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6張PPT)第24講 青藏地區素養目標 知識網絡1.結合區域圖,識記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城市、交通、工業、農業等人文地理特征。(區域認知)2.能夠結合各類圖表,總結歸納青藏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影響因素。(綜合思維)3.綜合分析青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人地協調觀)①牦牛 ②太陽能 ③河谷 ④咸水 ⑤河谷 ⑥荒漠化原生態圖一、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1.自然特征必備知識青藏地區圖(1)位置:位于我國西南部,A________山脈以西、B________山脈—C________山脈以南。(2)鄰國、省區與城市①鄰國:a________、b________;②省區:c________自治區、d________;③城市:e________、f________。橫斷 昆侖 祁連 印度 尼泊爾 西藏 青海省 拉薩 西寧 (3)地勢地形①D________,平均海拔在________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__________”之稱;地形的顯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E_____________。(4)氣候:獨特的______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____,日溫差____。(5)河湖:青藏地區是眾多大江大河的____________地。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 注入________I怒江、J____________ 注入印度洋________ 我國最大的湖泊青藏高原 4000 世界屋脊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 柴達木盆地 高寒 小 大 發源 黃河 長江 瀾滄江 太平洋 雅魯藏布江 青海湖 2.農業(1)高寒牧業:以畜牧業為主,重要牧區有________、青海牧區,主要畜種是________、藏綿羊、藏山羊。(2)河谷農業分布 ____________谷地、湟水谷地農作物 ________、小麥作物高產原因 ____________,有利于光合作用;氣溫溫和,生長期長;____________,有利于糖分的積累西藏牧區 牦牛 雅魯藏布江 青稞 日照時間長 晝夜溫差大 3.豐富的能源與礦產(1)能源:①太陽能豐富:________有“日光城”之稱。②地熱能豐富:羊八井建有我國目前最大的地熱蒸汽田,已建成地熱發電站。③藏北高原:________和天然氣資源豐富。④風能、水能豐富。(2)礦產: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主要礦產有________鉀鹽、錫鐵山鉛鋅礦、冷湖石油。拉薩 石油 察爾汗 二、三江源地區1.位置:位于______省南部,是______源區、______源區、________源區的總稱。被譽為“__________”。2.地形:甲________、乙可可西里山脈、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 _______。青海 長江 黃河 瀾滄江 中華水塔 昆侖山脈 唐古拉山脈 巴顏喀拉 山脈 3.河流4.水源:________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________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河流 發源地 注入海洋A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B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C________ 南海黃河 巴顏喀拉山 渤海 長江 瀾滄江 唐古拉山 東海 雪山 湖泊 5.三江源地區的保護(1)意義:是世界上海拔________、面積________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____________最集中的地區。(2)問題、原因與措施最高 最大 生物多樣性 問題 原因 措施湖泊、濕地面積________ 氣候________、冰川萎縮 ________、使用潔凈能源________加劇、草地沙化嚴重、野生動物銳減 ___________ 、亂采濫挖 設立________________、退耕還草、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縮小 變暖 植樹造林 水土流失 過度放牧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知識點一 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1.高寒氣候對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的影響名師導航2.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特征及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成為河流發源地,周邊河段落差大,水能豐富。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青藏高原東、南、西外圍河流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2)氣候高寒,形成高原農牧業青藏高原由于地勢高,冬寒夏涼、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形成了典型的高原河谷農業和高寒畜牧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農業區。(因河谷地區海拔相對較低,具有風小、氣溫較高、地勢平坦的特點。)