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簡介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地理實踐力)2.結合圖表,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地協調觀)
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的組成和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環境的組成
(1)物質組成:__________、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2)主要環境能量:__________和太陽能。
(3)組成要素:地形、氣候、水文、__________和土壤等。
2.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
整體性 指__________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性
內在聯系 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__________和相互滲透,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表現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可形象地比喻為__________
案例: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表現 自然地理系統具有組成要素不具備的統一的結構和功能,產生_______效應
強弱 取決于各組分的__________和功能的協調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了生產有機物的功能
(3)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
①當演變強度超過__________時,系統結構就會遭到破壞,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統結構,產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②案例:破壞森林與植樹造林會形成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黃土高原就屬于森林草原區,在西周、春秋時期,森林覆蓋率達53%,當時河流大多比較清澈,枯水期流量也較大。但隨著人口的增加,放牧、農墾活動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蔥蔥,綠蔭冉冉”的景觀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經達到無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開墾,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區(下圖所示)。
1.[區域認知]材料顯示黃土高原地區的哪一自然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上述要素的變化對黃土高原地區有什么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實踐力]上述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的哪一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山東濟南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終端湖。這里曾經水草豐茂、湖泊蕩漾,后來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度斷流,哈拉奇湖也隨之消失。隨著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工程的完工,生態水不斷補給,疏勒河恢復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現。下圖是“哈拉奇湖位置圖”。讀圖,完成1~2題。
1.哈拉奇湖重現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可能有(  )
①生物多樣性增加 ②地下水埋深變深 ③空氣的濕度增加 ④氣溫日較差增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哈拉奇湖及周邊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反映出自然環境的(  )
A.整體性 B.穩定性 C.區域性 D.差異性
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
1.整體性的意義
2.人類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理論依據
思考 內蒙古地區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經濟利益大量挖發菜,嚴重破壞了草場,會造成哪些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分析區域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以植被遭破壞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地區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
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稱分別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氣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氣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氣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氣 水文 土壤
2.如果當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壞,其地理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徑流量變化增大 ②動物棲息地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的組成和整體性的表現
梳理教材新知
1.(1)大氣圈 (2)地球內能 (3)生物
2.(1)自然環境 相互制約 “牽一發而動全身” (2)整體性 完備性 (3)①穩定閾限
探究核心知識
1.植被要素發生了變化。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破壞林草植被。
2.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文變化:含沙量大,徑流量季節變化大;地貌變化:侵蝕溝谷,溝壑縱橫;土壤侵蝕: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植被覆蓋率下降,植被逐漸消失;氣候變化:蒸發加劇,趨于干旱。
3.上述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落實思維方法
1.A 2.A [第1題,湖泊可以成為一部分魚類、鳥類或其他生物的棲息地,哈拉奇湖重現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增加,①正確;湖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給地下水,會使得地下水埋深變淺,②錯誤;哈拉奇湖重現可以調節區域內的局部小氣候,利于增加空氣濕度,減小當地氣溫日較差,③正確,④錯誤。故選A。第2題,因為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疏勒河一度斷流,哈拉奇湖隨之消失。隨著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工程的完工,生態水不斷補給,疏勒河恢復全程流淌,哈拉奇湖重現,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說明自然地理環境中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反映出自然環境的整體性,A正確。故選A。]
