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100以內數加與減(一)第4課時 算一算【教學內容】教材第68~69頁相關內容。【教學目標】1.結合中國古代用算籌計算的情境,認識豎式,理解豎式計算的道理,體會算籌計算和豎式計算的運算步驟和邏輯是一致的,都能直觀地體現按計數單位計算的過程和結果,發展運算能力。2.經歷借助算籌理解和解釋計算的道理的過程,體會算籌、計數器與豎式之間的關系,發展幾何直觀。3.結合對算籌及其加減計算方法的了解,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重點難點】重點:學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難點:結合算籌,理解算理。【教學過程】一、課堂導入師: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師:這是算籌。古時候,數字還沒有發明出來前,人們還不會今天的計數方法,古人就用身邊的物體表示數量的多少,比如,用自己的手指、石子、谷粒計數,在繩子上計數,在骨頭上刻痕計數等方式。在2500多年前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廣泛使用算籌記數,算籌就是長短、粗細差不多的小棍,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頭、金屬等材料制成的。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68頁上面介紹算籌的文字。師:算籌是怎么記數的?預設:算籌分為縱式和橫式,表示兩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師:縱式,算籌怎么擺放?橫式,算籌怎么擺放?交流討論后明確:兩位數個位上的算籌豎著放,十位上的算籌橫著放,算籌的根數表示數量,各個數位上是幾就放幾根。二、探究新知1.探究算籌表示的算式的意義。師:圖中表示的是用算籌計算12+31=43的過程,你能看懂嗎?學生按要求自主嘗試探究,理解算籌表示的算式的意義。師:誰能說一說你的想法?預設1:第一行是12,個位上是2,十位上是1;第二行是31,個位上是1,十位上是3;第三行表示和是43,個位上是3,十位上是4。預設2:豎著看,個位上的2和1相加,十位上的1和3相加,得到43。預設3:我將各個數位上的算籌換成數字是這樣的。2.認識豎式計算方法。師:我們現在數學上也有這種豎著計算的方式,12+31=43,也可以這樣表示,并進行計算。師:仔細觀察,12中的2和31中的1是什么數位上的數字?12中的1和31中的3是什么數位上的數字?根據學生回答完善板書,明確數位。師:然后我們進行計算,畫一條橫線表示等號,個位上的2加1等于3,寫在個位,十位上的1加3等于4,寫在十位上。這就是豎式計算。師:對比算籌、豎式、計數器計算,你有什么發現?預設1:豎著看,2和1相加得3,寫在個位上,1和3相加得4,寫在十位上,相同數位的數相加,得數仍然寫在這個數位上。預設2:算籌、豎式、計數器有點像,都是豎著看,相同數位對齊。……師:大家都很善于觀察,發現了豎式計算本質上和前面學習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都是相同數位的數相加減。3.借助直觀模型掌握豎式的計算方法。師:34-22如何計算呢?你能分別用算籌、計數器和豎式表示嗎?學生獨立計算,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展示:三、快樂運用完成教材第69頁練一練。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板書設計】算一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