(3)形成我國最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由于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使青藏高原成為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4)形成豐富的食鹽、鉀鹽、石膏等礦產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地區還是海洋,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許多內陸咸水湖,并隨氣候變干,湖水蒸發,形成豐富的食鹽、鉀鹽、石膏等礦產。3.青藏地區地理環境特征對農業及聚落的具體影響(1)影響農業和聚落分布青藏地區地勢高,氣候寒冷,農田、聚落多分布于海拔較低的河流谷地、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如湟水谷地和雅魯藏布江谷地。(2)影響農作物生產產量和品質青藏高原大氣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物質多;夜晚氣溫低,農作物呼吸作用受抑制,消耗營養物質少,氣溫低,農作物生長時間長,積累營養物質多。因此,本區麥類和牧草屬“低消耗、高積累、高產優質”類型,利于生產優質產品。(2023·新課標卷)青藏高原常見的草氈層(如圖),由交織纏結的植物活、死根系與細顆粒物混雜而成。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草氈層對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據此完成(1)~(2)題。典 例 剖 析經典例題,探究互動(1)青藏高原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主要來自( )A.基巖風化 B.流水搬運C.冰川搬運 D.風力搬運(2)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氣溫低 B.大氣含氧量低C.蒸發弱 D.太陽輻射強烈D A [審答流程]從材料中獲取信息 ①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細顆粒物不是來自當地的基巖風化;冰川搬運不具有分選性,搬運的物質顆粒大小不一,不可能只形成細顆粒物②草氈層的厚度約20~30厘米,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大部分地區處于河流的上游,流水搬運的細顆粒物大多在河流下游地區沉積→細顆粒物不是流水搬運的結果;青藏高原風力強勁,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最可能來自風力搬運從圖表中獲取信息 草氈層覆蓋在高原面上,其根系較淺;剖面的顆粒組成上細下粗第(1)題,根據材料可知,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與下伏物質(粗碎屑或基巖)的礦物、化學成分顯著不同,說明細顆粒物不是來自當地的基巖風化,A錯誤;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大部分地區處于河流的上游,流水搬運的細顆粒物大多在河流下游地區沉積,而草氈層隨地表起伏無明顯變化,B錯誤;冰川搬運不具有分選性,搬運的物質顆粒大小不一,C錯誤;青藏高原風力強勁,草氈層中的細顆粒物最可能來自風力搬運,D正確。第(2)題,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氣候寒冷,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緩慢,導致草氈層中植物死根分解緩慢,A正確;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進行厭氧分解,空氣中的含氧量對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響較小,B錯誤;蒸發弱、太陽輻射對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響較小,C、D錯誤。 下圖示意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覆蓋變化的水平地域分異特征。其中,Ⅰ、Ⅲ為植被指數上升區,Ⅱ為植被指數穩定區,Ⅳ為植被指數下降區。據此完成1~2題。對 點 演 練即時即練,隨堂鞏固1.Ⅱ區域主要植被類型是( )A.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C.山地針葉林 D.針闊混交林2.Ⅲ區域植被增加主要是因為( )A.生態退耕 B.人口外遷C.冰雪融水增加 D.降水顯著增加A C 第1題,根據材料,圖示為青藏高原區,海拔高,生態環境脆弱,形成高原氣候區,缺少高大植被,沒有森林分布。Ⅱ區域主要植被類型是荒漠、草原。第2題,Ⅲ區域植被增加主要是因為全球變暖,冰雪融水量增加。青藏高原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區,該區域沒有生態退耕;與人口外遷無關;降水沒有明顯變化。 青藏高原東部及其周邊山峰分別經歷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圖所示。據此完成3~4題。3.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時終年積雪高度的先后順序排列,依次是( )A.雪寶頂、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寶頂、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寶頂D.雪寶頂、果洛山、太白山4.點蒼山無現代冰川發育,是因為與末次冰期時相比,點蒼山現在( )A.日照更長 B.氣溫更高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B B 第3題,材料中提示經歷1次冰期即只經歷末次冰期,說明只經歷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經歷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經歷2次冰期的山峰的時間介于兩者之間。結合圖示可知果洛山經歷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經歷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寶頂經歷了2次冰期,時間上介于其他兩座山之間。故選B。