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16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16份)湘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資源簡介

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課時1 板塊運動、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課程標準 結(jié)合實例,解釋內(nèi)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jié)合示意圖,分析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地理實踐力)2.結(jié)合示意圖,分析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內(nèi)力作用與外力作用
  分類 特點   內(nèi)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運動旋轉(zhuǎn)能和__________,以及地球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__________等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表現(xiàn)形式 __________、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地震等 造成地殼表層物質(zhì)的破壞、搬運和__________
對地表形 態(tài)的影響 奠定地表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
相互關系 地表形態(tài)是內(nèi)力與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內(nèi)、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以某種作用為主
核心歸納 內(nèi)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nèi)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表現(xiàn)形式 地殼運動 水平運動 巖層發(fā)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巖層隆起和凹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變遷
變質(zhì)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
巖漿活動 巖漿噴出經(jīng)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造成地殼的斷裂和錯動,引起海陸變遷和地勢起伏
2.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板塊,而且每個大板塊內(nèi)部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2)六大板塊
A__________板塊、B太平洋板塊、C__________板塊、D美洲板塊、E非洲板塊、F__________板塊。
(3)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
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宏觀地形 實例 圖示
相撞擠壓 __________邊界 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形成巨大的山脈 ______山脈
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 _________板塊俯沖到__________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 馬里亞納 海溝
__________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或_________ 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島弧鏈
板塊張裂 陸地板塊內(nèi)部張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東非大裂谷
大洋板塊內(nèi)部張裂處往往形成海嶺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連線 將下列地理事物與所在板塊的邊界相連。
下圖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大洋上?位于印度洋板塊內(nèi)部的陸地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分別寫出不同板塊邊界形成的宏觀地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試分析紅海、地中海、大西洋未來的變化趨勢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湖北武漢期中)讀“世界某區(qū)域板塊分布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塊依次是(  )
A.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
B.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
C.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
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南極洲板塊
2.圖中a、b為板塊邊界,有關兩者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a(chǎn)—生長邊界,b—消亡邊界
B.a(chǎn)—消亡邊界,b—生長邊界
C.a(chǎn)—生長邊界,b—生長邊界
D.a(chǎn)—消亡邊界,b—消亡邊界
(2023·河南洛陽期中)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區(qū)海陸分布,M島弧上玄武巖廣泛分布。據(jù)此完成3~5題。
3.圖示區(qū)域內(nèi)的板塊數(shù)為(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4.圖中甲地所屬的板塊為(  )
A.歐亞板塊 B.美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印度洋板塊
5.圖中M島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離運動,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
B.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美洲板塊隆起抬升
C.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
D.太平洋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歐亞板塊隆起抬升
知識點二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1.火山活動:火山噴發(fā)是地球__________強烈的釋放形式,巖漿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fā)。
2.根據(jù)噴發(fā)狀況分類
(1)___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熔巖物質(zhì)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美國哥倫比亞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2)___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長白山主峰等。
3.根據(jù)活動情況分類
類型 含義 舉例
活火山 現(xiàn)代尚在活動或_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 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基勞維亞火山,意大利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拉貢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
________火山 長期沒有噴發(fā),但將來還會噴發(fā)的火山 中國長白山天池、黑龍江五大連池等
死火山 保持有__________和噴發(fā)物,但無噴發(fā)歷史記錄,無活動性表現(xiàn)的火山 中國山西大同火山群、阿根廷阿空加瓜山等
(2023·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動地區(qū),熔巖使地層水化為水汽,水汽沿裂縫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凝結(jié)成為溫度很高的水,每間隔一段時間噴發(fā)一次,形成間歇泉。間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儲水儲氣的“容器”,待“容器”內(nèi)氣壓和水壓超過“容器”內(nèi)壓,就會從出水口噴出。據(jù)此完成1~2題。
1.間歇泉分布較多的地區(qū)是(  )
A.中國海南島 B.馬達加斯加島
C.格陵蘭島 D.冰島
2.上題中間歇泉分布較廣的地區(qū),與其溫度較高的水能量來源關聯(lián)性較大的板塊運動是(  )
A.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 B.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
C.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運動 D.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2024·天津市期末)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塞梅魯火山噴發(fā),大量黑色火山灰噴發(fā)到1 500米高空。下圖為“印度尼西亞簡圖”及“塞梅魯火山噴發(fā)圖”。完成3~4題。
3.塞梅魯火山(  )
A.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火山口形成了厚厚的花崗巖
C.受盛行風影響,火山灰物質(zhì)向東北方飄移
D.噴發(fā)可能導致日本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風暴潮
4.火山活動對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影響有(  )
①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態(tài)
②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
③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
④大氣中火山灰增多,大氣逆輻射減弱,影響氣溫
⑤富含礦物元素的火山灰進入水體,提高水質(zh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課時1 板塊運動、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梳理教材新知
1.引力能 熱能 太陽輻射能 地殼運動 堆積
2.(2)歐亞 印度洋 南極洲 (3)消亡 喜馬拉雅 大洋 大陸 大陸 海岸山脈 生長
連線 
探究核心知識
1.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2.消亡邊界:高大山脈、高原、島弧、海溝等;生長邊界:大洋中脊、裂谷等。
3.紅海、大西洋的面積會不斷擴大,因為它們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張裂中;地中海的面積會不斷縮小,因為它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地相撞擠壓中。
落實思維方法
1.B 2.B [第1題,由圖結(jié)合板塊分布特征可判斷,①為非洲板塊,②為歐亞板塊,③為印度洋板塊。故選B。第2題,圖中a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撞擠壓處,為消亡邊界;b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處,為生長邊界。B正確。]
3.B 4.B 5.C [第3題,M島弧以南屬太平洋板塊,以北屬美洲板塊,而美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分界線大致在勒拿河附近,不在圖示區(qū)域,所以圖示區(qū)域內(nèi)的板塊數(shù)為2個。第4題,結(jié)合上題分析,甲地位于美洲板塊。第5題,M島弧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底部俯沖,即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M島弧上玄武巖(噴出型巖漿巖)廣泛分布,說明其是由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形成。]
知識點二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梳理教材新知
1.內(nèi)部能量
2.(1)裂隙式 (2)中心式
3.周期性 休眠 火山形態(tài)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第1題,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間歇泉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動多發(fā)地區(qū),中國海南島、馬達加斯加島、格陵蘭島都位于板塊內(nèi)部,火山活動較少,A、B、C錯誤;冰島地處大西洋大洋中脊,地殼活躍,多火山活動,多間歇泉分布,D正確。第2題,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冰島位于大西洋大洋中脊,地處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地帶,C正確。]
3.A 4.A [第3題,塞梅魯火山地處爪哇島,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A正確;火山口的巖石多為噴出巖,而花崗巖為侵入巖,B錯誤;12月該地盛行西北風,火山灰物質(zhì)向東南方飄移,C錯誤;火山活動能夠引發(fā)海嘯,不會出現(xiàn)風暴潮,D錯誤。第4題,火山活動可以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態(tài),①正確;火山噴發(fā)會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②正確;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③正確;大氣中火山灰增多,會導致大氣的削弱作用增強,大氣逆輻射也會增強,④錯誤;火山灰進入水體,會污染水質(zhì),⑤錯誤。]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課時1 板塊運動、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島火山眾多,下圖斜線區(qū)為火山集中分布區(qū)。據(jù)此完成1~2題。
1.冰島火山眾多的原因是(  )
A.板塊擠壓,地殼上升
B.位于歐亞板塊,地殼運動活躍
C.處在地殼薄弱地帶
D.地殼厚度大
2.下列與冰島所處邊界類型一致的是(  )
A.海溝 B.海岸山脈
C.海嶺 D.島弧
(2023·湖南湘潭期中)地球內(nèi)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zhuǎn)動能等。由地球內(nèi)部這些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內(nèi)力作用。據(jù)此完成3~5題。
3.內(nèi)力作用(  )
A.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唯一作用
B.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C.都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tài)
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巖漿活動
4.內(nèi)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不包括(  )
A.地殼運動 B.變質(zhì)作用
C.巖漿活動 D.溶蝕
5.因相撞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大板塊是(  )
A.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
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
(2023·浙江杭州月考)下圖為“新西蘭位置簡圖”。完成6~7題。
6.新西蘭所處板塊的邊界及類型分別是(  )
A.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消亡邊界
B.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消亡邊界
C.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生長邊界
D.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生長邊界
7.受板塊運動的影響,新西蘭易發(fā)生(  )
A.風暴潮 B.海嘯
C.臺風 D.洪澇
(2024·江西景德鎮(zhèn)月考)北京時間2022年1月15日12時20分左右,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nèi)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fā)生猛烈噴發(fā)。海面大面積“炸開”,噴發(fā)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從藍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據(jù)此完成8~9題。
8.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  )
A.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
C.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
D.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
9.本次湯加火山劇烈噴發(fā),附近海域出現(xiàn)了大量“漂浮的石頭”,浮石將會在海洋上漂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這些浮石的主要特點是(  )
A.礦物晶體顆粒較粗,表面多氣孔
B.礦物晶體顆粒較粗,結(jié)晶充分
C.礦物晶體顆粒細小,表面多氣孔
D.礦物晶體顆粒細小,結(jié)晶充分
(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3·遼寧撫順期末)“黑煙囪”是指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jīng)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形成了一種煙囪狀的地貌。讀圖,回答10~11題。
10.圖中“黑煙囪”區(qū)域主要位于(  )
①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②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③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④非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黑煙囪”所在地形是(  )
A.海嶺 B.海溝
C.海島 D.海盆
(2023·安徽蕪湖期中)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塊移動且板塊上某處的薄弱點經(jīng)過熱點時,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fā),這種火山稱為熱點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在海洋則形成火山島。下圖甲是“某海區(qū)的海底地形示意圖”,圖乙為火山島和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據(jù)此完成12~13題。
12.據(jù)圖推斷,圖甲中的熱點位置及與圖乙所示階段的地形對應正確的是(  )
A.①—階段Ⅰ B.②—階段Ⅱ
C.③—階段Ⅲ D.④—階段Ⅰ
13.由島鏈的分布可知,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正南再往東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東南再往正南
14.(2023·安徽合肥第八中學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1分)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在500~900千米之間。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
(1)說出世界大洋海嶺的分布特征。(3分)
(2)簡述大西洋海嶺的形成原因。(4分)
(3)推測大洋地殼巖石年齡的空間分布特點。(4分)
課時1 板塊運動、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1.C 2.C [第1題,冰島位于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地殼薄弱,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和地震,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冰島位于板塊生長邊界,海洋上的生長邊界,會形成海嶺,C正確;其他選項地貌均位于板塊消亡邊界,A、B、D錯誤。所以選C。]
3.B 4.D 5.C [第3題,地表形態(tài)是由內(nèi)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A錯;內(nèi)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B對;有些內(nèi)力作用能夠瞬間改變地表形態(tài),如火山噴發(fā)能很快形成火山錐、火山島等,有些內(nèi)力作用需要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才能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顯著的變化,C錯;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D錯。第4題,內(nèi)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包括地殼運動、變質(zhì)作用和巖漿活動,A、B、C不符合題意;溶蝕屬于外力作用,D符合題意。第5題,依據(jù)板塊運動的知識可知,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擠壓形成,C對,排除A、B、D。]
6.A 7.B [第6題,新西蘭位于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屬于消亡邊界。第7題,新西蘭地處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因此易發(fā)生火山爆發(fā)、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
8.A 9.C [第8題,據(jù)材料“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nèi)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fā)生猛烈噴發(fā)”可知,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A正確。第9題,“漂浮的石頭”為火山噴發(fā)冷凝形成的,根據(jù)巖石的成因應為玄武巖,顏色多呈黑色和灰色,表面多氣孔,礦物晶體顆粒細小,C正確。]
10.D 11.A [第10題,根據(jù)材料可知,“黑煙囪”是海水滲入地殼裂縫形成的,而地殼裂縫是由于板塊張裂形成的,所以為生長邊界。由圖可知,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及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為“黑煙囪”的主要分布區(qū)域,②③正確,①④錯誤。第11題,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黑煙囪”區(qū)域主要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生長邊界在海洋上一般形成海嶺,A項正確;海溝位于板塊消亡邊界,B項錯誤;“黑煙囪”所在地形位于海底,海島是海洋中的小塊陸地,C項錯誤;海盆是地質(zhì)構造較穩(wěn)定的地區(qū),不具備“黑煙囪”形成的地質(zhì)條件,D項錯誤。]
12.D 13.B [第12題,甲圖中①距今時間最長,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Ⅲ;④距今時間最近,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Ⅰ;②③對應階段無法準確判斷,D正確。第13題,由圖甲(距今時間走向)所示,島鏈南北方向距今時間長,往西北方向距今時間近。由此可知,最先形成的島嶼在最南,說明板塊移動先是向正南;后來形成的島嶼在西北方向,說明板塊移動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B正確。]
14.(1)分布廣泛;多位于海底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或集中分布于板塊邊界張裂地帶);整體呈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
(2)地處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歐亞板塊邊界地帶;板塊張裂,地下巖漿不斷上涌,逐漸冷卻凝固增高形成海嶺。
(3)海嶺兩側(cè)大洋地殼的巖石年齡關于海嶺呈對稱分布;距離海嶺越近,巖石年齡越新,距離海嶺越遠,巖石年齡越老。(共57張PPT)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板塊運動、火山
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課時1
結(jié)合實例,解釋內(nèi)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1.結(jié)合示意圖,分析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地理實踐力)
2.結(jié)合示意圖,分析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內(nèi)容索引
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知識點二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課時對點練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
<
知識點一
1.內(nèi)力作用與外力作用
  分類 特點   內(nèi)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運動旋轉(zhuǎn)能和_______,以及地球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_____等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
表現(xiàn)形式 _________、巖漿活動、變質(zhì)作用、地震等 造成地殼表層物質(zhì)的破壞、搬運和_____
引力能
熱能
太陽輻射能
地殼運動
堆積
  分類 特點   內(nèi)力作用 外力作用
對地表形 態(tài)的影響 奠定地表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
相互關系 地表形態(tài)是內(nèi)力與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內(nèi)、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以某種作用為主
內(nèi)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核心歸納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nèi)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表現(xiàn)形式 地殼 運動 水平運動 巖層發(fā)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
垂直運動 巖層隆起和凹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變遷
變質(zhì)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
巖漿活動 巖漿噴出經(jīng)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造成地殼的斷裂和錯動,引起海陸變遷和地勢起伏
2.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板塊,而且每個大板塊內(nèi)部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2)六大板塊
A_____板塊、B太平洋板塊、C_______板塊、D美洲板塊、E非洲板塊、F_______板塊。
歐亞
印度洋
南極洲
(3)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
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宏觀地形 實例 圖示
相撞擠壓 ____邊界 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形成巨大的山脈 _________山脈
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 _____板塊俯沖到_____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
_____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或_________ 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島弧鏈
消亡
喜馬拉雅
大洋
大陸
大陸
海岸山脈
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宏觀地形 實例 圖示
板塊張裂 陸地板塊內(nèi)部張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東非大裂谷
大洋板塊內(nèi)部張裂處往往形成海嶺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生長
連線
將下列地理事物與所在板塊的邊界相連。
右圖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大洋上?位于印度洋板塊內(nèi)部的陸地主要有哪些?
答案 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右圖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
2.[綜合思維]分別寫出不同板塊邊界形成的宏觀地形。
答案 消亡邊界:高大山脈、高原、島弧、海溝等;生長邊界:大洋中脊、裂谷等。
右圖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
3.[綜合思維]試分析紅海、地中海、大西洋未來的變化趨勢及原因。
答案 紅海、大西洋的面積會不斷擴大,因為它們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張裂中;地中海的面積會不斷縮小,因為它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地相撞擠壓中。
(2024·湖北武漢期中)讀“世界某區(qū)域板塊分布圖”,完成1~2題。
1.圖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塊依次是
A.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
B.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
C.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
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南極洲板塊

由圖結(jié)合板塊分布特征可判斷,①為非洲板塊,②為歐亞板塊,③為印度洋板塊。故選B。
(2024·湖北武漢期中)讀“世界某區(qū)域板塊分布圖”,完成1~2題。
2.圖中a、b為板塊邊界,有關兩者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A.a—生長邊界,b—消亡邊界
B.a—消亡邊界,b—生長邊界
C.a—生長邊界,b—生長邊界
D.a—消亡邊界,b—消亡邊界

圖中a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撞擠壓處,為消亡邊界;b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處,為生長邊界。B正確。
(2023·河南洛陽期中)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區(qū)海陸分布,M島弧上玄武巖廣泛分布。據(jù)此完成3~5題。
3.圖示區(qū)域內(nèi)的板塊數(shù)為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M島弧以南屬太平洋板塊,以北屬美洲板塊,而美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分界線大致在勒拿河附近,不在圖示區(qū)域,所以圖示區(qū)域內(nèi)的板塊數(shù)為2個。
(2023·河南洛陽期中)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區(qū)海陸分布,M島弧上玄武巖廣泛分布。據(jù)此完成3~5題。
4.圖中甲地所屬的板塊為
A.歐亞板塊
B.美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印度洋板塊

結(jié)合上題分析,甲地位于美洲板塊。
(2023·河南洛陽期中)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guī)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區(qū)海陸分布,M島弧上玄武巖廣泛分布。據(jù)此完成3~5題。
5.圖中M島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離運動,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
B.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美洲板塊隆起抬升
C.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
D.太平洋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歐亞板塊隆起抬升

M島弧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底部俯沖,即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M島弧上玄武巖(噴出型巖漿巖)廣泛分布,說明其是由地下巖漿噴發(fā)冷凝形成。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
<
知識點二
1.火山活動:火山噴發(fā)是地球________強烈的釋放形式,巖漿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fā)。
內(nèi)部能量
2.根據(jù)噴發(fā)狀況分類
(1)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熔巖物質(zhì)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美國哥倫比亞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
(2)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長白山主峰等。
裂隙式
中心式
3.根據(jù)活動情況分類
類型 含義 舉例
活火山 現(xiàn)代尚在活動或_______噴發(fā)的火山 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基勞維亞火山,意大利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拉貢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
_____火山 長期沒有噴發(fā),但將來還會噴發(fā)的火山 中國長白山天池、黑龍江五大連池等
死火山 保持有_________和噴發(fā)物,但無噴發(fā)歷史記錄,無活動性表現(xiàn)的火山 中國山西大同火山群、阿根廷阿空加瓜山等
周期性
火山形態(tài)
休眠
(2023·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動地區(qū),熔巖使地層水化為水汽,水汽沿裂縫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凝結(jié)成為溫度很高的水,每間隔一段時間噴發(fā)一次,形成間歇泉。間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儲水儲氣的“容器”,待“容器”內(nèi)氣壓和水壓超過“容器”內(nèi)壓,就會從出水口噴出。據(jù)此完成1~2題。
1.間歇泉分布較多的地區(qū)是
A.中國海南島 B.馬達加斯加島
C.格陵蘭島 D.冰島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間歇泉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動多發(fā)地區(qū),中國海南島、馬達加斯加島、格陵蘭島都位于板塊內(nèi)部,火山活動較少,A、B、C錯誤;
冰島地處大西洋大洋中脊,地殼活躍,多火山活動,多間歇泉分布,D正確。
(2023·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動地區(qū),熔巖使地層水化為水汽,水汽沿裂縫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凝結(jié)成為溫度很高的水,每間隔一段時間噴發(fā)一次,形成間歇泉。間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儲水儲氣的“容器”,待“容器”內(nèi)氣壓和水壓超過“容器”內(nèi)壓,就會從出水口噴出。據(jù)此完成1~2題。
2.上題中間歇泉分布較廣的地區(qū),與其溫度較高的水能量來源關聯(lián)性較大的板塊運動是
A.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
B.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
C.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運動
D.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運動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冰島位于大西洋大洋中脊,地處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地帶,C正確。
(2024·天津市期末)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塞梅魯火山噴發(fā),大量黑色火山灰噴發(fā)到1 500米高空。右圖為“印度尼西亞簡圖”及“塞梅魯火山噴發(fā)圖”。完成3~4題。
3.塞梅魯火山
A.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火山口形成了厚厚的花崗巖
C.受盛行風影響,火山灰物質(zhì)向東北方飄移
D.噴發(fā)可能導致日本沿海地區(qū)出現(xiàn)風暴潮

