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七 修辭手法的辨析與運用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5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全國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七 修辭手法的辨析與運用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2025名師導航】中考語文一輪總復習(全國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七 修辭手法的辨析與運用 解析版
【試題1】
(24-25九年級上·四川綿陽·階段練習)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桃花在枝頭成串地開放,好像山上開滿了粉色的火炬。
A.看著那幅早春踏青圖,我好像已經聽到小朋友們清脆的笑聲。
B.站在山坡上遠遠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郵輪好像一葉扁舟。
C.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
D.冬天好像一個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裝成雪白雪白的。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詞語運用。
根據例句“桃花在枝頭成串地開放,好像山上開滿了粉色的火炬”可知,將“桃花”比喻成“火炬”,這里的“好像”是比喻詞,表比喻。
A.根據“看著那幅早春踏青圖,我好像已經聽到小朋友們清脆的笑聲”可知,是看到早春踏青圖,聯想到小朋友清脆的笑聲。這里“好像”,是由事物引出的聯想;
B.根據“站在山坡上遠遠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郵輪好像一葉扁舟”可知,這里意思是:從遠處看,大郵輪和廣闊的江面相比,就顯得格外渺小,就像一葉扁舟一樣。這里“好像”是表比較;
C.根據“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可知,這里意思是:仿佛一股神秘的力量,讓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這里“好像”表想象;
D.根據“冬天好像一個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裝成雪白雪白的”可知,這里把“冬天”比喻成“一個酷酷得女孩”,這里“好像”是比喻詞,表比喻。
故選D。
【試題2】
(2024·山西晉城·三模)古典詩詞意蘊深遠,表達豐富。請你參考批注示例,從下面節選的文字中任選一句,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做批注。
《行路難》節選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批注示例:“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出詩人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心情。
我的批注: 。
【答案】示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句詩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盡宴會的豪華,反襯了下文中詩人無路可走的茫然。
示例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運用了反復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詩人徘徊不前,內心郁結的沉重感受。
【詳解】本題考查對詩歌句子的賞析。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本詩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但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雖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調豪放樂觀,充滿昂揚向上的精神,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題目要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這句詩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寫出了友人為自己餞行酒宴之豪華,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與下文形成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意思是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詩人用“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征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滿山”喻指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是比喻的修辭手法。而且這兩句語義相關,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是為對偶。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卻得不到任用,寫出了仕途的艱難,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一樣前路艱難,表達了詩人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強烈苦悶、憤郁、迷惘、不平的心理;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艱難,多么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這里運用了反復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面對世事多艱,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由此,參照示例整理概括作答即可。
(2022版)課標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備考指南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是常見的修辭方法。復習時我們要注意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常見修辭方法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正確辨析具體語句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達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修辭部分的復習,應注意與實際語言運用相結合。在閱讀中,要結合具體內容,體會他們的表達效果:比喻、擬人、夸張,具有生動的描繪性,產生形象美;對偶、排比產生結構美;設問、反問,借助語調、語勢,分別產生引人注意、激發情感的作用。在寫作時,要運用這些修辭方法,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
常用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借代的種類:
1.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2.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3.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三、夸張。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夸張的幾種形式:
1.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四、對偶。
它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五、排比。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六、設問。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七、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八、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比擬的種類:
