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9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9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簡介

第一節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課時1 大氣的水平運動
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學習目標 1.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地轉偏向力對風的影響。(綜合思維)2.結合示意圖,闡明高空風和近地面風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3.學會閱讀等壓線圖,在等壓線圖中分析風力、風向等。(地理實踐力)
1.形成過程
地面受熱不均→空氣上升和下沉的__________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產生氣壓差(__________力)→大氣的水平運動(即風由__________區流向__________區)
2.形成原因
3.風的三種作用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對風的影響
風速 風向
水平氣壓梯度力 ________于等壓線,指向________ 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 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 始終與風向垂直 大小隨緯度增加而增大,赤道地區為零 不影響風速大小 北半球使風向________,南半球使風向_________
摩擦力  始終與風向__________ 大小與下墊面性質有關,下墊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風速__________ 與其他兩力共同作用,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__________
4.風的受力狀況與風向(以北半球為例)
項目 圖示 受力狀況 風向
高空風向 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__________共同影響 與等壓線__________
近地面風向  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_________共同影響 與等壓線之間______
風力大小的判定
(1)同一等壓線圖中,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風力小,如下圖中甲處風力大于乙處。
(2)不同等壓線圖中,若比例尺相同,相鄰兩條等壓線數值差越大,風力越大,如下圖中B處風力大于A處。
(3)不同等壓線圖中,若相鄰兩條等壓線數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風力越大,如下圖中C處風力大于D處。
下圖示意某地風向及受力分析圖。
1.[綜合思維]判斷F1、F2、F3三力的名稱并簡述其對風力、風向的影響。概括影響風力大小的自然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實踐力]在下圖中分別畫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風的形成過程,并分別分析受力狀況和最終風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實踐力]結合下圖,判斷圖中近地面A、B兩處的風向并比較風力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北京朝陽區期末)2022年11月底,我國多地遭遇超強寒潮,新疆北部牧區出現暴雪天氣。讀“亞洲部分地區不同時間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單位:hPa)”,完成1~2題。
1.11月27日20時,甲地的風向大致為(  )
A.西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東南風
2.與11月27日20時相比,11月28日20時(  )
A.黃土高原轉為南風
B.內蒙古東部地區風速加大
C.渤海海區風浪減小
D.黃海海區的氣壓顯著升高
(2023·山東淄博期末)產生雷暴的積雨云叫雷暴云,下擊暴流是一種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強下沉氣流,多出現在發展成熟的強雷暴云之中。下面左圖為“北半球下擊暴流示意圖”,右圖為受下擊暴流影響的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F1、F2、F3)平衡情況。據此完成3~5題。
3.雷暴云一般出現在(  )
A.電離層 B.對流層
C.高層大氣 D.臭氧層
4.下擊暴流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主要原因是越接近地面(  )
A.與地心距離越近,重力作用越小
B.自轉線速度越小,地轉偏向力越小
C.空氣越稠密,空氣分子間的摩擦力越小
D.氣壓越高,與周圍區域產生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5.圖中正確表示M點風向的箭頭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課時1 大氣的水平運動
梳理教材新知
1.垂直 水平氣壓梯度 高氣壓 低氣壓
2.水平氣壓梯度力
3.垂直 低壓 右偏轉 左偏轉 相反 降低 夾角
4.地轉偏向力 平行 摩擦力 成一夾角
探究核心知識
1.F1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力和風向;F2表示地轉偏向力,只影響風向;F3表示摩擦力,影響風力和風向。影響近地面風力大小的因素是摩擦力,故影響風力大小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與風源地距離,氣壓,水陸熱力性質,地形起伏與走向、狹管效應,水域面積,植被等。
2.繪圖略。南半球近地面: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左偏轉,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形成東南風。南半球高空: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形成東風。
3.若圖示為北半球,A處為西南風,B處為西北風。若圖示為南半球,A處為東南風,B處為西南風。B處等壓線比A處密集,故B處風力比A處大。
落實思維方法
1.C 2.B [第1題,在圖中甲點作出與等壓線垂直的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結合北半球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右偏轉,甲地形成東北風。故選C。第2題,11月28日20時黃土高原偏北處氣壓值大于偏南處,風向以偏北風為主,A錯誤;內蒙古東部地區等壓線更為密集,兩圖等值距相同,故風力加大,風速加大,B正確;渤海海區的等壓線更為密集,風力更大,風浪增大,C錯誤;黃海海區的氣壓并沒有顯著升高,D錯誤。]
3.B 4.D 5.C [第3題,對流層水汽和固體雜質多,對流運動旺盛,天氣復雜多變,雷暴云一般出現在對流層,B正確。第4題,下擊暴流接近地面時,會在地面集聚,因此下擊暴流越接近地面氣壓越高,與周圍區域形成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D正確。第5題,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是F1;而近地面的風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響,該地位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綜合來看,表示M點風向的箭頭是③。故選C。]第一節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課時1 大氣的水平運動
(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下圖為“北半球近地面某氣壓場中受力平衡的風向圖(單位:百帕)”。據此回答1~2題。
1.圖中字母c代表的是(  )
A.影響風力大小的水平氣壓梯度力
B.使風向向右偏的地轉偏向力
C.使風力增強的摩擦力
D.自由運動的近地面風向
2.若圖中d減小為零,則產生的影響是(  )
A.風力大小保持不變 B.風力大小明顯降低
C.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D.風向將會保持不變
下圖為“某區域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甲處的箭頭表示空氣運動及受力狀況,則下列各箭頭表示正確的是(  )
A.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
B.②為摩擦力
C.③為風向
D.④為地轉偏向力
4.其中乙處的風向是(  )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2023·吉林長春期末)下圖為“某地近地面等壓線圖”,圖中箭頭表示甲地風向及受力情況。據此完成5~6題。
5.表示摩擦力的箭頭是(  )
A.a B.b C.c D.d
6.關于乙處的近地面大氣狀況描述正確的是(  )
A.低氣壓區 B.氣流下沉
C.氣溫低 D.高氣壓區
(2024·湖北宜昌期末)下圖示意北半球某地某時段的近地面等壓面分布情況。據此回答7~8題。
7.圖中①地的風向最有可能的是(  )
A.東南風 B.東北風 C.西北風 D.西南風
8.此時,甲地的氣流垂直運動方向和天氣狀況是(  )
①下沉 ②上升 ③晴朗 ④陰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選擇題9~15題,每小題4分,共28分)
讀“某區域兩個時刻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單位:hPa),完成9~11題。
9.10月8日14時,黃海海域的風向為(  )
A.偏東風 B.偏西風
C.偏北風 D.偏南風
10.10月8日20時,下列四地中,風力明顯增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10月8日20時,M地與甲地相比,其風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風力更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風力更大,M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小
C.風力更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風力更小,M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小
(2023·云南昆明開學考試)天燈(又稱孔明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點燃后可徐徐升空,古時多用于傳遞訊息,現多用于祈福許愿。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等壓線圖(單位:hPa)”。據此完成12~13題。
12.若在圖中a、b、c、d四地放飛孔明燈,飛得較高的兩地與①②兩地中飛得較快的地方分別是(  )
A.a地、b地,①地 B.a地、d地,②地
C.b地、c地,①地 D.c地、d地,②地
13.若在圖中①地放飛孔明燈,則其飛行方向是(  )
A.向東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2023·浙江溫州期末)釋放探空氣球是探測高空大氣狀況的重要手段。圖1為“某日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圖2為圖1中某測站該日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測得的風向數據。圖2中的數字代表從正北順時針旋轉至該方向所轉過的度數。完成14~15題。
14.該測站可能位于圖1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5.該日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中,緯向漂移速度最快的高度可能為(  )
A.20:00釋放升至2千米時
B.2:00釋放升至6千米時
C.8: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
D.20: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
16.下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1分)
(1)圖中有M、O、P三個氣壓中心,其中高氣壓中心是________。(1分)
(2)圖示地區位于________半球,說明判斷依據。(2分)
(3)圖中②③④三處中,風力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在圖中箭頭①處,畫出水平氣流所受的力。(3分)
(5)下列等壓面示意圖中,能正確表示甲—乙沿線氣壓分布狀況的是(  )(2分)
課時1 大氣的水平運動
1.D 2.C [第1題,由圖可知,a是水平氣壓梯度力,b是地轉偏向力,d是摩擦力,c是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的近地面風向。故D正確。第2題,當圖中d(摩擦力)減小為零時,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平衡,風向將與等壓線平行,風力大小明顯增加。故C正確。]
3.A 4.D [第3題,圖中①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為水平氣壓梯度力;②④方向相反,為風向和摩擦力,因②由高壓指向低壓,故②為風向,④為摩擦力;則③為地轉偏向力,且垂直于風向。A正確。故選A。第4題,由上題可知,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②為風向,則風向向左偏轉,說明此地位于南半球。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則乙處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風向向左偏轉,形成西北風。D正確。]
5.D 6.A [第5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壓線,應為水平氣壓梯度力;b與水平氣壓梯度力之間的夾角約30°,由高壓指向低壓,為風向;c垂直于風向,為地轉偏向力;d與風向相反,為摩擦力。D正確。第6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a為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說明乙為低氣壓中心,垂直方向上為氣流上升,近地面氣溫應該較高,A正確。]
7.B 8.A [第7題,甲地近地面氣壓值大于1 010 hPa,乙地近地面氣壓值低于1 010 hPa,甲地氣壓高于乙地,水平氣壓梯度力由甲地指向乙地,即由北指向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則①地風向由東北吹向西南,為東北風,B正確。第8題,甲地等壓面向上凸出,為高壓中心,中心氣流下沉,①正確、②錯誤。氣流下沉,溫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結,天氣晴朗,③正確、④錯誤。A正確。]
9.D 10.C 11.A [第9題,結合10月8日14時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可知,黃海東南部為高氣壓中心,西北部為低氣壓中心,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然后根據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30°~45°可知,10月8日14時黃海海域的風向為偏南風,D正確。第10題,比較兩圖可知,10月8日20時,丙地等壓線變得更為密集,故丙地風力明顯增大,C正確。甲、乙、丁處等壓線變得稀疏,所以風力減小。第11題,讀圖可知,10月8日20時,與甲地相比,M地等壓線更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風力更大;M地地處沿海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地面摩擦力小,風力大;甲地地處內陸地區,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面摩擦力大,風力小。故A正確。]
12.C 13.A [第12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b地、c地位于低氣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孔明燈飛得較高;a地、d地位于高氣壓中心,盛行下沉氣流,孔明燈飛得較低。①地等壓線密集,風力較大,飛得較快;②地等壓線稀疏,風力較小,飛得較慢,C正確。第13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①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東北,該地位于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為西風,故孔明燈飛向東方,A正確。]
14.D 15.C [第14題,結合圖2風向可知,近地面風向大約為150°,代表東南風。結合圖1可知,丁地風向為東南風,甲、乙、丙等壓線較為稀疏,甲、丙為偏西風,乙為偏北風,D正確。第15題,緯向指示東西方向。結合圖2可知,當風向處在90°、270°附近,氣球處于緯向移動,且高度越高,風速越快。8: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風向為偏西風(270°左右),氣球處于緯向移動,且高度較高,風速較快。故C正確。]
16.(1)P
(2)北 依據:水平氣流向右偏轉。
(3)③ 等壓線最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
(4)如圖所示:
(5)D(共49張PPT)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移動
第一節
第三章 大氣的運動
大氣的水平運動
課時1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1.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地轉偏向力對風的影響。(綜合思維)
2.結合示意圖,闡明高空風和近地面風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
3.學會閱讀等壓線圖,在等壓線圖中分析風力、風向等。(地理實踐力)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形成過程
地面受熱不均→空氣上升和下沉的______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產生氣壓差(_________
_____力)→大氣的水平運動(即風由_______區流向_______區)
2.形成原因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地面受熱不均
垂直
水平氣壓
梯度
高氣壓
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三種作用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對風的影響
風速 風向
水平氣壓梯度力 _____于等壓線,指向_____ 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 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 始終與風向垂直 大小隨緯度增加而增大,赤道地區為零 不影響風速大小 北半球使風向______,南半球使風向______
垂直
低壓
右偏轉
左偏轉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對風的影響
風速 風向
摩擦力  始終與風向_____ 大小與下墊面性質有關,下墊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風速_____ 與其他兩力共同作用,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_____
相反
降低
夾角
4.風的受力狀況與風向(以北半球為例)
項目 圖示 受力狀況 風向
高空風向 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__________共同影響 與等壓線_____
近地面風向  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_______共同影響 與等壓線之間_________
地轉偏向力
平行
摩擦力
成一夾角
風力大小的判定
(1)同一等壓線圖中,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風力小,如下圖中甲處風力大于乙處。
(2)不同等壓線圖中,若比例尺相同,相鄰兩條等壓線數值差越大,風力越大,如下圖中B處風力大于A處。
(3)不同等壓線圖中,若相鄰兩條等壓線數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風力越大,如下圖中C處風力大于D處。
如圖示意某地風向及受力分析圖。
1.[綜合思維]判斷F1、F2、F3三力的名稱并簡述其對風力、風向的影響。概括影響風力大小的自然條件。
答案 F1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力和風向;F2表示地轉偏向力,只影響風向;F3表示摩擦力,影響風力和風向。影響近地面風力大小的因素是摩擦力,故影響風力大小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與風源地距離,氣壓,水陸熱力性質,地形起伏與走向、狹管效應,水域面積,植被等。
如圖示意某地風向及受力分析圖。
2.[地理實踐力]在下圖中分別畫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風的形成過程,并分別分析受力狀況和最終風向。
答案 繪圖略。南半球近地面:受水平氣壓
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響,
風向左偏轉,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形成
東南風。南半球高空: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
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形成東風。
如圖示意某地風向及受力分析圖。
3.[地理實踐力]結合下圖,判斷圖中近地面A、B兩處的風向并比較風力大小。
答案 若圖示為北半球,A處為西南風,B處為西北風。若圖示為南半球,A處為東南風,B處為西南風。B處等壓線比A處密集,故B處風力比A處大。
(2023·北京朝陽區期末)2022年11月底,我國多地遭遇超強寒潮,新疆北部牧區出現暴雪天氣。讀“亞洲部分地區不同時間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單位:hPa)”,完成1~2題。
1.11月27日20時,甲地的風向大致為
A.西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東南風

