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1 地震和地震波(分值:62分)(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2024·四川成都模擬)下圖為“地震發生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震中位于圖中( )A.a處 B.b處 C.c處 D.d處2.d處稱為( )A.震源 B.震中 C.震級 D.烈度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現了一座新油田。經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量為1萬桶。據此回答3~4題。3.下列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A.橫波傳播速度快于縱波B.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C.橫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D.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4.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地下儲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23·江蘇南通期中)過去我國“小震成災,大震大災”的現象經常發生,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常見。據此完成5~6題。5.農村地區“小震成災,大震大災”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①余震次數較多 ②防震意識較差 ③建筑物質量較差 ④人口較為密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6.地震發生時,震區的人們往往會感到“先顛后晃”,原因是( )①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 ②縱波到達,左右搖晃 ③橫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 ④橫波到達,左右搖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下表示意兩地同年發生的地震的有關資料。讀表,完成7~8題。地點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千米) 地震發 生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X地(美國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7.根據資料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C.兩地都不位于震中D.兩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8.下列關于Y地地震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人口密度較大 B.震中距較小C.地震發生在凌晨 D.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選擇題9~15題,每小題4分,共28分)(2024·湖北宜昌階段練習)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當地時間2月6日4時17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千米范圍內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時24分在土耳其(38°N,37.15°E)再次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2月21日,地震已經造成約4.5萬人遇難。據此完成9~10題。9.我國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本次地震,其基本原理是( )A.縱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快,縱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橫波計算地震參數,對縱波的到達提出預警B.縱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快,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橫波計算地震參數,對縱波的到達提出預警C.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慢,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D.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慢,縱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10.關于地震災害的避防,說法正確的是( )①在室外應遠離高層建筑 ②地震發生時,若在單元樓上,應該乘電梯迅速到達一樓,跑到空曠區域③在車站等公共場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鎮靜,就地避震 ④一旦被掩埋,用盡全力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大聲呼叫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④ D.①③(2023·四川宜賓月考)地震波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圖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和某次地震時,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據此完成11~13題。11.能穿過地球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的波是( )A.W1 B.W2 C.W1和W2 D.兩者皆無法通過12.若甲地震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則甲地震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 000 km B.3 500 kmC.4 000 km D.4 500 km13.依據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下面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圖”和“地震烈度簡表”。據此完成14~15題。烈度 破壞程度Ⅵ 人站立不穩,器皿翻落Ⅶ 房屋輕微損壞,地表出現裂縫Ⅷ 房屋多有損壞,地下管道破裂Ⅸ 房屋大多數被破壞,鐵軌彎曲14.圖中①②③④四處等震距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5.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6.讀“某次7.8級地震構造圖”及“資料統計表”,回答下列問題。(10分)聚落 總人口(萬人) 建筑面積(萬m2) 地震后傷亡人數(人) 經濟損失(億元) 倒塌建筑(萬m2)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遠高于縣城B和鄉村C,試分析原因。(2)此次地震造成的建筑損毀程度最嚴重的是聚落________,試分析原因。(3)預測三個聚落災后死亡人數占傷亡總人數的比重并排序,試說明其原因。答案精析1.C 2.A [圖中d處為地球內部巖石發生斷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為震源。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故震中位于圖中c處。]3.D 4.A [第3題,與橫波相比,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二者的傳播速度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第4題,地震波中的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石油是液態物質,故判斷圖①符合地下儲有石油的狀況。]5.B 6.B [第5題,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對稀疏,由于防震意識較差、建筑物質量較差,抗震能力差,導致地震災情較重;余震次數的多少與是否在農村地區無關。故選B。第6題,地震發生時,震區的人們往往會感到“先顛后晃”,原因是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地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人們感到上下顛簸,幾秒鐘后橫波到達地面,人們感到左右搖晃。故選B。]7.A 8.D [第7題,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X地地震的震級高,所以釋放的能量大;兩地都不位于震中;兩地的地震均有人員傷亡;表格中未出現震源深度的數據,所以無法判斷兩地震源深度的大小。故選A。第8題,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Y地地震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較大,震中距較小,地震發生在凌晨。Y地位于印度中部,不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D符合題意。]9.C 10.D [第9題,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因為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但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C正確。第10題,地震發生時,在室外應遠離高層建筑,①正確;若在單元樓上,不能乘坐電梯逃生,②錯誤;在車站等公共場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鎮靜,就地避震,③正確;一旦被掩埋,不能用盡全力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大聲呼叫,要保存體力,等待救援,④錯誤,D正確。]11.B 12.D 13.B [第11題,地震波中,縱波的波速較快,能在各態物質中傳播,橫波的波速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圖示相同的距離,傳播時間越長,說明波速越慢,W1是橫波,W2是縱波。能穿過地球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的波是縱波,橫波不能穿過。故選B。 第12題,若甲地震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結合左圖中曲線,橫軸表示震中距,縱軸表示傳播時間,可知甲地震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 500 km。故選D。第13題,依據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圖示三個圓的交點(②),與三地的距離是各地的震中距。①③④是兩個圓的交點,不是震中的位置。故選B。]14.A 15.D [第14題,根據圖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處烈度最小,等震距最大。