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6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6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簡介

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地方性分異規律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目標 1.結合資料,說明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和景觀特征。(綜合思維)2.結合圖表,說明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區域認知)3.結合具體區域,了解地方性分異規律的特點及原因。(地理實踐力)
知識點一 主要陸地自然帶
1.劃分依據:__________的特征。
2.影響因素:熱量和水分條件。
3.主要陸地自然帶的類型及分布
主要陸地自然帶 分布地區 主要特點 主要類型 典型分布地區
森林自然帶 濕潤和_____地區 是地球上________最大的陸地自然帶 熱帶雨林帶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________帶 亞洲東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沿岸
_________帶 亞洲東部溫帶季風氣候區、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 加拿大、俄羅斯
草原自然帶 半濕潤、__________的內陸地區 以__________為主 __________草原帶 非洲大陸上的熱帶草原
__________草原帶 歐亞大陸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廷等地
荒漠自然帶 __________地區 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很少,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__________荒漠帶 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沙漠
__________荒漠帶 歐亞大陸內部、美國中西部
核心歸納 自然帶分布與氣候類型的對應關系(以北半球為例)
(2024·湖北十堰期末)讀“世界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X代表的陸地自然帶為(  )
A.熱帶草原帶
B.熱帶荒漠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圖示洋流對沿岸自然帶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
A.增溫增濕 B.降溫增濕
C.降溫減濕 D.增溫減濕
知識點二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1.地域分異:地球表層的差異性表現為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__________,并由此產生各地域單元自然條件的差異。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__________(太陽輻射) __________(海陸位置)
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帶來的熱量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__________ 降水量從__________到內陸逐漸減少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緯線方向(東西方向) 經線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圖示
典型地區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
典型景觀變化例證
(1)在分析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緯度位置的差異。
(2)在分析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海陸位置的差異。
在沒有海拔差異的理想大陸上,各自然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下圖為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1.[綜合思維]理想大陸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自然帶從東西兩岸向內陸怎樣遞變?這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么?試分析該地域分異規律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理想大陸北半球大陸東岸自然地理環境遵循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根據自然帶的分布,簡述這一規律的表現并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區域認知]西歐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延伸到高緯地區?!袄硐氪箨懽匀粠Х植紙D”是否反映出上述現象?說明判斷的理由。解釋該現象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氣象學上規定,某地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 ℃~22 ℃,首日即為入秋日。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1.我國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  )
A.從南往北演進
B.從北往南演進
C.從東南往西北演進
D.從東往西演進
2.該驢友沿著路線②“追尋金秋”,途中能看到最壯觀“金秋”的植被類型是(  )
A.甲地——亞寒帶針葉林
B.乙地——落葉闊葉林
C.丙地——常綠闊葉林
D.丁地——熱帶季雨林
知識點三 地方性分異規律
1.形成:在地方地形、__________、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等差異的影響下,自然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組合沿一定地勢剖面發生變化的規律。
2.表現
(1)地方性分異常常表現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規律。
(2)地方性分異還發生在更小的尺度上。
核心歸納 地方性分異規律的成因和表現
成因 地方地形 如華北平原的地形分異,從濱海到山麓依次是濱海平原、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并由此產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質的分異
地方氣候 如海岸氣候、湖泊氣候、森林氣候、灌溉區氣候、城市氣候等,也會導致自然地理環境的地方性分異
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 如華北的石灰巖山坡,土壤呈堿性,多生長柏樹;花崗巖風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長油松
表現 有序性 指在地方地形的影響下,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沿一定梯度有規律地更迭
重復性 表現為有相同發育歷史的自然單元,在相鄰的小區域內重復出現
3.自然環境差異性與因地制宜
(1)依據:自然地理條件和地方分異狀況。
(2)要求:__________部署農業生產,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農作物種植種類。
(3)目的: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以及生態環境的__________,避免土地退化和環境惡化。
拓展延伸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因素 分布地區 理想狀態 實際情況 成因
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無陸地
北極地區 冰原帶 無 北極地區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盛行西風進入,位于盛行西風的背風坡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側地區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條狀 受沿岸山脈的影響,平原面積小,自然帶呈狹長的條狀,僅沿海岸線向南北延伸
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流經寒流;大陸西岸流經暖流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流經暖流;大陸西岸流經寒流
南半球副熱帶地區大陸西岸 森林帶或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
歐洲西部較高緯度地區 針闊葉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水分 天山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
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多種因素 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中美洲東側 熱帶草原帶 熱帶雨林帶 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信風來自海洋,性質暖濕;暖流增溫增濕
(2023·河北承德開學考試)山地“陰陽臉”是指以山脊線為界,一側山坡林木蔥郁,為“陰臉”,另一側山坡草地翠綠,為“陽臉”。下圖為我國祁連山“陰陽臉”景觀。完成1~2題。
1.山地的“陰陽臉”景觀主要出現在(  )
A.濕潤、半濕潤地區 B.南北走向的山脈
C.干旱、半干旱地區 D.東西走向的山脈
2.關于“陰陽臉”景觀的現象及成因,解釋正確的是(  )
①“陰臉”為陰坡,水分蒸發少,森林茂密?、凇瓣柲槨睘橛L坡,降水充足,草地青翠 ③“陽臉”為陽坡,光照充足,草地青翠?、堋瓣柲槨睘槎钙?,土層較薄,森林茂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地方性分異規律
知識點一 主要陸地自然帶
梳理教材新知
1.植物群落
3.半濕潤 生產量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半干旱 草本植物 熱帶 溫帶 干旱 熱帶 溫帶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第1題,圖示區域為澳大利亞西部沿海地區,X所在區域大體位于30°~40°的大陸西岸,為地中海氣候區,對應的陸地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D正確;越往內陸降水越少,Y為熱帶草原帶,Z為熱帶荒漠帶,A、B錯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對應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C錯誤。故選D。第2題,圖示洋流為西澳大利亞寒流,對沿岸自然帶起降溫減濕的作用,C正確。]
知識點二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1.地域單元
2.熱量 水分 減少 沿海
探究核心知識
1.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規律: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成因:由沿海向內陸,降水逐漸減少,自然帶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遞變規律。
2.表現:自然帶從赤道向北極按“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更替。
成因:由赤道到北極,緯度越來越高,熱量條件越來越差,使自然帶由熱帶向寒帶更替。
3.是。理由:北半球理想大陸西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緯度比東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高。成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落實思維方法
1.B 2.B [第1題,我國北方地區緯度較高,降溫較早,入秋時間較早,故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從北往南演進;而我國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入秋時間較早,也會從西往東演進,B正確,A、C、D錯誤。第2題,乙地位于我國華北平原附近,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在秋季葉子會由綠變黃,故可看到“金秋”,B正確;亞寒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都不能呈現出植被的“金秋”,A、C、D錯誤。]
知識點三 地方性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1.地方氣候