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
梳理教材新知
1.自然資源 生態系統 環境質量
2.整體 環境狀況 非可再生
思考 內蒙古地區土質疏松,大量挖發菜,易導致土地沙漠化;在多風的冬春季節,導致華北地區、西北地區的沙塵暴多發。
落實思維方法
1.A 2.D [第1題,根據圖示位置判斷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第2題,如果該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壞,該地植被涵養水源的功能將減弱,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增大,豐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錯誤,①②④正確,故選D。]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選擇題1~7題,每小題3分,共21分)
(2024·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①導致了長江上游和下游流速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南方紅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主要原因
2.表示圖2地貌塑造的箭頭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2023·廣東佛山期末)下圖為“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
3.湖泊演變為陸地的先后順序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其主導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5.圖示演變過程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
A.區域性 B.整體性 C.差異性 D.開放性
(2023·安徽合肥一中開學考試)云夢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秦漢以前,云夢澤全盛時的總面積達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時,云夢澤不斷萎縮,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譽由此而來。如今,云夢澤已消失,被江漢平原所取代。下圖為“云夢澤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6~7題。
6.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泥沙淤積 ②河流改道 ③水產養殖 ④圍湖造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原因有(  )
①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 ②地勢起伏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選擇題8~13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2023·廣東月考)鄱陽湖豐水期湖水連成片,枯水期湖灘顯露,與河道無異。由于外力作用,鄱陽湖湖盆自然形成了一些碟形洼地,秋季鄱陽湖退水時可截留部分湖水形成一個個碟形湖(如下圖)。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一般情況下10月到次年3月候鳥在此越冬。完成8~10題。
8.推測形成碟形洼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流水堆積 D.斷裂下陷
9.鄱陽湖越冬候鳥物種多樣性豐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位季節變化明顯
B.湖灘生態環境多樣
C.河湖連通,水質優良
D.冬季氣候溫暖濕潤
10.2022年長江流域夏季干旱少雨,這會導致冬半年(  )
A.湖灘裸露多,候鳥食物匱乏
B.候鳥可覓食的空間增大
C.適宜候鳥的生存期延長
D.候鳥提前回此越冬
(2023·山西運城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交界,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70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示意右玉縣挖魚鱗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觀。據此完成11~13題。
11.關于“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氣候干旱,降水少
B.臨近亞洲高壓,大風天氣多
C.人類亂砍濫伐
D.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
12.右玉縣采用魚鱗坑造林,主要是為了(  )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環境
C.增加地表蓄水
D.減緩水分蒸發
13.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給該區域帶來的影響有(  )
①空氣濕度增大 ②風沙災害減輕 ③地表徑流增加
④地下水補給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3·河南商丘質檢)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
阿塔卡馬沙漠作為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相似的地區之一,對其自然地理環境的研究有助于為人類探測火星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向狹長分布,寬度只有幾十千米。阿塔卡馬沙漠被分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脈三大地形區,沙漠平均海拔高達2 400米,屬于高海拔沙漠。阿塔卡馬沙漠氣候極端干旱,多數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稱為“世界旱極”。阿塔卡馬沙漠廣泛分布著干鹽湖和鹽殼,風成沙丘極少,內陸地區都沒有成片大面積的風成沙丘。下圖為阿塔卡馬沙漠示意圖及地形剖面圖。
(1)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阿塔卡馬沙漠自然地理環境特征。(4分)
(2)從大氣運動角度,簡析阿塔卡馬沙漠降水稀少的原因。(8分)
(3)推測中央山谷邊緣及內部沒有成片大面積風成沙丘分布的原因。(6分)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1.D 2.A [第1題,讀圖1可知,圖中①是氣候對水文的影響,而流速不同主要是因為地形不同,A錯誤;②是地貌對土壤的影響,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作用,是水文對地貌的影響,B錯誤;③是水文對土壤的影響,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體現的是水文對地貌的影響,C錯誤;④是氣候對土壤的影響,南方紅壤有機質含量低的原因是氣溫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且降水多,淋溶作用強,D正確。第2題,圖2地貌是沙丘,由風力沉積作用形成。故塑造圖2地貌體現的是氣候對地貌的影響,應為箭頭⑤,A正確。]
3.A 4.D 5.B