第4題,氣溫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發育,因而氣溫高是點蒼山無現代冰川發育的原因,B正確;點蒼山與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緯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時數差異不大,A錯誤;植被分布與有無冰川發育無關,C錯誤;海拔在圖中無法體現出來,D錯誤。 知識點二 三江源地區1.三江源地區(1)特點中國面積最大的保護區,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有中華水塔之稱。生物多樣性集中,生態系統敏感。(2)問題生態系統惡化嚴重,干旱氣候增加,過度放牧,濫挖藥材,植被破壞,土地沙化劇烈發展;境內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量減少;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銳減。嚴重影響了三江源地區和中下游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意義①保護世界屋脊區湖泊濕地、原始森林、高寒灌叢、草甸草原、珍稀動植物以及“世界第三極”景觀都有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各種生態系統)。②促進三江源頭和中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濕地成因(1)濕地的成因的分析思路①來水多:降水多或冰雪融水多。②去水少(支出少):向“上”無法蒸發;向“下”無法下滲;向“四周”無法排出;河道堵塞水無法“下流”(凌汛等)。(2)不同地區濕地的成因類型 成因熱帶地區類 來水:降水豐富,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去水:向“下”無法下滲:土質黏重,地表水不易下滲;向“四周”無法排出:地表植被豐富,涵養水源的能力強;地勢低洼,排水不暢而成為濕地高原山地類 來水:因降水豐富或高山冰川融水較多而地表水較豐富。去水:向“上”無法蒸發: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向“下”無法下滲:海拔高氣溫低,凍土廣布,水難以下滲;向“四周”無法排出:在高原的低洼處易積水而形成濕地類型 成因高緯度地區類 高緯度地區因本身降水少,地表有水的原因則主要從去水方面思考:向“上”無法蒸發:因緯度高氣溫較低,蒸發弱;向“下”無法下滲:因緯度高氣溫低而凍土廣布,水難以下滲;向“四周”無法排出: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道堵塞,水無法“下流”(凌汛等)3.濕地的主要功能4.濕地資源問題的產生原因造成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時可從自然和人為兩個方面入手。(1)自然原因濕地減少本身是一個自然演化的過程,如沉積物的長期積累會自然充滿湖泊,失去濕地的形態與功能,但這一自然過程十分漫長。所以從地球歷史以百萬年為單位的時間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澤的存在都是一種過渡性現象。(2)人為原因近代人類活動的干預,極大地加速了濕地消亡的過程,濕地消亡的人為因素見下表:人類活動 影響 導致的結果土壤侵蝕 外部物質進入,填充作用加劇 導致入湖泥沙量大增圍湖(海)造陸 使湖沼和海濱灘涂面積劇減,乃至消失人類活動 影響 導致的結果環境污染 內部富營養化加劇,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營養物增加,使湖沼內藻類與水草叢生,也就是人為加速的富營養化過程大量引水灌溉 濕地中水量減少、干涸 使水量減少,有些湖沼在幾十年內就明顯縮小、變淺,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5.保護濕地——案例措施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將會帶來更多的綜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下表為我國三個地區保護濕地的具體措施:地區 具體措施洞庭湖 長江流域實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地等措施三江源 建立自然保護區、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2023·全國乙卷)“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摘自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18日)典 例 剖 析經典例題,探究互動結合材料并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角度,提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議。(要求:結合黃河上中下游地區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提出建議;建言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表達準確。)[審答流程]從材料中獲取信息 本題作答要注意審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流等謀劃……”從源頭、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河段分析。解析:本題作答要注意審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即可持續發展,要做到防災減災,永續利用。河流的開發要全流域綜合考慮,從源頭、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河段分析。源頭以保護為主,上游要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中游加強水土保持,下游整治“地上懸河”。 答案:源頭:地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以保護為主,建設自然保護區,增強涵養水源功能。 上游地區:流經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區,應發展節水農業和綠色農業,培育耐旱作物。 