2.(1)有序性 重復性
3.(2)因地制宜 (3)良性循環
落實思維方法
1.C 2.B [第1題,山地“陰陽臉”現象在我國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較為顯著,與水分條件有關,與山脈走向無關,我國南方濕潤地區整體水分充足,“陰陽臉”現象不明顯,C正確。第2題,由圖文材料可知,“陽臉”草地青翠,“陰臉”森林茂密,該現象主要是由兩坡水分條件差異導致的;“陽臉”為陽坡,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差,不能滿足林木生長;“陰臉”為陰坡,光照不足,水分蒸發少,森林茂密。①③正確,B正確。]第二節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地方性分異規律
(選擇題1~7題,每小題3分,共21分)
(2024·吉林長春月考)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我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成立。國家植物園計劃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將承擔起遏止全世界和國家植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喪失等重任。完成1~3題。
1.從地帶性來看,華南國家植物園收集的植物應主要來自(  )
A.溫帶落葉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熱帶雨林
2.北京和廣州國家植物園最適宜收集的植物種類差異顯著,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土壤 B.光照
C.降水 D.熱量
3.與北京國家植物園相比,華南國家植物園(  )
A.單位栽培成本更高 B.影響范圍更廣
C.植物科研價值更高 D.可栽種植物種類更多
(2023·河北廊坊期末)讀“植被與溫度、濕度的關系模式圖”,完成4~5題。
4.模式圖中沿丙方向體現的主要是哪個因素的變化(  )
A.熱量 B.水分
C.海拔 D.土壤
5.圖中甲最可能是(  )
A.溫帶草原 B.熱帶草原
C.亞寒帶針葉林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023·浙江舟山期末)下圖是“植被類型與溫度、降水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6~7題。
6.圖中各代號中表示海南島典型植被類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己自然帶在北半球大陸呈連續分布,是因為(  )
A.熱量充足 B.降水豐富
C.濕度適中 D.光照強烈
(選擇題8~13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2024·四川成都期末)下圖為“陜北黃土丘陵區某局部地區植被群落變化情況示意圖”。完成8~9題。
8.導致溝坡與溝谷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氣溫 B.降水
C.土壤水分 D.土壤溫度
9.在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該地的草本群落將逐漸演替為(  )
A.荒漠 B.草原
C.灌木 D.喬木
(2023·河南開封期末)某研究人員依據我國多年平均氣候資料,按一定方向分別選取了E~J和①~⑥共12個地區,分類繪成甲、乙兩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下列關于甲、乙兩圖反映的自然環境分異規律,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圖反映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乙圖反映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c.從E地到J地,經度發生變化 d.從①地到⑥地,緯度發生變化
A.a、b B.c、d
C.b、c D.a、d
11.如果我國某地水熱狀況與H地和④地相似,則對該地情況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帶可能是熱帶草原帶
B.可能是溫帶季風氣候
C.可能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024·江蘇聯考)下圖為“歐亞大陸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圖”。完成12~13題。
12.導致圖中自然帶 Ⅱ 向南突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緯度
C.河流 D.冰川
13.圖中R處冰川豐富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處陰坡,消融量少?、诘匦味盖?,積雪易留存
③緯度較高,消融量少 ④極地東風影響,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2023·吉林遼源期末)讀“南美洲部分自然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寫出A、B、C自然帶的名稱: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3分)
(2)甲—A—B自然帶的更替體現了自然帶的________________分異規律,這種分異規律是以______________為基礎的。(2分)
(3)分析C自然帶狹長的原因。(4分)
(4)乙地緯度較高,但自然帶類型與赤道附近的甲地相同,說出其體現的自然帶的分異規律。(1分)
(5)說出D地形成溫帶荒漠帶的原因。(4分)
課時1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地方性分異規律
1.C 2.D 3.D [第1題,廣州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正確。第2題,北京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廣州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地緯度差異大,熱量差異大,導致植物種類差異大,D正確。第3題,與北京國家植物園相比,華南國家植物園所在區域水熱條件更優越,可栽種植物種類更多,D正確。]
4.A 5.B
6.D 7.C [第6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熱帶季雨林帶,典型植被為熱帶季雨林。結合圖示降水量和溫度的變化可知,丙位于降水量最少、溫度最低的環境,故判斷為苔原;甲位于降水最少,而溫度最高的環境,判斷為荒漠;己、戊、丁位于降水豐富地區,按溫度的差異,可判斷己為針葉林、戊為闊葉林、丁為熱帶雨林(季雨林);乙位于降水較少的環境,故判斷為草原。故選D。第7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己自然帶為針葉林帶。北半球大陸上的針葉林分布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濕度適中,C正確。]
8.C 9.C [第8題,由圖可知,不同植被分布在丘陵的不同部位,溝谷以草甸植物為主,溝坡以香茅草、鐵桿蒿等耐旱植物為主,說明兩地的土壤水分條件不同,C正確;兩者的海拔差異小,氣溫和土壤溫度差異小,A、D錯誤;位于局部小區域,降水差異小,B錯誤。第9題,當前該地為草原,在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會逐漸演變為對水分條件要求更高的灌木群落,C正確。]
10.A 11.B [第10題,甲圖E~J地熱量逐漸減少,是因為緯度逐漸增加,太陽輻射逐漸減弱,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乙圖從⑥~①地水分逐漸減少,是因為距海洋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體現了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第11題,從圖中可知,H地的年積溫在4 000 ℃左右,④地的年降水量在600 mm左右。據水熱狀況可判斷該地應位于我國華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
12.A 13.D [第12題,讀圖可知,自然帶 Ⅱ 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北極圈;其南部的自然帶 Ⅲ 位于歐亞大陸內部,且面積廣大,為亞寒帶針葉林帶;自然帶 Ⅱ 應為寒帶苔原帶,自然帶 Ⅰ 位于北極圈以內,靠近極點,應為寒帶冰原帶。圖中寒帶苔原帶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60°E烏拉爾山脈附近,烏拉爾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氣溫低,因此其植被帶發育為高緯度的寒帶苔原帶。因此,導致自然帶 Ⅱ 向南凸出的主要因素為地形,A正確。第13題,R地緯度較高,常年氣溫較低,積雪融化量相對較少,大量積雪累積于此,形成面積較大的冰川,③正確;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位于北極圈內部,受極地東風影響較為顯著,北冰洋水汽在極地東風的吹送下向南運動,R地為烏拉爾山脈北部,受地形抬升影響,該地降雪較多,④正確;據圖可知,R處山脈呈南北走向,東西坡光照差異不大,①錯誤;地形陡峭,不利于積雪留存,②錯誤。D正確。]
14.(1)熱帶草原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熱帶荒漠帶
(2)緯度地帶性 熱量
(3)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的作用;安第斯山脈的阻擋。
(4)地方性分異規律。
(5)處于安第斯山脈東側、盛行西風的背風坡,降水量少,形成了荒漠景觀。(共58張PPT)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第二節
第五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地方性分異規律
課時1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結合資料,說明自然帶的類型、分布和景觀特征。(綜合思維)
2.結合圖表,說明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區域認知)
3.結合具體區域,了解地方性分異規律的特點及原因。(地理實踐力)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主要陸地自然帶
知識點二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知識點三 地方性分異規律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主要陸地自然帶
>
<
知識點一
1.劃分依據:_________的特征。
2.影響因素:熱量和水分條件。
植物群落
3.主要陸地自然帶的類型及分布
主要陸地自然帶 分布 地區 主要特點 主要類型 典型分布地區
森林 自然帶 濕潤和______地區 是地球上________最大的陸地自然帶 熱帶雨林帶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_________________帶 亞洲東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地中海沿岸
_______________帶 亞洲東部溫帶季風氣候區、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亞寒帶針葉林帶(泰加林) 加拿大、俄羅斯
半濕潤
生產量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主要陸地自然帶 分布 地區 主要特點 主要類型 典型分布地區
草原 自然帶 半濕潤、______的內陸地區 以________為主 _____草原帶 非洲大陸上的熱帶草原
_____草原帶 歐亞大陸中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阿根廷等地
荒漠 自然帶 _____地區 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很少,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_____荒漠帶 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沙漠
_____荒漠帶 歐亞大陸內部、美國中西部
半干旱
草本植物
熱帶
溫帶
干旱
熱帶
溫帶
自然帶分布與氣候類型的對應關系(以北半球為例)
核心歸納
(2024·湖北十堰期末)讀“世界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X代表的陸地自然帶為
A.熱帶草原帶
B.熱帶荒漠帶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圖示區域為澳大利亞西部沿海地區,X所在區域大體位于30°~40°的大陸西岸,為地中海氣候區,對應的陸地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D正確;
越往內陸降水越少,Y為熱帶草原帶,Z為熱帶荒漠帶,A、B錯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對應的是亞熱帶季風氣候,C錯誤。故選D。
(2024·湖北十堰期末)讀“世界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2.圖示洋流對沿岸自然帶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A.增溫增濕
B.降溫增濕
C.降溫減濕
D.增溫減濕

