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檢測試卷五(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2023·新疆巴音郭楞校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讀圖,回答1~3題。1.圖中序號含義正確的是( )A.①—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B.②—長江干流在伏旱期間處于枯水期C.③—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河D.④—撒哈拉地區干旱少雨、駱駝分布廣2.圖中能正確反映人地關系的是( )A.甲—植樹造林使河流含沙量減少B.乙—在平原地區更適宜發展種植業C.丙—河流凸岸更適合修建水運港口D.丁—城市要建設在森林茂密的地區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 )A.垂直分異規律B.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2024·北京海淀區月考)近些年來,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研究發現,斯瓦爾巴群島生態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下圖示意北極地區地理位置。據此完成4~5題。4.近些年來,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為( )A.森林帶北移 B.苔原面積增加C.生物數量增多 D.河流結冰期延長5.斯瓦爾巴群島生態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是因為( )A.野生動植物資源較少B.人類活動干擾較多C.構成環境的要素單一D.距永久性塊狀冰近(2021·海南地理)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展會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圖1)的原型來自海南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該物種在海南曾廣泛分布,后瀕于滅絕,1980年建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后,其數量已有較大增長。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圖2為霸王嶺的氣候資料。據此完成6~8題。6.在野外追蹤海南長臂猿的活動軌跡,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7.當前,影響海南長臂猿生存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 )A.天敵多,食物少B.熱帶季雨林面積不斷減少C.全球變暖,病蟲害增多D.棲息地破碎,彼此分割8.基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有效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措施是( )A.發展基因技術,優化海南長臂猿種群結構B.加快道路建設,完善保護區的基礎設施C.加強巡山和人工馴化,保護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環境D.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擴大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2023·廣東深圳期末)下圖為“我國某省區植被覆蓋度(數值越大,表示植被覆蓋狀況越好)沿經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9.該省區可能是( )A.內蒙古自治區 B.廣東省C.西藏自治區 D.甘肅省10.影響該省區植被變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熱量 B.光照C.水分 D.風11.關于該省區主要植被的特征,描述正確的是( )A.冬夏季相變化明顯B.全年常綠C.莖花、板根現象D.葉片寬闊(2024·廣西防城港期末)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山河相間,山高谷深,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但在局部河谷地帶,由于受某些自然因素影響,植被分布出現了非地帶性分布現象。下圖示意瀾滄江(26.9°N)兩岸植被垂直分布狀況。據此完成12~13題。12.瀾滄江河谷植被非地帶性分布的原因是( )A.山頂有冰川,水分條件好B.山高谷深,焚風效應顯著,谷底干旱C.受西南季風影響,熱量充足D.河谷地帶,晚上上升流明顯,夜雨多13.圖中①②自然帶分別是( )A.冰雪帶、灌叢草甸帶B.荒漠帶、苔原帶C.冰雪帶、針闊混交林帶D.灌木林帶、冰雪帶(2023·河南安陽月考)西天山托木爾峰地區是中亞山地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集中發育著許多大型山谷冰川。該地區規模巨大的冰川消融區表磧廣泛覆蓋,表磧的厚度對冰川消融影響較大。科其喀爾冰川位于托木爾峰南部,冰川規模巨大。下圖為“科其喀爾冰川冰舌區不同海拔表磧厚度分布圖”。據此完成14~15題。14.圖示海拔3 000 m附近冰川消融量小于海拔3 600 m附近的主要原因是海拔3 000 m附近( )A.太陽輻射強度小B.表磧阻擋太陽輻射多C.冰川面積小D.平均氣溫低15.冰川消融后會( )A.加快土壤發育進程B.使生物多樣性減少C.使全球氣候變冷D.使冰川地貌廣泛發育(2023·福建泉州期末)下圖示意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完成16~18題。16.圖中①②③自然帶依次代表( )A.積雪冰川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原帶B.高寒荒漠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草原帶C.