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4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以我國荒漠化地區為例(含3、4課時)課件(共7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4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以我國荒漠化地區為例(含3、4課時)課件(共70張PPT)

資源簡介

——湘教版選必二 2·4——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
——以我國荒漠化地區為例
課標定向
素養導引
1.綜合思維:以我國荒漠化地區為例,分析生態脆弱區的含義、綜合治理的措施。
2.區域認知:通過材料、區域圖,認識生態脆弱區區域位置、地理要素特征。
3.地理實踐力:收集相關資料,分析我國某一典型生態脆弱區的環境特征、區域可持續發展。
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及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地區,其主要類型有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青藏高原生態脆弱區、沿海水陸交接生態脆弱區。據此,完成相關任務。
對照我國行政區劃圖和地形圖,說出這些生態脆弱區的大致范圍和分布的主要地形區。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分布
①東北林草交錯生態脆弱區:大興安嶺山地和燕山山地。
②北方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遼西以北丘陵、冀北壩上典型草原、陰山北麓荒漠草原、鄂爾多斯荒漠草原。
③西北荒漠綠洲交接生態脆弱區:賀蘭山及蒙寧河套平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緣荒漠綠洲、青海柴達木高原盆地荒漠綠洲。
④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南方紅壤丘陵山地、山間盆地。
⑤西南巖溶山地石漠化生態脆弱區:云貴高原。
⑥西南山地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區:橫斷山地。
⑦青藏高原復合侵蝕生態脆弱區:青藏高原。
⑧沿海水陸交接帶生態脆弱區:東部沿海水陸交接帶。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分布
生態脆弱區分布
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分布范圍示意
北方農牧交錯帶是指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當氣候出現冷暖、干濕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交接過渡區域,目前泛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低、系統穩定性差的區域。
生態脆弱區一般具有抗干擾能力弱、邊緣效應顯著、環境異質性高、時空波動性強、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等特征。
主要分布:
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
干濕交替
農牧交錯
水陸交界
森林邊緣
沙漠邊緣
生態系統穩定性差
一旦穩定性被打破
環境問題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交接過渡區域,目前泛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低、系統穩定性差的區域。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
面積大
類型多
分布廣
1. 我國生態脆弱區的分布有何特點?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東北邊緣
黃土高原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西南山區
明晰概念
生態脆弱區可能面臨的問題
①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積大。
②土壤侵蝕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
③自然災害頻發,地區貧困不斷加劇。
④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⑤生物多樣性減少;
荒漠化的類型
課時四
閱讀教材第69-71頁,思考以下問題
1.總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總結土壤鹽堿化的成因?
3.總結南方丘陵地區紅漠化的成因?
4.針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們具體的措施?
5.針對土壤鹽堿化的問題,我們的具體的措施?
荒漠化類型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表現
成因
土地沙漠化
在氣候較干旱地區,沙質土壤易干旱,加上人為破壞等因素,自然植被覆蓋率低,導致土地裸露、逐漸沙化
土地鹽堿化
在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年蒸發量遠遠大于年降水量,含鹽的地下潛水通過土壤毛細管蒸發而使鹽分聚集于地表層,造成植物生長困難
石質荒漠化
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地貌極其發育的背景下,受人類活動的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可溶性巖石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石質荒漠化是巖溶地貌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紅色荒漠化
以流水侵蝕為主,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紅壤分布地區等
凍融荒漠化
由于在晝夜或季節性溫差較大的地區,巖體或土壤由于劇烈的熱脹冷縮而造成結構的破壞或質量的退化
①水土流失
拓展補充之水土流失
“水”——水土流失的過程中需要有水的參與,水起到侵蝕、搬運作用。
“土”——被侵蝕、被搬運,要求地表土質疏松、山區土層薄、植被覆蓋率低。
“流”——“水往低處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地表物質破碎、坡度大,導致水流速度快,侵蝕、搬運能力強。
“失”——肥沃的表土被搬運至他處,徑流白白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資源缺乏,進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變化。
【方法技巧】“四字法”理解水土流失
閱讀黃土高原地形圖,說出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思考】
秦 嶺
太行山脈
103°E
114°E
40°N
34°N
黃土高原
東:太行山
南:秦嶺
西:烏鞘嶺
北:長城
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位于秦嶺及渭河平原以北、長城以南、太行山以西、洮河及烏鞘嶺以東。
涉及山西、河南、陜西、甘肅和寧夏等省(自治區),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什么是水土流失?