圖示洋流為西澳大利亞寒流,對沿岸自然帶起降溫減濕的作用,C正確。
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
<
知識點二
1.地域分異:地球表層的差異性表現為大小不等、內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_________,并由此產生各地域單元自然條件的差異。
地域單元
2.水平地域分異規律
分異規律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_____(太陽輻射) _____(海陸位置)
成因總結 太陽輻射帶來的熱量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_____ 降水量從_____到內陸逐漸減少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緯線方向(東西方向) 經線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緯度變化方向(南北方向) 經度變化方向(東西方向)
圖示
熱量
水分
減少
沿海
分異規律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典型地區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中緯度地區
典型景觀變化例證
(1)在分析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緯度位置的差異。
(2)在分析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特別要關注海陸位置的差異。
在沒有海拔差異的理想大陸上,各自然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圖為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1.[綜合思維]理想大陸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自然帶從東西兩岸向內陸怎樣遞變?這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么?試分析該地域分異規律的成因。
答案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規律: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成因:由沿海向內陸,降水逐漸減少,自然帶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遞變規律。
在沒有海拔差異的理想大陸上,各自然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圖為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2.[綜合思維]理想大陸北半球大陸東岸自然地理環境遵循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根據自然帶的分布,簡述這一規律的表現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表現:自然帶從赤道向北極按“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更替。
成因:由赤道到北極,緯度越來越高,熱量條件越來越差,使自然帶由熱帶向寒帶更替。
在沒有海拔差異的理想大陸上,各自然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圖為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3.[區域認知]西歐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延伸到高緯地區。“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是否反映出上述現象?說明判斷的理由。解釋該現象的成因。
答案 是。理由:北半球理想大陸西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緯度比東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高。成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氣象學上規定,某地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 ℃~22 ℃,首日即為入秋日。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1.我國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
A.從南往北演進
B.從北往南演進
C.從東南往西北演進
D.從東往西演進

我國北方地區緯度較高,降溫較早,入秋時間較早,故各地入秋時間的序列是從北往南演進;而我國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入秋時間較早,也會從西往東演進,B正確,A、C、D錯誤。
氣象學上規定,某地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 ℃~22 ℃,首日即為入秋日。一熱心驢友將“追尋金秋”的四條路線圖曬到網上,圖中標注的數據為各地入秋時間。讀圖,完成1~2題。
2.該驢友沿著路線②“追尋金秋”,途中能
看到最壯觀“金秋”的植被類型是
A.甲地——亞寒帶針葉林
B.乙地——落葉闊葉林
C.丙地——常綠闊葉林
D.丁地——熱帶季雨林