1.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2.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九、反復。
由兩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復。
作用:主要起強調作用。

常用修辭方法易考點分析
一、比喻與非比喻的識別。
比喻指用甲物來比擬乙物,有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因這三個成分的異同和隱現,可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沒有“像”“如”),而是看兩者是不是比喻的關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體:露、月。喻體:真珠、弓。)
2.“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暗喻)(本體:潮聲。喻體:鼾聲。)
3.“我知道,我們已經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體:沒有直接寫出來,是指“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喻體: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語也是比喻:
1.有時,望著莽莽蒼蒼的大地,我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馬”。)
2.有位作家說,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輕駛,務必要讓它承載的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輕則徘徊無以進,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現在”。)
2.她長得像他姐姐。(比喻是兩種不同類事物的比較。)
3.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輪船和扁舟也是一類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較。)
4.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5.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絞一樣。
二、比喻和擬人的區別。
擬人指將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詞)之間的比較,而擬人是動詞、形容詞之間的比較。主要看一下有沒有“喻體”(比喻可能沒有本體,但必然有喻體),如果有,則是比喻。
以下是擬人:
1.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溫柔”是形容詞,無喻體。)
2.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動詞,無喻體。)
稍作改變,即為比喻:
1.每條嶺都像慈母那樣的溫柔……
2.大興安嶺多么像少女那樣會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樣,可用部分指代整體,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體,如用“黃毛”指代“黃頭發的人”;也可用具體指代抽象,如用“烽煙”指代“戰爭”;也可用專名指代普遍,如用“千萬個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兩者的區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風緊緊地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一日把它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敵人比做“毒蛇猛獸”。)
3.我似乎打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把隔閡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來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么?(“袁世凱”指現大洋,上面有袁世凱的頭像。無法改成把錢比做“袁世凱”。)
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一針一線代替群眾財產,無法改成將“財產”比做“一針一線”。)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書”,無法改將“史書”化做“汗青”。)
4.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無法將“好人”比做“雷峰”。)
5.操場上有一群紅領巾。(用“紅領巾”代替“少先隊員”,無法將“少先隊員”比做“紅領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用“龍井”代替“茶”,無法將“茶”比做“龍井”。)
四、對偶和對比的區別。
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
對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2.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對偶的例子有:
1.赤道彎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2.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以下例句既是對比,又是對偶: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五、排比和對偶的區別。
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而且必須結構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對偶句如: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過五關,斬六將。
3.驛寄梅化,魚傳尺素。
4.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六、反問和設問的區別。
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問自答。
反問的例子如下:
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2.感謝情感,是它豐富了認識的內涵,是它澆灌了認識的清泉,為了認知,就算“不識廬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制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
設問的例子如下:
1.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3.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是大明。
4.數學真的很難嗎?我看不是。
七、反復和排比的區別。
排比是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句子連接起來運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只需要兩個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地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3.而青松啊,決不與野草閑花為伍!一派正氣,一副潔骨,一片忠貞,一身英武。
反復的例子如下:
1.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蔑人,說什么“桃色事件”,說什么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兩個“無恥啊”。)
2.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兩個“像你一樣偉大堅強” 。)
3.周樸園: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起來吧。魯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兩個“我要提”。)
八、夸張。
夸張指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包括三類:一、擴大夸張,如“雖九死,其猶未悔”;二、縮小夸張,如“他的心眼比針鼻還小。”三、超前夸張,如“看見這樣新綠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其他夸張的例子如下:
