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林下灌草層地上生物量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及鄰近地區,大中型有蹄類動物如梅花鹿、狍和野豬等是東北虎和東北豹的主要獵物,這些有蹄類動物主要以林下灌草層植物為食,因此林下灌草層植物生物量是影響生態系統食草動物承載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早春時節,由于林冠樹葉稀疏,林下光照充裕,灌草層植物在較強的光照條件下迅速生長,但隨著喬木冠層的逐漸郁閉,林下光照逐漸減少,特別是林冠郁閉后,灌草層生物量的生長開始減緩,此時地形因素對林下灌草層生產力的相對重要性明顯上升。坡位、坡向、坡度對密林下灌草層植物生物量均影響顯著,海拔無顯著影響。坡位與坡向交互作用顯著(表3),其他交互作用均不顯著。Tukey多元比較結果顯示:整體而言,3個坡位等級間差異顯著,灌草層植物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為谷底、坡上及坡下(圖2:A);陰坡灌草層植物生物量顯著低于陽坡及平地,后二者間無顯著差異(圖2:A);3個坡度間差異顯著,灌草層植物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為陡坡、平坡及緩坡(圖2:A);坡位與坡向的交互作用(圖2:B)顯示,坡下平地、坡上平地、坡上陽坡與谷底所有坡位的灌草層植物生物量顯著最高,之間無顯著差異,坡下陰坡、坡下陽坡及坡上陰坡顯著最低,之間無顯著差異。密林下灌草層是大中型有蹄類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其生物量是影響生態系統植食性動物承載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植物生長旺季我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密林下灌草層生物量與坡位、坡向與坡度等地形因子有關(下圖)。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推測限制虎豹公園內陰坡密林下灌草生長的主要因素是( )A.熱量 B.水分C.光照 D.風力2.該地陡坡與緩坡密林下灌草生物量不同,主要是因為陡坡( )①坡度大,光照充足②枯落物少,種子萌發率高③喬木少,郁閉度低④喬木高大,遮蔭效果較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研究人員欲對公園內虎豹種群進行保護管理,最佳區域是( )A.谷底陰坡 B.下坡位平地C.谷底平地 D.上坡位平地林分密度是單位面積上的林木株數,影響林下物種多樣性、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質。下圖示意廣西憑祥市青山實驗場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不同密度林下灌木層總生物量隨林分密度增加趨勢呈現( )A.波動變化的“W”字形 B.波動變化的“M”字形C.先增后減的“∧”字形 D.先減后增的“V”字形5.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生物量對不同林分密度響應最敏感的是( )A.草本地上 B.草本地下 C.灌木地上 D.凋落物6.杉木人工林間伐強度增大對林下土壤理化性質帶來的影響是( )A.表層土壤有機質增多 B.表層土壤有效磷增多C.表層土壤凋落物減少 D.表層土壤淋溶性減弱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上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杉木為淺根性樹種,生長快,產區流行著“當陽油茶背陰衫,松樹山嶺杉木洼”的說法,下圖是我國某地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完成下面小題。7.推測杉木生長習性( )A.耐旱 B.抗大風C.耐鹽堿 D.不耐貧瘠8.據圖可知( )A.灌木層生物量隨杉木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B.草本層生物量隨杉木密度的增加而減少C.凋落物的生物量與杉木密度呈負相關 D.灌木地上生物量對不同密度杉木的響應較草本更為敏感9.該杉木林最適宜的種植密度是( )A.650株/h㎡ B.1100株/h㎡C.1250株/h㎡ D.1650株/h㎡貴州省中部的安順、普定等地喀斯特地貌發育,自然條件復雜,加之人為活動干擾,石漠化問題嚴重。下表為該地區石漠化不同階段主要指標數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階 段 群落類型 基巖裸露率(%) 土壤總量(米3) 喬灌層蓋度(%) 植被高(米)原生階段 頂級喬林 43.78 8.701 0.9 8.6初期階段 次生喬林(含喬灌) 29.89 8.324 0.78 4.9中期階段 灌木灌叢 28.22 6.566 0.75 1.3后期階段 稀灌草坡 27.3 5.738 0.32 0.7末期階段 稀疏灌草叢或草坡 51.87 5.756 0.05 0.3注:蓋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積占地面的比率,土壤總量指100米2內土壤的體積。10.該地區石漠化過程中,生物量(單位面積內生物有機體的質量)減少最大的時段是( )A.原生階段—初期階段 B.初期階段—中期階段C.中期階段—后期階段 D.后期階段—末期階段11.關于該地區石漠化發展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基巖裸露率與喬灌層蓋度呈負相關 B.