第15題,圖中④處烈度較大,可能位于震中附近。]16.(1)與縣城B和鄉村C相比,城市A人口多,建筑面積大,經濟發展水平高。(2)C 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差。(3)災后死亡人數占傷亡總人數的比重由A→B→C逐漸增大。原因:城市醫療水平高,救助能力強,對災中傷員救治及時到位,而縣城、鄉村相應條件較差,導致死亡人數上升。第三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課時1 地震和地震波[學習目標] 1.通過視頻和示意圖等材料,說明地震的形成原理及地震構造的組成。(綜合思維)2.結合圖表、文字等相關材料,分析地震波的特點。(綜合思維)3.查找某次地震資料,說明地震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地震1.概念:地殼快速釋放______過程中造成的地面______,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2.地震構造(1)圖中C為______、B為震中、BC為__________、AB為震中距。(2)D位于________上,等震線是將烈度相同的點連成封閉的曲線。3.衡量地震的指標(1)震級:地震的______用震級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____。一次地震,只有____個震級。(2)烈度: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個烈度。圖示法記憶影響烈度的因素拓展延伸1.地震的分布(1)從世界范圍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2)我國地震災害發生頻繁的地區有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2.地震的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間接危害:破壞當地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3)次生災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災害。3.我國的地震災情特點 東重西輕,原因是我國東部人口、城市密集,經濟較發達,地震災情嚴重。特別是華北地區及臺灣的地震災情最為嚴重變化 ①人員傷亡有所減少。原因:科技進步,防震、抗震設施趨于完善。 ②經濟損失呈加重趨勢。原因: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4.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地震是最難以預知且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掌握相關自救與互救知識,可以減少自己及周圍人在地震中的傷亡。階段 防避措施震前 防震:樹立防震意識;明確逃生路線;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準備應急救援包震中 避震:平房或低層樓房,應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帶;高層建筑內就地躲避,防止被墜物砸傷;室外盡量到開闊空地、降低重心,保護頭部震后 自救與互救:學會處理外傷的基本方法;保護好呼吸系統,減少體力消耗;有頑強的毅力、強烈的求生意識(2024·浙江溫州期末)北京時間2024年1月28日17時38分,巴西(南緯8.35度,西經71.25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關于此次地震的等震線圖”。讀圖,完成1~2題。1.若甲地為震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震級a>b>cB.②處受到的破壞程度一定比①③處大C.通常情況下,②處比①處先感覺到地震D.通常情況下,甲地為地震烈度最大區2.下圖中,能正確反映震中距與地震震級及烈度關系的是( ) (2023·山東泰安統考)北京時間2023年1月26日3時49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下圖為“小明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截圖”。據此完成3~4題。3.有關地震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地球內部巖石發生斷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震級C.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D.等震線上烈度相同4.此次地震,小明所在地與瀘定縣( )A.震級相同 B.烈度相同C.震感相同 D.震中距相同知識點二 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2.類型:縱波(P波)和橫波(S波)。3.特征(1)橫波:傳播速度較____,只能在______中傳播。(2)縱波:傳播速度較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中均能傳播。4.意義: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依據。拓展延伸 地震波的應用領域 內容研究地球內部結構 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劃分地球內部圈層地質勘探 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確定被研究巖層的巖性及油氣資源狀況工程探傷 常用“地震CT”查找隧道、橋梁等工程可能存在的質量隱患材料一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1月1日15時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北緯37.5°,東經137.2°)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受強震影響,日本多地已觀測到數米高的海嘯,其中震中附近的石川縣能登觀測到約5米高海嘯。材料二 地震發生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10多秒的時間,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另外,目前多款國產手機都已接入地震預警功能,可提前幾秒或幾十秒接收地震警報。1.[地理實踐力]地震發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動是怎樣的?為什么?2.[綜合思維]“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什么?北京時間2024年1月23日2時9分,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41.26°N,78.63°E),震源深度22千米。據此完成1~2題。1.此次地震發生時,烏什縣居民感覺( )A.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B.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C.只有上下顛簸 D.只有左右搖晃2.此次地震( )A.烏什縣震級大于阿克蘇市 B.烏什縣震級與阿克蘇市相同C.烏什縣各地烈度相同 D.烏什縣各地烈度不同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地震梳理教材新知1.能量 震動2.(1)震源 震源深度 (2)等震線3.(1)大小 高 一 (2)多落實思維方法1.D 2.D [第1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等震線是烈度相同的點連成的封閉曲線,一般情況下,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區,距震中越遠,烈度越小。第2題,震級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距離震中越遠,烈度越小。]3.B 4.A [第3題,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故選B。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此小明所在地與瀘定縣的震級相同,A正確;結合圖片可知,小明所在地距離震中179.4千米,瀘定縣位于震中,因此兩地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震感也不相同,B、C、D錯誤。故選A。]知識點二 地震波梳理教材新知3.(1)慢 固體 (2)快 固體、液體和氣體探究核心知識1.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故輪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縱波的影響,不能感受到橫波的影響。2.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縱波先到達時,房屋先會隨著地面上下顛簸,一般不會倒塌,此時容易逃生和救援;橫波隨后到達,會使得地面物體水平搖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時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落實思維方法1.B 2.B [第1題,地震發生時,縱波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受其影響,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感覺到左右搖晃。故選B。第2題,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不同地點測得的震級相同。但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區受到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同。故選B。](共54張PPT)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三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課時1地震和地震波運用資料,說明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了解避災、防災的措施。1.通過視頻和示意圖等材料,說明地震的形成原理及地震構造的組成。(綜合思維)2.結合圖表、文字等相關材料,分析地震波的特點。(綜合思維)3.查找某次地震資料,說明地震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地理實踐力)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地震知識點二 地震波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地震><知識點一1.概念:地殼快速釋放 過程中造成的地面 ,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2.地震構造(1)圖中C為 、B為震中、BC為 、AB為震中距。(2)D位于 上,等震線是將烈度相同的點連成封閉的曲線。能量震動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線3.衡量地震的指標(1)震級:地震的 用震級表示。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震級越 。一次地震,只有 個震級。(2)烈度:地震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個烈度。