塞梅魯火山地處爪哇島,位于歐亞板塊
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A正確;
火山口的巖石多為噴出巖,而花崗巖為
侵入巖,B錯誤;
12月該地盛行西北風,火山灰物質(zhì)向東南方飄移,C錯誤;
火山活動能夠引發(fā)海嘯,不會出現(xiàn)風暴潮,D錯誤。
4.火山活動對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影響有
①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態(tài)
②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
③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
④大氣中火山灰增多,大氣逆輻射減弱,影響
氣溫
⑤富含礦物元素的火山灰進入水體,提高水質(zh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火山活動可以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
態(tài),①正確;
火山噴發(fā)會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
②正確;
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③正確;
大氣中火山灰增多,會導致大氣的削弱作用增強,大氣逆輻射也會增強,④錯誤;
火山灰進入水體,會污染水質(zhì),⑤錯誤。
課時對點練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島火山眾多,下圖斜線區(qū)為火山集中分布區(qū)。據(jù)此完成1~2題。
1.冰島火山眾多的原因是
A.板塊擠壓,地殼上升
B.位于歐亞板塊,地殼運動活躍
C.處在地殼薄弱地帶
D.地殼厚度大

冰島位于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地殼薄弱,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和地震,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
基礎過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島火山眾多,下圖斜線區(qū)為火山集中分布區(qū)。據(jù)此完成1~2題。
2.下列與冰島所處邊界類型一致的是
A.海溝 B.海岸山脈
C.海嶺 D.島弧

由上題分析可知,冰島位于板塊生長邊界,海洋上的生長邊界,會形成海嶺,C正確;
其他選項地貌均位于板塊消亡邊界,A、B、D錯誤。所以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湖南湘潭期中)地球內(nèi)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zhuǎn)動能等。由地球內(nèi)部這些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內(nèi)力作用。據(jù)此完成3~5題。
3.內(nèi)力作用
A.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唯一作用
B.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C.都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tài)
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巖漿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地表形態(tài)是由內(nèi)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A錯;
內(nèi)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B對;
有些內(nèi)力作用能夠瞬間改變地表形態(tài),如火山噴發(fā)能很快形成火山錐、火山島等,有些內(nèi)力作用需要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才能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顯著的變化,C錯;
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D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湖南湘潭期中)地球內(nèi)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zhuǎn)動能等。由地球內(nèi)部這些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內(nèi)力作用。據(jù)此完成3~5題。
4.內(nèi)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不包括
A.地殼運動 B.變質(zhì)作用
C.巖漿活動 D.溶蝕

內(nèi)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包括地殼運動、變質(zhì)作用和巖漿活動,A、B、C不符合題意;
溶蝕屬于外力作用,D符合題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湖南湘潭期中)地球內(nèi)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zhuǎn)動能等。由地球內(nèi)部這些力所產(chǎn)生的作用,稱內(nèi)力作用。據(jù)此完成3~5題。
5.因相撞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大板塊是
A.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 B.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C.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 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

依據(jù)板塊運動的知識可知,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擠壓形成,C對,排除A、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浙江杭州月考)右圖為“新西蘭位置簡圖”。完成6~7題。
6.新西蘭所處板塊的邊界及類型分別是
A.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消亡邊界
B.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消亡邊界
C.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生長邊界
D.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生長邊界

新西蘭位于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屬于消亡邊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浙江杭州月考)右圖為“新西蘭位置簡圖”。完成6~7題。
7.受板塊運動的影響,新西蘭易發(fā)生
A.風暴潮 B.海嘯
C.臺風 D.洪澇

新西蘭地處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因此易發(fā)生火山爆發(fā)、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江西景德鎮(zhèn)月考)北京時間2022年1月15日12時20分左右,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nèi)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fā)生猛烈噴發(fā)。海面大面積“炸開”,噴發(fā)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從藍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據(jù)此完成8~9題。
8.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
A.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
C.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 D.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

據(jù)材料“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nèi)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 175.38°W)發(fā)生猛烈噴發(fā)”可知,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江西景德鎮(zhèn)月考)北京時間2022年1月15日12時20分左右,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nèi)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fā)生猛烈噴發(fā)。海面大面積“炸開”,噴發(fā)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從藍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據(jù)此完成8~9題。
9.本次湯加火山劇烈噴發(fā),附近海域出現(xiàn)了大量“漂浮的石頭”,浮石將會在海洋上漂流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這些浮石的主要特點是
A.礦物晶體顆粒較粗,表面多氣孔
B.礦物晶體顆粒較粗,結(jié)晶充分
C.礦物晶體顆粒細小,表面多氣孔
D.礦物晶體顆粒細小,結(jié)晶充分

“漂浮的石頭”為火山噴發(fā)冷凝形成的,根據(jù)巖石的成因應為玄武巖,顏色多呈黑色和灰色,表面多氣孔,礦物晶體顆粒細小,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遼寧撫順期末)“黑煙囪”是指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jīng)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形成了一種煙囪狀的地貌。讀圖,回答10~11題。
10.圖中“黑煙囪”區(qū)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②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③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
④非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能力提升
根據(jù)材料可知,“黑煙囪”是海水滲入地殼裂縫形成的,而地殼裂縫是由于板塊張裂形成的,所以為生長邊界。由圖可知,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及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為“黑煙囪”的主要分布區(qū)域,②③正確,①④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遼寧撫順期末)“黑煙囪”是指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jīng)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形成了一種煙囪狀的地貌。讀圖,回答10~11題。
11.“黑煙囪”所在地形是
A.海嶺
B.海溝
C.海島
D.海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黑煙囪”區(qū)域主要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生長邊界在海洋上一般形成海嶺,A項正確;
海溝位于板塊消亡邊界,B項錯誤;
“黑煙囪”所在地形位于海底,海島是海洋中的小塊陸地,C項錯誤;
海盆是地質(zhì)構造較穩(wěn)定的地區(qū),不具備“黑煙囪”形成的地質(zhì)條件,D項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安徽蕪湖期中)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塊移動且板塊上某處的薄弱點經(jīng)過熱點時,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fā),這種火山稱為熱點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在海洋則形成火山島。下圖甲是“某海區(qū)的海底地形示意圖”,圖乙為火山島和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據(jù)此完成12~13題。
12.據(jù)圖推斷,圖甲中的熱點位置及與圖乙所示階段的地形對應正確的是
A.①—階段Ⅰ
B.②—階段Ⅱ
C.③—階段Ⅲ
D.④—階段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甲圖中①距今時間最長,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Ⅲ;④距今時間最近,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Ⅰ;②③對應階段無法準確判斷,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安徽蕪湖期中)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塊移動且板塊上某處的薄弱點經(jīng)過熱點時,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fā),這種火山稱為熱點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在海洋則形成火山島。下圖甲是“某海區(qū)的海底地形示意圖”,圖乙為火山島和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據(jù)此完成12~13題。
13.由島鏈的分布可知,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正南再往東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東南再往正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由圖甲(距今時間走向)所示,島鏈南北方向距今時間長,往西北方向距今時間近。由此可知,最先形成的島嶼在最南,說明板塊移動先是向正南;后來形成的島嶼在西北方向,說明板塊移動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安徽合肥第八中學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在500~900千米之間。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
(1)說出世界大洋海嶺的分布特征。
答案 分布廣泛;多位于海底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或集中分布于板塊邊界張裂地帶);整體呈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安徽合肥第八中學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在500~900千米之間。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
(2)簡述大西洋海嶺的形成原因。
答案 地處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歐亞板塊邊界地帶;板塊張裂,地下巖漿不斷上涌,逐漸冷卻凝固增高形成海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2023·安徽合肥第八中學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在500~900千米之間。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
(3)推測大洋地殼巖石年齡的空間分布特點。
答案 海嶺兩側(cè)大洋地殼的巖石年齡關于海嶺呈對稱分布;距離海嶺越近,巖石年齡越新,距離海嶺越遠,巖石年齡越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課時2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課程標準 結(jié)合實例,解釋內(nèi)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jié)合示意圖,判斷背斜、向斜、斷層等地質(zhì)構造,分析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綜合思維)2.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地理實踐力)
知識點一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地質(zhì)構造: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如裸露巖壁上出現(xiàn)的巖層__________,甚至是斷裂錯開的情形。
2.褶皺
(1)概念:在__________產(chǎn)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chǎn)生一系列的__________彎曲。
(2)褶皺基本形態(tài)及地貌
地質(zhì)構造 褶皺
背斜 向斜
特征 巖層形態(tài) 巖層一般__________ 巖層一般__________
巖層新老關系 中心部分巖層較__________,兩翼巖層較__________ 中心部分巖層較__________,兩翼巖層較__________
圖示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形成__________ 形成__________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chǎn)生裂隙,容易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相對高聳形成山嶺
圖示 ①②③④巖層由老到新;P處向斜成山;M處背斜成谷
舉例 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等
                
3.斷層
(1)概念:當?shù)貧み\動產(chǎn)生的強大作用力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層就會破裂。巖層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cè)的巖塊沿破裂面發(fā)生明顯的__________,就形成了斷層。
(2)斷層基本形態(tài)與地貌
圖中C處地層發(fā)生破裂,兩側(cè)的巖塊沿破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其中E處叫___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D處叫__________,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
(3)斷層對地貌的影響
斷層地貌的形成受斷層位移方向的影響。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異。如下表所示:
位移方向 對地貌的影響 圖示
水平方向為主 ①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②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塊形成谷地或低地(如吐魯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相對上升的巖塊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023·陜西西安期末)下圖示意某地地質(zhì)剖面。讀圖完成1~2題。
1.甲、乙、丙三處的地質(zhì)構造依次是(  )
A.背斜、向斜、斷層 B.斷層、向斜、背斜
C.向斜、背斜、斷層 D.背斜、斷層、向斜
2.丁處山嶺的形成原因是(  )
A.沿背斜頂部裂隙侵蝕而成
B.因背斜頂部堅實抗侵蝕而成
C.因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蝕而成
(2024·江西南昌期中)讀“廬山附近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3~4題。
3.圖示地區(qū)主要地質(zhì)構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塌陷 D.斷層
4.下列地貌與鄱陽湖成因相似的是(  )
A.渭河平原 B.華北平原
C.長江三角洲平原 D.珠江三角洲平原
知識點二 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主要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jù)
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qū) 巖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最上層為天然氣,中部為石油,下層為水
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jié)構穩(wěn)定且不易儲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fā)育,巖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qū),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
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fā)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層不穩(wěn)定,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造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判斷甲、乙、丙三地的地質(zhì)構造和地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簡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簡要說明判斷乙地地質(zhì)構造的兩個依據(j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理實踐力]簡要分析不能選擇乙、丙兩地建設隧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nèi)、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著地表形態(tài),其相對強弱制約著地貌的發(fā)展方向。下圖剖面所在地區(qū)的地貌形成演化過程中,內(nèi)力作用明顯強于外力作用。據(jù)此完成1~2題。
1.該構造區(qū)富含油氣資源,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鉆探部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推測丁處山體高聳的原因是(  )
①丁處所在巖層斷裂上升,地勢較高 ②丁為背斜構造,巖層不易被風化侵蝕?、蹆?nèi)力作用占主導,外力作用較微弱 ④丁處巖石的性質(zhì)與其他地方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課時2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一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梳理教材新知
1.傾斜彎曲
2.(1)地殼運動 波狀 (2)向上拱起 向下彎曲 老 新 新 老 山嶺 谷地
3.(1)位移 (2)地壘 斷塊山 地塹
落實思維方法
1.A 2.C [第1題,根據(jù)圖示巖層形態(tài),甲處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乙處巖層向下凹,是向斜構造;丙處巖層有明顯斷裂和位移,是斷層構造。A正確。第2題,丁處巖層向下彎曲,是向斜構造。山嶺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C正確。]
3.D 4.A [第3題,讀圖可知,圖示剖面有多條斷層存在,中間巖塊相對上升,兩側(cè)巖塊相對下降,圖示區(qū)域中間形成斷層構造(地壘),D符合題意;圖中巖層沒有出現(xiàn)明顯彎曲,因此不能確定圖示地區(qū)具有背斜和向斜構造,排除A、B;塌陷不屬于地質(zhì)構造,排除C。故選D。第4題,讀圖可知,在多條斷層之中,鄱陽湖所在巖塊相對下降,屬于斷裂下陷形成的。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渭河平原所在巖塊相對于南北兩側(cè)斷裂下陷,與鄱陽湖成因相似,A符合題意;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屬于流水沉積地貌,與斷裂下陷關系不大,排除B、C、D。故選A。]
知識點二 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探究核心知識
1.甲:背斜;谷地。乙:向斜;山地。丙:斷層;谷地。
2.背斜頂部受張力,巖層破碎,容易受侵蝕,成為谷地。
3.乙地為向斜的依據(jù):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巖層向下彎曲。
4.乙地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匯集區(qū),隧道易變成水道。丙地為斷層,斷層地帶建設大型工程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產(chǎn)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落實思維方法
1.A 2.B [第1題,甲處為背斜,為天然的儲油、儲氣構造;乙、丁兩處為向斜,丙處為斷層,儲存的油氣資源少,故選A。第2題,據(jù)圖可知,丁處所在巖層斷裂上升,地勢較高,①正確;丁處為向斜構造,巖層堅硬,②錯;該區(qū)域內(nèi)力作用占主導,外力作用較微弱,③正確;丁處巖石的性質(zhì)與其他地方相同,④錯,故選B。]課時2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2023·江西南昌月考)馬鞍上部的形態(tài)特征是兩頭翹、中間凹,人們將這樣形狀的山包形象地稱為馬鞍山。四川省四姑娘山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馬鞍山。讀“四姑娘山景觀圖”,完成1~2題。
1.四姑娘山的地質(zhì)構造類型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壘 D.地塹
2.下列關于圖示地質(zhì)構造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受力均勻,利于修建隧道等工程
B.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C.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
D.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2024·云南昆明期中)讀下圖,回答3~4題。
3.圖示(  )
A.花崗巖的形成早于石灰?guī)r
B.乙山為斷塊山
C.甲處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為山地
4.在野外考察時,判斷丙斷層的依據(jù)有(  )
①斷層面發(fā)育的陡崖 ②斷層破碎帶?、蹟鄬觾蓚?cè)巖層錯開?、芟鄬ο陆档膸r體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3·廣西南寧期中)下圖1是“渭河平原地形圖”,圖2是“地質(zhì)構造圖”。讀圖,完成5~6題。
5.渭河平原的地質(zhì)構造與圖2中一致的是(  )
A.A B.B C.D D.E
6.渭河平原的形成所經(jīng)歷的地質(zhì)過程依次是(  )
A.固結(jié)成巖—風化剝蝕—侵蝕搬運—地殼抬升
B.地殼抬升—侵蝕搬運—巖漿侵入—風化剝蝕
C.搬運沉積—固結(jié)成巖—地殼下沉—流水沉積
D.侵蝕搬運—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固結(jié)成巖
(2023·福建福州期末)地殼運動造成巖層的變形和變位,如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地勢抬高容易形成山地,反之為向斜,地形表現(xiàn)為谷地。讀圖,完成7~8題。
7.圖中地質(zhì)構造類型為(  )
A.背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向斜谷
8.圖中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A.受力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B.受力擠壓—巖層向下彎曲—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C.受力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外力沉積—形成谷地
D.受力擠壓—巖層向下彎曲—外力沉積—形成谷地
(選擇題9~15題,每小題4分,共28分)
(2023·河北昌黎第一中學調(diào)研考試)如圖為“某地某水平面巖層分布圖”。讀圖回答9~11題。
9.圖中甲處的地質(zhì)構造為(  )
A.山地 B.背斜 C.向斜 D.谷地
10.若該地地表甲為谷地,丁為山嶺,其成因主要是(  )
A.地殼運動 B.內(nèi)力作用
C.巖漿活動 D.外力作用
11.某日,黑龍江省黑河市某鐵礦發(fā)生透水事故,造成多人被困。此次發(fā)生事故的地點其地質(zhì)構造可能與圖中的____處類似(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4·山西大同期末)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和地層界線示意圖”。讀圖,完成12~13題。
12.圖示地區(qū)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成因分別是(  )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C.向斜谷地 內(nèi)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13.下列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處不適宜修建隧道
B.乙處地層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處可能發(fā)育河流
D.丁處為天然大理石最佳開采點
(2023·湖北襄陽期末)某地質(zhì)研究所到貴州涼風埡地區(qū)進行地質(zhì)勘察,通過鉆孔記錄某巖層頂部海拔。讀“涼風埡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完成14~15題。
14.該巖層頂部距地表最深的鉆孔號是(  )
A.8號 B.9號 C.10號 D.11號
15.圖示地區(qū)的地質(zhì)構造及中部地區(qū)的地貌類型分別是(  )
A.背斜 山谷 B.向斜 鞍部
C.背斜 鞍部 D.向斜 山脊
16.(2024·湖南婁底月考)讀“某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圖”,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判斷圖中F1F2、F3F4的地質(zhì)構造,并說明判斷理由。(6分)
(2)判斷該地區(qū)的主要地形,及F1F2、F3F4形成之前,該地區(qū)完整地質(zhì)構造,并說明判斷理由。(8分)
(3)圖中河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從地質(zhì)構造條件考慮,該地區(qū)地下水分布可能較多的是__________處,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課時2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A 2.B [第1題,從圖中剖面形態(tài)觀察,四姑娘山的巖層向下彎曲,因此其地質(zhì)構造類型是向斜。第2題,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圖示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地下水容易匯集,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不利于修建隧道等工程,A項錯誤、B項正確;向斜槽部受擠壓作用,巖石堅實,不易被侵蝕,C項錯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D項錯誤。]
3.C 4.D [第3題,甲處位于向下彎曲的巖層中部,即向斜的槽部;圖中花崗巖層破壞了石灰?guī)r層,說明花崗巖的形成晚于石灰?guī)r;乙山為背斜山;該地地勢起伏較小,海拔較低,主要為丘陵地形。選C。第4題,圖中丙斷層兩側(cè)沒有陡崖和低地,不能據(jù)此判斷。選D。]
5.C 6.C
7.A 8.A [第7題,讀圖及圖例可知,巖層從中間到兩翼符合由老到新的分布,可以判斷該地質(zhì)構造為背斜。背斜部位有河流貫穿,該背斜形成河谷。故選A。第8題,沉積地層最初形成時是水平的,后受水平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谷是因為背斜頂部受張力影響,巖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蝕而形成谷地。故選A。]
9.B 10.D 11.D [第9題,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可判斷出甲處巖層最老,而兩翼巖層新,故甲處為背斜,B正確。第10題,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層破碎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地表甲為谷地,丁為山嶺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jié)果,D正確。第11題,向斜為儲水構造,易發(fā)生透水事故,圖中丁處符合該事故發(fā)生地的地質(zhì)構造特點,D正確。]
12.D 13.A [第12題,由圖例可知,圖示地區(qū)巖層呈現(xiàn)出中間新、兩翼老的特點,據(jù)此可推出圖示地區(qū)的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根據(jù)等高線數(shù)據(jù)可推斷圖示地區(qū)為山地,故該地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巖層發(fā)生褶皺后,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槽部堆積或兩翼被侵蝕,反而成山,是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D正確。第13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圖示地區(qū)為向斜山地,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且甲處為陡崖,地勢陡峭且等高線向高處略彎曲,可能形成瀑布,故甲處不適宜修建隧道,A正確。讀圖可知,乙處是花崗巖,花崗巖為巖漿巖,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積巖中,B錯誤。丙處等高線數(shù)值向低處凸出,應為山脊,河流通常發(fā)育在山谷,C錯誤。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大,且向斜槽部巖石緊密,開采大理石難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質(zhì)災害,D錯誤。]
14.B 15.C [第14題,根據(jù)圖中相關數(shù)據(jù)可知,8號鉆孔地表海拔是240~26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170~190米;9號鉆孔地表海拔是300~32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30~250米;10號鉆孔地表海拔是280~30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10~230米;11號鉆孔地表海拔為28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8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00米。故巖層頂部距地表最深的鉆孔號是9號,選B。第15題,讀圖可知,圖示地區(qū)東北和西南地勢較高,西北和東南地勢較低,中部是鞍部,A、D錯誤;根據(jù)該巖層頂部海拔判斷,該巖層在1號鉆孔附近頂部海拔較高、周邊地區(qū)該巖層的頂部海拔較低,說明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故選C。]
16.(1)斷層。F1F2、F3F4兩側(cè)的同一種巖層發(fā)生斷裂位移。
(2)地形:山谷。地質(zhì)構造:向斜。
理由:圖示地區(qū)有河流發(fā)育,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彎曲,故圖示地區(qū)地形主要是山谷;圖示地區(qū)中部A處巖層新,其南北兩側(cè)巖層老,故圖示地區(qū)在F1F2、F3F4形成之前,完整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
(3)巖層斷裂后遭侵蝕而成 A A處位于向斜構造中部,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共52張PPT)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課時2
結(jié)合實例,解釋內(nèi)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1.結(jié)合示意圖,判斷背斜、向斜、斷層等地質(zhì)構造,分析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綜合思維)
2.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地理實踐力)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內(nèi)容索引
知識點一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二 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課時對點練
地質(zhì)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
<
知識點一
1.地質(zhì)構造:地殼運動留下的“痕跡”,如裸露巖壁上出現(xiàn)的巖層_________,甚至是斷裂錯開的情形。
2.褶皺
(1)概念:在_________產(chǎn)生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fā)生塑性變形,產(chǎn)生一系列的_____彎曲。
傾斜彎曲
地殼運動
波狀
(2)褶皺基本形態(tài)及地貌
地質(zhì)構造 褶皺
背斜 向斜
特征 巖層形態(tài) 巖層一般_________ 巖層一般_________
巖層新老關系 中心部分巖層較____,兩翼巖層較____ 中心部分巖層較____,兩翼巖層較____
圖示
向上拱起
向下彎曲




