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讀“全球溫室效應影響圖”,回答1~2題。1.結合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受溫室效應影響,糧食產量有所增大的國家是( )A.巴西 B.埃及 C.南非 D.俄羅斯2.下列有關溫室效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B.全球各地均升溫,但升溫幅度不同C.溫室效應主要與礦物燃料燃燒和植被破壞有關D.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沒有影響(2024·甘肅張掖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量與全球升溫幅度的關系,可作為制訂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3~4題。3.結合上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累計排放量越大,升溫幅度一定越大B.累計排放2萬億噸時,溫度升高2 ℃C.累計排放3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大于1萬億噸的升溫幅度D.累計排放2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小于4萬億噸的升溫幅度4.下列能有效降低升溫幅度的措施是( )①農田開墾?、谡魇仗级悺、鄄捎玫吞寂欧挪呗寓茉黾犹紖R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四川樂山期末)“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疤贾泻汀笔侵竿ㄟ^一定手段,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相抵,達到相對“零排放”。下圖示意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含預測)。據此完成5~6題。5.我國“碳達峰”時間明顯滯后,且碳排放峰值遠高于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公眾、企業的積極性不高B.固碳技術水平較落后C.能源消費量大且結構不合理D.工業生產方式落后6.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下列措施有效的是( )①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谕七M碳交易市場建設③積極推廣生物匯碳技術?、軆灮茉聪M結構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2021年10月,我國將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竹林是重要的碳匯。浙江省安吉縣竹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戶的林權統一流轉到合作社集中經營,與交易中心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2022年碳匯交易收入170多萬元。該縣某村以竹林未來30年碳匯收益作抵押,獲得365萬元的“碳匯共富貸”,助力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據此完成7~9題。7.安吉縣通過碳匯交易獲利的前提條件是( )A.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B.將林權統一流轉集中經營C.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D.向竹農發放碳匯抵押貸款8.“碳匯共富貸”體現了當地的竹林從生態資源轉變為( )A.生態產品 B.生態服務C.生態資產 D.生態功能9.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目的是( )A.增加碳匯供給者收入B.提高全社會減排效率C.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D.降低企業碳排放成本(選擇題10~15題,每小題4分,共24分)下圖為“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10~11題。10.“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主要原因是( )A.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強,呼出CO2多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固定CO2多D.夏季人類活動強度大,排放CO2多11.分析“長期趨勢曲線”可知,氣候變化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有( )A.擴大熱帶作物的種植面積B.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C.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下移D.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北退縮(2024·浙江溫州月考)區域碳排放總量與當地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下表示意我國四大地區碳排放量占比變化趨勢(暫未包括西藏自治區、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據此完成12~13題。 年份 四大地區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甲 12% 11% 10% 10% 9% 9% 8%乙 21% 19% 18% 18% 18% 18% 18%丙 26% 26% 28% 29% 32% 33% 34%丁 41% 43% 44% 43% 41% 40% 40%12.表中四大地區對應正確的是( )A.甲—西部地區 B.乙—中部地區C.丙—東部地區 D.丁—東北地區13.甲地區碳排放總量占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外遷 B.科技水平最高C.產業結構調整 D.大力發展水電(2024·1月浙江選考)服務業碳強度即服務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區域服務業減排績效的重要指標。下圖為“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圖”。完成14~15題。14.關于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的描述,正確的是( )A.2005~2019年河南持續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續下降C.2005~2012年貴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15.上海降低服務業碳強度,可( )①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诩訌姵鞘芯G化,擴大綠地面積 ③加快金融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芡膺w服務業,使其向郊區擴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15分)南極磷蝦是南極海域浮游動物的典型代表,在維持整個南極海洋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南極磷蝦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定在海底的有機碳。磷蝦具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層,夜里會上浮進食,吃飽后潛入深層海水,每天夜里反復數次。所以,磷蝦糞便和殘體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極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類是磷蝦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磷蝦又是南極鯨類、海豹、企鵝、海鳥等的食物。南極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為南極磷蝦提供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變化,導致南極磷蝦數量減少。下圖為南極磷蝦密集區分布圖。(1)說出南極磷蝦的密集分布區并分析近些年磷蝦減少的自然原因。(5分)(2)簡述南極磷蝦的“固碳”過程。(6分)(3)說明南極磷蝦的減少給當地和全球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4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 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2050年,全球夏季將更干燥,冬季更潮濕多雨,極端天氣現象更多。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預計德國2100年的氣溫將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氣候變暖。(1)根據材料二,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大洋洲帶來的嚴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4分)(2)簡要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6分)(3)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經濟”,請簡要分析“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及可采取的措施。(6分)答案精析1.D 2.C [第1題,俄羅斯緯度較高,氣候寒冷,溫室效應增強有利于改善其熱量條件,從而增大糧食產量。第2題,溫室效應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輻射;全球氣候變暖是整體趨勢,但不是所有地區的氣溫都升高;我國是沿海國家,海域遼闊,島嶼眾多,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大。]3.C 4.D [第3題,根據材料“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并結合圖示可知,同樣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在不同排放模式下,對應的升溫幅度不同;同一升溫幅度,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同。