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值:67分)(選擇題1~10題,每小題3分,共30分)(2024·北京東城期末)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實行十年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上饒市鄱陽、余干兩縣依據“轉捕為養”和“轉捕為護”原則,幫助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完成1~2題。1.出臺禁捕政策應對的環境問題是( )A.水體污染嚴重 B.漁業資源枯竭C.濕地面積萎縮 D.淡水資源短缺2.與長三角相比,上饒市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壓力更大的原因有( )①淡水捕撈占比大 ②淡水養殖占比大 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慢 ④城鎮化進程慢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江蘇南通月考)露天開采是指移走煤層上覆蓋的巖石及覆蓋物,使煤炭敞露地表方便開采,通常將井田劃分為若干水平分層,自上而下逐層開采,在空間上形成階梯狀,是煤炭開采的一種主要生產方式,具有單井規模大、效率高、集約性強、事故率低等顯著優勢。下圖示意2020年我國各省區露天煤礦數量分布。據此完成3~4題。3.新疆大規模露天開采煤炭可能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有( )①高山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水資源短缺 ③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嚴重 ④水土流失嚴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我國露天煤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集中分布于( )①西北地區 ②華北地區 ③東南沿海地區 ④西南地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4·四川德陽期中)蒙古國位于亞洲中部,是被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平均海拔約1 580 m,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 mm。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該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下圖為“蒙古國植被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7題。5.推測蒙古國主要的環境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退化C.森林銳減 D.水體污染6.近年來,蒙古國環境問題常導致我國( )A.旱澇頻發 B.遭受強沙塵暴威脅C.遭受寒潮襲擊 D.酸雨不斷7.結合蒙古國農業主要發展方向,為減輕該環境問題宜采取的措施是( )A.植樹造林 B.封山育林C.合理放牧 D.退耕還草(2024·湖北襄陽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變酸的現象。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海氣碳循環及環境的變化。據此完成8~10題。8.海洋酸化直接導致( )A.貝類生物數量減少 B.近岸海洋污染減輕C.極地海冰大量融化 D.沿海陸地酸雨加重9.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加劇 B.燃燒化石燃料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10.海洋酸化影響海氣環境的變化,主要過程為( )A.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表層水溫上升B.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C.海洋表層水溫上升—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D.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選擇題11~15題,每小題4分,共20分)(2024·河南商丘期末)我國野生亞洲象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其生存環境面臨破碎化的威脅。然而在幾千年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與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下圖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遷示意圖”。據此回答11~13題。11.歷史上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 )A.不斷北移 B.不斷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12.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造成的影響主要有( )①食物種類減少 ②人象沖突增加 ③生物多樣性增加 ④種群間基因交流受阻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3.影響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A.不同朝代戰亂 B.森林面積銳減C.全球氣候變化 D.人口、城市擴張(2024·河北邯鄲期末)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當降水pH值大于等于4.5、小于5.6時,為弱酸雨;當降水pH值小于4.5時,為強酸雨。酸雨污染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下圖示意泰山2006~2010年和2016~2020年月平均降水pH值與2006~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14~15題。14.泰山酸雨污染( )A.夏季是污染高峰 B.季節變化幅度減小C.近年來程度加重 D.強酸雨頻率下降15.2006~2010年9、10月泰山酸雨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減少 B.燃煤取暖C.焚燒秸稈 D.節能減排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水華是淡水中藻類大量繁殖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當水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氮、磷等)且處于合適的水溫時,藻類就會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巢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該湖入湖水系眾多,水體環境相對封閉,水體更新周期長,水華多發。下圖示意巢湖分布區域及入湖河流,下表示意巢湖流域多年平均氣候數據統計。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氣溫/℃ 2.6 4.5 9.1 15.9 21.3 24.9 28.0 27.6 22.9 17.2 10.7 5.0平均降水量/mm 15.9 50.4 77.7 78.9 94.9 155.2 161.8 119.6 74.6 69.2 52.9 24.1(1)指出巢湖東、中、西部中水華最嚴重的區域,并說明嚴重的原因。(2)與9月相比,7、8月巢湖水華嚴重程度較輕,試分析原因。(3)請為治理巢湖水華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精析1.B 2.C [第1題,長江因為長期的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減少,禁捕就是為了讓魚類得以生長繁殖,恢復一定的數量和質量,故B正確。第2題,與長三角相比,上饒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城鎮化進程慢;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小且發展慢,很難就地消化眾多的漁民;根據轉捕為養的政策可知,上饒市漁民淡水捕撈比重大而養殖比重小,故②錯,①③④正確。故選C。]