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單元檢測卷第一單元《我們共同的世界》提高卷注意事項:1.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測試范圍: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統編版)。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4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由河南衛視打造的《中秋奇妙游》不僅火爆國內,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的關注。“讓嫦娥飄逸又真實的在熒屏奔月,讓明代的萬戶和飛行員隔空對話,讓大學生在夢境里和孔子對話……”這些無不顯示出中國式浪漫。河南衛視讓文化“活”起來,說明了( )A.河南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傳承和創造性發展B.河南逐漸消除中外文化差異,使文化趨于統一C.河南重視對優秀文化的創新,擴大其影響力D.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超越一切文化2.當前國際地區形勢錯綜復雜,能源、糧食、金融風險挑戰此起彼伏。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國( )①平等協商,開創共贏共享的未來 ②開放創新,開創沒有差異的未來③同舟共濟,開創健康安全的未來 ④堅守正義,開創互尊互鑒的未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西北工業大學遭美國安局網絡攻擊9月初,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招待時會指出:“美方先后使用41種專用網絡攻擊武器裝備對西北工業大學發起攻擊竊密行動上千次,竊取了一批核心技術數據……”由此可知( )A.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B.當今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C.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D.我國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4.央視大型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立足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以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人物風情故事切入,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新發現海上絲綢之路的厚重歷史和文化精神。這表明了( )A.不同文化交相輝映,優劣分明 B.海絲文化最為優秀,獨領風騷C.世界文化求同存異,和諧發展 D.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取代5.俄烏沖突爆發一年以來,與飽受國際社會制裁和譴責的俄羅斯相比,烏克蘭方面引人關注的則是來自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大量的武器裝備援助。據此對國際局勢認識正確的是( )①世界整體上維持和平的態勢,但戰爭的陰影從未遠離②局部戰爭與沖突從未間斷,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等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③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④當今時代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近年,習近平主席開展一系列重大元首外交行動,從2月“冬奧之約”“新春之會”到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從9月中亞之行到11月東南亞之行、12月中東之行……在元首外交引領下,我們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世界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請給這段材料擬定一個主題( )A.互利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B.以外交促進全人類價值觀念統一C.元首外交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然選擇D.元首外交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7.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國際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做到( )①各國努力擴大利益的交匯點,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②面對全球挑戰,各國應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③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④世界整體上維持和平態勢,但戰爭的陰影從未遠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共創開放繁榮的美好未來》的致辭。致辭中指出:“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開放紓發展之困、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開放聚創新之勢、以開放謀共享之福,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推動各國各方共享深化國際合作機遇,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這說明( )①我國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②我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③我國引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離不開中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2023年3月,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兩國同意恢復外交關系,結束了兩國長達七年的斷交狀態。上述事實表明( )A.我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B.我國為應對人類新挑戰貢獻智慧C.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已消失D.當今世界的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10.以下新聞事件解讀正確的是( )序號 新聞事件 解讀①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升至第11位 中國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② 習近平出席G20峰會和APEC會議 中國一如既往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③ 習近平為《復興文庫》作序言 有利于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④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 中國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領導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11.在學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候,小單同學搜集到以下三個圖片,并得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你我有責”的觀點,請運用所學知識對小單的觀點進行辨別與分析。 12.材料一 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雖然總體上維護和平態勢,但是戰爭陰影從未遠離。2018年5月13日,阿富汗東部發生恐怖襲擊事件,致多人傷亡。2018年4月,阿富汗全國共發生173次恐怖襲擊事件,造成數千人傷亡民。材料二 2019年是中國參與維和行動29周年,29年來,中國維和部隊接診病人21.6萬多人次;完成長短途巡邏和武裝護衛任務600余次;運送各類物資器材135萬噸,運輸總里程1380余萬公里,為促進和平解決爭端、維護地區安全穩定、加快有關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受到聯合國及當地政府、民眾的高度肯定。(1)材料表明,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么?(2)除了材料中的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3)維護和平需要我們如何去做呢?13.材料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中國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原則,實施一批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項目:中老鐵路讓老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中國參與建設的印尼雅萬高鐵將成為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中國企業負責的貝爾格拉諾貨運鐵路升級項目,讓阿根廷內陸地區的農產品能夠以更低價格運往港口 推動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球互聯互通,對保障全球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信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推進,會有越來越多優質合作項目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新機。(1)材料突出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哪兩方面的內容?(2)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什么?(3)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要保持什么樣的心態,才能順應歷史潮流?(4)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請寫出兩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14.【創新筑未來攜手共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空間探索活動,“嫦娥”攬月、“天問”探火、“義和”逐日、空間站巡天,不斷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致力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為負責任天國,中國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同各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動航天技術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將“清潔美麗”“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填入下圖相應位置,使其內容合理、完整。 (2)材料中的科技成就得益于國家實施的哪些戰略 (至少答出兩點)(3)建設創新型國家,你我皆可有所作為。你準備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些什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共同的世界》檢測提高卷 第 Ⅰ 卷(選擇題 共 40 分) 1.C 2.C 3.D 4.C 5.B 6.A 7.A 8.C 9.A 10.C 第 Ⅱ 卷(非選擇題 共 60 分) 11.我認為小單同學的觀點正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需要解決許多全球性問題。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采取共同行動,承擔共同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成為各國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然選擇。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實際行動聯系起來,既要放眼全球,關注世界的發展,關注人類的命運,又要心系祖國,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12.(1) 和平與發展 (2)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民族問題、宗教沖突、領土爭端等 (3) 我們要看到和平來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積極表達愛好和平的愿望,主動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13.(1) 堅持共建共享;堅持合作共贏。 (2) 和平與發展。 (3) 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 (4)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14.(1)①持久和平 ②共同繁榮 ③清潔美麗 (2)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3)①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打好知識基礎;②弘揚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力爭成為創新型人才;③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