乙地位于我國華北平原附近,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在秋季葉子會由綠變黃,故可看到“金秋”,B正確;
亞寒帶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都不能呈現出植被的“金秋”,A、C、D錯誤。
地方性分異規律
>
<
知識點三
1.形成:在地方地形、_________、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等差異的影響下,自然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組合沿一定地勢剖面發生變化的規律。
2.表現
(1)地方性分異常常表現出_______和_______的規律。
(2)地方性分異還發生在更小的尺度上。
地方氣候
有序性
重復性
地方性分異規律的成因和表現
核心歸納
成因 地方地形 如華北平原的地形分異,從濱海到山麓依次是濱海平原、沖積平原、洪積—沖積平原,并由此產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質的分異
地方氣候 如海岸氣候、湖泊氣候、森林氣候、灌溉區氣候、城市氣候等,也會導致自然地理環境的地方性分異
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 如華北的石灰巖山坡,土壤呈堿性,多生長柏樹;花崗巖風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長油松
表現 有序性 指在地方地形的影響下,自然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沿一定梯度有規律地更迭
重復性 表現為有相同發育歷史的自然單元,在相鄰的小區域內重復出現
3.自然環境差異性與因地制宜
(1)依據:自然地理條件和地方分異狀況。
(2)要求:_________部署農業生產,明確土地利用方式,確定農作物種植種類。
(3)目的: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以及生態環境的__________,避免土地退化和環境惡化。
因地制宜
良性循環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拓展延伸
因素 分布地區 理想狀態 實際情況 成因
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無陸地
北極地區 冰原帶 無 北極地區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盛行西風進入,位于盛行西風的背風坡
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側地區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條狀 受沿岸山脈的影響,平原面積小,自然帶呈狹長的條狀,僅沿海岸線向南北延伸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拓展延伸
因素 分布地區 理想狀態 實際情況 成因
洋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流經寒流;大陸西岸流經暖流
北半球中低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流經暖流;大陸西岸流經寒流
南半球副熱帶地區大陸西岸 森林帶或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
歐洲西部較高緯度地區 針闊葉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拓展延伸
因素 分布地區 理想狀態 實際情況 成因
水分 天山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
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
多種因素 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的東北部、中美洲東側 熱帶草原帶 熱帶雨林帶 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信風來自海洋,性質暖濕;暖流增溫增濕
(2023·河北承德開學考試)山地“陰陽臉”是指以山脊線為界,一側山坡林木蔥郁,為“陰臉”,另一側山坡草地翠綠,為“陽臉”。下圖為我國祁連山“陰陽臉”景觀。完成1~2題。
1.山地的“陰陽臉”景觀主要出現在
A.濕潤、半濕潤地區 B.南北走向的山脈
C.干旱、半干旱地區 D.東西走向的山脈

山地“陰陽臉”現象在我國西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較為顯著,與水分條件有關,與山脈走向無關,我國南方濕潤地區整體水分充足,“陰陽臉”現象不明顯,C正確。
(2023·河北承德開學考試)山地“陰陽臉”是指以山脊線為界,一側山坡林木蔥郁,為“陰臉”,另一側山坡草地翠綠,為“陽臉”。下圖為我國祁連山“陰陽臉”景觀。完成1~2題。
2.關于“陰陽臉”景觀的現象及成因,解釋正確的是
①“陰臉”為陰坡,水分蒸發少,森林茂密 
②“陽臉”為迎風坡,降水充足,草地青翠 
③“陽臉”為陽坡,光照充足,草地青翠 
④“陽臉”為陡坡,土層較薄,森林茂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由圖文材料可知,“陽臉”草地青翠,“陰臉”森林茂密,該現象主要是由兩坡水分條件差異導致的;“陽臉”為陽坡,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水分條件差,不能滿足林木生長;“陰臉”為陰坡,光照不足,水分蒸發少,森林茂密。①③正確,B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4·吉林長春月考)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我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成立。國家植物園計劃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將承擔起遏止全世界和國家植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喪失等重任。完成1~3題。
1.從地帶性來看,華南國家植物園收集的植物應主要來自
A.溫帶落葉闊葉林 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D.熱帶雨林

廣州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2024·吉林長春月考)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我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成立。國家植物園計劃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將承擔起遏止全世界和國家植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喪失等重任。完成1~3題。
2.北京和廣州國家植物園最適宜收集的植物種類差異顯著,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土壤    B.光照    C.降水    D.熱量

北京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廣州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地緯度差異大,熱量差異大,導致植物種類差異大,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吉林長春月考)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我國第二個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成立。國家植物園計劃收集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將承擔起遏止全世界和國家植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喪失等重任。完成1~3題。
3.與北京國家植物園相比,華南國家植物園
A.單位栽培成本更高 B.影響范圍更廣
C.植物科研價值更高 D.可栽種植物種類更多

與北京國家植物園相比,華南國家植物園所在區域水熱條件更優越,可栽種植物種類更多,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河北廊坊期末)讀“植被與溫度、濕度的關系模式圖”,完成4~5題。
4.模式圖中沿丙方向體現的主要是哪個因素的變化
A.熱量 B.水分
C.海拔 D.土壤

讀圖可知,模式圖中沿丙方向自然景觀由雨林向闊葉林、針葉林和冰原苔原變化,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熱量條件由低緯度向高緯度減少的影響。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河北廊坊期末)讀“植被與溫度、濕度的關系模式圖”,完成4~5題。
5.圖中甲最可能是
A.溫帶草原 B.熱帶草原
C.亞寒帶針葉林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丙方向體現了熱量條件的變化,乙方向體現了水分條件的變化。甲位于低緯度地區,且位于雨林和荒漠之間,因此最可能是熱帶草原。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浙江舟山期末)如圖是“植被類型與溫度、降水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6~7題。
6.圖中各代號中表示海南島典型植被類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對應
的自然帶為熱帶季雨林帶,典型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結合圖示降水量和溫度的變化可知,丙位于降水量
最少、溫度最低的環境,故判斷為苔原;甲位于降
水最少,而溫度最高的環境,判斷為荒漠;己、戊、
丁位于降水豐富地區,按溫度的差異,可判斷己為針葉林、戊為闊葉林、丁為熱帶雨林(季雨林);乙位于降水較少的環境,故判斷為草原。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浙江舟山期末)如圖是“植被類型與溫度、降水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完成6~7題。
7.己自然帶在北半球大陸呈連續分布,是因為
A.熱量充足 B.降水豐富
C.濕度適中 D.光照強烈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己自然帶為針葉林帶。北半球大陸上的針葉林分布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較弱,濕度適中,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四川成都期末)如圖為“陜北黃土丘陵區某局部地區植被群落變化情況示意圖”。完成8~9題。
8.導致溝坡與溝谷植被分異的主要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
C.土壤水分 D.土壤溫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由圖可知,不同植被分布在丘陵的不同部位,溝谷以草甸植物為主,溝坡以香茅草、鐵桿蒿等耐旱植物為主,說明兩地的土壤水分條件不同,C正確;
兩者的海拔差異小,氣溫和土壤溫度差異小,A、D錯誤;
位于局部小區域,降水差異小,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四川成都期末)如圖為“陜北黃土丘陵區某局部地區植被群落變化情況示意圖”。完成8~9題。
9.在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該地的草本群落將逐漸演替為
A.荒漠 B.草原
C.灌木 D.喬木