1.李杵頭這人,鹽水泡鵝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頓桌上沒酒眼睛就鼓起來了。
2.肚子里一點油水也沒有,饞的,連跑過去的豬都想啃一口。
3.生怕這氣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氣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5.精妙世無雙。
6.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絞一樣。

十種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格,但不少同學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類似詞的句子,就確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十種情況。
一、形容,特別是同類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魯迅和內山老板)有時忽然一陣大笑,像孩子一樣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頭,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最后一課》)
二、摹形不是比喻。
1.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星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卻像剛結出的李子,苦澀得使人難受。(《草地晚餐》)
2.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的影寫一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四、猜測不是比喻。
1.嘴張著,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黃顯聲仿佛沒有聽見,把頭轉過去了。(《挺進報》)
五、比較不是比喻。
1.從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別有力氣!(《古代英雄的石像》)
2.(閏土)眼圈也像父親一樣紅腫著。(《故鄉》)
六、舉例不是比喻。
1.……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帶香味的書等等。(《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
2.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我的老師》)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漸漸向我們腳下的巖石掀過來,發出汩汩的聲音,像是誰在海底吐著氣。(《聽潮》)
2.“是,看明白了!”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這下可好辦了!”他仿佛看見一個通紅的火堆,他正抱著這個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覺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測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靜的和平的愉悅的神秘。仿佛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朝向紅玉的瓊臺走了去。(《聽潮》)
2.……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膚。(《濟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張、擬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頭像堡壘,手像鋼叉,腿像桅桿,口像山洞……(《漁夫的故事》)2.……微黃的陽光斜射到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濟南的冬天》)
十、詞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原來的意義,產生出另一種意義,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個怯弱的人,從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廈將傾的危機。(《果樹園》)“大廈將傾”原意是“大樓將要倒塌”,這里借喻封建階級將被打垮。有些詞語由比喻產生的意義用得很普遍,約定俗成而成了比喻義,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辭格。例: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一、選擇題
1.(2024·貴州六盤水·模擬預測)從下面幾句話中,找出與“年頭要賬的擠破了門框”這句話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俗話說:“月暈三更雨,日暈午時風。”
B.飛流直下三千尺。
C.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D.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方法。“年頭要賬的擠破了門框”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將“要賬的人多”這一特點進行了夸大,說“擠破了門框”。
A. “俗話說:‘月暈三更雨,日暈午時風。’”這句話是引用俗語,沒有運用夸張修辭,與題干句修辭不同;
B. “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將瀑布的高度夸大,說“三千尺”,與題干句修辭相同;
C. “太陽剛一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將“天氣熱”這一特點夸大,說“地上已經像下了火”,與題干句修辭相同;
D. “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這句話運用了夸張的修辭,將“辮子盤得高”這一特點夸大,說“形成一座富士山”,與題干句修辭相同;
故選A。
2.(2024·甘肅武威·二模)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B.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隆重的準備。
C.四月的風恣意地親吻著我們的臉,輕輕搖曳著我們的心。
D.人間四月天,清麗典雅地涉水而來,清清淺淺,讓你盡展笑顏。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辨析。
A.將“你”比作“四月早天里的云煙”,是比喻;
B.“大地做準備”“迎接四月”,將“大地”擬人化,是擬人;
C.“親吻”“搖曳”將大地擬人化,是擬人;
D.“涉水而來”將“人間四月天”擬人化,是擬人;
故選A。
3.(2024·甘肅武威·一模)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
B.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C.人的心靈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斷接納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長存風華。
D.秋天到了,樹上的果子露出了笑臉,在向著我們點頭微笑。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A.運用對偶的修辭:霜風和月光相對,呼呼和明明相對,吹著和照著相對;
B.沒有運用修辭手法;
C.運用比喻的修辭:將心靈比作浩渺瀚海,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人應該擁有寬廣的胸懷;
D.運用擬人的修辭,只有人才有笑臉,這里把果子當作人來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果子成熟后的景象。
故選B。
4.(2024·貴州畢節·模擬預測)對下列句子所運用修辭方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拼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
②專家也是人嘛,難道人就永遠不會犯錯誤?
③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兩位高官因多拿住房補貼丟了烏紗帽。
A.①排比 ②設問 ③比喻 B.①排比 ②反問 ③借代
