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第一一〇中學校教育集團2024-2025年九年級下學期入學定時作業道德與法治試題(開卷本卷共兩個大題,滿分50分,同:歷史學科共用90分鐘)1.試題的答案書寫在答題卡上,不得在試卷上直接作答;2.作答前認真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3.考試結束,由監考人員將試題和答題卡一并收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選出。)1. 憲法宣傳周,某校開展了“學憲法·講憲法”的手抄報評選活動。下列選材與所闡述的觀點匹配的是( )選項 選材 觀點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第一章第一條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表明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② 2024年3月28日,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舉行了憲法宣誓儀式,新提任的27名處級領導干部依法進行了宣誓。 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組織和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③ 繪制“我國法律法規體系”思維導圖。 表明憲法是一切法律的總和④ 近年來,安徽省以“救急難”互助社為平臺,助推社會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構建“物質+服務”多元格局,讓困難群眾生活更有保障 符合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基本原則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2. 南岸區監察委員會在全區一體化全面推廣“碼上舉報”“廉情驛站”“碼上點評”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向群眾詳細講解相關操作流程,以及信訪舉報受理范圍、舉報方式、注意事項等內容,并認真收集問題、耐心逐一講解,將監督渠道拓展到群眾家門口,嚴懲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南岸區監察委員會嚴格執法,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B. 南岸區監察委員會依法行使監察權,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C. 南岸區監察委員會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嚴懲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D. 南岸區監察委員會積極履職,引導群眾參與政治生活,保障群眾的知情權3. 2024年10月25日,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的被告人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余華英當庭表示上訴。對此案件,同學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A. 小趙:余華英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上訴B. 小錢:對余華英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屬于行政制裁C. 小孫:余華英的行為沒有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權利D. 小李:余華英被判處死刑,捍衛了法律權威,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4. 我國糧食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統領性法律——《糧食安全保障法》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下圖為該法的出臺過程,這體現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保障糧食安全的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為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長效機制指明了方向。 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共中央部署開展該項立法工作,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見和建議。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A. 中國共產黨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B.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D.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5. 2024年9月20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協會議成立75周年大會上提到:“全面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針,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以上言論告訴我們( )①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②解決臺灣問題必須貫徹“一國兩制、完全自治”的方針③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④兩岸同胞要多走動、多交流,增進理解信任,實現心靈契合,共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6. 近年來,隨著ChatGPT、Sora等大模型的橫空出世,人工智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曾有主流媒體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約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在改善個人工作生活方面成效顯著,如AI創作、人臉識別、智能家居等,但同時也呼吁“加強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可見,“人工智能是一把雙刃劍”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對此,青少年應( )①培養誠信守法、見利思義的高尚情操②降低使用人工智能的頻率,減少潛在風險③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④弘揚創新精神,保持開放包容的姿態、慎思明辨的頭腦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7. 1949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24年七一建黨節到來之際,某中學的同學們準備舉辦演講比賽表達對黨的愛。下列同學演講稿的觀點中,有誤的是( )①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③我們要牢記黨的奮斗目標,以改革之手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④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8. “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聚焦發展所需,回應群眾所盼。從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出臺,我們能感受到( )①一部分農村低收入人口處在絕對貧困狀態②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9.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已連續7年保持Ⅱ類,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4年穩定在325天以上,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氣質更佳、顏值更高,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邁上新臺階、展現新氣象。以下結論有待商榷的是( )A. 重慶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B. 重慶率先完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C. 重慶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D. 重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10. 近日,國家醫保局對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進行調整,針對部分新藥定價偏高、群眾負擔重的問題,整合用藥需求,將341個新藥納入目錄,圍繞藥品給患者帶來的受益確定價格水平。關于此次藥品目錄調整的影響路徑,推導合理的是( )A. 降低醫療消費負擔→擴大醫療消費需求→解決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B. 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調動社會生產積極性→促進同等富裕C. 國家醫保局調整藥品目錄→部分新藥定價偏高→滿足人們的用藥需求D. 優化基本醫療藥品供給→滿足患者醫療需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二、非選擇題(11題6分,12題14分,13題10分,共30分)11. 2024年9月27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村委會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該村帶領各族群眾鞏固脫貧成果,繪就了和美鄉村新畫卷。某班同學圍繞華溪村“和美鄉村新畫卷”搜集了相關資料,閱讀漫畫,回答相關問題。結合材料,運用追求民主價值、促進民族團結的相關知識,分析華溪村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的奧秘?12. 