大小高一多圖示法記憶影響烈度的因素拓展延伸1.地震的分布(1)從世界范圍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2)我國地震災害發生頻繁的地區有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2.地震的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間接危害:破壞當地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3)次生災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漏、疫病蔓延等災害。拓展延伸3.我國的地震災情特點 東重西輕,原因是我國東部人口、城市密集,經濟較發達,地震災情嚴重。特別是華北地區及臺灣的地震災情最為嚴重變化 ①人員傷亡有所減少。原因:科技進步,防震、抗震設施趨于完善。②經濟損失呈加重趨勢。原因:經濟飛速發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拓展延伸4.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地震是最難以預知且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掌握相關自救與互救知識,可以減少自己及周圍人在地震中的傷亡。階段 防避措施震前 防震:樹立防震意識;明確逃生路線;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準備應急救援包震中 避震:平房或低層樓房,應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帶;高層建筑內就地躲避,防止被墜物砸傷;室外盡量到開闊空地、降低重心,保護頭部震后 自救與互救:學會處理外傷的基本方法;保護好呼吸系統,減少體力消耗;有頑強的毅力、強烈的求生意識(2024·浙江溫州期末)北京時間2024年1月28日17時38分,巴西(南緯8.35度,西經71.25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關于此次地震的等震線圖”。讀圖,完成1~2題。1.若甲地為震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震級a>b>cB.②處受到的破壞程度一定比①③處大C.通常情況下,②處比①處先感覺到地震D.通常情況下,甲地為地震烈度最大區√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等震線是烈度相同的點連成的封閉曲線,一般情況下,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區,距震中越遠,烈度越小。(2024·浙江溫州期末)北京時間2024年1月28日17時38分,巴西(南緯8.35度,西經71.25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右圖為“某同學繪制的關于此次地震的等震線圖”。讀圖,完成1~2題。2.下圖中,能正確反映震中距與地震震級及烈度關系的是√震級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距離震中越遠,烈度越小。(2023·山東泰安統考)北京時間2023年1月26日3時49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右圖為“小明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截圖”。據此完成3~4題。3.有關地震的敘述,錯誤的是A.地球內部巖石發生斷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為震源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震級C.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D.等震線上烈度相同√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故選B。(2023·山東泰安統考)北京時間2023年1月26日3時49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發生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右圖為“小明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截圖”。據此完成3~4題。4.此次地震,小明所在地與瀘定縣A.震級相同B.烈度相同C.震感相同D.震中距相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此小明所在地與瀘定縣的震級相同,A正確;結合圖片可知,小明所在地距離震中179.4千米,瀘定縣位于震中,因此兩地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震感也不相同,B、C、D錯誤。故選A。地震波><知識點二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形成地震波。2.類型:縱波(P波)和橫波(S波)。3.特征(1)橫波:傳播速度較 ,只能在 中傳播。(2)縱波:傳播速度較 ,在 中均能傳播。4.意義: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依據。慢固體快固體、液體和氣體拓展延伸地震波的應用領域 內容研究地球內部結構 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劃分地球內部圈層地質勘探 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確定被研究巖層的巖性及油氣資源狀況工程探傷 常用“地震CT”查找隧道、橋梁等工程可能存在的質量隱患材料一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4年1月1日15時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北緯37.5°,東經137.2°)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受強震影響,日本多地已觀測到數米高的海嘯,其中震中附近的石川縣能登觀測到約5米高海嘯。材料二 地震發生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10多秒的時間,這就是地震救援領域所說的“黃金12秒”。另外,目前多款國產手機都已接入地震預警功能,可提前幾秒或幾十秒接收地震警報。1.[地理實踐力]地震發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輪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動是怎樣的?為什么?答案 只能感受到上下顛簸。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故輪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縱波的影響,不能感受到橫波的影響。2.[綜合思維]“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什么?答案 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縱波先到達時,房屋先會隨著地面上下顛簸,一般不會倒塌,此時容易逃生和救援;橫波隨后到達,會使得地面物體水平搖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時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黃金12秒”確定的依據是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的差異。北京時間2024年1月23日2時9分,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41.26°N,78.63°E),震源深度22千米。據此完成1~2題。1.此次地震發生時,烏什縣居民感覺A.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B.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C.只有上下顛簸 D.只有左右搖晃√地震發生時,縱波傳播速度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受其影響,地面上的人先感覺到上下顛簸,后感覺到左右搖晃。故選B。北京時間2024年1月23日2時9分,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41.26°N,78.63°E),震源深度22千米。據此完成1~2題。2.此次地震A.烏什縣震級大于阿克蘇市 B.烏什縣震級與阿克蘇市相同C.烏什縣各地烈度相同 D.烏什縣各地烈度不同√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不同地點測得的震級相同。但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區受到的破壞程度不同,烈度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同。故選B。課時對點練(2024·四川成都模擬)右圖為“地震發生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震中位于圖中A.a處 B.b處C.c處 D.d處√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四川成都模擬)右圖為“地震發生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2.d處稱為A.震源 B.震中C.震級 D.烈度√圖中d處為地球內部巖石發生斷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為震源。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故震中位于圖中c處。12345678910111213141516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現了一座新油田。經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量為1萬桶。據此回答3~4題。3.下列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A.橫波傳播速度快于縱波B.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C.橫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D.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與橫波相比,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二者的傳播速度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韓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利用地震波在伊拉克北部的hawler油盆發現了一座新油田。經試開采,油井每天的石油產量為1萬桶。據此回答3~4題。4.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地下儲有石油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地震波中的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石油是液態物質,故判斷圖①符合地下儲有石油的狀況。