在圖中甲點作出與等壓線垂直的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結合北半球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右偏轉,甲地形成東北風。故選C。
(2023·北京朝陽區期末)2022年11月底,我國多地遭遇超強寒潮,新疆北部牧區出現暴雪天氣。讀“亞洲部分地區不同時間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單位:hPa)”,完成1~2題。
2.與11月27日20時相比,11月28日
20時
A.黃土高原轉為南風
B.內蒙古東部地區風速加大
C.渤海海區風浪減小
D.黃海海區的氣壓顯著升高

11月28日20時黃土高原偏北處氣壓值大于偏南處,風向以偏北風為主,A錯誤;
內蒙古東部地區等壓線更為密集,兩圖等值距相同,故風力加大,風速加大,B正確;
渤海海區的等壓線更為密集,風力更大,風浪增大,C錯誤;
黃海海區的氣壓并沒有顯著升高,D錯誤。
(2023·山東淄博期末)產生雷暴的積雨云叫雷暴云,下擊暴流是一種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強下沉氣流,多出現在發展成熟的強雷暴云之中。下面左圖為“北半球下擊暴流示意圖”,右圖為受下擊暴流影響的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F1、F2、F3)平衡情況。據此完成3~5題。
3.雷暴云一般出現在
A.電離層 B.對流層
C.高層大氣 D.臭氧層

對流層水汽和固體雜質多,對流運動旺盛,天氣復雜多變,雷暴云一般出現在對流層,B正確。
(2023·山東淄博期末)產生雷暴的積雨云叫雷暴云,下擊暴流是一種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強下沉氣流,多出現在發展成熟的強雷暴云之中。下面左圖為“北半球下擊暴流示意圖”,右圖為受下擊暴流影響的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F1、F2、F3)平衡情況。據此完成3~5題。
4.下擊暴流越接近地面風速越大,主要原因是越接近地面
A.與地心距離越近,重力作用越小
B.自轉線速度越小,地轉偏向力越小
C.空氣越稠密,空氣分子間的摩擦力越小
D.氣壓越高,與周圍區域產生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

下擊暴流接近地面時,會在地面集聚,因此下擊暴流越接近地面氣壓越高,與周圍區域形成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D正確。
(2023·山東淄博期末)產生雷暴的積雨云叫雷暴云,下擊暴流是一種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強下沉氣流,多出現在發展成熟的強雷暴云之中。下面左圖為“北半球下擊暴流示意圖”,右圖為受下擊暴流影響的M點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壓線分布及空氣質點的瞬時受力(F1、F2、F3)平衡情況。據此完成3~5題。
5.圖中正確表示M點風向的箭頭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是F1;而近地面的風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響,該地位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綜合來看,表示M點風向的箭頭是③。故選C。
課時對點練
下圖為“北半球近地面某氣壓場中受力平衡的風向圖(單位:百帕)”。據此回答1~2題。
1.圖中字母c代表的是
A.影響風力大小的水平氣壓梯度力
B.使風向向右偏的地轉偏向力
C.使風力增強的摩擦力
D.自由運動的近地面風向

由圖可知,a是水平氣壓梯度力,b是地轉偏向力,d是摩擦力,c是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的近地面風向。故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下圖為“北半球近地面某氣壓場中受力平衡的風向圖(單位:百帕)”。據此回答1~2題。
2.若圖中d減小為零,則產生的影響是
A.風力大小保持不變
B.風力大小明顯降低
C.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D.風向將會保持不變

當圖中d(摩擦力)減小為零時,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平衡,風向將與等壓線平行,風力大小明顯增加。故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圖為“某區域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甲處的箭頭表示空氣運動及受力狀況,則下列各箭頭表示正確的是
A.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
B.②為摩擦力
C.③為風向
D.④為地轉偏向力