由此可以判斷A、B、D項錯誤,C項正確。第4題,據上題可知,升溫幅度與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及其排放模式有關。征收碳稅,可以倒逼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正確;采用低碳排放策略,可以降低升溫幅度,③正確;增加碳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數量,④正確;農田開墾,則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機質分解,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①錯誤。]5.C 6.B [第5題,我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新能源占比較小,使得我國爭取達到“碳達峰”目標的時間明顯滯后,碳排放峰值也較高,C正確。第6題,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應該從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兩個方面努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部分高耗能產業,完全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不現實,①錯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與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關系不大,⑤錯誤。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推廣生物匯碳技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均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②③④正確。故選B。]7.A 8.C 9.B [第7題,安吉縣通過碳匯交易獲利,首先要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使得碳匯能夠交易出去,獲取利潤,A正確。第8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碳匯共富貸”使得當地利用生態資源獲利,體現了當地的竹林從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產,C正確。第9題,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能源利用技術的提高,促進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全社會減排效率,B正確;可以增加碳匯供給者收入,但不是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目的,A錯誤;能夠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最主要目的是節能減排,C錯誤;會提高企業碳排放成本,D錯誤。所以選B。]10.A 11.B [第10題,由圖可知,觀測數據曲線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夏季低、冬季高,主要是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A正確。第11題,由所學知識可知,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導致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導致西伯利亞地區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南退縮,B正確、D錯誤;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溫度上升幅度不能滿足熱帶作物生長,A錯誤;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會因氣候變暖而上升,C錯誤。]12.B 13.C [第12題,我國東部地區經濟最發達,碳排放占比最高,丁對應東部地區;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碳排放總量占比上升明顯,丙對應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早些年以重工業為主,但經濟總量低,碳排放所占比重也較低,甲對應東北地區;乙地區碳排放相對較小,而且變化不大,為中部地區。綜合上述分析可知,甲是東北地區,乙是中部地區,丙是西部地區,丁是東部地區,故選B。第13題,由上題分析可知,甲為東北地區,該地區近年來碳排放占比下降,說明發展速度變慢。東北老工業區因資源枯竭,重工業比例下降,處于產業轉型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使碳排放呈減少趨勢,C正確。故選C。]14.D 15.C [第14題,結合示意圖可知,2005~2019年,河南、浙江服務業碳強度先上升后下降,A、B錯誤;2005~2012年服務業碳強度增長幅度上海大于貴州,C錯誤;2012~2019年上海服務業碳強度降幅大于河南和浙江,貴州呈上升趨勢,D正確。第15題,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可以減少碳排放,①正確;加強城市綠化,擴大綠地面積,可增加碳匯,但不能減少碳排放,②錯誤;金融業能源消耗低,加快金融業發展可優化服務業結構,減少碳排放,③正確;外遷服務業至郊區不合理,且仍在上海市轄區,并不能減少上海的碳排放,④錯誤。故選C。]16.(1)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自然原因:全球變暖,使得適合南極磷蝦攝食的藻類大量減少;全球變暖使海冰冰期及厚度明顯縮減,不利于磷蝦的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2)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有機碳;南極磷蝦攝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類,將碳固定在體內;南極磷蝦向深層海水遷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糞便、磷蝦殘體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積物,它們所攜帶的碳會長期或永久性固存在這里。(3)磷蝦的減少會使以磷蝦為食的動物瀕危,使當地生態系統紊亂,生物多樣性減少;使“固碳”作用減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劇全球變暖。17.(1)后果:大洋洲的珊瑚島將不復存在。成因:全球氣候變暖(海水膨脹),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有利影響:因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有可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如高緯度地區。不利影響:因蒸發增加而加重干旱地區缺水程度,使農業減產,如中緯度地區。(3)意義:①有利于節約資源;②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④有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或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或使用清潔能源);②植樹造林(防止森林火災);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④提高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或適度消費、減少廢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解析 (1)讀圖可知,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島將不復存在。(2)全球氣候變暖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影響不同,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使積溫增加,農作物生長期延長,高緯度地區有可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對中緯度地區來說,蒸發量增加加重干旱地區缺水程度,有可能使中緯度地區農業減產。(3)“低碳經濟”減少礦物燃料的燃燒,有利于節約資源和調整經濟結構;“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的排放,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措施主要從資源的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等方面分析。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學習目標] 1.運用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區域認知)2.運用資料,說明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的關系,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碳循環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1.碳循環(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__________中。(2)碳循環的概念:碳元素在__________、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轉移和________的過程。(3)碳循環過程(4)結果:如果不考慮火山爆發等突發因素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__________的。