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選必二 2·3—— 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課標定向 素養導引 1.區域認知:通過材料、區域圖,認識資源枯竭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2.綜合思維:以德國魯爾區為例,分析資源枯竭型地區的繁榮與興衰,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3.人地協調觀:能從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角度,理解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4.地理實踐力:收集相關資料,分析某一資源枯竭型地區的興衰和走出困境的措施。 以某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例,分析該類城市發展的方向。 大同 大慶 克拉瑪依 鄂爾多斯 資源型城市 霍州 孝義 資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業為主導產業,往往是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的城市。 伊春—森林 大慶石油 阜新—煤炭 (資源開發促進了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新課導入 阜新市因煤炭資源豐富,曾被稱為“煤電之城”。我國第三套人民幣的5元劵背面圖案中,左側的煤炭開采圖的原型就是取自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和開采成本上升,以煤炭為主導的單一產業開始衰退,阜新陷入了“礦竭城衰”的困境。 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資源型城市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其中部分城市的資源已經枯竭或將要枯竭。資源型城市賴以生存的主體自然資源大部分被耗盡時,即演變為資源枯竭型城市。2008年、2009年、2011年,國家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名單。 新課導入 資源枯竭型地區是指原來依靠本地自然資源作為發展根基,后來因為資源消耗殆盡或資源價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區。 資源枯竭,產業效益下降; 產業結構單一,資源產業萎縮,新的替代產業尚未形成; 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政府財力薄弱; 失業人員增加,社會矛盾突出 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新課導入 資源枯竭型城市特點 1.一般來說,資源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可分為開發期、成長期、穩定期、衰退期(或再生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分析每個階段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如何實現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開發期:資源開發程度低,生態環境良好。 成長期: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生態環境遭到較大破壞。 穩定期:資源開發規模最大, 生態環境惡化。 衰退期:資源趨于枯竭,生態環境嚴重失衡。 資源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 資源型地區發展生命周期示意 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和人員集聚,城市快速發展。 城市主導產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產業規模和城市漸趨穩定。 如果創新路經合適,城市可實現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漸趨枯竭,或市場明顯轉移,產業規模縮減,城市陷入蕭條。 時間 新課導入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一個世界難題,資源枯竭型地區都面臨著尋找新出路的問題。 一般來說,資源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可分為開發期、成長期、穩定期、衰退期(或再生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分析每個階段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如何實現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資源枯竭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①在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穩定期,利用資源開發積累下來的資源、技術、人才等選擇替代性產業,培育非資源支柱產業,減少對資源產業的過度依賴; ②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對落后企業進行歸并整合; ③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區城產業結構多元化: ④治理環境污染、美化環境等 德國魯爾工業區 興起 衰落 整治 原因 措施 分析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優勢區位條件 德國魯爾區的成功轉型,為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魯爾區的繁榮與興衰 課時一 閱讀教材P59——61教材圖文信息,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德國的地理位置? 魯爾區的繁榮時期發展工業的區位因素? 魯爾區工業結構有什么特征?面臨哪些問題? 20世紀50年代,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緯度位置: 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地區 海陸位置: 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大西洋的東岸 德國的地理位置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01-魯爾區地理概況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土地面積4435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2% 人口約53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5% 魯爾區 德 國 魯爾區概況 魯爾區土地面積4953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1.3%;人口約530萬(2018年),占全國總人口的7%。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區之一,是德國的一個有著百年歷史,靠煤炭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 魯爾區位于德國西部,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形成于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后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騰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 02-魯爾區城市分布 埃森現為魯爾區最大的機械制造和電子工業中心 杜伊斯堡位于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歐洲最大的河港,萊茵河西岸鋼鐵廠林立 魯爾區由50多個大小城鎮組成,較大城市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 @圖2-24 魯爾區城市分布 結合教材P59 -P60及下列材料, 分析魯爾區發展工業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圖表探究 魯爾區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及4條運河,又有縱橫交織的鐵路、公路網絡,構成了高效率的綜合交通系統。