圖中①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為水平氣壓梯度力;②④方向相反,為風向和摩擦力,因②由高壓指向低壓,故②為風向,④為摩擦力;則③為地轉偏向力,且垂直于風向。A正確。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圖為“某區域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3~4題。
4.其中乙處的風向是
A.東北風
B.東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由上題可知,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②為風向,則風向向左偏轉,說明此地位于南半球。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則乙處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大致由北指向南,風向向左偏轉,形成西北風。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吉林長春期末)如圖為“某地近地面等壓線圖”,圖中箭頭表示甲地風向及受力情況。據此完成5~6題。
5.表示摩擦力的箭頭是
A.a    B.b    C.c    D.d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壓線,應為水平氣壓梯度力;b與水平氣壓梯度力之間的夾角約30°,由高壓指向低壓,為風向;c垂直于風向,為地轉偏向力;d與風向相反,為摩擦力。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吉林長春期末)如圖為“某地近地面等壓線圖”,圖中箭頭表示甲地風向及受力情況。據此完成5~6題。
6.關于乙處的近地面大氣狀況描述正確的是
A.低氣壓區 B.氣流下沉
C.氣溫低 D.高氣壓區

根據上題分析可知,a為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壓指向低壓,說明乙為低氣壓中心,垂直方向上為氣流上升,近地面氣溫應該較高,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湖北宜昌期末)下圖示意北半球某地某時段的近地面等壓面分布情況。據此回答7~8題。
7.圖中①地的風向最有可能的是
A.東南風  B.東北風  C.西北風  D.西南風

甲地近地面氣壓值大于1 010 hPa,乙地近地面氣壓值低于1 010 hPa,甲地氣壓高于乙地,水平氣壓梯度力由甲地指向乙地,即由北指向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則①地風向由東北吹向西南,為東北風,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湖北宜昌期末)下圖示意北半球某地某時段的近地面等壓面分布情況。據此回答7~8題。
8.此時,甲地的氣流垂直運動方向和天氣狀況是
①下沉 ②上升 ③晴朗 ④陰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甲地等壓面向上凸出,為高壓中心,中心氣流下沉,①正確、②錯誤。
氣流下沉,溫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結,天氣晴朗,③正確、④錯誤。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某區域兩個時刻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單位:hPa),完成9~11題。
9.10月8日14時,黃海海域的風向為
A.偏東風 B.偏西風
C.偏北風 D.偏南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結合10月8日14時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可知,黃海東南部為高氣壓中心,西北部為低氣壓中心,先畫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然后根據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30°~45°可知,10月8日14時黃海海域的風向為偏南風,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某區域兩個時刻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單位:hPa),完成9~11題。
10.10月8日20時,下列四地中,風力明顯增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比較兩圖可知,10月8日20時,丙地等壓線變得更為密集,故丙地風力明顯增大,C正確。甲、乙、丁處等壓線變得稀疏,所以風力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某區域兩個時刻等壓線分布示意圖”(單位:hPa),完成9~11題。
11.10月8日20時,M地與甲地相比,其風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A.風力更大,M地地面摩擦力小
B.風力更大,M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小
C.風力更小,M地地面摩擦力大
D.風力更小,M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圖可知,10月8日20時,與甲地相比,M地等壓線更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風力更大;M地地處沿海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地面摩擦力小,風力大;甲地地處內陸地區,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面摩擦力大,風力小。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云南昆明開學考試)天燈(又稱孔明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點燃后可徐徐升空,古時多用于傳遞訊息,現多用于祈福許愿。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等壓線圖(單位:hPa)”。據此完成12~13題。
12.若在圖中a、b、c、d四地放飛孔明燈,
飛得較高的兩地與①②兩地中飛得較快的
地方分別是
A.a地、b地,①地
B.a地、d地,②地
C.b地、c地,①地
D.c地、d地,②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b地、c地位于低氣壓中心,盛行上升氣流,孔明燈飛得較高;a地、d地位于高氣壓中心,盛行下沉氣流,孔明燈飛得較低。①地等壓線密集,風力較大,飛得較快;②地等壓線稀疏,風力較小,飛得較慢,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云南昆明開學考試)天燈(又稱孔明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點燃后可徐徐升空,古時多用于傳遞訊息,現多用于祈福許愿。下圖為“北半球某區域等壓線圖(單位:hPa)”。據此完成12~13題。
13.若在圖中①地放飛孔明燈,則其飛行方向是
A.向東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①地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東北,該地位于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為西風,故孔明燈飛向東方,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浙江溫州期末)釋放探空氣球是探測高空大氣狀況的重要手段。圖1為“某日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圖2為圖1中某測站該日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測得的風向數據。圖2中的數字代表從正北順時針旋轉至該方向所轉過的度數。完成14~15題。
14.該測站可能位于圖1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結合圖2風向可知,近地面風向大約為150°,代表東南風。結合圖1可知,丁地風向為東南風,甲、乙、丙等壓線較為稀疏,甲、丙為偏西風,乙為偏北風,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浙江溫州期末)釋放探空氣球是探測高空大氣狀況的重要手段。圖1為“某日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圖2為圖1中某測站該日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測得的風向數據。圖2中的數字代表從正北順時針旋轉至該方向所轉過的度數。完成14~15題。
15.該日不同時刻釋放的探空氣球中,緯向漂移速度最快的高度可能為
A.20:00釋放升至2千米時
B.2:00釋放升至6千米時
C.8: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
D.20: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緯向指示東西方向。結合圖2可知,當風向處在90°、270°附近,氣球處于緯向移動,且高度越高,風速越快。8:00釋放升至14千米時,風向為偏西風(270°左右),氣球處于緯向移動,且高度較高,風速較快。故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右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M、O、P三個氣壓中心,其中高氣壓中心是____。
P
從圖中水平氣流運動方向可知,P為高氣壓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右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2)圖示地區位于____半球,說明判斷依據。

答案 依據:水平氣流向右偏轉。 
從水平氣流向右偏轉可知,圖示地區位于北半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右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3)圖中②③④三處中,風力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壓線最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
③處等壓線最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最大,風力最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右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4)在圖中箭頭①處,畫出水平氣流所受的力。
答案 如圖所示:
已知①處位于北半球,根據風與三種力的關系即可畫出三種力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右圖是“某氣象局繪制的某日10時近地面的氣壓與氣流狀況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5)下列等壓面示意圖中,能正確表示甲—乙沿線氣壓分布狀況的是