3.D 4.B [第3題,高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開采條件差,不適宜露天開采,故新疆的露天開采煤炭對高山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①錯誤;新疆深居內陸地區,氣候干旱,全年少雨,露天開采煤炭導致開采區及其附近地區徑流減弱甚至消失,進一步導致水資源短缺,②正確;露天開采煤炭產生一定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③正確;新疆露天煤礦開采一般選擇在海拔較低、地勢起伏小的平坦地區(盆地),且新疆干旱少雨,水土流失較輕,④錯誤。故選D。第4題,由圖可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基本沒有露天煤礦分布,③錯誤。故選B。]5.B 6.B 7.C [第5題,根據材料可知,蒙古國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而畜牧業是該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過度放牧,其草場破壞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地退化嚴重,B正確。第6題,結合上題分析,該區域土地荒漠化加劇,表土疏松,加之冬春季節多大風,常常使我國北方地區遭受強沙塵暴的威脅,B正確。第7題,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破壞,應合理放牧,控制草場載畜量,C正確。該區域氣候干旱,不適合植樹造林,A錯。封山育林不利于畜牧業發展,B錯。蒙古國耕作業并不發達,所以退耕還草不能緩解當地因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場破壞,D錯。]8.A 9.B 10.A [第8題,根據材料可知,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貝類生物的甲殼生長受到影響,嚴重影響其幼體的發育,使其數量減少,A正確;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極地海冰大量融化,C錯誤;近岸的海洋污染會加劇,B錯誤;沿海的陸地酸雨與海洋關系不大,與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有關,D錯誤。第9題,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水體酸化,B正確;水土流失不會引發海洋酸化,A錯誤;大量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減少,這不是導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C錯誤;海洋生物死亡會導致生物沉積,進而使得海底有機質含量增加,但不會導致海水酸化,D錯誤。第10題,海洋酸化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碳匯(光合作用),大量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進而使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大氣增溫,進而使海洋表層水溫上升。故選A。]11.B 12.D 13.C [第11題,讀圖可知,歷史上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不斷南移,B項正確。第12題,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活動空間壓縮,食物缺乏,會引發人象沖突,但食物種類未必會減少,①錯誤、②正確;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不會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③錯誤;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象群間基因交流受阻,種群質量可能會下降,④正確。D項正確。第13題,不同朝代戰亂和人口、城市擴張不屬于自然原因,A、D項錯誤;森林面積銳減會影響野生亞洲象分布,但不是影響該種群分布北界逐漸南退的主要原因,B項錯誤;歷史時期隨著全球氣候變冷,北界附近地區不適宜野生亞洲象的生存,野生亞洲象北界不斷向南移動,C項正確。]14.D 15.C [第14題,讀圖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在秋冬季達到峰值,A錯誤;2016~2020年降水pH值的年內變化較2006~2010年大,酸雨污染的季節變化幅度增大,B錯誤;2016~2020年降水pH值較2006~2010年大,說明近年來酸雨污染程度減輕,強酸雨頻率下降,C錯誤,D正確。第15題,9、10月正是山東秋收的季節,燃燒秸稈排放大量酸性氣體,加劇酸雨危害,C正確;由圖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程度與降水量不呈負相關,A錯誤;9、10月還沒到燃煤取暖的季節,B錯誤;2006~2010年9、10月降水pH值最小,酸雨污染程度高,不可能是節能減排所致,節能減排會使酸雨污染程度減輕,D錯誤。]16.(1)水華最嚴重的區域在巢湖西部,巢湖西部水域入湖河流數量最多,并且水系上游有眾多城市和大城市分布,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入湖最多,所以水華最嚴重。(2)與9月相比,7、8月氣溫更高,高溫天氣抑制藻類生長;7、8月的降水量大于9月,湖泊水量大,稀釋營養物質,影響藻類生長。(3)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生產、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嚴格執法,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強宣傳,提高民眾環保意識。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學習目標] 1.結合資料,說明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認識環境問題的實質,明確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人地協調觀)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1.概念:環境問題一般指由自然界或________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__________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2.類型主要類型 表現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變暖、______破壞等生態破壞 __________、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資源短缺 森林、草原、______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3.原因(1)人類對環境__________的強度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2)工農業生產排放的______和有害物質越來越多,超過了環境的__________。(3)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______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核心歸納 環境問題的表現(2024·寧夏吳忠期末)閱讀下列景觀圖片,回答1~2題。1.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成因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2.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自然資源枯竭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知識點二 主要環境問題1.