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1)碳排放過程(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碳排放 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概念 對各種____________排放的總稱 大氣保溫氣體的俗稱,是指大氣中能讓太陽____________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____________逸出的氣體,主要有__________、二氧化碳、氧化亞氮、__________、甲烷等30多種氣體 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升溫后發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層保溫層,使地球表層像溫室一樣溫暖相互關系 地球表面溫度就是由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來維持的;溫室氣體的增減會增強或減弱地球溫室效應,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發生相應變化思考 根據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分析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核心歸納 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右圖為“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示意圖”。據圖回答1~2題。1.與全球氣候變暖關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此圖可以說明( )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谧匀坏乩憝h境各要素是相互獨立而存在的?、鄣乩憝h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④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發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別報告》中指出,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的目標,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右圖示意2015~2050年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與2 ℃情景的碳排放趨勢對比(含預測)。據此完成3~4題。3.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 )A.碳排放頂峰不會到來B.2050年完全實現零排放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D.極端氣候會逐漸消失4.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減少主要得益于(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C.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D.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升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1.二氧化碳的影響角度 影響有利 綠色植物進行__________必需的原料不利 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正常范圍時,會導致__________,由此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熱浪、________、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________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2)引起________積雪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3)影響到________、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________的危險。(4)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比如導致農作物________,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5)通過多種途徑威脅到公眾的__________。拓展延伸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1)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2)全球氣候變暖對工業的影響(3)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4)全球氣候變暖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5)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6)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2024·江蘇南通聯考)我國自然資源部于2024年4月22日發布了《2023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報告預測,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70~176毫米。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很大影響。據此完成1~2題。1.氣候變化威脅我國的國土安全,主要表現在( )A.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島嶼B.極端天氣增多,旱澇災害增多C.凍土快速融化,影響青藏鐵路運行安全D.加劇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健康2.氣候變化威脅我國的生態安全,主要表現在( )A.引發冰川擴張,加劇水資源短缺B.海洋赤潮災害頻發,影響養殖業C.濕地大面積萎縮退化,功能衰退D.生態移民增加,影響社會穩定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的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 )A.自1961年起持續增大B.變化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基本一致C.總體呈正相關D.隨太陽輻射強度年際變化而變化4.2005~2017年的氣溫變化可能導致當地( )A.湖泊面積增大 B.植被返青期滯后C.林線位置下降 D.凍土區面積增加知識點三 國際減排合作1.碳減排的原因:為了緩解人類所面臨的__________。2.碳減排的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1)責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前提下,________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2)擔責的區別性①在承擔責任的大小方面:________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因為18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4來自________國家。②在承擔責任的方式方面:發達國家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__________、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思考 碳匯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過程。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措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核心歸納1.碳達峰與碳中和(1)碳達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達到了最大值,之后進入下降階段。(2)碳中和一般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2.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與工業革命示意圖(含預測)。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在生產和消耗過程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1.[綜合思維]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2.[綜合思維]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3.[地理實踐力]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2024·江西南昌階段練習)“碳匯”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下表示意某年我國鄱陽湖地區各土地利用類型碳排放量(單位:×104 t)。據此完成1~3題。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1.能夠增加碳匯的自然過程是( )A.巖石圈的沉積過程 B.大氣圈的受熱過程C.綠色植物的呼吸過程 D.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過程2.鄱陽湖地區“碳匯”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設用地3.為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積 B.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C.增加化石能源的比重 D.集約化利用建設用地(2024·海南??谄谥?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該項目將點源污染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純后,運輸至油田企業,注入油井封存并進行驅油,可實現二氧化碳驅油與減排的雙贏。當下,我國投入CCUS相關配套設備尚不充足。下表為部分國家CCUS發展狀況。據此完成4~5題。國家 年封存量(萬噸) 年排放量(萬噸) 項目個數(個)美國 2 100 512 520 9中國 10~100 942 870 10挪威 170 3 550 2加拿大 300 5 508 44.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CCUS項目( )A.規模很大 B.數量較少 C.效率較低 D.趨于飽和5.為推動CCUS項目迅速發展,應( )①加快技術研發,提高CO2捕集能力?