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高山草原帶D.高山草原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寒荒漠帶17.決定該山基帶的主導因素是( )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C.山脈走向 D.山體坡度18.該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C.40°N附近 D.極圈附近(2024·山東青島期中)意大利在阿爾卑斯山脈某段的北坡清除了部分原生植被,修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十幾年后滑雪場附近出現凍土融化坍塌,形成洼地,其中位于滑雪道下方的洼地擴大速度最快。下圖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9~20題。19.關于斯泰爾維奧滑雪場滑雪道布局合理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地處西北風的迎風坡,降雪量較大 ②地處阿爾卑斯山脈北坡,陰坡積雪期長 ③臨近西歐發達國家,客源市場廣 ④滑雪時游客面朝北方,避免陽光影響視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斯泰爾維奧滑雪場附近洼地的形成過程是( )A.人類活動—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全部融化—冰川刨蝕地表B.氣候變暖—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全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C.人類活動—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D.氣候變暖—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冰川刨蝕地表二、非選擇題(共50分)21.(2023·貴州黔西統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0分)位于秘魯附近海域的欽查群島主要由3個干旱的花崗巖島嶼組成,島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鳥,附近流傳有“水肥必有魚,魚多鳥便眾,鳥眾水更肥”的說法。海鳥在群島上定居了數百萬年,留下厚達50米的糞便層,散發的惡臭讓人難以接近。在發明化肥之前,19世紀40年代,歐洲人用這里的鳥糞做肥料,農作物的產出提高了至少3倍,緩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糧食危機。下圖為欽查群島位置示意圖。(1)簡析欽查群島氣候較為干旱的原因。(4分)(2)根據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的整體性原理,分析欽查群島“水肥必有魚,魚多鳥便眾,鳥眾水更肥”的原理。(6分)22.下圖為“非洲局部自然帶分布模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2分)(1)指出甲地至丁地自然帶更替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其主導因素。(4分)(2)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簡述甲地的自然環境特征。(4分)(3)分析圖中A地沒有形成同緯度甲地自然帶的原因。(4分)2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 非洲氣候分布圖。材料二 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分布圖。(1)A、B兩地緯度相差很大,但屬于同一自然帶,分析其原因。(6分)(2)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分布完整,試分析原因。(4分)(3)乞力馬扎羅山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其原因。(4分)24.(2024·新疆烏魯木齊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加那利群島(西班牙海外領土)是非洲大陸西北岸外的火山群島。各島嶼崎嶇多山,海岸陡峭。氣候干旱,降雨集中在11、12月,雨量小,除東北部部分地區降水量可達750 mm外,其他地區少有超過250 mm的。但在山坡的一定部位,經常形成潮濕的云霧層(又稱“云中帶”),該“云中帶”內發育有照葉林(又稱“副熱帶常綠闊葉林”,是副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典型植被)。下面兩圖分別為加那利群島位置示意圖及島上特有物種——龍血樹景觀圖。(1)該群島“照葉林”的出現反映了植被的__________分異規律,其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4分)(2)分析加那利群島年降水量稀少的原因。(4分)(3)據圖說明龍血樹為適應干旱環境所形成的形態特征。(6分)章末檢測試卷五1.C 2.B 3.A [第1題,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體現的是地貌和水文之間的關聯性,A錯;伏旱期間為我國夏季,長江干流為豐水期,B錯;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河,體現的是地貌和水文之間的關聯性,C正確;撒哈拉地區干旱少雨、駱駝分布廣,體現的是氣候與生物之間的關聯性,D錯。第2題,植樹造林使河流含沙量減少,體現的是人類對生物的影響進而影響水文環境,甲代表人類與氣候的關聯性,兩者不相符,A錯誤;在平原地區更適宜發展種植業,體現的是人類對地形的充分利用,體現了人類和地貌的關聯性,與乙吻合,B正確;河流凹岸更適合修建水運港口,C錯誤;城市一般要建設在地形平坦、森林較少的地區,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與丁不符,D錯誤。故選B。