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每年的10月14日是國際電子垃圾日。在歐洲,電子廢棄品回收利用率為50%至55%。每年有數以千噸計的電子垃圾從發達國家發往發展中國家,加重了后者的回收壓力。據此完成1~3題。1.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電子垃圾的行為,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公正性原則2.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是( )A.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B.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C.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D.未開發土地面積廣大3.從環保角度,發展中國家應對電子垃圾跨境轉移的有效措施是( )A.治理本國污染 B.減少垃圾進口C.尋求國際支持 D.嚴格環境準入(2024·河南開封期末)據加拿大測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國產生,然后越界飄入加拿大。據此完成4~5題。4.引起酸雨的污染物進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徑是( )A.大氣環流 B.河流徑流C.正常貿易 D.非法走私5.加拿大出現酸雨頻率最高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024·陜西延安期中)2023年8月起,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為了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政府曾討論過包括蒸發釋放、點解排放、稀釋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等五種處理方案,但最后選擇排入大海。據此完成6~7題。6.日本政府最后選擇將核廢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該方案( )A.投入少 B.技術要求低C.耗時短 D.安全系數高7.日本核廢水排放入海極易引發國際爭端,其主要原因是( )A.福島及其周邊海域將遭受二次傷害B.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無法完全消除C.核污染將隨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國家D.海洋物種減少導致海洋產業鏈發展受阻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塞爾市的某化學公司的倉庫發生火災,大量硫、磷、汞等有毒物質排入萊茵河。火災發生后,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制定了《萊茵河行動計劃》從河流整體生態系統出發,利用先進技術和嚴格指標促進萊茵河生態恢復。1990年,進一步開發了“萊茵河預警模型”。下圖示意萊茵河流域位置。據此完成8~9題。8.受此影響最急于改善水質、治理污染的國家是( )A.瑞士 B.法國C.德國 D.荷蘭9.該事件對防治跨境水污染事件的啟示是( )①嚴格環境準入標準 ②各國均衡出資防治污染③成立國際保護委員會 ④建立水質實時監測、預警機制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選擇題10~14題,每小題4分,共20分)煙霾是因為懸浮在大氣中極小且干燥的顆粒聚集而產生的大氣污染現象,對人類健康危害巨大。印度尼西亞的煙霾污染與當地農業耕作中的“燒芭”傳統密切相關。“燒芭”就是放一把火將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燒成“空地”,并利用燃燒的灰燼作為“天然”肥料。印度尼西亞煙霾污染的范圍已超越國界,成為影響東南亞地區的跨境煙霾污染。讀圖,完成10~12題。10.印度尼西亞跨境煙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變暖,大氣出現逆溫層B.火災頻發,森林覆蓋率減少C.毀林開荒,發展種植園經濟D.砍伐森林,大力發展煤炭工業11.印度尼西亞跨境煙霾污染給新加坡帶來的影響有( )①空氣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②危害人體健康,引發呼吸道疾病 ③學校停課,社會秩序出現紊亂④兩國外交緊張,引發嚴重政治沖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為治理跨境煙霾污染,印度尼西亞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合理的是( )①嚴厲打擊任何毀林開荒行為 ②建全國內環保政策法規 ③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環保合作 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治理機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北京海淀期末)近年,甲國發生數次嚴重霧霾事件。有研究認為該事件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乙國。下圖為“甲、乙兩國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13.可作為推測甲國大氣污染源來自乙國的證據是該事件多發生于( )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B.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C.盛行夏季風的時期D.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14.該類事件可能對國家環境安全造成影響,甲國政府應對的合理措施是( )A.加強國家間協商與合作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C.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D.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15.(2024·四川廣元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巴塞爾公約》旨在遏止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2013年6月~2014年1月,共有103個加拿大集裝箱(外貼可回收塑料的標簽)在馬尼拉港口卸貨,海關查驗發現絕大部分為電子和廚房垃圾,并進行了封存。由于這些洋垃圾長時間堆放,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污染。2019年4月菲律賓官方表示:如對方不予回應,他們將對其宣戰。下圖示意菲律賓位置。(1)指出馬尼拉的氣候類型,并分析該氣候導致洋垃圾污染嚴重的原因。(6分)(2)推測加拿大轉移“洋垃圾”的原因。(4分)(3)針對上述環境問題,提出菲律賓政府的應對措施。(6分)答案精析1.A 2.B 3.D [第1題,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指同代人之間、代際人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A正確。第2題,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不是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A錯誤;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因為電子垃圾中含有較多可回收物質,可以較低廉的成本獲得相關原材料,發展本國經濟,因此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B正確;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也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迫切需要發展經濟造成的,C錯誤;未開發土地面積廣大不是發展中國家進口電子垃圾的原因,D錯誤。故選B。