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簡介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
課程標準 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合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區域認知)2.運用圖表資料,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成因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
1.含義:海—氣相互作用是指海洋與大氣間________、能量__________交換的互相影響過程。
2.海洋與大氣間的水分交換
(1)過程:海水__________時會把大量水汽輸送給大氣。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影響:海洋的__________狀況和__________情況,直接制約著大氣水汽的含量與__________。
(3)活躍區:__________緯度海區和有__________流經的海區。
3.海洋與大氣間的熱量交換
(1)海洋→大氣:海洋通過__________、長波輻射等方式將儲存的__________輸送給大氣。
(2)大氣→海洋:大氣通過__________作用于海洋,驅動海水運動,把部分能量返還給海洋,并使海洋熱狀況產生再分配,改變海洋對大氣的__________作用。
(3)影響因素:與海洋表層__________密切相關,水溫________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
(4)交換活躍區:__________地區海洋面積大,是驅動地球大氣系統的主要能量來源地。
4.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
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__________的基礎。
大氣環流 大洋環流
產生 不同緯度海區對大氣加熱的差異,會產生________間的大氣環流;__________對大氣加熱的差異,則形成季風環流 __________和近地面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作用 驅使著水分和熱量在__________的傳輸,從而維持著全球的水熱平衡。 水平衡:海—氣相互作用,進行__________交換,構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環。 熱平衡:①低緯度海洋獲得更多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由__________環流把低緯度的多余熱量向較高緯度輸送; ②在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把相當多的熱量輸送給大氣,再由__________環流將熱量向更高緯度輸送
核心歸納
1.影響海—氣之間水熱交換的因素
2.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3.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的關系
(2023·山東濰坊校考)海水熱量隨緯度變化而變化。讀“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分布曲線示意圖”,完成1~2題。
1.海洋熱量收入的主要來源是(  )
①太陽輻射 ②來自大氣的長波輻射
③地殼內熱通過海底傳遞給海水的熱量 ④洋流帶來的熱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低緯海區水溫不因熱量持續盈余而持續增溫,高緯海區水溫不因熱量持續虧損而持續降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氣運動、洋流促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
B.高緯海區海水蒸發,熱量進入大氣
C.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分交換
D.地殼內熱通過海底傳遞給高緯度海水熱量
知識點二 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 拉尼娜發生年份
表現 在__________寒流流經海岸附近,圣誕節前后有時海水明顯__________,同時突降大雨,當地海鳥結隊遷徙 赤道太平洋________和中部海域水溫異常__________
圖示
影響 洋流 秘魯沿岸寒流向西北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于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
生物 秘魯寒流上升流帶來豐富的餌料,形成漁場 該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__________魚類大量死亡,導致以這類魚為食物的鳥類死亡或遷徙
大氣 環流 存在對流性環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氣流上升,東岸氣流下沉 形成增強型對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氣流上升,西岸氣流下沉,東岸下沉氣流因水溫升高而減弱或消失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信風比常年偏強,水溫偏低,降水偏少,易出現旱災;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區,降水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氣 氣候 太平洋西岸降水較多;東岸降水較少,形成荒漠 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亞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拓展延伸 沃克環流
(1)定義: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
(2)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
(3)成因
(4)圖示
(5)影響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的發生均與沃克環流有關,沃克環流的強弱變化直接導致赤道地區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變化,這是判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重要依據。具體表現分析如下:
依據國家標準,當下圖所示的冷水區表層水溫連續3個月高于/低于其均溫0.5 ℃時,即進入厄爾尼諾/拉尼娜狀態。下圖中的副高是推動夏季風登陸我國的主要動力,對我國夏季降水影響巨大。中國氣象局2021年4月公布廣東全省平均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少58%,這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1.[地理實踐力]指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流垂直運動的狀況,并在下圖中標示箭頭示意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區域認知]簡析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壓變化狀況導致廣東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河南鄭州期末)下圖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海水溫度分布圖(單位:℃)”。據此完成1~2題。
1.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判斷正常年份該區域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模式是(  )
2.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區(  )
A.東、西部海面溫差增大
B.東部可能出現上升氣流
C.印度尼西亞降水增加
D.秘魯漁場的捕魚量增加
(2023·河北邢臺期末)下圖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海水溫度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  )
A.東南信風勢力減弱
B.南赤道暖流增強
C.秘魯寒流減弱
D.熱帶地區西部表層海水普遍降溫
4.有關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
A.可以延緩全球變暖
B.澳大利亞東部森林火險等級升高
C.秘魯沿岸漁業減產
D.登陸我國臺風的次數較常年偏多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
知識點一 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
梳理教材新知
1.物質 持續
2.(1)蒸發 凝結 降水 (2)熱 蒸發 分布 (3)低 暖流
3.(1)潛熱 太陽輻射能 (2)風 加熱 (3)水溫 高 (4)熱帶
4.水熱平衡 高低緯度 海陸間 大氣運動 不同地區 水分 大洋 大氣
落實思維方法
1.A 2.A [第1題,太陽輻射、來自大氣的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殼內熱都會給海洋帶來熱量,①②③正確;洋流只在海洋內部輸送熱量,④錯誤。故選A。第2題,低緯度海洋獲得更多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由大洋環流把低緯度的多余熱量向較高緯度輸送;在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把相當多的熱量輸送給大氣,再由大氣環流將熱量向更高緯度輸送。從而維持全球的熱量平衡。故選A。]
知識點二 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
梳理教材新知
秘魯 變暖 東部 下降 冷水性
探究核心知識
1.拉尼娜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水溫度偏低,同緯度的太平洋西岸,海水溫度偏高,甲處形成低壓中心,氣流垂直上升運動。圖示如下:
2.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壓降低,造成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我國夏季東南季風勢力增強,北移快,廣東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少。
落實思維方法
1.D 2.B [第1題,據圖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水溫低,導致氣溫較低,氣流下沉,而西岸正好相反;近地面氣流由東岸流向西岸,高空氣流由西岸流向東岸,D正確,A、B、C錯誤。第2題,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水溫異常升高,大氣環流減弱甚至消失,東部可能出現上升氣流,B正確。導致東、西部海面溫差減小,印度尼西亞降水減少,秘魯漁場適宜生存在冷海水中的魚類遷徙或死亡,捕魚量減少,A、C、D錯誤。]
3.B 4.D [第3題,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東南信風勢力增強,A錯誤;隨著東南信風的增強,南赤道暖流也增強,B正確;東南信風增強,太平洋東岸離岸風加強,使深層海水上泛加強,秘魯寒流加強,C錯誤;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D錯誤。第4題,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拉尼娜現象可以延緩全球變暖,A錯誤;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西岸上升氣流加強,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增加,森林火險等級下降,B錯誤;東南信風增強,離岸風加強,使深層海水上泛加強,營養物質增加,秘魯沿岸漁業可能增產,C錯誤;太平洋西部海水溫度升高,氣壓下降,臺風更易形成,且強度增加,導致登陸我國臺風的次數較常年偏多,D正確。]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
(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2023·江蘇鹽城月考)海—氣之間進行廣泛的水熱交換,深刻影響著全球環境及其變化。下圖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單位:×0.484 W/m)圖”。據此完成1~2題。
1.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有利于(  )
A.維持海平面的穩定
B.減少極地冰川融化
C.維持全球水熱平衡
D.減少極端災害天氣
