中下游平原則分布有水稻土。據此完成1~2題。
2.下列措施中,能較好地改良紅壤,提高紅壤有機質含量的是
A.大量施用化肥 B.增施熟石灰
C.推廣秸稈還田 D.摻入沙子

大量施用化肥能快速提高、改良紅壤的肥力,但不能提高紅壤的有機質含量;增施熟石灰和摻入沙子可以改良土壤,但不能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推廣秸稈還田能較好地改良紅壤,提高紅壤有機質含量。故選C。
(2024·河南駐馬店統(tǒng)考)福建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野外土壤觀測,在郊區(qū)新開步道沿線與農田分別采集了紅色與青灰色兩種土樣。該地理興趣小組發(fā)現(xiàn)農田上大量的紫云英被翻耕入土。據此完成3~4題。
3.實驗數(shù)據顯示,青灰色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于紅壤,造成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成土母質
C.生物 D.人類活動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土壤樣本的空間跨度不大,但出現(xiàn)了明顯的分異。在有限的空間內,氣候、成土母質、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差異不大,A、B、C錯誤;
人類活動是造成區(qū)域土壤差異的主導因素,D正確。
(2024·河南駐馬店統(tǒng)考)福建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野外土壤觀測,在郊區(qū)新開步道沿線與農田分別采集了紅色與青灰色兩種土樣。該地理興趣小組發(fā)現(xiàn)農田上大量的紫云英被翻耕入土。據此完成3~4題。
4.推測當?shù)剞r田種植紫云英的主要目的是
A.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 B.增加土壤肥力
C.解決飼料問題 D.防止水土流失

當?shù)赝临|黏重,種植紫云英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質黏重的問題,B正確;
種植紫云英可以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解決飼料問題、防止水土流失,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是附帶效益,A、C、D錯誤。故選B。
(2023·安徽馬鞍山期末)砂田種植是中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惡劣環(huán)境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偉大創(chuàng)舉。下圖示意砂田種植。據此完成5~7題。
5.我國砂田主要分布在
A.北方地區(qū)
B.南方地區(qū)
C.西北地區(qū)
D.青藏地區(qū)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砂田是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形成的一種世界獨有的保護性耕作方法,C正確。
(2023·安徽馬鞍山期末)砂田種植是中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惡劣環(huán)境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偉大創(chuàng)舉。下圖示意砂田種植。據此完成5~7題。
6.礫石層的作用有很多,其中包括
①減少雜草滋生 ②提高土壤濕度 
③增大晝夜溫差 ④增加土壤有機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礫石層的設立可以減少雜草滋生,①正確;
礫石層既有利于水分下滲,又能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土壤濕度,②正確;
礫石的比熱容小,能增大晝夜溫差,③正確;
礫石層不能增加土壤有機質,④錯誤。A正確。
(2023·安徽馬鞍山期末)砂田種植是中國農民在長期實踐中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惡劣環(huán)境下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偉大創(chuàng)舉。下圖示意砂田種植。據此完成5~7題。
7.下列關于土壤功能與養(yǎng)護的說法,正確的是
A.優(yōu)良的土壤不需要養(yǎng)護
B.土壤具有蓄水、保水功能,故農作物
可以適度抵御旱情
C.養(yǎng)護土壤的方法有休耕、作物輪作、
增施化肥等
D.鹽堿地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增施有機肥

再優(yōu)良的土壤,若長期不養(yǎng)護,也會出現(xiàn)肥力下降的現(xiàn)象,A錯誤;
養(yǎng)護土壤的方法有休耕、作物輪作、增施有機肥等,C錯誤;
鹽堿地的治理要采用引淡淋鹽、井灌井排等方法,增施有機肥并不能治理鹽堿地,D錯誤;
土壤具有蓄水、保水的功能,故在土壤中可保留一部分水分,使農作物可以適度抵御旱情,B項正確。
(2024·浙江開學考試)熟化是通過耕種、定向培育,將自然土壤轉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且肥沃的土壤的過程。我國東北的黑土、南方的紅壤經熟化都可成為水稻土。下圖1為“自然土壤與水稻土結構示意圖”,圖2為“黑土、紅壤和水稻土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8~10題。
8.與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
A.枯枝落葉層增厚
B.不含腐殖質
C.肥力水平上升
D.結構更簡單