第3題,從環保角度,通過行政手段嚴格環境準入,是減少電子垃圾跨境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的有效措施,D正確;治理本國污染與應對電子垃圾跨境轉移無關,A錯誤;減少垃圾進口如果沒有政府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很難有明顯效果,B錯誤;尋求國際支持是一種外力作用,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效果不明顯,C錯誤。故選D。]4.A 5.B [第4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加拿大與美國相鄰,美國境內產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在大氣環流作用下進入加拿大上空,并與水汽發生反應產生酸雨,或者美國境內產生的酸性氣體與水汽發生反應產生的酸性水汽在大氣環流作用下進入加拿大境內后形成酸雨,A正確。第5題,加拿大位于美國北部,酸性氣體需要在偏南氣流的作用下進入加拿大上空與水汽結合形成酸雨,夏季的偏南氣流強盛且比較濕潤,輸入的酸性氣體多,與水汽結合的機會也較大,故當地出現酸雨頻率最高的季節是夏季,B正確。]6.A 7.C [第6題,相比于其他的核廢水處理方案,將核廢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A正確。第7題,海洋具有連通性,核廢水排放入海后會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斷擴散,核污染會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國家,威脅沿岸各國人民生命健康,此種做法易引發國際爭端,故選C。]8.D 9.D [第8題,荷蘭最急于改善水質、治理污染,因為荷蘭位于萊茵河的下游,受此次萊茵河水污染的危害最嚴重。故D正確。第9題,嚴格環境準入標準與此次跨境水污染事件無關,①錯誤;根據相關責任,沿岸各國不會均衡出資,而是根據實際狀況合理出資防治污染,②錯誤;萊茵河水污染防控中應用了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流域內相關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簽署了相關的公約,③正確;發展污染治理技術,開發“萊茵河預警模型”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④正確。故選D。]10.C 11.A 12.D [第10題,據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亞的煙霾污染與當地耕作中的“燒芭”傳統密切相關,所以其煙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毀林開荒,發展種植園經濟,C正確;氣候變暖,大氣出現逆溫層不是其煙霾形成的原因,A錯誤;材料中未體現該地頻發火災,B錯誤;破壞森林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而不是發展煤炭工業,D錯誤。第11題,煙霾是大氣污染現象,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為了減少人們外出,學校可能停課,干擾社會秩序,①②③正確。印度尼西亞的跨境煙霾污染可能會影響兩國的關系,但不會直接導致兩個國家的外交緊張,引發嚴重政治沖突,④錯誤。第12題,嚴厲打擊任何毀林開荒行為,不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①錯誤;健全國內環保政策法規,能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緩解煙霾污染,②正確;煙霾污染已經跨越國界,影響到東南亞其他國家,所以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環保合作,有利于減輕跨境煙霾污染,③正確;參與國際社會治理機制能夠提高治理技術,利于減輕煙霾污染,④正確。]13.D 14.A [第13題,當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甲、乙兩國在氣旋的西側,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東,在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轉成西北風,乙國在甲國的上風向,產生的大氣污染物隨西北風擴散到甲國,D正確;工作日早晚高峰期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為本地污染源,A錯誤;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降溫快,有利于水汽液化形成霧,與大氣污染物擴散無關,B錯誤;由圖可知,甲、乙兩國位于南亞,夏季盛行西南風,不會將乙國污染物擴散至甲國,C錯誤。故選D。第14題,該類事件隨大氣運動而擴散,甲國政府應加強國家間的協商與合作,減少異地污染源的產生才能減少類似事件發生,A正確;立法不能阻斷大氣的運動,因此無法禁止大氣污染物入境,B錯誤;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只能減少本地污染源,異地產生的污染物并未減少,C錯誤;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可以削減近地面風浪,可部分吸煙滯塵,但仍不能阻斷風對大氣污染物的擴散,D錯誤。故選A。]15.(1)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原因:終年高溫,生活垃圾易變質;雨季時降水集中,污染水源和土壤。(2)減少本國環境污染;垃圾處理成本過高。(3)利用國際法保護本國正當權益,進一步對加拿大政府施加壓力;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海關加強檢驗防范機制,加大對涉事企業的懲處力度;加強宣傳,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提高環保意識;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污染范圍和危害擴大。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說明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內在原因和規律。(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污染物跨境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防范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意義和措施。(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污染物跨境轉移1.概念:污染物跨境轉移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境外輸出污染物,將本國產生的______________轉嫁給他國,從而少承擔或不承擔環境損害和環境治理責任的社會行為。2.主要形式形式 舉例污染物通過河流、海洋或________等自然環境中的介質進行轉移 大面積酸雨區的形成、______________、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污染物通過________的方式進行轉移 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設備和產品的轉移,以及污染行業的輸出等____________和國際投資行為3.污染物的人為跨境轉移(1)根本原因(2)主要方向(3)影響地區 影響輸出國 減少資源損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__________處置成本,緩解國內公眾輿論壓力接受國 使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受損思考 分析發達國家向外轉移污染物、發展中國家接受污染物的原因。核心歸納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主要方向和原因主要方向 原因人為原因的污染物跨境轉移:發達國家和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 ①環保意識的差異;②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環境標準的差異;③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經濟利益的驅動;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國家缺乏應有的責任擔當基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物跨境轉移:污染源所在地向鄰近國家或地區的轉移 ①污染源:沒有進行污染物處理或沒有得到有效控制;②動力機制:大氣環流(風)、水循環(河流、地下水)、洋流等2.