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圖形的軸對稱5.1 軸對稱及其性質1.感知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了解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理解軸對稱的性質,會畫出已知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2.通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例子了解軸對稱的概念,在探索軸對稱的性質時,經歷觀察,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的過程,培養探索與實踐能力,體會數學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3.通過認識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軸對稱,感受對稱之美,認識軸對稱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重點:掌握軸對稱軸的性質.難點: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理解軸對稱的性質.一、導入新課知識鏈接生活中很多美麗的圖形都帶有數學的身影,你能舉例說一說嗎?中國結、剪紙等創設情境——見配套課件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軸對稱圖形及其性質1.軸對稱圖形(1)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圖5-1(教材P121);(2)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你還能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嗎?與同伴進行交流.要點歸納:如果一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作對稱軸. 2.軸對稱圖形的性質認識對應點、對應線段、對應角:圖5-2(教材P121)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直線l是它的對稱軸,沿對稱軸折疊后,點A與點A′重合,稱點A關于對稱軸的對應點是點A′.類似地,線段AB關于對稱軸的對應線段是線段A′B′,∠B關于對稱軸的對應角是∠B′.問題1:你還能在圖5-2中找出其他的對應點、對應線段和對應角嗎?點B和點B′,AC和A′C,∠BAC和∠B′A′C等問題2:圖5-3(教材P122)是一個軸對稱圖形,直線l是它的對稱軸.觀察這個圖形,回答下列問題:(1)在圖中任意選一組對應線段,這兩條線段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應線段相等.(2)在圖中任意選一組對應角,這兩個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應角相等.(3)連接對應點A與點A′,線段AA′與對稱軸之間有什么關系?連接其他任意一組對應點再試一試.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探究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及其性質1.兩個圖形成軸對稱(1)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圖5-4(教材P122);(2)你發現了什么?與同伴進行交流.要點歸納:如果兩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能夠完全重合,那么稱這兩個圖形成軸對稱,這條直線叫作這兩個圖形的對稱軸. 2.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性質如圖5-5(教材P123),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折,然后用筆尖扎出“14”這個數,將紙打開后鋪平:在鋪平的紙中(1)兩個“14”之間有什么關系?關于直線l對稱.(2)對應線段之間有什么關系?對應角之間有什么關系?連接對應點的線段與對稱軸l之間有什么關系?請舉例說明,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要點歸納:在軸對稱圖形或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中,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 3.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與聯系觀察5-1蝴蝶(教材P121)和5-4囍(教材P122),說出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與聯系.要點歸納:軸對稱圖形 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圖形區別 具有特殊形狀的一個圖形 有特殊位置關系的兩個全等圖形聯系 1.都是沿著某條直線折疊后能重合; 2.可以通過分割或整合互相轉化.探究三:畫軸對稱圖形圖5-6(教材P123)是一個圖案的一半,直線MN是這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請畫出這個圖形的另一半.如圖5-7(教材P123),延長AO至A′,使OA′=OA;延長BN至B′,使NB′=NB;依次連接MA′,MB′,A′B′,A′P,B′P.這樣畫出來的圖形就是這個圖形的另一半.方法總結:先確定一些特殊的點(如三角形的頂點),然后作這些特殊點的對稱點,再順次連接.如圖,四組圖片中有哪幾組圖形成軸對稱?【答案】BD如圖,已知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關于直線MN對稱,∠A=100°,∠B=125°,∠C=80°,∠D=55°,AB=3 cm,EH=4 cm.(1)試寫出EF,AD的長度;(2)求∠G的度數;(3)連接BF,線段BF與直線MN有什么關系?(1)∵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關于直線MN對稱,且 AB=3 cm,EH=4 cm,∴EF=AB=3 cm,AD=EH=4 cm.