資源短缺(1)原因(2)表現資源短缺 原因土地資源短缺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類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資源退化、荒漠化等;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等水資源 短缺 人口增加和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多;水污染;工農業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能源資源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問題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1)概念:指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引起環境質量________,危害人類______,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2)主要類型及其危害主要類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大氣污染 常見的大氣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 影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蝕材料,影響氣候,降低能見度,引發____________、臭氧層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水污染 生活污水、________廢水、農藥、化肥以及畜禽糞便等 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____________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土壤污染 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水、煙塵、殘渣中所含______元素和有機物,農用化學藥劑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 使土壤的______、組成、______等發生變化,并導致土壤______失調、質量下降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引入海洋環境的物質或______ 損害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__________、降低海洋環境質量拓展延伸1.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破壞及其防治措施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東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亂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災等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西藏、寧夏、新疆 半干旱、干旱草原區 過度放牧、過度墾殖 氣候干旱、降水減少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濕地萎縮 三江平原沼澤、湖濱、海濱 濕潤低地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沼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地區 人類的狩獵、采集,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物種都有一定的壽命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人口稠密,過墾嚴重 降水季節變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土地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 半干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過牧嚴重 降水少、氣候干旱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2.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表現 分布 成因 危害 對策全球變暖 全球 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森林面積大量減少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濕狀況發生變化;風暴潮和洪澇災害加劇;威脅人類健康 增加森林覆蓋率;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開發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發展低耗低排產業;調整工農業產業結構;加固沿海低地海岸堤壩酸雨 西歐、北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燃燒礦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氣體 使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蝕建筑物、危害人體健康 最根本措施: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其他措施:對燃料脫硫處理,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鼓勵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改善能源消費結構臭氧層破壞 南極上空、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烴等制冷劑 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加,致使皮膚癌發病率上升;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導致全球變暖 禁止或減少氟氯烴的使用和排放;積極研發新型制冷系統材料一 香港是國際航運、金融中心,人口747.42萬(2020年)、人口密度6 760人/km2。半島地區,越往南,人口密度越大。境內基本沒有大的、嚴重的工業污染源。材料二 臭氧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圖為我國香港地區某年3月28~31日海平面等壓線圖,此時段該地區風力一級,光化學煙霧較嚴重。下表為7個測站所在地四天的臭氧濃度(單位:μg/m3)。測站 28日 29日 30日 31日① 123 121 140 105② 40 70 50 34③ 20 68 96 80④ 21 66 89 60⑤ 9 43 53 40⑥ 10 41 37 46⑦ 37 39 45 381.[區域認知]指出該時期香港光化學煙霧空間變化的趨勢,并試說明當地光化學煙霧形成的重要氣象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理實踐力]從污染源的角度,提出香港治理光化學煙霧的主要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以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淡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地區。據此完成1~2題。1.造成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 ②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 ③環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減少 ④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⑤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A.①⑤ B.①③⑤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2.目前,能夠緩解環渤海地區春季用水緊張狀況的合理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2024·浙江金華期末)呼倫貝爾大草原有“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中國最美草原”之美譽,是全國重點生態旅游開發區之一。但該地區原本平坦的蒼茫草原由于采煤變得坑洼不平,對該地區的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下圖為“呼倫貝爾某地的草原景觀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反映的主要環境問題有( )①資源枯竭 ②地面塌陷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質污染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4.