2.圖中甲海域向大氣輸送熱量較少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海陸輪廓 B.洋流性質
C.太陽輻射 D.海水密度
(2024·河南漯河期中)阿拉伯海大致位于圖中斷面甲與斷面乙之間,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途徑之一。下圖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邊區域。讀圖回答3~4題。
3.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來自(  )
①斷面甲以南海區的海洋淡水輸入 ②印度半島西部的徑流 ③斷面乙西北部海區的海洋淡水輸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氣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阿拉伯海與近海面大氣之間全年水熱交換的總體特征為(  )
A.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
B.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
C.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大氣向海洋輸送熱量
D.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大氣向海洋輸送熱量
(2023·湖北武漢期中)厄爾尼諾現象指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正常年份,此區域東南信風盛行。可是每隔數年,東南信風減弱,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據此完成5~6題。
5.厄爾尼諾年會使秘魯漁業受損,下圖為“厄爾尼諾年秘魯漁場的關聯圖”,判斷方框Ⅰ、Ⅱ、Ⅲ、Ⅳ相應內容的排序,正確的是(  )
①魚類和海鳥大量死亡 ②上升流減弱 ③浮游生物減少 ④營養鹽類減少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6.下列地理現象,可能與厄爾尼諾有關的是(  )
①澳大利亞東岸干旱 ②秘魯沿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③印度尼西亞森林大火 ④2008年我國南方雪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4·湖南邵陽月考)近20年來,全球海平面除總體呈上升趨勢外,還伴隨著明顯的年際變化。下圖示意近20年衛星觀測的海平面變化趨勢,以及通過測算全球海水質量變化和海水熱容量變化得出的海平面變化趨勢。據此完成7~8題。
7.全球海水質量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兩極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殼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圖示曲線出現明顯低谷,該時段從太平洋蒸發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魯 B.智利
C.澳大利亞東部 D.美國西部
(選擇題9~12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蒸發霧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海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的現象,發生在海面上的此類天氣現象被北方漁民稱為“海浩”。2020年大連附近海面多次出現“海浩”奇觀,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如下圖),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據此完成9~10題。
9.“海浩”現象常出現在(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10.“海浩”現象發生時(  )
A.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大
B.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小
C.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大
D.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小
(2023·浙江湖州模擬)2022年11月至12月,監測數據顯示Nino3.4海域表層水溫距平在-1.0 ℃以下。讀圖完成11~12題。
11.2022年12月(  )
A.沃克環流的西側氣流下沉增強
B.秘魯沿岸沙漠地區開滿鮮花
C.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循環增強
D.秘魯沿岸上升補償流減弱
12.根據材料,推測我國2022~2023年冬春季節可能會出現(  )
A.北澇南旱加劇 B.寒潮次數增加
C.北方供暖減少 D.臺風次數增加
1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
“沃克環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熱力環流,圖甲是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環流”示意圖(順時針)。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洋面溫度異常升高(如圖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
(1)運用海—氣相互作用原理,分析正常年份秘魯漁場附近垂直方向的氣流運動特點。(4分)
(2)說出當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洋面的大氣水平運動方向,并分析其形成過程。(6分)
(3)冷空氣南下是我國冬季降溫的主要原因。請簡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冬季氣溫的影響。(4分)
第三節 海—氣相互作用
1.C 2.B [第1題,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能夠平衡陸地和海洋的溫度,維持全球水熱平衡,C正確。與維持海平面的穩定、減少極地冰川融化和極端災害天氣關系不大,A、B、D錯誤。第2題,甲位于北美洲西海岸,附近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海水溫度低,蒸發量較少,向大氣輸送的熱量較少,故選B。]
