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音樂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一單元 聲·音·樂 學習項目二 建設舒適聽覺環境教學目標1.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以及聲學的基本概念。 2.認識聲學設計對建設舒適聽覺環境的重要性,關注建筑環境和聲源對聽覺體驗的影響。 3.進一步了解音樂與科學的關系,能夠分析現有聲學環境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培養對良好聲音環境的審美意識和追求。 4.欣賞、聽唱歌曲《回聲》。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能夠理解直達聲、反射聲、混響及混響時間等聲學概念。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聲學設計在創造舒適聽覺環境中的重要性。 3.掌握音頻處理軟件的基本操作,能夠調整聲學參數以優化聲音效果。 教學難點 1.如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理解建筑聲學的實際應用。 2.學生需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科學思維,能聽辨不同聲學參數帶來的聽覺效果。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 1.復習《游擊隊歌》 簡要回顧上一學習項目《音樂從振動開始》的核心概念,并一起復唱《游擊隊歌》。 2.實驗探索 學生背唱《游擊隊歌》,并在演唱過程中模仿老師的動作(雙手捂嘴,雙手放在嘴前,雙手拿開、無遮擋),感受聲音的變化。 實驗顯示:雙手捂嘴時,聲音低沉且模糊;雙手放在嘴前時,聲音稍弱但仍清晰;雙手拿開、無遮擋時,聲音最自然、最響亮。這個實驗使我們明白,嗓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但它的傳播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新知探究——聲音的探索 1.創設情境,感受環境對聲音的影響 教師播放分別在未裝修和已裝修房間里錄制的聲音片段,學生聆聽并討論兩者的差異以及這兩種差異形成的原因。 教師總結:未裝修房間的音質較差,具體表現為聲音分散、不清晰,回聲明顯;已裝修房間的音質顯著提升,具體表現為聲音集中、清晰,回聲減少。 學生討論是什么原因讓這兩種環境的聲音產生了差異。 2.介紹聲學的相關概念 (1)直達聲與反射聲 未裝修房間比已裝修房間的回聲大,主要原因在于未裝修房間通常只保留了原始的水泥或磚墻,這些材質表面堅硬且平整,聲音傳播到其表面上會反射,由此形成了反射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回聲。 (2)混響與混響時間 師:在封閉的空間里發出聲音后,聲波在墻壁上不斷反射,即使聲源停止輻射后,聲音還在持續,這種現象叫作混響。未裝修房間空曠,墻體結構平整、材質堅硬,會導致聲音的混響時間更長。 (3)吸音材料和隔音方式 未裝修房間一般缺乏吸音材料,而裝修后的房間通常配有家具、窗簾、地毯等物品,這些物品具有吸音功能,能吸收部分聲音,從而減少反射,縮短混響時間。 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吸音材料和隔音方式,并說一說它們會應用在什么場景。新知探究——打造舒適聽覺環境 1.模擬聲學參數體驗 教師介紹一款音頻處理軟件,播放自己演唱并錄制的一段歌曲音頻。 學生先聆聽原始音頻,再分小組,依次調整混響時間等聲學參數,觀察并記錄聽覺體驗的變化,最后請組長匯報,選出能帶來最舒適聽覺體驗的聲學參數組合。 2.科學調整聲學參數 教師總結:適度的混響時間,合理的吸音材料和隔音設計,科學的聲學容量,以及對聲音衰減的有效控制,都是打造舒適聽覺體驗的重要因素。 教師展示著名音樂廳的建筑聲學參數,介紹正是因為這些科學數據才使人們的聽覺體驗不斷得到優化并趨于完美。課堂小結 林肯藝術中心音樂廳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整修,帶給聽眾煥然一新的聽覺體驗。可見,科學的聲學參數對我們建設良好聽覺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從校園中挑選需要改造的藝術空間,如音樂教室、音樂廳或音樂社團排練廳等,運用建筑聲學的基本概念和設計原則,借助音頻處理軟件等工具,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撰寫建議書。并想一想,除了聽覺環境,聲源的狀態與品質是否會對我們的聽覺體驗和聽覺環境產生影響。下一節課分組匯報。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