第3題,“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上海拔高,氣溫低,桃花開得晚,強調的是海拔對熱量和水分的影響,體現的是垂直分異規律,A正確。]4.A 5.C [第4題,由材料及所學可知,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高緯度地區溫度有升高的趨勢,使得森林帶北移,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苔原和冰原面積減小,河流結冰期變短,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變化而數量減少,A正確。第5題,斯瓦爾巴群島位于北極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較小,動植物種類較簡單(與野生動植物資源多少無關),構成環境的要素較單一,對外界的抵抗力較低,故自然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C正確,A錯誤;此處緯度高,氣溫低,人類活動干擾少,B錯誤;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與距永久性塊狀冰的遠近并無關系,D錯誤。]6.C 7.D 8.D [第6題,根據材料可知,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海南為熱帶季風氣候,4~10月為雨季,10月~次年3月為旱季。1月降水少,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7月為雨季,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區域,故A錯誤,C正確。4月和10月為旱季和雨季交換的時間段,長臂猿遷徙,不易追蹤,B、D錯誤。第7題,根據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可知,生物數量增多,長臂猿食物增多,A錯誤;建立自然保護區,熱帶季雨林面積不會不斷減少,B錯誤;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對中高緯度影響較大,對低緯度影響小,C錯誤;自然保護區中的道路將棲息地分割,棲息地較破碎,影響其生存,故D正確。第8題,設問是“基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擴大棲息地,進而擴大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有利于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故選D。]9.A 10.C 11.A [第9題,據圖可知,該省區跨過的經度為100°E~125°E,東西距離大,植被覆蓋度從東到西大體上呈遞減趨勢,而內蒙古自治區符合從東到西植被由森林過渡到草原到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的狀況,A正確。廣東省經度范圍為110°E~118°E,西藏自治區位于100°E以西,甘肅省位于110°E以西,B、C、D錯誤。第10題,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度大,東部距海較近,降水較多,水分條件好,植被覆蓋度大;西部距海較遠,降水較少,水分條件差,植被覆蓋度低,由東到西呈現森林-草原-荒漠植被的變化。故影響該省區植被變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確;熱量、光照、風不會導致植被出現東西向的變化,A、B、D錯誤。第11題,內蒙古自治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高溫,降水較多,植被呈現綠色;冬季寒冷,降水少,草木枯黃,植被冬夏季相變化明顯,A正確。全年常綠是熱帶、亞熱帶植被的特點,B錯誤;莖花、板根現象是熱帶雨林植被的特點,C錯誤;溫帶大陸性氣候較干旱,植被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片面積較小、葉片內卷等,D錯誤。]12.B 13.A [第12題,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焚風效應顯著,谷底干旱,植被缺水,不適合高大喬木生長,只能生長低矮耐旱的小葉灌叢,B正確;山頂有冰川分布,水分條件好,河谷植被不應呈現干旱景觀,A錯誤;受西南季風影響,熱量充足,降水豐富,應出現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林,而非干旱小葉灌叢,C錯誤;河谷地帶,晚上易形成上升氣流,夜雨多,降水充足,不應呈現干旱景觀,D錯誤。第13題,垂直分異規律是由山麓到山頂的變化,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因此在寒溫帶暗針葉林帶上方,②自然帶應是灌叢草甸帶,①位于山頂,且海拔高,氣溫低,應為冰雪帶,A正確,B、C、D錯誤。]14.B 15.A [第14題,海拔3 000 m與3 600 m附近高度差異較小,太陽輻射強度差異也較小,A錯誤;由圖可知,海拔3 000 m附近表磧厚度大,阻擋的太陽輻射多,冰川消融量少,B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冰川面積的大小,C錯誤;與海拔3 600 m附近相比,海拔3 000 m附近氣溫相對較高,D錯誤。第15題,冰川消融后,對地表巖石的風化作用增強,會加快土壤發育進程,A正確;冰川消融在短期內可增加當地水資源,使生物多樣性增加,B錯誤;區域性冰川消融并不會導致全球氣候變冷,C錯誤;冰川消融后,會使冰川地貌發育減少,D錯誤。]16.A 17.B 18.A [第16題,③自然帶下方為山地森林與草原過渡帶,因此③自然帶為高山草原帶;隨著海拔升高,熱量條件變差,形成②高寒荒漠帶;再向上氣溫更低,冰雪很難完全融化,而形成①積雪冰川帶。第17題,該山基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分異規律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因此決定該山基帶的主導因素是緯度位置。第18題,由垂直帶譜判斷山地的地理位置,往往由基帶(山麓自然帶)決定。