甲—乙沿線近地面M、O為低氣壓中心,等壓面向下凹;其高空為高氣壓中心,等壓面向上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課時2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學習目標 1.通過示意圖,描述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地理實踐力)2.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綜合思維)
1.大氣環流
(1)概念:地球上__________、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稱為大氣環流。
(2)影響:調節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__________分布,對各地的天氣和氣候具有重要影響。
2.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三圈環流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①氣壓帶(北半球)
氣壓帶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氣壓帶 南北緯5°之間 赤道地區接受太陽光熱多,終年炎熱,近地面空氣受熱__________
C __________帶 __________附近 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偏轉成西南風,并不斷__________,使近地面氣壓升高
E __________帶 __________附近 近地面氣流__________
G 極地高氣壓帶 北極地區 終年嚴寒,空氣冷卻__________
②風帶(北半球)
風帶 分布 風向
B _________帶 赤道~30°N之間 __________風
D _________帶 __________之間 __________風
F _________帶 60°N~90°N之間 __________風
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半球各風帶風向與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形成6個風帶
氣壓帶、風帶的判斷
(1)抓“動力”——突破氣壓帶的成因
①熱力型成因:與氣溫有關,氣溫高,近地面氣壓低;氣溫低,近地面氣壓高。
赤道低氣壓帶 近地面受熱,空氣膨脹上升
極地高氣壓帶 近地面冷卻,空氣收縮下沉
②動力型成因:與氣溫無關,與氣流垂直運動有關。氣流上升,則近地面氣壓低;氣流下沉,則近地面氣壓高。
副熱帶高氣壓帶 高空氣流堆積下沉而成
副極地低氣壓帶 近地面暖空氣被迫爬升(抬升)形成
(2)抓“偏轉”——突破風帶的風向
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中,先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布確定風帶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如下圖所示: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斷
①記憶——看緯度位置:緯線0°、30°、60°、90°附近分別是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②辨別——看相間特點: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且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半球對稱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③判斷——看圖形特點:氣壓帶和風帶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2022年12月24日,中國開啟了第39次南極科考。255名科考隊員分乘“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的碼頭出發前往南極。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魔鬼西風帶”是指位于南緯40°至南緯60°之間的西風帶,因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也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1.[地理實踐力]依據氣壓帶、風帶分布特點,在下圖適當的位置中用“→”畫出“魔鬼西風帶”風向。
2.[綜合思維]“魔鬼西風帶”海況惡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實踐力]“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到達南極長城站后,科考隊員會看到長城站的五星紅旗主要朝什么方向飄揚?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湖南婁底月考)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完成1~2題
1.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點位于30°N附近
B.乙點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
2.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上,由于冷暖氣流相遇形成的氣壓帶是(  )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副極地低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
(2023·山東煙臺月考)下圖中箭頭表示空氣運動方向。讀圖,完成3~5題。
3.若該圖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緯度較乙地低,則(  )
A.該環流是高緯環流
B.該環流是低緯環流
C.甲、乙之間近地面為盛行西風帶
D.甲、乙之間近地面為東北信風帶
4.若該圖為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甲地緯度較乙地高且晝夜季節變化特別大,則下圖四個風向箭頭中正確表示甲、乙之間風帶的是(  )
5.若該圖表示北半球低緯環流,則下圖中能正確反映甲地兩側大氣運動的是(  )
課時2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梳理教材新知
1.(1)大范圍 (2)水熱
2.(2)①膨脹上升 副熱帶高氣壓 30°N 堆積下沉 副極地低氣壓 60°N 爬升 收縮下沉 ②東北信風 東北 盛行西風 30°N~60°N 西南 極地東風 東北
探究核心知識
1.
2.常年以西風為主,風速較大,多狂風巨浪;地處溫帶,多氣旋活動,雨雪天氣多,因此海況惡劣。
3.向西北方向飄揚。原因:長城站地處南半球極地東風帶,盛行東南風。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60°N附近的極鋒,是由低緯度的暖氣流和高緯度的冷氣流相遇形成的,暖氣流爬升到鋒面上方,結合圖可以判斷出甲點位于30°N附近,乙點位于90°N附近,A正確。第2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來自低緯度的暖氣流和來自極地地區的冷氣流在60°緯線附近相遇,暖氣流被迫爬升形成的,是動力作用的結果,C正確。]
3.C 4.A 5.D [第3題,若該圖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緯度較乙地低,則甲地盛行下沉氣流,位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乙地盛行上升氣流,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該環流為中緯環流,甲、乙之間近地面為盛行西風帶。第4題,據題干判斷,該圖為南半球高緯環流,甲、乙之間為極地東風帶,風向為東南風。第5題,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兩側風帶分別是東北信風帶(東北風)與盛行西風帶(西南風)。]課時2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2024·河南鄭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局部地區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圖中繪制完全正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繪制完全正確的圖中的氣壓帶是(  )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 D.副極地低氣壓帶
(2023·江蘇蘇州期末)下面四幅圖為“某地近地面風帶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四個風帶位于北半球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④
4.①③風帶之間的氣壓帶是(  )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極地低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 D.副熱帶高氣壓帶
(2023·河南新鄉月考)讀“北半球三圈環流圖”,完成5~6題。
5.正確表示上圖中e氣壓帶兩側大氣運動方向的是(  )
6.下列風帶或氣壓帶名稱正確的是(  )
A.a為熱帶低氣壓帶
B.c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C.e為盛行西風帶
D.b為東南信風帶
下圖為“全球三圈環流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若乙氣壓帶的成因是熱力原因,則②處盛行(  )
A.西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東南風
8.若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丙為極地高氣壓帶
B.甲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C.②風帶為信風帶
D.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
(2023·湖北宜昌期末)下圖是小明同學在學習大氣環流時手繪的“北半球某季節三圈環流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甲、乙示意風帶,其盛行風向分別為(  )
A.東南風、西北風 B.東南風、西南風
C.東北風、西南風 D.東北風、西北風
10.圖中氣流運動方向表示錯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選擇題11~16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2024·重慶市開學考試)下圖為“四個氣壓帶的等壓面與等溫面示意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1~12題。
11.四圖中屬于熱高壓的是(  )
A.①圖 B.②圖 C.③圖 D.④圖
12.①②③④四圖依次對應的為(  )
A.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
D.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
(2023·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部分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3.關于圖③中E氣壓帶所在半球與名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B.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C.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D.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14.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由南向北排序正確的是(  )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其中,自然地理中的各類循環模式圖的構建是最常見的典型案例。讀圖,回答15~16題。
15.若此圖表示中緯度或高緯度的大氣環流狀況,且S表示南方。關于地點G和近地面風向b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副熱帶高氣壓帶 西南風 ②極地高氣壓帶 東北風 ③副熱帶高氣壓帶 西北風 ④極地高氣壓帶 東南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若此圖表示部分地區三圈環流,b地的風向為西北風,則(  )
A.此圖表示的是南半球中緯環流
B.G地為極地高氣壓帶
C.H地為赤道低氣壓帶
D.G地為多雨帶
17.(2023·陜西咸陽月考)下圖中,圖甲為“地表三圈環流局部剖面圖(N為北極點)”;圖乙為“某季節某半球近地面風帶分布模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8分)
(1)寫出圖甲中表示緯度為30°、60°的點的字母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寫出圖甲中B處風帶的名稱________,它與圖乙中______(填“a”或“b”)風帶風向一致。(2分)
(3)分別分析N、E兩氣壓帶的形成原因。(4分)
課時2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1.C 2.B
3.A 4.A [第3題,圖中①風帶和④風帶的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比,均向右偏轉,說明①④風帶位于北半球;②和③風帶的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比,均向左偏轉,說明②③風帶位于南半球。故A正確。第4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風帶為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帶,③風帶為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說明①③風帶之間分布的氣壓帶是赤道低氣壓帶,故A正確。]
5.B 6.B [第5題,e為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南部為盛行西風帶,北部為極地東風帶,B正確。第6題,a為赤道低氣壓帶,b為東北信風帶,c為副熱帶高氣壓帶,d為盛行西風帶,e為副極地低氣壓帶,故選B。]
7.D 8.D [第7題,根據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可知,圖中乙所在地區氣流上升,且乙氣壓帶的成因是熱力原因,則乙為赤道低氣壓帶;丙所在地區氣流下沉,為高壓中心,且丙位于乙的南部,則丙是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②風從丙向北流向乙,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左偏轉,為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則②處盛行東南風。第8題,若圖中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說明乙是副極地低氣壓帶,甲為極地高氣壓帶,丙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則②風帶為盛行西風帶,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D正確。]
9.C 10.C [第9題,甲風帶位于0°~30°N之間,為東北信風帶,盛行東北風;乙風帶位于30°N~60°N之間,為盛行西風帶,盛行西南風,C正確。第10題,圖中乙所在的區域為中緯環流,高空大氣應由高緯流向低緯,高空氣流③的運動方向表示錯誤。C正確。]
11.A 12.B [第11題,①圖中近地面氣溫高,氣壓高,是熱高壓,A正確;②圖中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是熱低壓,B錯誤;③圖中近地面氣溫低,氣壓高,是冷高壓,C錯誤;④圖中近地面氣溫低,氣壓低,是冷低壓,D錯誤。故選A。第12題,結合上題分析可知,①圖是熱高壓,對應副熱帶高氣壓帶;②圖是熱低壓,對應赤道低氣壓帶;③圖是冷高壓,對應極地高氣壓帶;④圖是冷低壓,對應副極地低氣壓帶,B正確。]
13.A 14.C [第13題,讀圖可知,E氣壓帶位于30°緯線附近,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其南側為東北風,故E氣壓帶為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故選A。第14題,結合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等知識可知,M為位于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N為位于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E為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F為位于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由南向北的排序為②①③④,故選C。]
15.B 16.A [第15題,據圖可知,地點G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為高氣壓;S表示南方,則圖中b的風從北方吹來,應是偏北風,故B正確。第16題,三圈環流中,只有南半球的盛行西風為西北風,因此此圖表示的是南半球中緯環流,A正確;該盛行西風由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故B、C錯誤;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G地高溫少雨,D錯誤。]
17.(1)C E
(2)東北信風帶 a
(3)極地地區終年寒冷,氣流受冷收縮下沉形成極地高氣壓帶(N)。寒冷的極地東風南下與較暖的盛行西風相遇,暖濕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使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E)。(共43張PPT)
巖石圈物質循環
第一節
第三章 大氣的運動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課時2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1.通過示意圖,描述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地理實踐力)
2.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律。(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大氣環流
(1)概念:地球上_______、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稱為大氣環流。
(2)影響:調節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_____分布,對各地的天氣和氣候具有重要影響。
大范圍
水熱
2.三圈環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1)三圈環流的形成(以北半球為例)
均勻的地球表面(假設)
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
均和地轉偏向力影響
三圈環流
a.低緯環流
b.中緯環流
c.高緯環流
(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①氣壓帶(北半球)
氣壓帶 分布 形成
A 赤道低氣壓帶 南北緯5°之間 赤道地區接受太陽光熱多,終年炎熱,近地面空氣受熱_________
膨脹上升
氣壓帶 分布 形成
C ________________帶 _____附近 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偏轉成西南風,并不斷______
____,使近地面氣壓升高
E ________________帶 _____附近 近地面氣流_____
G 極地高氣壓帶 北極地區 終年嚴寒,空氣冷卻____
_____
副熱帶高
氣壓
30°N
堆積
下沉
副極地低
氣壓
60°N
爬升
收縮
下沉
②風帶(北半球)
風帶 分布 風向
B _________帶 赤道~30°N之間 _____風
D _________帶 ____________之間 _____風
F _________帶 60°N~90°N之間 _____風
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半球各風帶風向與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形成6個風帶
東北信風
東北
盛行西風
30°N~60°N
西南
極地東風
東北
氣壓帶、風帶的判斷
(1)抓“動力”——突破氣壓帶的成因
①熱力型成因:與氣溫有關,氣溫高,近地面氣壓低;氣溫低,近地面氣壓高。
赤道低氣壓帶 近地面受熱,空氣膨脹上升
極地高氣壓帶 近地面冷卻,空氣收縮下沉
②動力型成因:與氣溫無關,與氣流垂直運動有關。氣流上升,則近地面氣壓低;氣流下沉,則近地面氣壓高。
副熱帶高氣壓帶 高空氣流堆積下沉而成
副極地低氣壓帶 近地面暖空氣被迫爬升(抬升)形成
(2)抓“偏轉”——突破風帶的風向
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中,先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布確定風帶的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如下圖所示: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斷
①記憶——看緯度位置:緯線0°、30°、60°、90°附近分別是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②辨別——看相間特點: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且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半球對稱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③判斷——看圖形特點:氣壓帶和風帶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2022年12月24日,中國開啟了第39次南極科考。255名
科考隊員分乘“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
海的碼頭出發前往南極。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
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魔
鬼西風帶”是指位于南緯40°至南緯60°之間的西風帶,因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也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1.[地理實踐力]依據氣壓帶、風帶分布特點,在右圖適當的位置中用“→”畫出“魔鬼西風帶”風向。
答案 
2022年12月24日,中國開啟了第39次南極科考。255名
科考隊員分乘“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
海的碼頭出發前往南極。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
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魔
鬼西風帶”是指位于南緯40°至南緯60°之間的西風帶,因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也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2.[綜合思維]“魔鬼西風帶”海況惡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常年以西風為主,風速較大,多狂風巨浪;地處溫帶,多氣旋活動,雨雪天氣多,因此海況惡劣。
2022年12月24日,中國開啟了第39次南極科考。255名
科考隊員分乘“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
海的碼頭出發前往南極。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
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魔
鬼西風帶”是指位于南緯40°至南緯60°之間的西風帶,因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也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3.[地理實踐力]“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到達南極長城站后,科考隊員會看到長城站的五星紅旗主要朝什么方向飄揚?原因是什么?
答案 向西北方向飄揚。原因:長城站地處南半球極地東風帶,盛行東南風。
(2023·湖南婁底月考)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完成1~2題
1.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點位于30°N附近
B.乙點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