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原因有( )①開發歷史悠久 ②降水較少且變率大 ③人口稠密、過度放牧 ④受風沙威脅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精析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梳理教材新知1.人類活動 環境質量 2.環境污染 臭氧層 水土流失 礦產 3.(1)開發利用 (2)廢物 自凈能力 (3)經濟 落實思維方法1.C 2.A [第1題,當人類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會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圖示①是森林破壞,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氣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屬于環境污染問題。故選C。第2題,結合上題判斷,當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枯竭。①是過度砍伐森林,隨著森林的破壞會導致森林資源的減少,最終出現自然資源枯竭問題。故選A。]知識點二 主要環境問題梳理教材新知1.(1)質量 掠奪式2.生態失衡 滅絕3.(1)下降 健康 (2)溫室效應 工業 人體健康 重金屬性質 形狀 功能 能量 海洋活動 探究核心知識1.變化趨勢:由北向南減少。氣象條件:晴天多,陽光充足;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逆溫天氣的形成,大氣穩定;風力小,有利于污染物的積聚;盛行西北風,從北部帶來了污染物。2.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廣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緩解交通擁擠;加強與深圳等北部地區的合作,協調管理環境保護。落實思維方法1.D 2.D [第1題,造成目前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不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偏少,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人為原因主要從經濟、人口、水污染、水浪費方面分析。南水北調工程緩解了環渤海地區缺水的問題,并非加劇其淡水資源短缺。第2題,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引發環境問題,A錯誤;華北平原人口密集,必須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以提高農業產出,B錯誤;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灌溉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甚至會引發“公害病”,C錯誤;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環渤海地區春季用水緊張狀況,D正確。]3.C 4.D [第3題,根據材料“該地區原本平坦的蒼茫草原由于采煤變得坑洼不平,對該地區的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并結合圖示可知,該地區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水質污染,②③④正確;目前呼倫貝爾的煤炭資源還沒有枯竭,①錯誤。C正確。第4題,呼倫貝爾大草原位于內蒙古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原因有降水較少且變率大,受風沙威脅大,②④正確;這里開發歷史較晚,人口數量較少,分布稀疏,①③錯誤。D正確。](共71張PPT)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第一節第五章 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運用資料,歸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說明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及其緣由。1.結合資料,說明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綜合思維)2.運用資料,認識環境問題的實質,明確環境問題的解決措施。(人地協調觀)課程標準學習目標內容索引知識點一 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知識點二 主要環境問題課時對點練環境問題的概念與類型><知識點一1.概念:環境問題一般指由自然界或 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_____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2.類型主要類型 表現_________ 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變暖、________破壞等生態破壞 、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資源短缺 森林、草原、 等資源的減少和破壞人類活動環境質量環境污染臭氧層水土流失礦產3.原因(1)人類對環境 的強度越來越大,對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2)工農業生產排放的 和有害物質越來越多,超過了環境的 。(3)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長和 的快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開發利用廢物自凈能力經濟核心歸納環境問題的表現拓展延伸2.釣魚島問題(1)釣魚島的范圍及組成: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和北小島及一些礁石等組成。(2)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史證據:早在明朝,釣魚島等島嶼就已經納入中國海防管轄范圍,是中國臺灣的附屬島嶼;地質依據:釣魚島地處東海大陸架,是我國臺灣島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東與琉球群島之間以沖繩海槽相隔。拓展延伸3.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1)島嶼組成: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由星羅棋布的島、礁、沙、灘組成。(2)依據:①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②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③中國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南海的領土主權和相關權益。(2024·寧夏吳忠期末)閱讀下列景觀圖片,回答1~2題。1.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成因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當人類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會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圖示①是森林破壞,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氣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屬于環境污染問題。故選C。(2024·寧夏吳忠期末)閱讀下列景觀圖片,回答1~2題。2.圖片中反映的環境問題屬于自然資源枯竭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結合上題判斷,當人類向環境的索取超過環境承受能力時,就會出現自然資源枯竭。①是過度砍伐森林,隨著森林的破壞會導致森林資源的減少,最終出現自然資源枯竭問題。故選A。主要環境問題><知識點二1.