該山基帶為熱帶草原帶,屬于熱帶地區,因此該山可能位于赤道附近。]19.D 20.C [第19題,滑雪場需要有良好的積雪條件,結合圖中緯度和滑雪場位置信息可知,該地位于阿爾卑斯山脈北坡,是西南風的迎風坡,盛行西風經過湖面帶來水汽,降水豐沛,①錯誤;阿爾卑斯山脈北坡是陰坡,氣溫低,積雪時間長,②正確;雪面反射率高,在陰坡建滑雪道,游客滑雪時可以避免刺眼的陽光,④正確;該滑雪道布局相對于歐洲市場,空間尺度特別小,故市場不能作為滑雪道布局在陰坡的影響因素,只能作為滑雪場選址的區位因素,③錯誤。D正確。第20題,“十幾年后”說明時間尺度較小,主要是由于滑雪場頻繁的人類活動釋放廢熱,導致滑雪場附近出現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形成洼地。故選C。]21.(1)受來自陸地的干燥信風影響;受強大的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的影響。(2)欽查群島附近海域受上升補償流影響,營養鹽上泛,浮游生物集聚,餌料豐富使得魚類密集;魚類為海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眾多海鳥集聚于此;海鳥的鳥糞落入海水(島上鳥糞滑入海水),使海水營養鹽增多,又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物質,間接為魚類提供了餌料。22.(1)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熱量。(2)甲地全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茂密;河網稠密;河流地貌發育。(3)A地位于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大氣的對流運動較弱,降水較少,形成了熱帶草原帶。23.(1)A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終年高溫多雨。B地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故形成熱帶雨林氣候。(2)乞力馬扎羅山所處的緯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對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帶分布完整。(3)該山位于南半球,南坡受東南信風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分布海拔較低。24.(1)地方性 潮濕的云霧層(或“云中帶”)(2)加那利群島地處副熱帶地區,長時間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盛行下沉氣流;海岸陡峭,海洋水汽不易進入;加那利寒流的減濕作用。(3)葉片退化成針狀,可減弱植物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損耗。樹冠成傘狀且密不透風,一方面可起到遮陽作用,減少地面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保存部分雨水和霧水,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粗大的樹干、密集的樹枝可以儲存大量水分。(共48張PPT)章末檢測試卷五第五章(2023·新疆巴音郭楞校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讀圖,回答1~3題。1.圖中序號含義正確的是A.①—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B.②—長江干流在伏旱期間處于枯水期C.③—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河D.④—撒哈拉地區干旱少雨、駱駝分布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選擇題√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體現的是地貌和水文之間的關聯性,A錯;伏旱期間為我國夏季,長江干流為豐水期,B錯;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區多地下河,體現的是地貌和水文之間的關聯性,C正確;撒哈拉地區干旱少雨、駱駝分布廣,體現的是氣候與生物之間的關聯性,D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新疆巴音郭楞校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讀圖,回答1~3題。2.圖中能正確反映人地關系的是A.甲—植樹造林使河流含沙量減少B.乙—在平原地區更適宜發展種植業C.丙—河流凸岸更適合修建水運港口D.丁—城市要建設在森林茂密的地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植樹造林使河流含沙量減少,體現的是人類對生物的影響進而影響水文環境,甲代表人類與氣候的關聯性,兩者不相符,A錯誤;在平原地區更適宜發展種植業,體現的是人類對地形的充分利用,體現了人類和地貌的關聯性,與乙吻合,B正確;河流凹岸更適合修建水運港口,C錯誤;城市一般要建設在地形平坦、森林較少的地區,以減少對植被的破壞,與丁不符,D錯誤。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新疆巴音郭楞校考)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系。讀圖,回答1~3題。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A.垂直分異規律B.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C.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D.