洋垃圾跨境轉移對污染接受國的危害(1)“洋垃圾”大量囤積,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2)“洋垃圾”的不合理處置,加劇區域環境質量惡化。(3)部分“洋垃圾”直接進入市場流通,導致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與擴散,危害人體健康。(4)回收加工再銷售的“洋垃圾”,質量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5)以極低的價格流通,擾亂污染接受國經濟秩序等。(2024·寧夏固原期末)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從2017年年底開始,中國不再接受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面對中國的禁令,英美兩國正在積極制定政策徹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但是在相關技術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臺前,英美兩國在塑料等垃圾的處理上仍以尋找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為主。據此完成1~3題。1.中國曾大量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A.廢棄物處理能力強 B.產業結構調整需要C.彌補工業原料短缺 D.環境承載力大2.最有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的國家是( )A.加拿大 B.烏克蘭 C.尼日利亞 D.新加坡3.大量固體垃圾從境外進入我國的主要方式是( )A.隨空氣和水自然流動 B.正常廢棄物貿易C.非法走私廢棄物 D.通過超過保質期的進口商品美國東部時間2023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如下圖)一輛裝載有可致癌化學品的列車在俄亥俄州阿什蘭發生脫軌,導致化學品泄漏。據此完成4~5題。4.此次化學品泄漏可能導致( )A.水土流失嚴重 B.內河航運停擺C.湖泊利用價值降低 D.經濟發展停滯5.此次事件會引起全球性問題,其最可能的傳播途徑是( )A.農產品流通 B.大氣環流C.水循環 D.地殼物質循環知識點二 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 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實質:____________和治理責任的跨境轉移。2.《巴塞爾公約》地位 全球首部規范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原則 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原則作用 為實現國與國之間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具體措施 堅持就地解決 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各國需要把危險廢物的____________減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防止非法運送 如果出于環保考慮確有必要越境轉移廢物,出口國必須事先向進口國和有關國家通報廢物的數量及________;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持有進口國政府的書面批準書加強國際合作 發達國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優勢,通過____________、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3.我國的應對措施為了防范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系統性風險,需要從法律、________、技術、國際合作和____________等多個維度制定綜合性的應對措施。角度 措施國際合作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維護我國的發展權和__________法律 制定和完善與________________相關的法律制度環境監管 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轉移的____________產業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和對外招商引資的方向,提高產業準入的____________,嚴禁高污染和__________的產業引入環境標準 提高和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確立依法打擊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據貿易 開展________貿易,打擊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從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翻了十倍,從450萬噸增長到4 500萬噸,固體廢物已經成為一項大宗交易品。2017年初,一只廢舊塑料瓶進化為打火機的旅程圖引爆中國網絡,配圖說明美國的空飲料瓶,隨著其他垃圾一起在中國天津口岸登陸,運往河北的小工廠內被熔化再造成塑料顆粒,隨后運往蘇浙滬的注塑廠制成打火機外殼,再在當地的小打火機廠里和回收金屬制作的打火機開關一起組裝成打火機,最后裝船從該地送往歐洲零售。2017年7月,中國正式向WTO通報,從該年年底開始拒絕進口24類“洋垃圾”。2021年起我國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通過國際合作可以有效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1.[綜合思維]說明廢棄塑料跨境轉移對我國和美國的好處。2.[區域認知]指出廢棄塑料進口對我國的危害。3.[人地協調觀]分析禁止進口“洋垃圾”對我國的有利影響。4.[綜合思維]簡述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措施。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沿松花江向下游流動,引發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下圖為“松花江流經地區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1.下列城市中,其水源不會受到此次事故污染的是( )A.長春市 B.松原市 C.哈爾濱市 D.佳木斯市2.此次水污染事故還將直接影響下列國家中的( )A.韓國 B.朝鮮 C.俄羅斯 D.日本3.為應對此次水污染事故,相關部門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強對下游各河段監測,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②調用應急水源,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問題 ③向受害國表明中方負責任的態度,密切合作應對,降低國際爭端風險 ④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和各方面協調,積極治理污染河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024·遼寧錦州月考)下圖為“某產業園產業鏈基本構架圖”。讀圖,完成4~5題。4.該園區從國外引入廢棄物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企業收益 B.增加就業機會 C.促進國際合作 D.減輕環境污染5.該產業園區主要目的是解決( )A.產品利用前的環境污染B.產品利用中的環境污染C.產品運輸中的環境污染D.產品利用后的環境污染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污染物跨境轉移梳理教材新知1.污染治理成本2.大氣 海上石油泄漏 人為 國際貿易3.(1)不平衡 制度建設 公眾參與 (2)直接輸出 產業轉移 (3)廢棄物思考 發達國家轉移的原因:公眾對污染問題關注度高,環境標準日趨嚴格,對污染物的處理程序復雜,導致污染物處理費用和環保成本高。