中游地區:流經黃土高原,應做好流域水土保持,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減少入黃泥沙。 下游地區:流經華北平原,應利用水利樞紐完善調水調沙,整治“地上懸河”,加強灘區治理,保障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生態安全。 (2022·山東德州高二期中)近幾十年來,由于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三江源區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蝕日趨加劇,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11年11月,國家在三江源地區設立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生態環境逐漸改善。據此完成1~2題。1.三江源地區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是( )A.水力侵蝕 B.風力侵蝕C.凍融侵蝕 D.工程侵蝕對 點 演 練即時即練,隨堂鞏固C 2.三江源地區濕地廣布,其具有的重要價值突出表現為( )①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②為鳥類等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間③調蓄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⑤具有發展農業的巨大潛力⑥具有較高旅游價值A.①③⑤ B.①②③C.②④⑥ D.④⑤⑥C 第1題,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凍融侵蝕作用明顯,土壤或巖石裂縫中的水分在凍結時,體積膨脹,使裂隙隨之加大、增多導致整塊土體或巖石發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蝕穩定性大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順坡向下方產生位移,即為凍融侵蝕,C正確;三江源地區土壤侵蝕類型存在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但不是其主要的侵蝕類型,該地區人煙稀少,工程侵蝕類型不明顯,A、B、D錯誤。故選C。第2題,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濕地廣布,能夠為鳥類等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間,是三大江的源頭,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自然環境獨特,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②④⑥正確;海拔高,熱量不足,生態環境脆弱,不利于發展農業生產,不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①⑤錯誤;該處濕地的補給水源主要為冰川融水,位于三江源頭,對三江洪水的調節作用不大,③錯誤。故選C。 讀我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分布略圖,完成下題。3.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內陸,遠離海洋B.冰川眾多,濕地廣布C.地形崎嶇,交通不便D.地勢高,氣候寒冷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上,屬于高寒氣候。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地勢高,氣候寒冷,D正確。生態環境脆弱與距離海洋遠近沒有必然的聯系,A錯誤。濕地廣布不是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B錯誤。近看成川,高原內部比較平坦,凍土分布廣,交通不便,C錯誤。 D 一、選擇題(2022·重慶一模)青海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其水位變化更是青藏高原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器和調節器。下圖示意1961~20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變化趨勢。據此完成1~3題。1234567891011121314限時規范訓練1.1961—2020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變化趨勢是( )A.先減后增 B.先增后減C.波動下降 D.持續上升1234567891011121314A 2.2004年以來青海湖年平均水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湖盆形態變化 B.流域降水增加C.湖水蒸發減弱 D.生態環境恢復1234567891011121314B 3.2004年以來,青海湖( )A.岸線長度縮短 B.湖濱地下水水位下降C.流域面積增加 D.入湖營養鹽類增加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讀圖分析能力。由圖可知,青海湖年平均水位1961—2004年呈波動下降趨勢,2004—2020年呈波動上升趨勢,A正確。第2題,本題主要考查青海湖水位變化的原因。青海湖屬于構造湖,湖盆形態在短時間內一般不會發生變化,A錯誤;2004年以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青海湖流域降水增加,青海湖水位上升,B正確;2004年以來,當地平均氣溫升高,湖水蒸發應增強,C錯誤;生態環境恢復會影響水質,但對青海湖的水位2345678910111213141D 影響不大,D錯誤。第3題,本題主要考查湖泊特征的變化。2004年以來,青海湖年平均水位上升,會使青海湖岸線變長,A錯誤;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升高,對地下水的補給增加,地下水水位會升高,B錯誤;流域面積主要由分水嶺決定,不會因為青海湖水位的變化而改變,C錯誤;2004年以來,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呈波動上升趨勢,說明流入湖泊的水量增加,入湖營養鹽類增加,D正確。