資源短缺(1)原因質量掠奪式(2)表現資源短缺 原因土地資源短缺 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類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資源退化、荒漠化等;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等水資源短缺 人口增加和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多;水污染;工農業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能源資源短缺 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問題2.生態破壞生態失衡滅絕3.環境污染(1)概念:指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引起環境質量 ,危害人類,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2)主要類型及其危害下降健康主要類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大氣污染 常見的大氣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等 影響人類和動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蝕材料,影響氣候,降低能見度,引發 、臭氧層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溫室效應主要類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水污染 生活污水、 廢水、農藥、化肥以及畜禽糞便等 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__________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土壤污染 工礦企業排出的廢水、煙塵、殘渣中所含 元素和有機物,農用化學藥劑中的有害成分,以及有害微生物、寄生蟲卵等 使土壤的 、組成、 等發生變化,并導致土壤 失調、質量下降工業人體健康重金屬性質形狀功能主要類型 主要污染物 危害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引入海洋環境的物質或______ 損害海洋生物、危害人類健康、妨礙 、降低海洋環境質量能量海洋活動拓展延伸1.我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破壞及其防治措施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森林 破壞 東北、西南、東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亂墾濫伐,超出了森林撫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災等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草原 退化 內蒙古、青海、西藏、寧夏、新疆 半干旱、干旱草原區 過度放牧、過度墾殖 氣候干旱、降水減少 退牧還草、封育草場、舍飼養畜拓展延伸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濕地 萎縮 三江平原沼澤、湖濱、海濱 濕潤低地平原、湖泊、海洋邊緣地區 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沼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停止圍墾、退田還湖生物多樣性銳減 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物種資源豐富地區 人類的狩獵、采集,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 物種都有一定的壽命 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拓展延伸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形成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人為原因 自然原因水土 流失 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半濕潤、濕潤丘陵地區 人口稠密,過墾嚴重 降水季節變化大且多暴雨 退田還林、植樹種草、改坡為梯土地荒漠化 西北、華北半干旱區 半干旱內陸或春旱嚴重地區 過牧嚴重 降水少、氣候干旱 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砍伐拓展延伸2.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表現 分布 成因 危害 對策全球變暖 全球 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森林面積大量減少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濕狀況發生變化;風暴潮和洪澇災害加劇;威脅人類健康 增加森林覆蓋率;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開發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發展低耗低排產業;調整工農業產業結構;加固沿海低地海岸堤壩拓展延伸表現 分布 成因 危害 對策酸雨 西歐、北歐、北美、日本、我國南方地區 燃燒礦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氣體 使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蝕建筑物、危害人體健康 最根本措施: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其他措施:對燃料脫硫處理,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鼓勵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進行清潔生產;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拓展延伸表現 分布 成因 危害 對策臭氧層破壞 南極上空、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烴等制冷劑 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加,致使皮膚癌發病率上升;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導致全球變暖 禁止或減少氟氯烴的使用和排放;積極研發新型制冷系統材料一 香港是國際航運、金融中心,人口747.42萬(2020年)、人口密度6 760人/km2。半島地區,越往南,人口密度越大。境內基本沒有大的、嚴重的工業污染源。材料二 臭氧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圖為我國香港地區某年3月28~31日海平面等壓線圖,此時段該地區風力一級,光化學煙霧較嚴重。下表為7個測站所在地四天的臭氧濃度(單位:μg/m3)。測站 28日 29日 30日 31日① 123 121 140 105② 40 70 50 34③ 20 68 96 80④ 21 66 89 60⑤ 9 43 53 40⑥ 10 41 37 46⑦ 37 39 45 381.[區域認知]指出該時期香港光化學煙霧空間變化的趨勢,并試說明當地光化學煙霧形成的重要氣象條件。答案 變化趨勢:由北向南減少。氣象條件:晴天多,陽光充足;氣溫日較差大,有利于逆溫天氣的形成,大氣穩定;風力小,有利于污染物的積聚;盛行西北風,從北部帶來了污染物。2.[地理實踐力]從污染源的角度,提出香港治理光化學煙霧的主要策略。答案 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廣新能源汽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緩解交通擁擠;加強與深圳等北部地區的合作,協調管理環境保護。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以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淡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地區。據此完成1~2題。1.造成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 ②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 ③環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減少 ④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⑤受南水北調工程的影響A.