地質(zhì)構造 褶皺
背斜 向斜
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形成_____ 形成_____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chǎn)生裂隙,容易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相對高聳形成山嶺
圖示 ①②③④巖層由老到新;P處向斜成山;M處背斜成谷
舉例 褶皺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第斯山脈等
山嶺
谷地
3.斷層
(1)概念:當?shù)貧み\動產(chǎn)生的強大作用力超過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層就會破裂。巖層發(fā)生破裂后,如果兩側(cè)的巖塊沿破裂面發(fā)生明顯的_____,就形成了斷層。
(2)斷層基本形態(tài)與地貌
圖中C處地層發(fā)生破裂,兩側(cè)的巖塊沿破裂面發(fā)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其中E處叫_____,常形成_______;D處叫_____,常形成狹長的凹陷地帶。
位移
地壘
斷塊山
地塹
(3)斷層對地貌的影響
斷層地貌的形成受斷層位移方向的影響。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異。如下表所示:
位移方向 對地貌的影響 圖示
水平方向為主 ①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②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為主 相對下降的巖塊形成谷地或低地(如吐魯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相對上升的巖塊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
(2023·陜西西安期末)下圖示意某地地質(zhì)剖面。讀圖完成1~2題。
1.甲、乙、丙三處的地質(zhì)構造依次是
A.背斜、向斜、斷層
B.斷層、向斜、背斜
C.向斜、背斜、斷層
D.背斜、斷層、向斜

根據(jù)圖示巖層形態(tài),甲處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乙處巖層向下凹,是向斜構造;丙處巖層有明顯斷裂和位移,是斷層構造。A正確。
(2023·陜西西安期末)下圖示意某地地質(zhì)剖面。讀圖完成1~2題。
2.丁處山嶺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頂部裂隙侵蝕而成
B.因背斜頂部堅實抗侵蝕而成
C.因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蝕而成

丁處巖層向下彎曲,是向斜構造。山嶺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C正確。
(2024·江西南昌期中)讀“廬山附近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3~4題。
3.圖示地區(qū)主要地質(zhì)構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塌陷 D.斷層

讀圖可知,圖示剖面有多條斷層存在,中間巖塊相對上升,兩側(cè)巖塊相對下降,圖示區(qū)域中間形成斷層構造(地壘),D符合題意;
圖中巖層沒有出現(xiàn)明顯彎曲,因此不能確定圖示地區(qū)具有背斜和向斜構造,排除A、B;
塌陷不屬于地質(zhì)構造,排除C。故選D。
(2024·江西南昌期中)讀“廬山附近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3~4題。
4.下列地貌與鄱陽湖成因相似的是
A.渭河平原 B.華北平原
C.長江三角洲平原 D.珠江三角洲平原

讀圖可知,在多條斷層之中,鄱陽湖所在巖塊相對下降,屬于斷裂下陷形成的。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渭河平原所在巖塊相對于南北兩側(cè)斷裂下陷,與鄱陽湖成因相似,A符合題意;
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平原均屬于流水沉積地貌,與斷裂下陷關系不大,排除B、C、D。故選A。
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
<
知識點二
主要地質(zhì)構造的實踐意義
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jù)
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qū) 巖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最上層為天然氣,中部為石油,下層為水
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jié)構穩(wěn)定且不易儲水
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fā)育,巖石破碎
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jù)
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qū),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
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fā)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成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
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層不穩(wěn)定,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
右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造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判斷甲、乙、丙三地的地質(zhì)構造和地形。
答案 甲:背斜;谷地。乙:向斜;山地。丙:斷層;谷地。
2.[綜合思維]簡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答案 背斜頂部受張力,巖層破碎,容易受侵蝕,成為谷地。
右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造示意圖。
3.[綜合思維]簡要說明判斷乙地地質(zhì)構造的兩個依據(jù)。
答案 乙地為向斜的依據(jù):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巖層向下彎曲。
右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造示意圖。
4.[地理實踐力]簡要分析不能選擇乙、丙兩地建設隧道的原因。
答案 乙地為向斜,向斜是地下水的匯集區(qū),隧道易變成水道。丙地為斷層,斷層地帶建設大型工程易誘發(fā)斷層活動,產(chǎn)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內(nèi)、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著地表形態(tài),其相對強弱制約著地貌的發(fā)展方向。下圖剖面所在地區(qū)的地貌形成演化過程中,內(nèi)力作用明顯強于外力作用。據(jù)此完成1~2題。
1.該構造區(qū)富含油氣資源,甲、乙、丙、丁中
最有利的鉆探部位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甲處為背斜,為天然的儲油、儲氣構造;乙、丁兩處為向斜,丙處為斷層,儲存的油氣資源少,故選A。
內(nèi)、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著地表形態(tài),其相對強弱制約著地貌的發(fā)展方向。下圖剖面所在地區(qū)的地貌形成演化過程中,內(nèi)力作用明顯強于外力作用。據(jù)此完成1~2題。
2.推測丁處山體高聳的原因是
①丁處所在巖層斷裂上升,地勢較高 
②丁為背斜構造,巖層不易被風化侵蝕 
③內(nèi)力作用占主導,外力作用較微弱 
④丁處巖石的性質(zhì)與其他地方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據(jù)圖可知,丁處所在巖層斷裂上升,地勢較高,①正確;
丁處為向斜構造,巖層堅硬,②錯;
該區(qū)域內(nèi)力作用占主導,外力作用較微弱,③正確;
丁處巖石的性質(zhì)與其他地方相同,④錯,故選B。
課時對點練
(2023·江西南昌月考)馬鞍上部的形態(tài)特征是兩頭翹、中間凹,人們將這樣形狀的山包形象地稱為馬鞍山。四川省四姑娘山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馬鞍山。讀“四姑娘山景觀圖”,完成1~2題。
1.四姑娘山的地質(zhì)構造類型是
A.向斜 B.背斜
C.地壘 D.地塹

從圖中剖面形態(tài)觀察,四姑娘山的巖層向下彎曲,因此其地質(zhì)構造類型是向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礎過關
(2023·江西南昌月考)馬鞍上部的形態(tài)特征是兩頭翹、中間凹,人們將這樣形狀的山包形象地稱為馬鞍山。四川省四姑娘山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馬鞍山。讀“四姑娘山景觀圖”,完成1~2題。
2.下列關于圖示地質(zhì)構造的描述,正確的是
A.受力均勻,利于修建隧道等工程
B.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C.受張力作用,巖性脆弱易被侵蝕
D.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圖示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地下水容易匯集,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不利于修建隧道等工程,A項錯誤、B項正確;
向斜槽部受擠壓作用,巖石堅實,不易被侵蝕,C項錯誤;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D項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云南昆明期中)讀下圖,回答3~4題。
3.圖示
A.花崗巖的形成早于石灰?guī)r
B.乙山為斷塊山
C.甲處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為山地

甲處位于向下彎曲的巖層中部,即向斜的槽部;圖中花崗巖層破壞了石灰?guī)r層,說明花崗巖的形成晚于石灰?guī)r;乙山為背斜山;該地地勢起伏較小,海拔較低,主要為丘陵地形。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云南昆明期中)讀下圖,回答3~4題。
4.在野外考察時,判斷丙斷層的依據(jù)有
①斷層面發(fā)育的陡崖 
②斷層破碎帶
③斷層兩側(cè)巖層錯開 
④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低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圖中丙斷層兩側(cè)沒有陡崖和低地,不能據(jù)此判斷。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廣西南寧期中)如圖1是“渭河平原地形圖”,圖2是“地質(zhì)構造圖”。讀圖,完成5~6題。
5.渭河平原的地質(zhì)構造與圖2中一致的是
A.A B.B
C.D D.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從圖1中可知,渭河平原相對于南側(cè)秦嶺和北側(cè)渭北高原地勢較低,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渭河平原為地塹構造,主要為斷層引起的地殼下陷形成,而圖2中D處所在巖塊相對于兩側(cè)巖塊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因此渭河平原的地質(zhì)構造與圖2中D處一致,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廣西南寧期中)如圖1是“渭河平原地形圖”,圖2是“地質(zhì)構造圖”。讀圖,完成5~6題。
6.渭河平原的形成所經(jīng)歷的地質(zhì)過程依次是
A.固結(jié)成巖—風化剝蝕—侵蝕搬運—地殼抬升
B.地殼抬升—侵蝕搬運—巖漿侵入—風化剝蝕
C.搬運沉積—固結(jié)成巖—地殼下沉—流水沉積
D.侵蝕搬運—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固結(jié)成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渭河平原的形成,應首先形成當?shù)氐膸r石,當?shù)貛r石是由搬運沉積作用和固結(jié)成巖作用形成的,形成巖石后,地殼下沉,當?shù)貛r塊斷裂下陷,形成地塹谷地,再經(jīng)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當前的渭河平原,由此判斷,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福建福州期末)地殼運動造成巖層的變形和變位,如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地勢抬高容易形成山地,反之為向斜,地形表現(xiàn)為谷地。讀圖,完成7~8題。
7.圖中地質(zhì)構造類型為
A.背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向斜谷

讀圖及圖例可知,巖層從中間到兩翼符合由老到新的分布,可以判斷該地質(zhì)構造為背斜。背斜部位有河流貫穿,該背斜形成河谷。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福建福州期末)地殼運動造成巖層的變形和變位,如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地勢抬高容易形成山地,反之為向斜,地形表現(xiàn)為谷地。讀圖,完成7~8題。
8.圖中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A.受力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B.受力擠壓—巖層向下彎曲—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C.受力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外力沉積—形成谷地
D.受力擠壓—巖層向下彎曲—外力沉積—形成谷地

沉積地層最初形成時是水平的,后受水平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谷是因為背斜頂部受張力影響,巖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蝕而形成谷地。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河北昌黎第一中學調(diào)研考試)如圖為“某地某水平面巖層分布圖”。讀圖回答9~11題。
9.圖中甲處的地質(zhì)構造為
A.山地   B.背斜   C.向斜   D.谷地

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可判斷出甲處巖層最老,而兩翼巖層新,故甲處為背斜,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2023·河北昌黎第一中學調(diào)研考試)如圖為“某地某水平面巖層分布圖”。讀圖回答9~11題。
10.若該地地表甲為谷地,丁為山嶺,其成因主要是
A.地殼運動 B.內(nèi)力作用
C.巖漿活動 D.外力作用

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巖層破碎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地表甲為谷地,丁為山嶺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jié)果,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河北昌黎第一中學調(diào)研考試)如圖為“某地某水平面巖層分布圖”。讀圖回答9~11題。
11.某日,黑龍江省黑河市某鐵礦發(fā)生透水事故,造成多人被困。此次發(fā)生事故的地點其地質(zhì)構造可能與圖中的_____處類似
A.甲     B.乙     C.丙     D.丁