地方性分異規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山上海拔高,氣溫低,桃花開得晚,強調的是海拔對熱量和水分的影響,體現的是垂直分異規律,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北京海淀區月考)近些年來,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研究發現,斯瓦爾巴群島生態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下圖示意北極地區地理位置。據此完成4~5題。4.近些年來,北極地區自然環境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為A.森林帶北移B.苔原面積增加C.生物數量增多D.河流結冰期延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由材料及所學可知,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高緯度地區溫度有升高的趨勢,使得森林帶北移,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苔原和冰原面積減小,河流結冰期變短,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變化而數量減少,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北京海淀區月考)近些年來,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發生變化。研究發現,斯瓦爾巴群島生態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下圖示意北極地區地理位置。據此完成4~5題。5.斯瓦爾巴群島生態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是因為A.野生動植物資源較少B.人類活動干擾較多C.構成環境的要素單一D.距永久性塊狀冰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斯瓦爾巴群島位于北極地區,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較小,動植物種類較簡單(與野生動植物資源多少無關),構成環境的要素較單一,對外界的抵抗力較低,故自然環境較脆弱,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C正確,A錯誤;此處緯度高,氣溫低,人類活動干擾少,B錯誤;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與距永久性塊狀冰的遠近并無關系,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1·海南地理)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展會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圖1)的原型來自海南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該物種在海南曾廣泛分布,后瀕于滅絕,1980年建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后,其數量已有較大增長。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圖2為霸王嶺的氣候資料。據此完成6~8題。6.在野外追蹤海南長臂猿的活動軌跡,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根據材料可知,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海南為熱帶季風氣候,4~10月為雨季,10月~次年3月為旱季。1月降水少,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7月為雨季,長臂猿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區域,故A錯誤,C正確。4月和10月為旱季和雨季交換的時間段,長臂猿遷徙,不易追蹤,B、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1·海南地理)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展會上亮相的吉祥物“元宵”(圖1)的原型來自海南特有物種海南長臂猿。該物種在海南曾廣泛分布,后瀕于滅絕,1980年建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后,其數量已有較大增長。海南長臂猿旱季多分布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區的樹冠層活動。圖2為霸王嶺的氣候資料。據此完成6~8題。7.當前,影響海南長臂猿生存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表現在A.天敵多,食物少B.熱帶季雨林面積不斷減少C.全球變暖,病蟲害增多D.棲息地破碎,彼此分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根據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嶺自然保護區”可知,生物數量增多,長臂猿食物增多,A錯誤;建立自然保護區,熱帶季雨林面積不會不斷減少,B錯誤;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對中高緯度影響較大,對低緯度影響小,C錯誤;自然保護區中的道路將棲息地分割,棲息地較破碎,影響其生存,故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8.基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有效保護海南長臂猿的措施是A.發展基因技術,優化海南長臂猿種群結構B.加快道路建設,完善保護區的基礎設施C.加強巡山和人工馴化,保護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環境D.