、诩訌姼吆哪墚a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鄢雠_配套激勵措施,降低投入成本 ④增加CO2排放量,提高碳捕獲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碳循環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梳理教材新知1.(1)無機環境 (2)大氣圈 交換 (3)二氧化碳 地質 (4)相對穩定2.(1)化石 無機碳 溫室效應 (2)溫室氣體 短波輻射長波輻射 水汽 氟利昂思考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數百萬年前古生物遺體經長時間高溫、高壓作用而形成,通過漫長的過程將碳穩定存儲在巖石圈中,而人類利用化石燃料改變了碳的天然循環,把巖石圈中的還原碳過早地釋放到大氣中,人為地加快了巖石圈和其他圈層的碳交換,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環平衡過程。落實思維方法1.D 2.A [第1題,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綠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這是全球氣候變暖最重要的原因,②④正確。①是動植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③是微生物分解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較小,①③錯誤。第2題,由圖分析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②錯。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③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雙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④錯。故選A。]3.C 4.B [第3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1.5 ℃和2 ℃兩種情景碳排放頂峰均在2020年出現,故A錯;2050年碳排放量接近零,并沒有完全實現零排放,B錯;極端氣候只是減少,而沒有消失,D錯;由圖可知,1.5 ℃情景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C正確。第4題,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帶來的能源消費總量下降和能源結構朝向低碳方向優化實現的,B正確。]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梳理教材新知1.光合作用 氣候變暖2.(1)干旱 水熱 (2)冰川 (3)森林 滅絕 (4)減產(5)身體健康落實思維方法1.A 2.C [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氣候變化中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島嶼,導致陸地面積減小,直接威脅我國的國土安全,A正確。B、C、D三項均不屬于對我國國土安全的威脅。故選A。第2題,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加強,導致濕地大面積萎縮退化,其生態功能嚴重衰退,C正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面積萎縮,A錯誤;氣候變化對海洋赤潮和生態移民的影響較小,B、D錯誤。故選C。]3.C 4.A [第3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自1961年起波動增大,A錯誤;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的變化周期不是11年,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總體呈正相關,C正確;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較穩定,太陽輻射強度的年際變化不大,D錯誤。第4題,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05~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和地表溫度距平都為正值,說明氣溫升高,將導致青藏高原地區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補給水量增大,湖泊面積增大,A正確;氣溫升高,會導致植被返青期提前,利于高海拔地區森林的生長,林線位置會上升,B、C錯誤;地表溫度升高,凍土融化,凍土區面積減小,D錯誤]知識點三 國際減排合作梳理教材新知1.氣候危機2.(1)各國 (2)①發達 發達?、诩夹g轉讓思考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加強城市綠化。探究核心知識1.第一次:以木柴為主轉向以煤炭為主。第二次:以煤炭為主轉向以油氣為主。第三次:以油氣為主轉向以新能源為主。2.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量增加,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升高。3.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進一步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落實思維方法1.A 2.B 3.D [第1題,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增加碳匯的過程即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巖石圈的沉積過程能夠固定一定的二氧化碳,增加碳匯,A正確;大氣圈的受熱過程不會吸收二氧化碳也不會釋放二氧化碳,B錯誤;綠色植物的呼吸過程會釋放二氧化碳,C錯誤;土壤有機質分解會釋放二氧化碳,D錯誤。故選A。第2題,通過表格數據可知,正值為碳源,負值為碳匯,林地吸收的碳含量最多,是鄱陽湖地區“碳匯”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故選B。第3題,通過表格數據可知,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是建設用地,因此集約化利用建設用地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D正確;耕地的碳排放量較大,增加耕地面積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A錯誤;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會增加建設用地面積,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B錯誤;增加化石能源的比重,會增加碳排放量,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C錯誤。故選D。]4.C 5.B [第4題,據表可知,我國CCUS項目數量較多,但碳封存量較少,說明我國CCUS項目規模小、效率較低,A、B錯誤,C正確;當下,我國投入CCUS相關配套設備尚不充足,潛力很大,D錯誤。故選C。第5題,由材料可知,限制我國CCUS項目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技術和成本。因此,要推動CCUS項目迅速發展,應加快技術研發,提高CO2捕集能力,同時通過政府政策調控降低企業前期投入成本,提高企業開展相關項目的愿意,①③正確;加強高耗能產業集棸和增加CO2排放量,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加劇全球變暖,不符合當今低碳環保的理念,②④錯誤。故選B。](共105張PPT)第一節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第三章 生態環境保護與國家安全運用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分析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1.運用示意圖,說明碳循環和溫室效應原理。(區域認知)2.運用資料,說明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的關系,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知識點一 碳循環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知識點二 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內容索引課時對點練知識點三 國際減排合作碳循環 碳排放與溫室效應><知識點一1.碳循環(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 中。(2)碳循環的概念:碳元素在 、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轉移和 的過程。(3)碳循環過程無機環境交換二氧化碳地質(4)結果:如果不考慮火山爆發等突發因素的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____________的。大氣圈相對穩定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1)碳排放過程化石無機碳溫室效應(2)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碳排放 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概 念 對各種_________排放的總稱 大氣保溫氣體的俗稱,是指大氣中能讓太陽_________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______ ______逸出的氣體,主要有_______、二氧化碳、氧化亞氮、________、甲烷等30多種氣體 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升溫后發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層保溫層,使地球表層像溫室一樣溫暖溫室氣體短波輻射輻射長波水汽氟利昂 碳排放 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相互關系 地球表面溫度就是由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來維持的;溫室氣體的增減會增強或減弱地球溫室效應,導致地球表面溫度發生相應變化思考根據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分析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答案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數百萬年前古生物遺體經長時間高溫、高壓作用而形成,通過漫長的過程將碳穩定存儲在巖石圈中,而人類利用化石燃料改變了碳的天然循環,把巖石圈中的還原碳過早地釋放到大氣中,人為地加快了巖石圈和其他圈層的碳交換,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環平衡過程。