C.①對比 ③反問 ③借代 D.①對比 ②設問 ③比喻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①根據四個“不會……”,可見是排比句;
②根據“難道……”,可見是反問句;
③根據“烏紗帽”代指官職,可見是借代;
故選B。
5.(2023·浙江杭州·一模)驚蟄過后,天氣回暖,神州大地生機盎然,到處都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下列描寫西湖春天的詩句,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
B.朦朧淡月云來去。桃杏依稀香暗渡。
C.無數青絲,不系行人住。
D.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
A.“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意思是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邊花樹上群鶯亂啼。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鶯鳥”在枝頭歡快地爭相歌唱;
B.“朦朧淡月云來去。桃杏依稀香暗渡”意思是月亮在云朵的環繞下,散發著朦朧的光澤。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氣中散發著幽香。將云朵擬人化,運用了擬人的修辭;
C.“無數青絲,不系行人住”意思是無數的柳樹枝條在盡情搖擺,似乎不要讓行人停留。運用了擬人的修辭;
D.“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意思是野花競相開放就要讓人眼花繚亂,春草還沒有長高才剛剛沒過馬蹄。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故選D。
6.(2023·四川德陽·二模)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句詩正如一幅意味豐富的中國畫,似在暗示著某種深刻的人生哲理。
B.“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跡,是“中國創造”的一張名片。
C.今天烏云密布,狂風大作,天色越來越暗,好像要下暴雨似的。
D.生活沒有解藥,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閱讀、美食、電影、運動、旅行等。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A.將詩歌比作一幅中國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
B.將“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比作一張名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C.沒有運用比喻;
D.將“閱讀、美食、電影、運動、旅行等”比作止疼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
故選C。
7.(2023·山東濟寧·二模)下面是從同學們分享的活動記錄中摘抄的句子,其中使用修辭手法或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做美食能讓自己開心,讓家人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B.揭開鍋蓋,只見熟了的小白兔饅頭胖胖的,沖著我笑呢。
C.我做的韭菜炒雞蛋精美絕倫,色香味俱全。
D.第一次做韭菜盒子就得到媽媽的夸獎,我喜出望外,高興極了。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成語和修辭的使用。
A.“何樂而不為呢”為反問,引人注意和思考。使用正確;
B.“沖著我笑呢”運用了擬人,生動形象寫出饅頭的可愛。正確;
C.精美絕倫:精致美妙得沒有東西可以比得上。一般形容藝術品、珠寶首飾、建筑物,句中形容“韭菜炒雞蛋”,用錯對象;
D.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興。合乎語境,正確;
故選C。
8.(2024·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下列各組是“中國李莊”同濟紀念碑碑文選句,其中不屬于對偶句式的一項是( )
A.壺中民生久/舟邊社稷長
B.禹王宮中雷雨沸/東岳廟里書聲朗
C.川音如酒訴衷腸/山鄉處處是吾鄉
D.新儕一新學界/古鎮萬古流芳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對偶修句式的辨析。構成對偶的兩個句子需滿足的條件是:上下句的字數相等,同一位置的詞性相同,句式結構相同,內容相關聯。
C.上句“川音如酒訴衷腸”的結構是:兩個字的名詞+一個字的動詞+一個字的名詞+一個字的動詞+兩個字的名詞;下句“山鄉處處是吾鄉”的結構是:兩個字的名詞+兩個字的名詞+一個字的動詞+兩個字的名詞。由此可看出這兩個句子不符合對偶句“句式結構相同,同一位置的詞性相同”的條件,因此它不是對偶句;
故選C。
9.(24-25七年級上·遼寧·單元測試)對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來加入世間呢?(反問)
B.他怎么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設問)
C.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夸張)
D.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起喇叭,唱著凱歌飛走。(比喻)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D.本句把蚊子當作人來寫,賦予它以人的動作行為,是擬人的修辭手法,不是比喻;
故選D。
二、基礎知識綜合
10.(2023·吉林松原·一模)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對聯分上下聯,現有上聯“池中荷葉魚兒傘”,下列各項做下聯最恰當的是( )
A.梁上蛛絲燕子簾 B.岸上麻葉伸綠掌
C.半場楊柳拂樓臺 D.山上新月半亭風
(2)上面對聯運用了 和 的修辭手法。
【答案】(1)A
(2) 比喻 擬人
【詳解】(1)本題考查對聯。填寫對聯時應注意:①字數相等;②詞類相當;③結構相應;④平仄相對,仄起平收;⑤內容相關。
A.“池中荷葉”與“梁上蛛絲”均為偏正短語,“魚兒傘”與“燕子簾”均為三字名詞,且符合“仄起平收”;
B.上聯“傘”為三聲,為仄聲;下聯“掌”為三聲,為仄聲;不符合對聯“仄起平收”的原則;
C.下聯“半場”為量詞,與上聯“池中”不對應;
D.下聯“半亭”為量詞,與上聯“魚兒”不對應;
故選A。
(2)本題考查修辭手法。
“池中荷葉魚兒傘,梁上蛛絲燕子簾”可理解為:池塘中的荷葉好像魚兒的傘,房梁上的蛛絲就像燕子的門簾。據此可知,該對聯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刻畫出荷葉和蛛絲的狀態。
11.(2023·吉林四平·模擬預測)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題目。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甲】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因此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乙】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1)根據拼音填寫漢字,根據漢字填寫拼音。
jié( )難 孜孜( )不倦
(2)在【甲】【乙】處填入詞語和標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一心一意 : B.全神貫注 :
C.一心一意 …… D.全神貫注 ……
(3)畫波浪線語句存在語病,請在橫線處寫出修改意見
將 改為
(4)劃橫線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請仿照該句式再寫一句
【答案】(1) 詰 zī
(2)B
(3) 因此 但
(4) 排比 示例:反思使人明悟,實踐使人進步,質疑使人超越。
【詳解】(1)本題考查字音、字形。
詰難(jié nàn):詰問責難。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2)本題考查詞語和標點運用。
甲處。一心一意:心思、意念專一。全神貫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本處形容讀書要精神集中,因此要用“全神貫注”;
乙處后面的句子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概括,冒號有對上文總結的作用,所以使用冒號;
故選B。
(3)本題考查病句修改。
“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之間是轉折關系,應將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因此”改為“但”或“但是”。