①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造成目前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原因不僅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偏少,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人為原因主要從經濟、人口、水污染、水浪費方面分析。南水北調工程緩解了環渤海地區缺水的問題,并非加劇其淡水資源短缺。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以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淡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地區。據此完成1~2題。2.目前,能夠緩解環渤海地區春季用水緊張狀況的合理措施是A.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B.縮減農田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總量C.直接利用工業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引發環境問題,A錯誤;華北平原人口密集,必須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以提高農業產出,B錯誤;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灌溉會影響農作物生長,甚至會引發“公害病”,C錯誤;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環渤海地區春季用水緊張狀況,D正確。(2024·浙江金華期末)呼倫貝爾大草原有“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中國最美草原”之美譽,是全國重點生態旅游開發區之一。但該地區原本平坦的蒼茫草原由于采煤變得坑洼不平,對該地區的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下圖為“呼倫貝爾某地的草原景觀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反映的主要環境問題有①資源枯竭 ②地面塌陷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質污染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根據材料“該地區原本平坦的蒼茫草原由于采煤變得坑洼不平,對該地區的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并結合圖示可知,該地區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水質污染,②③④正確;目前呼倫貝爾的煤炭資源還沒有枯竭,①錯誤。C正確。(2024·浙江金華期末)呼倫貝爾大草原有“綠色凈土”“北國碧玉”“中國最美草原”之美譽,是全國重點生態旅游開發區之一。但該地區原本平坦的蒼茫草原由于采煤變得坑洼不平,對該地區的牧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下圖為“呼倫貝爾某地的草原景觀圖”。據此完成3~4題。4.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原因有①開發歷史悠久 ②降水較少且變率大 ③人口稠密、過度放牧 ④受風沙威脅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呼倫貝爾大草原位于內蒙古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原因有降水較少且變率大,受風沙威脅大,②④正確;這里開發歷史較晚,人口數量較少,分布稀疏,①③錯誤。D正確。課時對點練12345678910111213141516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C D B B B C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B D C D C對一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對一對答案題號 16答案 (1)水華最嚴重的區域在巢湖西部,巢湖西部水域入湖河流數量最多,并且水系上游有眾多城市和大城市分布,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入湖最多,所以水華最嚴重。(2)與9月相比,7、8月氣溫更高,高溫天氣抑制藻類生長;7、8月的降水量大于9月,湖泊水量大,稀釋營養物質,影響藻類生長。(3)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生產、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嚴格執法,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強宣傳,提高民眾環保意識。(2024·北京東城期末)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實行十年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上饒市鄱陽、余干兩縣依據“轉捕為養”和“轉捕為護”原則,幫助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完成1~2題。1.出臺禁捕政策應對的環境問題是A.水體污染嚴重 B.漁業資源枯竭C.濕地面積萎縮 D.淡水資源短缺√基礎過關長江因為長期的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減少,禁捕就是為了讓魚類得以生長繁殖,恢復一定的數量和質量,故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北京東城期末)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實行十年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上饒市鄱陽、余干兩縣依據“轉捕為養”和“轉捕為護”原則,幫助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完成1~2題。2.與長三角相比,上饒市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壓力更大的原因有①淡水捕撈占比大 ②淡水養殖占比大 ③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慢 ④城鎮化進程慢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與長三角相比,上饒市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城鎮化進程慢;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小且發展慢,很難就地消化眾多的漁民;根據轉捕為養的政策可知,上饒市漁民淡水捕撈比重大而養殖比重小,故②錯,①③④正確。故選C。答案(2024·江蘇南通月考)露天開采是指移走煤層上覆蓋的巖石及覆蓋物,使煤炭敞露地表方便開采,通常將井田劃分為若干水平分層,自上而下逐層開采,在空間上形成階梯狀,是煤炭開采的一種主要生產方式,具有單井規模大、效率高、集約性強、事故率低等顯著優勢。下圖示意2020年我國各省區露天煤礦數量分布。據此完成3~4題。3.新疆大規模露天開采煤炭可能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有①高山生物多樣性減少 ②水資源短缺 ③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嚴重 ④水土流失嚴重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高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開采條件差,不適宜露天開采,故新疆的露天開采煤炭對高山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①錯誤;新疆深居內陸地區,氣候干旱,全年少雨,露天開采煤炭導致開采區及其附近地區徑流減弱甚至消失,進一步導致水資源短缺,②正確;露天開采煤炭產生一定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③正確;新疆露天煤礦開采一般選擇在海拔較低、地勢起伏小的平坦地區(盆地),且新疆干旱少雨,水土流失較輕,④錯誤。故選D。