核心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右圖為“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示意圖”。據圖回答1~2題。1.與全球氣候變暖關系最密切的是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綠色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減少,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這是全球氣候變暖最重要的原因,②④正確。①是動植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③是微生物分解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較小,①③錯誤。2.此圖可以說明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獨立而存在的 ③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④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由圖分析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①對。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②錯。地理環境中的碳循環往往跨越圈層,③對。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是雙向的,如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④錯。故選A。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發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別報告》中指出,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的目標,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下圖示意2015~2050年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與2 ℃情景的碳排放趨勢對比(含預測)。據此完成3~4題。3.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A.碳排放頂峰不會到來B.2050年完全實現零排放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D.極端氣候會逐漸消失√根據圖中信息可知,1.5 ℃和2 ℃兩種情景碳排放頂峰均在2020年出現,故A錯;2050年碳排放量接近零,并沒有完全實現零排放,B錯;極端氣候只是減少,而沒有消失,D錯;由圖可知,1.5 ℃情景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C正確。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發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別報告》中指出,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的目標,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下圖示意2015~2050年為實現全球氣候變暖不超過1.5 ℃與2 ℃情景的碳排放趨勢對比(含預測)。據此完成3~4題。4.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減少主要得益于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C.經濟增長速度放緩D.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升√與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碳排放的減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帶來的能源消費總量下降和能源結構朝向低碳方向優化實現的,B正確。碳排放對環境的影響><知識點二1.二氧化碳的影響角度 影響有利 綠色植物進行____________必需的原料不利 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超過正常范圍時,會導致___________,由此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光合作用氣候變暖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導致熱浪、 、洪澇、臺風、暴雪等極端天氣頻繁發生,改變了 時空分布,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2)引起 積雪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到沿海低洼地帶的安全。(3)影響到 、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安全,一些物種難以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面臨的危險。(4)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比如導致農作物 ,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旅游業。(5)通過多種途徑威脅到公眾的__________。干旱水熱冰川森林滅絕減產身體健康拓展延伸(1)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拓展延伸(2)全球氣候變暖對工業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拓展延伸(3)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拓展延伸(4)全球氣候變暖對海平面和海岸帶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拓展延伸(5)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拓展延伸(6)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2024·江蘇南通聯考)我國自然資源部于2024年4月22日發布了《2023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報告預測,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70~176毫米。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很大影響。據此完成1~2題。1.氣候變化威脅我國的國土安全,主要表現在A.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島嶼B.極端天氣增多,旱澇災害增多C.凍土快速融化,影響青藏鐵路運行安全D.加劇環境問題,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健康√根據材料可知,氣候變化中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島嶼,導致陸地面積減小,直接威脅我國的國土安全,A正確。B、C、D三項均不屬于對我國國土安全的威脅。故選A。(2024·江蘇南通聯考)我國自然資源部于2024年4月22日發布了《2023年中國海平面公報》。報告預測,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70~176毫米。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國家安全有很大影響。據此完成1~2題。2.氣候變化威脅我國的生態安全,主要表現在A.引發冰川擴張,加劇水資源短缺B.海洋赤潮災害頻發,影響養殖業C.濕地大面積萎縮退化,功能衰退D.生態移民增加,影響社會穩定√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加強,導致濕地大面積萎縮退化,其生態功能嚴重衰退,C正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面積萎縮,A錯誤;氣候變化對海洋赤潮和生態移民的影響較小,B、D錯誤。故選C。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的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A.自1961年起持續增大B.變化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基本一致C.總體呈正相關D.隨太陽輻射強度年際變化而變化√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自1961年起波動增大,A錯誤;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的變化周期不是11年,B錯誤;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61~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與地表溫度距平總體呈正相關,C正確;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較穩定,太陽輻射強度的年際變化不大,D錯誤。下圖為“1961~2017年青藏高原東部地區的平均溫度距平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4.2005~2017年的氣溫變化可能導致當地A.湖泊面積增大B.植被返青期滯后C.林線位置下降D.凍土區面積增加√根據圖示信息可知,2005~2017年,該地氣溫距平和地表溫度距平都為正值,說明氣溫升高,將導致青藏高原地區冰川融化量增多,湖泊補給水量增大,湖泊面積增大,A正確;氣溫升高,會導致植被返青期提前,利于高海拔地區森林的生長,林線位置會上升,B、C錯誤;地表溫度升高,凍土融化,凍土區面積減小,D錯誤國際減排合作><知識點三1.碳減排的原因:為了緩解人類所面臨的 。2.碳減排的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1)責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前提下, 都有減少碳排放的責任。氣候危機各國(2)擔責的區別性①在承擔責任的大小方面: 國家理應承擔更多的減排責任,因為18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4來自 國家。