60°N附近的極鋒,是由低緯度的暖氣流和高緯度的冷氣流相遇形成的,暖氣流爬升到鋒面上方,結合圖可以判斷出甲點位于30°N附近,乙點位于90°N附近,A正確。
(2023·湖南婁底月考)讀“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完成1~2題
2.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上,由于冷暖氣流相遇形成的氣壓帶是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副極地低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

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來自低緯度的暖氣流和來自極地地區的冷氣流在60°緯線附近相遇,暖氣流被迫爬升形成的,是動力作用的結果,C正確。
(2023·山東煙臺月考)下圖中箭頭表示空氣運動方向。讀圖,完成3~5題。
3.若該圖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緯度較乙地低,則
A.該環流是高緯環流
B.該環流是低緯環流
C.甲、乙之間近地面為盛行西風帶
D.甲、乙之間近地面為東北信風帶

若該圖為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緯度較乙地低,則甲地盛行下沉氣流,位于副熱帶高氣壓帶;乙地盛行上升氣流,位于副極地低氣壓帶。該環流為中緯環流,甲、乙之間近地面為盛行西風帶。
(2023·山東煙臺月考)下圖中箭頭表示空氣運動方向。讀圖,完成3~5題。
4.若該圖為南半球三圈環流的一部分,甲地緯度較乙地高且晝夜季節變化特別大,則下圖四個風向箭頭中正確表示甲、乙之間風帶的是

據題干判斷,該圖為南半球高緯環流,甲、乙之間為極地東風帶,風向為東南風。
(2023·山東煙臺月考)下圖中箭頭表示空氣運動方向。讀圖,完成3~5題。
5.若該圖表示北半球低緯環流,則下圖中能正確反映甲地兩側大氣運動的是

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兩側風帶分別是東北信風帶(東北風)與盛行西風帶(西南風)。
課時對點練
(2024·河南鄭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局部地區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圖中繪制完全正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基礎過關
①圖中甲若為高氣壓帶,風由高壓吹向南、北兩側的低壓;若為低氣壓帶,風則由南、北兩側的高壓吹來,故A錯誤;
②圖中根據風向可知,該氣壓帶為高氣壓帶,風帶1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左偏轉,而風帶2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右偏轉,不符合南、北半球的偏轉規律,故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③圖中根據風向可知,該氣壓帶為高氣壓帶,風帶1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左偏轉,風帶2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也向左偏轉,表明該氣壓帶處于南半球,故C正確;
④圖中根據風向可知,該氣壓帶為低氣壓帶,風帶1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左偏轉,而風帶2的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基礎上向右偏轉,既不符合同一半球的情況,也不符合赤道低氣壓帶附近的情況,故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繪制完全正確的圖中的氣壓帶是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 D.副極地低氣壓帶

(2024·河南鄭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局部地區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根據上題分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繪制完全正確的圖中的風帶位于南半球的高氣壓帶的南、北兩側,該高氣壓帶為副熱帶高氣壓帶,故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江蘇蘇州期末)下面四幅圖為“某地近地面風帶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四個風帶位于北半球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④

圖中①風帶和④風帶的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比,均向右偏轉,說明①④風帶位于北半球;②和③風帶的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相比,均向左偏轉,說明②③風帶位于南半球。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①③風帶之間的氣壓帶是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極地低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 D.副熱帶高氣壓帶

(2023·江蘇蘇州期末)下面四幅圖為“某地近地面風帶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風帶為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帶,③風帶為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說明①③風帶之間分布的氣壓帶是赤道低氣壓帶,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河南新鄉月考)讀“北半球三圈環流圖”,完成5~6題。
5.正確表示上圖中e氣壓帶兩側大氣運動方向的是

e為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南部為盛行西風帶,北部為極地東風帶,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河南新鄉月考)讀“北半球三圈環流圖”,完成5~6題。
6.下列風帶或氣壓帶名稱正確的是
A.a為熱帶低氣壓帶
B.c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C.e為盛行西風帶
D.b為東南信風帶

a為赤道低氣壓帶,b為東北信風帶,c為副熱帶高氣壓帶,d為盛行西風帶,e為副極地低氣壓帶,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圖為“全球三圈環流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若乙氣壓帶的成因是熱力原因,則②處盛行
A.西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東南風

根據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可知,圖中乙所在地區氣流上升,且乙氣壓帶的成因是熱力原因,則乙為赤道低氣壓帶;丙所在地區氣流下沉,為高壓中心,且丙位于乙的南部,則丙是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②風從丙向北流向乙,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左偏轉,為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則②處盛行東南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圖為“全球三圈環流局部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8.若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丙為極地高氣壓帶
B.甲為副熱帶高氣壓帶
C.②風帶為信風帶
D.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

若圖中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說明乙是副極地低氣壓帶,甲為極地高氣壓帶,丙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則②風帶為盛行西風帶,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湖北宜昌期末)下圖是小明同學在學習大氣環流時手繪的“北半球某季節三圈環流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甲、乙示意風帶,其盛行風向分別為
A.東南風、西北風
B.東南風、西南風
C.東北風、西南風
D.東北風、西北風

甲風帶位于0°~30°N之間,為東北信風帶,盛行東北風;乙風帶位于30°N~60°N之間,為盛行西風帶,盛行西南風,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湖北宜昌期末)下圖是小明同學在學習大氣環流時手繪的“北半球某季節三圈環流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10.圖中氣流運動方向表示錯誤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圖中乙所在的區域為中緯環流,高空大氣應由高緯流向低緯,高空氣流③的運動方向表示錯誤。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4·重慶市開學考試)下圖為“四個氣壓帶的等壓面與等溫面示意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1~12題。
11.四圖中屬于熱高壓的是
A.①圖 B.②圖
C.③圖 D.④圖

①圖中近地面氣溫高,氣壓高,是熱高壓,A正確;
②圖中近地面氣溫高,氣壓低,是熱低壓,B錯誤;
③圖中近地面氣溫低,氣壓高,是冷高壓,C錯誤;
④圖中近地面氣溫低,氣壓低,是冷低壓,D錯誤。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能力提升
(2024·重慶市開學考試)下圖為“四個氣壓帶的等壓面與等溫面示意圖”。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1~12題。
12.①②③④四圖依次對應的為
A.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
 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
C.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
D.赤道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①圖是熱高壓,對應副熱帶高氣壓帶;②圖是熱低壓,對應赤道低氣壓帶;③圖是冷高壓,對應極地高氣壓帶;④圖是冷低壓,對應副極地低氣壓帶,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部分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3.關于圖③中E氣壓帶所在半球與名稱的說法,正確的是
A.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B.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C.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
D.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