便利的水陸運輸,為本區發展“移鐵就煤型”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發展鋼鐵工業所需要的鐵礦,可從法國、瑞典、荷蘭、俄羅斯等國獲得。萊茵河縱貫魯爾區,可通行 7 000 噸級海輪和 8 000 噸級頂推船隊,并與歐洲最大港口鹿特丹保持緊密聯系。魯爾區鐵路營運里程 9 850 千米,占全國近1/5,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 1. 魯爾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分析魯爾區發展工業的地理優勢條件。 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工業 的區位 土地 水源 資源 能源 市場 交通 勞動力 科技 政策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①優越的地理位置:歐洲中部路上交通十字路口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②煤炭資源豐富:儲量大、埋藏淺、煤質優、煤種全、品位高。 (儲量、分布、品質、開采條件) 煤炭 豐富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③距離鐵礦近: 陸上交通—法國的洛林鐵礦; 荷蘭鹿特丹港—后來進口主要來自瑞典、俄羅斯、荷蘭,再經過萊茵河運到魯爾區。 鹿特丹港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形成區內完整的內河運輸網絡;并通過萊茵河口的鹿特丹港與海外聯系。 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及四條人工運河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 ④水陸交通便捷:德國的公路、鐵路、河運等便捷。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⑤充沛的水源: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The advantages of RUHR's prosperity ⑥廣闊的市場:德國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德國及西歐工業發達,人口密集,是消費中心 市場廣闊 區位條件 具體體現 影響 豐富的煤炭資源 魯爾區煤田儲量大,開采條件好(煤層埋藏淺,利于露天開采) 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 離鐵礦區較近 鐵礦石初期來自法國的洛林鐵礦區,后期來自瑞典、俄羅斯等國,魯爾區離它們都較近 有利于節省運費,降低生產成本。鋼鐵工業成為魯爾區的主導產業 充沛的 水源 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水資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 便捷的水陸交通 內河交織成網,并且與海洋相通,水運便利;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便捷的水陸交通為魯爾區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提供了條件 廣闊的市場 德國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促進了工業產品的銷售、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革新 知識小結:魯爾區的昔日繁榮 魯爾區的區位優勢 魯爾煤田儲量大、煤質好、品位高 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 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及瑞典、荷蘭等國 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及四條運河 ②豐富的煤炭資源 ④充沛的水源 ⑤便利的水陸交通 ⑥廣闊的市場 ③離鐵礦區較近 圖表探究 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 ①地理位置優越 內河交織成網與海洋相通,稠密的公、鐵路網 玉門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部,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是大詩人李白就玉門“兩山夾一谷”地帶大風的狂野和蒼涼的寫照。玉門的建立源自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原油開采,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20世紀90年代,隨著石油資源的枯竭,玉門市(現在的老城區)一度衰落,導致整個城市人口流失達5/6。90年代末,玉門風電開發開始起步。2008年8月,玉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全面啟動,總投資達到1 200多億,這也是我國啟動的第一個千萬級風電基地項目。隨著風電、光電的開發,旅游等產業逐步發展,玉門人走上了一條潛力巨大的“風光大道”。目前,玉門無論是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都穩居甘肅全省縣城第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聽課手冊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分析玉門發展風電的主要優勢區位條件。 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地區,靠近冬季風源地, 受地形狹管效應影響,大風日數多,風力資源豐富; 玉門氣候干旱,荒漠、戈壁多,可利用的閑置土地多且地形較為平坦; 吸引政府投資,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閱讀課本61頁內容,并結合以下三幅圖, 分析20世紀50-70年代,魯爾區陷入危機的內外因分別有哪些? 美國、日本等主要產鋼國興起 圖表探究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早期魯爾區煤田剖面圖 后期魯爾區煤田剖面圖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本區煤炭工業成本上升 20 世紀50年代魯爾區工業分布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基礎工業 主導工業 主要工業部門:煉焦、電力、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工業部門。 魯爾區五大工業部門的聯系 昔日污染嚴重的萊茵河 萊茵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流經德國865千米,流城面積占德國總面積的40%。流經魯爾區的菜茵河,有運河與多瑙河、塞納河、羅訥河等河流相通,形成四通八達的水運網。魯爾區的重化工企業,不但從萊茵河取水,而且又將大量廢水排進萊茵河,致使萊茵河水質惡化,更破壞了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20世紀70年代,萊茵河污染甚為嚴重,河水散發出一股焦油的味道,有人戲說“可以直接用萊茵河水來沖洗膠卷”。萊茵河魯爾區段,魚蝦幾乎絕跡,完全喪失了昔日的風采。 