3.B 4.B [第3題,斷面甲以南的印度洋海區降水多,鹽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斷面甲以南的海區能為阿拉伯海輸入海洋淡水,①正確;印度半島西部位于夏季西南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可以通過地表徑流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②正確;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斷面乙西北部是鹽度更高的波斯灣,不會給阿拉伯海輸入淡水,③錯誤;阿拉伯海的大氣降水,也能為其提供淡水,④正確。故B正確。第4題,結合圖中的緯度信息可知,阿拉伯海位于副熱帶海區,緯度較低,溫度較高,蒸發旺盛,且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相當,得到的淡水包括海洋淡水輸入、地表徑流和降水,失去的淡水主要是通過蒸發,因此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該海區蒸發旺盛,蒸發過程中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B正確。]
5.B 6.A [第5題,厄爾尼諾年,秘魯沿岸由于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東回流,赤道太平洋東部暖海水南侵,使得上升流減弱,營養鹽類上涌減少,導致浮游生物減少,魚類和海鳥大量死亡。第6題,在厄爾尼諾年,太平洋西岸由于氣流上升減弱,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出現干旱甚至森林火災;太平洋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洪水泛濫。2008年我國南方雪災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7.B 8.C [第7題,由材料可知,近2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地區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質量增加,①③正確;洋流流量變化不會影響海水整體質量,②錯誤;地殼抬升會影響海水水位,但不會影響海水質量,④錯誤。B正確。第8題,2011年拉尼娜事件,說明赤道太平洋東部(秘魯、智利沿岸)水溫較低,氣流下沉增強,降水減小,A、B錯誤;赤道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水溫較高,氣流上升增強,降水增多,C正確;美國西部降水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關系不大,D錯誤。]
9.D 10.A [第9題,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實際上為蒸發霧,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海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的現象。選項A、B、C、D四個時間中,冬季冷空氣活躍,且冬季清晨降溫幅度大,海洋上空蒸發的水汽更易凝結成霧,“海浩”現象多發,D正確;春季子夜的降溫幅度較冬季清晨小(一天中日出前后氣溫最低),A錯;夏季冷空氣欠發育,秋季正午氣溫較高,水汽難以凝結,B、C錯。第10題,根據材料中“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可知,“海浩”現象發生時,海—氣間溫差大,有利于加劇海面蒸發。同時,溫差大,則氣壓差大,風力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的景觀,故選A。]
11.C 12.B [第11題,2022年11月至12月Nino3.4海域表層水溫降低,可以推測出現了拉尼娜現象,此時信風增強,赤道太平洋海域表層海水大量向西流,沃克環流西側氣流上升加劇,故A錯誤;秘魯沿岸上升補償流增強,沿岸干旱加劇,不會開滿鮮花,故排除B、D;南美西海岸寒流勢力增強,降水減少,東澳大利亞暖流增強,澳大利亞東北側降水增多,水循環增強,C正確。第12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拉尼娜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流海域西側水溫升高,氣壓降低;東側水溫降低,氣壓升高。赤道太平洋海域西側水溫升高,使東亞地區南北溫差增大,冬季風勢力增強,2022~2023年冬春季節寒潮次數增多,我國北方供暖增加,B正確。]
13.(1)海洋是近海面大氣的主要熱源,正常年份秘魯寒流流經秘魯漁場,其溫度低,向近海面大氣傳遞的熱量少,垂直方向上氣流下沉。
(2)自西向東。太平洋東側海水溫度高,氣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壓,西側海水溫度低,氣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壓;水平大氣由西側高壓流向東側低壓。
(3)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我國附近的海域水溫低,氣壓高,風是由高壓流向低壓,高壓阻擋冷空氣南下,冬季風勢力減弱,因而我國出現暖冬天氣。(共59張PPT)
海—氣相互作用
第三節
第四章 陸地水與洋流
運用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1.結合圖表,分析海—氣相互作用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區域認知)
2.運用圖表資料,解釋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的成因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海—氣相互作用與水
熱交換
知識點二 厄爾尼諾、拉尼娜及
其影響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交換
>
<
知識點一
1.含義:海—氣相互作用是指海洋與大氣間_____、能量_____交換的互相影響過程。
2.海洋與大氣間的水分交換
(1)過程:海水_____時會把大量水汽輸送給大氣。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_____,并以_____的形式返回海洋。
(2)影響:海洋的____狀況和_____情況,直接制約著大氣水汽的含量與_____。
(3)活躍區:____緯度海區和有_____流經的海區。
物質
持續
蒸發
凝結
降水

蒸發
分布

暖流
3.海洋與大氣間的熱量交換