讀圖可知,E氣壓帶位于30°緯線附近,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其南側為東北風,故E氣壓帶為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遼寧沈陽期末)下圖為“部分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4.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由南向北排序正確的是
A.④③①②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結合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規律等知識可知,M為位于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N為位于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E為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F為位于北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由南向北的排序為②①③④,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其中,自然地理中的各類循環模式圖的構建是最常見的典型案例。讀圖,回答15~16題。
15.若此圖表示中緯度或高緯度的大氣環流狀況,且S表示南
方。關于地點G和近地面風向b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副熱帶高氣壓帶 西南風 ②極地高氣壓帶 東北風 ③副熱帶高氣壓帶 西北風 ④極地高氣壓帶 東南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據圖可知,地點G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為高氣壓;S表示南方,則圖中b的風從北方吹來,應是偏北風,故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其中,自然地理中的各類循環模式圖的構建是最常見的典型案例。讀圖,回答15~16題。
16.若此圖表示部分地區三圈環流,b地的風向為西北風,則
A.此圖表示的是南半球中緯環流
B.G地為極地高氣壓帶
C.H地為赤道低氣壓帶
D.G地為多雨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三圈環流中,只有南半球的盛行西風為西北風,因此此圖表示的是南半球中緯環流,A正確;
該盛行西風由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故B、C錯誤;
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G地高溫少雨,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2023·陜西咸陽月考)下圖中,圖甲為“地表三圈環流局部剖面圖(N為北極點)”;圖乙為“某季節某半球近地面風帶分布模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圖甲中表示緯度為30°、60°的點的
字母分別是____、____。
(2)寫出圖甲中B處風帶的名稱________
_____,它與圖乙中____(填“a”或“b”
)風帶風向一致。
(3)分別分析N、E兩氣壓帶的形成原因。
C
E
東北信
風帶
a
答案 極地地區終年寒冷,氣流受冷收縮下沉形成極地高氣壓帶(N)。寒冷的極地東風南下與較暖的盛行西風相遇,暖濕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使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課時3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綜合思維)2.運用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分析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季風分布示意圖,分析并說明季風環流的形成和分布。(區域認知)
知識點一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1.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1)原因: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__________每年都在有規律地南北移動。
(2)規律: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__移。
(3)移動幅度: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緯度數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數,移動幅度為5~10個緯度數。
2.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1)成因:__________的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2)分布
①北半球
北半球冬季 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北半球__________帶被大陸上的高氣壓所切斷,尤以M__________勢力最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
北半球夏季 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北半球__________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其中N__________最為突出,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②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氣壓帶的緯向分布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__________分布。
3.對氣候的影響:大氣活動中心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其位置和強度一旦異常,就會造成世界各地天氣、氣候的異常。
高、低氣壓活動中心的判斷方法
(1)根據等壓線的閉合情況判斷: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偏低,為低氣壓中心;中心氣壓偏高,為高氣壓中心。
(2)根據季節判斷:夏季,陸地上形成低氣壓,海洋上形成高氣壓;冬季,陸地上形成高氣壓,海洋上形成低氣壓。
(3)根據風向判斷: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時,陸地上是高氣壓,海洋上是低氣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時,海洋上是高氣壓,陸地上是低氣壓。
(2024·甘肅天水期中)下圖為“2021年某日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1.與東京相比,該日北京(  )
A.氣溫較高 B.氣壓較高
C.風力較小 D.風向相近
2.該月最可能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日本海維持高壓系統存在的條件是(  )
①副高控制時間長 ②緯度高,水溫低 ③西北風,寒冷干燥 ④海域封閉,易結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識點二 季風環流
1.概念: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向隨__________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
2.典型分布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區。
3.成因:
(1)__________差異。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例如,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夏季的西南季風,就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__________,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向__________偏轉而形成的。
4.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
項目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季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西北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亞 印度洋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性質 寒冷干燥 溫暖濕潤 溫暖干燥 高溫高濕
比較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
分布 我國東部季風區、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菲律賓、我國云南南部和海南島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對農業的影響 利 雨熱同期
弊 旱澇、寒潮等災害 旱澇災害
思考  為什么東亞季風最顯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月季風環流的成因
此時東亞、南亞季風均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澳大利亞西北部的西北季風則是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向左偏轉而形成的。
2.7月季風環流的成因
此時南亞的西南季風是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向右偏轉而形成的;東亞地區的東南季風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
拓展延伸 我國東部季風區鋒面雨帶的推移
我國東部季風區各地降水的差異主要與來自太平洋上的夏季風的進退密切相關。
(1)正常年份,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正常年份,鋒面雨帶北進慢、南退快,并產生“南方雨季長、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的現象。
時間 夏季風位置 具體表現
5月 到達南部沿海地區 冬季風減弱后退。夏季風的暖濕氣流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的鋒面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這里成為全國的多雨中心
6月 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 形成“梅雨”天氣
7月上旬 到達華北、東北等地區 雨帶繼續向北、向西推進
7~8月 華北、東北等地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9月 南撤 冬季風勢力增強
10月 基本在我國大陸上消失 雨季消失
(2)非正常年份,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夏季風強的年份:鋒面雨帶北進速度快,北方較早進入雨季,易出現北澇南旱現象。
夏季風弱的年份:鋒面雨帶北進速度慢,北方較早退出雨季,易出現北旱南澇現象。
2020年9月15日,“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唐代“黑石號”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沉沒,1998年德國的一家打撈公司在沉船里打撈出水陶瓷器等文物高達6萬余件,本次展出再現了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1.[區域認知]描述東亞季風的風向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分析澳大利亞北部夏季西北季風的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理實踐力]推斷“黑石號”從我國沿海港口出發的季節,并說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回答1~2題。
1.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  )
A.暖濕 B.冷濕 C.熱干 D.冷干
2.與盛行風①形成原因無關的是(  )
A.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B.海陸輪廓
C.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地轉偏向力
課時3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知識點一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梳理教材新知
1.(1)太陽直射點 (2)北 南
2.(1)海陸熱力性質 (2)①副極地低氣壓 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副熱帶高氣壓 亞洲低壓(印度低壓) ②帶狀
落實思維方法
1.D 2.A 3.D [第1題,北京距亞洲高壓更近,受寒冷的冬季風影響更大,氣溫可能更低,A錯;讀圖可知,北京氣壓大約為1 024 hPa,東京氣壓在1 024~1 028 hPa之間,東京氣壓較高,B錯;與東京相比,北京的等壓線更密,風力更大,C錯;圖中北京和東京都位于高氣壓中心的東側,吹西北風,風向相近,D正確。第2題,根據圖中的等壓線可看出,此時歐亞大陸上的亞洲高壓勢力強大,為北半球冬季,最可能為1月,A正確。第3題,日本海緯度高,水溫低,且海域封閉,易結冰,加上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②④正確;日本海的高壓系統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無關,①錯;高氣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與西北風無關,③錯。故選D。]
知識點二 季風環流
梳理教材新知
1.季節
2.亞洲東部
3.(1)海陸熱力性質 (2)赤道 右
思考 亞洲東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導致海陸氣壓差異最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探究核心知識
1.風向: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2.北半球冬季,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
3.季節:冬季。理由:冬季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盛行西北季風,東南亞盛行東北季風,一路順風航行。
落實思維方法
1.A 2.B [第1題,讀圖可知,圖中盛行風①位于南半球低緯度地區,由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所以溫暖;該盛行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所以濕潤。因此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暖濕。第2題,盛行風①是由于北半球的東北信風隨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轉形成的;此時南半球為夏季,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洋上形成高氣壓,陸地上形成低氣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課時3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2023·江蘇常州月考)讀“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1~2題。
1.該月被甲氣壓中心切斷的氣壓帶最可能是(  )
A.極地高氣壓帶 B.赤道低氣壓帶
C.副熱帶高氣壓帶 D.副極地低氣壓帶
2.此季節,有關丁地的風向、成因表述正確的是(  )
A.西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西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C.東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D.東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2023·浙江臺州期末)下圖為“某日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3~4題。
3.甲風帶的盛行風向為(  )
A.東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
4.該日所在節氣最可能為(  )
A.清明 B.夏至 C.立秋 D.冬至
(2024·河南開封月考)讀“某區域不同季節盛行風向示意圖”,完成5~6題。
5.與圖中甲季風的成因相同的是(  )
A.東亞夏季風 B.南亞夏季風
C.東亞冬季風 D.南亞冬季風
6.圖示甲、乙兩盛行風中(  )
A.甲為西北季風,7月最為盛行
B.甲為東南季風,1月最為盛行
C.乙為西北季風,1月最為盛行
D.乙為東南季風,7月最為盛行
(2023·福建福州月考)下面四幅圖示意我國鋒面雨帶位置變化(陰影部分表示雨季)。讀圖,回答7~8題。
7.根據鋒面雨帶推移過程,四幅圖的先后順序可能為(  )
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8.當長江中下游地區“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時,鋒面雨帶位于________圖所示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河北秦皇島期末)下圖示意世界某區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氣壓和風向,①~⑥處的箭頭表示風向。據此完成9~10題。
9.關于圖中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確的是(  )
A.①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②⑤—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C.④⑤—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③⑥—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10.圖示甲、乙、丙、丁氣壓中心,切斷副熱帶高氣壓帶較明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選擇題11~15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2024·浙江余姚月考)下圖示意某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M是一個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其強度和位置對東亞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的影響。據此完成11~12題。
11.M大氣活動中心(  )
①與冷暖氣流相遇有關 ②氣流呈逆時針方向輻散 ③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 ④與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無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M大氣活動中心偏強會(  )
A.導致東亞出現暖冬現象
B.有利于東亞災害天氣減少
C.導致西北季風勢力增強
D.有利于其南部P海域航海
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中箭頭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風風向。讀圖,完成13~15題。
13.高原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B.高原面與海洋表面的熱力性質差異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節變化
D.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
14.圖中表示夏季風的是(  )
A.a、b B.b、c
C.c、d D.a、d
1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  )
A.削弱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B.削弱了東亞季風,加強了南亞季風
C.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D.加強了東亞季風,削弱了南亞季風
16.讀“全球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指出圖中表示的季節并說明理由。(4分)
(2)某月干燥的東北風與潮濕的西南風相匯于甲地,試從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角度分析其形成過程。(4分)
(3)簡述歐亞大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特征。(2分)
課時3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1.D 2.D [第1題,圖中的歐亞大陸上有高氣壓中心,海洋上有低氣壓中心,說明是北半球的冬季,對應1月。該月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移而南移,甲氣壓中心因空氣冷卻收縮下沉而形成,使得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D正確。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丁地是印度,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風由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吹向印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成為東北風,其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D正確。]
3.B 4.D [第3題,讀圖可知,甲風帶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是盛行西風帶,盛行風向是西南風,B正確。第4題,讀圖可知,此時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位于23.5°N附近,說明氣壓帶南移,是北半球的冬季,故該日所在節氣最可能為冬至,D正確。]
5.B 6.D [第5題,甲處盛行風向是西北季風,是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左偏轉形成的,南亞夏季風也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兩者成因相同;東亞夏季風、冬季風及南亞冬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B正確。第6題,由圖中風向可以判斷出,甲為西北季風,1月最盛行;乙為東南季風,7月最盛行。D正確。]
7.B 8.A
9.A 10.C [第9題,①為西北季風,④為東南季風,其形成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A正確。②為東北季風,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而形成,B錯。⑤為西南季風,受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C錯。③受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⑥受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而形成,D錯。第10題,甲、丙位于北半球,甲為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丙為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A錯、C正確。乙、丁位于南半球,乙為陸地上的熱低壓,對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較小;丁為海洋上的高壓,不會切斷副熱帶高氣壓帶,B、D錯。]
11.B 12.C [第11題,根據材料信息“M是一個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可知,M為阿留申低壓。1月,氣壓帶、風帶南移,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歐亞大陸形成高氣壓中心,將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使其僅保留在海洋上,③正確、④錯誤;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盛行西風(暖氣流)和極地東風(冷氣流)相遇,暖氣流被迫爬升而形成的,①正確;北半球低氣壓中心氣流呈逆時針方向向內輻合,②錯誤。B正確。第12題,阿留申低壓勢力偏強時,亞洲高壓與阿留申低壓之間的氣壓差變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增強,東亞冬季風(西北季風)勢力增強,氣溫降低,寒潮等災害天氣增多,A、B錯,C對;阿留申低壓勢力增強,氣旋活動頻繁,其南部P海域易有暴雨、暴雪、大風、濃霧、風暴潮等災害天氣,不利于航海,D錯。]
13.D 14.B 15.C [第13題,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大,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明顯,從而形成方向不同的高原季風,故D正確。第14題,夏季高原面比周圍自由大氣升溫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氣壓中心,則風由周圍吹向高原,因此圖中表示夏季風的是b、c,圖中a、d表示冬季風。故選B。第15題,圖示高原季風與東亞、南亞季風在冬夏季節風向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故選C。]
16.(1)季節: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理由:北半球陸地出現高氣壓中心,南半球陸地出現低氣壓中心(或者赤道低氣壓帶南移)。
(2)北半球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后,向右偏轉為西南季風,從而與東北信風在甲地相匯。
(3)歐亞大陸夏季被低氣壓控制,冬季則被高氣壓控制。(共57張PPT)
巖石圈物質循環
第一節
第三章 大氣的運動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季風環流
課時3
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1.結合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綜合思維)
2.運用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分析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綜合思維)
3.結合季風分布示意圖,分析并說明季風環流的形成和分布。(區域認知)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知識點一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與大氣活動中心
知識點二 季風環流
內容索引
課時對點練
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
<
知識點一
1.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1)原因: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___________每年都在有規律地南北移動。
(2)規律: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____移,冬季_____移。
(3)移動幅度:氣壓帶和風帶移動的緯度數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緯度數,移動幅度為5~10個緯度數。
太陽直射點