發展中國家接受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低,技術落后,資金缺乏,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薄弱,為降低原料成本,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落實思維方法1.C 2.C 3.B [第1題,早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廢棄物處理能力弱,且一個國家或地區廢棄物處理能力的強弱,不是導致其大量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A錯誤;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與國民經濟重心的變化和勞動力從事的主要產業有關,與進口“洋垃圾”關系不大,B錯誤;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對原材料需求增大,進口“洋垃圾”可以彌補部分工業原料不足,節約制造成本,C正確;資源環境承載力與自然資源數量、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人均消費水平有關,資源環境承載力大主要指的是區域可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較多,與大量進口“洋垃圾”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第2題,最有可能替代中國成為“洋垃圾”接受國的國家應該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可從“洋垃圾”中獲得工業原料的國家,四個選項中只有尼日利亞是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加拿大、烏克蘭、新加坡均是經濟發展較高的國家,C符合題意。第3題,固體垃圾只有極少部分通過空氣和水自然流動,A錯誤;在2017年之前,固體垃圾主要通過正常的貿易進入我國,B正確、C錯誤;超過保質期的進口商品不一定是固體垃圾,D錯誤。故選B。]4.C 5.B [第4題,讀圖可知,泄露的污染物質可能會進入湖泊,導致湖泊利用價值降低,C正確。化學品泄漏不會導致水土流失,也不會影響到內河航運,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A、B、D錯誤。故選C。第5題,化學品泄漏可能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到其他地區,引起全球性問題,B正確;通過農產品流通的可能性較小,通過水循環影響的范圍較小,不會通過地殼物質循環傳播,A、C、D錯誤。故選B。]知識點二 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梳理教材新知1.污染后果2.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產生數量 就地儲存和處理 性質 技術轉讓3.經濟 公眾參與 環保權 國際產業轉移 違法成本 環境門檻 低技術 綠色探究核心知識1.對我國:獲得廉價的原材料;緩解國內原料緊張的壓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對美國:減少廢棄塑料的處理成本;減輕廢棄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緩解國內的環境保護壓力。2.廢棄塑料進口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引發區域環境危機;影響加工者和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3.減少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轉型(或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加強國內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國家環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國民環保意識。4.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各國需要把危險廢物的產生數量減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就地儲存和處理;如果出于環保考慮確有必要越境轉移廢物,出口國必須事先向進口國和有關國家通報廢物的數量及性質;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經進口國政府批準;發達國家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方面,通過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一旦發生跨境的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國與受害國要密切合作,聯合應對突發的環境安全危機,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脅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落實思維方法1.A 2.C 3.D [第1題,據材料可知,吉林市化工企業爆炸后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松原市、哈爾濱市、佳木斯市位于松花江干流上,受此次水污染事故影響較大,而長春市位于松花江另一支流附近,其水源不會受到此次事故污染。故選A。第2題,據圖可知,俄羅斯位于松花江下游,故此次水污染事故直接影響俄羅斯。故選C。第3題,為應對此次水污染事故,相關部門可以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包括加強對下游各河段監測,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調用應急水源,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問題;向受害國表明中方負責任的態度,密切合作應對,降低國際爭端風險;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和各方面協調,積極治理污染河段等。故選D。]4.A 5.D [第4題,該園區從國外引入廢棄物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經過現代拆解與再生產、再創造,獲得經濟效益,所以主要考慮的是提高企業收益,A正確;直接進口國外廢棄產品,整個產品生產消費行為都在國外,國內產業鏈短,增加的就業機會不多,B錯誤;促進國際合作不是主要原因,C錯誤;會加重環境污染,D錯誤。故選A。第5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產業園區主要是對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所以主要目的是解決產品利用后的環境污染,D正確。](共71張PPT)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第三節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結合實例,說明污染物跨境轉移對環境安全的影響。1.結合實例,說明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內在原因和規律。(區域認知)2.結合資料,分析污染物跨境轉移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防范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意義和措施。(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污染物跨境轉移知識點二 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污染物跨境轉移><知識點一1.概念:污染物跨境轉移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向境外輸出污染物,將本國產生的_______________轉嫁給他國,從而少承擔或不承擔環境損害和環境治理責任的社會行為。2.主要形式形式 舉例污染物通過河流、海洋或______等自然環境中的介質進行轉移 大面積酸雨區的形成、______________、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污染物通過______的方式進行轉移 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設備和產品的轉移,以及污染行業的輸出等__________和國際投資行為污染治理成本大氣海上石油泄漏人為國際貿易3.