(1)海洋→大氣:海洋通過_____、長波輻射等方式將儲存的___________輸送給大氣。
(2)大氣→海洋:大氣通過____作用于海洋,驅動海水運動,把部分能量返還給海洋,并使海洋熱狀況產生再分配,改變海洋對大氣的_____作用。
(3)影響因素:與海洋表層_____密切相關,水溫____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
(4)交換活躍區:_____地區海洋面積大,是驅動地球大氣系統的主要能量來源地。
潛熱
太陽輻射能

加熱
水溫

熱帶
4.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
海—氣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是維持全球_________的基礎。
大氣環流 大洋環流
產生 不同緯度海區對大氣加熱的差異,會產生_________間的大氣環流;_______對大氣加熱的差異,則形成季風環流 _________和近地面風帶,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
高低緯度
水熱平衡
海陸間
大氣運動
大氣環流 大洋環流
作用 驅使著水分和熱量在_________的傳輸,從而維持著全球的水熱平衡。 水平衡:海—氣相互作用,進行_____交換,構成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水循環。 熱平衡:①低緯度海洋獲得更多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由_____環流把低緯度的多余熱量向較高緯度輸送; ②在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把相當多的熱量輸送給大氣,再由_____環流將熱量向更高緯度輸送
不同地區
水分
大洋
大氣
核心歸納
1.影響海—氣之間水熱交換的因素
核心歸納
2.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
核心歸納
3.海—氣相互作用與水熱平衡的關系
(2023·山東濰坊校考)海水熱量隨緯度變化而變化。讀“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分布曲線示意圖”,完成1~2題。
1.海洋熱量收入的主要來源是
①太陽輻射 
②來自大氣的長波輻射
③地殼內熱通過海底傳遞給海水的熱量 
④洋流帶來的熱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太陽輻射、來自大氣的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殼內熱都會給海洋帶來熱量,①②③正確;
洋流只在海洋內部輸送熱量,④錯誤。故選A。
(2023·山東濰坊校考)海水熱量隨緯度變化而變化。讀“北半球海洋熱量收支分布曲線示意圖”,完成1~2題。
2.低緯海區水溫不因熱量持續盈余而持續增溫,高緯海區水溫不因熱量持續虧損而持續降溫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氣運動、洋流促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
B.高緯海區海水蒸發,熱量進入大氣
C.海洋與大氣之間的水分交換
D.地殼內熱通過海底傳遞給高緯度海水熱量

低緯度海洋獲得更多的太陽輻射能,主要由大洋環流把低緯度的多余熱量向較高緯度輸送;在中緯度,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交換,把相當多的熱量輸送給大氣,再由大氣環流將熱量向更高緯度輸送。從而維持全球的熱量平衡。故選A。
厄爾尼諾、拉尼娜及其影響
>
<
知識點二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 拉尼娜發生年份
表現 在____寒流流經海岸附近,圣誕節前后有時海水明顯_____,同時突降大雨,當地海鳥結隊遷徙 赤道太平洋____和中部海域水溫異常____
圖示
秘魯
變暖
東部
下降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 拉尼娜發生年份
影響 洋流 秘魯沿岸寒流向西北流 溫暖海水從赤道向南流動,迫使秘魯寒流向西流動 當太平洋東部的秘魯寒流過于強盛時,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擴散到更遠
生物 秘魯寒流上升流帶來豐富的餌料,形成漁場 該海區水溫升高,營養物質減少,_______魚類大量死亡,導致以這類魚為食物的鳥類死亡或遷徙
冷水性
正常年份 厄爾尼諾發生年份 拉尼娜發生年份
影響 大氣環流 存在對流性環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氣流上升,東岸氣流下沉 形成增強型對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氣流上升,西岸氣流下沉,東岸下沉氣流因水溫升高而減弱或消失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域,信風比常年偏強,水溫偏低,降水偏少,易出現旱災;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區,降水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氣氣候 太平洋西岸降水較多;東岸降水較少,形成荒漠 太平洋西岸的澳大利亞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現嚴重旱災,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沃克環流
拓展延伸
(1)定義: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東西方向的熱力環流。
(2)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東部和西部。
(3)成因
沃克環流
拓展延伸
(4)圖示
沃克環流
拓展延伸
(5)影響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的發生均與沃克環流有關,沃克環流的強弱變化直接導致赤道地區太平洋東、西兩岸的氣候變化,這是判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重要依據。具體表現分析如右:
依據國家標準,當下圖所示的冷水區表層水溫連續3個月高于/低于其均溫0.5 ℃時,即進入厄爾尼諾/拉尼娜狀態。下圖中的副高是推動夏季風登陸我國的主要動力,對我國夏季降水影響巨大。中國氣象局2021年4月公布廣東全省平均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少58%,這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1.[地理實踐力]指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流垂直運動的狀況,并在下圖中標示箭頭示意其成因。