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3·江蘇南通期中)過去我國“小震成災,大震大災”的現象經常發生,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常見。據此完成5~6題。5.農村地區“小震成災,大震大災”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①余震次數較多 ②防震意識較差 ③建筑物質量較差 ④人口較為密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農村相對于城市而言,人口相對稀疏,由于防震意識較差、建筑物質量較差,抗震能力差,導致地震災情較重;余震次數的多少與是否在農村地區無關。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3·江蘇南通期中)過去我國“小震成災,大震大災”的現象經常發生,尤其在農村地區更為常見。據此完成5~6題。6.地震發生時,震區的人們往往會感到“先顛后晃”,原因是①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 ②縱波到達,左右搖晃 ③橫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 ④橫波到達,左右搖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震發生時,震區的人們往往會感到“先顛后晃”,原因是縱波傳播速度快,先到達地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人們感到上下顛簸,幾秒鐘后橫波到達地面,人們感到左右搖晃。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點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千米) 地震發 生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X地(美國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下表示意兩地同年發生的地震的有關資料。讀表,完成7~8題。7.根據資料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C.兩地都不位于震中D.兩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點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千米) 地震發 生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X地(美國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X地地震的震級高,所以釋放的能量大;兩地都不位于震中;兩地的地震均有人員傷亡;表格中未出現震源深度的數據,所以無法判斷兩地震源深度的大小。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點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千米) 地震發 生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X地(美國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8.下列關于Y地地震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人口密度較大 B.震中距較小C.地震發生在凌晨 D.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表示意兩地同年發生的地震的有關資料。讀表,完成7~8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Y地地震死亡人數較多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較大,震中距較小,地震發生在凌晨。Y地位于印度中部,不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D符合題意。地點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 (千米) 地震發 生時間 震級 死亡人數X地(美國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2024·湖北宜昌階段練習)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當地時間2月6日4時17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千米范圍內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時24分在土耳其(38°N,37.15°E)再次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2月21日,地震已經造成約4.5萬人遇難。據此完成9~10題。9.我國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本次地震,其基本原理是A.縱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快,縱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橫波計算地震參數,對縱波的到達提出預警B.縱波傳播速度慢,橫波快,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橫波計算地震參數,對縱波的到達提出預警C.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慢,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D.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慢,縱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12345678910111213141516能力提升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因為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但橫波破壞力強;根據先到達的縱波計算地震參數,對橫波的到達提出預警,C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湖北宜昌階段練習)北京時間2023年2月6日9時17分(當地時間2月6日4時17分)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千米范圍內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時24分在土耳其(38°N,37.15°E)再次發生7.8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2月21日,地震已經造成約4.5萬人遇難。據此完成9~10題。10.關于地震災害的避防,說法正確的是①在室外應遠離高層建筑 ②地震發生時,若在單元樓上,應該乘電梯迅速到達一樓,跑到空曠區域 ③在車站等公共場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鎮靜,就地避震 ④一旦被掩埋,用盡全力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大聲呼叫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震發生時,在室外應遠離高層建筑,①正確;若在單元樓上,不能乘坐電梯逃生,②錯誤;在車站等公共場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鎮靜,就地避震,③正確;一旦被掩埋,不能用盡全力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大聲呼叫,要保存體力,等待救援,④錯誤,D正確。(2023·四川宜賓月考)地震波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圖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和某次地震時,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據此完成11~13題。11.能穿過地球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的波是A.W1 B.W2C.W1和W2 D.兩者皆無法通過√12345678910111213141516地震波中,縱波的波速較快,能在各態物質中傳播,橫波的波速較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圖示相同的距離,傳播時間越長,說明波速越慢,W1是橫波,W2是縱波。能穿過地球外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的波是縱波,橫波不能穿過。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3·四川宜賓月考)地震波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圖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和某次地震時,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據此完成11~13題。12.若甲地震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則甲地震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 000 km B.3 500 kmC.4 000 km D.4 500 km√12345678910111213141516若甲地震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結合左圖中曲線,橫軸表示震中距,縱軸表示傳播時間,可知甲地震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 500 km。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3·四川宜賓月考)地震波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圖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和某次地震時,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據此完成11~13題。13.依據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① B.②C.③ D.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依據甲、乙、丙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圖示三個圓的交點(②),與三地的距離是各地的震中距。①③④是兩個圓的交點,不是震中的位置。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面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圖”和“地震烈度簡表”。據此完成14~15題。14.圖中①②③④四處等震距最大的是A.① B.②C.③ D.④√根據圖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處烈度最小,等震距最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烈度 破壞程度Ⅵ 人站立不穩,器皿翻落Ⅶ 房屋輕微損壞,地表出現裂縫Ⅷ 房屋多有損壞,地下管道破裂Ⅸ 房屋大多數被破壞,鐵軌彎曲圖中④處烈度較大,可能位于震中附近。