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時間的腳印一、基礎知識1、作者簡介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51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學院,歷任教務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2、檢查字詞1.找學生讀課后字詞,并檢查對重點詞的理解,教師補充糾錯。2.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腐 蝕( shí ) 渾 濁( zhuó )山 麓( lù ) 刨 刮( bào )海枯石爛( kū ) 楔形文字( xiē )粗 糙( cāo )3.解釋下面的詞語。撣:用撣子或別的東西輕輕地抽或拂,去掉灰塵等。蹤跡:行動所留的痕跡。裝置:機器、儀器或其他設備中,構造較復雜并具有某種獨立功用的部件。烘烤:文中指陽光照射使巖石變熱。腐蝕: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龜裂:裂開許多縫子。砂礫:沙和碎石。山麓:山腳。溝壑:山溝。帷幕:掛在較大的屋子里或舞臺上的遮擋用的幕。海枯石爛:直到海水枯干,石頭粉碎,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二、知識小練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猶豫(yù) 砂礫(lè) 掀起(xiān)B.崩落(bēng) 腐蝕(shí) 犀牛(xī)C.吹拂(fú) 寶藏(cáng) 滴漏(lóu)D.沉淀(dìng) 粗糙(cāo) 帷幕(wéi)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蹤跡 琥珀 歪斜B.烘烤 孔隙 覆蓋C.陸續 山涯 低洼D.即使 撣去 墊高3.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質都時時刻刻在運動著: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長……這里在建設,那里在破壞。B.—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泥沙越積越厚。C.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地殼下沉,使原來靠岸的地方變成了海洋的中心。D.還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長上了長長的毛,這準是天氣冷了,說明了“第四紀”冰河時期的來臨。4.下列句子中省略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湖邊、海邊……形成的巖石就常常是這樣的。B.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泥沙越積越厚。C.時間是沒有腳的,而人們卻想出了許多法子記錄下它的蹤跡,用鐘表、用日歷……D.在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人生的征途中,有艱難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轉的機遇。B.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C.一提起小微,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雙撲朔迷離的大眼睛。D.紀錄片《漢江一橋》,精美的畫面與地道的襄陽話相得益彰,情趣橫生。6.下列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吸引讀者,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B.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C.文章根據大量的事實和科學原理,對巖石記錄時間等多方面的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說得清楚明白、有聲有色。D.文章運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和分類別等多種說明方法來說明巖石記錄時間的變化,不僅準確嚴密,而且形象生動。7.下列對句子的說明方法判斷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上掃過。(打比方,形象生動地寫出冰河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之大)B.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1米厚的巖石。(準確地說明巖石形成的時間之久)C.當然我們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舉例子,用具體的事實說明人對巖石的破壞作用更大)D.當然,讀懂這些記錄要比認識甲骨文、鐘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難些。(作比較,說明讀懂巖石上的記錄困難之大,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8.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數歷史事實表明,相知需要尊重與理解,包容與欣賞,傾訴與傾聽,相知就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攜手發展的重要動力。B.電影“流浪地球”在表現科技和未來想象的時候,也體現了自覺的東方文化精神、中國人文精神,并且用人道主義表述完成了對傳統家國情懷的現代轉化。C.在北京故宮,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古老的計時裝置:銅壺滴漏——水從一個銅壺緩緩地滴進另一個銅壺,時間過去了,這個壺里的水空了,那個壺里的水卻又多了起來。D.傳統文化自身的價值與魅力,放大了當代傳媒的“圈粉”、“造星”功能。9.指出下列句子運用的說明方法。①……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掃帚從地掃過上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________②例如,在建筑蘭新鐵路的時候,一個山頭在幾分鐘內就被炸掉了,這相對地質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________③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________④根據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情況,這就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時的積累,可以歸納整理,分別列出不同詞語下的不同讀音,系統性地復習。B項正確。其他各項錯誤的應更正為:A項“礫”應讀lì。C項“藏”應讀zàng。D項“淀”應 讀 diàn。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字形的掌握情況,對漢字字形的正確書寫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形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也要聯系整個詞語的意思。C項錯誤,書寫錯誤的詞語應更正為:“涯”應為“崖”。3.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標點的正確使用與修改能力。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和理解書面語言。要做到結合語境,準確規范地使用標點。A項使用錯誤,“生長”一詞后面的省略號應改為分號。點睛: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標點符號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細分析題中語段的語境,最后運用平時積累的標點符號的作用去解答題目。比如問號的運用要注意是不是表示疑問語氣,如果有疑問詞,但不表示疑問語句,就不是疑問句。4.答案:A解析:A項使用錯誤,這里不構成省略,所以不需要省略號。5.答案:C解析:A.使用正確,峰回路轉: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B.使用正確,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實明顯或理由充分,不必懷疑,根本就沒有懷疑的余地。C.使用有誤,撲朔迷離:撲朔:兔腳搔爬;迷離:兔眼半閉。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后來形容事情錯綜復雜;不容易看清真相。該成語形容眼睛不恰當。D.使用正確,相得益彰: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故選C。6.答案:B解析:應該是邏輯順序。7.答案:D解析:“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說法有誤。8.答案:C解析:A.由于是完整引用,所以第一個句號應移到后引號里邊,“尊重與理解,包容與欣賞,傾訴與傾聽”中的逗號改為頓號。B.“流浪地球”屬于影片名,需要用書名號。D.引號與引號之間不需要再使用頓號,應刪去。9.答案:①打比方;②舉例子;③打比方;④列數字解析:此題考查說明文的說明方法。(1)從“好像”一詞可以看出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冰河緩緩地移動比作“掃帚從地掃過上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2)從“例如”一詞可以看出,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3)從“攻擊”一詞可以看出,不是“襲擊”。(4)從數據“3000”和“10000”中看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