答案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海水溫度偏低,同緯度的太平洋西岸,海水溫度偏高,甲處形成低壓中心,氣流垂直上升運動。圖示如下:
依據國家標準,當下圖所示的冷水區表層水溫連續3個月高于/低于其均溫0.5 ℃時,即進入厄爾尼諾/拉尼娜狀態。下圖中的副高是推動夏季風登陸我國的主要動力,對我國夏季降水影響巨大。中國氣象局2021年4月公布廣東全省平均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少58%,這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2.[區域認知]簡析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壓變化狀況導致廣東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少的原因。
答案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甲處氣壓降低,造成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我國夏季東南季風勢力增強,北移快,廣東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少。
(2024·河南鄭州期末)如圖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海水溫度分布圖(單位:℃)”。據此完成1~2題。
1.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判斷正常年份該區域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模式是

據圖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水溫低,導致氣溫較低,氣流下沉,而西岸正好相反;近地面氣流由東岸流向西岸,高空氣流由西岸流向東岸,D正確,A、B、C錯誤。
(2024·河南鄭州期末)如圖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岸海水溫度分布圖(單位:℃)”。據此完成1~2題。
2.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區
A.東、西部海面溫差增大
B.東部可能出現上升氣流
C.印度尼西亞降水增加
D.秘魯漁場的捕魚量增加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岸水溫異常升高,大氣環流減弱甚至消失,東部可能出現上升氣流,B正確。
導致東、西部海面溫差減小,印度尼西亞降水減少,秘魯漁場適宜生存在冷海水中的魚類遷徙或死亡,捕魚量減少,A、C、D錯誤。
(2023·河北邢臺期末)下圖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海水溫度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3.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
A.東南信風勢力減弱
B.南赤道暖流增強
C.秘魯寒流減弱
D.熱帶地區西部表層海水普遍降溫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東南信
風勢力增強,A錯誤;
隨著東南信風的增強,南赤道暖流也
增強,B正確;
東南信風增強,太平洋東岸離岸風加
強,使深層海水上泛加強,秘魯寒流加強,C錯誤;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D錯誤。
(2023·河北邢臺期末)下圖為“拉尼娜現象發生時海水溫度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
4.有關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可以延緩全球變暖
B.澳大利亞東部森林火險等級升高
C.秘魯沿岸漁業減產
D.登陸我國臺風的次數較常年偏多

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拉尼娜現象可以
延緩全球變暖,A錯誤;
拉尼娜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西岸上升
氣流加強,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增加,
森林火險等級下降,B錯誤;
東南信風增強,離岸風加強,使深層海水上泛加強,營養物質增加,秘魯沿岸漁業可能增產,C錯誤;
太平洋西部海水溫度升高,氣壓下降,臺風更易形成,且強度增加,導致登陸我國臺風的次數較常年偏多,D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3·江蘇鹽城月考)海—氣之間進行廣泛的水熱交換,深刻影響著全球環境及其變化。下圖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單位:×0.484 W/m)圖”。據此完成1~2題。
1.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有利于
A.維持海平面的穩定
B.減少極地冰川融化
C.維持全球水熱平衡
D.減少極端災害天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海—氣之間的水熱交換能夠平衡陸地和海洋的溫度,維持全球水熱平衡,C正確。
與維持海平面的穩定、減少極地冰川融化和極端災害天氣關系不大,A、B、D錯誤。
基礎過關
(2023·江蘇鹽城月考)海—氣之間進行廣泛的水熱交換,深刻影響著全球環境及其變化。下圖為“北太平洋海域全年日均向大氣輸送的熱量等值線(單位:×0.484 W/m)圖”。據此完成1~2題。
2.圖中甲海域向大氣輸送熱量較少的
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海陸輪廓 B.洋流性質
C.太陽輻射 D.海水密度

甲位于北美洲西海岸,附近有加利福尼亞寒流流經,海水溫度低,蒸發量較少,向大氣輸送的熱量較少,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南漯河期中)阿拉伯海大致位于圖中斷面甲與斷面乙之間,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途徑之一。下圖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邊區域。讀圖回答3~4題。
3.阿拉伯海得到的淡水主要來自
①斷面甲以南海區的海洋淡水輸入 
②印度半島西部的徑流 