閱讀材料 昔日污染嚴重的萊茵河 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曾這樣描述20世紀50年代的魯爾區:“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墻、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閱讀材料 材料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時魯爾區的什么問題? 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二、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3.環境污染嚴重 地面下沉:全區地面沉降達4—12米,埃森市下沉達19—20米 河水污染:礦區的河水經埃姆舍河匯入萊茵河,每年的污水排放量達6億噸,萊茵河成為歐洲的下水道 空氣污染:工業煙塵排放量較大 森林植被: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魯爾區的森林面積50年內減少了15% 環境污染嚴重 新興企業不愿到此落戶 替代產業難以形成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煤(%) 58 46 31 28 27 石油(%) 31 38 48 49 39 其他能源(%) 11 16 21 23 34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環境污染嚴重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各種能源所占百分比% 煉鋼需煤量變化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環境污染嚴重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美國、日本等主要產鋼國興起 產量 德國 日本 世界 全球需求 1940年 3180萬t 580萬t 1.4億t 約2億t 1970年 5 940 萬t 9332萬t 6億t 約5億t 材料一:20世紀6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后開始發展自己的工業,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使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例如建國初期我國的鋼鐵年產量僅有15.8萬噸,1996年突破億噸大關,鋼產量居世界首位。 材料二:20世紀中期世界范圍內開始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催生了新的工業部門和新興產業,鋼材替代品增多。產鋼、出口鋼國家越來越多,產量越來越多;替代產品出現 20世紀50年代后 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 世界性鋼鐵過剩 產鋼國增多 鋼出口國增多 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 鋼產品替代品廣泛應用 世界鋼材消耗量減少 世界性鋼鐵過剩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環境污染嚴重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鋁合金 塑料制品 鋁合金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內因 外因 環境污染嚴重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魯爾區想要新發展應從哪些原因入手?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思考回答 煤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 生產結構單一 產業結構老化 環境污染嚴重 新興產業不愿來此安家落戶 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 新技術煉鋼使耗煤量逐漸降低 本區煤炭工業成本上升 產鋼、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 經濟危機、鋼替代品的廣泛使用 產生了一大批新興工業部門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 鋼鐵過剩 新技術革命 的沖擊 內 因 外 因 對傳統工業的生產和組織方式產生沖擊 主要原因 根本 原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進入魯爾區,仿佛走入了工廠的海洋一樣,公路兩旁煤礦林立,煉焦廠、鋼鐵廠、電廠、化工廠和其它說不清的工廠一個接一個,簡直是目不暇接。 當時魯爾區工業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躋身為世界知名大工業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堪與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媲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魯爾區的重工業和資源對德國發動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2. 分析魯爾區的工業結構特點及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 煤炭資源豐富 豐富的水源 ______工業 ______工業 ______工業 ______工業 魯爾區五大工業部門聯系圖 ______工業 運入鐵礦石 依靠本地良好的區位條件,魯爾區重點發展和形成了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 (1)根據工業生產聯系,將正確的工業部門填入下圖 (2)分析魯爾區的工業結構特點及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 鋼鐵 電力 化學 煤炭 機械 活動探究 特點: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和化學等傳統工業比重大,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偏重化工業; 問題:嚴重依賴煤炭資源;環境污染嚴重; 魯爾區的可持續發展 課時二 面對煤鋼危機,魯爾區全面推進轉型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主干梳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階段 時間 措施 第一階段 20世界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對落后企業進行歸并整合,抓緊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第二階段 20世界70年代 對鋼鐵、煤炭、化學等重工業企業進行改造,積極發展汽車、石化、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 第三階段 20世界80年代至今 利用區內產業基礎好、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優勢,引進和發展高科技產業、新型工業和服務業,使區域產業結構趨于多元化。 魯爾區轉型經歷了三個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制定方案,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對落后企業進行歸并整合,抓緊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20世紀70年代對鋼鐵、煤炭、化學等重工業企業進行改造,積極發展汽車、石化、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 20世紀80年代至今,利用區內產業基礎較好、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優勢引進和發展高科技產業、新型工業和服務業,使區域產業結構趨于多元化。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閱讀教材P62—66教材圖文信息,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魯爾區全面轉型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總結魯爾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措施? 1.