向斜為儲水構造,易發(fā)生透水事故,圖中丁處符合該事故發(fā)生地的地質(zhì)構造特點,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山西大同期末)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和地層界線示意圖”。讀圖,完成12~13題。
12.圖示地區(qū)主要的地貌類型及其成因分別是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 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C.向斜谷地 內(nèi)力作用
D.向斜山地 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圖例可知,圖示地區(qū)巖層呈現(xiàn)出中間新、兩翼老的特點,據(jù)此可推出圖示地區(qū)的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根據(jù)等高線數(shù)據(jù)可推斷圖示地區(qū)為山地,故該地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巖層發(fā)生褶皺后,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槽部堆積或兩翼被侵蝕,反而成山,是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D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山西大同期末)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和地層界線示意圖”。讀圖,完成12~13題。
13.下列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處的敘述,
正確的是
A.甲處不適宜修建隧道
B.乙處地層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處可能發(fā)育河流
D.丁處為天然大理石最佳開采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由上題分析可知,圖示地區(qū)為向斜山地,
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且甲處為陡崖,
地勢陡峭且等高線向高處略彎曲,可能形
成瀑布,故甲處不適宜修建隧道,A正確。
讀圖可知,乙處是花崗巖,花崗巖為巖漿
巖,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積巖中,B錯誤。
丙處等高線數(shù)值向低處凸出,應為山脊,河流通常發(fā)育在山谷,C錯誤。
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大,且向斜槽部巖石緊密,開采大理石難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質(zhì)災害,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湖北襄陽期末)某地質(zhì)研究所到貴州涼風埡地區(qū)進行地質(zhì)勘察,通過鉆孔記錄某巖層頂部海拔。讀“涼風埡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完成14~15題。
14.該巖層頂部距地表最深的鉆孔號是
A.8號 B.9號
C.10號 D.11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根據(jù)圖中相關數(shù)據(jù)可知,8號鉆孔地表海拔是240~26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170~190米;9號鉆孔地表海拔是300~32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30~250米;10號鉆孔地表海拔是280~30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7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10~230米;11號鉆孔地表
海拔為280米,巖層頂部海拔是80米,因此巖層頂部距地表深度是200米。故巖層頂部距地表最深的鉆孔號是9號,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湖北襄陽期末)某地質(zhì)研究所到貴州涼風埡地區(qū)進行地質(zhì)勘察,通過鉆孔記錄某巖層頂部海拔。讀“涼風埡地區(qū)等高線地形圖”,完成14~15題。
15.圖示地區(qū)的地質(zhì)構造及中部地區(qū)的地貌類型分別是
A.背斜 山谷 B.向斜 鞍部
C.背斜 鞍部 D.向斜 山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讀圖可知,圖示地區(qū)東北和西南地勢較高,西北和東南地勢較低,中部是鞍部,A、D錯誤;
根據(jù)該巖層頂部海拔判斷,該巖層在1號鉆孔附近頂部海拔較高、周邊地區(qū)該巖層的頂部海拔較低,說明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2024·湖南婁底月考)讀“某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圖”,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斷圖中F1F2、F3F4的地質(zhì)構造,并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 斷層。F1F2、F3F4兩側(cè)的同一種巖層發(fā)生斷裂位移。
結(jié)合圖示信息可知,圖中F1F2、F3F4兩側(cè)的巖層發(fā)生斷裂,并有明顯的位置移動,說明圖中F1F2、F3F4的地質(zhì)構造為斷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2024·湖南婁底月考)讀“某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圖”,完成下列要求。
(2)判斷該地區(qū)的主要地形,及F1F2、F3F4形成之前,該地區(qū)完整地質(zhì)構造,并說明判斷理由。
答案 地形:山谷。地質(zhì)構造:向斜。
理由:圖示地區(qū)有河流發(fā)育,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彎曲,故圖示地區(qū)地形主要是山谷;圖示地區(qū)中部A處巖層新,其南北兩側(cè)巖層老,故圖示地區(qū)在F1F2、F3F4形成之前,完整地質(zhì)構造為向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圖中等高線向高處彎曲,說明該區(qū)域主要地形為山谷;根據(jù)該區(qū)域巖層的新老關系判定其完整的地質(zhì)構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2024·湖南婁底月考)讀“某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圖”,完成下列要求。
(3)圖中河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地質(zhì)構造條件考慮,該地區(qū)地下水分布可能較多的是____處,判斷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侵蝕發(fā)育成河流;向斜部位是地下水的匯集之地。
巖層斷裂后遭侵蝕而成
A
A處位于向斜構
造中部,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課時3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
課程標準 結(jié)合實例,解釋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jié)合示意圖,說明風化作用及風力作用的類型、分布及特征。(區(qū)域認知)2.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分析風化作用及風力作用典型地貌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
知識點一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__________的影響下__________發(fā)生的__________作用。
2.風化作用的類型
__________風化 使巖石發(fā)生機械破碎
化學風化 伴隨著巖石__________的改變
__________風化 生物參與下的風化作用,是通過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進行的
核心歸納
1.物理風化:包括溫度變化、寒凍風化和鹽風化作用。
(1)溫度變化
①風化過程: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溫度變化,巖石表層與內(nèi)部受熱不均,產(chǎn)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容易崩解破碎。
②分布地區(qū):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日溫差、年溫差較大,物理風化顯著。
(2)寒凍風化(冰劈作用)
①風化過程
②分布地區(qū):高寒、高山及季節(jié)變化顯著的地區(qū)。
(3)鹽風化
①風化過程:含鹽溶液滲透巖石表層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發(fā)過飽和而導致鹽類結(jié)晶,結(jié)晶力將鹽晶周圍的巖石碎屑顆粒撐開而脫落,地貌上會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風化穴。
②分布地區(qū):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
2.化學風化:是指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fā)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物質(zhì)的過程。這些新物質(zhì)有的被水溶解,隨水流失,不被水溶解的物質(zhì)殘留在原地。
3.生物風化:指生物對巖石、礦物產(chǎn)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在生物風化作用中,植物根系的生長、洞穴動物的活動等可以松動巖石或使巖石破裂。
區(qū)域 風化作用類型
冰凍氣候區(qū) 物理風化(冰劈作用)
干旱、半干旱區(qū) 物理風化(溫度變化、鹽風化)
溫暖濕潤區(qū) 化學風化、生物風化
炎熱潮濕區(qū) 強烈的化學、生物風化
3.風化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風化殼:是指由巖石風化產(chǎn)物在大陸巖石圈表層所構成的、呈不連續(xù)分布的疏松表層。物理風化的產(chǎn)物是粗細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塊。
(2)典型地貌
①倒石堆
在干旱地區(qū)或寒冷地區(qū),物理風化產(chǎn)物常在坡度較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
②花崗巖球狀風化物
巖漿向上侵入,在地殼內(nèi)部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體,地殼抬升,巖體出露地表,接受風化侵蝕,沿節(jié)理崩解破碎,棱角縮減,趨向球形,形成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景觀。
(2023·湖北宜昌聯(lián)考)鹽風化作用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巖石背風面結(jié)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巖石表面景觀的作用。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下圖示意甘肅酒泉某地紅色砂巖露頭(露頭是巖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鹽風化穴,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僅為84 mm。據(jù)此完成1~3題。
1.巖石背風面易發(fā)生鹽風化的原因是(  )
A.風小,風力侵蝕弱
B.向陽,晝夜溫差大
C.干燥,鹽分易結(jié)晶
D.潮濕,鹽晶易膨脹
2.若該地紅色砂巖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測該地巖石的鹽風化穴發(fā)育較明顯的一側(cè)是(  )
A.偏東側(cè) B.偏南側(cè)
C.偏西側(cè) D.偏北側(cè)
3.我國東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線與最大漲潮線之間的區(qū)域也存在鹽風化現(xiàn)象。與甘肅酒泉相比,我國東部沿海紅色砂巖形成的鹽風化穴(  )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大,排列更稀疏
C.更小,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
(2024·北京順義區(qū)期末)倒石堆是一種發(fā)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在冰緣環(huán)境下的高山地區(qū)最為發(fā)育。下圖為“倒石堆素描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6題。
4.發(fā)育倒石堆的主導作用是(  )
A.物理風化 B.流水侵蝕
C.風力侵蝕 D.冰川侵蝕
5.倒石堆地貌底部巖屑粒徑(  )
A.非常細小 B.磨圓度高
C.大小混雜 D.比較粗大
6.火星上倒石堆地貌發(fā)育,可能與其有關的是(  )
A.較大的重力 B.大量松散物
C.冰雪覆蓋廣 D.流水作用弱
知識點二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風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概念:風力對__________的破壞作用。
(2)類型
(3)對地貌的影響:造成地表物質(zhì)的損失,使地表遭到__________,從而形成各種風蝕地貌。
(4)典型地貌
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tài) 分布 典型景觀
風蝕作用 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雅丹地貌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2.風積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概念:風所搬運的沙粒由于條件改變而發(fā)生__________。
(2)對地貌的影響: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__________。
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tài) 分布 典型景觀
風積作用 形成沙丘、沙壟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干燥內(nèi)陸及臨近地區(qū)、濱岸部分沙化區(qū)
核心歸納 利用風成地貌判斷風向
(1)利用流動沙丘的坡度陡緩來確定風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如果沒有被阻擋,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可以移動,形成流動沙丘。流動沙丘的特點是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峭,所以坡度緩的一側(cè)為上風向。如下圖所示:
(2)利用沉積物顆粒大小判定風向
沉積物會隨著風速減弱沉積下來,顆粒大的先沉積,故顆粒大的一側(cè)為上風向。如右圖所示:
(3)利用雅丹地貌的壟溝走向判斷風向
壟溝走向與盛行風向一致。
(4)根據(jù)沙丘鏈的延伸方向判斷風向
很多個新月沙丘連在一起形成沙丘鏈,沙丘鏈的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垂直。
西藏米林縣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風。在該縣丹娘鄉(xiāng)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下面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
1.[綜合思維]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指出該沙丘的沙源地,并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區(qū)域認知]推測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導風向,并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廣東潮州期末)小明暑假同家人去埃及旅游,看到了“白沙漠”景觀。所謂白沙漠,埃及人又稱為“蘑菇沙漠”。高聳的白堊巖層屹立在埃及白沙漠中,仿佛一片巨大的蘑菇群,是由數(shù)千年沙暴“雕刻”而成。據(jù)此完成1~2題。
1.形成“蘑菇沙漠”的作用主要是(  )
A.火山噴發(fā) B.流水堆積
C.冰川作用 D.風力侵蝕
2.“蘑菇沙漠”形成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點是(  )
A.高溫濕潤 B.寒冷干燥
C.干旱少雨 D.溫差小
(2023·湖北襄陽月考)讀“某地理景觀圖”,完成3~4題。
3.圖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 B.冰川 C.風力 D.海浪
4.圖示景觀照片顯示的當?shù)刂鲗эL向為(  )
A.西北風 B.東南風
C.東北風 D.西南風
課時3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
知識點一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梳理教材新知
1.生物 原地 破壞
2.物理 化學成分 生物
落實思維方法
1.C 2.B 3.D [第1題,鹽風化是易溶于水的鹽分結(jié)晶導致的,巖石背風面不易被雨水淋濕,干燥的環(huán)境使水分蒸發(fā)強烈,鹽分在巖石縫隙中結(jié)晶,撐裂巖石,所以巖石背風面易發(fā)生鹽風化,C正確,D錯誤;風力侵蝕的強弱、晝夜溫差的大小與鹽風化的形成關系不大,A、B錯誤。第2題,巖性相同、四周年降水量相同,鹽風化差異取決于水分蒸發(fā)(鹽結(jié)晶)的強弱。甘肅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巖石南側(cè)為陽坡,光照較強,南坡水分蒸發(fā)強烈,鹽分結(jié)晶膨脹作用強,鹽風化穴發(fā)育較明顯,B正確,A、C、D錯誤。第3題,我國東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線與最大漲潮線之間的區(qū)域存在的鹽風化,其鹽分主要來自海水,鹽分作用面積大,線路多,形成的風化穴數(shù)量更多,排列更密集,鹽風化穴更小,D正確,A、B、C錯誤。]
4.A 5.D 6.B [第4題,倒石堆的巖屑呈棱角狀主要是因為在溫度變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碎,屬于物理風化,A正確;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作用下,巖石磨圓度高,棱角不明顯,B、C錯誤;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或U形谷,D錯誤。第5題,在重力作用下,巖屑粒徑大的重力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滾落距離遠,在倒石堆地貌底部的巖屑粒徑比較粗大,D正確,A、B、C錯誤。第6題,火星質(zhì)量、體積比地球小,故其重力比地球小,A錯誤;火星大氣比地球稀薄,晝夜溫差比地球大,物理風化作用強,有大量的松散物質(zhì),在重力作用下,也會發(fā)育大量倒石堆,B正確;火星上倒石堆地貌發(fā)育與冰川和流水作用無關,C、D錯誤。]
知識點二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梳理教材新知
1.(1)地表巖土 (2)氣流 摩擦 旋磨 (3)破壞
2.(1)堆積 (2)沙丘
探究核心知識
1.谷坡陡峭;相對高度大;谷底較平坦開闊。
2.雅魯藏布江河床(沙洲、河灘)。理由: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為沙丘的形成提供物質(zhì)條件。
3.東南風。理由:沙丘由風力搬運、堆積而來,沙源地應位于沙丘的上風向;由圖可知,沙源地(河床)位于該沙丘的東南部,故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落實思維方法
1.D 2.C [第1題,白堊巖層是沉積巖,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是噴出巖(巖漿巖),A錯誤;沙漠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流水堆積不是主要外力作用,B錯誤;埃及氣候炎熱,沒有冰川作用,C錯誤;該地區(qū)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蘑菇沙漠”地貌是風蝕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作用主要是風力侵蝕,D正確。故選D。第2題,根據(jù)材料可知,“蘑菇沙漠”分布在埃及沙漠地區(qū),該地區(qū)干旱少雨,C正確。濕潤地區(qū)不是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區(qū),A錯誤;該沙漠位于低緯度地區(qū),氣候炎熱,B錯誤;沙漠地區(qū)溫差大,D錯誤。故選C。]
3.C 4.A [第3題,從圖中形態(tài)來看,圖示地貌屬于沙丘地貌,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故該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C正確。第4題,圖示為新月形沙丘地貌,而沙丘形狀與風向有關,一般情況下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根據(jù)圖中指向標可知,迎風坡一側(cè)位于西北方向,故判斷該地主導風向為西北風,A正確。]課時3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
(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2023·浙江溫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外力作用模擬實驗示意圖”,實驗過程如下:將大小、形狀適宜的頁巖用熱水浸泡一分鐘,隨后緩慢地放入另一個燒杯的冷水中。重復上述過程3~5次,觀察頁巖表面發(fā)生的變化。回答1~2題。
1.該實驗模擬的外力作用是(  )
A.高溫變質(zhì) B.侵入冷凝
C.刨蝕作用 D.風化作用
2.夜間溫度下降,水結(jié)成冰,會導致巖石(  )
A.規(guī)模變大 B.裂隙增大
C.變成碎片 D.成分改變
(2024·天津月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風積地貌的一種。新月形沙丘的縱剖面有兩個不對稱的斜坡,其中一斜坡兩側(cè)形成接近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沙丘的兩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的邊緣地帶。下圖為“新月形沙丘景觀圖”。據(jù)此完成3~5題。
3.新月形沙丘兩翼的延伸指向(  )
A.迎風坡 B.背風坡 C.西部 D.東部
4.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邊緣地帶的原因可能是沙漠邊緣(  )
A.臨近戈壁灘,植被狀況差
B.地形復雜,利于泥沙沉積
C.高壓控制,主導風向穩(wěn)定
D.風力減弱,風積作用顯著
5.能正確表示新月形沙丘地貌形成過程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2023·山西太原月考)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下圖1為“球狀風化平衡石景觀圖”,圖2示意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的四個階段。據(jù)此完成6~8題。
6.正確表示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過程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球狀風化平衡石的巖石類型最可能是(  )
A.花崗巖 B.玄武巖
C.石灰?guī)r D.粉砂巖
8.推測球狀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出露于地表的直接原因是(  )
A.砂巖風化崩塌 B.外力剝蝕砂巖
C.斷層上升運動 D.巖層斷裂下陷
(選擇題9~14題,每小題4分,共24分)
(2024·陜西西安月考)新西蘭東南部的摩拉基海灘上約有50個圓形巨石,最大直徑逾兩米,重達數(shù)噸。它們距今已有6 000萬年歷史。據(jù)研究,圓石的形成原因與珍珠類似,由圍繞著核心物質(zhì)(如貝殼、珊瑚碎片等)的鈣和碳酸鹽慢慢結(jié)晶層層凝聚而成,直徑兩米左右的圓石要覆蓋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獲得充分的礦物質(zhì)。某些圓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完成9~10題。
9.導致圓形巨石表面形成龜甲狀花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化作用 B.海浪侵蝕
C.風力作用 D.海浪堆積
10.未來,摩拉基海灘圓形巨石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有(  )
①受風化、剝蝕影響,體積變小?、诘V物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體積變小 ③海平面上升,巨石被淹沒?、苁茱L化影響,崩解破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雅丹是干旱地區(qū)特有的風水復合侵蝕地貌,一般出現(xiàn)在沙漠、戈壁之中,而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臺吉乃爾湖區(qū)的鴨湖附近卻形成了獨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碧綠的湖水與鬼斧神工般的雅丹構成一幅天然畫卷,宛如人間仙境,但美景的背后也潛藏危機。據(jù)此完成11~12題。
11.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
A.湖相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
B.湖相沉積—地殼抬升—氣候變暖、湖泊淹沒—外力侵蝕
C.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湖相沉積
D.地殼抬升—湖相沉積—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
12.使美景潛藏危機的原因不包括(  )
A.湖面水位上升淹沒低矮雅丹地貌
B.湖水溶蝕作用導致雅丹地貌坍塌
C.水上雅丹底部受浸泡易坍塌
D.湖面風力大,波浪侵蝕加劇雅丹地貌坍塌
下圖為“不同氣候區(qū)巖石的風化深度與當?shù)啬昃鶞丶澳杲邓康年P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3.下列對圖示信息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
B.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均溫呈負相關
C.年降水量與年均溫呈正相關
D.巖石的風化深度與氣溫年較差呈正相關
14.若圖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對應的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分別為(3 ℃,800 mm)(15 ℃,900 mm)(7 ℃,5 mm)(23 ℃,2 900 mm),則巖石風化深度最接近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5.(2023·山東濰坊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9年7月22日,某電視欄目組的隊伍直奔青海省考察??疾靺^(qū)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旱氣候區(qū),全年盛行西風和西北風,蒸發(fā)強,地表巖石風化破碎,風沙災害嚴重。下圖示意青海湖及周邊地區(qū)。
(1)當考察隊員來到青海湖邊的時候,拍攝了藍天白云下的湖邊沙丘美景(左圖),下面右圖示意該景觀某處沙丘剖面。請在右圖中用箭頭標注風向并說明判斷依據(jù)。(2分)
(2)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湖泊東岸多為規(guī)模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積、西岸多為規(guī)模較小的湖灘沙丘和沙丘鏈。推斷造成青海湖東、西兩岸沙丘規(guī)模差異的原因。(4分)
(3)分析該區(qū)域地表巖石風化嚴重的自然原因。(6分)
課時3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
1.D 2.B [第1題,據(jù)材料“頁巖用熱水浸泡一分鐘,隨后緩慢地放入另一個燒杯的冷水中”可知,由于溫度的變化,會導致巖石表層與內(nèi)部受熱不均,產(chǎn)生差異進而膨脹和收縮,巖石容易崩解破碎,屬于外力作用的風化作用,D正確;高溫變質(zhì)、侵入冷凝屬于內(nèi)力作用,A、B錯誤;刨蝕作用一般是由冰川運動對地表土石體造成的破壞,實驗中主要體現(xiàn)了巖石受熱的變化,C錯誤。第2題,夜間溫度降低,滲入巖石裂隙的水結(jié)成冰后體積增大,使巖石裂隙增大,B正確。]
3.B 4.D 5.B
6.B 7.A 8.B [第6題,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結(jié)合圖2可知,完整而沒有裂隙的巖石上覆有砂巖層;上覆的砂巖層及土層被剝蝕且出現(xiàn)較小裂隙;表層覆蓋物全部被剝蝕,下層的巖石節(jié)理明顯;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侵蝕,形成了許多球狀風化平衡石。因此形成過程是②①④③。B正確。第7題,風化平衡石呈球狀,巖石應比較堅硬,故排除水溶性強的石灰?guī)r和較松軟的粉砂巖,C、D錯誤;玄武巖比較堅硬,但是通常出露于地表,有氣孔結(jié)構,題目中的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原來埋藏于地下,B錯誤;花崗巖是由于巖漿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形成于地下且硬度高,耐腐蝕,多形成球狀風化地貌,A正確。第8題,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崩塌一般發(fā)生在較陡的斜坡,圖中砂巖并非位于陡崖或陡坡,風化導致其重力崩塌的可能性小,A錯誤;砂巖因外力剝蝕而消失,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出露地表,B正確;由圖可知,巖層并未發(fā)生斷層活動,C錯誤;如果巖層斷裂下陷,則球狀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更難出露地表,D錯誤。]
9.A 10.B [第9題,根據(jù)材料可知,某些巨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由于巨石長期出露水面,受晝夜溫差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巖石開裂,形成龜甲狀花紋,其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化作用,故選A。第10題,未來,該地的巨石持續(xù)受到外力風化、剝蝕的影響,其體積可能變小。同時,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巨石可能被淹沒。巨石受風化作用的影響,也可能崩解破碎,①③④正確。根據(jù)材料分析可知,礦物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需要覆蓋很厚的海泥,需要漫長的地質(zhì)時間演化;同時礦物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體積有可能變大,②錯誤。B正確。]
11.A 12.B [第11題,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jīng)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因此應先有湖相沉積,后經(jīng)地殼抬升,湖相沉積裸露于地表,受風力侵蝕形成。水上雅丹是由于氣候變暖,冰雪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原有的雅丹被湖泊淹沒而形成,A正確。第12題,流水溶蝕作用是指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此處為雅丹地貌,由泥巖、砂巖組成的河湖沉積物不屬于可溶性巖石,B符合題意;湖面水位上升會淹沒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浸泡易坍塌,湖面風力大,波浪侵蝕加劇雅丹地貌坍塌,都可能使美景潛藏危機,A、C、D不符合題意。]
13.A 14.A [第13題,根據(jù)圖中曲線變化可知,年降水量越多,巖石風化強度越大,巖石風化深度越深,呈正相關,A正確;年均溫與巖石風化深度無明顯相關性,B錯誤;年降水量與年均溫無明顯相關性,C錯誤;題目中未給出氣溫年較差,無法判斷其與巖石風化深度的關系,D錯誤。第14題,據(jù)上題可知,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甲、乙兩地的年降水量最接近,故巖石風化深度最接近,故A正確。]
15.(1)風向如圖所示。
依據(jù):迎風坡緩,背風坡陡。
(2)圖示區(qū)域盛行西風和西北風,湖泊西岸受西部山地的阻擋,風力較弱,形成了規(guī)模較小的湖灘沙丘和沙丘鏈;盛行風經(jīng)過開闊的湖面后,風力更強勁,致使湖泊東岸形成了規(guī)模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積。
(3)地勢較高,大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氣候干旱,風速大,蒸發(fā)強烈;地表植被稀少,巖石裸露;地表巖石松軟,易風化破碎等。(共70張PPT)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
課時3
結(jié)合實例,解釋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1.結(jié)合示意圖,說明風化作用及風力作用的類型、分布及特征。(區(qū)域認知)
2.結(jié)合具體的案例,分析風化作用及風力作用典型地貌的形成過程。(綜合思維)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內(nèi)容索引
知識點一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二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課時對點練
風化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
<
知識點一
1.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_____的影響下_____發(fā)生的_____作用。
生物
原地
破壞
2.風化作用的類型
_____風化 使巖石發(fā)生機械破碎
化學風化 伴隨著巖石_________的改變
_____風化 生物參與下的風化作用,是通過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進行的
物理
化學成分
生物
核心歸納
1.物理風化:包括溫度變化、寒凍風化和鹽風化作用。
(1)溫度變化
①風化過程: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溫度變化,巖石表層與內(nèi)部受熱不均,產(chǎn)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容易崩解破碎。
②分布地區(qū):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日溫差、年溫差較大,物理風化顯著。
核心歸納
(2)寒凍風化(冰劈作用)
①風化過程
②分布地區(qū):高寒、高山及季節(jié)變化顯著的地區(qū)。
核心歸納
(3)鹽風化
①風化過程:含鹽溶液滲透巖石表層的孔隙或微裂隙中,因蒸發(fā)過飽和而導致鹽類結(jié)晶,結(jié)晶力將鹽晶周圍的巖石碎屑顆粒撐開而脫落,地貌上會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風化穴。
②分布地區(qū):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
2.化學風化:是指巖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fā)生分解,使其化學成分發(fā)生變化,形成新物質(zhì)的過程。這些新物質(zhì)有的被水溶解,隨水流失,不被水溶解的物質(zhì)殘留在原地。
核心歸納
3.生物風化:指生物對巖石、礦物產(chǎn)生機械的和化學的破壞作用。在生物風化作用中,植物根系的生長、洞穴動物的活動等可以松動巖石或使巖石破裂。
區(qū)域 風化作用類型
冰凍氣候區(qū) 物理風化(冰劈作用)
干旱、半干旱區(qū) 物理風化(溫度變化、鹽風化)
溫暖濕潤區(qū) 化學風化、生物風化
炎熱潮濕區(qū) 強烈的化學、生物風化
3.風化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風化殼:是指由巖石風化產(chǎn)物在大陸巖石圈表層所構成的、呈不連續(xù)分布的疏松表層。物理風化的產(chǎn)物是粗細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塊。
(2)典型地貌
①倒石堆
在干旱地區(qū)或寒冷地區(qū),物理風化產(chǎn)物常在坡度較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
②花崗巖球狀風化物
巖漿向上侵入,在地殼內(nèi)部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體,地殼抬升,巖體出露地表,接受風化侵蝕,沿節(jié)理崩解破碎,棱角縮減,趨向球形,形成花崗巖“球狀風化”地貌景觀。
(2023·湖北宜昌聯(lián)考)鹽風化作用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巖石背風面結(jié)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巖石表面景觀的作用。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下圖示意甘肅酒泉某地紅色砂巖露頭(露頭是巖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鹽風化穴,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僅為84 mm。據(jù)此完成1~3題。
1.巖石背風面易發(fā)生鹽風化的原因是
A.風小,風力侵蝕弱 B.向陽,晝夜溫差大
C.干燥,鹽分易結(jié)晶 D.潮濕,鹽晶易膨脹

鹽風化是易溶于水的鹽分結(jié)晶導致的,巖石
背風面不易被雨水淋濕,干燥的環(huán)境使水分
蒸發(fā)強烈,鹽分在巖石縫隙中結(jié)晶,撐裂巖
石,所以巖石背風面易發(fā)生鹽風化,C正確,
D錯誤;
風力侵蝕的強弱、晝夜溫差的大小與鹽風化的形成關系不大,A、B錯誤。
(2023·湖北宜昌聯(lián)考)鹽風化作用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巖石背風面結(jié)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巖石表面景觀的作用。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下圖示意甘肅酒泉某地紅色砂巖露頭(露頭是巖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鹽風化穴,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僅為84 mm。據(jù)此完成1~3題。
2.若該地紅色砂巖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測該地巖
石的鹽風化穴發(fā)育較明顯的一側(cè)是
A.偏東側(cè) B.偏南側(cè)
C.偏西側(cè) D.偏北側(cè)

巖性相同、四周年降水量相同,鹽風化差異取決于水分蒸發(fā)(鹽結(jié)晶)的強弱。甘肅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巖石南側(cè)為陽坡,光照較強,南坡水分蒸發(fā)強烈,鹽分結(jié)晶膨脹作用強,鹽風化穴發(fā)育較明顯,B正確,A、C、D錯誤。
(2023·湖北宜昌聯(lián)考)鹽風化作用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巖石背風面結(jié)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巖石表面景觀的作用。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的近地面巖石中。下圖示意甘肅酒泉某地紅色砂巖露頭(露頭是巖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鹽風化穴,該地平均年降水量僅為84 mm。據(jù)此完成1~3題。
3.我國東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線與最大漲潮線之間
的區(qū)域也存在鹽風化現(xiàn)象。與甘肅酒泉相比,我
國東部沿海紅色砂巖形成的鹽風化穴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大,排列更稀疏
C.更小,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