③斷面乙西北部海區的海洋淡水輸入 
④阿拉伯海的大氣降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斷面甲以南的印度洋海區降水多,鹽度低于阿
拉伯海,所以斷面甲以南的海區能為阿拉伯海
輸入海洋淡水,①正確;
印度半島西部位于夏季西南風的迎風坡,降水
較多,可以通過地表徑流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
②正確;
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斷面乙西北部是鹽度更高的波斯灣,不會給阿拉伯海輸入淡水,③錯誤;
阿拉伯海的大氣降水,也能為其提供淡水,④正確。故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南漯河期中)阿拉伯海大致位于圖中斷面甲與斷面乙之間,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輸入是指從低鹽度海區流入高鹽度海區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途徑之一。下圖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邊區域。讀圖回答3~4題。
4.阿拉伯海與近海面大氣之間全年水熱交換的
總體特征為
A.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
B.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
C.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大氣向海洋輸送熱量
D.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大氣向海洋輸送熱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結合圖中的緯度信息可知,阿拉伯海位于副熱帶海區,緯度較低,溫度較高,蒸發旺盛,且該海區多年得到與失去的淡水總量相當,得到的淡水包括海洋淡水輸入、地表徑流和降水,失去的淡水主要是通過蒸發,因此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該海區蒸發旺盛,蒸發過程中海洋向大氣輸送熱量,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湖北武漢期中)厄爾尼諾現象指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正常年份,此區域東南信風盛行。可是每隔數年,東南信風減弱,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據此完成5~6題。
5.厄爾尼諾年會使秘魯漁業受損,下圖為“厄爾尼諾年秘魯漁場的關聯圖”,判斷方框Ⅰ、Ⅱ、Ⅲ、Ⅳ相應內容的排序,正確的是
①魚類和海鳥大量死亡 ②上升流減弱 ③浮游生物減少 ④營養鹽類減少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①④③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厄爾尼諾年,秘魯沿岸由于東南信風減弱,赤道附近表層暖水向東回流,赤道太平洋東部暖海水南侵,使得上升流減弱,營養鹽類上涌減少,導致浮游生物減少,魚類和海鳥大量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湖北武漢期中)厄爾尼諾現象指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正常年份,此區域東南信風盛行。可是每隔數年,東南信風減弱,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水溫升高,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據此完成5~6題。
6.下列地理現象,可能與厄爾尼諾有關的是
①澳大利亞東岸干旱 ②秘魯沿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 ③印度尼西亞森林大火 
④2008年我國南方雪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在厄爾尼諾年,太平洋西岸由于氣流上升減弱,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出現干旱甚至森林火災;太平洋東岸荒漠地帶暴雨成災、洪水泛濫。2008年我國南方雪災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湖南邵陽月考)近20年來,全球海平面除總體呈上升趨勢外,還伴隨著明顯的年際變化。下圖示意近20年衛星觀測的海平面變化趨勢,以及通過測算全球海水質量變化和海水熱容量變化得出的海平面變化趨勢。據此完成7~8題。
7.全球海水質量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兩極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殼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材料可知,近2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地區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質量增加,①③正確;
洋流流量變化不會影響海水整體質量,②錯誤;
地殼抬升會影響海水水位,但不會影響海水質量,④錯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湖南邵陽月考)近20年來,全球海平面除總體呈上升趨勢外,還伴隨著明顯的年際變化。下圖示意近20年衛星觀測的海平面變化趨勢,以及通過測算全球海水質量變化和海水熱容量變化得出的海平面變化趨勢。據此完成7~8題。
8.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圖示曲線出現明顯
低谷,該時段從太平洋蒸發的水汽大部分以
降水的形式降至
A.秘魯 B.智利
C.澳大利亞東部 D.美國西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11年拉尼娜事件,說明赤道太平洋東部(秘魯、智利沿岸)水溫較低,氣流下沉增強,降水減小,A、B錯誤;
赤道太平洋西部(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水溫較高,氣流上升增強,降水增多,C正確;