(2)∵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H關于直線MN對稱,且∠C=80°,∴∠G=∠C=80°.(3)∵對稱軸垂直平分對稱點的連線,∴直線MN垂直平分BF.三、當堂檢測1.在下列“禁毒”“和平”“志愿者”“節水”這四個標志中,屬于軸對稱圖形的是(B)2.如圖,△ABC與△DEF關于直線MN對稱,則以下結論中可能錯誤的是(A )A.AB∥DF B.∠B=∠EC.AB=DE D.MN垂直平分AD 第2題圖 第3題圖3.如圖,一種滑翔傘的形狀是左右對稱的四邊形ABCD,其中∠B=40°,∠CAD=60°,則∠BCD的度數為160°.(其他課堂拓展題,見配套PPT)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學生在形成對軸對稱基本認識的同時,探究并得出軸對稱的性質,并利用軸對稱的性質畫出簡單平面圖形經過軸對稱后的圖形.以學生的觀察、操作、交流性活動為主,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第五章 圖形的軸對稱5.2 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第1課時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1.經歷探索簡單圖形軸對稱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及其相關性質.3.通過學生的操作與思考,使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軸對稱性及其有關性質,從而發展空間觀念.重點:探索等腰三角形、線段、角的軸對稱性及其相關性質.難點:了解等腰三角形、線段、角的軸對稱性及其相關性質.一、導入新課知識鏈接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兩邊相等的三角形創設情境——見配套課件二、合作探究探究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等腰三角形問題1:等腰三角形(如圖5-10,教材P127)是比較常見的圖形.你有哪些辦法可以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與同伴交流.1.折疊法2.尺規畫圖問題2:如圖,在△ABC中,AB=AC,則三角形ABC為等腰三角形.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名稱分別是什么?(1)相等的兩條邊都叫腰;(2)另一邊叫底邊;(3)兩腰的夾角∠A叫頂角;(4)腰與底邊夾角∠B,∠C叫底角.2.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思考1:(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沿著它的對稱軸折疊,你能發現哪些相等的線段和相等的角?(2)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是一條怎樣的直線?你是如何描述的?(3)你認為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征?與同伴交流.要點歸納: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也稱“三線合一”),它們所在的直線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頂角的2倍,求它的各個內角的度數.設這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度數為x°,則底角度數為2x°.根據“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得x+2x+2x=180.解得x=36.2×36=72.所以這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分別為36°、72°、72°.3.概念辨析畫出任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平分線、這個底角所對的腰上的中線和高,看看它們能不能重合?不能重合如圖5-11(教材P128),三角形ABC是一個等腰三角形,直線l是它的對稱軸.請在△ABC中畫出以直線l為對稱軸的一組對應點、一組對應線段、一組對應角,你能發現哪些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以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發現規律,為后面課時做鋪墊探究二:等邊三角形的特征思考2: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及其特征,那么當等腰三角形的腰與底邊相等時它是什么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它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1)等邊三角形有幾條對稱軸?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2)你還能發現它的哪些特征?與同伴進行交流.要點歸納:等邊三角形三個內角都相等,且均為60°;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有三條對稱軸,對稱軸是每條邊上的中線、高線或角的平分線所在的直線;等邊三角形每條邊上的中線、高線和該邊所對的角的平分線互相重合. 如圖是由大小相等的等邊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請找出它的對稱軸.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是50°,則這個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A.65°或50° B.80°或40°C.65°或80° D.50°或80°分類討論【答案】A如圖,在△ABC中,AB=AC,AD為BC邊上的中線,∠CAD=40°,EF為過點A的一條直線,且EF∥BC,求∠BAE的度數.在△ABC中,因為AB=AC,AD為BC邊上的中線,所以AD⊥BC,且AD平分∠BAC,所以∠ADB=90°,∠BAD=∠CAD=40°,所以∠B=50°,因為EF∥BC,所以∠BAE=∠B=50°.三、當堂檢測1.在△ABC中,若AB=AC,∠A=70°,則∠B的度數為( C )A.70° B.45° C.55° D.65°2.