魯爾區轉型發展的三個階段 {F2DE63D5-997A-4646-A377-4702673A728D}階段 時間 措施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 制定方案: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對落后企業進行歸并整合,抓緊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 對鋼鐵、煤炭、化學等重工業企業進行改造,積極發展汽車、石化、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 第三階段 20世紀80年代至今 利用區內產業基礎好、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的優勢,引進和發展高科技產業、新型工業和服務業,使區域產業結構趨于多元化 主干梳理 魯爾區經歷的三個轉型發展階段 The three stages of RUHR'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20世紀60年代 改造傳統產業 改善基礎設施 發展汽車、石油、 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 引進發展高科技 產業和服務業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至今 內因 環境污染嚴重 a.改造傳統工業,對煤炭和鋼鐵等傳統工業進行企業合并和技術改造。 企業數量減少; 生產規模擴大; 生產效率提高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①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多元化 1969年魯爾區26家煤炭公司聯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把采煤集中到機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礦井,關閉不盈利的小企業,并且實行了全盤機械化,現在煤炭生產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 此外,魯爾工業區利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通過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拯救老企業。 主干梳理 內因 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奧迪 寶馬 奔馳 保時捷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b.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新興產業(汽車、電子、石油加工)和第三產業 ①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多元化 埃森礦業同盟工業區旅游地 魯爾區的新地標 魯爾區的旅游路線 ①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多元化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德國紅點設計博物館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①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多元化 魯爾工業博物館——工業旅游 配電站改造為餐廳 拓展延伸 改變原有建筑、設施及場地的功能,再現工業區的歷史,為人們提供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 埃森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區 攀巖訓練基地 貯氣罐 改造為博物館 拓展延伸 當地政府沒有拆除占地廣闊的廠房和煤礦設備,而是全部買下,博物館用完整保留并賦予新生的方式對歷史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 舊廠房前變身露天音樂廣場 工業遺物——萬噸輪螺旋漿 集裝箱旅館 煉焦廠的酒吧餐廳 煤氣儲罐改造成潛水中心 利用混凝土墻壁作為攀巖的載體 煉鋼高爐化身觀光塔 舊廠房被裝上奇幻的現代燈飾 20 世紀末魯爾區工業分布 內因 環境污染嚴重 傳統工業:向西部集中、沿河沿海轉移 新企業:核心地區的邊緣地帶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②工業布局: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近燃料地原則 采取平衡策略 新企業 傳統產業(鋼鐵) 核心地區的邊緣地帶 “移鐵就煤”模式 沿萊茵河港口 ②工業布局: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魯爾區科技中心和新企業中心分布 主干梳理 內因 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結構單一 煤炭開采成本上升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③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嚴格控制工廠廢氣、廢水等的排放, 并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方案; 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使區內人均綠地面積達到標準。 工業污染 清潔生產 污染治理 被污染的萊茵河 治理后的萊茵河 ③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港口 鐵路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截至20世紀末,魯爾區擁有大小河港70余座,通航里程超400公里,年運輸量達1億噸; 鐵路總長已達到9000多公里,約占全國五分之一; 從魯爾區出發,經高速公路48小時內可通達歐盟境內的很多城市。 建立完善的立體交通體系。 不斷更新能源設施。 建立起便利便捷、高效運行的現代通訊和物流設施。 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 杜伊斯堡港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魯爾區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網,鐵路貨運量占德國鐵路貨運總量的40%。 魯爾區的高速公路已交織成網,區內任何地點距離高速公路都不超過6千米。 魯爾 大學 材料: 德國聯邦政府1962年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設立波鴻魯爾大學,此后陸續建設了多特蒙德理工大學、埃森大學、杜伊斯堡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這為魯爾日后成為德國重要的科研高地奠定了基礎。作為一家發明型企業,拜耳將繼續在研發密集型領域引領潮流。創新是競爭力之基,是發展之源,也是企業未來成功之關鍵所在。 自60年代相繼建立了魯爾大學、多特蒙德大學等幾十所各種專業的高等院校、為數眾多的中等技術學校,以及大批科研機構。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 據1998年德國《鏡報》提供的全德大學排名,杜伊斯堡綜合大學排名第二。2001年杜伊斯堡大學又與另一著名的埃森大學合并,其規模、專業更是居全洲之首。 產業的現代化轉型需要大量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從1961年開始,魯爾區相繼建立了魯爾大學、多特蒙德大學等幾十所各種專業的高等院校和為數眾多的中等技術學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機構。13年內,這里從一個沒有大學的地區成為歐洲境內高校最密集的工業區。 ⑤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20世紀60年代末,魯爾區才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所大學。 在20世紀70年代,魯爾區的大學和技術高校如雨后春筍般地被建立起來, 現在魯爾區已成為歐洲大學最集中的地區。建立了許多技術中心與技術孵化器機構。 重視教育。 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 尊重歷史,注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 ⑤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 魯爾區在校大學生數量的變化 圖2-23 “多特蒙德計劃”目標構成 “多特蒙德計劃”將提供高品質大學教育列為城市轉型的重要內容。想一想,高品質大學教育對城市轉型的作用有哪些? 建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不僅利于培養、引進科研和創新人才,為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人力資源,還能夠吸引眾多的與之相關的高技術機構、企業在此集聚,促進區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⑤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主干梳理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波鴻魯爾大學 2010年,魯爾區被歐盟確定為當年的歐洲文化首都之一,它見證了德國百年工業的興衰變遷,完成了從“鋼鐵硬漢”到“文藝青年”的蝶變,更為歐洲老工業基地轉型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 梳理歸納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②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與第三產業 ④拓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 ⑤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繁榮經濟 ③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企業數量減少 單個規模擴大 生產效率提高 ①改造傳統產業 (1)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多元化: 改造傳統工業,對煤炭和鋼鐵等傳統工業進行企業合并和技術改造; 發展新興產業;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5)生態環境: 大力開展環境保護,整治河流;控制污染排放;加強環境管理;美化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4)科技創新: 依托科研機構和高校推進產業轉型 (3)交通網絡: 建立發達的交通網絡(高速公路、航空發展) (2)工業布局: 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發展 梳理歸納 德國魯爾區的振新措施 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保障措施 改造傳統工業,調整產業結構 完善交通網絡 大力開展環境保護 發展新興產業 依托高院和科研機構推進產業轉型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傳統工業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經濟可持續 社會可持續 生態可持續 課堂小結 傳統工業興衰的共同點 3.綜合整治的共同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 調整工業布局 完善交通網 科技創新 美化環境 1.發展的共同區位條件:豐富的煤礦資源、鐵礦資源、水資源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共同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 環境污染嚴重 受國際市場的沖擊,市場變小 資金轉移到新興工業區 新技術革命沖擊 玉門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部,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是大詩人李白就玉門“兩山夾一谷”地帶大風的狂野和蒼涼的寫照。玉門的建立源自于新中國成立前的原油開采,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20世紀90年代,隨著石油資源的枯竭,玉門市(現在的老城區)一度衰落,導致整個城市人口流失達5/6。90年代末,玉門風電開發開始起步。2008年8月,玉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全面啟動,總投資達到1 200多億,這也是我國啟動的第一個千萬級風電基地項目。隨著風電、光電的開發,旅游等產業逐步發展,玉門人走上了一條潛力巨大的“風光大道”。目前,玉門無論是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都穩居甘肅全省縣城第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聽課手冊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玉門、魯爾區的成功轉型給資源枯竭地區的成功轉型帶來哪些啟示? 通過尋找區域新的、具有優勢的資源進行開發,形成新的增長極; 實現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擴大開放程度,吸引外部投資; 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加大技術投入,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 德國魯爾工業區 興起的區位優勢 主要工業部門 衰落的主要原因 整治措施 豐富的煤炭資源 離鐵礦比較近 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陸交通 廣闊的市場 鋼鐵工業(主導) 煤炭工業(基礎) 電力工業 化學工業 機械工業 生產結構單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世界性鋼鐵過剩 新技術革命沖擊 污染嚴重 調整產業結構 調整工業布局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 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2013年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計劃,其核心就是運用信息技術,把資源、機器、產品和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蓋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三大主題。魯爾區是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區域,重點發展生物制藥、現代物流、精細化工、創意研發、金融商務等部門。據此,完成相關任務。 1.德國制造業已經具備很強的競爭力,為什么還要推行工業4.0戰略計劃?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從外部環境來看: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緩慢,德國制造業出口增長乏力,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競爭力增長迅速; 從德國自身來看:面臨著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競爭力下降的雙重壓力,以及制造業規模相對萎縮的現實等。 (1)20世紀50年代—70年代,魯爾區陷入危機的內外因分別有哪些? 內因: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煤炭資源枯竭、開采成本上升等; 外因:區域外廉價石油、低成本煤炭、鋼鐵工業的競爭等。