答案(2024·江蘇南通月考)露天開采是指移走煤層上覆蓋的巖石及覆蓋物,使煤炭敞露地表方便開采,通常將井田劃分為若干水平分層,自上而下逐層開采,在空間上形成階梯狀,是煤炭開采的一種主要生產方式,具有單井規模大、效率高、集約性強、事故率低等顯著優勢。下圖示意2020年我國各省區露天煤礦數量分布。據此完成3~4題。4.我國露天煤礦開采帶來的環境問題集中分布于①西北地區 ②華北地區 ③東南沿海地區 ④西南地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由圖可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基本沒有露天煤礦分布,③錯誤。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2024·四川德陽期中)蒙古國位于亞洲中部,是被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平均海拔約1 580 m,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 mm。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該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下圖為“蒙古國植被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7題。5.推測蒙古國主要的環境問題是A.水土流失 B.土地退化C.森林銳減 D.水體污染√結合上題分析,該區域土地荒漠化加劇,表土疏松,加之冬春季節多大風,常常使我國北方地區遭受強沙塵暴的威脅,B正確。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四川德陽期中)蒙古國位于亞洲中部,是被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平均海拔約1 580 m,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 mm。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該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下圖為“蒙古國植被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7題。6.近年來,蒙古國環境問題常導致我國A.旱澇頻發 B.遭受強沙塵暴威脅C.遭受寒潮襲擊 D.酸雨不斷√根據材料可知,蒙古國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氣候干旱,而畜牧業是該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過度放牧,其草場破壞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土地退化嚴重,B正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四川德陽期中)蒙古國位于亞洲中部,是被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平均海拔約1 580 m,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 mm。畜牧業是蒙古國的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該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下圖為“蒙古國植被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5~7題。7.結合蒙古國農業主要發展方向,為減輕該環境問題宜采取的措施是A.植樹造林 B.封山育林C.合理放牧 D.退耕還草√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過度放牧導致草場破壞,應合理放牧,控制草場載畜量,C正確。該區域氣候干旱,不適合植樹造林,A錯。封山育林不利于畜牧業發展,B錯。蒙古國耕作業并不發達,所以退耕還草不能緩解當地因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場破壞,D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湖北襄陽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變酸的現象。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海氣碳循環及環境的變化。據此完成8~10題。8.海洋酸化直接導致A.貝類生物數量減少 B.近岸海洋污染減輕C.極地海冰大量融化 D.沿海陸地酸雨加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根據材料可知,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貝類生物的甲殼生長受到影響,嚴重影響其幼體的發育,使其數量減少,A正確;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極地海冰大量融化,C錯誤;近岸的海洋污染會加劇,B錯誤;沿海的陸地酸雨與海洋關系不大,與空氣中的酸性氣體有關,D錯誤。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湖北襄陽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變酸的現象。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海氣碳循環及環境的變化。據此完成8~10題。9.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加劇 B.燃燒化石燃料C.大量砍伐森林 D.海洋生物死亡√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從全球范圍看,引發海洋酸化的主要原因是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水體酸化,B正確;水土流失不會引發海洋酸化,A錯誤;大量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減少,這不是導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C錯誤;海洋生物死亡會導致生物沉積,進而使得海底有機質含量增加,但不會導致海水酸化,D錯誤。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湖北襄陽期中)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使海水逐漸變酸的現象。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會減少海洋生物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海氣碳循環及環境的變化。據此完成8~10題。10.海洋酸化影響海氣環境的變化,主要過程為A.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表層水溫上升B.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C.海洋表層水溫上升—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二氧化碳增加D.海洋表層水溫上升—大氣二氧化碳增加—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減少√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海洋酸化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碳匯(光合作用),大量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進而使大氣中二氧化碳量增加;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大氣增溫,進而使海洋表層水溫上升。故選A。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南商丘期末)我國野生亞洲象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其生存環境面臨破碎化的威脅。然而在幾千年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與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下圖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遷示意圖”。據此回答11~13題。 11.