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稅率》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讓學生深入理解稅收的意義、種類,明晰納稅是公民的義務。精準掌握稅率的概念,熟練運用 “應納稅額 = 各種收入中應納稅部分 × 稅率” 這一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推理、運算能力,使其能從數學視角思考生活現象。感受稅收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依法納稅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透徹理解稅率含義,熟練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并靈活應用。難點:準確從復雜生活情境中找出應納稅部分和對應的稅率,解決各類納稅實際問題。三、教學準備準備與稅收相關的資料,設計涵蓋不同類型納稅問題的練習題。四、教學流程(一)探索稅收之源呈現問題:提出 “開展城市建設、醫院建設等的費用從哪兒來” 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討論:組織學生交流想法,分享自己對資金來源的猜測。總結引入:總結學生觀點,引出稅收概念,講解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用于發展各項事業,強調公民依法納稅的義務。【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自然引入稅收知識,讓學生初步感知稅收的重要性,為后續學習鋪墊。(二)解析稅率之謎自主思考:讓學生思考稅款多少與哪些條件有關,鼓勵大膽猜測。引導探究:引導學生理解應納稅額概念,講解稅率是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中應納稅部分的比率,得出稅率公式。實例分析:【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思考、引導探究和實例分析,幫助學生逐步理解稅率概念,培養自主探究和分析能力。(三)掌握計算之法示例講解:以某小規模納稅企業按應納稅銷售額的 3% 繳納增值稅,10 月份應納稅銷售額 30 萬元為例,講解應納稅額計算方法。公式總結:根據示例,總結應納稅額計算公式:應納稅額 = 各種收入中應納稅部分 × 稅率。模仿練習:給出類似題目,如李阿姨工資中應納稅部分為 2500 元,按 3% 稅率繳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讓學生計算應納稅額。【設計意圖】通過示例、總結公式和模仿練習,讓學生掌握應納稅額計算方法,在練習中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運用。(四)挑戰納稅難題分層練習:布置不同難度練習題,基礎題如計算化妝品消費稅、勞務報酬應納稅額;提高題如解決涉及免稅部分、不同稅率組合的納稅問題。獨立完成:讓學生獨立思考、解答,教師巡視指導,關注學習困難學生。交流反饋:選取學生答案展示,組織交流討論,分析解題思路和錯誤原因。【設計意圖】分層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交流反饋加深對知識理解,提高解題能力。(五)了解稅收變化信息分享:分享增值稅改革、個人所得稅政策調整等稅收政策變化信息。小組討論:組織學生討論政策變化對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影響。總結提升:總結討論內容,強調關注稅收政策變化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社會意識。【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知識面,讓學生了解稅收政策動態,培養關注社會的意識和綜合分析能力。(六)梳理收獲成果學生總結: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分享收獲和體會。教師補充:教師補充完善,強調重點知識,解答學生疑問。課后作業布置:布置課后作業,如調查家庭或社區納稅情況,鞏固知識,培養實踐能力。【設計意圖】通過總結回顧,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強化記憶;課后作業將知識延伸到生活,培養實踐和應用能力。五、教學反思教學中,學生對稅收意義和稅率概念興趣濃厚,能積極參與討論和計算練習。但在解決復雜納稅問題,如涉及免稅、多稅率問題時,部分學生存在困難。后續教學需增加復雜情境練習,強化分析指導,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可引入更多生活案例,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