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5.1 從實際問題到方程本節課《從實際問題到方程》是華師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代數式、等式、未知數及方程的基本概念后,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有效的數學模型.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會檢驗所給的數值是不是一個方程的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審題分析并找出題中已知量與未知量,尋找等量關系從而深化知識點.學生到七年級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對方程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中存在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1.理解方程的定義、方程的解等概念.2.學會尋找問題中的未知量和等量關系,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3.了解嘗試法、代入法尋找方程的解.重點:理解方程的定義、方程的解等概念.難點:學會尋找問題中的未知量和等量關系,并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本章引入學校運動隊沿校園周邊的步道晨跑,甲、乙兩隊員同時出發,跑完一圈乙比甲多用時1 min.已知甲、乙隊員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別是4 m/s、3.5 m/s.這一圈步道有多長?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以現有的知識水平怎樣解決上述問題?情境導入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跟數學有關,例如下面的問題:經典例題:某校初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這個問題用數學中的什么方法來解決呢?解:(輛)答: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6輛.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小學里還學過什么方法可以解決上面的問題?設計意圖: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讓學生明白數學的重要性.復習回顧1.(1)什么叫代數式?(2)什么叫等式?(3)什么叫方程?2.下列哪些是代數式?哪些是等式?3 、探究新知活動一:根據題意列代數式問題1:完成下列問題:1.一本筆記本1.2元,買x本需要________元.2.一支鉛筆a元,一支鋼筆b元,小強買兩支鉛筆和三支鋼筆,一共需要________元.3.長方形的寬為a,長比寬長3,則該長方形的面積為________.4.x輛44座的汽車加上2輛23座的汽車最多可以坐________人.活動二:判斷什么是方程問題2:判斷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1) ( × ) (2) ( √ )(3) ( × ) (4) ( × )(5) ( √ ) (6) ( √ )活動三:探究從實際問題到方程問題3:講解情景導入中的經典例題:根據小學所學的列方程,按照問題問“什么”就設這個“什么”為未知數x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分析:設需租用客車x輛,則客車可以乘坐44x人,加上校車上的64人,就是328人.列方程為.解:設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x輛,則共可乘坐44x人.根據題意列方程得.設問:你們誰會解這個方程?請大家自己試一試.設計意圖:初步建立方程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觀念,進入下一步的學習.問題4:教材例題:學校運動隊沿校園周邊的步道晨跑,甲、乙兩隊員同時出發,跑完一圈乙比甲多用時1 min.已知甲、乙隊員跑步的平均速度分別是4 m/s、3.5 m/s.這一圈步道有多長?分析:審題找出未知量為:步道一圈的長度,等量關系為:乙跑一圈的用時=甲跑一圈的用時+1 min(60 s)(注意單位統一),解:設步道一圈的長為x m,由題意得:.【歸納結論】設未知數x;找出相等關系;根據相等關系列方程.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的習慣,找出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這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活動四:方程的解問題5:教材例題: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猜年齡”游戲,她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年的年齡是13歲,我今年的年齡是45歲,經過幾年后我年齡正好是你們的年齡是的3倍?方法一:我們可以按年齡的增長依次去試.1年后,同學的年齡是14歲,老師的年齡是46歲,不是學生年齡的3倍;2年后,同學的年齡是15歲,老師的年齡是47歲,也不是學生年齡的3倍;3年后,同學的年齡是16歲,老師的年齡是48歲,恰好是學生年齡的3倍.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辦法來解.解:設x年后同學的年齡是老師年齡的三分之一,x年后同學的年齡是歲,老師年齡是歲.根據題意,列出方程得.這個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嘗試、檢驗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將,2,3,4,…代入方程的左右兩邊,看哪個數能使左右兩邊的值相等,這樣得到方程的解為.【歸納結論】使方程左右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就是方程的解.要檢驗一個數是否為方程的解,只要把這個數代入方程的左右兩邊,看能否使左右兩邊的值相等.如果左右兩邊的值相等,那么這個數就是方程的解.問題6:上面的兩個問題,你能總結出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嗎?1.設未知數x;2.找出相等關系;3.根據相等關系列方程.應用新知例1:根據下列問題,設未知數并列出方程.(1)用一根長24 cm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未知量:正方形的邊長.等量關系:4×邊長=周長24.解:設正方形的邊長為x cm.(2)一臺計算機已使用1700 h,預計每月再使用150 h,經過多少月這臺計算機的使用時間達到規定的檢修時間2450 h?未知量:經過多少月這臺計算機的使用時間達到規定的檢修時間2450 h.等量關系:已用時間+再用時間=檢修時間.解:設x月后這臺計算機的使用時間達到2450 h.(3)某校女生占全體學生數的52%,比男生多80人,這個學校有多少學生?未知量:學校總人數.等量關系:女生人數-男生人數=80.解:設這個學校的學生數為x,則女生數為0.52x, 男生數為..例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是方程的解B.是方程的解C.是方程的解D.是方程的解課堂練習【教材練習】1.根據題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1)某班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第一組26人,第二組22人.現根據學校活動器材的數量,要將第一組的人數調整為第二組的一半,應從第一組調多少人到第二組去?分析:未知量:應從第一組調到第二組去的人數.等量關系:第一組人數-調走的人數(第二組人數+調來的人數).解:設應從第一組調x人到第二組去,根據題意得:.(2)加工某種零件,師傅平均每小時做5個,徒弟平均每小時做4個,加工一盒零件,師傅比徒弟少用2 h.問:一盒零件有多少個?分析:未知量:一盒零件有多少個.等量關系:徒弟加工一盒零件的時間-師傅加工一盒零件的時間=2.解:設一盒零件有x個,根據題意得:.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代表展示問題答案.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使學生進入問題情境,讓學生加深對等量關系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數學的魅力.【課堂檢測】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 B.C. D.答:A.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2.下列方程中,解為的是( )A. B.C. D.答:B.3.下列四個數中,是方程x+2=0的解為( )A.2 B. C.4 D.答:B.4.“x的3倍比y的大7”用方程表示為:________.答:.5.一根細鐵絲用去后還剩2 m,若設鐵絲的原長為x m,可列方程為________.答:.6.甲、乙兩車間共生產電視機120臺,甲車間生產的臺數是乙車間的3倍少16,求甲、乙兩車間各生產電視機多少臺?(列出方程,不解方程)分析:等量關系是:甲車間生產的臺數+乙車間生產的臺數=電視機總臺數.解:設乙車間生產的臺數為x臺,則甲車間生產的臺數是臺,根據題意列方程得,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7.檢驗下面方程后面括號內所列各數是否為這個方程的解:,.解:將代入方程的兩邊得,左邊,右邊,因為左邊=右邊,所以是方程的解;將代入方程的兩邊得,左邊,右邊,因為左邊右邊,所以不是方程的解.師生活動: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化知識重難點.歸納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2.方程的定義是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3.怎么找出等量關系,并根據等量關系列方程?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實踐作業在日常生活中方程還可以運用到哪些情況中?快跟小伙伴們去一起去探索吧!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探究到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①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②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③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