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時期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至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主要產業 采煤、鋼鐵、 化學、機械等 鋼鐵、化學、機械 機械、電子 新興產業 發展態勢 蓬勃發展 陷入危機 結構轉型 整體提升 (2)19世紀上半葉至今,魯爾區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哪些顯著變化? 傳統的采煤、鋼鐵、化學等產業地位下降,新興的電子、新能源、物流、高科技等產業地位上升。 (3)議一議,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條件主要有哪些? 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導向作用;水陸交通便利發達,消費市場巨大,勞動力充足等。 魯爾區產業結構變化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時期 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50年代 20世紀50至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 主要產業 采煤、鋼鐵、 化學、機械等 鋼鐵、化學、機械 機械、電子 新興產業 發展態勢 蓬勃發展 陷入危機 結構轉型 整體提升 板書設計 資源枯竭型地區的 可持續發展 魯爾區的繁榮與興衰 魯爾區的可持續發展 改造傳統工業 魯爾區繁榮的優勢條件 魯爾區概況 調整產業結構 治理環境污染 扶持新興產業 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1.有人認為該區存在“資源詛咒”風險,若該結論成立,則圖中序號代表 ( ) A.①第一產業,②第三產業 B.①第三產業,②第二產業 C.①第二產業,③第三產業 D.②第一產業,③第二產業 真題溯源 [2023福建高考] 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若投入到自然資源開發及貿易的資金和勞動力過多,影響其他行業發展,可能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引發“資源詛咒”。當前俄羅斯油氣技術裝備的進口比例偏高。俄羅斯北極地區某自治區近年來大力開發油氣資源和發展儲運,其第三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下圖示意該區從業人口構成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B 2.中俄已就共建“冰上絲綢之路”達成共識,該區希望通過合作優先解決油氣行業( ) A.技術支撐不足 B.環境污染嚴重 C.產量趨于下降 D.從業人口短缺 真題溯源 [2023福建高考]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若投入到自然資源開發及貿易的資金和勞動力過多,影響其他行業發展,可能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引發“資源詛咒”。當前俄羅斯油氣技術裝備的進口比例偏高。俄羅斯北極地區某自治區近年來大力開發油氣資源和發展儲運,其第三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下圖示意該區從業人口構成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兩題。 A 真題溯源 [2020課標Ⅲ,36(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說明廢置礦場和礦坑湖為建設該休閑城提供的有利條件。 馬來西亞曾為世界最大的錫精礦生產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工業化戰略,經濟持續數年高速增長,迅速進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20世紀80年代,該國錫礦資源枯竭,最大的錫礦坑積水成湖,周邊礦場廢置。自1990年起,利用該礦坑湖和廢置礦場,陸續建起集主題公園、高爾夫俱樂部及球場、酒店和度假村、購物中心和商業城、國際會展中心、高檔住宅區等為一體的休閑城。該休閑城成為聞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閑中心,下圖示意該休閑城的位置。 廢置礦場土地價格低,拆遷方便、投入低; 礦坑湖水面較開闊,可作為休閑城環境景觀營造的核心。 河南焦作是一個因煤而興的城市。與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一樣,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該市經濟增長乏力、環境污染嚴重。2008年,焦作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由此開始了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之路。焦作明確提出創建新型工業城市、山水旅游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經過多年的發展,焦作逐漸形成了以節能環保、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為支柱產業的新型工業體系;另外,焦作以旅游業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太極圣地·山水焦作”城市品牌,實施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的轉變,現已成為我國優秀旅游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焦作市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南臨黃河(圖2.27)。19 世紀末,焦作大規模開采煤礦,修建鐵路,聚落因煤而興。 從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市就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一直是 全國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煤炭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 值的一半。20世紀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為基礎的 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1)查閱資料,分析焦作因煤而興的資源條件,并指出其主要的傳統產業。 資源條件: ①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 ②煤田面積廣,儲量大,品位高(單一優質無煙煤); ③耐火黏土、石灰石、鐵礦石等資源豐富。 主要的傳統產業:煤炭開采、金屬和非金屬礦采選、金屬冶煉加工、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 ①焦作周邊山水自然景觀壯美,人文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 ②旅游客源市場廣闊; ③旅游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通達度高; ④政府主導,樹立城市旅游品牌等。 (2)焦作打造山水旅游城市有哪些優勢條件? ①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產業,培育新的產業集群; ②以旅游開發為龍頭,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③加強政府主導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 (3)焦作產業轉型、城市轉型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課程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