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擴大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設問是“基于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擴大棲息地,進而擴大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有利于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廣東深圳期末)下圖為“我國某省區植被覆蓋度(數值越大,表示植被覆蓋狀況越好)沿經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9.該省區可能是A.內蒙古自治區B.廣東省C.西藏自治區D.甘肅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據圖可知,該省區跨過的經度為100°E~125°E,東西距離大,植被覆蓋度從東到西大體上呈遞減趨勢,而內蒙古自治區符合從東到西植被由森林過渡到草原到荒漠草原再到荒漠的狀況,A正確。廣東省經度范圍為110°E~118°E,西藏自治區位于100°E以西,甘肅省位于110°E以西,B、C、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廣東深圳期末)下圖為“我國某省區植被覆蓋度(數值越大,表示植被覆蓋狀況越好)沿經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10.影響該省區植被變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熱量B.光照C.水分D.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內蒙古自治區東西跨度大,東部距海較近,降水較多,水分條件好,植被覆蓋度大;西部距海較遠,降水較少,水分條件差,植被覆蓋度低,由東到西呈現森林-草原-荒漠植被的變化。故影響該省區植被變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正確;熱量、光照、風不會導致植被出現東西向的變化,A、B、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廣東深圳期末)下圖為“我國某省區植被覆蓋度(數值越大,表示植被覆蓋狀況越好)沿經度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11.關于該省區主要植被的特征,描述正確的是A.冬夏季相變化明顯B.全年常綠C.莖花、板根現象D.葉片寬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內蒙古自治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高溫,降水較多,植被呈現綠色;冬季寒冷,降水少,草木枯黃,植被冬夏季相變化明顯,A正確。全年常綠是熱帶、亞熱帶植被的特點,B錯誤;莖花、板根現象是熱帶雨林植被的特點,C錯誤;溫帶大陸性氣候較干旱,植被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片面積較小、葉片內卷等,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廣西防城港期末)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山河相間,山高谷深,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但在局部河谷地帶,由于受某些自然因素影響,植被分布出現了非地帶性分布現象。如圖示意瀾滄江(26.9°N)兩岸植被垂直分布狀況。據此完成12~13題。12.瀾滄江河谷植被非地帶性分布的原因是A.山頂有冰川,水分條件好B.山高谷深,焚風效應顯著,谷底干旱C.受西南季風影響,熱量充足D.河谷地帶,晚上上升流明顯,夜雨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橫斷山區山高谷深,焚風效應顯著,谷底干旱,植被缺水,不適合高大喬木生長,只能生長低矮耐旱的小葉灌叢,B正確;山頂有冰川分布,水分條件好,河谷植被不應呈現干旱景觀,A錯誤;受西南季風影響,熱量充足,降水豐富,應出現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林,而非干旱小葉灌叢,C錯誤;河谷地帶,晚上易形成上升氣流,夜雨多,降水充足,不應呈現干旱景觀,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廣西防城港期末)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山河相間,山高谷深,自然帶垂直分異顯著,但在局部河谷地帶,由于受某些自然因素影響,植被分布出現了非地帶性分布現象。如圖示意瀾滄江(26.9°N)兩岸植被垂直分布狀況。據此完成12~13題。13.圖中①②自然帶分別是A.冰雪帶、灌叢草甸帶B.荒漠帶、苔原帶C.冰雪帶、針闊混交林帶D.灌木林帶、冰雪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垂直分異規律是由山麓到山頂的變化,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因此在寒溫帶暗針葉林帶上方,②自然帶應是灌叢草甸帶,①位于山頂,且海拔高,氣溫低,應為冰雪帶,A正確,B、C、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河南安陽月考)西天山托木爾峰地區是中亞山地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集中發育著許多大型山谷冰川。該地區規模巨大的冰川消融區表磧廣泛覆蓋,表磧的厚度對冰川消融影響較大。科其喀爾冰川位于托木爾峰南部,冰川規模巨大。下圖為“科其喀爾冰川冰舌區不同海拔表磧厚度分布圖”。據此完成14~15題。14.圖示海拔3 000 m附近冰川消融量小于海拔3 600 m附近的主要原因是海拔3 000 m附近A.太陽輻射強度小B.表磧阻擋太陽輻射多C.冰川面積小D.平均氣溫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海拔3 000 m與3 600 m附近高度差異較小,太陽輻射強度差異也較小,A錯誤;由圖可知,海拔3 000 m附近表磧厚度大,阻擋的太陽輻射多,冰川消融量少,B正確;根據材料無法判斷冰川面積的大小,C錯誤;與海拔3 600 m附近相比,海拔3 000 m附近氣溫相對較高,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河南安陽月考)西天山托木爾峰地區是中亞山地冰川作用中心之一,集中發育著許多大型山谷冰川。