歷史上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A.不斷北移 B.不斷南移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能力提升讀圖可知,歷史上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不斷南移,B項正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南商丘期末)我國野生亞洲象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其生存環境面臨破碎化的威脅。然而在幾千年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與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下圖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遷示意圖”。據此回答11~13題。 12.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造成的影響主要有①食物種類減少 ②人象沖突增加 ③生物多樣性增加 ④種群間基因交流受阻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活動空間壓縮,食物缺乏,會引發人象沖突,但食物種類未必會減少,①錯誤、②正確;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不會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③錯誤;野生亞洲象生存環境破碎化后,象群間基因交流受阻,種群質量可能會下降,④正確。D項正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南商丘期末)我國野生亞洲象目前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其生存環境面臨破碎化的威脅。然而在幾千年前,我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與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下圖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遷示意圖”。據此回答11~13題。 13.影響我國野生亞洲象分布北界變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A.不同朝代戰亂 B.森林面積銳減C.全球氣候變化 D.人口、城市擴張√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不同朝代戰亂和人口、城市擴張不屬于自然原因,A、D項錯誤;森林面積銳減會影響野生亞洲象分布,但不是影響該種群分布北界逐漸南退的主要原因,B項錯誤;歷史時期隨著全球氣候變冷,北界附近地區不適宜野生亞洲象的生存,野生亞洲象北界不斷向南移動,C項正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北邯鄲期末)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當降水pH值大于等于4.5、小于5.6時,為弱酸雨;當降水pH值小于4.5時,為強酸雨。酸雨污染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下圖示意泰山2006~2010年和2016~2020年月平均降水pH值與2006~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14~15題。14.泰山酸雨污染A.夏季是污染高峰 B.季節變化幅度減小C.近年來程度加重 D.強酸雨頻率下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讀圖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在秋冬季達到峰值,A錯誤;2016~2020年降水pH值的年內變化較2006~2010年大,酸雨污染的季節變化幅度增大,B錯誤;2016~2020年降水pH值較2006~2010年大,說明近年來酸雨污染程度減輕,強酸雨頻率下降,C錯誤,D正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24·河北邯鄲期末)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當降水pH值大于等于4.5、小于5.6時,為弱酸雨;當降水pH值小于4.5時,為強酸雨。酸雨污染是我國長期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下圖示意泰山2006~2010年和2016~2020年月平均降水pH值與2006~2020年各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14~15題。15.2006~2010年9、10月泰山酸雨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降水減少 B.燃煤取暖C.焚燒秸稈 D.節能減排√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9、10月正是山東秋收的季節,燃燒秸稈排放大量酸性氣體,加劇酸雨危害,C正確;由圖可知,泰山的酸雨污染程度與降水量不呈負相關,A錯誤;9、10月還沒到燃煤取暖的季節,B錯誤;2006~2010年9、10月降水pH值最小,酸雨污染程度高,不可能是節能減排所致,節能減排會使酸雨污染程度減輕,D錯誤。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華是淡水中藻類大量繁殖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當水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氮、磷等)且處于合適的水溫時,藻類就會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藍色或綠色。巢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該湖入湖水系眾多,水體環境相對封閉,水體更新周期長,水華多發。下圖示意巢湖分布區域及入湖河流,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氣溫/℃ 2.6 4.5 9.1 15.9 21.3 24.9 28.0 27.6 22.9 17.2 10.7 5.0平均降水量/mm 15.9 50.4 77.7 78.9 94.9 155.2 161.8 119.6 74.6 69.2 52.9 24.1下表示意巢湖流域多年平均氣候數據統計。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指出巢湖東、中、西部中水華最嚴重的區域,并說明嚴重的原因。答案 水華最嚴重的區域在巢湖西部,巢湖西部水域入湖河流數量最多,并且水系上游有眾多城市和大城市分布,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入湖最多,所以水華最嚴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與9月相比,7、8月巢湖水華嚴重程度較輕,試分析原因。答案 與9月相比,7、8月氣溫更高,高溫天氣抑制藻類生長;7、8月的降水量大于9月,湖泊水量大,稀釋營養物質,影響藻類生長。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平均氣溫/℃ 2.6 4.5 9.1 15.9 21.3 24.9 28.0 27.6 22.9 17.2 10.7 5.0平均降水量/mm 15.9 50.4 77.7 78.9 94.9 155.2 161.8 119.6 74.6 69.2 52.9 24.1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3)請為治理巢湖水華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答案 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污水處理廠,生產、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排放;嚴格執法,加大違法排污處罰力度;加強宣傳,提高民眾環保意識。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章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學案(含答案).docx 第五章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練習(含解析).docx 第五章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