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面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圖”和“地震烈度簡表”。據此完成14~15題。15.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烈度 破壞程度Ⅵ 人站立不穩,器皿翻落Ⅶ 房屋輕微損壞,地表出現裂縫Ⅷ 房屋多有損壞,地下管道破裂Ⅸ 房屋大多數被破壞,鐵軌彎曲聚落 總人口 (萬人) 建筑面積 (萬m2) 地震后傷亡人數(人) 經濟損失(億元) 倒塌建筑(萬m2)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16.讀“某次7.8級地震構造圖”及“資料統計表”,回答下列問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與縣城B和鄉村C相比,城市A人口多,建筑面積大,經濟發展水平高。聚落 總人口 (萬人) 建筑面積 (萬m2) 地震后傷亡人數(人) 經濟損失(億元) 倒塌建筑(萬m2)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遠高于縣城B和鄉村C,試分析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低,房屋抗震能力差。聚落 總人口 (萬人) 建筑面積 (萬m2) 地震后傷亡人數(人) 經濟損失(億元) 倒塌建筑(萬m2)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2)此次地震造成的建筑損毀程度最嚴重的是聚落________,試分析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C聚落 總人口 (萬人) 建筑面積 (萬m2) 地震后傷亡人數(人) 經濟損失(億元) 倒塌建筑(萬m2)A 127 8 119 746 34 762 176.310 3 187 789B 16 68 837 1 487 3.462 34 163C 0.23 362 56 0.000 87 217.2(3)預測三個聚落災后死亡人數占傷亡總人數的比重并排序,試說明其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災后死亡人數占傷亡總人數的比重由A→B→C逐漸增大。原因:城市醫療水平高,救助能力強,對災中傷員救治及時到位,而縣城、鄉村相應條件較差,導致死亡人數上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2 地球的圈層結構(分值:56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部分)”,完成1~2題。1.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C.①圈層 D.②圈層2.有關圖中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層中C.①圈層處于水圈和生物圈之間D.②圈層中硅鎂層在大洋洋底缺失據冰島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3月16日晚,該國雷克雅內斯半島的火山再次噴發。報道稱,該火山近幾個月已多次噴發。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下列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震波進入③層后速度增加B.④層厚度均一C.①層為液態D.②層存在軟流層4.此次火山噴發的物質可能來自( )A.④層下部 B.③層上部C.②層上部 D.③層下部霧凇,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凇景觀以吉林霧凇最為有名。下圖為“吉林霧凇景觀圖”。據此回答5~6題。5.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數量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6.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所屬地球圈層的主體是( )A.海洋 B.空氣 C.巖石 D.植物(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據印度尼西亞火山與地質災害研究機構消息,當地時間2024年3月20日5時18分,印尼梅塞魯火山噴發,火山灰柱高度距火山口達500米,噴發持續時間為149秒。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據此完成7~9題。7.梅塞魯火山噴發的巖漿最可能來源于( )A.地殼 B.下地幔 C.地核 D.上地幔8.梅塞魯火山噴發升空的火山灰煙柱最直接影響地球外部圈層中的( )A.大氣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巖石圈9.有關火山熔巖所在圈層與地殼間界面的說法,正確的是( )A.該界面為古登堡面B.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較小C.只有地震波的縱波能夠穿過D.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減慢(選擇題10~14題,每小題4分,共20分)(2024·甘肅蘭州階段練習)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下圖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0~12題。10.關于圖中甲、乙地震波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甲波為橫波B.乙波無法通過軟流層C.甲波在地幔的傳播速度低于地殼D.乙波無法通過外核11.圖中的X處為( )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巖石圈與軟流層的界面D.內核與外核的界面12.地球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地殼中不含生物圈B.巖石圈與大氣圈相互聯系C.水圈與巖石圈有明確的分界面D.地幔物質不會影響大氣圈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3~14題。13.圖中序號依次是( )A.①大氣圈、②水圈、③巖石圈、④生物圈B.①巖石圈、②大氣圈、③生物圈、④水圈C.①水圈、②巖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氣圈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巖石圈、④大氣圈1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圈層關系是( )A.①與② B.②與③C.①與③ D.③與④15.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1)有同學提出該圖沒有體現巖石圈的范圍,下列關于巖石圈說法正確的是(多選)( )A.巖石圈就是指地殼B.巖石圈由堅硬巖石組成C.軟流層在莫霍面以上D.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2)下列關于地核說法正確的是(多選)( )A.是巖漿的發源地B.以古登堡面與地幔分界C.外核可能呈液態D.壓力和密度都很大2018年5月,位于我國黑龍江省安達市的亞洲最深大陸科學鉆井“松科二井”鉆探及取芯深度達到7 018米。(3)“松科二井”鉆探到了地球內部圈層的________。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及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所說的“黃金12秒”。(4)請你為學校和家庭提出應對地震災害的合理建議。答案精析1.A 2.B [第1題,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故選A。第2題,生物圈是一個跨圈層的圈層,其界線不像其他圈層那樣分明,B正確;水圈還包括陸地水體部分,A錯誤;①圈層為大氣圈,處于水圈和生物圈之上,C錯誤;②圈層中硅鋁層在大洋洋底缺失,D錯誤。故選B。]3.A 4.B [第3題,③層為地幔,地震波自表層向深層傳播的過程中,進入③層后速度增加,A正確。④層為地殼,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B錯。①層為內核,密度極大,為固態,C錯。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②層為外核,D錯。故選A。第4題,火山噴發的物質一般來自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即③層上部,B正確。]5.C 6.A [第5題,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空氣中的水汽在樹木等物體上凝華而成,故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個,C正確。第6題,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所以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屬于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A正確。]7.D 8.A 9.B [第7題,巖漿來自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D正確。第8題,火山噴發升空的火山灰煙柱進入地球大氣層,會改變大氣成分,最直接影響地球外部圈層中的大氣圈,A正確;火山灰從大氣圈降落后,也會影響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但對大氣圈影響最直接,B、C、D錯誤。第9題,火山熔巖所在圈層為軟流層,軟流層位于地幔,地幔和地殼之間的界面為莫霍面,A錯誤;莫霍面的地下深度即地殼厚度,陸地部分比海洋部分厚,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較小,B正確;地震波無論是橫波還是縱波在該界面均能通過,且傳播速度明顯加快,C、D錯誤。故選B。]10.D 11.B 12.B [第10題,圖中甲波波速快,為縱波,A錯。從圖中看,乙波通過了軟流層,B錯。從圖中看,甲波在地幔的傳播速度高于地殼,C錯。從圖中看,乙波在通過外核時波速為0,說明乙波無法通過外核,故選D。第11題,圖中X處甲波波速減慢,乙波消失,X處為古登堡面,故選B。第12題,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層圈的上部,A錯。巖石圈與大氣圈相互聯系,B正確。水圈和巖石圈沒有明確的分界,C錯。上地幔軟流層的巖漿噴出地表,會影響大氣圈,D錯。故選B。]13.C 14.B [第13題,讀圖可知,①可為其他圈層供水、能蒸發到其他圈層(大氣圈),也可以滲透到其他圈層(巖石圈),因此應是水圈;②能為其他圈層(生物圈)供給養分、能接受水圈的滲透和降水,應為巖石圈;③能為其他圈層供給氧氣,接受水圈的供水和巖石圈供給的養分,應為生物圈;④能夠產生降水,接受水圈的蒸發水汽和生物圈的供氧,應為大氣圈。故選C。第14題,“落紅”來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經過分解成為無機物,釋放到巖石圈中;“護花”是指存在巖石圈中的無機養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的關系。故選B。]15.(1)BD (2)BCD (3)地殼 (4)加強地震逃生演練;準備地震急救包;學習逃生技能等。課時2 地球的圈層結構[學習目標] 1.運用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說明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并概括其主要特點。