6.B 7.C [第6題,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①④正確;河流改道是云夢澤面積縮小后的結果,而不是原因,②錯誤;水產養殖不是云夢澤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③錯誤。B正確。第7題,云夢澤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不易發生洪澇災害,①正確;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勢起伏較小,②錯誤;秦漢以前,該地區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起到削峰補枯作用,③正確;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可以調節徑流量,④正確。故選C。]
8.C 9.B 10.A [第8題,由圖可知,碟形湖位于湖區,整體地勢低平,水流流速慢,加上湖水的頂托作用,形成差異流水堆積,在主湖區水位下降時,出現季節性積水的洼地,C正確。第9題,根據材料“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可知,鄱陽湖越冬候鳥物種多樣性豐富的最主要原因是湖灘生態環境多樣,B正確;河湖連通,水質優良并非最主要的因素,C錯誤;水位季節變化對生物環境明顯不利,A錯誤;鄱陽湖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溫和少雨,D錯誤。第10題,夏季干旱少雨,導致碟形湖萎縮,湖灘裸露,影響當地動植物生長,到冬季適合鳥類生存的環境和食物匱乏,適宜候鳥的生存期縮短,故候鳥在此越冬時間變晚,離開時間提前,A正確。]
11.C 12.C 13.B [第11題,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交界處,受夏季風影響較小,降水少,植被稀疏;受冬季風影響較大,風力強勁,生態脆弱,風沙災害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故選C。第12題,右玉縣土地沙化嚴重,森林覆蓋率極低,蓄水條件差,采用魚鱗坑主要是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確。第13題,植被覆蓋率提高,調節氣候的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大,①正確;植被增多會使地表摩擦力增大,風力作用減小,風沙災害減輕,②正確;植被覆蓋率提高,使植被涵養水源的作用增強,下滲增加,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多,利于補給地下水,③錯誤,④正確。B正確。]
14.(1)阿塔卡馬沙漠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氣候極端干旱;干旱的氣候導致該地河湖稀少,多為咸水湖;干旱的氣候導致植物難以生長,植被稀少,多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導致土壤貧瘠,富含鹽類物質。
(2)阿塔卡馬沙漠大致位于20°S~30°S之間,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帶交替控制;東南信風來自內地,且處于山地背風坡,空氣中水汽含量極少;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背風坡的東南信風,均以下沉氣流為主,水汽難以冷卻凝結成雨;西部沿岸地區受寒流影響,空氣下冷上暖(形成逆溫層),抑制了空氣對流運動,不利于成云致雨。
(3)谷地內部氣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質沉積物,沙物質來源少;地表被鹽殼覆蓋,減輕了對地表的風力侵蝕,進一步減少沙物質來源;中央山谷邊緣為山地向谷地過渡帶,坡度大,多礫石沉積;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地形的影響,風力較弱。(共53張PPT)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
第一節
第五章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1.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地理實踐力)
2.結合圖表,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綜合思維)
3.結合實例,說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地協調觀)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自然環境的組成和整
體性的表現
知識點二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
類活動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自然環境的組成和整體性的表現
>
<
知識點一
1.自然環境的組成
(1)物質組成:_______、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2)主要環境能量:_________和太陽能。
(3)組成要素:地形、氣候、水文、_____和土壤等。
大氣圈
地球內能
生物
2.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1)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
整體性 指_________各組成要素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性
內在聯系 各組成要素或各組成部分相互聯系、_________和相互滲透,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表現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可形象地比喻為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環境
相互制約
“牽一發而動全身”
案例: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表現 自然地理系統具有組成要素不具備的統一的結構和功能,產生_______效應
強弱 取決于各組分的_______和功能的協調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了生產有機物的功能
整體性
完備性
(3)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
①當演變強度超過_________時,系統結構就會遭到破壞,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統結構,產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②案例:破壞森林與植樹造林會形成自然地理系統整體性的演替。
穩定閾限
從有文字記載開始,黃土高原就屬于森林草原區,在西周、春秋時期,森林覆蓋率達53%,當時河流大多比較清澈,枯水期流量也較大。但隨著人口的增加,放牧、農墾活動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蔥蔥,綠蔭冉冉”的景觀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經達到無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開墾,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區(下圖所示)。
1.[區域認知]材料顯示黃土高原地區的哪一自然要素發生了變化?引起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植被要素發生了變化。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破壞林草植被。
2.[綜合思維]上述要素的變化對黃土高原地區有什么影響?
答案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文變化:含沙量大,徑流量季節變化大;地貌變化:侵蝕溝谷,溝壑縱橫;土壤侵蝕: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退化:植被覆蓋率下降,植被逐漸消失;氣候變化:蒸發加劇,趨于干旱。
3.[地理實踐力]上述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的哪一特征?