2.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與大氣活動中心
(1)成因:_____________的差異,使緯向的氣壓帶被分裂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
(2)分布
①北半球
北半球冬季 大陸降溫比海洋快,大陸氣溫較低,出現冷高壓。北半球_____________帶被大陸上的高氣壓所切斷,尤以M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勢力最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
海陸熱力性質
副極地低氣壓
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
亞高壓)
北半球夏季 大陸增溫比海洋快,大陸氣溫較高,出現熱低壓。北半球_____________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所切斷,其中N____________________最為突出,使副熱帶高氣壓帶僅保留在海洋上
副熱帶高氣壓
亞洲低壓(印度低壓)
②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氣壓帶的緯向分布比北半球明顯,特別是南緯30°以南的地區,氣壓帶基本上呈_____分布。
3.對氣候的影響:大氣活動中心隨季節而南北移動,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著重大影響。其位置和強度一旦異常,就會造成世界各地天氣、氣候的異常。
帶狀
高、低氣壓活動中心的判斷方法
(1)根據等壓線的閉合情況判斷:等壓線閉合,中心氣壓偏低,為低氣壓中心;中心氣壓偏高,為高氣壓中心。
(2)根據季節判斷:夏季,陸地上形成低氣壓,海洋上形成高氣壓;冬季,陸地上形成高氣壓,海洋上形成低氣壓。
(3)根據風向判斷:風由陸地吹向海洋時,陸地上是高氣壓,海洋上是低氣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時,海洋上是高氣壓,陸地上是低氣壓。
(2024·甘肅天水期中)如圖為“2021年某日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1.與東京相比,該日北京
A.氣溫較高 B.氣壓較高
C.風力較小 D.風向相近

北京距亞洲高壓更近,受寒冷的冬季風影響更大,氣溫可能更低,A錯;
讀圖可知,北京氣壓大約為1 024 hPa,東京氣壓在1 024~1 028 hPa之間,東京氣壓較高,B錯;
與東京相比,北京的等壓線更密,風力更大,C錯;
圖中北京和東京都位于高氣壓中心的東側,吹西北風,風向相近,D正確。
(2024·甘肅天水期中)如圖為“2021年某日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2.該月最可能為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根據圖中的等壓線可看出,此時歐亞大陸上的亞洲高壓勢力強大,為北半球冬季,最可能為1月,A正確。
(2024·甘肅天水期中)如圖為“2021年某日亞洲局部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據此完成1~3題。
3.日本海維持高壓系統存在的條件是
①副高控制時間長 ②緯度高,水溫低 
③西北風,寒冷干燥 ④海域封閉,易結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日本海緯度高,水溫低,且海域封閉,易結冰,加上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②④正確;
日本海的高壓系統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無關,①錯;
高氣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與西北風無關,③錯。故選D。
季風環流
>
<
知識點二
1.概念: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向隨_____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
2.典型分布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區。
3.成因:
(1)_____________差異。
(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例如,我國西南地區及印度一帶夏季的西南季風,就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_____,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向____偏轉而形成的。
亞洲東部
季節
海陸熱力性質
赤道

4.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的比較
項目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季節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風向 西北風 東南風 東北風 西南風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西北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亞 印度洋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項目 東亞季風 南亞季風
性質 寒冷干燥 溫暖濕潤 溫暖干燥 高溫高濕
比較 冬季風強于夏季風 夏季風強于冬季風
分布 我國東部季風區、朝鮮半島、日本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菲律賓、我國云南南部和海南島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對農業的影響 利 雨熱同期
弊 旱澇、寒潮等災害 旱澇災害
思考
為什么東亞季風最顯著?
答案 亞洲東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導致海陸氣壓差異最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1.1月季風環流的成因
此時東亞、南亞季風均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澳大利亞西北部的西北季風則是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向左偏轉而形成的。
2.7月季風環流的成因
此時南亞的西南季風是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向右偏轉而形成的;東亞地區的東南季風是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的;澳大利亞西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
我國東部季風區鋒面雨帶的推移
拓展延伸
我國東部季風區各地降水的差異主要與來自太平洋上的夏季風的進退密切相關。
(1)正常年份,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正常年份,鋒面雨帶北進慢、南退快,并產生“南方雨季長、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的現象。
我國東部季風區鋒面雨帶的推移
拓展延伸
時間 夏季風位置 具體表現
5月 到達南部沿海地區 冬季風減弱后退。夏季風的暖濕氣流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的鋒面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這里成為全國的多雨中心
6月 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 形成“梅雨”天氣
我國東部季風區鋒面雨帶的推移
拓展延伸
時間 夏季風位置 具體表現
7月上旬 到達華北、東北等地區 雨帶繼續向北、向西推進
7~8月 華北、東北等地區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9月 南撤 冬季風勢力增強
10月 基本在我國大陸上消失 雨季消失
我國東部季風區鋒面雨帶的推移
拓展延伸
(2)非正常年份,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
夏季風強的年份:鋒面雨帶北進速度快,北方較早進入雨季,易出現北澇南旱現象。
夏季風弱的年份:鋒面雨帶北進速度慢,北方較早退出雨季,易出現北旱南澇現象。
2020年9月15日,“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唐代“黑石號”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沉沒,1998年德國的一家打撈公司在沉船里打撈出水陶瓷器等文物高達6萬余件,本次展出再現了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1.[區域認知]描述東亞季風的風向及成因。
答案 風向:冬季西北風;夏季東南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2020年9月15日,“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唐代“黑石號”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沉沒,1998年德國的一家打撈公司在沉船里打撈出水陶瓷器等文物高達6萬余件,本次展出再現了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2.[綜合思維]分析澳大利亞北部夏季西北季風的成因。
答案 北半球冬季,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轉形成西北季風。
2020年9月15日,“寶歷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唐代“黑石號”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沉沒,1998年德國的一家打撈公司在沉船里打撈出水陶瓷器等文物高達6萬余件,本次展出再現了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3.[地理實踐力]推斷“黑石號”從我國沿海港口出發的季節,并說明你的理由。
答案 季節:冬季。理由:冬季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盛行西北季風,東南亞盛行東北季風,一路順風航行。
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回答1~2題。
1.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
A.暖濕 B.冷濕
C.熱干 D.冷干