我國東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線與最大漲潮線之間的區(qū)域存在的鹽風化,其鹽分主要來自海水,鹽分作用面積大,線路多,形成的風化穴數(shù)量更多,排列更密集,鹽風化穴更小,D正確,A、B、C錯誤。
(2024·北京順義區(qū)期末)倒石堆是一種發(fā)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在冰緣環(huán)境下的高山地區(qū)最為發(fā)育。下圖為“倒石堆素描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6題。
4.發(fā)育倒石堆的主導作用是
A.物理風化 B.流水侵蝕
C.風力侵蝕 D.冰川侵蝕

倒石堆的巖屑呈棱角狀主要是因為在溫度變化下,地表
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礦物在原地發(fā)生機械破碎,屬于物
理風化,A正確;
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作用下,巖石磨圓度高,棱角不明
顯,B、C錯誤;
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或U形谷,D錯誤。
(2024·北京順義區(qū)期末)倒石堆是一種發(fā)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在冰緣環(huán)境下的高山地區(qū)最為發(fā)育。下圖為“倒石堆素描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6題。
5.倒石堆地貌底部巖屑粒徑
A.非常細小 B.磨圓度高
C.大小混雜 D.比較粗大

在重力作用下,巖屑粒徑大的重力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滾落距離遠,在倒石堆地貌底部的巖屑粒徑比較粗大,D正確,A、B、C錯誤。
(2024·北京順義區(qū)期末)倒石堆是一種發(fā)育在巖壁下由大量松散且呈棱角狀的巖屑堆積而成的坡地地貌,在冰緣環(huán)境下的高山地區(qū)最為發(fā)育。下圖為“倒石堆素描示意圖”。據(jù)此完成4~6題。
6.火星上倒石堆地貌發(fā)育,可能與其有關的是
A.較大的重力 B.大量松散物
C.冰雪覆蓋廣 D.流水作用弱

火星質(zhì)量、體積比地球小,故其重力比地球小,A錯誤;
火星大氣比地球稀薄,晝夜溫差比地球大,物理風化作用強,有大量的松散物質(zhì),在重力作用下,也會發(fā)育大量倒石堆,B正確;
火星上倒石堆地貌發(fā)育與冰川和流水作用無關,C、D錯誤。
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
<
知識點二
1.風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概念:風力對_________的破壞作用。
(2)類型
地表巖土
氣流
摩擦
旋磨
(3)對地貌的影響:造成地表物質(zhì)的損失,使地表遭到_____,從而形成各種風蝕地貌。
(4)典型地貌
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tài) 分布 典型景觀
風蝕作用 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雅丹地貌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破壞
2.風積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概念:風所搬運的沙粒由于條件改變而發(fā)生_____。
(2)對地貌的影響:形成各種形態(tài)的_____。
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tài) 分布 典型景觀
風積作用 形成沙丘、沙壟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干燥內(nèi)陸及臨近地區(qū)、濱岸部分沙化區(qū)
堆積
沙丘
利用風成地貌判斷風向
核心歸納
(1)利用流動沙丘的坡度陡緩來確定風向
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如果沒有被阻擋,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可以移動,形成流動沙丘。流動沙丘的特點是迎風坡平緩,背風坡陡峭,所以坡度緩的一側(cè)為上風向。如下圖所示:
利用風成地貌判斷風向
核心歸納
(2)利用沉積物顆粒大小判定風向
沉積物會隨著風速減弱沉積下來,顆粒大的先
沉積,故顆粒大的一側(cè)為上風向。如右圖所示:
(3)利用雅丹地貌的壟溝走向判斷風向
壟溝走向與盛行風向一致。
(4)根據(jù)沙丘鏈的延伸方向判斷風向
很多個新月沙丘連在一起形成沙丘鏈,沙丘鏈的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垂直。
西藏米林縣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風。在該縣丹娘鄉(xiāng)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右面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
1.[綜合思維]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
答案 谷坡陡峭;相對高度大;谷底較平坦開闊。
西藏米林縣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風。在該縣丹娘鄉(xiāng)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右面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
2.[綜合思維]指出該沙丘的沙源地,并說明理由。
答案 雅魯藏布江河床(沙洲、河灘)。理由: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期河床泥沙裸露,為沙丘的形成提供物質(zhì)條件。
西藏米林縣年降水量約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風。在該縣丹娘鄉(xiāng)的雅魯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個高約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魯藏布江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右面圖1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線示意圖,圖2為丹娘沙丘景觀圖。
3.[區(qū)域認知]推測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導風向,并說明理由。
答案 東南風。理由:沙丘由風力搬運、堆積而來,沙源地應位于沙丘的上風向;由圖可知,沙源地(河床)位于該沙丘的東南部,故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2023·廣東潮州期末)小明暑假同家人去埃及旅游,看到了“白沙漠”景觀。所謂白沙漠,埃及人又稱為“蘑菇沙漠”。高聳的白堊巖層屹立在埃及白沙漠中,仿佛一片巨大的蘑菇群,是由數(shù)千年沙暴“雕刻”而成。據(jù)此完成1~2題。
1.形成“蘑菇沙漠”的作用主要是
A.火山噴發(fā) B.流水堆積
C.冰川作用 D.風力侵蝕

白堊巖層是沉積巖,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是噴出巖(巖漿巖),A錯誤;
沙漠地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流水堆積不是主要外力作用,B錯誤;
埃及氣候炎熱,沒有冰川作用,C錯誤;
該地區(qū)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蘑菇沙漠”地貌是風蝕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作用主要是風力侵蝕,D正確。故選D。
(2023·廣東潮州期末)小明暑假同家人去埃及旅游,看到了“白沙漠”景觀。所謂白沙漠,埃及人又稱為“蘑菇沙漠”。高聳的白堊巖層屹立在埃及白沙漠中,仿佛一片巨大的蘑菇群,是由數(shù)千年沙暴“雕刻”而成。據(jù)此完成1~2題。
2.“蘑菇沙漠”形成地區(qū)的環(huán)境特點是
A.高溫濕潤 B.寒冷干燥
C.干旱少雨 D.溫差小

根據(jù)材料可知,“蘑菇沙漠”分布在埃及沙漠地區(qū),該地區(qū)干旱少雨,C正確。
濕潤地區(qū)不是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區(qū),A錯誤;
該沙漠位于低緯度地區(qū),氣候炎熱,B錯誤;沙漠地區(qū)溫差大,D錯誤。故選C。
(2023·湖北襄陽月考)讀“某地理景觀圖”,完成3~4題。
3.圖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    B.冰川    C.風力    D.海浪

從圖中形態(tài)來看,圖示地貌屬于沙丘地貌,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故該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風力作用,C正確。
(2023·湖北襄陽月考)讀“某地理景觀圖”,完成3~4題。
4.圖示景觀照片顯示的當?shù)刂鲗эL向為
A.西北風 B.東南風
C.東北風 D.西南風

圖示為新月形沙丘地貌,而沙丘形狀與風向有關,一般情況下迎風坡較緩、背風坡較陡,根據(jù)圖中指向標可知,迎風坡一側(cè)位于西北方向,故判斷該地主導風向為西北風,A正確。
課時對點練
(2023·浙江溫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外力作用模擬實驗示意圖”,實驗過程如下:將大小、形狀適宜的頁巖用熱水浸泡一分鐘,隨后緩慢地放入另一個燒杯的冷水中。重復上述過程3~5次,觀察頁巖表面發(fā)生的變化。回答1~2題。
1.該實驗模擬的外力作用是
A.高溫變質(zhì)
B.侵入冷凝
C.刨蝕作用
D.風化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礎過關
據(jù)材料“頁巖用熱水浸泡一分鐘,隨后緩慢地放入
另一個燒杯的冷水中”可知,由于溫度的變化,會
導致巖石表層與內(nèi)部受熱不均,產(chǎn)生差異進而膨脹
和收縮,巖石容易崩解破碎,屬于外力作用的風化
作用,D正確;
高溫變質(zhì)、侵入冷凝屬于內(nèi)力作用,A、B錯誤;
刨蝕作用一般是由冰川運動對地表土石體造成的破壞,實驗中主要體現(xiàn)了巖石受熱的變化,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浙江溫州期末)下圖為“某同學設計的外力作用模擬實驗示意圖”,實驗過程如下:將大小、形狀適宜的頁巖用熱水浸泡一分鐘,隨后緩慢地放入另一個燒杯的冷水中。重復上述過程3~5次,觀察頁巖表面發(fā)生的變化?;卮?~2題。
2.夜間溫度下降,水結(jié)成冰,會導致巖石
A.規(guī)模變大
B.裂隙增大
C.變成碎片
D.成分改變

夜間溫度降低,滲入巖石裂隙的水結(jié)成冰后體積增大,使巖石裂隙增大,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天津月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風積地貌的一種。新月形沙丘的縱剖面有兩個不對稱的斜坡,其中一斜坡兩側(cè)形成接近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沙丘的兩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的邊緣地帶。下圖為“新月形沙丘景觀圖”。據(jù)此完成3~5題。
3.新月形沙丘兩翼的延伸指向
A.迎風坡 B.背風坡
C.西部 D.東部