如圖,在△ABC中,AB=AC,BD=CD,則下列結論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AD=CD B.∠1=∠2C.AD⊥BC D.∠B=∠C第2題圖 第3題圖3.如圖,△ABC為等邊三角形,BC⊥CD,AC=CD,則∠BAD=135°.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個角為72°,則其頂角的度數為72°或36°.5.如圖,在△ABC中,AB=AC,∠C=30°,D是BC的中點,DE⊥AB于點E,BC=12.(1)求∠1的度數;(2)求∠CDE的度數.(1)∵AB=AC,∴∠B=∠C=30°.∵D是BC的中點,∴AD⊥BC.∴∠ADB=∠ADC=90°.∴∠1=90°-∠B=60°.(2)∵DE⊥AB,∴∠AED=90°.由(1)知∠1=60°,∴∠ADE=90°-∠1=30°.∴∠CDE=∠ADE+∠ADC=30°+90°=120°.(其他課堂拓展題,見配套PPT)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本節課主要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由于等腰三角形的軸對稱性是最直觀、最易于被認知的軸對稱圖形,所以教科書安排認識軸對稱圖形先從等腰三角形開始.第五章 圖形的軸對稱5.1 軸對稱及其性質第3課時 角平分線的性質1.從軸對稱的性質中,提煉出里面的數學思想,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及尺規作圖的畫法.2.由具體的客觀事實,轉化成抽象的猜想證明,讓學生感悟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3.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的學習過程,體會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逐步養成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重點:探索并理解角的平分線的性質難點:利用軸對稱的性質,探索并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一、導入新課知識鏈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的身影?請舉例說明.墻角,桌角等創設情境——見配套課件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角的軸對稱性角(如圖5-17、5-18,教材P130)是生活中常見的圖形.角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請指出它的對稱軸.學生討論“角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思考怎樣驗證角的軸對稱性.要點歸納:角是軸對稱圖形,角平分線所在的直線是它的對稱軸.強調:角平分線是一條射線,而角的對稱軸是角平分線所在的直線. 探究二:角平分線的性質思考1:如圖5-19(教材P131),OP是∠AOB的平分線,點C是OP上的任意一點.在∠AOB中畫出以OP所在直線為對稱軸的一組對應點D和D′,連接CD和CD′.(1)你認為線段CD和CD′之間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理由.CD=CD′,因為∠AOB是軸對稱圖形,D和D′是對應點,所以CD和CD′是以OP所在直線為對稱軸的一組對應線段,所以CD=CD′.(2)特別地,當CD⊥OA時(如圖5-20,教材P131),CD′與OB有怎樣的位置關系?為什么?此時,線段CD和CD′之間還有(1)中的關系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CD′⊥OB,因為∠AOB是軸對稱圖形,D和D′是對應點,所以∠ODC和∠OD′C是以OP所在直線為對稱軸的一組對應角.所以∠ODC=∠OD′C.因為CD⊥OA,即∠ODC=90°,所以∠OD′C=∠ODC=90°.所以CD′⊥OB.線段CD和CD′之間還有(1)中的關系.得到結論: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驗證:你能驗證這個結論嗎?已知:如圖,∠AOC=∠BOC,點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別為D,E.試說明:PD=PE.因為PD⊥OA,PE⊥OB,所以∠PDO=∠PEO=90°.在△PDO和△PEO中,所以△PDO≌△PEO(AAS).所以PD=PE.要點歸納:性質: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這個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應用所具備的條件:①點在角的平分線上;②到角兩邊的距離(垂直).性質的作用:證明線段相等.幾何語言:因為OC是∠AOB的平分線,CD⊥OA,CE⊥OB,所以CD=CE. 探究三:利用尺規作角平分線思考2:如圖5-21(教材P131),已知∠AOB,如何作出它的平分線?假設∠AOB的平分線已作出,那么(1)這條射線有什么特征?(2)如何確定這條射線上除端點之外的一個點?用三角尺、量角器、圓規等工具試一試.如果只用尺規呢?與同伴進行交流.注意:需要確定的點是角對稱軸上的點,因此應當從角兩邊進行“對稱”的操作.如圖5-22(教材P132),已知∠AOB,請用尺規作∠AOB的平分線.作法:1.在OA和OB上分別截取OD,OE,使OD=OE(如圖5-22,教材P132).2.分別以點D和點E為圓心,以大于DE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在∠AOB內相交于點C.3.作射線OC.射線OC就是∠AOB的平分線.思考3:請你說說這樣作圖的道理.角平分線的作圖依據是“SSS”比較:過直線上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與作一個角的平分線,這兩種尺規作圖方法有什么共同點?與同伴進行交流.如圖所示,在Rt△ABC中,BD平分∠ABC,DE⊥AB,垂足為E.DE與DC相等嗎?為什么?DE與DC相等.因為射線BD是∠ABC的平分線,點D到角兩邊BA,BC的距離分別是線段DE,DC的長,所以DE=DC.變式訓練:如圖,在Rt△ABC中,∠C=90°,AP平分∠BAC交BC于點P,若PC=4,AB=14.(1)求點P到AB的距離;(2)求△APB的面積.存在一條垂線段——構造應用.