讀圖可知,圖中盛行風①位于南半球低緯度地區,由較低緯度吹向較高緯度,所以溫暖;該盛行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所以濕潤。因此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是暖濕。
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回答1~2題。
2.與盛行風①形成原因無關的是
A.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B.海陸輪廓
C.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地轉偏向力

盛行風①是由于北半球的東北信風隨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轉形成的;此時南半球為夏季,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洋上形成高氣壓,陸地上形成低氣壓,風從海洋吹向陸地。
課時對點練
(2023·江蘇常州月考)讀“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1~2題。
1.該月被甲氣壓中心切斷的氣壓帶最可能是
A.極地高氣壓帶  B.赤道低氣壓帶
C.副熱帶高氣壓帶  D.副極地低氣壓帶

圖中的歐亞大陸上有高氣壓中心,海洋上有低氣壓中心,說明是北半球的冬季,對應1月。該月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移而南移,甲氣壓中心因空氣冷卻收縮下沉而形成,使得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2023·江蘇常州月考)讀“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區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回答1~2題。
2.此季節,有關丁地的風向、成因表述正確的是
A.西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西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C.東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D.東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由上題分析可知,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季,丁地是印度,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風由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吹向印度,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成為東北風,其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浙江臺州期末)下圖為“某日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3~4題。
3.甲風帶的盛行風向為
A.東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西北風

讀圖可知,甲風帶位于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是盛行西風帶,盛行風向是西南風,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浙江臺州期末)下圖為“某日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3~4題。
4.該日所在節氣最可能為
A.清明 B.夏至
C.立秋 D.冬至

讀圖可知,此時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位于23.5°N附近,說明氣壓帶南移,是北半球的冬季,故該日所在節氣最可能為冬至,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河南開封月考)讀“某區域不同季節盛行風向示意圖”,完成5~6題。
5.與圖中甲季風的成因相同的是
A.東亞夏季風   B.南亞夏季風   C.東亞冬季風   D.南亞冬季風

甲處盛行風向是西北季風,是東北信風南移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左偏轉形成的,南亞夏季風也是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的,兩者成因相同;東亞夏季風、冬季風及南亞冬季風成因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河南開封月考)讀“某區域不同季節盛行風向示意圖”,完成5~6題。
6.圖示甲、乙兩盛行風中
A.甲為西北季風,7月最為盛行 B.甲為東南季風,1月最為盛行
C.乙為西北季風,1月最為盛行 D.乙為東南季風,7月最為盛行

由圖中風向可以判斷出,甲為西北季風,1月最盛行;乙為東南季風,7月最盛行。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福建福州月考)下面四幅圖示意我國鋒面雨帶位置變化(陰影部分表示雨季)。讀圖,回答7~8題。
7.根據鋒面雨帶推移過程,四幅圖的先后順序可能為
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正常年份,我國東部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4~5月,南部沿海地區進入雨季,如②圖所示;
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梅雨季節,如③圖所示;
7~8月,華北、東北地區多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伏旱,如①圖所示;
9月,雨帶迅速南退,如④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福建福州月考)下面四幅圖示意我國鋒面雨帶位置變化(陰影部分表示雨季)。讀圖,回答7~8題。
8.當長江中下游地區“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時,鋒面雨帶位于________圖所示位置
A.①   B.②   C.③   D.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描述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現象,此時為7~8月,鋒面雨帶位于①圖所示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河北秦皇島期末)如圖示意世界某區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氣壓和風向,①~⑥處的箭頭表示風向。據此完成9~10題。
9.關于圖中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確的是
A.①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B.②⑤—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C.④⑤—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D.③⑥—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①為西北季風,④為東南季風,其形成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A正確。
②為東北季風,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而形成,B錯。
⑤為西南季風,受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C錯。
③受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而形成,⑥受到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而形成,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河北秦皇島期末)如圖示意世界某區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氣壓和風向,①~⑥處的箭頭表示風向。據此完成9~10題。
10.圖示甲、乙、丙、丁氣壓中心,切斷副
熱帶高氣壓帶較明顯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甲、丙位于北半球,甲為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丙為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A錯、C正確。
乙、丁位于南半球,乙為陸地上的熱低壓,對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較小;丁為海洋上的高壓,不會切斷副熱帶高氣壓帶,B、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浙江余姚月考)下圖示意某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M是一個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其強度和位置對東亞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的影響。據此完成11~12題。
11.M大氣活動中心
①與冷暖氣流相遇有關 ②氣流呈逆時
針方向輻散 ③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
關 ④與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無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根據材料信息“M是一個多分布于
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
心”可知,M為阿留申低壓。1月,
氣壓帶、風帶南移,因海陸熱力
性質差異歐亞大陸形成高氣壓中心,將副極地低氣壓帶切斷,使其僅保留在海洋上,③正確、④錯誤;
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盛行西風(暖氣流)和極地東風(冷氣流)相遇,暖氣流被迫爬升而形成的,①正確;
北半球低氣壓中心氣流呈逆時針方向向內輻合,②錯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浙江余姚月考)下圖示意某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M是一個多分布于60°N附近半永久性的大氣活動中心,其強度和位置對東亞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的影響。據此完成11~12題。
12.M大氣活動中心偏強會
A.導致東亞出現暖冬現象
B.有利于東亞災害天氣減少
C.導致西北季風勢力增強
D.有利于其南部P海域航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阿留申低壓勢力偏強時,亞洲高
壓與阿留申低壓之間的氣壓差變
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增強,東亞
冬季風(西北季風)勢力增強,氣
溫降低,寒潮等災害天氣增多,
A、B錯,C對;
阿留申低壓勢力增強,氣旋活動頻繁,其南部P海域易有暴雨、暴雪、大風、濃霧、風暴潮等災害天氣,不利于航海,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中箭頭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風風向。讀圖,完成13~15題。
13.高原季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B.高原面與海洋表面的熱力性質差異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節變化
D.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大,高原面與周圍自由大氣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明顯,從而形成方向不同的高原季風,故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中箭頭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風風向。讀圖,完成13~15題。
14.圖中表示夏季風的是
A.a、b
B.b、c
C.c、d
D.a、d

夏季高原面比周圍自由大氣升溫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氣壓中心,則風由周圍吹向高原,因此圖中表示夏季風的是b、c,圖中a、d表示冬季風。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存在于高原周圍地區、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氣環流,稱為高原季風。下圖中箭頭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風風向。讀圖,完成13~15題。
1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風
A.削弱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B.削弱了東亞季風,加強了南亞季風
C.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
D.加強了東亞季風,削弱了南亞季風

圖示高原季風與東亞、南亞季風在冬夏季節風向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讀“全球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回答下列問題。
(1)指出圖中表示的季節并說明理由。
答案 季節: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理由:北半球陸地出現高氣壓中心,南半球陸地出現低氣壓中心(或者赤道低氣壓帶南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讀“全球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回答下列問題。
(2)某月干燥的東北風與潮濕的西南風相匯于甲地,試從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的角度分析其形成過程。
答案 北半球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北
移,赤道低氣壓帶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后,向右偏轉為西南季風,從而與東北信風在甲地相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讀“全球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百帕),回答下列問題。
(3)簡述歐亞大陸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特征。
答案 歐亞大陸夏季被低氣壓控制,冬季則被高氣壓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渝北区| 中牟县| 贵溪市| 类乌齐县| 无锡市| 寿光市| 西乌珠穆沁旗| 枣庄市| 平遥县| 洛阳市| 娱乐| 邵武市| 易门县| 藁城市| 扬州市| 南岸区| 沧源| 镇巴县| 永靖县| 临夏市| 汽车| 太白县| 基隆市| 通道| 黔江区| 九江县| 昌平区| 东光县| 安西县| 郓城县| 吉木萨尔县| 海门市| 姜堰市| 宁陵县| 钦州市| 竹山县| 揭阳市| 阳春市| 临澧县| 开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