(綜合思維)2.通過野外實地考察和觀測,說明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明確各個圈層之間的關系。(地理實踐力)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1)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______的變化。(2)不連續面①C______面:在地下約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S波和P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②D________面:在地下2 900 千米處,S波完全消失,P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3)圈層:由內向外E+F為______,G為地幔,H為______。2.地球內部各圈層特征名稱 范圍 分層 組成和特點地殼 地面以下、_____以上的固體外殼 厚薄不均,平均厚度為_____千米,大陸地殼較_____,大洋地殼較_____地幔 在莫霍面以下到_____面以上 上地幔 上部的軟流層,是_____的主要發源地下地幔 固體物質地核 古登堡面所包圍的球體 外核 呈__態或熔融狀態,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內核 呈固態3.巖石圈:地殼和________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拓展延伸 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下圖),這兩層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別(如下表)。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分布;在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1.[綜合思維]圖中兩個不連續面A為________,B為____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2.[綜合思維]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______,D+E___________,F+G________。3.[地理實踐力]自己設計圖例,并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4.[綜合思維]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2024·山東青島統考)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1~2題。1.圖中軟流層( )A.縱波不能完全通過 B.由堅硬巖石組成C.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 D.流動產生地磁場2.該同學繪制的示意圖中,存在的明顯錯誤是( )A.地核的結構劃分 B.古登堡面位置標注C.巖石圈范圍標注 D.全球地殼平均厚度(2024·浙江杭州月考)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3.有關圖中說法,正確的是( )A.地殼在海洋中缺失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C.②層是軟流層D.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大部分4.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內、外核之間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1.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近地面的大氣密度________。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________。2.水圈:由________、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分為________、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______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______、水圈的______和巖石圈的上部。4.相互關系: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______、相互______,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2023·四川綿陽校考)下圖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3題。1.圖中包含的地球圈層有( )①地幔 ②水圈 ③巖石圈 ④地殼 ⑤大氣圈 ⑥生物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2.圖中各圈層( )A.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3.下列關于地球各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圈中近地面大氣密度小 B.生物圈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C.水圈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D.巖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巖石組成(2023·安徽蕪湖月考)下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4~5題。4.圖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氧氣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C.水圈聯系了四大圈層D.圖中地球圈層均為外部圈層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梳理教材新知1.(1)速度 (2)①莫霍 ②古登堡 (3)地核 地殼2.莫霍面 17 厚 薄 古登堡 巖漿 液3.上地幔探究核心知識1.莫霍面 古登堡面 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地殼 地幔 地核3.畫圖略(提示:軟流層以上部分)。4.由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判斷。落實思維方法1.C 2.C [第1題,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橫波和縱波都可以通過,A錯誤、C正確。由堅硬巖石組成的是巖石圈,位于軟流層上部,B錯誤。地磁場的產生與軟流層流動無關,D錯誤。故選C。第2題,巖石圈是軟流層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軟流層。故選C。]3.B 4.C [第3題,大陸地殼較大洋地殼厚,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軟流層是在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層;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部分,B正確。第4題,經過莫霍面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加快,直到古登堡面,橫波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在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達到最快,C正確。]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梳理教材新知1.大 減小2.液態水 海洋水3.生物 底部 全部4.聯系 滲透落實思維方法1.D 2.C 3.C [第1題,圖示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主要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地幔與地殼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②③⑤⑥正確。故選D。第2題,連續而不規則的是水圈,A錯誤;各圈層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是獨立發展變化的,B錯誤;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C正確;地球外部圈層的能量多來自太陽輻射,而地球內部圈層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D錯誤。故選C。第3題,大氣圈中近地面大氣密度大,A錯誤;生物圈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B錯誤;水圈是由不同水體構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C正確;巖石圈由巖石構成,厚度不一,一般情況下陸地地區較厚、海洋地區較薄,D錯誤。故選C。]4.B 5.C [第4題,讀圖可知,植物蒸騰產生水汽到大氣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氣圈;水會下滲到地下,故丙是巖石圈,乙是水圈,B正確,A、C、D錯誤。故選B。第5題,大氣圈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A錯誤;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部、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部,B錯誤;自然界中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形成水循環,即水圈聯系了四大圈層,C正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D錯誤。故選C。](共53張PPT)地球的圈層結構第三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課時2地球的圈層結構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1.運用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說明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并概括其主要特點。(綜合思維)2.通過野外實地考察和觀測,說明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明確各個圈層之間的關系。(地理實踐力)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知識點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地球的內部圈層><知識點一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1)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 的變化。