【思考】
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力和人為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遭受的破壞及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
自然因素
人類活動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多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日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10℃積溫約為1000—4000℃。
 說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05°
60
植被覆蓋(%)
徑流減少(%)
侵蝕減少(%)
20
15
55~20
40
30
80~40
60
60~30
95~70
80
75~50
98~80
≥90
70
100~90
植被對河流徑流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說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
不合理修路開礦
過度放牧
無計劃修建窯洞
過度樵采
黃土高原的植被類型
過度開墾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壤因素: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遇水崩解;
氣候因素: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過多導致水土流失加劇;
地形因素:地形起伏過大加劇了流水侵蝕;
植被因素:荒山禿嶺造成雨水和風力直接侵蝕。
人為原因:
長期開墾、過度放牧和樵采,導致土壤侵蝕加劇;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環境進一步惡化。
Ⅱ.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7292A2E-F333-43FB-9621-5CBBE7FDCDCB}人類活動
產生的影響
過度開墾
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陡坡開荒
使地表變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過度放牧
破壞草場資源,使地表失去保護,易遭侵蝕
過度樵采
破壞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護
露天開礦
開礦時,破壞了植被,使礦區土壤抗蝕能力成倍下降
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
戰爭和營造宮殿
大量植被被燒毀或砍伐作為建筑材料
濫用土地
輪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農作物的保護
濫挖窯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高原坡耕地每年因水力侵蝕損失表土0.2—1厘米,嚴重者可達2—3厘米。
黃土丘陵溝壑區90%的耕地是坡耕地,每年每畝流失水量20—30立方米,流失土壤5—10噸,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長汀早在20世紀就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面積植被遭到破壞。1912年,當地封建宗派山權糾紛,引起大規模相互伐木;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時開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做軍資;1958年大煉鋼鐵用樹木當作燃料,導致能源緊缺;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長,人民生活貧窮,當地伐木燒薪現象極為嚴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多年鍥而不舍、科學有效的治理,該縣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空氣質量和水質常年優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圖甲、圖乙分別為長汀縣羅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的景象。
隨堂練習
(2)簡析嚴重的水土流失對長汀地區的危害。
①土壤養分流失,土地生產力下降,農業減產;
②植被生長恢復困難,植被稀少,氣候變得干燥,生態環境惡化;
③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河床、水庫、湖泊,防洪難度增加。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②對黃河下游地區:
黃河泥沙含沙量劇增,大量泥沙沉積在下游河床,使黃河下游成為“ 地上懸河”,嚴重威脅兩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①對當地:
使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農業單產降低。
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直接或間接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長汀早在20世紀就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面積植被遭到破壞。1912年,當地封建宗派山權糾紛,引起大規模相互伐木;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時開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做軍資;1958年大煉鋼鐵用樹木當作燃料,導致能源緊缺;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長,人民生活貧窮,當地伐木燒薪現象極為嚴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多年鍥而不舍、科學有效的治理,該縣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空氣質量和水質常年優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圖甲、圖乙分別為長汀縣羅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的景象。
隨堂練習
(3)針對長汀縣嚴重的水土流失,簡述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控制人口增長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有序開礦,有計劃的存放表土,開展土地復墾,加強綠化
1.人口增長
2.植被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過度樵采
毀林開荒
露天開礦
營造宮殿、戰爭(古)
由原因找對策
人為原因
對策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控制人口增長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有序開礦,有計劃的存放表土,開展土地復墾,加強綠化