當前該地為草原,在自然地理環境條件良好的情況下,會逐漸演變為對水分條件要求更高的灌木群落,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河南開封期末)某研究人員依據我國多年平均氣候資料,按一定方向分別選取了E~J和①~⑥共12個地區,分類繪成甲、乙兩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下列關于甲、乙兩圖反映的自然環境分異規律,說法正確的是
a.甲圖反映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b.乙圖反映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c.從E地到J地,經度發生變化 
d.從①地到⑥地,緯度發生變化
A.a、b B.c、d
C.b、c D.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甲圖E~J地熱量逐漸減少,是因為緯度逐漸增加,太陽輻射逐漸減弱,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乙圖從⑥~①地水分逐漸減少,是因為距海洋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體現了干濕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河南開封期末)某研究人員依據我國多年平均氣候資料,按一定方向分別選取了E~J和①~⑥共12個地區,分類繪成甲、乙兩圖。讀圖,完成10~11題。
11.如果我國某地水熱狀況與H地和④地相似,則對該地情況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帶可能是熱帶草原帶
B.可能是溫帶季風氣候
C.可能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從圖中可知,H地的年積溫在4 000 ℃左右,④地的年降水量在600 mm左右。據水熱狀況可判斷該地應位于我國華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帶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江蘇聯考)如圖為“歐亞大陸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圖”。完成12~13題。
12.導致圖中自然帶Ⅱ向南突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緯度
C.河流 D.冰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讀圖可知,自然帶Ⅱ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北極圈;其南部的自然帶Ⅲ位于歐亞大陸內部,且面積廣大,為亞寒帶針葉林帶;自然帶Ⅱ應為寒帶苔原帶,自然帶Ⅰ位于北極圈以內,靠近極點,應為寒帶冰原帶。圖中寒帶苔原帶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60°E烏拉爾山脈附近,烏拉爾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氣溫低,因此其植被帶發育為高緯度的寒帶苔原帶。因此,導致自然帶Ⅱ向南凸出的主要因素為地形,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江蘇聯考)如圖為“歐亞大陸區域自然帶及該區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圖”。完成12~13題。
13.圖中R處冰川豐富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處陰坡,消融量少 
②地形陡峭,積雪易留存
③緯度較高,消融量少 
④極地東風影響,降雪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地緯度較高,常年氣溫較低,積雪融化量相對較少,大量積雪累積于此,形成面積較大的冰川,③正確;
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位于北極圈內部,受極地東風影響較為顯著,北冰洋水汽在極地東風的吹送下向南運動,R地為烏拉爾山脈北部,受地形抬升影響,該地降雪較多,④正確;
據圖可知,R處山脈呈南北走向,東西坡光照差異不大,①錯誤;
地形陡峭,不利于積雪留存,②錯誤。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吉林遼源期末)讀“南美洲部分自然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自然帶的名稱: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甲—A—B自然帶的更替體現了自然帶的________
_____分異規律,這種分異規律是以______為基礎的。
(3)分析C自然帶狹長的原因。
熱帶草原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熱帶荒漠帶
緯度地
熱量
帶性
答案 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的作用;安第斯山脈的阻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吉林遼源期末)讀“南美洲部分自然帶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4)乙地緯度較高,但自然帶類型與赤道附近的甲地相同,說出其體現的自然帶的分異規律。
(5)說出D地形成溫帶荒漠帶的原因。
答案 地方性分異規律。
答案 處于安第斯山脈東側、盛行西風的背風坡,降水量少,形成了荒漠景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課時2 垂直分異規律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目標 1.結合圖表,說明垂直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綜合思維)2.通過不同具體區域的區域圖,解釋垂直地域分異現象。(區域認知)
                