污染物的人為跨境轉移(1)根本原因制度建設不平衡公眾參與(2)主要方向直接輸出產業轉移(3)影響地區 影響輸出國 減少資源損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_________處置成本,緩解國內公眾輿論壓力接受國 使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受損廢棄物思考分析發達國家向外轉移污染物、發展中國家接受污染物的原因。答案 發達國家轉移的原因:公眾對污染問題關注度高,環境標準日趨嚴格,對污染物的處理程序復雜,導致污染物處理費用和環保成本高。發展中國家接受的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低,技術落后,資金缺乏,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薄弱,為降低原料成本,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核心歸納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主要方向和原因主要方向 原因人為原因的污染物跨境轉移:發達國家和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 ①環保意識的差異;②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環境標準的差異;③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經濟利益的驅動;④立法的缺陷;⑤部分國家缺乏應有的責任擔當基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物跨境轉移:污染源所在地向鄰近國家或地區的轉移 ①污染源:沒有進行污染物處理或沒有得到有效控制;②動力機制:大氣環流(風)、水循環(河流、地下水)、洋流等核心歸納2.洋垃圾跨境轉移對污染接受國的危害(1)“洋垃圾”大量囤積,占用有限的土地資源。(2)“洋垃圾”的不合理處置,加劇區域環境質量惡化。(3)部分“洋垃圾”直接進入市場流通,導致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與擴散,危害人體健康。(4)回收加工再銷售的“洋垃圾”,質量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5)以極低的價格流通,擾亂污染接受國經濟秩序等。(2024·寧夏固原期末)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從2017年年底開始,中國不再接受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面對中國的禁令,英美兩國正在積極制定政策徹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但是在相關技術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臺前,英美兩國在塑料等垃圾的處理上仍以尋找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為主。據此完成1~3題。1.中國曾大量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A.廢棄物處理能力強 B.產業結構調整需要C.彌補工業原料短缺 D.環境承載力大√早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廢棄物處理能力弱,且一個國家或地區廢棄物處理能力的強弱,不是導致其大量進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A錯誤;產業結構調整主要與國民經濟重心的變化和勞動力從事的主要產業有關,與進口“洋垃圾”關系不大,B錯誤;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對原材料需求增大,進口“洋垃圾”可以彌補部分工業原料不足,節約制造成本,C正確;資源環境承載力與自然資源數量、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人均消費水平有關,資源環境承載力大主要指的是區域可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較多,與大量進口“洋垃圾”關系不大,D錯誤。故選C。(2024·寧夏固原期末)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從2017年年底開始,中國不再接受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面對中國的禁令,英美兩國正在積極制定政策徹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但是在相關技術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臺前,英美兩國在塑料等垃圾的處理上仍以尋找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為主。據此完成1~3題。2.最有可能成為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的國家是A.加拿大 B.烏克蘭C.尼日利亞 D.新加坡√最有可能替代中國成為“洋垃圾”接受國的國家應該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可從“洋垃圾”中獲得工業原料的國家,四個選項中只有尼日利亞是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加拿大、烏克蘭、新加坡均是經濟發展較高的國家,C符合題意。(2024·寧夏固原期末)中國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進口國。從2017年年底開始,中國不再接受外來垃圾,包括廢棄塑膠、紙類、廢棄爐渣與紡織品。面對中國的禁令,英美兩國正在積極制定政策徹底解決塑料垃圾問題,但是在相關技術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臺前,英美兩國在塑料等垃圾的處理上仍以尋找替代中國的垃圾出口“接盤俠”為主。據此完成1~3題。3.大量固體垃圾從境外進入我國的主要方式是A.隨空氣和水自然流動 B.正常廢棄物貿易C.非法走私廢棄物 D.通過超過保質期的進口商品√固體垃圾只有極少部分通過空氣和水自然流動,A錯誤;在2017年之前,固體垃圾主要通過正常的貿易進入我國,B正確、C錯誤;超過保質期的進口商品不一定是固體垃圾,D錯誤。故選B。美國東部時間2023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如下圖)一輛裝載有可致癌化學品的列車在俄亥俄州阿什蘭發生脫軌,導致化學品泄漏。據此完成4~5題。4.此次化學品泄漏可能導致A.水土流失嚴重B.內河航運停擺C.湖泊利用價值降低D.經濟發展停滯√讀圖可知,泄露的污染物質可能會進入湖泊,導致湖泊利用價值降低,C正確。化學品泄漏不會導致水土流失,也不會影響到內河航運,對經濟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A、B、D錯誤。故選C。美國東部時間2023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如下圖)一輛裝載有可致癌化學品的列車在俄亥俄州阿什蘭發生脫軌,導致化學品泄漏。據此完成4~5題。5.此次事件會引起全球性問題,其最可能的傳播途徑是A.農產品流通 B.大氣環流C.水循環 D.地殼物質循環√化學品泄漏可能會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到其他地區,引起全球性問題,B正確;通過農產品流通的可能性較小,通過水循環影響的范圍較小,不會通過地殼物質循環傳播,A、C、D錯誤。故選B。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的跨境轉移><知識點二1.污染物跨境轉移的實質: 和治理責任的跨境轉移。2.