答案 上述變化體現了自然環境內在聯系的整體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
(2023·山東濟南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終端湖。這里曾經水草豐茂、湖泊蕩漾,后來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度斷流,哈拉奇湖也隨之消失。隨著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工程的完工,生態水不斷補給,疏勒河恢復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現。下圖是“哈拉奇湖位置圖”。讀圖,完成1~2題。
1.哈拉奇湖重現對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
可能有
①生物多樣性增加 ②地下水埋深變深 
③空氣的濕度增加 ④氣溫日較差增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湖泊可以成為一部分魚類、鳥類或其他
生物的棲息地,哈拉奇湖重現有利于生
物多樣性的增加,①正確;
湖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給地下水,會
使得地下水埋深變淺,②錯誤;
哈拉奇湖重現可以調節區域內的局部小
氣候,利于增加空氣濕度,減小當地氣溫日較差,③正確,④錯誤。故選A。
(2023·山東濟南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終端湖。這里曾經水草豐茂、湖泊蕩漾,后來因為生態環境惡化,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度斷流,哈拉奇湖也隨之消失。隨著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工程的完工,生態水不斷補給,疏勒河恢復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現。下圖是“哈拉奇湖位置圖”。讀圖,完成1~2題。
2.哈拉奇湖及周邊生態環境得以改善,
反映出自然環境的
A.整體性 B.穩定性
C.區域性 D.差異性

因為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疏勒河一度斷流,
哈拉奇湖隨之消失。隨著疏勒河及黨河
河道恢復工程的完工,生態水不斷補給,
疏勒河恢復全程流淌,哈拉奇湖重現,
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說明自然地
理環境中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
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反映出自然環境的整體性,A正確。故選A。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
>
<
知識點二
1.整體性的意義
利用_________
修復_________
改善_________
自然資源
生態系統
環境質量
2.人類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的理論依據
整體性
環境狀況
非可再生
思考
內蒙古地區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經濟利益大量挖發菜,嚴重破壞了草場,會造成哪些后果?
答案 內蒙古地區土質疏松,大量挖發菜,易導致土地沙漠化;在多風的冬春季節,導致華北地區、西北地區的沙塵暴多發。
自然環境整體性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結合區域圖、景觀圖分析區域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運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路,以植被遭破壞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區域的變化會影響到其他區域。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地區的影響為例,分析如下:
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稱分別是
A.地形 生物 大氣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氣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氣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氣 水文 土壤

根據圖示位置判斷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
下圖為“小尺度范圍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2.如果當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壞,其地理環境可能
發生的變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徑流量變化增大 ②動物棲
息地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如果該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壞,該地植被涵養水源的功能將減弱,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增大,豐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錯誤,①②④正確,故選D。
課時對點練
(2024·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①導致了長江上游和下游流速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南方紅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礎過關
讀圖1可知,圖中①是氣候對水文的
影響,而流速不同主要是因為地形不
同,A錯誤;
②是地貌對土壤的影響,而形成喀斯
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作用,是水
文對地貌的影響,B錯誤;
③是水文對土壤的影響,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體現的是水文對地貌的影響,C錯誤;
④是氣候對土壤的影響,南方紅壤有機質含量低的原因是氣溫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強,且降水多,淋溶作用強,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陸地環境主要構成要素的相互關聯圖”。讀圖,完成1~2題。
2.表示圖2地貌塑造的箭頭是
A.⑤ B.⑥
C.⑦ D.⑧