1.垂直分異: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隨著高度上升,溫度逐漸__________,降水發生變化,從山麓到山頂,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會出現逐漸__________的現象。
2.垂直自然帶
(1)含義:具有一定高度的山體,由下而上出現隨__________延伸的不同帶狀自然環境。
(2)劃分:以__________或土壤為主導標志。
3.基帶、雪線、林線
基帶 垂直帶譜的起始帶稱為基帶?;鶐c山地所處水平地帶的__________相適應
林線 __________上限是垂直帶譜中一條重要的生態界線,常稱為林線。其分布高度主要取決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但強風的影響也很明顯
雪線 指永久__________的下界。雪線高度是山地水熱組合的綜合反映
核心歸納
1.山地的垂直分異規律
形成原因 高大山脈的水熱狀況隨海拔變化而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相應地呈現垂直變化 熱量: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約下降0.6 ℃。因此垂直帶譜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水分: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
分異規律 ①山地垂直自然帶基本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②同一垂直自然帶內,水熱狀況、自然景觀相似
垂直帶譜 ①基帶(山麓自然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 ②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③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變化規律,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類似; ④同一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同一山體陽坡比陰坡上限(垂直自然帶所到達的高度)高;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2.雪線
(1)雪線的含義:雪線是常年積雪的下界,是年降水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圖示
3.林線
(1)含義: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
(2)影響林線高度的因素
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下圖示意喜馬拉雅山脈的垂直地域分異。
1.[區域認知]說出珠穆朗瑪峰南、北坡的基帶名稱,并分析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分析圖中北坡缺失森林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區域認知]指出南坡自然帶比北坡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浙江金華期中)山體效應是指由隆起山體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線)、雪線等在內陸的巨型山體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圍地區分布要高的現象。山體效應存在區域差異。下表為歐亞大陸上青藏高原與阿爾卑斯山脈林線高度對比。據此完成1~3題。
位置 林線高度(米)
東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2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600~1 700
內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
阿爾卑斯山脈 2 000~2 400
西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1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800~2 000
1.山體效應主要是因為山體內部增強了(  )
A.太陽輻射 B.大氣輻射
C.地面輻射 D.大氣逆輻射
2.造成青藏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山體效應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拔?、谕寥馈、劬暥取、苤脖弧、菝娣e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阿爾卑斯山脈西部邊緣林線比東部邊緣更高的主要原因是該地(  )
A.氣溫高 B.光照強
C.降水多 D.坡度緩
課時2 垂直分異規律
梳理教材新知
1.降低 變化更迭
2.(1)等高線 (2)植被
3.水熱條件 森林 溫度 降水 冰雪帶
探究核心知識
1.南坡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因為南坡山麓海拔低、緯度低,當地的水平自然帶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基帶為高山草原帶,因為北坡為陰坡,海拔較高,具有高寒氣候特征,不適宜森林生長,只發育高山草原。
2.北坡海拔高、氣溫低,為西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不具備森林帶發育所需的水熱條件。
3.南坡比北坡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南坡為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水分條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與山頂相對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頂水熱組合條件差異大,垂直帶譜復雜。
落實思維方法
1.C 2.D 3.C [第1題,從大氣的受熱過程考慮,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山體內部海拔高,空氣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山體外部多,傳遞給大氣的熱量也較多;山體外部的地面熱量傳遞到同山體內部相同海拔高度時已大為減弱,因此是山體內部增強了地面輻射,C正確。第2題,由表可知,青藏高原的面積大于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于阿爾卑斯山脈,因此青藏高原的山體效應較阿爾卑斯山脈明顯,①⑤正確;緯度位置對山體接收到太陽輻射量有較大的影響,從而導致山體效應不同,青藏高原的緯度較低,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較多。山體效應較阿爾卑斯山脈明顯,③正確;土壤和植被不是影響林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也不是影響山體效應的主要因素,②④錯誤。故選D。第3題,森林面積會受到水分條件的影響,阿爾卑斯山脈西部受到盛行西風的影響,降水較東坡多,因此西部邊緣林線比東部邊緣更高,C正確;阿爾卑斯山脈東西兩側氣溫差異不大,A錯誤;阿爾卑斯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為陽坡,北坡為陰坡,東西部光照差異不大,B錯誤;從材料中無法判斷東西坡的坡度陡緩情況,D錯誤。]課時2 垂直分異規律
(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圖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緯度的山地為(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圖甲中①自然帶可能是(  )
A.雨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針葉林帶 D.苔原帶
3.四地中雪線海拔最低的山地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江西景德鎮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下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神農架成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其主導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地形起伏 D.人類活動
5.M垂直自然帶是(  )
A.針闊葉混交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常綠硬葉林帶 D.針葉林帶
(2023·山東濟南期末)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6~7題。
6.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  )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7.厄爾布魯士峰高山冰川帶的分布類似于圖中的(  )
(2024·河北保定月考)林線是指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下圖為“中國高山林線分布模擬圖”。據此完成8~9題。
8.甲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林線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區,其主要原因是(  )
A.緯度低,氣溫較高
B.太陽輻射強,氣溫高
C.季風影響,水熱條件好
D.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
9.乙地林線高度等值線出現了彎曲,其原因可能是(  )
A.冷空氣下沉,河谷氣溫低
B.凍土發育,排水不暢
C.地勢低平,降水較多
D.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
(選擇題10~14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2023·江蘇揚州開學考試)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
10.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分布下限
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
11.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
A.面積小 B.降水多
C.風力大 D.氣溫低
12.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
(2023·江蘇蘇州期末)下圖為“阿爾卑斯山垂直自然帶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圖中自然帶對應正確的是(  )
A.甲—常綠硬葉林帶
B.乙—落葉闊葉林帶
C.丙—針葉林帶
D.丁—高寒荒漠帶
14.導致乙自然帶在南北坡分布海拔范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勢 B.光照 C.熱量 D.水分
15.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6分)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山和乙山垂直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座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8分)
(2)概述甲山各垂直自然帶在山地南、北坡出現的高度差異,并說明原因。(4分)
(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原因。(4分)
課時2 垂直分異規律
1.A 2.B 3.C
4.B 5.A [第4題,神農架位于歐亞大陸東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東南季風,降水豐富,因此,垂直帶譜比較完整。故其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B正確。第5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分異規律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相似,因此,由常綠落葉混交林帶向上,應依次為落葉闊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帶,故M垂直自然帶為針闊混交林帶,A正確。]
6.A 7.C [第6題,由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高加索山脈位于歐亞大陸內部地區,降水稀少,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因此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溫帶草原帶,A正確。第7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厄爾布魯士峰位于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盛行西南風,因而該峰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受降水的影響,西側雪線比東側要低,C正確。]
8.C 9.D [第8題,甲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受西南季風影響顯著,降水豐富,且熱量相對豐富,水熱條件好,故林線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區,C正確。第9題,讀圖可知,乙地位于太行山脈附近,此處林線高度等值線明顯向南彎曲,說明該地林線分布高度較同緯度低,原因主要是由于該地位于太行山脈夏季風(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故山地林線分布高度較低,D正確。]
10.B 11.A 12.D [第10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帶上方出現了山地疏林草原帶,說明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條件得到改善,使草原帶上方出現了林帶,故其推斷依據是上部林帶分布下限,B正確。第11題,該山地頂部面積較小,導致不同坡向之間相互干擾,使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A正確。第1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但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主要是由于喬木層密度不同導致林下光照條件不同。光照條件最好的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最明顯,光照條件最差的Ⅲ3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最差,故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光照,D正確。]
13.D 14.D [第13題,丁自然帶以上為積雪冰川帶,說明丁自然帶熱量條件差、水分少、氣溫低、植被少,最可能為高寒荒漠帶,故選D。第14題,讀圖可知,乙自然帶南坡的海拔高于北坡,但自然帶面積較小。根據垂直分異規律,可推測乙自然帶應為森林帶,森林生長對水分條件要求較高,阿爾卑斯山北坡為陰坡,氣溫偏低,盛行西風帶來降水,水分條件好,森林分布面積較廣;南坡為陽坡,光照條件好。蒸發強,水分條件較差,森林分布面積較小。故選D。]
15.(1)差異:乙山垂直帶譜更加豐富;乙山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山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相同類型的垂直自然帶,甲山出現的高度比乙山低。故乙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2)差異:同一垂直自然帶在南坡出現的高度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條件較好,因此同一垂直自然帶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3)該山位于南半球,基帶為熱帶雨林帶,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判斷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共46張PPT)
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性
第二節
第五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垂直分異規律
課時2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結合圖表,說明垂直分異規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綜合思維)
2.通過不同具體區域的區域圖,解釋垂直地域分異現象。(區域認知)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垂直分異:在一定高度的山區,隨著高度上升,溫度逐漸_____,降水發生變化,從山麓到山頂,自然環境及其組成要素會出現逐漸_________的現象。
2.垂直自然帶
(1)含義:具有一定高度的山體,由下而上出現隨_______延伸的不同帶狀自然環境。
(2)劃分:以_____或土壤為主導標志。
降低
變化更迭
等高線
植被
3.基帶、雪線、林線
基帶 垂直帶譜的起始帶稱為基帶?;鶐c山地所處水平地帶的_________相適應
林線 _____上限是垂直帶譜中一條重要的生態界線,常稱為林線。其分布高度主要取決于_____和_____,但強風的影響也很明顯
雪線 指永久_______的下界。雪線高度是山地水熱組合的綜合反映
水熱條件
森林
溫度
降水
冰雪帶
核心歸納
1.山地的垂直分異規律
形成原因 高大山脈的水熱狀況隨海拔變化而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相應地呈現垂直變化 熱量: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約下降0.6 ℃。因此垂直帶譜類似于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水分: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
分異規律 ①山地垂直自然帶基本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②同一垂直自然帶內,水熱狀況、自然景觀相似
核心歸納
垂直帶譜 ①基帶(山麓自然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帶一致;
②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③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變化規律,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類似;
④同一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高度:同一山體陽坡比陰坡上限(垂直自然帶所到達的高度)高;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核心歸納
2.雪線
(1)雪線的含義:雪線是常年積雪的下界,是年降水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核心歸納
因素 表現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圖示
核心歸納
3.林線
(1)含義:森林分布的上限,通常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 ℃等溫線相吻合。
(2)影響林線高度的因素
注:當熱量與水分沖突時,熱量因素大于降水因素。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如圖示意喜馬拉雅山脈的垂直地域分異。
1.[區域認知]說出珠穆朗瑪峰南、北坡的基帶名稱,并分析成因。
答案 南坡基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因為南坡山麓海拔低、緯度低,當地的水平自然帶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北坡基帶為高山草原帶,因為北坡為陰坡,海拔較高,具有高寒氣候特征,不適宜森林生長,只發育高山草原。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如圖示意喜馬拉雅山脈的垂直地域分異。
2.[綜合思維]分析圖中北坡缺失森林帶的原因。
答案 北坡海拔高、氣溫低,為西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不具備森林帶發育所需的水熱條件。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國青藏高原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如圖示意喜馬拉雅山脈的垂直地域分異。
3.[區域認知]指出南坡自然帶比北坡多的原因。
答案 南坡比北坡緯度低,熱量條件好;南坡為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水分條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與山頂相對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頂水熱組合條件差異大,垂直帶譜復雜。
(2024·浙江金華期中)山體效應是指由隆起山體造成的垂直帶界限如林線(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線)、雪線等在內陸的巨型山體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圍地區分布要高的現象。山體效應存在區域差異。右表為歐亞大陸上青藏高原與阿爾卑斯山脈林線高度對比。據此完成1~3題。
位置 林線高度(米)
東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2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600~1 700
內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
阿爾卑斯山脈 2 000~2 400
西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1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800~2 000
1.山體效應主要是因為山體內部增強了
A.太陽輻射
B.大氣輻射
C.地面輻射
D.大氣逆輻射