(4)本題考查修辭手法和語句仿寫。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三個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句子組成的排比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仿寫時要仿照這一句式,按照“……使人……”的句式進行仿寫。
示例:辯論使人機智,寫作使人善思,演劇使人靈秀。
三、語言表達
12.(2023·廣東·模擬預測)[00后奧運軍團的啟示]
此次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不少“00后”小將出征。他們的堅定、拼搏、無畏與樂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年輕人最好的模樣。同樣身為“00后”的你,從他們身上又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呢?請以“青春”“奮斗”“夢想”三個詞語組一段話,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20字。
【答案】青春因夢想而熠熠閃爍,青春因奮斗而充滿激情,青春因自信而勇往直前。
【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本題作答,只要以“青春”、“奮斗”、“夢想”三個詞語組成一段話,談談從中國小將身上得到的啟示即可,答案不唯一,注意要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且不少于20字。
示例:青春因夢想而閃閃發光,青春因奮斗而激情澎湃,青春因勇敢而一往無前。
真題在線
課標解讀
知識歸納
強化訓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七 修辭手法的辨析與運用 原卷版
【試題1】
(24-25九年級上·四川綿陽·階段練習)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桃花在枝頭成串地開放,好像山上開滿了粉色的火炬。
A.看著那幅早春踏青圖,我好像已經聽到小朋友們清脆的笑聲。
B.站在山坡上遠遠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郵輪好像一葉扁舟。
C.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
D.冬天好像一個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裝成雪白雪白的。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詞語運用。
根據例句“桃花在枝頭成串地開放,好像山上開滿了粉色的火炬”可知,將“桃花”比喻成“火炬”,這里的“好像”是比喻詞,表比喻。
A.根據“看著那幅早春踏青圖,我好像已經聽到小朋友們清脆的笑聲”可知,是看到早春踏青圖,聯想到小朋友清脆的笑聲。這里“好像”,是由事物引出的聯想;
B.根據“站在山坡上遠遠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郵輪好像一葉扁舟”可知,這里意思是:從遠處看,大郵輪和廣闊的江面相比,就顯得格外渺小,就像一葉扁舟一樣。這里“好像”是表比較;
C.根據“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可知,這里意思是:仿佛一股神秘的力量,讓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走了去。這里“好像”表想象;
D.根據“冬天好像一個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裝成雪白雪白的”可知,這里把“冬天”比喻成“一個酷酷得女孩”,這里“好像”是比喻詞,表比喻。
故選D。
【試題2】
(2024·山西晉城·三模)古典詩詞意蘊深遠,表達豐富。請你參考批注示例,從下面節選的文字中任選一句,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做批注。
《行路難》節選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批注示例:“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出詩人理想難以實現的苦悶心情。
我的批注: 。
【答案】示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句詩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盡宴會的豪華,反襯了下文中詩人無路可走的茫然。
示例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運用了反復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出詩人徘徊不前,內心郁結的沉重感受。
【詳解】本題考查對詩歌句子的賞析。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本詩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但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雖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調豪放樂觀,充滿昂揚向上的精神,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題目要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這句詩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寫出了友人為自己餞行酒宴之豪華,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與下文形成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意思是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詩人用“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象征對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滿山”喻指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是比喻的修辭手法。而且這兩句語義相關,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是為對偶。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卻得不到任用,寫出了仕途的艱難,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一樣前路艱難,表達了詩人的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強烈苦悶、憤郁、迷惘、不平的心理;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艱難,多么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這里運用了反復和反問的修辭手法,表現詩人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面對世事多艱,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由此,參照示例整理概括作答即可。
(2022版)課標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備考指南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是常見的修辭方法。復習時我們要注意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常見修辭方法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正確辨析具體語句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達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修辭部分的復習,應注意與實際語言運用相結合。在閱讀中,要結合具體內容,體會他們的表達效果:比喻、擬人、夸張,具有生動的描繪性,產生形象美;對偶、排比產生結構美;設問、反問,借助語調、語勢,分別產生引人注意、激發情感的作用。在寫作時,要運用這些修辭方法,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
常用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
借代的種類:
1.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2.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3.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三、夸張。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夸張的幾種形式:
1.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作用: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四、對偶。
它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五、排比。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六、設問。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
作用: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七、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打感嘆號。
作用: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起強調作用。
八、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比擬的種類:
1.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2.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語言富有神采。
九、反復。
由兩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成反復。
作用:主要起強調作用。

常用修辭方法易考點分析
一、比喻與非比喻的識別。
比喻指用甲物來比擬乙物,有本體、喻體、比喻詞三部分。因這三個成分的異同和隱現,可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種。
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沒有“像”“如”),而是看兩者是不是比喻的關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體:露、月。喻體:真珠、弓。)
2.“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暗喻)(本體:潮聲。喻體:鼾聲。)
3.“我知道,我們已經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體:沒有直接寫出來,是指“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喻體: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語也是比喻:
1.有時,望著莽莽蒼蒼的大地,我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馬”。)
2.有位作家說,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輕駛,務必要讓它承載的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輕則徘徊無以進,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現在”。)
2.她長得像他姐姐。(比喻是兩種不同類事物的比較。)
3.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輪船和扁舟也是一類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較。)
4.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5.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絞一樣。
二、比喻和擬人的區別。
擬人指將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詞)之間的比較,而擬人是動詞、形容詞之間的比較。主要看一下有沒有“喻體”(比喻可能沒有本體,但必然有喻體),如果有,則是比喻。
以下是擬人:
1.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溫柔”是形容詞,無喻體。)
2.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動詞,無喻體。)
稍作改變,即為比喻:
1.每條嶺都像慈母那樣的溫柔……
2.大興安嶺多么像少女那樣會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樣,可用部分指代整體,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體,如用“黃毛”指代“黃頭發的人”;也可用具體指代抽象,如用“烽煙”指代“戰爭”;也可用專名指代普遍,如用“千萬個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兩者的區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風緊緊地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一日把它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敵人比做“毒蛇猛獸”。)
3.我似乎打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把隔閡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來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給現洋錢,袁世凱,不行么?(“袁世凱”指現大洋,上面有袁世凱的頭像。無法改成把錢比做“袁世凱”。)
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用一針一線代替群眾財產,無法改成將“財產”比做“一針一線”。)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書”,無法改將“史書”化做“汗青”。)
4.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無法將“好人”比做“雷峰”。)
5.操場上有一群紅領巾。(用“紅領巾”代替“少先隊員”,無法將“少先隊員”比做“紅領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龍井”。(用“龍井”代替“茶”,無法將“茶”比做“龍井”。)
四、對偶和對比的區別。
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稱”,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其基本特點是“對立”,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
對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2.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對偶的例子有:
1.赤道彎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
2.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以下例句既是對比,又是對偶: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2.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人民信賴您穩如磐石。
五、排比和對偶的區別。
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甚嚴格;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而且必須結構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見那滿樹繁花,一街燈光,四海長風……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對偶句如:
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過五關,斬六將。
3.驛寄梅化,魚傳尺素。
4.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六、反問和設問的區別。
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而設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問自答。
反問的例子如下:
1.池水漣漪,鶯花亂舞,誰能說它不美呢?