《巴塞爾公約》地位 全球首部規范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原則 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則作用 為實現國與國之間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污染后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具體 措施 堅持就地解決 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各國需要把危險廢物的___________減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防止非法運送 如果出于環保考慮確有必要越境轉移廢物,出口國必須事先向進口國和有關國家通報廢物的數量及______;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持有進口國政府的書面批準書加強國際合作 發達國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和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優勢,通過_________、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產生數量就地儲存和處理性質技術轉讓3.我國的應對措施為了防范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系統性風險,需要從法律、 、技術、國際合作和 等多個維度制定綜合性的應對措施。經濟公眾參與角度 措施國際合作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維護我國的發展權和_________法律 制定和完善與_______________相關的法律制度環境監管 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轉移的___________產業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和對外招商引資的方向,提高產業準入的__________,嚴禁高污染和________的產業引入環境標準 提高和完善環境標準體系,確立依法打擊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據貿易 開展_______貿易,打擊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環保權國際產業轉移違法成本環境門檻低技術綠色從1995年到2016年的20年間,中國的年垃圾進口量翻了十倍,從450萬噸增長到4 500萬噸,固體廢物已經成為一項大宗交易品。2017年初,一只廢舊塑料瓶進化為打火機的旅程圖引爆中國網絡,配圖說明美國的空飲料瓶,隨著其他垃圾一起在中國天津口岸登陸,運往河北的小工廠內被熔化再造成塑料顆粒,隨后運往蘇浙滬的注塑廠制成打火機外殼,再在當地的小打火機廠里和回收金屬制作的打火機開關一起組裝成打火機,最后裝船從該地送往歐洲零售。2017年7月,中國正式向WTO通報,從該年年底開始拒絕進口24類“洋垃圾”。2021年起我國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通過國際合作可以有效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1.[綜合思維]說明廢棄塑料跨境轉移對我國和美國的好處。答案 對我國:獲得廉價的原材料;緩解國內原料緊張的壓力;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對美國:減少廢棄塑料的處理成本;減輕廢棄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緩解國內的環境保護壓力。2.[區域認知]指出廢棄塑料進口對我國的危害。答案 廢棄塑料進口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引發區域環境危機;影響加工者和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3.[人地協調觀]分析禁止進口“洋垃圾”對我國的有利影響。答案 減少對我國生態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轉型(或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對我國加強國內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國家環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國民環保意識。4.[綜合思維]簡述國際合作應對污染物跨境轉移的措施。答案 禁止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物,各國需要把危險廢物的產生數量減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就地儲存和處理;如果出于環保考慮確有必要越境轉移廢物,出口國必須事先向進口國和有關國家通報廢物的數量及性質;越境轉移危險廢物時,出口國必須經進口國政府批準;發達國家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方面,通過技術轉讓、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一旦發生跨境的突發環境事件,責任國與受害國要密切合作,聯合應對突發的環境安全危機,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脅其他領域的國家安全。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沿松花江向下游流動,引發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右圖為“松花江流經地區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1.下列城市中,其水源不會受到此次事故污染的是A.長春市 B.松原市C.哈爾濱市 D.佳木斯市√據材料可知,吉林市化工企業爆炸后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松原市、哈爾濱市、佳木斯市位于松花江干流上,受此次水污染事故影響較大,而長春市位于松花江另一支流附近,其水源不會受到此次事故污染。故選A。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類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形成長達80千米的污染帶,沿松花江向下游流動,引發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右圖為“松花江流經地區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2.此次水污染事故還將直接影響下列國家中的A.韓國 B.朝鮮C.俄羅斯 D.日本√據圖可知,俄羅斯位于松花江下游,故此次水污染事故直接影響俄羅斯。故選C。3.為應對此次水污染事故,相關部門可能采取的措施有①加強對下游各河段監測,及時發布相關信息②調用應急水源,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問題 ③向受害國表明中方負責任的態度,密切合作應對,降低國際爭端風險 ④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和各方面協調,積極治理污染河段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為應對此次水污染事故,相關部門可以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包括加強對下游各河段監測,及時發布相關信息;調用應急水源,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問題;向受害國表明中方負責任的態度,密切合作應對,降低國際爭端風險;加大資金技術投入和各方面協調,積極治理污染河段等。故選D。(2024·遼寧錦州月考)下圖為“某產業園產業鏈基本構架圖”。讀圖,完成4~5題。4.該園區從國外引入廢棄物資源的主要原因是A.提高企業收益B.增加就業機會C.促進國際合作D.減輕環境污染√該園區從國外引入廢棄物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經過現代拆解與再生產、再創造,獲得經濟效益,所以主要考慮的是提高企業收益,A正確;直接進口國外廢棄產品,整個產品生產消費行為都在國外,國內產業鏈短,增加的就業機會不多,B錯誤;促進國際合作不是主要原因,C錯誤;會加重環境污染,D錯誤。故選A。(2024·遼寧錦州月考)下圖為“某產業園產業鏈基本構架圖”。讀圖,完成4~5題。5.該產業園區主要目的是解決A.產品利用前的環境污染B.產品利用中的環境污染C.產品運輸中的環境污染D.產品利用后的環境污染√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產業園區主要是對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所以主要目的是解決產品利用后的環境污染,D正確。