(1)如圖,過P作PD⊥AB于點D,因為AP平分∠BAC,PD⊥AB,PC⊥AC,所以PD=PC=4.(2)S△APB=AB·PD=28.反思:回顧探究等腰三角形、線段、角的性質的過程,你運用了哪些方法?積累了哪些經驗?三、當堂檢測1.如圖,∠C=90°,∠BAD=∠CAD,若BC=11 cm,BD=7 cm,則點D到AB的距離為4cm.第1題圖 第2題圖2.如圖,Rt△ABC中,∠C=90°,用尺規作圖法作出射線AE,AE交BC于點D,CD=2,P為AB上一動點,則PD的最小值為( A )A.2 B.3 C.4 D.無法確定(其他課堂拓展題,見配套PPT)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得到不同驗證角平分線性質的方法,學生在驗證自己結論的同時培養了反思、修正、歸納的能力;在描述探究結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有條理的語言表達,進一步提高了數學語言的運用能力,為八年級的推理和嚴格證明打下堅實基礎.第五章 圖形的軸對稱1 軸對稱及其性質第2課時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1.經歷探索線段的軸對稱的性質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2.探索并掌握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基本性質,掌握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尺規作圖方法.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重點: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難點:能運用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和判定解決實際問題.一、導入新課知識鏈接什么樣的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如果一個平面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作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作對稱軸.創設情境——見配套課件二、合作探究探究一:線段的對稱性線段(如教材P128圖5-12)是軸對稱圖形嗎?請描述它的對稱軸的特點.學生討論“角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思考怎樣驗證角的軸對稱性.要點歸納:線段是軸對稱圖形,垂直并且平分線段的直線是它的一條對稱軸.定義:垂直于一條線段,并且平分這條線段的直線,叫作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簡稱中垂線).探究二: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思考1:如圖5-13(教材P129),直線l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點C是l上的任意一點.在線段AB上畫出關于直線l成軸對稱的點D和D′,連接CD和CD′.(1)你認為線段CD和CD′之間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理由.CD=CD′且關于直線l對稱(2)特別地,當點D與點A重合時,點D′位于什么位置?此時,線段CD和CD′之間還有(1)中的關系嗎?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結論?點D′與點B重合,CD=CD′且關于直線l對稱結論: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驗證:你能驗證這個結論嗎?已知:如圖,MN⊥AB,垂足為點C,AC=BC,點P是直線MN上的任意一點.試說明:PA=PB.解:∵MN⊥AB,∴∠PCA=∠PCB=90°.在△PCA和△PCB中,∴△PCA≌△PCB(SAS),∴PA=PB.要點歸納: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幾何語言:因為點P是線段AB垂直平分線上的一點,所以AP=BP. 探究三:利用尺規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思考2:如圖5-14(教材P129),已知線段AB,如何作出它的垂直平分線?假設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已作出,那么(1)這條直線有什么特征?(2)如何確定這條直線上的兩個點?用三角尺、量角器、圓規等工具試一試.如果只用尺規呢?與同伴進行交流.注意:需要確定的點是線段對稱軸上的點,因此應當從線段兩端進行“對稱”的操作.如圖5-15(教材P129),已知線段AB,請用尺規作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作法:1.分別以點A和點B為圓心,以大于AB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相交于點C和D;2.作直線CD.直線CD就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思考3:如圖5-16(教材P130),已知直線l和l上的一點P,如何用尺規作l的垂線,使它經過點P?能說明你的作法的道理嗎?作法:①以點P為圓心,以任意長為半徑作弧,與直線l相交于點A,B;②分別以A,B為圓心,以大于AB的長為半徑作弧,兩弧相交于點M,N,連接MN即可得出直線l的垂線.如圖,DE垂直平分AC,AB=12 cm,BC=10 cm,則△BCD的周長為AA.22 cmB.16 cmC.26 cmD.25 cm如圖,某地由于居民增多,要在公路l邊增加一個公共汽車站,A,B是路邊兩個新建小區,這個公共汽車站O建在什么位置,能使兩個小區到車站的路程一樣長(要求:尺規作圖,保留作圖痕跡,不寫畫法) 解:連接AB,作AB的垂直平分線交直線l于O,交AB于E.因為EO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所以點O到A,B的距離相等.所以這個公共汽車站應建在O點處,才能使兩個小區到車站的路程一樣長.三、當堂檢測1.如圖,直線CD是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P為直線CD上的一點,已知線段PA=3 cm,則線段PB的長為( D )A.6 cm B.5 cm C.4 cm D.3 cm第1題圖 第2題圖2.