小流域綜合治理
1.人口增長
2.植被破壞: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過度樵采
毀林開荒
露天開礦
營造宮殿、戰爭(古)
由原因找對策
人為原因
對策
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 措施
保塬
護坡
固溝
工程措施(見效快)
平整土地
(減少地表徑流)
修筑梯田
(攔蓄坡面徑流)
打壩建庫
(攔泥蓄水)
生物措施
(治根本)
營造護田林網
封坡育林育草
營造防護林
技術措施
(是關鍵)
采用噴灌、滴灌技術,選育良種,輪作套種,深耕改土等
打壩淤地
魚鱗坑
水平梯田
材料一 南小河溝流域是黃土高原的典型溝壑區。由政府投資、補償,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農、林、牧業得到全面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當地采用魚鱗坑增加樹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內蓄水,植樹造林,減少坡面侵蝕,因俯視形狀看起來像魚的鱗片一樣,所以叫魚鱗坑(下圖)。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林草覆蓋率達84%,被譽為“黃河中游的一塊翡翠”。下圖為南小河溝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模式圖。
(2)指出溝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壩的作用。
(攔水攔沙)
①攔泥保土,蓄積地表徑流;
②淤地造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③以壩代橋,改善交通;
④利于溝谷防災減災,保護下游生產生活安全。
拓展補充之水土流失
材料一 南小河溝流域是黃土高原的典型溝壑區。由政府投資、補償,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農、林、牧業得到全面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當地采用魚鱗坑增加樹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錯排列、類似魚鱗狀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內蓄水,植樹造林,減少坡面侵蝕,因俯視形狀看起來像魚的鱗片一樣,所以叫魚鱗坑(下圖)。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林草覆蓋率達84%,被譽為“黃河中游的一塊翡翠”。下圖為南小河溝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模式圖。
(1)分析魚鱗坑內利于植被生長原因。
(擋水擋土)
① 坑內攔蓄雨水及地表徑流,增加土層濕度,保證植被存活所需的水分;
②坑內利于泥土沉積,土層深厚肥沃,利于植被生長。
拓展補充之水土流失
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人口增長
植被破壞:
毀林開荒
過度樵采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
露天開礦
營造宮殿、戰爭(古)
由原因找對策
成因
對策
控制人口增長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有序開礦,有計劃的存放表土,開展土地復墾,加強綠化
小流域綜合治理
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 措施
保塬
護坡
固溝
工程措施(見效快)
平整土地
(減少地表徑流)
修筑梯田
(攔蓄坡面徑流)
打壩建庫
(攔泥蓄水)
生物措施
(治根本)
營造護田林網
封坡育林育草
營造防護林
技術措施
(是關鍵)
采用噴灌、滴灌技術,選育良種,輪作套種,深耕改土等
圖 中國林業工程空間分布
(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圖 陜西省不同年份森林覆蓋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樣、地表受侵蝕時間集中的特點,主要侵蝕力包括流水侵蝕、風力侵蝕等。淤地壩,是指在水土流失區各級溝道內修建的以滯洪攔泥、淤地造田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它是黃土高原地區人民在長期水土保持實踐中獨創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隨堂練習
3.分析黃土高原開展的防護林、經濟林、人工草地建設產生的生態效益。
攔截降水,涵養水源,調節地表徑流;
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固結土壤;
改善小氣候。
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0505E3EF-67EA-436B-97B2-0124C06EBD24} 措施
保塬
護坡
固溝
工程措施(見效快)
平整土地
(減少地表徑流)
修筑梯田
(攔蓄坡面徑流)
打壩建庫
(攔泥蓄水)
生物措施
(治根本)
營造護田林網
封坡育林育草
營造防護林
技術措施
(是關鍵)
采用噴灌、滴灌技術,選育良種,輪作套種,深耕改土等
長汀早在20世紀就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面積植被遭到破壞。1912年,當地封建宗派山權糾紛,引起大規模相互伐木;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時開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做軍資;1958年大煉鋼鐵用樹木當作燃料,導致能源緊缺;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長,人民生活貧窮,當地伐木燒薪現象極為嚴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過多年鍥而不舍、科學有效的治理,該縣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空氣質量和水質常年優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圖甲、圖乙分別為長汀縣羅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的景象。
隨堂練習
(3)針對長汀縣嚴重的水土流失,簡述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①陡坡封山育林,恢復植被;
②緩坡可發展立體農業,多種經營;
③解決農村地區生活燃料問題,如營造薪炭林、推廣省柴灶、爐灶技術革新、推廣使用沼氣等。
1.與傳統的打壩淤地工程相比,治溝造地更加關注
A.增加耕地面積???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環境???D.提高作物產量
2.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
A.優化農業結構???B.方便田間耕作???C.健全公共服務???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測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緊張??②生態環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在傳統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建設和新農村發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020年全國Ⅰ卷)