②在承擔責任的方式方面:發達國家率先減少碳排放,并通過 、資金援助、市場開放等形式,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發達發達技術轉讓思考碳匯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過程。想一想,我們有哪些措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答案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加強城市綠化。核心歸納1.碳達峰與碳中和(1)碳達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達到了最大值,之后進入下降階段。(2)碳中和一般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核心歸納2.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能源和信息是人類科技發展史的主線,每次能源變革都伴隨著一場工業革命,全球能源產業正向脫碳加氫方向轉型。下圖為三次能源轉型與工業革命示意圖(含預測)。氫作為清潔、高效、可持續的能源載體,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產生的綠色氫氣,更是真正做到在生產和消耗過程的二氧化碳零產生、零排放。下圖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決方案。1.[綜合思維]據圖說出三次能源轉型方向。答案 第一次:以木柴為主轉向以煤炭為主。第二次:以煤炭為主轉向以油氣為主。第三次:以油氣為主轉向以新能源為主。2.[綜合思維]說明來自電力、工業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大氣受熱過程產生的影響。答案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吸收地面長波輻射量增加,大氣逆輻射作用增強,溫室效應增強,近地面氣溫升高。3.[地理實踐力]指出該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答案 使用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氫,進一步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進科技捕獲碳;電制甲烷、甲醇等產品。(2024·江西南昌階段練習)“碳匯”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與碳匯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碳源是指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下表示意某年我國鄱陽湖地區各土地利用類型碳排放量(單位:×104 t)。據此完成1~3題。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1.能夠增加碳匯的自然過程是A.巖石圈的沉積過程B.大氣圈的受熱過程C.綠色植物的呼吸過程D.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過程√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碳匯是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增加碳匯的過程即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巖石圈的沉積過程能夠固定一定的二氧化碳,增加碳匯,A正確;大氣圈的受熱過程不會吸收二氧化碳也不會釋放二氧化碳,B錯誤;綠色植物的呼吸過程會釋放二氧化碳,C錯誤;土壤有機質分解會釋放二氧化碳,D錯誤。故選A。2.鄱陽湖地區“碳匯”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是A.耕地 B.林地C.草地 D.建設用地√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通過表格數據可知,正值為碳源,負值為碳匯,林地吸收的碳含量最多,是鄱陽湖地區“碳匯”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故選B。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3.為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積B.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C.增加化石能源的比重D.集約化利用建設用地√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通過表格數據可知,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類型是建設用地,因此集約化利用建設用地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D正確;耕地的碳排放量較大,增加耕地面積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A錯誤;加快城鎮化發展進程會增加建設用地面積,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B錯誤;增加化石能源的比重,會增加碳排放量,不利于實現該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C錯誤。故選D。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排放總量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2024·海南??谄谥?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該項目將點源污染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純后,運輸至油田企業,注入油井封存并進行驅油,可實現二氧化碳驅油與減排的雙贏。當下,我國投入CCUS相關配套設備尚不充足。下表為部分國家CCUS發展狀況。據此完成4~5題。國家 年封存量(萬噸) 年排放量(萬噸) 項目個數(個)美國 2 100 512 520 9中國 10~100 942 870 10挪威 170 3 550 2加拿大 300 5 508 44.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CCUS項目A.規模很大 B.數量較少C.效率較低 D.趨于飽和√國家 年封存量(萬噸) 年排放量(萬噸) 項目個數(個)美國 2 100 512 520 9中國 10~100 942 870 10挪威 170 3 550 2加拿大 300 5 508 4據表可知,我國CCUS項目數量較多,但碳封存量較少,說明我國CCUS項目規模小、效率較低,A、B錯誤,C正確;當下,我國投入CCUS相關配套設備尚不充足,潛力很大,D錯誤。故選C。國家 年封存量(萬噸) 年排放量(萬噸) 項目個數(個)美國 2 100 512 520 9中國 10~100 942 870 10挪威 170 3 550 2加拿大 300 5 508 45.為推動CCUS項目迅速發展,應①加快技術研發,提高CO2捕集能力 ②加強高耗能產業集聚,形成規模效應?、鄢雠_配套激勵措施,降低投入成本 ④增加CO2排放量,提高碳捕獲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國家 年封存量(萬噸) 年排放量(萬噸) 項目個數(個)美國 2 100 512 520 9中國 10~100 942 870 10挪威 170 3 550 2加拿大 300 5 508 4由材料可知,限制我國CCUS項目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技術和成本。因此,要推動CCUS項目迅速發展,應加快技術研發,提高CO2捕集能力,同時通過政府政策調控降低企業前期投入成本,提高企業開展相關項目的愿意,①③正確;加強高耗能產業集棸和增加CO2排放量,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加劇全球變暖,不符合當今低碳環保的理念,②④錯誤。故選B。課時對點練讀“全球溫室效應影響圖”,回答1~2題。1.結合圖中信息可以判斷,受溫室效應影響,糧食產量有所增大的國家是A.巴西 B.埃及C.南非 D.俄羅斯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基礎過關俄羅斯緯度較高,氣候寒冷,溫室效應增強有利于改善其熱量條件,從而增大糧食產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讀“全球溫室效應影響圖”,回答1~2題。2.下列有關溫室效應的說法,正確的是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B.全球各地均升溫,但升溫幅度不同C.溫室效應主要與礦物燃料燃燒和植被破壞有關D.海平面上升對我國沒有影響√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溫室效應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面輻射;全球氣候變暖是整體趨勢,但不是所有地區的氣溫都升高;我國是沿海國家,海域遼闊,島嶼眾多,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大。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甘肅張掖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量與全球升溫幅度的關系,可作為制訂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3~4題。3.結合上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累計排放量越大,升溫幅度一定越大B.累計排放2萬億噸時,溫度升高2 ℃C.累計排放3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大于1萬億噸的升溫幅度D.累計排放2萬億噸的升溫幅度一定小于4萬億噸的升溫幅度√基礎過關根據材料“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并結合圖示可知,同樣的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在不同排放模式下,對應的升溫幅度不同;同一升溫幅度,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同。由此可以判斷A、B、D項錯誤,C項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甘肅張掖聯考)下圖顯示1870年以來人類累計碳排放量與全球升溫幅度的關系,可作為制訂未來減緩氣候變化行為的依據。圖中陰影區域為根據不同模式計算的全球二氧化碳累計排放總量對應的升溫幅度范圍。據此完成3~4題。4.