如圖,PC垂直平分線段AB,量得∠A=40°,那么∠APB的度數為DA.130° B.120° C.110° D.100°3.如圖,在△ABC中,AB=AC,BC=6 cm,DE是AB的垂直平分線,△BDC的周長為16 cm,則AB的長為10 cm.第3題圖 第4題圖4.如圖,AD垂直平分BC于點D,EF垂直平分AB于點F,交AC于點E,BE+CE=20 cm,則AB的長為20 cm.(其他課堂拓展題,見配套PPT)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本課時探索線段的軸對稱性.教科書以操作性活動以及“你發現了什么”的問題引入線段的軸對稱性,學生在回答“線段是軸對稱圖形”后,建議要求其說明線段的對稱軸的特點,為下面給出垂直平分線的定義做鋪墊.第五章 圖形的軸對稱☆ 問題解決策略:轉化1.通過將新的、陌生的問題轉化為已經研究過的、熟悉的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經歷具體解題思路的探究過程,了解“轉化”策略的意義與過程.3.運用“轉化”策略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幾何問題,進一步體會“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幾何推理能力.重點:理解“轉化”策略的價值,初步掌握轉化的方法和技巧.難點: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一、導入新課知識鏈接觀察圖形,回答問題:這兩個圖形的形狀有什么特別的嗎?看圖后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形狀不同,面積相同.你猜測它們的面積有什么關系?你能說明理由嗎?利用圖片,可以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數一數等方法,把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來求.創設情境——見配套課件二、合作探究探究一:線段和“最短”問題閱讀教材P136問題,分小組進行下列活動.活動1:如果把大門、車間和儲物點所在的位置都看作點,把道路看作一條直線,那么上述問題可以抽象成怎樣的數學問題?試著寫一寫、畫一畫.問題1:你以前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嗎?關于“最短”,你有哪些認識?問題2:相信你能解決以下問題:如圖(教材P136,圖5-24),直線l的兩側分別有A,B兩點,在直線l上確定一個點C,使AC+CB最短.原問題與圖中這個問題有什么區別和聯系?你能將原問題轉化為圖中這樣的問題嗎?說說你的想法.要點歸納:異側兩點求線段和最小值 同側兩點求線段和最小值已知:兩定點A,B位于直線l異側,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PA+PB的值最小 已知:兩定點A,B位于直線l同側,在直線l上找一點P,使PA+PB的值最小結論1:連接AB交直線l于點P,此時PA+PB的值最小,最小值為AB的長 結論2:作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連接AB′,交直線l于點P,此時PA+PB的值最小,最小值為AB′的長 探究二:轉化在代數中的應用活動2:利用學過的知識計算:+++++,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分小組討論,展示過程和答案.方法一:通分轉化,都變成分母是64的分數.方法二:式子中每個分數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轉化為邊長為1的正方形,如圖所示,涂色部分的面積可以用1減去空白部分的面積,1-=.要點歸納:1.運用“轉化”策略,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不熟悉為熟悉.2.轉化思想的方法和步驟:分析問題,找到轉化點;確定轉化方法;進行轉化;解決問題. 思考:展示課前知識鏈接的問題.其實“轉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們以前的學習中就曾經很多次運用了“轉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①三角形(梯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②圓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③小數乘法→整數乘法④分數除法→分數乘法……除了學過的數學知識,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同學們可以討論交流自己遇到的運用轉化解決的問題.下面的推導過程中,運用“轉化”思想的是( D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②③如圖,已知牧馬營地在M處,每天牧馬人要趕馬群先到河邊飲水,再到草地上吃草,最后回到營地,請你為牧馬人設計出最短的牧馬路線.(保留畫圖痕跡)分別作M關于河與草地所在直線的對稱點,記為M′、M″,連接M′M″交河與草地所在直線于P和Q.由對稱性知,PM=PM′,QM=QM″,∴MP+PQ+MQ=PM′+PQ+QM″=M′M″.∴MP-PQ-QM即為最短路線.三、當堂檢測教材P138習題T1-4.(其他課堂拓展題,見配套PPT)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是把一個復雜問題變更為一類已經解決或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策略,轉化的關鍵是要能根據具體的問題,確定轉化后要實現的目標和具體的轉化方法.教材分別安排空間與圖形領域和數與代數領域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轉化的策略加以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1 軸對稱及其性質.docx 5.2.1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docx 5.2.2 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docx 5.2.3 角平分線的性質.docx ☆ 問題解決策略:轉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