2.感謝情感,是它豐富了認識的內涵,是它澆灌了認識的清泉,為了認知,就算“不識廬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制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
設問的例子如下:
1.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
3.這人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是大明。
4.數學真的很難嗎?我看不是。
七、反復和排比的區別。
排比是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近,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句子連接起來運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只需要兩個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動雖然慢,可是所到之處,森林全被摧毀,田地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3.而青松啊,決不與野草閑花為伍!一派正氣,一副潔骨,一片忠貞,一身英武。
反復的例子如下:
1.殺死了人,又不敢承認,還要誣蔑人,說什么“桃色事件”,說什么共產黨殺共產黨,無恥啊!無恥啊!(兩個“無恥啊”。)
2.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兩個“像你一樣偉大堅強” 。)
3.周樸園: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起來吧。魯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兩個“我要提”。)
八、夸張。
夸張指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包括三類:一、擴大夸張,如“雖九死,其猶未悔”;二、縮小夸張,如“他的心眼比針鼻還小。”三、超前夸張,如“看見這樣新綠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其他夸張的例子如下:
1.李杵頭這人,鹽水泡鵝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頓桌上沒酒眼睛就鼓起來了。
2.肚子里一點油水也沒有,饞的,連跑過去的豬都想啃一口。
3.生怕這氣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氣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5.精妙世無雙。
6.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絞一樣。

十種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格,但不少同學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類似詞的句子,就確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十種情況。
一、形容,特別是同類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魯迅和內山老板)有時忽然一陣大笑,像孩子一樣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頭,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那里一動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最后一課》)
二、摹形不是比喻。
1.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星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卻像剛結出的李子,苦澀得使人難受。(《草地晚餐》)
2.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的影寫一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四、猜測不是比喻。
1.嘴張著,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黃顯聲仿佛沒有聽見,把頭轉過去了。(《挺進報》)
五、比較不是比喻。
1.從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別有力氣!(《古代英雄的石像》)
2.(閏土)眼圈也像父親一樣紅腫著。(《故鄉》)
六、舉例不是比喻。
1.……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帶香味的書等等。(《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
2.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我的老師》)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漸漸向我們腳下的巖石掀過來,發出汩汩的聲音,像是誰在海底吐著氣。(《聽潮》)
2.“是,看明白了!”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心想:“這下可好辦了!”他仿佛看見一個通紅的火堆,他正抱著這個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覺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測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靜的和平的愉悅的神秘。仿佛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平靜地……朝向紅玉的瓊臺走了去。(《聽潮》)
2.……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膚。(《濟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張、擬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頭像堡壘,手像鋼叉,腿像桅桿,口像山洞……(《漁夫的故事》)2.……微黃的陽光斜射到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濟南的冬天》)
十、詞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了原來的意義,產生出另一種意義,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個怯弱的人,從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廈將傾的危機。(《果樹園》)“大廈將傾”原意是“大樓將要倒塌”,這里借喻封建階級將被打垮。有些詞語由比喻產生的意義用得很普遍,約定俗成而成了比喻義,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辭格。例: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開動機器。(《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一、選擇題
1.(2024·貴州六盤水·模擬預測)從下面幾句話中,找出與“年頭要賬的擠破了門框”這句話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俗話說:“月暈三更雨,日暈午時風。”
B.飛流直下三千尺。
C.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D.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2.(2024·甘肅武威·二模)下列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B.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隆重的準備。
C.四月的風恣意地親吻著我們的臉,輕輕搖曳著我們的心。
D.人間四月天,清麗典雅地涉水而來,清清淺淺,讓你盡展笑顏。
3.(2024·甘肅武威·一模)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
B.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C.人的心靈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斷接納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長存風華。
D.秋天到了,樹上的果子露出了笑臉,在向著我們點頭微笑。
4.(2024·貴州畢節·模擬預測)對下列句子所運用修辭方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拼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
②專家也是人嘛,難道人就永遠不會犯錯誤?