下列能有效降低升溫幅度的措施是①農田開墾 ②征收碳稅 ③采用低碳排放策略④增加碳匯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基礎過關據上題可知,升溫幅度與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及其排放模式有關。征收碳稅,可以倒逼企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正確;采用低碳排放策略,可以降低升溫幅度,③正確;增加碳匯,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數量,④正確;農田開墾,則會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快有機質分解,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①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四川樂山期末)“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疤贾泻汀笔侵竿ㄟ^一定手段,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相抵,達到相對“零排放”。右圖示意中國、歐盟、美國、日本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含預測)。據此完成5~6題。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我國“碳達峰”時間明顯滯后,且碳排放峰值遠高于其他三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公眾、企業的積極性不高B.固碳技術水平較落后C.能源消費量大且結構不合理D.工業生產方式落后√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我國人口眾多,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能源消耗量大,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新能源占比較小,使得我國爭取達到“碳達峰”目標的時間明顯滯后,碳排放峰值也較高,C正確。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下列措施有效的是①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 ②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③積極推廣生物匯碳技術 ④優化能源消費結構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應該從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兩個方面努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部分高耗能產業,完全禁止發展高耗能產業不現實,①錯誤;工業循環使用淡水資源與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關系不大,⑤錯誤。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推進碳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推廣生物匯碳技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均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②③④正確。故選B。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2021年10月,我國將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竹林是重要的碳匯。浙江省安吉縣竹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戶的林權統一流轉到合作社集中經營,與交易中心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2022年碳匯交易收入170多萬元。該縣某村以竹林未來30年碳匯收益作抵押,獲得365萬元的“碳匯共富貸”,助力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據此完成7~9題。7.安吉縣通過碳匯交易獲利的前提條件是A.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B.將林權統一流轉集中經營C.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D.向竹農發放碳匯抵押貸款√基礎過關安吉縣通過碳匯交易獲利,首先要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使得碳匯能夠交易出去,獲取利潤,A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2021年10月,我國將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竹林是重要的碳匯。浙江省安吉縣竹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戶的林權統一流轉到合作社集中經營,與交易中心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2022年碳匯交易收入170多萬元。該縣某村以竹林未來30年碳匯收益作抵押,獲得365萬元的“碳匯共富貸”,助力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據此完成7~9題。8.“碳匯共富貸”體現了當地的竹林從生態資源轉變為A.生態產品 B.生態服務C.生態資產 D.生態功能√基礎過關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碳匯共富貸”使得當地利用生態資源獲利,體現了當地的竹林從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產,C正確。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基礎過關151617(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2021年10月,我國將碳匯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竹林是重要的碳匯。浙江省安吉縣竹林資源豐富,近年來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機制,將農戶的林權統一流轉到合作社集中經營,與交易中心簽訂碳匯長期收儲合同,2022年碳匯交易收入170多萬元。該縣某村以竹林未來30年碳匯收益作抵押,獲得365萬元的“碳匯共富貸”,助力當地綠色經濟發展。據此完成7~9題。9.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目的是A.增加碳匯供給者收入 B.提高全社會減排效率C.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D.降低企業碳排放成本√1234567891011121314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能源利用技術的提高,促進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全社會減排效率,B正確;可以增加碳匯供給者收入,但不是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目的,A錯誤;能夠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最主要目的是節能減排,C錯誤;會提高企業碳排放成本,D錯誤。所以選B。基礎過關15161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下圖為“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10~11題。10.“觀測數據曲線”呈明顯的季節性波動,主要原因是A.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B.夏季生物的呼吸作用強,呼出CO2多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固定CO2多D.夏季人類活動強度大,排放CO2多√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由圖可知,觀測數據曲線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夏季低、冬季高,主要是因為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冬季人們大量燃煤取暖,排放CO2多,A正確。151617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能力提升下圖為“西伯利亞某濕地上空1千米處空氣中CO2含量變化的觀測數據統計圖”。讀圖,完成10~11題。11.分析“長期趨勢曲線”可知,氣候變化對西伯利亞地區的影響有A.擴大熱帶作物的種植面積B.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C.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下移D.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北退縮√1234567891011121314由所學知識可知,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導致氣候變暖。氣候變暖導致西伯利亞地區森林帶分布范圍向北擴展、北部海岸線位置向南退縮,B正確、D錯誤;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溫度上升幅度不能滿足熱帶作物生長,A錯誤;高山的林帶上限位置會因氣候變暖而上升,C錯誤。151617能力提升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浙江溫州月考)區域碳排放總量與當地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下表示意我國四大地區碳排放量占比變化趨勢(暫未包括西藏自治區、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據此完成12~13題。 年份 四大地區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甲 12% 11% 10% 10% 9% 9% 8%乙 21% 19% 18% 18% 18% 18% 18%丙 26% 26% 28% 29% 32% 33% 34%丁 41% 43% 44% 43% 41% 40% 40%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表中四大地區對應正確的是A.