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山水畫的意境》導學案(教師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興趣,理解山水畫不是模仿、復制自然,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呈現,以激發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語言運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間的關系,梳理文中理論方法,學習鑒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思維能力: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系。審美創造: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整體感知】1.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結合全文進行概括。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后兩段說說。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細讀感悟】探究:1.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請結合本文觀點簡要分析。山水畫不僅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著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情感,景與情是相融合的。而攝影往往是從實用性和視覺美感出發的,這也就意味著山水畫不會被攝影作品所取代。探究: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詩歌在描繪景色的時候,往往將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景感受到無限的情感與意蘊。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詩歌的意境,是因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讓人體會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從而更好的領會山水畫的意境之美。探究:3.“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作者以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韌,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韌的品質是那樣真實。探究: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它們又必然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板書設計】14《山水畫的意境》導學案(學生版)【學習目標】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對中國山水畫的興趣,理解山水畫不是模仿、復制自然,是畫家內心世界的呈現,以激發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語言運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間的關系,梳理文中理論方法,學習鑒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思維能力: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系。審美創造: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整體感知】1.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意境”。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結合全文進行概括。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后兩段說說。【細讀感悟】探究:1.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請結合本文觀點簡要分析。探究: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探究:3.“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探究: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 山水畫的意境(導學案 學生版)-2024--2025學年 統編版 語文九年級下冊.doc 14 山水畫的意境(導學案 教師版)-2024--2025學年 統編版 語文九年級下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