③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兩位高官因多拿住房補貼丟了烏紗帽。
A.①排比 ②設問 ③比喻 B.①排比 ②反問 ③借代
C.①對比 ③反問 ③借代 D.①對比 ②設問 ③比喻
5.(2023·浙江杭州·一模)驚蟄過后,天氣回暖,神州大地生機盎然,到處都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下列描寫西湖春天的詩句,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A.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
B.朦朧淡月云來去。桃杏依稀香暗渡。
C.無數青絲,不系行人住。
D.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6.(2023·四川德陽·二模)下列句子中,沒有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句詩正如一幅意味豐富的中國畫,似在暗示著某種深刻的人生哲理。
B.“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跡,是“中國創造”的一張名片。
C.今天烏云密布,狂風大作,天色越來越暗,好像要下暴雨似的。
D.生活沒有解藥,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閱讀、美食、電影、運動、旅行等。
7.(2023·山東濟寧·二模)下面是從同學們分享的活動記錄中摘抄的句子,其中使用修辭手法或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做美食能讓自己開心,讓家人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B.揭開鍋蓋,只見熟了的小白兔饅頭胖胖的,沖著我笑呢。
C.我做的韭菜炒雞蛋精美絕倫,色香味俱全。
D.第一次做韭菜盒子就得到媽媽的夸獎,我喜出望外,高興極了。
8.(2024·四川宜賓·中考真題)下列各組是“中國李莊”同濟紀念碑碑文選句,其中不屬于對偶句式的一項是( )
A.壺中民生久/舟邊社稷長
B.禹王宮中雷雨沸/東岳廟里書聲朗
C.川音如酒訴衷腸/山鄉處處是吾鄉
D.新儕一新學界/古鎮萬古流芳
9.(24-25七年級上·遼寧·單元測試)對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那為什么不創造一種像自己的生物來加入世間呢?(反問)
B.他怎么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設問)
C.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夸張)
D.蚊子戰勝了獅子,又吹起喇叭,唱著凱歌飛走。(比喻)
二、基礎知識綜合
10.(2023·吉林松原·一模)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對聯分上下聯,現有上聯“池中荷葉魚兒傘”,下列各項做下聯最恰當的是( )
A.梁上蛛絲燕子簾 B.岸上麻葉伸綠掌
C.半場楊柳拂樓臺 D.山上新月半亭風
(2)上面對聯運用了 和 的修辭手法。
11.(2023·吉林四平·模擬預測)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題目。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甲】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因此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乙】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1)根據拼音填寫漢字,根據漢字填寫拼音。
jié( )難 孜孜( )不倦
(2)在【甲】【乙】處填入詞語和標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一心一意 : B.全神貫注 :
C.一心一意 …… D.全神貫注 ……
(3)畫波浪線語句存在語病,請在橫線處寫出修改意見
將 改為
(4)劃橫線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請仿照該句式再寫一句
三、語言表達
12.(2023·廣東·模擬預測)[00后奧運軍團的啟示]
此次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不少“00后”小將出征。他們的堅定、拼搏、無畏與樂觀,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年輕人最好的模樣。同樣身為“00后”的你,從他們身上又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呢?請以“青春”“奮斗”“夢想”三個詞語組一段話,運用一種修辭手法,不少于20字。
我的批注: 。
試題精選
課標解讀
知識歸納
強化訓練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昌平区| 邵东县| 巨鹿县| 盐津县| 浮梁县| 罗平县| 石柱| 察雅县| 高台县| 奉贤区| 克什克腾旗| 共和县| 临沭县| 长丰县| 棋牌| 镇江市| 静海县| 中牟县| 兰西县| 岳普湖县| 北海市| 桃源县| 遵化市| 肇东市| 阜宁县| 赣榆县| 绥宁县| 保康县| 余姚市| 宣化县| 白玉县| 三明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沾化县| 越西县| 高邑县| 金华市| 梁平县| 武山县|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