該地區規模巨大的冰川消融區表磧廣泛覆蓋,表磧的厚度對冰川消融影響較大。科其喀爾冰川位于托木爾峰南部,冰川規模巨大。下圖為“科其喀爾冰川冰舌區不同海拔表磧厚度分布圖”。據此完成14~15題。15.冰川消融后會A.加快土壤發育進程B.使生物多樣性減少C.使全球氣候變冷D.使冰川地貌廣泛發育√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冰川消融后,對地表巖石的風化作用增強,會加快土壤發育進程,A正確;冰川消融在短期內可增加當地水資源,使生物多樣性增加,B錯誤;區域性冰川消融并不會導致全球氣候變冷,C錯誤;冰川消融后,會使冰川地貌發育減少,D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福建泉州期末)下圖示意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完成16~18題。16.圖中①②③自然帶依次代表A.積雪冰川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原帶B.高寒荒漠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草原帶C.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高山草原帶D.高山草原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寒荒漠帶√③自然帶下方為山地森林與草原過渡帶,因此③自然帶為高山草原帶;隨著海拔升高,熱量條件變差,形成②高寒荒漠帶;再向上氣溫更低,冰雪很難完全融化,而形成①積雪冰川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福建泉州期末)下圖示意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完成16~18題。17.決定該山基帶的主導因素是A.海陸位置B.緯度位置C.山脈走向D.山體坡度√該山基帶與當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帶一致,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分異規律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因此決定該山基帶的主導因素是緯度位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3·福建泉州期末)下圖示意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完成16~18題。18.該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極圈附近√由垂直帶譜判斷山地的地理位置,往往由基帶(山麓自然帶)決定。該山基帶為熱帶草原帶,屬于熱帶地區,因此該山可能位于赤道附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山東青島期中)意大利在阿爾卑斯山脈某段的北坡清除了部分原生植被,修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十幾年后滑雪場附近出現凍土融化坍塌,形成洼地,其中位于滑雪道下方的洼地擴大速度最快。如圖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9~20題。19.關于斯泰爾維奧滑雪場滑雪道布局合理性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地處西北風的迎風坡,降雪量較大 ②地處阿爾卑斯山脈北坡,陰坡積雪期長 ③臨近西歐發達國家,客源市場廣 ④滑雪時游客面朝北方,避免陽光影響視線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滑雪場需要有良好的積雪條件,結合圖中緯度和滑雪場位置信息可知,該地位于阿爾卑斯山脈北坡,是西南風的迎風坡,盛行西風經過湖面帶來水汽,降水豐沛,①錯誤;阿爾卑斯山脈北坡是陰坡,氣溫低,積雪時間長,②正確;雪面反射率高,在陰坡建滑雪道,游客滑雪時可以避免刺眼的陽光,④正確;該滑雪道布局相對于歐洲市場,空間尺度特別小,故市場不能作為滑雪道布局在陰坡的影響因素,只能作為滑雪場選址的區位因素,③錯誤。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024·山東青島期中)意大利在阿爾卑斯山脈某段的北坡清除了部分原生植被,修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十幾年后滑雪場附近出現凍土融化坍塌,形成洼地,其中位于滑雪道下方的洼地擴大速度最快。如圖為“斯泰爾維奧滑雪場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19~20題。20.斯泰爾維奧滑雪場附近洼地的形成過程是A.人類活動—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全部融化—冰川刨蝕地表B.氣候變暖—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全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C.人類活動—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D.氣候變暖—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冰川刨蝕地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十幾年后”說明時間尺度較小,主要是由于滑雪場頻繁的人類活動釋放廢熱,導致滑雪場附近出現地下冰或多年凍土層局部融化,地表熱融沉降,形成洼地。故選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1.