2345678910111213141那曲地區的牦牛早年主要作為役用(耕地、運輸),近年來,以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絨衫、牦牛工藝品等為特色的牦牛產業快速興起。圖甲是那曲地區位置圖,圖乙是那曲地區牦牛所需主要牧草的生物量年內變化圖。據此回答4~6題。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14.那曲地區的牦牛最適宜的屠宰月份及原因是( )A.1月 此時氣候嚴寒,牦牛的毛發最厚實B.4月 此時牧草最短缺,屠宰牦牛利于保護草場生態環境C.8月 此時牧草最充足,牦牛最肥壯,肉質好而多D.10月 此前飼料充足,牦牛肥壯,此后牧草減少,牦牛會掉膘2345678910111213141D 5.促使那曲地區的牦牛由役用向以牦牛奶、牦牛肉干、牦牛絨衫等為特色的牦牛產業轉變的主導因素是( )A.氣候變暖,牧草的產量顯著增加B.交通運輸條件改善,便于牦牛產業相關產品外運C.西藏經濟水平提高,人們對牦牛制品的需求顯著擴大D.氣候變暖,牦牛已不再適合在當地擔當耕作和運輸任務2345678910111213141B 6.青藏鐵路沿線某地區計劃大幅擴大牦牛產業的生產規模,但遭到有關方面的反對,其原因最可能是( )A. 高寒草場環境承載力弱,單位面積載畜量小B.生態脆弱,居住人口少,當地市場需求量小C.氣候寒冷時間長,生產加工周期短D.地勢崎嶇,交通不便,產品外運困難2345678910111213141A 本題組主要考查區域特征、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第4題,每年5—10月,牧草生物量增加,牦牛食物充足,體重增加;10月后,牧草減少,牦牛體重下降,所以10月是牦牛最為肥壯的月份,適宜屠宰。第5題,氣候變暖對牧草產量的影響是緩慢的,不會短時間內顯著增加,A錯;青藏鐵路的開通,極大地改善了青藏地區的交通運輸條件,便于牦牛產業相關產品外運,B正確;西藏對牦牛產業相關產品的需求相對穩定,C錯;牦牛在當地擔當耕作和運輸任務,受氣候變暖影響有限,D錯。第6題,青藏地區生態脆弱,高寒草場產草量小,單位面積草場上能放養的牦牛數量少,A正確;西藏本地市場對牦牛產業相關產品的需求有限,當地人口少,對牦牛產業規模擴大的影響作用很小,B錯;青藏鐵路開通后,鐵路沿線產品的外運已經不是問題,D錯;氣候對牦牛產業相關產品的加工雖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不足以成為影響其產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因素,C錯。2345678910111213141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下圖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23456789101112131417.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A.核心區位于西藏自治區內B.是重點開發的主體功能區C.重點保護對象是自然遺跡D.高寒氣候,生態環境脆弱2345678910111213141D 8.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為了( )A.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系統B.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C.開發利用當地水能資源D.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觀2345678910111213141A 9.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具體措施有( )A.實行輪耕、輪牧制度B.加快科研基地建設速度C.加強采礦、捕獵行為D.實施天然林草保護工程本題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背景,考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定位、具體措施。第7題,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置示意圖可知,核心區位于青海省境內,A錯誤;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此是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B錯誤;重點保護對象是保護區內的藏羚羊、雪豹、蘭科植物等動植物,C錯誤;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氣候,生態環境脆弱,D正確。2345678910111213141D 第8題,結合第7題分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其主要目的是保護水源地的生態系統,即保護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A正確;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趨勢、開發利用當地水能資源、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觀均不是主要目的,B、C、D錯誤。第9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禁止人類活動,以自然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故實施天然林草保護工程符合題意,D正確;不能實施放牧,故實行輪耕、輪牧制度不可行,A錯誤;不能加快科研基地建設速度,B錯誤;不準有采礦、捕獵行為,C錯誤。23456789101112131412011年9月14日,位于可可西里地區的卓乃湖發生潰決,洪水經沖出的洪溝和庫賽河流入庫賽湖,9月20—30日期間,庫賽湖因水量急劇增加出現湖水外溢,并導致其下游的海丁諾爾發生類似情況,湖水最終匯入鹽湖。如果鹽湖也因為來水量持續增加而外溢,匯入楚瑪爾河,則卓乃河將成為長江的最北源。下圖示意鹽湖及周邊地區湖泊水系。據此完成10~12題。234567891011121314110.