包括在溝谷興修小型水庫,打壩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工程措施
主要植樹種草
增加地表植被的覆蓋率,減輕雨水對地表的沖擊,緩解水流速度,從而減少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
②紅漠化
Ⅲ.紅色荒漠
紅色荒漠:我國南方地區植被破壞后紅壤等紅色土層裸露的現象。
分布區: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區。
①形成:是在高溫多雨條件下發育而成的紅色土壤,在江南丘陵分布廣泛;
②分布: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等;
③特點:紅壤含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
④改造: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程度;
⑤利用:種植茶樹、油茶、杉樹和馬尾松等經濟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拓展補充之紅漠化
Ⅲ.紅色荒漠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起伏大;
河流眾多,流水侵蝕切割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
人多地少,人地關系緊張,過度開發、開墾;
生活能源緊張,亂砍濫伐,強取薪柴;
陡坡開荒,開礦(有色金屬礦豐富,湘贛)
Ⅲ.南方地區紅漠化治理
治理措施:
退耕還林,封山育林
解決能源需求問題:推廣生活用煤,減少森林砍伐;推廣使用省柴灶;發展沼氣;營造速生薪炭林;開發小水電。
礦區開展土地復墾。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許多“紅色荒漠”。所謂“紅色荒漠”,是指我國南方地區植被破壞后紅壤等紅色土層裸露的現象。查閱資料,了解“紅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國哪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比較其與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區土地荒漠化成因的異同。
主要分布區: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省區。
差異: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及人類活動。
相同:不合理的人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土地退化。
③土壤鹽堿化
土壤鹽漬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即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
多發生在氣候干旱、蒸發量大,不合理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在我國多發生在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
拓展補充之鹽漬化
土壤板結
拓展補充之鹽漬化
自然原因:
①地形:地形低洼,排水不暢;
②氣候:春秋季節干旱,蒸發量旺盛;
③水文: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堿土。
人為因素:
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②沿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
拓展補充之鹽漬化
鹽堿對植物的危害
①土壤板結,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土壤板結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導致根系活力下降;堅硬的土壤也阻礙根系生長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鹽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滲透壓,導致水分從根細胞外滲,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
拓展補充之鹽漬化
針對土壤鹽堿化的問題,我們的具體的措施?
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深翻、臺田模式、微區改土(客土)、隔層阻鹽、暗管排鹽、灌水洗鹽。
1
生物改良: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動物修復、秸稈還田等;
2
化學改良: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3
④石漠化
石質荒漠化是指在原來的巖石地帶的植物被破壞,可能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終成為巖石裸露的地表,形成類似荒漠的景觀。石質荒漠化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貌區(貴州、云南、廣西)表現尤為明顯。
拓展補充之石漠化
拓展補充之石漠化
自然原因:
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多陡坡,土層薄;
土壤:石灰巖抗風化能力強,土層薄;
植被:植被覆蓋率低,缺乏植被保護;
人為原因:大面積陡坡開荒;破壞地表植被。
危害:a涵養水源能力下降;
b水土流失加劇,土地生產力下降;
c生物多樣性減少;
d生態環境惡化。
治理措施:a退耕還林還草;b保護自然植被;c植樹造林; d建立自然保護區;e轉變生產、生活方式;f實施生態移民等。
⑤寒漠化
凍融荒漠化——是指在氣溫日較差、年較差較大的地區,在氣候變異或人為活動的影響下,巖體或土壤由于劇烈的熱脹冷縮而出現結構被破壞或質量下降,造成植被減少、土地退化的過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
拓展補充之寒漠化(凍融荒漠化)

課堂小結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
荒漠化
荒漠化的成因
類型
概念
分布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防治
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
主要表現
原則、措施
課程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昌县| 阳东县| 信宜市| 吉木乃县| 历史| 若尔盖县| 垫江县| 宁安市| 榆社县| 尚义县| 郎溪县| 平舆县| 尚志市| 清丰县| 平乡县| 常德市| 河北区| 松江区| 太湖县| 调兵山市| 勃利县| 拉萨市| 蒲城县| 明光市| 贡觉县| 河曲县| 聂拉木县| 双辽市| 沛县| 霸州市| 阿拉善右旗| 会理县| 钟祥市| 来安县| 长汀县| 伊宁市| 怀远县| 深圳市| 宁晋县| 五指山市|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