甲—西部地區 B.乙—中部地區C.丙—東部地區 D.丁—東北地區√ 年份 四大地區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甲 12% 11% 10% 10% 9% 9% 8%乙 21% 19% 18% 18% 18% 18% 18%丙 26% 26% 28% 29% 32% 33% 34%丁 41% 43% 44% 43% 41% 40% 40%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我國東部地區經濟最發達,碳排放占比最高,丁對應東部地區;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政策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碳排放總量占比上升明顯,丙對應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早些年以重工業為主,但經濟總量低,碳排放所占比重也較低,甲對應東北地區;乙地區碳排放相對較小,而且變化不大,為中部地區。綜合上述分析可知,甲是東北地區,乙是中部地區,丙是西部地區,丁是東部地區,故選B。151617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3.甲地區碳排放總量占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大量外遷 B.科技水平最高C.產業結構調整 D.大力發展水電√ 年份 四大地區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 2018甲 12% 11% 10% 10% 9% 9% 8%乙 21% 19% 18% 18% 18% 18% 18%丙 26% 26% 28% 29% 32% 33% 34%丁 41% 43% 44% 43% 41% 40% 40%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由上題分析可知,甲為東北地區,該地區近年來碳排放占比下降,說明發展速度變慢。東北老工業區因資源枯竭,重工業比例下降,處于產業轉型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結構逐步調整,使碳排放呈減少趨勢,C正確。故選C。151617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1月浙江選考)服務業碳強度即服務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區域服務業減排績效的重要指標。下圖為“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圖”。完成14~15題。14.關于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的描述,正確的是A.2005~2019年河南持續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續下降C.2005~2012年貴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結合示意圖可知,2005~2019年,河南、浙江服務業碳強度先上升后下降,A、B錯誤;2005~2012年服務業碳強度增長幅度上海大于貴州,C錯誤;2012~2019年上海服務業碳強度降幅大于河南和浙江,貴州呈上升趨勢,D正確。151617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4·1月浙江選考)服務業碳強度即服務業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區域服務業減排績效的重要指標。下圖為“四省市服務業碳強度變化圖”。完成14~15題。15.上海降低服務業碳強度,可①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②加強城市綠化,擴大綠地面積 ③加快金融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 ④外遷服務業,使其向郊區擴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利用清潔能源,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可以減少碳排放,①正確;加強城市綠化,擴大綠地面積,可增加碳匯,但不能減少碳排放,②錯誤;金融業能源消耗低,加快金融業發展可優化服務業結構,減少碳排放,③正確;外遷服務業至郊區不合理,且仍在上海市轄區,并不能減少上海的碳排放,④錯誤。故選C。151617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南極磷蝦是南極海域浮游動物的典型代表,在維持整個南極海洋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南極磷蝦具有“固碳”作用,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固定在海底的有機碳。磷蝦具有垂直遷徙的習性,白天躲在海水底層,夜里會上浮進食,吃飽后潛入深層海水,每天夜里反復數次。所以,磷蝦糞便和殘體里的含碳量都很高。在南極海洋中,大量的浮游藻類是磷蝦豐富的食物來源,同時磷蝦又是南極鯨類、海豹、企鵝、海鳥等的食物。南極海域冬季的海冰可以為南極磷蝦提供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的場所。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變化,導致南極磷蝦數量減少。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下圖為南極磷蝦密集區分布圖。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說出南極磷蝦的密集分布區并分析近些年磷蝦減少的自然原因。答案 主要分布在南極大陸的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自然原因:全球變暖,使得適合南極磷蝦攝食的藻類大量減少;全球變暖使海冰冰期及厚度明顯縮減,不利于磷蝦的覓食、棲息和躲避敵害。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簡述南極磷蝦的“固碳”過程。答案 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有機碳;南極磷蝦攝食大量富含碳的浮游藻類,將碳固定在體內;南極磷蝦向深層海水遷徙,排放在深海中的糞便、磷蝦殘體沉降到海底,形成沉積物,它們所攜帶的碳會長期或永久性固存在這里。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說明南極磷蝦的減少給當地和全球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答案 磷蝦的減少會使以磷蝦為食的動物瀕危,使當地生態系統紊亂,生物多樣性減少;使“固碳”作用減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劇全球變暖。能力提升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2050年,全球夏季將更干燥,冬季更潮濕多雨,極端天氣現象更多。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預計德國2100年的氣溫將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氣候變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能力提升(1)根據材料二,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將給大洋洲帶來的嚴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 后果:大洋洲的珊瑚島將不復存在。成因:全球氣候變暖(海水膨脹),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讀圖可知,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島將不復存在。能力提升(2)簡要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 有利影響:因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有可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如高緯度地區。不利影響:因蒸發增加而加重干旱地區缺水程度,使農業減產,如中緯度地區。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全球氣候變暖對不同地區農業生產影響不同,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使積溫增加,農作物生長期延長,高緯度地區有可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對中緯度地區來說,蒸發量增加加重干旱地區缺水程度,有可能使中緯度地區農業減產。能力提升(3)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經濟”,請簡要分析“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及可采取的措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答案 意義:①有利于節約資源;②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④有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或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或使用清潔能源);②植樹造林(防止森林火災);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④提高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或適度消費、減少廢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能力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低碳經濟”減少礦物燃料的燃燒,有利于節約資源和調整經濟結構;“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的排放,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等。措施主要從資源的利用、減少廢物排放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等方面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 學案(含答案).docx 第三章 第一節 碳排放與國際減排合作.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