位置 林線高度(米)
東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2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600~1 700
內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
阿爾卑斯山脈 2 000~2 400
西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1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800~2 000
從大氣的受熱過程考慮,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山體內部海拔高,空氣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較山體外部多,傳遞給大氣的熱量也較多;山體外部的地面熱量傳遞到同山體內部相同海拔高度時已大為減弱,因此是山體內部增強了地面輻射,C正確。
2.造成青藏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山體效應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谕寥馈、劬暥取、苤脖弧、菝娣e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位置 林線高度(米)
東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2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600~1 700
內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
阿爾卑斯山脈 2 000~2 400
西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1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800~2 000
由表可知,青藏高原的面積大于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于阿爾卑斯山脈,因此青藏高原的山體效應較阿爾卑斯山脈明顯,①⑤正確;
緯度位置對山體接收到太陽輻射量有較大的影響,從而導致山體效應不同,青藏高原的緯度較低,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較多。山體效應較阿爾卑斯山脈明顯,③正確;
土壤和植被不是影響林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也不是影響山體效應的主要因素,②④錯誤。故選D。
3.阿爾卑斯山脈西部邊緣林線比東部邊緣更高的主要原因是該地
A.氣溫高 B.光照強
C.降水多 D.坡度緩

位置 林線高度(米)
東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2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600~1 700
內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
阿爾卑斯山脈 2 000~2 400
西部邊緣 青藏高原 3 100~3 800
阿爾卑斯山脈 1 800~2 000
森林面積會受到水分條件的影響,阿爾卑斯山脈西部受到盛行西風的影響,降水較東坡多,因此西部邊緣林線比東部邊緣更高,C正確;
阿爾卑斯山脈東西兩側氣溫差異不大,A錯誤;
阿爾卑斯山脈位于北半球,南坡為陽坡,北坡為陰坡,東西部光照差異不大,B錯誤;
從材料中無法判斷東西坡的坡度陡緩情況,D錯誤。
課時對點練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圖中位于南半球且分布于低緯度的山地為
A.甲   B.乙   C.丙   D.丁

