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觀照自然》 課型 中國山水畫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林泉之心"的文化內涵及其與"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關系。掌握山水小品的基本創作方法,能通過簡練的筆墨表現自然意境。過程與方法 通過賞析經典山水畫、詩詞,感悟古人寄情山水的審美追求。通過臨摹與創作實踐,體會"林泉之心"對藝術表現的指導意義。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激發學生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內心情感的意愿,提升審美素養。教材分析 重 點 "天人合一"思想與"林泉之心"的關聯性。山水小品的構圖特點與意境營造技巧。難 點 如何將哲學思想轉化為藝術表現語言。學生在創作中體現"林泉之心"的虛實結合與留白意境。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選擇 欣賞、探究、示范、實踐教學媒體工具 PPT 投影儀課堂組織形式 班級集中授課 小組合作討論 個別輔導教學活動過程 師生活動 二次備課第一節課 一、展示與導入(5分鐘) 情境創設 展示元代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或王維山水詩(如《山居秋暝》),提問:"古人為何寄情山水?" 引出"林泉之心"概念:古人通過山水寄托超脫世俗、回歸自然的精神追求。 二、新課講授(10分鐘) 理論解析 1. 天人合一 賞析董源的《瀟湘圖》(它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水墨渲染來表現云霧中山水的含蓄和柔美,再現了江南山水的秀潤迷蒙)結合《莊子·齊物論》片段,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觀。 分析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以形寫神"的表現手法(如山石、流水、云霧、點景人物(知識點:點景人物是中國山水畫重要的構成要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根據點景人物的不同活動與行為,山水畫可劃分為訪友、雅集、游賞、讀書、勞作和行旅等主題與山水顧盼呼應。)的象征意義)。 2. 林泉之心的表現 以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為例,說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賞析明代文徵明《拙政園圖》小品/清代石濤《尋仙山水圖冊》/明代沈周《臥游圖冊》,總結"以小見大""虛實相生"的創作特點。 三、課堂活動 (作業布置 學生課堂實踐活動)(20分鐘) 任務1:創作一幅山水小品 1. 技法指導 示范簡筆勾勒山石、樹木、水紋的技法,強調"留白"與"疏密對比"。 提供構圖模板(如"S"形構圖、對角線構圖)。 學生實踐 實踐任務:完成一幅以“春山踏青”為主題的小品,要求包含點景人物與詩意留白。 提示融入個人情感(如寧靜、曠達、隱逸)。 展示與小結(5分鐘) 作品互評: 學生分組展示作品,用"構圖"、"意境"、"筆墨"三個關鍵詞互評。 教師總結: "林泉之心"不僅是藝術技巧,更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聯系現代生活,討論如何在快節奏中保持"林泉之心"的平和心境。 知識拓展:山水小品一般多采用小景和近景局部造景,講究構圖上的奇趣,再融入對比、虛實、疏密、取勢、留白等技巧。有著名的南宋大畫家馬遠和夏圭人稱“夏半邊馬一角”馬遠:筆法遒勁“一角”見大,代表作是《踏歌圖》;夏圭: 墨氣淋漓“半邊”天下,代表作是《溪山清遠圖》。 推薦延伸閱讀: 郭熙《林泉高致》、宗炳《畫山水序》、宗白華《美學散步》中"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章節。 五、課后拓展 拓展1:拍攝一張自然景物照片,配以一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的詩文。結合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等詩句,解析詩畫意境共通性。 拓展2:選取一句古詩(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水墨形式表現詩句場景,強化虛實對比與情感傳遞。(可參考馬遠《寒江獨釣圖》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邊角構圖和留白意境或是李可染的《層林盡染》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筆墨色彩的運用。) 觀察與比較 師生問答 討論分析 觀察與比較 師生問答 示范 學生課堂實踐活動教師師巡回指導。 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點評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