圖2地貌是沙丘,由風力沉積作用形成。故塑造圖2地貌體現的是氣候對地貌的影響,應為箭頭⑤,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佛山期末)下圖為“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
3.湖泊演變為陸地的先后順序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湖泊泥沙沉積量逐漸增加,水量逐漸減少,湖泊面積也逐漸縮小,到后期陸生生物生長,演變過程結束。結合①②③④四幅圖可知,湖泊演變為陸地的先后順序是③④①②,故A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佛山期末)下圖為“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
4.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其主導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植物營養素沉積湖底(動植物枯死、腐爛)”是最早發生的現象,生物的生長是在營養素沉積的條件下發生的,并且一直持續到陸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的主導因素是生物,故D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佛山期末)下圖為“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3~5題。
5.圖示演變過程體現了自然環境的
A.區域性    B.整體性    C.差異性    D.開放性

圖示演變過程是生物因素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變,最終使自然環境整體發生變化,故圖示演變過程體現了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故B項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安徽合肥一中開學考試)云夢澤,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總稱。秦漢以前,云夢澤全盛時的總面積達26 000平方千米。至唐宋時,云夢澤不斷萎縮,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群,湖北省“千湖之省”的美譽由此而來。如今,云夢澤已消失,被江漢平原所取代。如圖為“云夢澤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6~7題。
6.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泥沙淤積 ②河流改道 ③水產養殖 ④圍湖造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古云夢澤面積廣闊,之后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有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①④正確;
河流改道是云夢澤面積縮小后的結果,而不是原因,②錯誤;
水產養殖不是云夢澤面積縮小的主要原因,③錯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秦漢以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原因有
①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 
②地勢起伏較大,利于排水 
③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 
④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云夢澤水域廣闊,儲水空間大,不易發生洪澇災害,①正確;
該地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勢起伏較小,②錯誤;
秦漢以前,該地區水系稠密,調節作用強,起到削峰補枯作用,③正確;
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可以調節徑流量,④正確。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月考)鄱陽湖豐水期湖水連成片,枯水期湖灘顯露,與河道無異。由于外力作用,鄱陽湖湖盆自然形成了一些碟形洼地,秋季鄱陽湖退水時可截留部分湖水形成一個個碟形湖(如下圖)。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一般情況下10月到次年3月候鳥在此越冬。完成8~10題。
8.推測形成碟形洼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流水堆積
D.斷裂下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由圖可知,碟形湖位于湖區,整體地勢低平,水流流速慢,加上湖水的頂托作用,形成差異流水堆積,在主湖區水位下降時,出現季節性積水的洼地,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月考)鄱陽湖豐水期湖水連成片,枯水期湖灘顯露,與河道無異。由于外力作用,鄱陽湖湖盆自然形成了一些碟形洼地,秋季鄱陽湖退水時可截留部分湖水形成一個個碟形湖(如下圖)。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一般情況下10月到次年3月候鳥在此越冬。完成8~10題。
9.鄱陽湖越冬候鳥物種多樣性豐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位季節變化明顯
B.湖灘生態環境多樣
C.河湖連通,水質優良
D.冬季氣候溫暖濕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材料“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
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
態環境”可知,鄱陽湖越冬候鳥物種多樣
性豐富的最主要原因是湖灘生態環境多樣,
B正確;
河湖連通,水質優良并非最主要的因素,C錯誤;
水位季節變化對生物環境明顯不利,A錯誤;
鄱陽湖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溫和少雨,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廣東月考)鄱陽湖豐水期湖水連成片,枯水期湖灘顯露,與河道無異。由于外力作用,鄱陽湖湖盆自然形成了一些碟形洼地,秋季鄱陽湖退水時可截留部分湖水形成一個個碟形湖(如下圖)。鄱陽湖成片的洲灘、淺水沼澤、泥灘、碟形湖,為鳥類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一般情況下10月到次年3月候鳥在此越冬。完成8~10題。
10.2022年長江流域夏季干旱少雨,這會導致冬半年
A.湖灘裸露多,候鳥食物匱乏
B.候鳥可覓食的空間增大
C.適宜候鳥的生存期延長