課時對點練每年的10月14日是國際電子垃圾日。在歐洲,電子廢棄品回收利用率為50%至55%。每年有數以千噸計的電子垃圾從發達國家發往發展中國家,加重了后者的回收壓力。據此完成1~3題。1.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電子垃圾的行為,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A.公平性原則 B.共同性原則C.持續性原則 D.公正性原則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指同代人之間、代際人之間、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A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每年的10月14日是國際電子垃圾日。在歐洲,電子廢棄品回收利用率為50%至55%。每年有數以千噸計的電子垃圾從發達國家發往發展中國家,加重了后者的回收壓力。據此完成1~3題。2.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是A.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 B.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C.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 D.未開發土地面積廣大√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民眾環境保護意識差不是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A錯誤;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因為電子垃圾中含有較多可回收物質,可以較低廉的成本獲得相關原材料,發展本國經濟,因此發展中國家接受電子垃圾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B正確;國家環境標準門檻低也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迫切需要發展經濟造成的,C錯誤;未開發土地面積廣大不是發展中國家進口電子垃圾的原因,D錯誤。故選B。15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每年的10月14日是國際電子垃圾日。在歐洲,電子廢棄品回收利用率為50%至55%。每年有數以千噸計的電子垃圾從發達國家發往發展中國家,加重了后者的回收壓力。據此完成1~3題。3.從環保角度,發展中國家應對電子垃圾跨境轉移的有效措施是A.治理本國污染 B.減少垃圾進口C.尋求國際支持 D.嚴格環境準入√基礎過關從環保角度,通過行政手段嚴格環境準入,是減少電子垃圾跨境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的有效措施,D正確;治理本國污染與應對電子垃圾跨境轉移無關,A錯誤;減少垃圾進口如果沒有政府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很難有明顯效果,B錯誤;尋求國際支持是一種外力作用,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效果不明顯,C錯誤。故選D。123456789101112131415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河南開封期末)據加拿大測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國產生,然后越界飄入加拿大。據此完成4~5題。4.引起酸雨的污染物進入加拿大的主要途徑是A.大氣環流 B.河流徑流C.正常貿易 D.非法走私√由所學知識可知,加拿大與美國相鄰,美國境內產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在大氣環流作用下進入加拿大上空,并與水汽發生反應產生酸雨,或者美國境內產生的酸性氣體與水汽發生反應產生的酸性水汽在大氣環流作用下進入加拿大境內后形成酸雨,A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河南開封期末)據加拿大測定,引起加拿大酸雨的污染物至少有60%是由美國產生,然后越界飄入加拿大。據此完成4~5題。5.加拿大出現酸雨頻率最高的季節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加拿大位于美國北部,酸性氣體需要在偏南氣流的作用下進入加拿大上空與水汽結合形成酸雨,夏季的偏南氣流強盛且比較濕潤,輸入的酸性氣體多,與水汽結合的機會也較大,故當地出現酸雨頻率最高的季節是夏季,B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陜西延安期中)2023年8月起,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為了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政府曾討論過包括蒸發釋放、點解排放、稀釋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等五種處理方案,但最后選擇排入大海。據此完成6~7題。6.日本政府最后選擇將核廢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該方案A.投入少 B.技術要求低C.耗時短 D.安全系數高√相比于其他的核廢水處理方案,將核廢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A正確。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陜西延安期中)2023年8月起,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為了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政府曾討論過包括蒸發釋放、點解排放、稀釋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層等五種處理方案,但最后選擇排入大海。據此完成6~7題。7.日本核廢水排放入海極易引發國際爭端,其主要原因是A.福島及其周邊海域將遭受二次傷害B.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物質無法完全消除C.核污染將隨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國家D.海洋物種減少導致海洋產業鏈發展受阻√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海洋具有連通性,核廢水排放入海后會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斷擴散,核污染會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國家,威脅沿岸各國人民生命健康,此種做法易引發國際爭端,故選C。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塞爾市的某化學公司的倉庫發生火災,大量硫、磷、汞等有毒物質排入萊茵河。火災發生后,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制定了《萊茵河行動計劃》從河流整體生態系統出發,利用先進技術和嚴格指標促進萊茵河生態恢復。1990年,進一步開發了“萊茵河預警模型”。右圖示意萊茵河流域位置。據此完成8~9題。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8.受此影響最急于改善水質、治理污染的國家是A.瑞士 B.法國C.德國 D.荷蘭√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荷蘭最急于改善水質、治理污染,因為荷蘭位于萊茵河的下游,受此次萊茵河水污染的危害最嚴重。故D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159.該事件對防治跨境水污染事件的啟示是①嚴格環境準入標準 ②各國均衡出資防治污染③成立國際保護委員會 ④建立水質實時監測、預警機制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嚴格環境準入標準與此次跨境水污染事件無關,①錯誤;根據相關責任,沿岸各國不會均衡出資,而是根據實際狀況合理出資防治污染,②錯誤;萊茵河水污染防控中應用了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流域內相關國家共同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簽署了相關的公約,③正確;發展污染治理技術,開發“萊茵河預警模型”對水質進行實時監測,④正確。