(2)不連續面①C 面:在地下約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S波和P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②D 面:在地下2 900 千米處,S波完全消失,P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3)圈層:由內向外E+F為 ,G為地幔,H為 。速度莫霍古登堡地核地殼名稱 范圍 分層 組成和特點地殼 地面以下、 以上的固體外殼 厚薄不均,平均厚度為 千米,大陸地殼較 ,大洋地殼較___地幔 在莫霍面以下到______ 面以上 上地幔 上部的軟流層,是 的主要發源地下地幔 固體物質地核 古登堡面所包圍的球體 外核 呈 態或熔融狀態,可能是地球磁場產生的主要原因內核 呈固態2.地球內部各圈層特征莫霍面17厚薄古登堡巖漿液3.巖石圈:地殼和 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上地幔拓展延伸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將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如右圖),這兩層的物質組成和結構有著明顯的區別(如下表)。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分層 名稱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上層 硅鋁層 由硅、鋁成分較多的花崗巖類組成 小 不連續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見,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層 硅鎂層 由鎂、鐵、鈣成分較多的玄武巖類組成 大 連續分布;在大陸和大洋地殼中都有分布右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1.[綜合思維]圖中兩個不連續面A為________,B為__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2.[綜合思維]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答案 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殼地幔地核右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3.[地理實踐力]自己設計圖例,并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4.[綜合思維]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答案 畫圖略(提示:軟流層以上部分)。答案 由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判斷。(2024·山東青島統考)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1~2題。1.圖中軟流層A.縱波不能完全通過B.由堅硬巖石組成C.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D.流動產生地磁場√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橫波和縱波都可以通過,A錯誤、C正確。由堅硬巖石組成的是巖石圈,位于軟流層上部,B錯誤。地磁場的產生與軟流層流動無關,D錯誤。故選C。巖石圈是軟流層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軟流層。故選C。(2024·山東青島統考)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1~2題。2.該同學繪制的示意圖中,存在的明顯錯誤是A.地核的結構劃分B.古登堡面位置標注C.巖石圈范圍標注D.全球地殼平均厚度√(2024·浙江杭州月考)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3.有關圖中說法,正確的是A.地殼在海洋中缺失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C.②層是軟流層D.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大部分√大陸地殼較大洋地殼厚,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軟流層是在莫霍面以下,不是②層;巖石圈是指①②層的全部和③層的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部分,B正確。(2024·浙江杭州月考)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4.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內、外核之間√經過莫霍面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加快,直到古登堡面,橫波消失,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所以在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達到最快,C正確。地球的外部圈層><知識點二1.大氣圈:是包裹地球的氣體層。近地面的大氣密度 。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 。2.水圈:由 、固態水和氣態水組成。按照它們存在的位置和狀態,可分為、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大減小液態水海洋水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 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 、水圈的 和巖石圈的上部。4.相互關系: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 、相互 ,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生物底部全部聯系滲透(2023·四川綿陽校考)下圖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3題。1.圖中包含的地球圈層有①地幔 ②水圈 ③巖石圈 ④地殼 ⑤大氣圈 ⑥生物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C.②③④⑥ D.②③⑤⑥√圖示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主要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地幔與地殼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②③⑤⑥正確。故選D。(2023·四川綿陽校考)下圖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3題。2.圖中各圈層A.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B.都是獨立發展變化的C.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D.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連續而不規則的是水圈,A錯誤;各圈層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是獨立發展變化的,B錯誤;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C正確;地球外部圈層的能量多來自太陽輻射,而地球內部圈層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D錯誤。故選C。(2023·四川綿陽校考)下圖為“云南元陽梯田景觀圖”。讀圖,完成1~3題。3.下列關于地球各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大氣圈中近地面大氣密度小B.生物圈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C.水圈是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D.巖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巖石組成√大氣圈中近地面大氣密度大,A錯誤;生物圈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B錯誤;水圈是由不同水體構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C正確;巖石圈由巖石構成,厚度不一,一般情況下陸地地區較厚、海洋地區較薄,D錯誤。故選C。(2023·安徽蕪湖月考)右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4~5題。4.圖中代表水圈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讀圖可知,植物蒸騰產生水汽到大氣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氣圈;水會下滲到地下,故丙是巖石圈,乙是水圈,B正確,A、C、D錯誤。故選B。(2023·安徽蕪湖月考)下圖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的四大圈層。讀圖,完成4~5題。5.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大氣圈的主要成分是氫氣和氧氣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C.水圈聯系了四大圈層D.圖中地球圈層均為外部圈層√大氣圈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A錯誤;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部、整個水圈和巖石圈的上部,B錯誤;自然界中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等環節,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中進行連續運動的過程,形成水循環,即水圈聯系了四大圈層,C正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D錯誤。故選C。課時對點練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故選A。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部分)”,完成1~2題。1.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的空間范圍最接近于A.生物圈B.水圈C.①圈層D.②圈層√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生物圈是一個跨圈層的圈層,其界線不像其他圈層那樣分明,B正確;水圈還包括陸地水體部分,A錯誤;①圈層為大氣圈,處于水圈和生物圈之上,C錯誤;②圈層中硅鋁層在大洋洋底缺失,D錯誤。故選B。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部分)”,完成1~2題。2.有關圖中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層中C.①圈層處于水圈和生物圈之間D.②圈層中硅鎂層在大洋洋底缺失√123456789101112131415據冰島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3月16日晚,該國雷克雅內斯半島的火山再次噴發。報道稱,該火山近幾個月已多次噴發。