D.候鳥提前回此越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夏季干旱少雨,導致碟形湖萎縮,湖灘裸露,影響當地動植物生長,到冬季適合鳥類生存的環境和食物匱乏,適宜候鳥的生存期縮短,故候鳥在此越冬時間變晚,離開時間提前,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西運城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交界,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70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示意右玉縣挖魚鱗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觀。據此完成11~13題。
11.關于“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
A.氣候干旱,降水少
B.臨近亞洲高壓,大風天氣多
C.人類亂砍濫伐
D.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右玉縣位于晉蒙兩省交界處,受夏季風影響較小,降水少,植被稀疏;受冬季風影響較大,風力強勁,生態脆弱,風沙災害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西運城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交界,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70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示意右玉縣挖魚鱗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觀。據此完成11~13題。
12.右玉縣采用魚鱗坑造林,主要是為了
A.增加土壤肥力
B.美化自然環境
C.增加地表蓄水
D.減緩水分蒸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右玉縣土地沙化嚴重,森林覆蓋率極低,蓄水條件差,采用魚鱗坑主要是為了增加地表蓄水,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西運城期末)右玉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地處晉蒙兩省交界,四面環山,與毛烏素沙漠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森林覆蓋率不到0.3%,有“白天沙塵遮天點油燈,黑夜一覺醒來土擋門”的說法。當地采用魚鱗坑的方式植樹造林,經過70年的努力,植被覆蓋率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設成為如今的“塞上綠洲”。下圖示意右玉縣挖魚鱗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觀。據此完成11~13題。
13.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以后,給該區域帶來的影響有
①空氣濕度增大 ②風沙災害減輕 
③地表徑流增加 ④地下水補給量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植被覆蓋率提高,調節氣候的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大,①正確;
植被增多會使地表摩擦力增大,風力作用減小,風沙災害減輕,②正確;
植被覆蓋率提高,使植被涵養水源的作用增強,下滲增加,地表徑流減少,地下徑流增多,利于補給地下水,③錯誤,④正確。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河南商丘質檢)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阿塔卡馬沙漠作為地球上與火星環境最相似的地區之一,對其自然地理環境的研究有助于為人類探測火星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阿塔卡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向狹長分布,寬度只有幾十千米。阿塔卡馬沙漠被分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脈三大地形區,沙漠平均海拔高
達2 400米,屬于高海拔沙漠。阿塔卡馬沙漠
氣候極端干旱,多數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
被稱為“世界旱極”。阿塔卡馬沙漠廣泛分
布著干鹽湖和鹽殼,風成沙丘極少,內陸地
區都沒有成片大面積的風成沙丘。如圖為阿
塔卡馬沙漠示意圖及地形剖面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阿塔卡馬沙漠自然地理環境特征。
答案 阿塔卡馬沙漠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氣候極端干旱;干旱的氣候導致該地河湖稀少,多為咸水湖;干旱的氣候導致植物難以生長,植被稀少,多
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導致土壤貧瘠,富含鹽類物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從大氣運動角度,簡析阿塔卡馬沙漠降水稀少的原因。
答案 阿塔卡馬沙漠大致位于20°S~30°S之間,大部分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南信風帶交替控制;東南信風來自內地,且處于山地背風坡,空氣中水汽含量極少;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背風坡的東南信風,均以下沉氣流為主,水汽難以冷卻凝結成雨;西部沿岸地區受寒流影響,空氣下冷上暖(形成逆溫層),抑制了空氣對流運動,不利于成云致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推測中央山谷邊緣及內部沒有成片大面積風成沙丘分布的原因。
答案 谷地內部氣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質沉積物,沙物質來源少;地表被鹽殼覆蓋,減輕了對地表的風力侵蝕,進一步減少沙物質來源;中央山
谷邊緣為山地向谷地過渡帶,坡度大,多礫石沉積;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地形的影響,風力較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淳化县| 连城县| 天全县| 中超| 克拉玛依市| 云安县| 邻水| 鹤山市| 临安市| 安新县| 同德县| 绥芬河市| 大足县| 称多县| 洪洞县| 汉寿县| 双牌县| 新田县| 边坝县| 八宿县| 昂仁县| 洪雅县| 杂多县| 旬邑县| 武胜县| 长宁区| 天台县| 应用必备| 侯马市| 博罗县| 深州市| 贵州省| 张家港市| 东乡族自治县| 水富县| 尼玛县| 宜宾县| 屯昌县| 于都县|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