南半球山地北坡為陽坡,同一自然帶的分布高度相對較高,甲、丁符合題意;緯度高低主要看基帶,甲山地的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帶,丁山地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故甲山地的緯度更低。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礎過關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2.圖甲中①自然帶可能是
A.雨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針葉林帶 D.苔原帶

①自然帶位于常綠闊葉林帶和針闊葉混交林帶之間,最有可能是落葉闊葉林帶,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不同地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3.四地中雪線海拔最低的山地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緯度越高,雪線海拔越低,丙山地的基帶為苔原帶,所處緯度最高,雪線海拔最低,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江西景德鎮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下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4~5題。
4.神農架成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其主導因素是
A.太陽輻射
B.大氣環流
C.地形起伏
D.人類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神農架位于歐亞大陸東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夏季盛行從海洋吹來的東南季風,降水豐富,因此,垂直帶譜比較完整。故其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江西景德鎮期末)神農架(地區名)位于湖北省西部,因存有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緯30度的“綠色奇跡”。世界遺產委員會對神農架的評述是“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下圖示意神農頂(神農架主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據此完成4~5題。
5.M垂直自然帶是
A.針闊葉混交林帶
B.落葉闊葉林帶
C.常綠硬葉林帶
D.針葉林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分異規律與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相似,因此,由常綠落葉混交林帶向上,應依次為落葉闊葉林帶、針闊葉混交林帶、針葉林帶和亞高山灌叢、草甸帶,故M垂直自然帶為針闊混交林帶,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東濟南期末)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 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6~7題。
6.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
A.溫帶草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由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高加索山脈位于歐亞大陸內部地區,降水稀少,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因此大高加索山脈垂直自然帶的基帶是溫帶草原帶,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東濟南期末)大高加索山脈,位于俄羅斯西南部,地理坐標為(43°21′N, 42°26′E),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峰是歐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據此完成6~7題。
7.厄爾布魯士峰高山冰川帶的分布類似于圖中的
由所學知識可知,厄爾布魯士峰位于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盛行西南風,因而該峰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受降水的影響,西側雪線比東側要低,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河北保定月考)林線是指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下圖為“中國高山林線分布模擬圖”。據此完成8~9題。
8.甲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林線高于青藏
高原其他地區,其主要原因是
A.緯度低,氣溫較高
B.太陽輻射強,氣溫高
C.季風影響,水熱條件好
D.地勢高,氣溫低、降水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甲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受西南季風影響顯著,降水豐富,且熱量相對豐富,水熱條件好,故林線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區,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河北保定月考)林線是指高緯度地區或高山地帶,由于氣溫、水分、風力及土壤等條件而不能生長喬木的界限。下圖為“中國高山林線分布模擬圖”。據此完成8~9題。
9.乙地林線高度等值線出現了彎曲,其原因
可能是
A.冷空氣下沉,河谷氣溫低
B.凍土發育,排水不暢
C.地勢低平,降水較多
D.位于背風坡,降水較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讀圖可知,乙地位于太行山脈附近,此處林線高度等值線明顯向南彎曲,說明該地林線分布高度較同緯度低,原因主要是由于該地位于太行山脈夏季風(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故山地林線分布高度較低,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蘇揚州開學考試)如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
10.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分布下限
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帶上方出現了山地疏林草原帶,說明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條件得到改善,使草原帶上方出現了林帶,故其推斷依據是上部林帶分布下限,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蘇揚州開學考試)如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
11.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A.面積小 B.降水多
C.風力大 D.氣溫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該山地頂部面積較小,導致不同坡向之間相互干擾,使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蘇揚州開學考試)如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0~12題。
12.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但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主要是由于喬木層密度不同導致林下光照條件不同。光照條件最好的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最明顯,光照條件最差的Ⅲ3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最差,故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光照,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蘇蘇州期末)如圖為“阿爾卑斯山垂直自然帶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3.圖中自然帶對應正確的是
A.甲—常綠硬葉林帶
B.乙—落葉闊葉林帶
C.丙—針葉林帶
D.丁—高寒荒漠帶

丁自然帶以上為積雪冰川帶,說明丁自然帶熱量條件差、水分少、氣溫低、植被少,最可能為高寒荒漠帶,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江蘇蘇州期末)如圖為“阿爾卑斯山垂直自然帶示意圖”。據此完成13~14題。
14.導致乙自然帶在南北坡分布海拔范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地勢 B.光照
C.熱量 D.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讀圖可知,乙自然帶南坡的海拔高于北坡,但自然帶面積較小。根據垂直分異規律,可推測乙自然帶應為森林帶,森林生長對水分條件要求較高,阿爾卑斯山北坡為陰坡,氣溫偏低,盛行西風帶來降水,水分條件好,森林分布面積較廣;南坡為陽坡,光照條件好。蒸發強,水分條件較差,森林分布面積較小。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1)比較甲山和乙山垂直帶譜的主要差異,并判斷哪座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答案 差異:乙山垂直帶譜更加豐富;乙山基帶為熱帶雨林帶,而甲山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相同類型的垂直自然帶,甲山出現的高度比乙山低。故乙山所處緯度位置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2)概述甲山各垂直自然帶在山地南、北坡出現的高度差異,并說明原因。
答案 差異:同一垂直自然帶在南坡出現的高度高于北坡。
原因:該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陽坡,由于陽坡熱量條件較好,因此同一垂直自然帶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讀“甲、乙兩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
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隨著地理位置和地勢的變化呈現出規律性的演變,從而形成紛繁復雜而又有規律的自然景觀。
(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氣溫大致相當,但南坡的雪線卻低于北坡,說明原因。
答案 該山位于南半球,基帶為熱帶雨林帶,結合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可判斷南坡受東南信風帶的影響,為迎風坡,降水量較大,因此雪線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彝良县| 巨野县| 甘谷县| 睢宁县| 青岛市| 广南县| 双流县| 年辖:市辖区| 丁青县| 吉木萨尔县| 凯里市| 色达县| 呼和浩特市| 昆明市| 昔阳县| 云安县| 化德县| 钦州市| 平塘县| 牟定县| 嘉义县| 大化| 永胜县| 油尖旺区| 巴里| 抚顺市| 周至县| 桃江县| 江都市| 新营市| 鲁山县| 新竹县| 长宁区| 扎赉特旗| 鱼台县| 堆龙德庆县| 宝应县| 沈阳市| 武乡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