(2023·貴州黔西統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位于秘魯附近海域的欽查群島主要由3個干旱的花崗巖島嶼組成,島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鳥,附近流傳有“水肥必有魚,魚多鳥便眾,鳥眾水更肥”的說法。海鳥在群島上定居了數百萬年,留下厚達50米的糞便層,散發的惡臭讓人難以接近。在發明化肥之前,19世紀40年代,歐洲人用這里的鳥糞做肥料,農作物的產出提高了至少3倍,緩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現的糧食危機。下圖為欽查群島位置示意圖。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簡析欽查群島氣候較為干旱的原因。答案 受來自陸地的干燥信風影響;受強大的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的影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根據自然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的整體性原理,分析欽查群島“水肥必有魚,魚多鳥便眾,鳥眾水更肥”的原理。答案 欽查群島附近海域受上升補償流影響,營養鹽上泛,浮游生物集聚,餌料豐富使得魚類密集;魚類為海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眾多海鳥集聚于此;海鳥的鳥糞落入海水(島上鳥糞滑入海水),使海水營養鹽增多,又為浮游生物提供營養物質,間接為魚類提供了餌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2.如圖為“非洲局部自然帶分布模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指出甲地至丁地自然帶更替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其主導因素。答案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熱量。(2)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簡述甲地的自然環境特征。答案 甲地全年高溫多雨;熱帶雨林茂密;河網稠密;河流地貌發育。(3)分析圖中A地沒有形成同緯度甲地自然帶的原因。答案 A地位于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大氣的對流運動較弱,降水較少,形成了熱帶草原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非洲氣候分布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材料二 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分布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A、B兩地緯度相差很大,但屬于同一自然帶,分析其原因。答案 A地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終年高溫多雨。B地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經,增溫增濕,故形成熱帶雨林氣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乞力馬扎羅山垂直自然帶分布完整,試分析原因。答案 乞力馬扎羅山所處的緯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對高度大,因此垂直自然帶分布完整。(3)乞力馬扎羅山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其原因。答案 該山位于南半球,南坡受東南信風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分布海拔較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4.(2024·新疆烏魯木齊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加那利群島(西班牙海外領土)是非洲大陸西北岸外的火山群島。各島嶼崎嶇多山,海岸陡峭。氣候干旱,降雨集中在11、12月,雨量小,除東北部部分地區降水量可達750 mm外,其他地區少有超過250 mm的。但在山坡的一定部位,經常形成潮濕的云霧層(又稱“云中帶”),該“云中帶”內發育有照葉林(又稱“副熱帶常綠闊葉林”,是副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典型植被)。右面兩圖分別為加那利群島位置示意圖及島上特有物種——龍血樹景觀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該群島“照葉林”的出現反映了植被的_______分異規律,其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加那利群島年降水量稀少的原因。地方性潮濕的云霧層(或“云中帶”)答案 加那利群島地處副熱帶地區,長時間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盛行下沉氣流;海岸陡峭,海洋水汽不易進入;加那利寒流的減濕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據圖說明龍血樹為適應干旱環境所形成的形態特征。答案 葉片退化成針狀,可減弱植物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損耗。樹冠成傘狀且密不透風,一方面可起到遮陽作用,減少地面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保存部分雨水和霧水,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粗大的樹干、密集的樹枝可以儲存大量水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檢測試卷五.pptx 章末檢測試卷五(含解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