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下列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說法,正確的是A.地震波進入③層后速度增加B.④層厚度均一C.①層為液態D.②層存在軟流層√123456789101112131415③層為地幔,地震波自表層向深層傳播的過程中,進入③層后速度增加,A正確。④層為地殼,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B錯。①層為內核,密度極大,為固態,C錯。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②層為外核,D錯。故選A。123456789101112131415火山噴發的物質一般來自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即③層上部,B正確。據冰島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3月16日晚,該國雷克雅內斯半島的火山再次噴發。報道稱,該火山近幾個月已多次噴發。下圖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4.此次火山噴發的物質可能來自A.④層下部B.③層上部C.②層上部D.③層下部√123456789101112131415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空氣中的水汽在樹木等物體上凝華而成,故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個,C正確。霧凇,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凇景觀以吉林霧凇最為有名。下圖為“吉林霧凇景觀圖”。據此回答5~6題。5.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數量有A.1個B.2個C.3個D.4個√123456789101112131415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所以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屬于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A正確。霧凇,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凇景觀以吉林霧凇最為有名。下圖為“吉林霧凇景觀圖”。據此回答5~6題。6.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所屬地球圈層的主體是A.海洋 B.空氣C.巖石 D.植物√123456789101112131415巖漿來自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D正確。(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據印度尼西亞火山與地質災害研究機構消息,當地時間2024年3月20日5時18分,印尼梅塞魯火山噴發,火山灰柱高度距火山口達500米,噴發持續時間為149秒。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據此完成7~9題。7.梅塞魯火山噴發的巖漿最可能來源于A.地殼 B.下地幔C.地核 D.上地幔√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據印度尼西亞火山與地質災害研究機構消息,當地時間2024年3月20日5時18分,印尼梅塞魯火山噴發,火山灰柱高度距火山口達500米,噴發持續時間為149秒。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據此完成7~9題。8.梅塞魯火山噴發升空的火山灰煙柱最直接影響地球外部圈層中的A.大氣圈 B.水圈C.生物圈 D.巖石圈√123456789101112131415火山噴發升空的火山灰煙柱進入地球大氣層,會改變大氣成分,最直接影響地球外部圈層中的大氣圈,A正確;火山灰從大氣圈降落后,也會影響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但對大氣圈影響最直接,B、C、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河北石家莊期中)據印度尼西亞火山與地質災害研究機構消息,當地時間2024年3月20日5時18分,印尼梅塞魯火山噴發,火山灰柱高度距火山口達500米,噴發持續時間為149秒。對周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據此完成7~9題。9.有關火山熔巖所在圈層與地殼間界面的說法,正確的是A.該界面為古登堡面B.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較小C.只有地震波的縱波能夠穿過D.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減慢√123456789101112131415火山熔巖所在圈層為軟流層,軟流層位于地幔,地幔和地殼之間的界面為莫霍面,A錯誤;莫霍面的地下深度即地殼厚度,陸地部分比海洋部分厚,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較小,B正確;地震波無論是橫波還是縱波在該界面均能通過,且傳播速度明顯加快,C、D錯誤。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甘肅蘭州階段練習)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下圖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0~12題。10.關于圖中甲、乙地震波的說法,正確的是A.甲波為橫波B.乙波無法通過軟流層C.甲波在地幔的傳播速度低于地殼D.乙波無法通過外核√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圖中甲波波速快,為縱波,A錯。從圖中看,乙波通過了軟流層,B錯。從圖中看,甲波在地幔的傳播速度高于地殼,C錯。從圖中看,乙波在通過外核時波速為0,說明乙波無法通過外核,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圖中X處甲波波速減慢,乙波消失,X處為古登堡面,故選B。(2024·甘肅蘭州階段練習)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右圖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0~12題。11.圖中的X處為A.莫霍面B.古登堡面C.巖石圈與軟流層的界面D.內核與外核的界面√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甘肅蘭州階段練習)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可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右圖為“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0~12題。12.地球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A.地殼中不含生物圈B.巖石圈與大氣圈相互聯系C.水圈與巖石圈有明確的分界面D.地幔物質不會影響大氣圈√123456789101112131415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層圈的上部,A錯。巖石圈與大氣圈相互聯系,B正確。水圈和巖石圈沒有明確的分界,C錯。上地幔軟流層的巖漿噴出地表,會影響大氣圈,D錯。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3~14題。13.圖中序號依次是A.①大氣圈、②水圈、③巖石圈、④生物圈B.①巖石圈、②大氣圈、③生物圈、④水圈C.①水圈、②巖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氣圈D.①水圈、②生物圈、③巖石圈、④大氣圈√123456789101112131415讀圖可知,①可為其他圈層供水、能蒸發到其他圈層(大氣圈),也可以滲透到其他圈層(巖石圈),因此應是水圈;②能為其他圈層(生物圈)供給養分、能接受水圈的滲透和降水,應為巖石圈;③能為其他圈層供給氧氣,接受水圈的供水和巖石圈供給的養分,應為生物圈;④能夠產生降水,接受水圈的蒸發水汽和生物圈的供氧,應為大氣圈。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下圖是“地球圈層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圖中序號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層。讀圖,完成13~14題。14.“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的圈層關系是A.①與②B.②與③C.①與③D.③與④√123456789101112131415“落紅”來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經過分解成為無機物,釋放到巖石圈中;“護花”是指存在巖石圈中的無機養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的關系。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5.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有同學提出該圖沒有體現巖石圈的范圍,下列關于巖石圈說法正確的是(多選)A.巖石圈就是指地殼B.巖石圈由堅硬巖石組成C.軟流層在莫霍面以上D.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123456789101112131415√√15.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2)下列關于地核說法正確的是(多選)A.是巖漿的發源地B.以古登堡面與地幔分界C.外核可能呈液態D.壓力和密度都很大123456789101112131415√√√2018年5月,位于我國黑龍江省安達市的亞洲最深大陸科學鉆井“松科二井”鉆探及取芯深度達到7 018米。(3)“松科二井”鉆探到了地球內部圈層的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地殼一般認為橫波的水平晃動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壞及人員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發生以后,建筑物并不會馬上倒塌,一般都要間隔約12秒,這就是地震救援所說的“黃金12秒”。(4)請你為學校和家庭提出應對地震災害的合理建議。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 加強地震逃生演練;準備地震急救包;學習逃生技能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1 地震和地震波 學案(含答案).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1 地震和地震波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1 地震和地震波.pptx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2 地球的圈層結構 學案(含答案).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2 地球的圈層結構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課時2 地球的圈層結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