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過耕種、定向培育,將自然土壤轉變成適合農作物生長且肥沃的土壤的過程,因此水稻土富含腐殖質,肥力水平較高,C正確。
9.經過熟化,水稻土的結構特點及功能發(fā)生
的變化表現(xiàn)為
A.表土層緊實,提供農作物扎根立足條件
B.母巖層變薄,阻斷有機界與無機界聯(lián)系
C.耕作層淺薄,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D.犁底層緊實,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

與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的表土層并不緊實,A錯誤;
母巖層厚薄對有機界和無機界的聯(lián)系不產生影響,B錯誤;
由圖1可知,水稻土耕作層較深厚,C錯誤;
對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層,而多一個犁底層,推測可能是由于犁底層緊實,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D正確。
10.將黑土或紅壤熟化為水稻土并進行養(yǎng)護,其過程對應正確的是
A.熟化黑土—沼澤化處理
B.黃泥田—種植水稻前先植綠肥
C.熟化紅壤—排水后晾曬
D.黑泥田—利用過程中無需施肥

讀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轉化為水稻土,需要經過先脫沼澤(土地排水后晾曬)、再種稻形成黑泥田型水稻土,A錯誤;
熟化紅壤使之轉化為水稻土,需要經過先漬水、再種稻形成黃泥田型水稻土,C錯誤;
黑土雖然自身肥力較高,但在利用過程中仍需施肥,以保持土壤的肥力,D錯誤;
由于紅壤本身具有酸、瘠、黏等特點,有機質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種植水稻前必須先種植綠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B正確。
1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溫帶濕潤氣候草原草甸植被條件下形成的肥沃土壤。多年來的高負荷耕作使得東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1.87萬平方千米,占黑土地總面積的20.11%。水土流失主要來自3°~15°坡耕地,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6.39%。近年來,一些地區(qū)推廣秸稈覆蓋還田模式來提高土壤肥力,就是在上一年收獲時,秸稈要高留茬,其余秸稈全部覆蓋農田,不耕地,
不翻地,使土地盡量不裸露出來,春季播種時使用免耕技術播種施肥。但秸稈覆蓋還田模式能否提高黑土地單產還存在爭議。左圖示意黑土開墾后的土地,中圖示意黑土地秸稈高留茬地面,右圖示意黑土地秸稈根系。
(1)說出現(xiàn)階段黑土利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答案 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變薄;肥力降低,黑土質量下降;不合理耕作、占用或盜挖等,造成黑土資源破壞嚴重;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土地撂荒。
(2)說明秸稈根系能夠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
答案 秸稈根系腐爛變成腐殖質,增加土壤有機質;根系腐爛后的孔隙,能夠通氣透水,保濕保墑;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減少對土壤的侵蝕,防止水土流失。
(3)指出提高東北地區(qū)黑土地土壤肥力的措施。
答案 因地制宜,調整農、林、牧業(yè)用地;合理輪作,科學用地養(yǎng)地;秸稈還田或制沼氣后沼渣還田;精準施肥,精耕細作;在坡度較大的黑土區(qū)退耕還林,保持水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奉化市| 教育| 屯门区| 林州市| 海兴县| 呼和浩特市| 岫岩| 上思县| 福建省| 奎屯市| 榆林市| 呼伦贝尔市| 房产| 咸丰县| 苗栗县| 会同县| 吉木萨尔县| 西乡县| 微博| 新沂市| 汤原县| 岳西县| 南靖县| 寿宁县| 建德市| 衡水市| 健康| 南岸区| 嫩江县| 轮台县| 若尔盖县| 桃江县| 基隆市| 古丈县| 隆尧县| 正阳县| 鹤壁市| 新干县| 江源县|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