故選D。基礎過關15123456789101112131415煙霾是因為懸浮在大氣中極小且干燥的顆粒聚集而產生的大氣污染現象,對人類健康危害巨大。印度尼西亞的煙霾污染與當地農業耕作中的“燒芭”傳統密切相關。“燒芭”就是放一把火將郁郁蔥蔥的熱帶雨林燒成“空地”,并利用燃燒的灰燼作為“天然”肥料。印度尼西亞煙霾污染的范圍已超越國界,成為影響東南亞地區的跨境煙霾污染。讀圖,完成10~12題。10.印度尼西亞跨境煙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氣候變暖,大氣出現逆溫層B.火災頻發,森林覆蓋率減少C.毀林開荒,發展種植園經濟D.砍伐森林,大力發展煤炭工業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據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亞的煙霾污染與當地耕作中的“燒芭”傳統密切相關,所以其煙霾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毀林開荒,發展種植園經濟,C正確;氣候變暖,大氣出現逆溫層不是其煙霾形成的原因,A錯誤;材料中未體現該地頻發火災,B錯誤;破壞森林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而不是發展煤炭工業,D錯誤。15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11.印度尼西亞跨境煙霾污染給新加坡帶來的影響有①空氣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 ②危害人體健康,引發呼吸道疾病 ③學校停課,社會秩序出現紊亂④兩國外交緊張,引發嚴重政治沖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能力提升煙霾是大氣污染現象,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生態環境惡化,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為了減少人們外出,學校可能停課,干擾社會秩序,①②③正確。印度尼西亞的跨境煙霾污染可能會影響兩國的關系,但不會直接導致兩個國家的外交緊張,引發嚴重政治沖突,④錯誤。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2.為治理跨境煙霾污染,印度尼西亞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合理的是①嚴厲打擊任何毀林開荒行為 ②建全國內環保政策法規 ③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環保合作 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治理機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嚴厲打擊任何毀林開荒行為,不利于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①錯誤;健全國內環保政策法規,能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緩解煙霾污染,②正確;煙霾污染已經跨越國界,影響到東南亞其他國家,所以加強與東盟各國的環保合作,有利于減輕跨境煙霾污染,③正確;參與國際社會治理機制能夠提高治理技術,利于減輕煙霾污染,④正確。15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北京海淀期末)近年,甲國發生數次嚴重霧霾事件。有研究認為該事件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乙國。下圖為“甲、乙兩國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13.可作為推測甲國大氣污染源來自乙國的證據是該事件多發生于A.工作日早晚高峰期B.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C.盛行夏季風的時期D.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當東部海域出現氣旋時,甲、乙兩國在氣旋的西側,水平氣壓梯度力指向東,在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轉成西北風,乙國在甲國的上風向,產生的大氣污染物隨西北風擴散到甲國,D正確;工作日早晚高峰期汽車尾氣造成的污染為本地污染源,A錯誤;晴朗且風力小的夜晚降溫快,有利于水汽液化形成霧,與大氣污染物擴散無關,B錯誤;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由圖可知,甲、乙兩國位于南亞,夏季盛行西南風,不會將乙國污染物擴散至甲國,C錯誤。故選D。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2024·北京海淀期末)近年,甲國發生數次嚴重霧霾事件。有研究認為該事件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乙國。下圖為“甲、乙兩國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13~14題。14.該類事件可能對國家環境安全造成影響,甲國政府應對的合理措施是A.加強國家間協商與合作B.立法禁止污染源入境C.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D.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該類事件隨大氣運動而擴散,甲國政府應加強國家間的協商與合作,減少異地污染源的產生才能減少類似事件發生,A正確;立法不能阻斷大氣的運動,因此無法禁止大氣污染物入境,B錯誤;優化本國能源消費結構只能減少本地污染源,異地產生的污染物并未減少,C錯誤;15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沿海岸線建造防護林可以削減近地面風浪,可部分吸煙滯塵,但仍不能阻斷風對大氣污染物的擴散,D錯誤。故選A。15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5.(2024·四川廣元期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巴塞爾公約》旨在遏止越境轉移危險廢料,特別是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和轉移危險廢料。2013年6月~2014年1月,共有103個加拿大集裝箱(外貼可回收塑料的標簽)在馬尼拉港口卸貨,海關查驗發現絕大部分為電子和廚房垃圾,并進行了封存。由于這些洋垃圾長時間堆放,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污染。2019年4月菲律賓官方表示:如對方不予回應,他們將對其宣戰。右圖示意菲律賓位置。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指出馬尼拉的氣候類型,并分析該氣候導致洋垃圾污染嚴重的原因。答案 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原因:終年高溫,生活垃圾易變質;雨季時降水集中,污染水源和土壤。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2)推測加拿大轉移“洋垃圾”的原因。答案 減少本國環境污染;垃圾處理成本過高。(3)針對上述環境問題,提出菲律賓政府的應對措施。答案 利用國際法保護本國正當權益,進一步對加拿大政府施加壓力;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海關加強檢驗防范機制,加大對涉事企業的懲處力度;加強宣傳,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提高環保意識;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污染范圍和危害擴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章 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三章 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 學案(含答案).docx 第三章 第三節 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