根據(jù)風力搬運與沉積作用的特點可知,新月形沙丘緩坡為迎風坡,陡坡為背風坡,故兩翼的延伸指向背風坡,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天津月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風積地貌的一種。新月形沙丘的縱剖面有兩個不對稱的斜坡,其中一斜坡兩側(cè)形成接近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沙丘的兩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的邊緣地帶。下圖為“新月形沙丘景觀圖”。據(jù)此完成3~5題。
4.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邊緣地帶的原因可能是
沙漠邊緣
A.臨近戈壁灘,植被狀況差
B.地形復雜,利于泥沙沉積
C.高壓控制,主導風向穩(wěn)定
D.風力減弱,風積作用顯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沙漠邊緣是風力減弱的地帶,意味著風力的侵蝕與搬
運作用減弱,風力堆積作用增強,因而分布大范圍的
新月形沙丘,D正確;
沙漠邊緣植被狀況比沙漠內(nèi)部狀況好,A錯誤;
沙漠邊緣不一定地形復雜,B錯誤;
沙漠邊緣不一定是在高壓控制下,C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天津月考)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風積地貌的一種。新月形沙丘的縱剖面有兩個不對稱的斜坡,其中一斜坡兩側(cè)形成接近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沙丘的兩翼。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現(xiàn)在沙漠的邊緣地帶。下圖為“新月形沙丘景觀圖”。據(jù)此完成3~5題。
5.能正確表示新月形沙丘地貌形成過程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新月形沙丘迎風坡為緩坡、背風坡為陡
坡,兩側(cè)坡度不對稱。甲、乙、丙、丁
四圖中,乙圖坡度對稱,應為沙丘剛剛
開始形成的時候,即在定向風的作用下,
風沙遇到了草叢或灌木的阻擋堆起了小
沙堆。之后風在迎風坡發(fā)生吹蝕,在背
風坡形成旋渦進行堆積。與此同時,沙堆的左右兩側(cè)形成向內(nèi)回轉(zhuǎn)的氣流,使兩翼不斷擴展,逐漸形成了新月形沙丘的新月形態(tài)。由此可判定新月形沙丘地貌形成過程為乙→甲→丁→丙,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西太原月考)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下圖1為“球狀風化平衡石景觀圖”,圖2示意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的四個階段。據(jù)此完成6~8題。
6.正確表示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過程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
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
結(jié)合圖2可知,完整而沒有裂隙的巖石上
覆有砂巖層;上覆的砂巖層及土層被剝
蝕且出現(xiàn)較小裂隙;表層覆蓋物全部被
剝蝕,下層的巖石節(jié)理明顯;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侵蝕,形成了許多球狀風化平衡石。因此形成過程是②①④③。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西太原月考)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下圖1為“球狀風化平衡石景觀圖”,圖2示意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的四個階段。據(jù)此完成6~8題。
7.球狀風化平衡石的巖石類型最可能是
A.花崗巖 B.玄武巖
C.石灰?guī)r D.粉砂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風化平衡石呈球狀,巖石應比較堅硬,
故排除水溶性強的石灰?guī)r和較松軟的
粉砂巖,C、D錯誤;
玄武巖比較堅硬,但是通常出露于地
表,有氣孔結(jié)構,題目中的風化平衡
石所在巖層原來埋藏于地下,B錯誤;
花崗巖是由于巖漿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而成,形成于地下且硬度高,耐腐蝕,多形成球狀風化地貌,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山西太原月考)球狀風化平衡石中的球狀巖石與基座巖石平面相切,接觸面小,且屬于同一巖層。下圖1為“球狀風化平衡石景觀圖”,圖2示意球狀風化平衡石形成的四個階段。據(jù)此完成6~8題。
8.推測球狀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出露于地表
的直接原因是
A.砂巖風化崩塌 B.外力剝蝕砂巖
C.斷層上升運動 D.巖層斷裂下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崩塌一般發(fā)生在較
陡的斜坡,圖中砂巖并非位于陡崖或陡
坡,風化導致其重力崩塌的可能性小,
A錯誤;
砂巖因外力剝蝕而消失,風化平衡石所
在巖層出露地表,B正確;
由圖可知,巖層并未發(fā)生斷層活動,C錯誤;
如果巖層斷裂下陷,則球狀風化平衡石所在巖層更難出露地表,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陜西西安月考)新西蘭東南部的摩拉基海灘上約有50個圓形巨石,最大直徑逾兩米,重達數(shù)噸。它們距今已有6 000萬年歷史。據(jù)研究,圓石的形成原因與珍珠類似,由圍繞著核心物質(zhì)(如貝殼、珊瑚碎片等)的鈣和碳酸鹽慢慢結(jié)晶層層凝聚而成,直徑兩米左右的圓石要覆蓋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獲得充分的礦物質(zhì)。某些圓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完成9~10題。
9.導致圓形巨石表面形成龜甲狀花紋的主要
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海浪侵蝕
C.風力作用 D.海浪堆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根據(jù)材料可知,某些巨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由于巨石長期出露水面,受晝夜溫差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巖石開裂,形成龜甲狀花紋,其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化作用,故選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4·陜西西安月考)新西蘭東南部的摩拉基海灘上約有50個圓形巨石,最大直徑逾兩米,重達數(shù)噸。它們距今已有6 000萬年歷史。據(jù)研究,圓石的形成原因與珍珠類似,由圍繞著核心物質(zhì)(如貝殼、珊瑚碎片等)的鈣和碳酸鹽慢慢結(jié)晶層層凝聚而成,直徑兩米左右的圓石要覆蓋10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獲得充分的礦物質(zhì)。某些圓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完成9~10題。
10.未來,摩拉基海灘圓形巨石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有
①受風化、剝蝕影響,體積變小 ②礦物
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體積變小?、酆F矫嫔仙?,
巨石被淹沒?、苁茱L化影響,崩解破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未來,該地的巨石持續(xù)受到外力風化、剝蝕的影響,其體積可能變小。同時,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巨石可能被淹沒。巨石受風化作用的影響,也可能崩解破碎,①③④正確。
根據(jù)材料分析可知,礦物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需要覆蓋很厚的海泥,需要漫長的地質(zhì)時間演化;同時礦物質(zhì)繼續(xù)結(jié)晶,體積有可能變大,②錯誤。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雅丹是干旱地區(qū)特有的風水復合侵蝕地貌,一般出現(xiàn)在沙漠、戈壁之中,而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臺吉乃爾湖區(qū)的鴨湖附近卻形成了獨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碧綠的湖水與鬼斧神工般的雅丹構成一幅天然畫卷,宛如人間仙境,但美景的背后也潛藏危機。據(jù)此完成11~12題。
11.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
A.湖相沉積—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
B.湖相沉積—地殼抬升—氣候變暖、湖泊淹沒—外力侵蝕
C.地殼抬升—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湖相沉積
D.地殼抬升—湖相沉積—外力侵蝕—氣候變暖、湖泊淹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jīng)
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
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
(溝槽)地貌組合,因此應先有湖相沉積,后經(jīng)地
殼抬升,湖相沉積裸露于地表,受風力侵蝕形成。水上雅丹是由于氣候變暖,冰雪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原有的雅丹被湖泊淹沒而形成,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雅丹是干旱地區(qū)特有的風水復合侵蝕地貌,一般出現(xiàn)在沙漠、戈壁之中,而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臺吉乃爾湖區(qū)的鴨湖附近卻形成了獨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碧綠的湖水與鬼斧神工般的雅丹構成一幅天然畫卷,宛如人間仙境,但美景的背后也潛藏危機。據(jù)此完成11~12題。
12.使美景潛藏危機的原因不包括
A.湖面水位上升淹沒低矮雅丹地貌
B.湖水溶蝕作用導致雅丹地貌坍塌
C.水上雅丹底部受浸泡易坍塌
D.湖面風力大,波浪侵蝕加劇雅丹地貌坍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流水溶蝕作用是指水對可溶性巖石的化學侵蝕,
此處為雅丹地貌,由泥巖、砂巖組成的河湖沉
積物不屬于可溶性巖石,B符合題意;
湖面水位上升會淹沒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
丹底部受浸泡易坍塌,湖面風力大,波浪侵蝕加劇雅丹地貌坍塌,都可能使美景潛藏危機,A、C、D不符合題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圖為“不同氣候區(qū)巖石的風化深度與當?shù)啬昃鶞丶澳杲邓康年P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3.下列對圖示信息的判斷,正確的是
A.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
B.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均溫呈負相關
C.年降水量與年均溫呈正相關
D.巖石的風化深度與氣溫年較差呈正相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據(jù)圖中曲線變化可知,年降水量越多,巖石風化強度越大,巖石風化深度越深,呈正相關,A正確;
年均溫與巖石風化深度無明顯相關性,B錯誤;
年降水量與年均溫無明顯相關性,C錯誤;
題目中未給出氣溫年較差,無法判斷其與巖石風化深度的關系,D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圖為“不同氣候區(qū)巖石的風化深度與當?shù)啬昃鶞丶澳杲邓康年P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
14.若圖中有甲、乙、丙、丁四地,其
對應的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分別為(3 ℃,
800 mm)(15 ℃,900 mm)(7 ℃,5 mm)
(23 ℃,2 900 mm),則巖石風化深度
最接近的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據(jù)上題可知,巖石的風化深度與年降水量呈正相關,甲、乙兩地的年降水量最接近,故巖石風化深度最接近,故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3·山東濰坊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22日,某電視欄目組的隊伍直奔青海省考察。考察區(qū)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旱氣候區(qū),全年盛行西風和西北風,蒸發(fā)強,地表巖石風化破碎,風沙災害嚴重。右圖示意青海湖及周邊地區(qū)。
(1)當考察隊員來到青海湖邊的時候,拍攝了藍天白云下的湖邊沙丘美景(左圖),右面右圖示意該景觀某處沙丘剖面。請在右圖中用箭頭標注風向并說明判斷依據(j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風向如圖所示。
依據(jù):迎風坡緩,背風坡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圖示區(qū)域盛行西風和西北風,湖泊西岸受西部山地的阻擋,風力較弱,形成了規(guī)模較小的湖灘沙丘和沙丘鏈;盛行風經(jīng)過開闊的湖面后,風力更強勁,致使湖泊東岸形成了規(guī)模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積。
15.(2023·山東濰坊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22日,某電視欄目組的隊伍直奔青海省考察??疾靺^(qū)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旱氣候區(qū),全年盛行西風和西北風,蒸發(fā)強,地表巖石風化破碎,風沙災害嚴重。右圖示意青海湖及周邊地區(qū)。
(2)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湖泊東岸多為規(guī)模較大的沙山和沙丘堆積、西岸多為規(guī)模較小的湖灘沙丘和沙丘鏈。推斷造成青海湖東、西兩岸沙丘規(guī)模差異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3·山東濰坊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22日,某電視欄目組的隊伍直奔青海省考察??疾靺^(qū)域主要位于高寒半干旱氣候區(qū),全年盛行西風和西北風,蒸發(fā)強,地表巖石風化破碎,風沙災害嚴重。右圖示意青海湖及周邊地區(qū)。
(3)分析該區(qū)域地表巖石風化嚴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地勢較高,大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氣候干旱,風速大,蒸發(fā)強烈;地表植被稀少,巖石裸露;地表巖石松軟,易風化破碎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課時4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課程標準 結(jié)合實例,解釋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結(jié)合圖文材料,分析流水作用的表現(xiàn)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綜合思維) 2.結(jié)合實例,分析不同地區(qū)的典型流水地貌的類型及成因。(區(qū)域認知)
知識點一 水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水蝕作用的類型
類型 含義 對地貌的影響
下切侵蝕 指水流__________地面向下的侵蝕 __________河床或溝床,在山區(qū)常形成深切的__________形谷
溯源侵蝕 指在河流或溝谷底部地形________之處,因流水沖刷作用加劇,受沖刷的部位不斷向________方向移動的現(xiàn)象 使溝谷或河流的長度不斷__________
側(cè)向侵蝕 指受__________的作用,彎曲河段的__________岸不斷受到侵蝕而崩塌后退,形成__________的河岸。同時,_________岸堆積,導致河流側(cè)向發(fā)展 在山區(qū),河流側(cè)向發(fā)展可使河谷不斷__________。在平原地區(qū),河曲不斷向__________移動,形成__________。當河床彎曲越來越大時,便會發(fā)生裁彎取直,形成__________
2.常見河流侵蝕地貌
(1)河谷的發(fā)育過程
(2)曲峽:指山地中的曲流峽谷,多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發(fā)育而成。在我國,太行山是曲峽最集中的地區(qū)。其形成過程為:①地質(zhì)歷史時期,太行山所在地區(qū)地形平坦,河流以側(cè)蝕為主,形成蛇曲;②伴隨板塊運動,地殼抬升,形成太行山地;③河流落差增大,發(fā)生下切侵蝕形成峽谷;④原來的曲流形態(tài)保留在峽谷中,形成“嵌入式”蛇曲。
(3)河流襲奪
①含義:當河流源頭向上游溯源侵蝕到達并切穿流域分水嶺后,有可能發(fā)生分水嶺一坡的河流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現(xiàn)象,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稱為河流襲奪。
②河流襲奪的條件
a.兩條河川間距離較近;b.其中一條河川的側(cè)蝕或溯源侵蝕強烈;c.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即分水嶺兩側(cè)河床的海拔有明顯的差異。
③典型河流:襲奪河、改向河、斷頭河、襲奪灣。
a.河流襲奪完成后,低位河因為襲奪了高位河的上游,所以稱為“襲奪河”;b.被襲奪的高位河上游稱為 “改向河”;c.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則稱為“斷頭河”;d.被襲奪河與襲奪河相交處,河流流向極不自然,往往呈現(xiàn)突然轉(zhuǎn)彎的現(xiàn)象,稱為“襲奪灣”,在襲奪灣附近有時形成跌水(由于襲奪灣位于這兩河之間,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跌落式的水流)。
(2024·廣東佛山期中)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景觀圖”,其后退速度約為1.2米/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漸變慢。據(jù)此完成1~2題。
1.瀑布后退原因是水蝕作用中的(  )
A.下切侵蝕 B.溯源侵蝕
C.側(cè)向侵蝕 D.冰川侵蝕
2.影響瀑布后退速度快慢的顯著因素是(  )
①流量大小?、跈M向環(huán)流?、刍鶐r軟硬程度
④河道彎曲狀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河流襲奪是河流水系演變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距今8萬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別是源頭獨立的河流(圖1),距今約3.7萬年,柴汶河溯源侵蝕,襲奪了沂河,改變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圖2)。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有關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所需的條件描述,正確的是(  )
A.古沂河河床海拔較低
B.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較高
C.古沂河流域地勢低平
D.古柴汶河流域地勢陡峻
4.襲奪發(fā)生之后,柴汶河與沂河流速、流量發(fā)生的變化是(  )
A.沂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大
B.柴汶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小
C.沂河流速變慢,流量變小
D.柴汶河流速變慢,流量變大
知識點二 沉積作用
1.沉積作用
(1)含義:河流中挾帶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時,會發(fā)生__________作用,在河床上沉積下來。
(2)特點:從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積物逐漸變__________。
2.常見的河流沉積地貌
河流沉積地貌包括三種常見的類型:沖(洪)積扇、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其形成機制和地貌特點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示意圖 形成過程 地貌特點
沖(洪)積扇 ①上游山區(qū),地勢陡峭,河流流速快,挾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jié)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因地形急劇變緩,河道變得開闊,流速降低,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挾帶的礫石、泥沙在溝(山)谷出口處堆積下來形成沖(洪)積扇;④沖(洪)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沖(洪)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河漫灘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季節(jié)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是沖積平原的主體,常沿河呈帶狀分布
河口三角洲 當河流從中上游挾帶較多的泥沙入海時,在河口處,因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積,形成三角洲 多為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wǎng)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分布
材料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近年來,經(jīng)過治理,流域內(nèi)植被覆蓋率逐步提高,生態(tài)保護成效顯著,黃河含沙量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
材料二 兩類堆積地貌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判斷兩地地貌類型,以黃河作參照,指出可能出現(xiàn)這兩種地貌的具體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綜合思維]比較A、B兩種地貌的地形和沉積物分布差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綜合思維]說出近年來黃河A類地貌擴展速度的變化,簡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水下泥沙堆積體,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漫灘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共同作用形成,下圖示意某河漫灘東西方向剖面。該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流的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據(jù)此完成1~2題。
1.河漫灘多分布在(  )
①河流上游 ②河流下游?、酆恿魍拱?br/>④河流凹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圖中甲、乙、丙、丁四位置中,河水流速最快、侵蝕最強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課時4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一 水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梳理教材新知
1.垂直 加深 V 變陡 上游 增加 橫向環(huán)流 凹 陡峻 凸 展寬 下游 曲流帶 牛軛湖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第1題,下切侵蝕多發(fā)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qū),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A錯誤;瀑布的后退是溯源侵蝕形成的,B正確;橫向環(huán)流作用在彎曲河段表現(xiàn)明顯,使得凹岸不斷受側(cè)向侵蝕而崩塌,形成陡峻的河岸,C錯誤;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D錯誤。第2題,河流流量大、基巖較軟時瀑布的溯源侵蝕較快,因此流量大小、基巖軟硬程度影響瀑布后退速度的快慢,①③正確;橫向環(huán)流、河道彎曲狀況影響河流的側(cè)向侵蝕,②④錯誤。故選C。]
3.D 4.C [第3題,由材料可知,河流襲奪是處于分水嶺兩側(cè)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存在差異,侵蝕力強的河流切穿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表明古沂河河床海拔較高,落差小,侵蝕速度慢;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較低,河流落差大,地勢陡峻,流速快,D正確,A、B、C錯。故選D。第4題,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之后,柴汶河的源頭向上擴展很多,落差變大,流域面積也明顯增大,柴汶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大,B、D錯;而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之后,沂河流程變短,源頭下移,因此落差變小,流域面積明顯縮小,因此流速變慢,流量變小,C正確,A錯。故選C。]
知識點二 沉積作用
梳理教材新知
1.(1)機械沉積 (2)細
探究核心知識
1.A為河口三角洲, 位于河流入??谔?。B為沖(洪)積扇,位于河流出山口處。
2.地表形態(tài)不同:三角洲(A)呈三角狀,沖(洪)積扇(B)呈扇形;地表坡度不同:三角洲(A)地勢較平坦,沖(洪)積扇(B)自扇頂至扇緣,坡度逐漸變小;沉積物顆粒不同:三角洲(A)沉積物顆粒很細,多為黏土和細沙,沖(洪)積扇(B)沉積物顆粒較大,自扇頂至扇緣由粗變細。
3.擴展速度減慢。近年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使黃河含沙量下降;河流搬運到河口的泥沙減少;三角洲泥沙堆積減少,擴展速度減慢。
落實思維方法
1.C 2.A [第1題,河漫灘由水下泥沙堆積體發(fā)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蝕作用為主,堆積作用較弱,難以發(fā)育形成河漫灘;河流下游水流速度變緩,以堆積作用為主,容易形成河漫灘;河流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容易形成河漫灘。綜合分析②③正確,故選C。第2題,河流東岸發(fā)育形成河漫灘,說明東岸為堆積岸,丙、丁位于堆積岸,流速慢,侵蝕作用弱,C、D錯誤。西岸為侵蝕岸,侵蝕嚴重,甲、乙位于西岸,甲處位于河流表層,流速最快,侵蝕最強,乙位于河流深處,流速慢,侵蝕相對較弱,A正確,B錯誤。]課時4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選擇題1~8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2023·北京順義期末)下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及景觀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甲、乙、丙三處對應的地貌類型分別為(  )
A.沖積扇、峽谷、三角洲
B.峽谷、三角洲、沖積扇
C.三角洲、峽谷、沖積扇
D.峽谷、沖積扇、三角洲
2.甲處地貌景觀的形成原因是(  )
①地殼抬升?、诹魉逊e ③冰川侵蝕?、芰魉治g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吉林長春期末)在河谷兩側(cè)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沒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一般大江大河的兩岸常出現(xiàn)多級階地。下圖為“某河流階地剖面圖”。據(jù)此完成3~4題。
3.圖中最先形成的是(  )
A.河漫灘 B.一級階地
C.二級階地 D.三級階地
4.圖中河流階地(  )
A.位置越高,地形越平坦
B.組成顆粒物較粗
C.土質(zhì)較為肥沃
D.洪水期被水淹沒
(2024·河北秦皇島質(zhì)檢)在地勢平緩地區(qū),??吹匠蔛形彎曲的河道,即河曲。隨著河曲的進一步發(fā)育,河流會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下圖示意某地牛軛湖分布。據(jù)此完成5~6題。
5.牛軛湖較為常見的地區(qū)是(  )
A.內(nèi)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橫斷山區(qū) D.云貴高原
6.形成牛軛湖的地質(zhì)作用主要是(  )
A.流水下蝕 B.流水側(cè)蝕
C.流水搬運 D.流水溶蝕
(2023·甘肅慶陽期末)格爾木河位于柴達木盆地,屬于內(nèi)流河。下圖示意格爾木河流域2008~2012年洪水期地下水位平均抬升幅度。據(jù)此回答7~8題。
7.圖示區(qū)域的地貌是(  )
A.沖積平原 B.三角洲 
C.洪積扇 D.風蝕洼地
8.圖中甲處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較高,主要是因為該地(  )
A.沉積物顆粒大,地表水下滲強
B.沉積物厚度大,儲量大
C.降水豐富,補給充足
D.農(nóng)業(yè)活動少,耗水少
(選擇題9~12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023·廣西河池月考)河流下切侵蝕,使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坡地上,被稱為河流階地。金沙江下游巧家—蒙姑段河谷某處發(fā)育和保存了多級河流階地,下圖為“該地多級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9~10題。
9.該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以隆升運動為主的階段是(  )
A.3、6 B.2、5 C.1、4、7 D.3、4
10.堰塞湖的形成對河流下切作用的影響及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
①水量增加,下切增強?、谒猩笆龆啵虑性鰪姟、鬯鳒p緩,下切減弱 ④砂石覆蓋河床,下切減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4·河南安陽月考)處于分水嶺兩側(cè)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襲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被稱為河流襲奪。下圖為“某地區(qū)河流襲奪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河流襲奪發(fā)生后,河水流向出現(xiàn)倒轉(zhuǎn)的河段是(  )
A.a(chǎn)b段 B.bc段 C.cd段 D.ef段
12.河流襲奪發(fā)生后(  )
A.a(chǎn)b河段流量變大 B.cd河段流速變快
C.ef河段搬運能力下降 D.cg河段含沙量減少
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14分)
扇三角洲多發(fā)育在活動的構造區(qū),是由鄰近高地直接推進到水體(湖或海)中的沖積扇。進積和退積是斷陷盆地處扇三角洲發(fā)育過程中的兩種常見沉積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緣沉積物粒徑大小變化尤為明顯。進積表示陸源物質(zhì)供應速率快、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積物下細上粗,退積則相反,下圖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處沉積層沉積物粒徑變化,圖2示意辮狀河流及沙洲景觀。
(1)指出影響圖中扇三角洲面積大小及形態(tài)的因素。(3分)
(2)根據(jù)甲處沉積物粒徑變化特點,推斷扇三角洲發(fā)育過程中沉積方式的變化特點并說明理由。(5分)
辮狀河流多發(fā)育在山區(qū)或河流上游起伏較小河段以及較平坦的沖積扇上,河道較多,經(jīng)多次分汊和匯聚,在數(shù)不清的大小沙洲間來回搖擺,分分合合最終形成相互交織的狀態(tài)。
(3)試描述圖中辮狀河流的形成過程。(6分)
課時4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D 2.B
3.D 4.C [第3題,在一般情況下階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早,圖中三級階地地勢最高,說明其最先形成。故選D。第4題,據(jù)材料可知,在河谷兩側(cè)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沒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D錯誤;地形、顆粒物大小無法判斷,A、B排除;河流階地原是河漫灘,后經(jīng)地殼抬升形成,因此土質(zhì)較為肥沃,C正確。]
5.A 6.B
7.C 8.A [第7題,據(jù)圖可知,圖示區(qū)域地下水位自北向南逐漸抬升,說明該區(qū)域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升高,且該區(qū)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屬山前洪積扇。第8題,甲處位于河流出山口的最頂端,為洪積扇扇頂,地勢較高,扇頂沉積物顆粒較大,地表水下滲強,因此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較高。]
9.C 10.B [第9題,隨著地殼抬升,河流落差變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以向下侵蝕為主,圖中1、4、7箭頭朝下,表示下切,3、6箭頭朝上,表示堆積,2、5箭頭指向兩側(cè),表示側(cè)蝕拓寬。因此以隆升運動為主的階段是1、4、7,C正確,故選C。第10題,堰塞湖形成后堵塞河道,河流流速減慢,使河谷強烈堆積;沉積物覆蓋住基巖河床,阻滯和減緩河流下切。綜上所述,①②錯誤,③④正確,即B正確。]
11.C 12.C [第11題,河流襲奪前,被襲奪河流向東北方向;襲奪發(fā)生后,因襲奪河水位低,被襲奪河的部分河段流向襲奪河。由圖可知,ab段、bc段沒有改變流向,依然流向東北方向,A、B錯誤;出現(xiàn)倒轉(zhuǎn)的河段是cd段,由流向東北轉(zhuǎn)為流向西南,C正確;ef段流向沒有發(fā)生倒轉(zhuǎn),依然與被襲奪河流流向一致,D錯誤。故選C。第12題,由圖可知,被襲奪部位以上的ab河段河水補給沒有變化,流量不會發(fā)生變化,A錯誤;cd段由原來的c流向d,轉(zhuǎn)為由d流向c,因不確定襲奪前后落差的變化,無法確定其流速快慢,B錯誤;被襲奪后,ef段失去上游河段的流量補給,流量變小,搬運能力下降,C正確;cg段增加了ac和cd段的流量補給,流量變大,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含沙量增多,D錯誤。故選C。]
13.(1)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風浪大小等。
(2)先進積后退積。早期沉積物粒徑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說明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河流的搬運能力不斷增強,為進積;后期沉積物粒徑自下而上由大變小,說明三角洲不斷后退,河流的搬運能力減弱,為退積。
(3)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流速快,侵蝕和搬運能力強,挾帶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開闊處,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期沙洲凸顯,沙洲將河流水道阻擋,致其分汊形成辮狀河流。(共52張PPT)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流水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課時4
結(jié)合實例,解釋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
1.結(jié)合圖文材料,分析流水作用的表現(xiàn)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綜合思維)
2.結(jié)合實例,分析不同地區(qū)的典型流水地貌的類型及成因。(區(qū)域認知)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內(nèi)容索引
知識點一 水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知識點二 沉積作用
課時對點練
水蝕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
<
知識點一
1.水蝕作用的類型
類型 含義 對地貌的影響
下切侵蝕 指水流_____地面向下的侵蝕 _____河床或溝床,在山區(qū)常形成深切的____形谷
溯源侵蝕 指在河流或溝谷底部地形_____之處,因流水沖刷作用加劇,受沖刷的部位不斷向_____方向移動的現(xiàn)象 使溝谷或河流的長度不斷_____
垂直
加深
V
變陡
上游
增加
類型 含義 對地貌的影響
側(cè)向侵蝕 指受_________的作用,彎曲河段的____岸不斷受到侵蝕而崩塌后退,形成_____的河岸。同時,____岸堆積,導致河流側(cè)向發(fā)展 在山區(qū),河流側(cè)向發(fā)展可使河谷不斷_____。在平原地區(qū),河曲不斷向_____移動,形成_______。當河床彎曲越來越大時,便會發(fā)生裁彎取直,形成_______
橫向環(huán)流

陡峻

展寬
下游
曲流帶
牛軛湖
2.常見河流侵蝕地貌
(1)河谷的發(fā)育過程
(2)曲峽:指山地中的曲流峽谷,多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發(fā)育而成。在我國,太行山是曲峽最集中的地區(qū)。其形成過程為:①地質(zhì)歷史時期,太行山所在地區(qū)地形平坦,河流以側(cè)蝕為主,形成蛇曲;②伴隨板塊運動,地殼抬升,形成太行山地;③河流落差增大,發(fā)生下切侵蝕形成峽谷;④原來的曲流形態(tài)保留在峽谷中,形成“嵌入式”蛇曲。
(3)河流襲奪
①含義:當河流源頭向上游溯源侵蝕到達并切穿流域分水嶺后,有可能發(fā)生分水嶺一坡的河流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現(xiàn)象,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稱為河流襲奪。
②河流襲奪的條件
a.兩條河川間距離較近;b.其中一條河川的側(cè)蝕或溯源侵蝕強烈;c.一條為高位河,另一條為低位河,即分水嶺兩側(cè)河床的海拔有明顯的差異。
③典型河流:襲奪河、改向河、斷頭河、襲奪灣。
a.河流襲奪完成后,低位河因為襲奪了高位河的上游,所以稱為“襲奪河”;b.被襲奪的高位河上游稱為 “改向河”;c.剩余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則稱為“斷頭河”;d.被襲奪河與襲奪河相交處,河流流向極不自然,往往呈現(xiàn)突然轉(zhuǎn)彎的現(xiàn)象,稱為“襲奪灣”,在襲奪灣附近有時形成跌水(由于襲奪灣位于這兩河之間,落差甚大,易形成瀑布跌落式的水流)。
(2024·廣東佛山期中)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景觀圖”,其后退速度約為1.2米/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漸變慢。據(jù)此完成1~2題。
1.瀑布后退原因是水蝕作用中的
A.下切侵蝕 B.溯源侵蝕
C.側(cè)向侵蝕 D.冰川侵蝕

下切侵蝕多發(fā)生在構造抬升的山區(qū),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
A錯誤;
瀑布的后退是溯源侵蝕形成的,B正確;
橫向環(huán)流作用在彎曲河段表現(xiàn)明顯,使得凹岸不斷受側(cè)向
侵蝕而崩塌,形成陡峻的河岸,C錯誤;
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D錯誤。
(2024·廣東佛山期中)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景觀圖”,其后退速度約為1.2米/年,但后退速度在逐漸變慢。據(jù)此完成1~2題。
2.影響瀑布后退速度快慢的顯著因素是
①流量大小 ②橫向環(huán)流 ③基巖軟硬程度?、芎拥?br/>彎曲狀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河流流量大、基巖較軟時瀑布的溯源侵蝕較快,因此流量大小、基巖軟硬程度影響瀑布后退速度的快慢,①③正確;
橫向環(huán)流、河道彎曲狀況影響河流的側(cè)向侵蝕,②④錯誤。故選C。
河流襲奪是河流水系演變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距今8萬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別是源頭獨立的河流(圖1),距今約3.7萬年,柴汶河溯源侵蝕,襲奪了沂河,改變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圖2)。讀圖完成3~4題。
3.下列有關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所需的條件描述,正確的是
A.古沂河河床海拔較低
B.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較高
C.古沂河流域地勢低平
D.古柴汶河流域地勢陡峻

