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觀照自然》 課型 中國山水畫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中國山水畫“三遠法”的空間構圖邏輯及散點透視。掌握“皴法”的分類(點皴、線皴、面皴)與技法特點,能結合自然實踐。過程與方法 通過賞析和實踐的方式學習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構圖知識,在師生共同探究的基礎上學會山石皴法的具體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傳統山水畫的哲思精神,培養對自然的藝術化觀照能力。教材分析 重 點 山水畫的構圖三遠法及散點透視,山石的畫法(不同的皴法)。難 點 用筆的枯濕濃淡的把控,皴法的運用。靈活運用三遠法及散點透視構圖。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選擇 欣賞 探究 示范 實踐教學媒體工具 PPT課件 投影機 視頻展臺課堂組織形式 班級集中授課 小組合作討論 個別輔導教學活動過程 師生活動 二次備課第一節課 一、展示與導入(5分鐘) - 欣賞祖國大好河山:展示南北不同的經典風景山水,提問:“古人好游,在乎于山水之間,那么古人沒有相機是怎么把這山山水水記錄下來的呢?有是用了什么樣的構圖、什么樣的技法呢?” - 然后在賞析估古代名畫:展示趙孟頫的《平遠雙松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秋山行旅圖》引出“三遠法”與散點透視對自然空間的提煉與重構。 - 關聯自然:然后再引導學生關聯之前展示的真實山水風景照,運用“三遠法”與散點透視對其自然空間結構進行分析提煉。 二、核心知識解析 (1)三遠法與散點透視(5分鐘) - 高遠法: - 定義:“自山下仰山巔”(高遠),如范寬《溪山行旅圖》以陡峭山體營造崇高感。 - 技法要點:山腳虛隱、煙霞鎖腰,強化山勢的垂直縱深感。 - 深遠法: - 定義:“自山前窺山后”(深遠),如郭熙《秋山行旅圖》通過層疊山體表現幽深空間。 - 技法要點:利用山巒掩映、水脈斷續暗示無限延伸的景深。 - 平遠法: - 定義:“自近山望遠山”(平遠),如趙孟頫《平遠雙松圖》以橫向展開的湖山表現空靈意境。 - 技法要點:淡化細節,以簡逸筆法營造開闊的橫向空間。 - 散點透視: - 對比西方焦點透視:中國畫通過“流動視線”整合多視角(散點透視),如夏圭《溪山清遠圖》中游觀式構圖,打破單一視點限制。 山石皴法分類與技法講解(點皴、線皴、面皴)(10分鐘) - 概念解析:皴法是中國畫表現山石肌理的程式化筆法,與自然質感緊密關聯。 - 分類與實踐: |皴法名稱|皴法類型 | 特征與自然對應 | 代表畫家 | | 雨點皴 |點皴 |密集短點,刻畫北方山石的粗糲 |范寬| | 披麻皴 |線皴 |長線條平行排列,表現土質山巒的柔和|董源、黃公望 | | 斧劈皴 |面皴 |側鋒劈砍,表現石質山體的堅硬 | 李唐、馬遠 | | 卷云皴 |線皴 |弧形線條交疊,模擬云霧繚繞的山勢| 郭熙 | | 米點皴 |點皴 |密集短點,刻畫北方山石的粗糲| 米芾、米友仁 | 三、課堂活動 (作業布置 學生課堂實踐活動)(10分鐘) 作業1:分發山石實物圖片,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皴法進行局部臨摹,強調“以筆寫質”的觀察與轉化。 展示與小結(10分鐘) - 多維評價: - 自評:學生分析作品中三遠法與皴法的應用邏輯。 - 互評:小組討論畫面空間層次與自然質感的表達效果。 - 總結升華: - 強調中國山水畫“以形寫神”的核心思想,引導學生在自然觀察中提煉藝術語言。 - 推薦延伸閱讀:郭熙《林泉高致》、宗炳《畫山水序》。 五、課后拓展 作業2:結合曾經學到的山水畫知識和本堂課學習的構圖知識,來畫一畫身邊公園的山石景物! 觀察與比較 師生問答 師生問答 師生問答 觀察與比較 師生問答 四人小組討論并組織班級交流 學生課堂實踐活動 教師師巡回指導。 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點評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