美國西部降水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關系不大,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蒸發霧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海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的現象,發生在海面上的此類天氣現象被北方漁民稱為“海浩”。2020年大連附近海面多次出現“海浩”奇觀,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如下圖),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據此完成9~10題。
9.“海浩”現象常出現在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能力提升
結合材料信息可知,“海浩”實際上為蒸發霧,
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海
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的現
象。選項A、B、C、D四個時間中,冬季冷空
氣活躍,且冬季清晨降溫幅度大,海洋上空蒸
發的水汽更易凝結成霧,“海浩”現象多發,D正確;
春季子夜的降溫幅度較冬季清晨小(一天中日出前后氣溫最低),A錯;
夏季冷空氣欠發育,秋季正午氣溫較高,水汽難以凝結,B、C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蒸發霧是指當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引起海水急劇蒸發,水汽在寒冷空氣中凝結為霧的現象,發生在海面上的此類天氣現象被北方漁民稱為“海浩”。2020年大連附近海面多次出現“海浩”奇觀,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如下圖),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觀賞。據此完成9~10題。
10.“海浩”現象發生時
A.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大
B.海—氣間溫差大,風力較小
C.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大
D.海—氣間溫差小,風力較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根據材料中“干冷空氣流過相對溫暖的水面”可知,“海浩”現象發生時,海—氣間溫差大,有利于加劇海面蒸發。同時,溫差大,則氣壓差大,風力較大,更有利于形成“海面上薄霧繚繞,宛如仙境”的景觀,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浙江湖州模擬)2022年11月至12月,監測數據顯示Nino3.4海域表層水溫距平在-1.0 ℃以下。讀圖完成11~12題。
11.2022年12月
A.沃克環流的西側氣流下沉增強
B.秘魯沿岸沙漠地區開滿鮮花
C.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循環增強
D.秘魯沿岸上升補償流減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2年11月至12月Nino3.4海域表
層水溫降低,可以推測出現了拉
尼娜現象,此時信風增強,赤道
太平洋海域表層海水大量向西流,
沃克環流西側氣流上升加劇,故
A錯誤;
秘魯沿岸上升補償流增強,沿岸干旱加劇,不會開滿鮮花,故排除B、D;
南美西海岸寒流勢力增強,降水減少,東澳大利亞暖流增強,澳大利亞東北側降水增多,水循環增強,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浙江湖州模擬)2022年11月至12月,監測數據顯示Nino3.4海域表層水溫距平在-1.0 ℃以下。讀圖完成11~12題。
12.根據材料,推測我國2022~2023年冬春季節可能會出現
A.北澇南旱加劇
B.寒潮次數增加
C.北方供暖減少
D.臺風次數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拉尼娜現象
出現時,赤道太平流海域西側水
溫升高,氣壓降低;東側水溫降
低,氣壓升高。赤道太平洋海域
西側水溫升高,使東亞地區南北
溫差增大,冬季風勢力增強,2022~2023年冬春季節寒潮次數增多,我國北方供暖增加,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沃克環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熱力環流,圖甲是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環流”示意圖(順時針)。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洋面溫度異常升高(如圖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運用海—氣相互作用原理,分析正常年份秘魯漁場附近垂直方向的氣流運動特點。
答案 海洋是近海面大氣的主要熱源,正常年份秘魯寒流流經秘魯漁場,其溫度低,向近海面大氣傳遞的熱量少,垂直方向上氣流下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說出當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洋面的大氣水平運動方向,并分析其形成過程。
答案 自西向東。太平洋東側海水溫度高,氣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壓,西側海水溫度低,氣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壓;水平大氣由西側高壓流向東側低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冷空氣南下是我國冬季降溫的主要原因。請簡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冬季氣溫的影響。
答案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我國附近的海域水溫低,氣壓高,風是由高壓流向低壓,高壓阻擋冷空氣南下,冬季風勢力減弱,因而我國出現暖冬天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平谷区| 西和县| 徐水县| 台前县| 马山县| 普兰店市| 宜春市| 浦江县| 临洮县| 平昌县| 且末县| 宁波市| 陆川县| 江城| 台山市| 江阴市| 邹城市| 灵璧县| 鸡东县| 上饶市| 明光市| 长兴县| 盘山县| 石楼县| 平安县| 县级市| 横峰县| 丽水市| 房产| 霞浦县| 航空| 莆田市| 雷山县| 柳林县| 凤阳县| 咸宁市| 老河口市| 保康县| 邵阳市|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