植被類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減少C.隨著石漠化發展,區域小氣候趨于旱化 D.草地覆蓋率呈下降趨勢12.石生苔蘚具有耐旱、喜鈣、石生的特點,研究表明,石生苔蘚在石漠化嚴重地區的治理中具有“先鋒拓荒作用”,主要體現在( )A.抗旱作用強 B.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C.更好地水土保持功能 D.加快基巖風化和表土生成亮葉水青岡群落位于貴州省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7°02'E~107°14'E,28°06'N~28°19'N)大婁山山脈中,海拔650~1762m,為原生群落,具有典型的地帶性植被。 該群落喬木層樹體冠幅大;灌木層中金佛山方竹和箭竹分布較多,郁郁蔥蔥;灌草層可食性、經濟性的植物常被當地居民樵采。近年來,該種群結構老化,種子結實量低,林下幼樹缺失,僅在開闊的林緣地帶生長一些幼苗幼樹。下圖示意該保護區不同樣地亮葉水青岡群落各層片物種多樣性。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該保護區亮葉水青岡群落( )A.常綠闊葉樹種占比高 B.灌木層物種的多樣性最少C.物種垂直分異不明顯 D.自然更新能力整體比較弱14.該群落樣地部分層片物種多樣性指數偏低,甚至出現為0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 )①林下光照不足,生境較差 ②缺乏枯枝落葉生成養分 ③夏季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生長季結束后整體死亡 ④人為采摘、踩踏、砍伐等活動破壞林下植物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主要受林齡和林分郁閉度(在陽光直射下,森林中喬木樹冠在地面的總投影面積與林地總面積的比,反映了林分的密度)的影響。木質物殘體指森林中一定直徑大小的死亡木質性殘體或碎片。下圖示意黑龍江省某林場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碳儲量(生態系統中碳元素的儲備量)分配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5.隨著林齡升高( )A.灌草層碳儲量占比保持穩定 B.喬木層碳儲量與林齡成正比 C.喬木層林分郁閉度逐漸減小 D.木質物層碳儲量占比在減小16.林齡7年以上的人工林中,灌草層碳儲量占比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降低 B.林下氣溫升高 C.林下光照變弱 D.林下水分減少17.影響該林場人工林樹種選擇的主要因素是( )A.樹苗價格 B.區域氣候 C.造林面積 D.人工成本生物量是指某一時刻單位面積有機物質總量。山頂苔蘚矮曲林為喬本植物,側枝發育扭曲,葉面革質多茸毛,其地上生物量占該群落總生物量78.19%,其林下草本植物平均高度可達0.75cm。圖為廣東某國家森林公園山頂苔蘚矮曲林不同樹高的種群密度。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8.山頂苔蘚矮曲林地上生物量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嚴寒 B.蒸發微弱 C.光照充足 D.土層淺薄19.山頂苔蘚矮曲林種群密度在樹高2.0-4.0米出現次高峰的原因( )A.樹干粗壯,死亡率低 B.人工撫育生長好C.種間競爭占優勢 D.葉面寬闊,受光面大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形因子(海拔、坡位、坡度、坡向等)通過調節光照、溫度、水分、土壤養分以及枯落物厚度等因子影響林下灌草層植被的生長。林下枯落物利于保持土壤濕度,從而促進林下灌草的生長,但林下枯落物過多則會隔絕種子與地面,降低林下灌草的生物量。某研究團隊以東北地區某距離村鎮及道路較近的森林為研究區,統計不同地形條件下林下灌草的生物量,結果如圖所示。研究區林下灌草受光照因素影響,生長速度呈現出與森林明顯不同的季節變化,且高海拔處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低海拔處。(1)推測并說明研究區林下灌草生物量的季節差異。(2)分析研究區高海拔處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低海拔處的原因。(3)說明谷底、平坡和平地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的共同原因。1.C 2.A 3.C4.D 5.A 6.C7.D 8.B 9.A10.A 11.C 12.D13.D 14.C15.D 16.C 17.B18.D 19.C20.(1)早春時節,林冠層稀疏,林下光照充裕,灌草迅速生長,生物量快速增加;夏季,隨著林冠層逐漸郁閉,林下光照減少,灌草生物量增加減緩;秋冬季節,氣候變冷,林下灌草生長停滯,生物量衰減。(2)高海拔處林冠層郁閉度低,林下光照充足,利于灌草生長;研究區距離村鎮、道路近,低海拔處放牧、采集等人類活動多,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少。(3)谷底、平坡和平地利于集水和泥沙沉積,土層深厚且水肥條件較好;土壤生產力高,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分析。谷底、平坡和平地,地形平坦或低洼,利于集水和泥沙沉積,泥沙堆積為土壤發育提供物質基礎,土層深厚且水肥條件較好;土壤條件好,生產力高,利于植物生長,林下灌草生物量較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