由材料可知,河流襲奪是處于分
水嶺兩側(cè)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
存在差異,侵蝕力強的河流切穿
分水嶺,搶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
上游河段。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
表明古沂河河床海拔較高,落差小,侵蝕速度慢;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較低,河流落差大,地勢陡峻,流速快,D正確,A、B、C錯。故選D。
河流襲奪是河流水系演變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距今8萬年前,沂河和柴汶河分別是源頭獨立的河流(圖1),距今約3.7萬年,柴汶河溯源侵蝕,襲奪了沂河,改變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圖2)。讀圖完成3~4題。
4.襲奪發(fā)生之后,柴汶河與沂河流速、流量發(fā)生的變化是
A.沂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大
B.柴汶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小
C.沂河流速變慢,流量變小
D.柴汶河流速變慢,流量變大

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之后,柴汶
河的源頭向上擴展很多,落差變
大,流域面積也明顯增大,柴汶
河流速變快,流量變大,B、D錯;
而古柴汶河襲奪古沂河之后,沂
河流程變短,源頭下移,因此落差變小,流域面積明顯縮小,因此流速變慢,流量變小,C正確,A錯。故選C。
沉積作用
>
<
知識點二
1.沉積作用
(1)含義:河流中挾帶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時,會發(fā)生_________作用,在河床上沉積下來。
(2)特點:從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積物逐漸變____。
機械沉積

2.常見的河流沉積地貌
河流沉積地貌包括三種常見的類型:沖(洪)積扇、河漫灘平原、河口三角洲,其形成機制和地貌特點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示意圖 形成過程 地貌特點
沖 (洪) 積 扇 ①上游山區(qū),地勢陡峭,河流流速快,挾帶大量礫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節(jié)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因地形急劇變緩,河道變得開闊,流速降低,搬運能力降低;③河流挾帶的礫石、泥沙在溝(山)谷出口處堆積下來形成沖(洪)積扇; ④沖(洪)積扇擴大并連接形成沖(洪)積平原 以谷口為頂點呈扇形,沖積扇頂端到邊緣地勢逐漸降低,堆積物顆粒由粗變細
示意圖 形成過程 地貌特點
河漫灘平原 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季節(jié)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地勢平坦、寬廣,是沖積平原的主體,常沿河呈帶狀分布
示意圖 形成過程 地貌特點
河口三角洲 當河流從中上游挾帶較多的泥沙入海時,在河口處,因地形坡度變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積,形成三角洲 多為三角形,地勢平坦,河網(wǎng)稠密,河道由分汊頂點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狀分布
材料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游流經(jīng)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近年來,經(jīng)過治理,流域內(nèi)植被覆蓋率逐步提高,生態(tài)保護成效顯著,黃河含沙量也呈現(xiàn)下降趨勢。
材料二 兩類堆積地貌示意圖。
1.[區(qū)域認知]判斷兩地地貌類型,以黃河作參照,指出可能出現(xiàn)這兩種地貌的具體位置。
答案 A為河口三角洲, 位于河流入??谔?。B為沖(洪)積扇,位于河流出山口處。
2.[綜合思維]比較A、B兩種地貌的地形和沉積物分布差異。
答案 地表形態(tài)不同:三角洲(A)呈三角狀,沖(洪)積扇(B)呈扇形;地表坡度不同:三角洲(A)地勢較平坦,沖(洪)積扇(B)自扇頂至扇緣,坡度逐漸變??;沉積物顆粒不同:三角洲(A)沉積物顆粒很細,多為黏土和細沙,沖(洪)積扇(B)沉積物顆粒較大,自扇頂至扇緣由粗變細。
3.[綜合思維]說出近年來黃河A類地貌擴展速度的變化,簡析原因。
答案 擴展速度減慢。近年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使黃河含沙量下降;河流搬運到河口的泥沙減少;三角洲泥沙堆積減少,擴展速度減慢。
河流水下泥沙堆積體,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漫灘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共同作用形成,下圖示意某河漫灘東西方向剖面。該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流的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據(jù)此完成1~2題。
1.河漫灘多分布在
①河流上游 ②河流下游?、酆恿魍拱丁、芎恿靼及?br/>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河漫灘由水下泥沙堆積體發(fā)育形成,河流上游水流速度快,以侵蝕作用為主,堆積作用較弱,難以發(fā)育形成河漫灘;河流下游水流速度變緩,以堆積作用為主,容易形成河漫灘;河流凸岸堆積、凹岸侵蝕,凸岸容易形成河漫灘。綜合分析②③正確,故選C。
河流水下泥沙堆積體,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河漫灘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共同作用形成,下圖示意某河漫灘東西方向剖面。該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流的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據(jù)此完成1~2題。
2.圖中甲、乙、丙、丁四位置中,河水流速最快、
侵蝕最強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河流東岸發(fā)育形成河漫灘,說明東岸為堆積岸,丙、丁位于堆積岸,流速慢,侵蝕作用弱,C、D錯誤。
西岸為侵蝕岸,侵蝕嚴重,甲、乙位于西岸,甲處位于河流表層,流速最快,侵蝕最強,乙位于河流深處,流速慢,侵蝕相對較弱,A正確,B錯誤。
課時對點練
(2023·北京順義期末)右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及景觀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甲、乙、丙三處對應的地貌類型分別為
A.沖積扇、峽谷、三角洲
B.峽谷、三角洲、沖積扇
C.三角洲、峽谷、沖積扇
D.峽谷、沖積扇、三角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讀圖可知,甲處位于瀾滄江—湄公河河流上游,為峽谷;乙處位于河流出山口處,為沖積扇;丙處位于河流入??谔?,為三角洲。
基礎過關
(2023·北京順義期末)右圖為“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及景觀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2.甲處地貌景觀的形成原因是
①地殼抬升 ②流水堆積 
③冰川侵蝕?、芰魉治g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甲處地貌景觀是峽谷,其形成原因是地殼抬升、流水侵蝕,①④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吉林長春期末)在河谷兩側(cè)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沒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一般大江大河的兩岸常出現(xiàn)多級階地。下圖為“某河流階地剖面圖”。據(jù)此完成3~4題。
3.圖中最先形成的是
A.河漫灘 B.一級階地
C.二級階地 D.三級階地

在一般情況下階地越高,其形成的年代越早,圖中三級階地地勢最高,說明其最先形成。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吉林長春期末)在河谷兩側(cè)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沒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一般大江大河的兩岸常出現(xiàn)多級階地。下圖為“某河流階地剖面圖”。據(jù)此完成3~4題。
4.圖中河流階地
A.位置越高,地形越平坦
B.組成顆粒物較粗
C.土質(zhì)較為肥沃
D.洪水期被水淹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據(jù)材料可知,在河谷兩側(cè)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沒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河流階地,D錯誤;
地形、顆粒物大小無法判斷,A、B排除;
河流階地原是河漫灘,后經(jīng)地殼抬升形成,因此土質(zhì)較為肥沃,C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北秦皇島質(zhì)檢)在地勢平緩地區(qū),??吹匠蔛形彎曲的河道,即河曲。隨著河曲的進一步發(fā)育,河流會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如圖示意某地牛軛湖分布。據(jù)此完成5~6題。
5.牛軛湖較為常見的地區(qū)是
A.內(nèi)蒙古高原 B.黃土高原
C.橫斷山區(qū) D.云貴高原

牛軛湖形成于地勢平緩地區(qū),內(nèi)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形成牛軛湖,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北秦皇島質(zhì)檢)在地勢平緩地區(qū),??吹匠蔛形彎曲的河道,即河曲。隨著河曲的進一步發(fā)育,河流會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如圖示意某地牛軛湖分布。據(jù)此完成5~6題。
6.形成牛軛湖的地質(zhì)作用主要是
A.流水下蝕 B.流水側(cè)蝕
C.流水搬運 D.流水溶蝕

河流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河流自然裁彎取直,形成牛軛湖,故牛軛湖主要受流水側(cè)蝕作用形成,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甘肅慶陽期末)格爾木河位于柴達木盆地,屬于內(nèi)流河。下圖示意格爾木河流域2008~2012年洪水期地下水位平均抬升幅度。據(jù)此回答7~8題。
7.圖示區(qū)域的地貌是
A.沖積平原
B.三角洲 
C.洪積扇
D.風蝕洼地

據(jù)圖可知,圖示區(qū)域地下水位自北向南逐漸抬升,說明該區(qū)域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升高,且該區(qū)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屬山前洪積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甘肅慶陽期末)格爾木河位于柴達木盆地,屬于內(nèi)流河。下圖示意格爾木河流域2008~2012年洪水期地下水位平均抬升幅度。據(jù)此回答7~8題。
8.圖中甲處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較高,主要是因為該地
A.沉積物顆粒大,地表水下滲強
B.沉積物厚度大,儲量大
C.降水豐富,補給充足
D.農(nóng)業(yè)活動少,耗水少

甲處位于河流出山口的最頂端,為洪積扇扇頂,地勢較高,扇頂沉積物顆粒較大,地表水下滲強,因此地下水位抬升幅度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廣西河池月考)河流下切侵蝕,使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坡地上,被稱為河流階地。金沙江下游巧家—蒙姑段河谷某處發(fā)育和保存了多級河流階地,下圖為“該地多級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9~10題。
9.該段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以隆升運動
為主的階段是
A.3、6
B.2、5
C.1、4、7
D.3、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能力提升
隨著地殼抬升,河流落差變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以向下侵蝕為主,圖中1、4、7箭頭朝下,表示下切,3、6箭頭朝上,表示堆積,2、5箭頭指向兩側(cè),表示側(cè)蝕拓寬。因此以隆升運動為主的階段是1、4、7,C正確,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3·廣西河池月考)河流下切侵蝕,使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坡地上,被稱為河流階地。金沙江下游巧家—蒙姑段河谷某處發(fā)育和保存了多級河流階地,下圖為“該地多級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9~10題。
10.堰塞湖的形成對河流下切作用的影響
及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①水量增加,下切增強?、谒猩笆?br/>多,下切增強 ③水流減緩,下切減弱 
④砂石覆蓋河床,下切減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堰塞湖形成后堵塞河道,河流流速減慢,使河谷強烈堆積;沉積物覆蓋住基巖河床,阻滯和減緩河流下切。綜上所述,①②錯誤,③④正確,即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南安陽月考)處于分水嶺兩側(cè)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襲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被稱為河流襲奪。下圖為“某地區(qū)河流襲奪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
11.河流襲奪發(fā)生后,河水流向出現(xiàn)倒轉(zhuǎn)
的河段是
A.ab段 B.bc段
C.cd段 D.ef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河流襲奪前,被襲奪河流向東北方向;
襲奪發(fā)生后,因襲奪河水位低,被襲
奪河的部分河段流向襲奪河。由圖可
知,ab段、bc段沒有改變流向,依然
流向東北方向,A、B錯誤;
出現(xiàn)倒轉(zhuǎn)的河段是cd段,由流向東北轉(zhuǎn)為流向西南,C正確;
ef段流向沒有發(fā)生倒轉(zhuǎn),依然與被襲奪河流流向一致,D錯誤。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024·河南安陽月考)處于分水嶺兩側(cè)的河流,由于侵蝕速度差異較大,其中侵蝕力強的河流能夠切穿分水嶺,襲奪侵蝕力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被稱為河流襲奪。下圖為“某地區(qū)河流襲奪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
12.河流襲奪發(fā)生后
A.ab河段流量變大
B.cd河段流速變快
C.ef河段搬運能力下降
D.cg河段含沙量減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圖可知,被襲奪部位以上的ab河段
河水補給沒有變化,流量不會發(fā)生變
化,A錯誤;
cd段由原來的c流向d,轉(zhuǎn)為由d流向c,
因不確定襲奪前后落差的變化,無法
確定其流速快慢,B錯誤;
被襲奪后,ef段失去上游河段的流量補給,流量變小,搬運能力下降,C正確;
cg段增加了ac和cd段的流量補給,流量變大,侵蝕搬運能力增強,含沙量增多,D錯誤。故選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扇三角洲多發(fā)育在活動的構造區(qū),是由鄰近高地直接推進到水體(湖或海)中的沖積扇。進積和退積是斷陷盆地處扇三角洲發(fā)育過程中的兩種常見沉積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緣沉積物粒徑大小變化尤為明顯。進積表示陸源物質(zhì)供應速率快、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積物下細上粗,退積則相反,下圖1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處沉積層沉積物粒徑變化,圖2示意辮狀河流及沙洲景觀。
(1)指出影響圖中扇三角洲面積大小及形態(tài)的因素。
答案 河流含沙量;山麓地形地貌;沿岸風浪大小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據(jù)甲處沉積物粒徑變化特點,推斷扇三角洲發(fā)育過程中沉積方式的變化特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 先進積后退積。早期沉積物粒徑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說明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河流的搬運能力不斷增強,為進積;后期沉積物粒徑自下而上由大變小,說明三角洲不斷后退,河流的搬運能力減弱,為退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辮狀河流多發(fā)育在山區(qū)或河流上游起伏較小河段以及較平坦的沖積扇上,河道較多,經(jīng)多次分汊和匯聚,在數(shù)不清的大小沙洲間來回搖擺,分分合合最終形成相互交織的狀態(tài)。
(3)試描述圖中辮狀河流的形成過程。
答案 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流速快,侵蝕和搬運能力強,挾帶大量泥沙;在河床平坦開闊處,流速減慢,泥沙大量沉積形成沙洲;河流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期沙洲凸顯,沙洲將河流水道阻擋,致其分汊形成辮狀河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微專題4 地質(zhì)剖面圖的判讀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
(1)看沉積巖:一般情況下,沉積巖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
(2)看斷層: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如圖1中斷層晚于圖中所有巖層。
(3)看巖漿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如圖1中巖漿巖Ⅳ巖層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巖層和Ⅲ巖層。
(4)看變質(zhì)巖:變質(zhì)巖是巖石在變質(zhì)作用下形成的,因而變質(zhì)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
(5)看侵蝕面: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wěn)抬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上升;若侵蝕面上部為風化殼,說明地殼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蝕。
2.地質(zhì)構造的判斷
(1)看巖層是否連續(xù),褶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如圖2中的乙、丙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2)看巖層的形態(tài)和地貌形態(tài):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如圖2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形成谷地。
(3)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老翼新為背斜,中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jù)。
(4)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Ⅴ處、圖2中甲處均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
3.地殼運動性質(zhì)的判斷
(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jīng)歷了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巖層未發(fā)生彎曲,說明該地經(jīng)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和斷層,說明該地經(jīng)歷了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2)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jīng)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地殼下沉。如圖1中左側(cè)巖層Ⅰ的存在。
(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qū)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
(2023·河北石家莊期中)讀“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1~2題。
1.圖中侵蝕面、斷裂面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甲、乙、丁 B.丁、甲、乙
C.丁、乙、甲 D.乙、丁、甲
2.下列關于該區(qū)域地質(zhì)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丙侵蝕面發(fā)生在石炭紀之后
B.褶皺運動發(fā)生在寒武紀時期
C.從石炭紀到新近紀地殼持續(xù)下沉
D.從石炭紀到新近紀地殼持續(xù)抬升
(2024·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某同學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繪制的“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4.圖中甲地巖層(  )
A.經(jīng)過變質(zhì)作用而成 B.可能有溶洞發(fā)育
C.可開采露天煤田 D.為噴出巖
(2023·山東菏澤期末)在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下會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圖中巖層均由沉積巖構成,巖層3形成時間最早。據(jù)此完成5~6題。
5.圖中甲處地質(zhì)構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斷層 D.地壘
6.圖中褶皺與斷層形成的時間順序是(  )
A.同時形成 B.先褶皺后斷層
C.先斷層后褶皺 D.不能確定先后
(江蘇地理)下圖為“某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該區(qū)沉積地層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變老。讀圖回答7~8題。
7.從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是(   )
8.為揭示深部地質(zhì)狀況,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能發(fā)現(xiàn)的地層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疊系 D.第四系
(2022·6月浙江選考)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9~10題。
9.圖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圖中甲處(  )
A.巖層受擠壓形成向斜構造
B.受斷層影響下陷形成谷地
C.因巖漿活動地表出露噴出巖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變質(zhì)巖
微專題4 地質(zhì)剖面圖的判讀
落實思維方法
1.D 2.A [第1題,乙處斷裂在丁侵蝕面終止,表明先有乙斷層,后有丁侵蝕面。甲處斷裂使得丁侵蝕面發(fā)生錯位,表明甲斷裂面在丁侵蝕面形成之后。故先后順序依次是乙、丁、甲,D正確,A、B、C錯誤。故選D。第2題,丙侵蝕面在石炭紀地層上部,故丙侵蝕面發(fā)生在石炭紀之后,A正確;圖中寒武紀地層和志留紀地層巖層均發(fā)生了彎曲,且志留紀地層形成時代較寒武紀地層更晚,表明褶皺運動發(fā)生在志留紀時期之后,B錯誤;石炭紀地層的頂部形成的丙侵蝕面,表明該區(qū)域石炭紀地層形成后,地殼抬升接受外力侵蝕,丙侵蝕面形成后,地殼又下沉形成新近紀地層,故C、D錯誤。故選A。]
3.B 4.D [第3題,讀圖可知,斷層④將灰?guī)r①斷開,故灰?guī)r①先形成,斷層④后形成。斷層④形成后,地殼抬升,巖層裸露,巖層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故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①④③②。第4題,甲地巖層為玄武巖,由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為噴出巖,D正確;玄武巖屬于巖漿巖,經(jīng)過變質(zhì)作用形成的是變質(zhì)巖,A錯誤;可能有溶洞發(fā)育的是石灰?guī)r,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B錯誤;煤埋藏在沉積巖中,玄武巖屬于巖漿巖,在甲地巖層不可能開采露天煤田,C錯誤。]
5.A 6.B [第5題,根據(jù)材料“巖層3形成時間最早”可知,甲地地下,中間巖層年齡最老,兩側(cè)巖層較新,故甲地地質(zhì)構造為背斜。第6題,據(jù)材料可知,圖中巖層均為沉積巖,沉積巖在形成初期,一般呈水平分布。圖中顯示,巖層2并未呈水平分布,且彎曲的巖層發(fā)生錯位,說明該地在斷層出現(xiàn)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褶皺,所以先褶皺后斷層 ,B正確。]
7.A 8.A [第7題,根據(jù)等高線的變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 項。甲乙沿線地層變化為C-P-C,新老變化為老—新—老,即巖層中間新、兩側(cè)老,為向斜構造,巖層向下彎曲。故A項正確。第8題,巖層自上而下越來越老,丙所在地層為D,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以發(fā)現(xiàn)D地層、S2地層、S1地層,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個地層。故A項正確。]
9.B 10.A [第9題,化石形成于沉積巖中,②砂巖為沉積巖,選B。圖中①為沉積物,還沒有形成巖石;③大理巖為變質(zhì)巖;④花崗巖為巖漿巖。第10題,據(jù)圖可知,甲處巖層向下凹陷,是巖層受到擠壓變形形成的向斜構造,A正確;甲處南部有斷層,但甲所在的地層是向上抬升的,B錯誤;甲處地下巖石分別為礫巖、砂巖、石灰?guī)r,都是沉積巖,C、D錯誤。](共25張PPT)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地質(zhì)剖面圖的判讀
微專題4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
(1)看沉積巖:一般情況下,沉積巖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圖1中Ⅲ巖層位置靠下,巖層較老;Ⅰ巖層位置靠上,巖層較新。
(2)看斷層:斷層形成晚于被斷裂切斷的巖層。如圖1中斷層晚于圖中所有巖層。
(3)看巖漿巖:巖漿巖(包括噴出巖和侵入巖)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巖層,如圖1中巖漿巖Ⅳ巖層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巖層和Ⅲ巖層。
(4)看變質(zhì)巖:變質(zhì)巖是巖石在變質(zhì)作用下形成的,因而變質(zhì)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
(5)看侵蝕面: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wěn)抬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上升;若侵蝕面上部為風化殼,說明地殼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蝕。
2.地質(zhì)構造的判斷
(1)看巖層是否連續(xù),褶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如圖2中的乙、丙為由連續(xù)的褶曲組成的褶皺。
(2)看巖層的形態(tài)和地貌形態(tài):巖層向上拱起一般為背斜,未侵蝕前常形成山嶺(如圖2中乙);巖層向下彎曲一般為向斜,未侵蝕前常形成谷地。
(3)看巖層的新老關系:中老翼新為背斜,中新翼老為向斜,這是判斷背斜與向斜最可靠的依據(jù)。
(4)看巖層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即巖塊是否有相對上升或下降運動,如圖1中Ⅴ處、圖2中甲處均為斷層;若只有破裂而無明顯的相對位移,只能稱為斷裂而不能稱為斷層。
3.地殼運動性質(zhì)的判斷
(1)褶皺、斷層的存在說明經(jīng)歷了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圖1中的斷層,巖層未發(fā)生彎曲,說明該地經(jīng)歷了垂直運動;圖2中的褶皺和斷層,說明該地經(jīng)歷了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2)有沉積巖層或沉積物,說明經(jīng)歷了沉積作用且沉積時地勢低洼,也可能伴隨著地殼下沉。如圖1中左側(cè)巖層Ⅰ的存在。
(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qū)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
(2023·河北石家莊期中)讀“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1~2題。
1.圖中侵蝕面、斷裂面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甲、乙、丁
B.丁、甲、乙
C.丁、乙、甲
D.乙、丁、甲

