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第5課 應對自然災害 同步分層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防災避險行為:①行駛中的公交車突然起火,車廂內濃煙滾滾,火勢猛烈,失控的乘客都本能地涌向車門;②雷雨交加時在大樹下避雨;③高層住宅發生火災,居民們沒有選擇乘電梯逃生;④汛期旅游,游客選擇在山谷露營;⑤有人溺水,救援人員帶著防護裝備下水救人。其中不正確的做法有( )種。A.3 B.4 C.52.常見的自然災害預警信息,根據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并用不同顏色進行表示,那么橙色表示( )。A.較重 B.特別嚴重 C.嚴重3.我國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一般劃分為四級,分別用藍色等四種顏色表示,其中橙色表示( )。A.較重 B.嚴重 C.特別嚴重4.現在,人們把( )用在了地震多發地區的建筑里,減緩地震對建筑物的破壞。A.北斗定位系統 B.彈簧減震器 C.無人機5.在人類防御自然災害的過程中,( )是約束人們的行為、減少自然災害危害的重要手段。A.科技 B.法律 C.預防6.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橙色,表示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是( )。A.一般 B.較重 C.嚴重7.當泥石流發生時,我們應該( )。①順著泥石流沖擊的方向跑 ②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③不要在山谷扎營等待救援 ④不要貪戀財物,迅速逃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8.下列不會誘發或加重自然災害的行為是( )。A.圍湖造田,毀草開荒 B.保護耕地,退耕還林 C.亂砍濫伐,開墾荒地二、判斷題9.在抗災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不屈不撓、團結互助的精神。( )10.自然災害主要是風雨雷電造成的,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 )11.為了防止洪水泛濫,我國修建了很多防洪堤壩。( )12.在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中,橙色表示危害程度特別嚴重。( )13.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要不屈不撓,團結互助,堅強面對。( )三、填空題14.為了減輕自然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我國不僅建立了( )、( )、( )及生物等災害的監測、預警系統,還建設了牢固的( )。15.防災避險的意識、自救自護的知識和能力,可以( )和( )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傷害(選填“預防”、“減輕”或“加重”)。16.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劃分為四級: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依次用( )、( )、( )和( )這四種顏色表示。17.自然災害不僅會造成資源破壞、直接經濟損失和( ),還會帶來各種間接損失,甚至會影響( )和( ),18.具備防災避險的意識、自救自護的( )和能力,可以預防自然災害的發生,( )其帶來的損失。19.人與自然是( )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 ),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四、連線題20.遇到下列自然災害你會如何自救。遭遇地震時 遠離樹木,找就近房屋躲避雷雨交加時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突發泥石流時 先躲避,蹲桌下,找機會跑到空曠地帶五、簡答題21.請你仔細閱讀以下文字,指出以下同學中的錯誤行為并幫其改正。地震來臨時,在戶外玩耍的小強直接躲進附近的商場。火災發生時,小陽直接從二十三層的高樓上跳窗逃生。六、辨析題22.學校舉辦“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知識講座。聽后,張靜同學說:“發生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太低了,學了也沒什么用。”李強同學說:“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學習一下相關知識是有好處的,萬一真的發生了自然災害就可以保護自己并幫助他人。”讀讀上面兩名同學的對話,你認同誰的觀點?為什么?列舉幾種常見的自然災害。(至少5種)七、綜合題23.2022年8月30日,中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在北京表示: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了171人死亡失蹤,倒塌房屋2.7萬間。我國北方地區、西南、華中、華南這些地方降水偏多;華西秋雨開始的時間偏早, 總體偏強;長江流域中下游可能伏秋連旱,防汛抗旱形勢不容樂觀,要全力以赴繼續做好后汛期的防汛抗旱工作。請你思考一下:為了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和減少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國家應該作出哪些努力?任意寫出5種不同的建議即可。參考答案1.A2.C3.B4.B5.B6.C7.C8.B9.√10.×11.√12.×13.√14. 氣象 海洋 地質 防災減災15. 預防 減輕16. 藍色 黃色 橙色 紅色17. 人員傷亡 社會穩定 可持續發展18. 知識 減輕19. 命運 人類自身20.21.小強的錯誤行為是直接躲進附近的商場。應改為地震來臨時,在戶外玩耍的小強應直接跑到寬敞的空地上;小陽的錯誤行為是直接跳樓逃生。應改為火災發生時,小陽可躲在陽臺上向過路人求助。22.我同意李強的說法。我們平時學習一些防災避險、自護自救的知識,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可以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傷害。旱災、臺風、洪澇、地震、滑坡、泥石流、病蟲害等。23.①國家要加強宣傳,增強人們的防災避險意識。通過各種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人們應對災害的能力。②搞好水利建設,加強環境保護。③提高抗洪部門的防汛救災能力,有效應對洪澇災害。④提高科技水平,準確發布洪澇信號。⑤健全改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加強城市排水能力建設。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