卓乃湖潰決之前,圖中材料述及湖泊( )A.水生生物多樣 B.水源相互補給C.含鹽量均較高 D.水位季節變化較小2345678910111213141C 11.2011年9月前后,流域面積基本沒有變化的是( )A.卓乃湖 B.庫賽湖C.海丁諾爾 D.鹽湖2345678910111213141A 12.一旦鹽湖湖水外溢,將( )A.增加該地區的水資源總量B.可能影響長江水體的水質C.利于青藏鐵路路基的穩定D.提高周邊地區土壤的肥力2345678910111213141B 第10題,圖中湖泊位于青藏高原,為內陸湖泊,湖水含鹽量較高;冰川融水是湖泊的主要水源,故水位季節變化較大。第11題,卓乃湖發生潰決后,湖水依次注入庫賽湖、海丁諾爾、鹽湖,則后三個湖泊的匯水面積都增大了,即流域面積變大;而卓乃湖的匯水面積沒有增大,故流域面積基本沒有變化的是卓乃湖。第12題,材料中提及,一旦鹽湖湖水外溢匯入楚瑪爾河,則卓乃河將成為長江的最北源,因源頭改變,使進入長江的水體來源有所變化,可能對長江水質產生影響,B正確;湖水外溢進入長江,會減少當地水資源總量,A錯誤;圖示青藏鐵路位于鹽湖與楚瑪爾河之間,則鹽湖湖水外溢必然會沖擊鐵路路基,而不利于路基的穩定,C錯誤;湖水多為咸水,外溢會增加土壤鹽度,降低土壤肥力,D錯誤。2345678910111213141二、非選擇題13.(2022·高考廣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納木錯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側,湖泊面積2015 km2,湖面海拔4718 m。在其沿岸,曾發現高于現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線。仁錯位于納木錯西側,湖面海拔4648 m,雄曲和那曲兩河分別匯入納木錯和仁錯。納木錯地處夏季風影響邊緣區,冬半年盛行西風,在10—11月期間,湖泊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圖a示意納木錯和仁錯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圖b示意兩湖分水嶺區域水系與地形特征。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1(1)分析10—11月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降水相對較多的原因。(2)結合河流侵蝕的知識,分析圖b中虛線框所示區域水系演化過程與趨勢。(3)從全球變暖的角度考慮,說明未來納木錯能夠與仁錯貫通的理由。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影響降水的因素、河湖的變化趨勢。第(1)題,主要從大氣環流、地形狀況兩方面分析。大氣環流方面,由材料可知,納木錯地區冬半年盛行西風,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的下風向,受西風影響較大;地形方面,西風經過湖區時,湖泊對西風有增溫增濕的作用,且湖泊東側區2345678910111213141域地勢較高,易產生地形雨。第(2)題,由圖可知,虛線框內為雄曲和那曲兩段鄰近的曲流,東面是雄曲向西彎曲的河段,其西岸為凹岸;西面是那曲向東彎曲的河段,其東岸為凹岸。根據凹岸侵蝕的規律可分析出兩河流會越來越近,最終會發生襲奪,兩河連通。第(3)題,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 m,在其沿岸曾發現高于現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線;兩湖分水嶺海拔低于4740 m;湖面海拔曾達到4718 m,高于分水嶺和仁錯湖面的海拔,兩湖曾經貫通。隨著全球變暖,注入兩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不斷上漲,當其海拔超過分水嶺的海拔,兩湖將再次貫通。2345678910111213141答案:(1)此期間納木錯東側區域位于西風的下風向,受西風影響較強;西風經過湖區時,湖泊為西風提供熱量和水汽;湖泊東側區域地勢較高,易產生地形雨。(2)那曲凹岸處向東侵蝕,雄曲凹岸處向西侵蝕;侵蝕持續進行,分水嶺將被切開;發生河流襲奪,兩河流連通。(3)兩湖分水嶺海拔低于4740 m;納木錯湖面海拔曾達到4748 m,高于分水嶺和仁錯湖面海拔,說明兩湖曾經貫通;隨著全球變暖,注入兩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漲;如果湖面上漲超過分水嶺,兩湖將再次貫通。2345678910111213141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藏西部和西北部地區是西藏最重要的食鹽產地,這里的食鹽廣泛分布于湖邊,根本不需要曬鹽。古代,西藏的牧民以十幾戶為一團隊,組織上百頭牦牛和上千頭綿羊在冰雪消融的季節到西藏西部和西北部地區運輸食鹽,在每年的秋季青稞收獲的季節趕到藏東南的拉薩等地用食鹽去交換糧食。下圖為食鹽銷售路線示意圖。2345678910111213141(1)分析西藏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盛產食鹽的原因。(2)分析西藏牧民選擇夏半年進行食鹽運輸的原因。解析:第(1)題,西藏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盛產食鹽的原因主要從湖水的含鹽量以及氣候等方面考慮。西藏西部和西北部地區位于我國的非季風氣候區,降水少,湖泊主要為內陸湖,非季風區晴天多,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所以盛產食鹽。第(2)題,西藏牧民選擇夏半年進行食鹽運輸的原因主要從夏半年的氣候對食鹽運輸的影響考慮。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半年氣溫低,不宜長途跋涉;由于地形崎嶇,運輸工具主要為畜力,牦牛以及綿羊長距離運輸食鹽需要飲水以及飼料供給,夏半年冰雪融化,沿途地區草類茂盛,可以為運輸提供飼料和水源。2345678910111213141答案:(1)該地區多內流湖,湖水鹽度高;該地區氣候干旱,光照強,白天氣溫較高,多大風天氣;水分蒸發強烈,因而多鹽。(2)該季節氣候溫暖;夏半年沿途地區草料茂盛,能滿足牲畜所需飼料;積雪融水和降水多,水源補給充足。2345678910111213141限時規范訓練點擊進入WORD鏈接本部分內容講解結束按ESC鍵退出全屏播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