乙處斷裂在丁侵蝕面終止,表明先有乙斷層,后有丁侵蝕面。甲處斷裂使得丁侵蝕面發(fā)生錯位,表明甲斷裂面在丁侵蝕面形成之后。故先后順序依次是乙、丁、甲,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023·河北石家莊期中)讀“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1~2題。
2.下列關于該區(qū)域地質(zhì)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丙侵蝕面發(fā)生在石炭紀之后
B.褶皺運動發(fā)生在寒武紀時期
C.從石炭紀到新近紀地殼持續(xù)下沉
D.從石炭紀到新近紀地殼持續(xù)抬升

丙侵蝕面在石炭紀地層上部,故丙侵蝕面發(fā)生在石炭紀之后,A正確;
圖中寒武紀地層和志留紀地層巖層均發(fā)生了彎曲,且志留紀地層形成時代較寒武紀地層更晚,表明褶皺運動發(fā)生在志留紀時期之后,B錯誤;
石炭紀地層的頂部形成的丙侵蝕面,表明該區(qū)域石炭紀地層形成后,地殼抬升接受外力侵蝕,丙侵蝕面形成后,地殼又下沉形成新近紀地層,故C、D錯誤。故選A。
(2024·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某同學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繪制的“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
3.圖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讀圖可知,斷層④將灰?guī)r①斷開,故灰?guī)r①先形成,斷層④后形成。斷層④形成后,地殼抬升,巖層裸露,巖層表面被侵蝕,形成侵蝕面③,之后地殼下沉,接受沉積,形成砂礫石層②。故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①④③②。
(2024·山西運城期末)下圖為某同學在地理實踐活動中繪制的“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
4.圖中甲地巖層
A.經(jīng)過變質(zhì)作用而成
B.可能有溶洞發(fā)育
C.可開采露天煤田
D.為噴出巖

甲地巖層為玄武巖,由巖漿噴出地表冷卻
凝固形成,為噴出巖,D正確;
玄武巖屬于巖漿巖,經(jīng)過變質(zhì)作用形成的
是變質(zhì)巖,A錯誤;
可能有溶洞發(fā)育的是石灰?guī)r,石灰?guī)r屬于沉積巖,B錯誤;
煤埋藏在沉積巖中,玄武巖屬于巖漿巖,在甲地巖層不可能開采露天煤田,C錯誤。
(2023·山東菏澤期末)在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下會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圖中巖層均由沉積巖構成,巖層3形成時間最早。據(jù)此完成5~6題。
5.圖中甲處地質(zhì)構造是
A.背斜 B.向斜
C.斷層 D.地壘

根據(jù)材料“巖層3形成時間最早”可知,甲地地下,中間巖層年齡最老,兩側(cè)巖層較新,故甲地地質(zhì)構造為背斜。
(2023·山東菏澤期末)在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下會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圖中巖層均由沉積巖構成,巖層3形成時間最早。據(jù)此完成5~6題。
6.圖中褶皺與斷層形成的時間順序是
A.同時形成 B.先褶皺后斷層
C.先斷層后褶皺 D.不能確定先后

據(jù)材料可知,圖中巖層均為沉積巖,沉積巖在形成初期,一般呈水平分布。圖中顯示,巖層2并未呈水平分布,且彎曲的巖層發(fā)生錯位,說明該地在斷層出現(xiàn)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褶皺,所以先褶皺后斷層 ,B正確。
(江蘇地理)右圖為“某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該區(qū)沉積地層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變老。讀圖回答7~8題。
7.從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是

根據(jù)等高線的變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 項。
甲乙沿線地層變化為C-P-C,新老變化為老—新—老,即巖層中間新、兩側(cè)老,為向斜構造,巖層向下彎曲。故A項正確。
(江蘇地理)右圖為“某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該區(qū)沉積地層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變老。讀圖回答7~8題。
8.為揭示深部地質(zhì)狀況,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能發(fā)現(xiàn)的地層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疊系 D.第四系

巖層自上而下越來越老,丙所在地層為D,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以發(fā)現(xiàn)D地層、S2地層、S1地層,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個地層。故A項正確。
(2022·6月浙江選考)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9~10題。
9.圖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化石形成于沉積巖中,②砂巖為沉積巖,選B。
圖中①為沉積物,還沒有形成巖石;
③大理巖為變質(zhì)巖;
④花崗巖為巖漿巖。
(2022·6月浙江選考)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完成9~10題。
10.圖中甲處
A.巖層受擠壓形成向斜構造
B.受斷層影響下陷形成谷地
C.因巖漿活動地表出露噴出巖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變質(zhì)巖

據(jù)圖可知,甲處巖層向下凹陷,是巖層受到擠壓變形形成的向斜構造,A正確;
甲處南部有斷層,但甲所在的地層是向上抬升的,B錯誤;
甲處地下巖石分別為礫巖、砂巖、石灰?guī)r,都是沉積巖,C、D錯誤。微專題5 河流沖淤
1.沖淤平衡的概念
沖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nèi),河段上游來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挾沙力,下泄的沙量與進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現(xiàn)象。河床的沖淤是由于上游來沙量與本河段的水流挾沙力不平衡而引起。
2.河流沖淤的原理
(1)某一河段
①淤積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chǎn)生淤積,河床升高。
②沖刷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挾沙能力時,產(chǎn)生沖刷,河床下降。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往往是“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流量大時(汛期),河流以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河流以堆積為主。
(2)某一河口區(qū)域
①河口河床的沖淤: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響,兩者的強弱“此消彼長”。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河床變深;枯水期,以潮汐、海浪(頂托)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河床變淺。
②河口海床的沖淤:汛期,流水作用強時,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積為主,引發(fā)海水的后退(海岸線后退);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蝕為主,引發(fā)海水的侵入(海岸線前進)。
3.河流沖淤主要影響因素
4.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思路分析
(2023·廣東廣州期末)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cè)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fā)電都對新橋水道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jù)此完成1~3題。
1.1984~1992年,新橋水道(  )
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
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
2.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
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
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
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
3.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  )
①變淺 ②變寬?、巯蚝R苿印、芟蛏嫌我苿?br/>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23·山東泰安期末)下圖為“三峽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磯至武漢河段累計沖淤狀況預測圖”(沖刷大于淤積為負值,沖刷小于淤積為正值)。讀圖完成4~5題。
4.圖示時段內(nèi)城陵磯至武漢河段(  )
A.一直以淤積作用為主
B.一直以沖刷作用為主
C.先沖刷為主,后淤積為主
D.先淤積為主,后沖刷為主
5.針對0~50年之間累計沖淤狀況,該河段應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疏浚河道 B.加固河堤
C.植樹造林 D.修筑大壩
(全國文綜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8題。
6.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7.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谥Я鲄R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河口地貌的演變與海平面、河流輸沙量等密切相關。2萬年以來,恒河流域地殼相對穩(wěn)定,但由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20米;恒河年入海輸沙量在距今約1.1萬年時達到頂峰(約25億噸,當今約10億噸);距今約0.7萬年,海平面開始趨于穩(wěn)定。當今恒河河口(如下圖)原為下切河谷,2萬年以來經(jīng)歷了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的演變。
(1)分析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的演變的原因。(6分)
(2)推測距今1.1萬年以來恒河流域西南季風強弱的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6分)
(3)有學者預測恒河三角洲面積未來將萎縮,分析該預測成立的條件。(6分)
微專題5 河流沖淤
落實思維方法
1.B 2.C 3.D [第1題,讀圖可知,在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沖淤量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1990~1992年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根據(jù)圖中數(shù)值可知,1984~1990年的淤積量大于1990~1992年的沖刷量,所以1984~1992年,新橋水道先淤積后沖刷,以淤積為主,故選B。第2題,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長江三峽大壩于2003年蓄水發(fā)電,D錯誤;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第3題,讀圖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則隨著水道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故選D。]
4C 5.B [第4題,讀圖,圖示為城陵磯至武漢河段累計沖淤狀況。圖示時段累計沖淤量數(shù)值先減小后增大,說明先以沖刷為主后以淤積為主,C對。第5題,讀圖,圖中0~50年之間累計沖淤狀況表示該河段以沖刷為主,說明流水對河道侵蝕能力強,應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加固河堤,B對。河流侵蝕能力強,不需要疏浚河道,A錯。植樹造林能減少河流含沙量,對減輕沖刷侵蝕效果不明顯,C錯。該河段落差小,不適宜修筑大壩,D錯。]
6.D 7.C 8.C [第6題,河道不同部位沖淤狀況存在差異,導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亂,從而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黃河小北干流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該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該地區(qū)地勢落差較小,河流以堆積作用為主;黃河的補給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故選D。第7題,該河段河流在來水來沙條件、特別是流量和含沙量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河勢主要受河道邊界條件的影響。河道邊界條件最重要的就是兩岸的巖性和沿岸的地貌。若兩岸巖性比較軟弱,就容易受到侵蝕;相反,若兩岸巖性比較堅硬,就不易受到侵蝕。沿岸地貌若為沖積平原或堆積的河漫灘,也容易被侵蝕或淹沒。因此,③沿岸地貌和④兩岸巖性與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有直接的關系,故選C。第8題,渭河位于黃河小北干流南端,主汛期渭河洪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會順黃河水向下游流去,對黃河小北干流河水含沙量沒有太大影響,A項錯誤;渭河洪水匯入黃河會阻塞黃河小北干流南流的河水,使黃河小北干流水位抬升,流速降低,泥沙淤積增強,B、D項錯誤,C項正確。]
9.(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沒,形成河口灣;河口處落差變小,流速變慢,泥沙易淤積;后期海平面趨于穩(wěn)定,恒河輸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積逐漸形成三角洲。
(2)變?nèi)?。理由:地殼相對穩(wěn)定,說明恒河流域面積基本不變,河流落差基本不變;輸沙能力銳減,說明徑流量變小,降水量變小,西南季風挾帶的水汽量變少。
(3)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海平面繼續(xù)上升;西南季風變?nèi)跏购愫恿饔蚪邓繙p小,輸沙量減少;生態(tài)退耕、修建水庫等人類活動,使河流含沙量減少,輸沙量減少;沉積速率小于侵蝕速率;地殼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積速率。(共30張PPT)
第二節(jié)
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河流沖淤
微專題5
1.沖淤平衡的概念
沖淤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nèi),河段上游來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挾沙力,下泄的沙量與進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現(xiàn)象。河床的沖淤是由于上游來沙量與本河段的水流挾沙力不平衡而引起。
2.河流沖淤的原理
(1)某一河段
①淤積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挾沙能力時,產(chǎn)生淤積,河床升高。
②沖刷原理:當上游來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挾沙能力時,產(chǎn)生沖刷,河床下降。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蝕與堆積往往是“你強我弱”、交替進行;流量大時(汛期),河流以侵蝕為主;流量小時(枯水期),河流以堆積為主。
(2)某一河口區(qū)域
①河口河床的沖淤: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響,兩者的強弱“此消彼長”。汛期,上游下泄的徑流沖刷河床,河床變深;枯水期,以潮汐、海浪(頂托)帶來的泥沙淤積為主,河床變淺。
②河口海床的沖淤:汛期,流水作用強時,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積為主,引發(fā)海水的后退(海岸線后退);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蝕為主,引發(fā)海水的侵入(海岸線前進)。
3.河流沖淤主要影響因素
4.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思路分析
(2023·廣東廣州期末)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cè)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fā)電都對新橋水道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jù)此完成1~3題。
1.1984~1992年,新橋水道
A.沖淤平衡
B.淤積為主
C.先沖后淤
D.沖刷為主

讀圖可知,在1984~1992年間,新橋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沖淤量為正值,表示以淤積為主;1990~1992年年均沖淤量為負值,表示以沖刷為主。根據(jù)圖中數(shù)值可知,1984~1990年的淤積量大于1990~1992年的沖刷量,所以1984~1992年,新橋水道先淤積后沖刷,以淤積為主,故選B。
(2023·廣東廣州期末)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cè)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fā)電都對新橋水道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jù)此完成1~3題。
2.1998年,引起新橋水道沖淤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漲潮流動力增強,沖刷增強
B.長江輸沙量減小,淤積減少
C.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
D.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積增多

由材料可知,1998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長江徑流量增多,沖刷增強,輸沙量增加,B錯誤,C正確;
長江三峽大壩于2003年蓄水發(fā)電,D錯誤;
長江徑流量增多,漲潮流動力的影響相對減弱,A錯誤。
(2023·廣東廣州期末)新橋水道是長江口崇明島南側(cè)河道中的深水溝槽,其沖淤變化受入海徑流、漲潮流等因素影響。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蓄水發(fā)電都對新橋水道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下圖反映1984~2020年新橋水道年平均沖淤變化。據(jù)此完成1~3題。
3.2003~2020年期間,新橋水道整體
①變淺?、谧儗挕、巯蚝R苿印、芟蛏嫌我苿?br/>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讀圖可知,2003~2020年期間,年均沖淤量主要為正值,新橋水道整體以淤積為主,則隨著水道淤積加重,水道會變淺、向海移動,①③對,④錯;
當水道以沖刷為主時,水道才會變深、變寬,②錯。故選D。
(2023·山東泰安期末)下圖為“三峽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磯至武漢河段累計沖淤狀況預測圖”(沖刷大于淤積為負值,沖刷小于淤積為正值)。讀圖完成4~5題。
4.圖示時段內(nèi)城陵磯至武漢河段
A.一直以淤積作用為主
B.一直以沖刷作用為主
C.先沖刷為主,后淤積為主
D.先淤積為主,后沖刷為主

讀圖,圖示為城陵磯至武漢河段累計沖淤狀況。圖示時段累計沖淤量數(shù)值先減小后增大,說明先以沖刷為主后以淤積為主,C對。
(2023·山東泰安期末)下圖為“三峽工程建成后,下游城陵磯至武漢河段累計沖淤狀況預測圖”(沖刷大于淤積為負值,沖刷小于淤積為正值)。讀圖完成4~5題。
5.針對0~50年之間累計沖淤狀況,
該河段應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疏浚河道 B.加固河堤
C.植樹造林 D.修筑大壩

讀圖,圖中0~50年之間累計沖淤狀
況表示該河段以沖刷為主,說明流
水對河道侵蝕能力強,應采取的有
效措施是加固河堤,B對。
河流侵蝕能力強,不需要疏浚河道,
A錯。
植樹造林能減少河流含沙量,對減輕沖刷侵蝕效果不明顯,C錯。
該河段落差小,不適宜修筑大壩,D錯。
(全國文綜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圖為“黃河小北
干流河段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8題。
6.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
因為該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

河道不同部位沖淤狀況存在差異,導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亂,從而形成堆積性游蕩河道。黃河小北干流流經(jīng)黃土高原地區(qū),該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該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該地區(qū)地勢落差較小,河流以堆積作用為主;黃河的補給水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受大氣降水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該河段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故選D。
(全國文綜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圖為“黃河小北
干流河段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8題。
7.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
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谥Я鲄R入?、垩匕兜孛病?br/>④兩岸巖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該河段河流在來水來沙條件、特別是流量和含沙量相對不變的情況下,河勢主要受河道邊界條件的影響。河道邊界條件最重要的就是兩岸的巖性和沿岸的地貌。若兩岸巖性比較軟弱,就容易受到侵蝕;相反,若兩岸巖性比較堅硬,就不易受到侵蝕。沿岸地貌若為沖積平原或堆積的河漫灘,也容易被侵蝕或淹沒。因此,③沿岸地貌和④兩岸巖性與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有直接的關系,故選C。
(全國文綜Ⅰ)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如圖為“黃河小北
干流河段示意圖”。據(jù)此完成6~8題。
8.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渭河位于黃河小北干流南端,主汛期渭河洪水挾帶的大量泥沙會順黃河水向下游流去,對黃河小北干流河水含沙量沒有太大影響,A項錯誤;
渭河洪水匯入黃河會阻塞黃河小北干流南流的河水,使黃河小北干流水位抬升,流速降低,泥沙淤積增強,B、D項錯誤,C項正確。
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變與海平面、河流輸沙量等密切相關。2萬年以來,恒河流域地殼相對穩(wěn)定,但由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20米;恒河年入海輸沙量在距今約1.1萬年時達到頂峰(約25億噸,當今約10億噸);距今約0.7萬年,海平面開始趨于穩(wěn)定。當今恒河河口(如圖)原為下切河谷,2萬年以來經(jīng)歷了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的演變。
(1)分析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的演變的原因。
答案 前期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沒,形成河口灣;河口處落差變小,流速變慢,泥沙易淤積;后期海平面趨于穩(wěn)定,恒河輸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積逐漸形成三角洲。
由“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20米”可知,氣候變暖前,恒河河口處與當時海平面的落差較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蝕能力強,形成下切河谷;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將下切河谷淹沒,形成河口灣;海平面上升直至穩(wěn)定后,河流的落差減小,流速減慢,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灣處大量淤積,形成了三角洲。
(2)推測距今1.1萬年以來恒河流域西南季風強弱的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
答案 變?nèi)?。理由:地殼相對穩(wěn)定,說明恒河流域面積基本不變,河流落差基本不變;輸沙能力銳減,說明徑流量變小,降水量變小,西南季風挾帶的水汽量變少。
根據(jù)材料可知,恒河入海輸沙量在距今約1.1萬年時達到頂峰,1.1萬年以來入海泥沙減少說明河流挾帶泥沙的能力降低。河流挾帶泥沙的能力取決于河流流速和河流流量。根據(jù)材料,2萬年以來,恒河流域地殼相對穩(wěn)定,流域面積和河流落差基本不變,輸送到入海口處的泥沙減少應是河流流量減少,恒河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流量減少說明恒河流域降水減少,恒河流域的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減少說明西南季風減弱。
(3)有學者預測恒河三角洲面積未來將萎縮,分析該預測成立的條件。
答案 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海平面繼續(xù)上升;西南季風變?nèi)跏购愫恿饔蚪邓繙p小,輸沙量減少;生態(tài)退耕、修建水庫等人類活動,使河流含沙量減少,輸沙量減少;沉積速率小于侵蝕速率;地殼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積速率。
三角洲是在海洋和河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面積萎縮的原因需要從海水侵蝕程度加劇和河流沉積作用減弱等方面分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將繼續(xù)上升,恒河三角洲被淹沒面積增加,海水侵蝕程度加劇,使三角洲面積減小。根據(jù)上題分析可知,西南季風減弱,降水減少,恒河水量減少,挾帶到三角洲的泥沙減少。
生態(tài)退耕、修建水庫等人類活動也會使河流含沙量和輸沙量減少。若海水對恒河三角洲的侵蝕速率超過河流泥沙沉積速率,就會導致三角洲面積變小。此外,若三角洲處地殼下降,且地殼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積速率,也會使三角洲面積萎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抚松县| 同江市| 瑞丽市| 雷山县| 池州市| 沙田区| 泸水县| 东港市| 华坪县| 深泽县| 灵宝市| 桐梓县| 赤城县| 凤凰县| 定结县| 台南市| 隆尧县| 广丰县| 河南省| 安溪县| 横峰县| 虹口区| 永丰县| 盐源县| 郴州市| 汶川县| 阳春市| 抚顺县| 博湖县| 神农架林区| 英德市| 金寨县| 和平区| 新源县| 望江县| 兴宁市| 绥阳县| 临泽县| 静乐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