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導學案】5.1 水資源(第1課時)(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地理中圖版七年級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導學案】5.1 水資源(第1課時)(含答案) 2024-2025學年地理中圖版七年級下冊

資源簡介

第一節 水資源
第1課時
【素養目標】
1.通過閱讀資料,了解自然資源的含義和特征。
2.結合有關實例,理解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含義及差異。
3.結合有關資料,了解水資源的構成特征,知道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4.逐步形成正確的資源觀,自覺和積極地參與到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的行列中。
【重點】
理解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含義及差異。
【難點】
了解水和水資源的區別,知道陸地水資源的構成特征、來源及水資源的衡量標準。
【自主預習】
自然資源
1.定義和范圍:人類直接從 獲得,用于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 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和海洋資源等。
2.分類
類型 定義 舉例
可再生 資源 利用后還能循環再生,或者不斷更新的資源(可以持續利用) 陽光、空氣、水和生物等
非可再 生資源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可更新,也不能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 化石燃料、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等
水資源的構成和來源
1.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是指陸地上的 資源。它是由 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組成的。
2.陸地上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 降水。一個國家水資源的多少,主要以 的多少來衡量。一般來說,降水多的地區,淡水資源 ;降水少的地區,淡水資源 。
【合作探究】
1.【尋找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用于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和能量。根據定義,我們總結了自然資源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源于自然,二是有使用價值。
示例:森林 閃電 汽油 蔬菜 陽光 土地 煤炭 石油 鐵礦 水能 水稻 天然氣 空氣 鋼鐵 煤氣 海洋生物
(1)請同學們根據這兩個條件,判斷示例中的物質或能量,哪些是自然資源
(2)說出示例中非自然資源的物質或能量不屬于自然資源的原因。
2.【思考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
從水資源、土地資源及非可再生資源方面分析下列問題。
材料一 長江三角洲地區河網交織縱橫,春雨夏洪,秋韻冬潤,四季水源相繼,終年水流潺潺不絕。
材料二 每年春末夏初之際,一臺臺龐大的聯合收割機,宛如鋼鐵巨獸緩緩駛入金黃的麥海,麥浪被整齊地切割。
材料三 大慶油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現開采的第一座特大油田,經過幾十年的開采,現在許多油井已經枯竭,我國的石油形勢不容樂觀。
(1)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河中的水為什么總是流不完
(2)我國華北平原的小麥為什么可以一年又一年地種植和收獲
(3)油井枯竭,石油不斷減少,石油能在短時間內再生嗎
3.【探尋大氣降水的過程】
  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動,形成地表徑流;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
將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填入下列空白處。
;② ;③ 。
第一節 水資源
第1課時
自主預習
知識點一
1.自然界 礦產
知識點二
1.淡水 江河
2.大氣 徑流量 豐富 貧乏
合作探究
1.(1)自然資源:森林、陽光、土地、煤炭、石油、鐵礦、水能、天然氣、空氣、海洋生物。
(2)閃電:源于自然,但是不能被人們廣泛使用;
汽油、鋼鐵、煤氣:具有使用價值,但是不是從自然界直接獲得的;
蔬菜、水稻:具有使用價值,是通過人類種植和培育得到的,也不是直接源于自然界。
2.(1)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河流可通過大氣降水來補充水源。
(2)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土地可以循環使用。
(3)石油屬非可再生資源,不能在短時間內再生。
3.大氣降水 地表徑流 地下徑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城市| 昆山市| 开远市| 什邡市| 兴城市| 德州市| 五华县| 新化县| 德化县| 宣化县| 三河市| 中卫市| 山丹县| 繁峙县| 徐闻县| 通海县| 治多县| 拜城县| 曲沃县| 张家口市| 夏津县| 温州市| 穆棱市| 滕州市| 宁明县| 广宁县| 闵行区| 成安县| 若尔盖县| 含山县| 阆中市| 木里| 枣庄市| 都匀市| 平谷区| 宁晋县| 观塘区| 古蔺县| 封丘县| 西丰县| 高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