法治是生態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更多人投身環保實踐,法治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請閱讀下列材料,運用法律知識回答問題。李先生,一位長江沿岸小鎮的居民,長期關注長江生態環境。面對近年來工業化快速發展導致的長江水質惡化和生態系統破壞,他深感憂慮。他意識到,這不僅關系到他的生活質量,更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于是,他積極收集和整理關于長江水質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的資料,深入長江沿岸的工廠、村莊等地進行實地調查,向當地政府提交了詳細的環保報告和建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對環境法律的需求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環境法律文件繁雜,存在著法律沖突和空白,且這些法律條文分散在多部單行法、行政法規之中,缺乏系統的法律框架。為此,202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計劃明確提出了生態環境法典編纂的目標,并計劃年內進行審議。該法典的編纂將為公民維護自身環境權益提供法律依據,確保公民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生活;同時,通過法律手段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減少因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維護社會和諧。法律鏈接 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大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一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水環境。(1)請結合材料,運用理解權利義務的相關知識,談談李先生是如何推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的?(2)編纂生態環境法典是維護人民利益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請結合材料,運用建設法治中國的相關知識,對此觀點進行分析論證。13.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2023年9月23日晚,錢塘江畔,世界矚目,亞洲人民共赴了一場“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綠色亞運 圍繞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的目標,浙江全民參與,讓綠色成為杭州亞運會最鮮明的標識。“智慧大腦”指揮平臺可實現近300個亞運保電場所的電力數據實時監控,精準控碳;絲路風電點亮亞運之燈,杭州亞運會全部場館用上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綠色電能,這在亞運史上是第一次。★①_____ 歷史與未來相聚,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在之江大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也照進亞洲人民心中。杭州亞運會火炬“薪火”寓意中華文明薪火相傳,吉祥物“江南憶”齊聚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會徽“潮涌”象征勇立潮頭的奮進精神,獎牌“湖山”呼應西湖山水,主題曲《同愛同在》溫暖激昂。★簡約亞運 傳承惜物養德的中華智慧,致廣大而盡精微,讓大型賽事呈現出洗凈鉛華后的質樸成色。場館“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設備“能租不買、能借不租”,56個競賽場館中有44個是改建或臨建,僅有12個新建場館。杭州亞運會積極打造大型賽事“無廢模式”,推動垃圾源頭減量,提高可回收物利用率,傳遞的不僅是一種辦賽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②_____ 回歸人民至上的辦賽初心,開放的亞運之門背后,是“以人為本”的生動實踐。杭州亞運會開創了國內綜合體育賽事場館賽前向社會開放的先例,超采1000萬人次提前享受到亞運“惠”帶來的幸福感。賽后,亞運場館利用將采用“向市民開放+青少年業余訓練+單項賽事舉辦”模式,將亞運紅利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緊密結合。(1)擬寫材料標題:請將上表中空缺的標題補充完整。(2)撰寫時政述評: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評論。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語言規范,150字左右。重慶市第一一〇中學校教育集團2024-2025年九年級下學期入學定時作業道德與法治試題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下列各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選出。)【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B【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D二、非選擇題(11題6分,12題14分,13題10分,共30分)【11題答案】【答案】①華溪村村委會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帶領各族群眾鞏固脫貧成果,體現了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了民族團結。②華溪村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體現了民主決策,村民能夠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體現了民主管理,這都體現了追求民主價值,有利于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③國家派遣專家團隊考察華溪村,支持開辦村辦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完善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這些舉措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12題答案】【答案】(1)①李先生積極行使監督權,針對長江生態問題,向當地政府提交報告和建議;②李先生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基本義務,為國家的生態安全和長遠發展積極作為;③李先生積極落實相關法律對于公民的要求,履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義務;做到法律要求做的;綜上所述,李先生既依法行使了權利,也自覺履行了法定義務,堅持了權利義務相統一,在環境保護中平衡了權利與義務。(2)①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對環境法律的需求日益凸顯,加之我國法律存在空白,為了更好的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實行良法之治,落實科學立法,需要生態環境法典的編纂;②當前我國法律文件存在空白,缺乏系統,編纂生態環境法典能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③生態環境法典編纂能為公民維護自身環境權益提供法律依據,確保公民健康生活,保障人們的權利,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們安全、有尊嚴的生活;④生態環境法典編纂能減少沖突、維護社會和諧,法典的編纂能幫助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13題答案】【答案】(1)①人文亞運②惠民亞運(2)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①碳中和亞運會目標、精準控碳、綠色電能,均反映了我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認真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②浙江全民參與,讓綠色成為杭州亞運會最鮮明的標識,說明走綠色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③使用可再生能源,場館“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設備“能租不買、能借不租”,杭州亞運會積極打造大型賽事“無廢模式”,提高可回收物利用率,反映了我國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④“無廢模式”傳遞的不僅是一種辦賽理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啟示我們要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細節,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從文化與民族精神角度:①中華文明燦爛悠久、薪火相傳,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燦爛悠久中華文明,照進亞洲人民心中,吉祥物“江南憶”齊聚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說明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③會徽“潮涌”象征勇立潮頭的奮進精神,主題曲《同愛同在》溫暖激昂,說明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同時勇立潮頭的奮進精神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從共享發展的角度:①人民至上的辦賽初心,“以人為本”的生動實踐,說明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②超1000萬人次提前享受到亞運“惠”帶來的幸福感,賽后,將亞運紅利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緊密結合,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通過共享亞運紅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